黃河頌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5.39K

昨天,在實驗國小觀摩了全國模範教師畢老師執教的《黃河頌》一課。這節課非常成功,亮點紛呈,深受與會老師的好評。語文課的三味——語文味、人文味、書卷味——在畢老師的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顯現。下面就這節課幾個突出的亮點作以簡單評析。

黃河頌評課稿

第一,教學目標與教學思路的明晰。

教學目標明確,簡約明瞭。兩個目標:一、激情誦讀,讀出氣勢;二、深情體味,讀出感情。

圍繞上述目標,畢老師分四個板塊逐步推進教學:

①在激情匯入之後,畢老師範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②在賞讀課文環節,畢老師很智慧地把這首詩章先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在讀講歌詞時,又分成表現黃河的“氣魄”和“精神”兩層。在講黃河的“精神”時,又引導學生根據“啊,黃河!”很自然地分為三小層去學習。

③鋪墊課文背景,深刻理解詩作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感情地誦讀詩文,結課。

整個教學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聯絡緊密,自然融合為一體。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一般。

第二,彰顯了文字特點,重視朗讀、誦讀。

《黃河頌》是一首詩歌,詩歌的教學要突出詩歌的誦讀。畢老師以“讀”的教學方法為主線,貫穿整堂課,激情澎湃的讀書聲是這節課最為突出的亮點。文字承載的就是黃河雄偉巨集大的氣魄和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師生的朗讀也彰顯得很大氣,蕩氣迴腸,展示了黃河的奔放咆哮、氣勢磅礴、洶湧澎湃、勢不可擋、勇往直前。畢老師帶領學生讀詩,“讀出了詩韻,讀出了詩意,讀出了詩情,讀出了詩境”。

更可貴的是畢老師朗讀指導的細緻、得法。畢老師的朗讀水平極高,同仁或許都欣賞過。我關注的是,老師怎樣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也讓學生讀得好。畢老師昨天的課,給我們提供了範例。一是思想上鼓勵孩子們,要激情昂揚,迸發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醜。二是耐心指導。指導朗讀時,讓學生注意哪些字詞要重音,要拖長,要用力,要停頓等,指導很細緻。有時,一次讀效果不好,再讀;二次不行,第三次讀。

我印象深刻的有四次朗讀指導:

1.指導讀“望黃河滾滾”一句。畢老師引導學生弄清楚“我”的觀察點,在“高山之巔”,那麼“望”的視野就極為寬闊,詩人所看到的黃河也是極為壯觀的,氣勢磅礴啊!畢老師指導學生在讀這個“望”字時,後面要有個停頓,並且語調要延長,吐這個字時發音要寬廣厚重。她先做了個示範,學生體會去讀,效果非常好。

2.指導讀:“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一句。這個“劈”字讀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氣魄,並輔之以手勢。

3.指導讀詩的最後兩句話“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這兩句話,是個反覆,怎麼讀?畢老師指導,這兩句發起了向黃河學習的錚錚誓言,讀起來要熱血沸騰,使全詩達到一個沸點。那麼,最後的沸點要落在那句詩上?學生說,第二句要達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誦讀,後一句要激昂誦讀。

4.學生觀看了南京大屠殺的視訊之後,欣賞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之後,畢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光未然的《黃河頌》不僅僅是在歌頌黃河,也是在歌頌全國人民,歌頌偉大堅強的民族。此時,畢老師讓學生用呼告的語氣,舉著拳頭,激昂的大聲呼喊:“保衛黃河!保衛家鄉!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整個課堂激情澎湃。

另外想說,要讓學生動情首先老師要動情。一個語文老師,只有自己熱愛祖國,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進而去感染學生。畢老師滿腔激情,課堂上迸發出她對黃河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以情傳情,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被激發。這一點看起來好像不重要,我認為非常重要。“詩言志”,詩就是來抒發感情的。教師要帶著心去閱讀。詩中的情如果不與教師自己的感情聯絡起來,講起課來就是乾巴巴的。試想,教師沒有情感的投入,學生會激情澎湃嗎?不可能。那又怎麼能感受到黃河母親所包含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呢?畢老師無論是匯入、過渡、小結都是充滿著激情,深深地感染著每一位學生以及聽課的老師。正所謂“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

第三,畢老師緊緊抓住語言去教學。

洪鎮濤老師說過:“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要點。”畢老師的《黃河頌》一課突出了語言教學。整堂課緊緊立足文字開展教學活動。自始至終的朗讀課文,師生都在憑藉語言去教、去學,這是很明顯的特點,不用多說。單就品味詩的語言,畢老師就抓得非常實在。例如,在研讀從“我站在高山之巔”到“劈成南北兩面”這部分內容時,畢老師運用“換一換”的方法來推敲幾個字的豐富表現力。她把“望”換成了“看”,把“掀”換成了“激”,把“奔”換成了“流”,把“劈”換成了“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加以體會用詞之妙。還讓學生去品味“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中“鐵”的含義等。可以說,這是一節強調語言學習的、本色的語文課。

第四,濃郁的人文色彩。

一開課,畢老師就講“黃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國的歷史”,“母親河——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學生深受感染。朗讀課文的整個過程都貫穿著這種熱愛祖國的情懷。講課中,南京大屠殺視訊、田間《假如我們不去打仗》、艾青《我愛這土地》、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等的穿插,豐富了課堂內容,深化了對主題的挖掘,學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屈辱與災難,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鬥爭與剛強。畢老師把《黃河頌》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時代大背景下,讓學生感受到那時“團結一致、抗日救國”的民族精神。畢老師又進一步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我們現在還需要這種民族精神嗎?”老師富有詩意的演講:今天仍然需要這種團結一致、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有了眾志成城奪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才有了奧運盛會的成功舉行、中華兒女奪金摘銀的盛況,才有了“神七”遨遊太空、五星紅旗在長空飄揚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國60年慶典規模巨集大、氣勢恢弘的閱兵儀式……學生的愛國情懷被燃燒起來,愈發熾熱、激昂。程翔老師說:“好的語文課,就要從語文的角度,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畢老師做得非常好。

第五,大量的插入與文字有密切聯絡的輔助資料,使用很恰當。

近來,有不少語文專家不太喜歡語文課上的視訊、圖畫、舞蹈等,認為它們雖然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但沖淡了語文課堂的語文味。我是贊同的。

但現在看畢老師的這節課,她也運用了多媒體,也使用了大量的輔助資料,卻沒有沖淡語文味。我們來看——

課始,畢老師放映黃河奔騰咆哮的視訊,時間用了僅僅不足20秒,時間很短暫。它的作用只是讓學生來初步感受一下黃河的洶湧澎湃,時間很短暫。

課中,有配樂朗誦。在音樂的渲染中,老師或舒緩、或高昂、或沉鬱、或激越的朗讀聲,縈繞在整個課堂。學生的情感很快被調動起來了。音樂背景發揮了它渲染烘托的作用,很好。

課尾,前面已談到,播放了南京大屠殺視訊、教師朗誦了田間的《假如我們不去打仗》、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還播放了冼星海《黃河大合唱》,這些都深化了學生對創作背景、對詩歌主題的理解,絲毫沒有“拖著長長的尾巴”之嫌。最妙的是,在學生聽了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之後,讓學生結合歌詞的最後幾句“保衛黃河!保衛家鄉!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來思考:光未然的《黃河頌》是僅僅在歌頌黃河嗎?師生討論明確,不是,還歌頌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又回到了文字。我們看,輔助材料確實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輔助材料是為文字教學服務的,它沒有沖淡對文字的教學,使用很巧妙,很恰當。

一句話,語文課堂運用不運用多媒體,不能絕對化,關鍵要掌握個“度”,要為文字的解讀服務,要充分發揮其輔助的功能。

第六,教學手法的靈活多樣。

在處理朗誦詞部分時,主要運用誦讀的教學方法;在講黃河的氣魄時,側重於字詞的品味;在講黃河的精神時,側重於探究問題,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思考,討論。整節課以“讀”為主要策略實施教學,但各個環節又注意了教法選擇的多樣化,使教學充滿靈動,不斷的變化帶來學習方式的新感受。感覺挺好!

研究畢老師的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在教學中,我們要很好的把自己的課堂與畢老師的課堂進行多角度的比較,我們從中一定還會發現許多畢老師課堂教學的其他美點,或許會帶來對我們教學的思考,同時也會促進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