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丈量雨量》教學素材

來源:果殼範文吧 9.25K

教學過程設計

《怎樣丈量雨量》教學素材

1、教學目標:瞭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2、知識與技能:知道怎樣丈量雨量,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願意研究天氣現象,願意和雨水親近,體驗大自然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說雨

1、引入:下雨是常見的天氣現象,你能描述一下雨嗎?

2、同學說雨:鼓勵同學用自身的語言或已知的詞彙來描述雨

的大小。

[研討:調動同學已有的經驗,用語言表達語,同學會用他們自身的語言和已有的詞彙來描述雨,同學們可以一起分享並在語言情境中感受雨的大小。]

3、出示圖片:請同學們判斷這兩張圖上雨下的大小。哪場雨

下的大?你的依據是什麼?

同學就以上的問題談自身的看法。

4、雨下的有多大?能確定嗎?

當同學根據圖片上的景物判斷出大小以後,可能同學判斷的結果一樣,也得能不一樣,這時,提出以上問題引起同學考慮。

[研討:這個活動的佈置,是為了讓同學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圖片上的景象來判斷雨下的大小,他們可以從花的情況、地面積水的情況判斷出哪張圖上的雨下的大,但不能確定究竟有多大,因此,感悟到單靠語言不能準確地對雨量的大小進行描述,還需要用更精密的工具來丈量]

二、怎樣丈量雨量

1、雨量的大小能丈量嗎?怎樣丈量?

2、組織同學討論。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採用什麼方法丈量雨的大小,組長紀錄,並說出你們組公認的最好的方法。

3、班級交流。

[研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同學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的確想出了很多方法。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爭論,最後他們會從中選出最有效的方法,在通過全班同學的交流,最後一致認為收集雨量的方法最有效。或者,同學知道用雨量器可以測雨量,但不明白為什麼,把問題留給同學,引發同學的疑問和考慮,激發同學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假如沒有興趣,我們的一切探究計劃就會落空。”]

4、採用什麼規範丈量雨量?

同學們想到用收集雨水的方法,也有說用雨量器來丈量,怎麼丈量呢?

(1)收集雨水觀察比較。

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用花灑模擬降雨過程,用準備好的杯子收集雨水,然後觀察、比較收集的雨水有什麼不同、有哪些相同。教師巡迴指導,提醒同學模擬的雨水要均勻灑在兩個容器上。

[研討:由問題引發考慮,激發同學實踐、去觀察。在這個環節裡同學會發現,兩個形狀相同,體積不同的容器,所收集的雨水的多少是不同的,但是,所收集的雨水在容器裡的水深是一樣的,因此,可以通過丈量水深來比較降雨量的大小。這個活動的設計,是為了在同學頭腦已有了雨下的有大有小的形象的基礎上,完成響亮的轉化,順應同學的`認識規律。對同學而言,實踐就是在動手中學。也是為了貫徹課程的新理念,既讓同學做科學,而不是教師告訴同學答案,同學單純的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知識要點。]

(2)同學彙報:同學就本小組活動中的發現、想法、得出的結論進行交流。這時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可以引發同學的爭論,查詢原因,最後統一認識。

[研討:這個環節是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3)課堂討論:用什麼做雨量的單位?

[研討:課堂討論是同學在老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行為。讓同學充沛發表自身的意見,並對他人的意見發表自身的見解和修正意見,是同學間互相學習和教師獲取資訊的最好機會。在知道了雨量器的工作原理以後,在討論雨量的單位,就容易理解得多了,這裡同學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同學知道常用的米、釐米,可能對毫米還不是很熟悉,必要時老師給予協助。]

5、總結、評價。

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

[研討:讓同學參與評價過程,能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性,促進同學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時地總結評價,也使同學對知識有所提煉,從老師那裡得到的鼓勵又為後面的活動發生動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