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壓強》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1K

《大氣壓強》評課稿1

今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壓強》一課,對於朱老師的課說下自己的看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壓強.

《大氣壓強》評課稿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之後,再學的氣體壓強.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壓強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朱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開展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大氣壓的存在例項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例項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並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從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為什麼紙沒有掉下來?”“是不是因為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下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並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說,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熱水,再倒掉後蓋緊瓶塞,使瓶子變形;還有用嘴吸紙杯,吸管喝飲料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學生實驗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紙杯,可以使學生看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壓強”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如果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裡力氣大的2個男同學來拉,可能反差的效果會更明顯.

4.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教師的語速過快,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大氣壓強》評課稿2

今天在本校聽了朱老師《大氣壓強》一課,對於朱老師的課說下自己的看法:本節課是浙教版的八年級《科學》上冊第2章第3節的大氣壓強。

這是在學習了固體壓強、液體的壓強之後,再學的氣體壓強。本堂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大氣壓強的存在;

2生活中的大氣壓強及應用;

3、馬德堡半球實驗。

朱老師能抓住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疑為線、以啟發為主、以拓展為目標,通過開展學生自主實驗和課堂設疑,還有學生的分組討論,使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教學目標方面的評價

朱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大氣壓的存在例項和通過大氣壓知識應用例項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這一主線開展課堂教學。讓每個學生參與活動、探究知識。並能掌握一些利用大氣壓的重要應用。

二、教學設計的評價

教學設計理念依據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科學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髮展,突出科學探究等基本理念。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探究狀態下學習”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設計完整、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前後呼應。整個過程設計較為合理。

三、教學過程的評價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朱老師用課本中的覆杯實驗引入,大膽地把課本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體現了科學探究的實質,也就是在實驗中有成功也有失敗。讓學生自己分析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從而引出了大氣壓的概念。這樣的改變讓學生從單純的觀察到自己親自動手,參與度更廣,學生的專注程度大大提高。

2、注重探究,教學方法多樣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實際授課中營造了濃厚的探究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考和探究活動中。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如:“為什麼紙沒有掉下來?”“是不是因為水吸引了紙片,所以沒有掉下來?”有分組活動交流合作學習,互相補充。如:“大家用桌上的儀器,設計證明大氣壓存在的小實驗,並用大氣壓知識來解釋。”通過不斷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動手實踐。將學生活動不斷推向新的高潮,讓所有的學生都明白了“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方法”,不僅教給了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是這堂課學生最大的收穫。

3、學以致用,教學舉例貼近生活

比如說,朱老師用“魔術”:將礦泉水的空瓶加了熱水,再倒掉後蓋緊瓶塞,使瓶子變形;還有用嘴吸紙杯,吸管喝飲料等。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然後通過所學知識來解釋,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了解大氣壓的實用性。

4、注重情感目標的培養

教學中,通過教師有序的`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討論與交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結合。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的學習態度,樹立將科學轉化為技術服務於人類的意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始終面對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都得到成功的體驗,充分體現了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標精神。

四、意見和建議

1、在學生實驗中,可否用透明的塑料杯代替紙杯,可以使學生看清杯中是否還有空氣。

2、教師在講解時,沒有將“大氣壓”講解清楚,“大氣壓”到底是“大氣壓強”還是“大氣壓力”這個基本概念。

3、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時,如果先讓一位女同學來拉,再讓班裡力氣大的2個男同學來拉,可能反差的效果會更明顯。

4、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教師要加強學生活動的指導,控制好活動時間。教師的語速過快,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不足。

《大氣壓強》評課稿3

一、設疑引入

1、先猜塑料杯裡面有什麼?

2、用塑料杯用力擠,吸在臉上,讓學生猜會發生怎樣的結果?

3、讓學生相關的舉例,來讓學生感受大氣壓強。

4、怎樣將空氣注入塑料杯?

二、觀察實驗(錄影)

1、觀察用機器抽空密封鐵桶出現的現象?

2、匯出大氣壓的測量。

三、小組討論:大氣壓有多大?

四、學生用彈簧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

五、觀察實驗(錄影)

六、大氣壓會不會變化?與什麼有關係?通過兩個例子來找規律。

七、學會讀“氣壓計”。

八、練習

評彙報課《大氣壓強》

設疑匯入,善於串聯知識點

“學貴有疑”,疑是積極思維和探索問題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設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陳海鋒教師善於在教學之始設疑佈陣,引導學生去猜測,去預估,去聯想,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去,並有一種“欲知詳情,就要去思考”的心情。

一、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1、能較好地通過生動的引入;設疑、實驗、觀察、使學生深入理解大氣壓強的概念、大氣壓強的測量方法、大氣壓強的變化規律及大氣壓強的表示方法,突出了以實踐、實驗為研究手段,得出理論和規律,較好地使學生掌握的大氣壓強的概念、公式、單位、能應用大氣壓強知識計算、解釋、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塑料杯、針筒的直觀觀察,通過錄像的演示實驗觀察和分析,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問題的態度。

二、教學過程的評價。

杜潮奔老師能夠深入分析教材特點,抓住重點,學習興趣以設疑、解疑、啟發、誘導為主體,以實驗、觀察依據,使學生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充分發揮,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新知識,還能學到研究的方法,杜潮奔老師依靠教材的知識鏈條關係,將知識點的串聯處理得完美無缺,充分地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即是“興趣―實驗―應用”的`教學特點。

三、學生學習活動情況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的思維含量大,啟發性強,例如:先猜塑料杯裡面有什麼?將塑料杯裡的空氣擠出,吸在自己臉上,一放手,讓學生猜會發生怎樣的結果?能否進一步說明怎樣將空氣注入塑料杯裡?

2、學生活動面廣,能夠通過對大氣壓強的計算,消化當堂知識,鍛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學生解答瞭如“壓力煲”為生活所應用大氣壓強的例項。

四、教師素質方面。

陳海鋒老師語言簡練,但是,生動且科學性強,富於啟發性,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注重多媒體以及實驗等基本教學手段的應用,設計合理。

五、改進建議

陳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很成功,體現了新教材的編寫意圖,但是,如果課堂教學時間允許,(1)教師可將提問學生的範圍適當擴大;(2)教師可將討論步驟、方法、結果以及一些計算演示呈現在螢幕上。另外,在電教室上課,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和應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