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語文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1W

語文評課稿 篇1

一、教材挖掘深、目標完成好

(合集)語文評課稿

教學中吳老師的教學意圖很清晰,準確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實質,教材內容層次清楚。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找準了教學目標,把教學目標貫穿課堂課的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複習、講解、練習,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二、課堂結構合理

這節課用猜謎語“葡萄”來匯入,很自然、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複習、匯入、講解穿插說話訓練、寫字指導四大部分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比較優化,以學生認識事物的心理結構為依據。 吳老師這堂課上圍繞“葡萄溝是個好地方”這句中心句展開教學。從葡萄溝的水果多、景色美、老鄉好這三個內容體會葡萄溝的好。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生字教學是重點,而吳老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同桌合作學習生字,有學生帶讀、齊讀生字,有講記字方法、多音字的記憶,有組詞說句子等等。朗讀課文的教學也形式多樣:有自由讀、默讀,有小組讀、個人讀,有齊讀、帶讀等形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採取多種方法,激發、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讀不是表層上的讀,是讓學生在體會和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朗讀時注重的方法的.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很到位。

四、教學問題的設計有針對性

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傳授知識與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重要途徑,是能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吳老師的教學很好地把握了這點。例如:自由讀課文時出示:帶著問題讀讀課文,把課文的重點讓學生思考。緊扣教學目標,把握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五、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活動過程。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是否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啟發引導,配合默契,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順利地開展。

六、課件媒體運用恰到好處

運用媒體方式把靜止的文字還原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課件把葡萄溝水果的多和葡萄顏色多、一個個涼棚的美通過畫面展示出來了。

建議: 只是內容上有些多,到最後時間有點緊。是不是把老鄉熱情好客這部分內容刪掉先不講,換到下一課時時再理解。中間的說話和句式訓練也有點多。難度上有些難。這裡的練習稍做調整。

語文評課稿 篇2

《鄉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寫景散文,通過描繪一個個自然、和諧的場景,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周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充分引導學生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這節課,給我的總體感覺是:神清氣爽。

下面我就這節課,代表我們四年級組,進行一個簡單的評析,不到之處,還請老師和大家多多指正。

我們認為,周老師根據本文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本課教學成為了全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資訊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通過“品析”,加上及時的朗讀指導來實現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大家一致認為黃主任這節課努力做到了“五實”:教學功底紮實、課堂知識充實、情感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

1、周老師十分重視了語言積累和訓練,在讓學生給每一幅畫取一下小標題,不做甩手掌櫃,泛泛而談,而是傳授給學生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讓學生用“地點+動詞+景物”的格式來為每一幅畫取個小標題。這樣十分便於學生上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的,周老師畝產豐收,獲取了比別人更大教學效益,凸顯質校創優的先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向課堂要效益的生動實踐。也體現了一個老教師紮實的教學功底。

2、在教學過程中黃老師至始至終都十分關注我們大勘學生基礎薄弱的學情,因此十分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儘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循善誘。比如在指導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畫面時,他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方法就很有層次性: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後劃一劃圈一圈想一想。

3、周老師善於用平實的課堂語言智慧,來營造和諧的氛圍、美的'意境,誘導學生跟老師一道參與文字對話,進行豐實的情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地裡,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沒有喝斥、沒有譏諷、有的只是老師那始終帶著微笑的臉,以及鼓勵、讚賞、期待的眼神。如黃老師的“同一個句子,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一句話,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因為有了信心,有了勇氣而變得想說,敢說、願說,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正是由於周老師的鼓勵,在後面幾幅畫的自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是個個興趣盎然,收效很好…

語文評課稿 篇3

聽增教師講的《奇妙的鯉魚溪》,覺得在設計上更加細緻了,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處理,經過讀讓學生感悟先概況後具體的寫法。朗讀的指導也很到位:分析後指名讀,學生讀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最終一句讀的好,聽出了頑皮,之後問:怎樣像頑皮的'小孩子呢?再讀,有了這樣的指導,學生能突出重點詞,能讀出自我的感悟。

聽了喬教師的評課,有2點最深刻:

1、把事最到位,有效,有實效。在講第三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分析村民和鯉魚感情深體此刻哪,學生分析出喂鯉魚沒有化學新增劑的光餅,建魚墳,教師補充村民們還制定禁止捕食的公約。講完課文如果問學生有幾方面?學生能答全嗎?所以學完這段要進行總結,有哪幾方面?讓學生說一說。回顧自我的課堂,覺得在這方面也很欠缺,以後應加以改善。

2、教師傾聽學生答的是不是自我問的問題。喬教師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小細節,教師問:請大家看板書,都是人與小動物的故事,結果卻不一樣,你有什麼想說的嗎?這時一個小男孩回答:美術教師讓小男孩抓鴿子,小男孩為什麼不跟美術教師說不能抓?能夠說是答非所問。教師能夠問:你聽清我問啥了嗎?還能夠問問其他學生:他說的是啥呢?你有什麼想法?在這方面進行訓練。

語文評課稿 篇4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以插敘的方式記敘了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曹操、楊修的矛盾衝突。本文屬於文言白話小說,故事情節完整也比較簡單,人物形象鮮明,這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在李老師整個教學過程中,他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突破了課時教學重難點,較好地達成了課時目標。

第一,處理好學生和教師的關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是新課標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課堂中,李老師多次組織學生進入文字,讓學生去反覆品味文字,教師只是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如在探究楊修之“恃才放曠”時,學生能各抒己見,當學生陷入理解僵局時,他又及時指出第七段的“修知其事,徑來告操”,要求學生進一步理解。

第二,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時,引導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隆中對》,然後由《三國志》過渡到《三國演義》。在課的結束階段,要求學生回去繼續閱讀《三國演義》,這樣有利於學生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在課外延續這種興趣。

就本課而言,也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與改進。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李老師在課中重點引導學生對“雞肋”和“恃才放曠”的分析,希藉此突破教學重難點,但由於學生課前預習的不充分,課堂時間的制約,學生對於楊修死因的探究雖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學生有感受。

2、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師的高明在於隱身學生背後,悄悄地為學生設下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著教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樂趣。”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生理解受阻時,往往不能及時自然地帶領學生走出困境

綜觀整堂課基本落實了課時目標,但課堂教學能力尚待錘鍊,需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