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8W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語文評課稿1

這篇課文是一篇美文,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現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具體描繪了月亮灣從村前到村後的美麗景色,讀此文猶如在文中走,從而也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藉助教材,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語感,體會月亮灣景色的美麗。教者利用多媒體有效地和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走進月亮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語境中感悟月亮灣的美麗,體會這個小村子裡到處充滿欣欣向榮的景象。

侯慧娟老師這節課上的很生動活潑,能緊扣本課制定的教學目標。巧妙地突破了課文重難點,通過教者生動的語言和電教的充分運用引導學生走近月亮灣,從而一步步的體會村子的美麗。

1、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在學習類似與寫景之類的文章時,想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光靠學生的空想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侯老師正是注意了這點,利用多媒體這個很好的渠道,採用出示圖片,播放音樂、標註重點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等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從而自發地讀出文中的美感。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也沒有忽視學生自身對文字感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互增互補。

2、抓住關鍵詞,通過反覆讀,理解課文內容。

聽完侯老師課的最大感受是全文抓住了關鍵詞“美麗”,它以這個詞貫穿與整個課文。比如在講授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月牙一樣”、“繞著”等詞語,讓學生了解月亮灣的地形和地名的由來,體會月亮灣依山傍水,環境十分優美。再抓住“一群群”、“清清”、“燦爛”、“開滿”、“綠油油”等形容詞引導學生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月亮灣山清水秀,相應成趣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照顧差異,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侯老師在教學時注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如在教學第二段時以“你認為月亮灣還美在哪兒?”這一問題拋下去,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學習,在自由、形式各異的朗讀活動中讀讀、議議、評評、再讀讀充分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這樣較好地體現了自主學習、自悟自得的主體教育思想,同時,侯老師還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設定不同的教學環節,層次分明,給不同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和培養。

語文評課稿2

從“課堂文化”這個維度進行觀察,觀察老師的功力、課改水平、教學藝術的感染力(語言造勢、文味營造、調控能力等)、影響力和精神輻射力;觀察學生參與學習的精神狀態和生命的張力,課堂的民主、和諧與平等,人人發展、全面發展的氛圍等。

1、詹老師從走進課堂開始,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有親和力,能給學生予鼓舞,有很強的感染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課堂文化。

2、創設了4次口語交際的情境:①學習第6自然段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小松鼠和小主人,此時,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利用角色的互換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說;②學習第16自然段時,“我們心裡空落落的”,孩子們不易理解,這時創設情境“松鼠沒了,奶奶、爸爸、媽媽、我可能會說些什麼?”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說得精彩紛呈。③學習“空落落”一詞時,讓孩子們互相交流:自己什麼時候心裡也是空落落的?④讓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和養過的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有趣的事兒。”

3、老師調控語言靈活多樣:“誰和小松鼠打打招呼?誰來多說幾句?誰會用英語打招呼?”“聲音大一點就更好了!”“很自信!再讀一遍!”“不少同學在書上批註,看來,同學們讀書的習慣非常好!”

詹老師整節課都在努力構建鮮活多元的課堂文化:

1、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文化:教學設計上,儘量去尋找能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有趣的活動;尊重、關懷每一個學生;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張揚,有情感的老師和有情感的學生一起交融互動,構築了溫暖如春的精神家園。

2、平等融洽的對話文化:有顯性對話;有隱性對話;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

3、關注課堂生成文化。

4、詩意的語言,文味的營造:老師調控靈活;以讀為本,讀佔鰲頭,文味濃濃。但整節課中關注全體學生做得還不夠。

語文評課稿3

酈道元的《三峽》這篇散文,富有詩情畫意,佈局自然,思路清晰,搖曳多姿,融情於景,的確是一篇美文。封瀟老師就以“美”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悟,悟中學。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讀得多,說得多,老師適當的點撥,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得到美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封瀟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這些亮點:

一、反覆朗讀,感受美景

在“誦讀課文,感受美景”這個授課環節,教師授以“誦讀方法”指導,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和感情。通過學生聽教師範讀,學生展示朗讀,教師引導再讀、全班齊讀的形式,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構思精巧

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共四部分,識文、尋景、繪景、寫作收穫,教師課堂上注重引導學生賞析和品味。

三、品味語言,賞析美景

“尋景”是本課教學的一個亮點,教師請學生從文章中尋找三峽的美景,由“峽”字引入,“峽”即兩山夾水,奇妙引導學生明確文章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後利用“我從文中的......話看到了........景的句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尋找美景,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抓住句中關鍵詞分析山水特點,指導學生朗讀,並解決重點字詞的意思,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突出“對話式”的教學特色。

教學建議:

1、根據學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這一環節不可忽視。七年級學生應學會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點批註,補充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班內提出,然後學生討論解決,教師適當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學生讀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內容,才能進行分析文章內容。可是公開課上由於時間的問題,如何處理還字詞和文意的理解還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語言,賞析美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風景、語言三個方面來追蹤“美點”,重點探究三方面的問題:

(1)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抓住了什麼特徵,用什麼方法來寫。

(2)寫水時怎樣安排四個季節的順序,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順序?

(3)寫三峽四季景色中有許多精彩的詞語,你能找出這些具體的詞語,以此來賞析各個季節的美景嗎?學生通過這個環節對本節課的學習有系統、完整、深刻的印象。並且體會到作者在本文的多種寫作技巧,更接近了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鑑賞和審美。

3、在初讀課文的環節中,學生對同學的朗讀進行了評價,因為是初讀,所以更應該側重於對字音、斷句、節奏的把握方面。而在聽了教師範讀以後,可以側重於對情感的指導。所以教師的配樂範讀這一環節是不是應該放在理解文意之後,或者放在“品味語言、賞析美景”之後。這樣以來學生的朗讀才能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

語文評課稿4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於理解詩意。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範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嚮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為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字,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麼”的一問,啟開了想象的閘門,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並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後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並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並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並不能領會,郭老師採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為“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裡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字進行心靈的碰撞。

語文評課稿5

文言文閱讀是一塊硬骨頭,需要慢慢啃,反覆練。考試技巧的訓練,高三文言文複習肯定要進行,但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訓練,才有效果。對翻譯題,許多師生也很重視,但結果不妙。

李冬慧老師對文言文複習,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一、突出複習重點,強化翻譯訓練。文言文翻譯題是一種綜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見語言知識(或現象)包括實詞的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常見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譯作為文言文複習重點,能以點帶面,突出重點,這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做翻譯訓練時,應注意(1)重視朗讀。利用早讀時間,有計劃地讓學生多課本上的文言文,適當地讀一些課外的篇目,如《史記》、《古文觀止》中的篇目,多讀能強化語感。 (2)重視筆頭翻譯。筆頭翻譯講究表達的規範性,講究表達嚴謹語言流暢,而口頭翻譯往往忽視這方面的要求。筆頭翻譯可以放在課前5分鐘進行。(3)重視文言文常見的語言現象的反覆梳理。命題者選擇文言文翻譯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選擇那些帶有重要的文言現象的句子,並且將這些重要的文言現象列為大學聯考閱卷的採分點。做翻譯題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文言現象,並要求學生在答題時把它們很好地體現出來。每次答題後,應要求學生自覺歸納總結,以求強化。(4)重視培養聯絡語境推斷句意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做題時,會因為眼前的一片樹葉而擋住一片森林,會因為一兩個難詞難句而不能快速順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訓練時,老師要讓學生明白句段篇的關係,使他們能結合上下文推斷句子意思。

二、精講多練,強化解題要領。強調老師的“講”要精,要及時。講,要抓住要害,讓學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學生明確了文言文考什麼、怎麼考,複習什麼、如何複習,做什麼題、如何做後,設法讓學生多練。

三、強化文言文的解題要領。閱讀文言文時,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意,對個別難詞難句,不要糾纏,做個標記,暫且放過。其次要善於藉助語境,藉助題干與選項,揣摩文意,在答題時,可以先做第4小題,再做前面的實詞虛詞題和資訊篩選題。至於,做實詞詞義判斷題時常用的代入法、語境脈絡、字音字形、語法位置、成語比較法等判斷法,做虛詞題時常用的詞性、位置、意義、語氣、搭配等判斷法,做資訊篩選題時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題時常用的命題思路的判斷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師提出的以上建議中肯,實在,可操作行強,也為後面文言文的複習開了好頭,確實值得我們借鑑。

語文評課稿6

聽了郭老師教學的《搭石》一課,郭老師那激情飛揚的語言,細緻的講解,紮實有效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學到了很多。

一、抓住重點句段,講解細緻、透徹,讓學生在重點句段中理解文章,體味情感。如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語的理解,採用了看圖片,選擇的形式來理解,同時讓學生明白相同的字在不同詞語中的理解不同。“你從這些詞語體會到了什麼?”尊重學生的自主感受。

二、“仿說句子”這一環節,教師根據書上的例子,引導學生說“假如遇到下雪天,——總要——。”讓學生仿照書上的句子來想象說。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層,而且降低了學生直接寫的難度,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想象說出句子,通過當時的學生反饋來看,這一環節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三、教師最後對寫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昇華了其情。

語文評課稿7

20xx年4月7日,昆五中的王xx老師和經開區一中的趙xx老師在經開區一中同課異構,上了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課文《師說》的研究課。

兩位老師是基於“議論文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課題背景下上的這兩堂課,因此兩位老師均從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為出發點,思考、設計自己的教學,做了大膽有益的嘗試。

王老師從理清文章脈絡入手,讓學生學習《師說》的論證方法,瞭解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議論結構。教學思路清晰,層層落實教學目標,其中對文章中心論點到底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還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由仿寫來引出第二段中三組對比論證的作用也頗具巧思。

趙老師則採用讓學生運用逆向推導的方法,從第四段思考韓愈為何要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生寫文入手,尋找文章的論點,學習文章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利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議論文經典結構讓學生理解文章論證結構,然後在此建構上讓學生自選論題,擬出論證提綱。教學設計有新意,講練結合。

兩位老師教學的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教學的點均落在了文章結構的分析上。

語文議論文教學中,讓學生把握作者論證的思路、文章的脈絡,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樣的設計無可厚非,但這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

《師說》是一篇古代議論性散文,那麼,古代議論性散文是否等同現代議論文。我們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議論文結構分析是否妥當,而“起承轉合”雖是古代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但用在《師說》上是否得宜,因為“轉”在《師說》一文中並不明顯。

古文的教學應有古文的味道,而如果我們一味強調結構,是否會把古文的韻味丟失。且文言文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和現代文是否一致,《師說》中的類比論證頗具思維特色,就如《勸學》中的譬喻,《過秦論》中的鋪陳,講出文章特有的思維方式,借一點古人的思維智慧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邏輯思維培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師說》中是否只能通過分析文章結構來完成。第三單元教學說明中提到“閱讀時多琢磨文章立論的方法,注意其嚴密周詳的論證邏輯,同時還應當有點質疑問難的精神,大膽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王老師教學中對三組對比作用的思考,趙老師教學中對“道”的理解我覺得都是很好的觸發學生思維的點,但遺憾的是兩位老師都沒有過多深入。

兩位老師教學中都引用了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作為時代背景的解說,那能不能引發學生思考,如果你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寫文章討論從師的問題,你會如何立論,為什麼韓愈要這樣立論?

三組對比,韓愈為何要選“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其子與其身”、“巫醫樂工百師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不能用其他的嗎?

文章中韓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那麼,韓愈認為的老師是什麼,“道”又是什麼,要解的“惑”是關於什麼的?

引發學生思考的同時也引發學生關注作者寫作的針對性,邏輯思維的嚴密性,以及其中的文化、思想。兩堂課引發我們諸多關於文言文教學的思考,為我們打開了一片思考的天地,交流共進!

語文評課稿8

眾所周知,識字是閱讀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係到讀寫,個性是閱讀開始的早晚和閱讀潛力的強弱。郭老師在教學《恐龍的滅絕》時,充分體現了識字與閱讀的有機結合,做到了閱讀中不忘識字的積累,下面就郭老師的這堂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合理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識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止為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如果運用得當,能夠豐富語文教學的資料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提高教學效率。在揭題時,為了讓這遠古的恐龍時代,真切的出此刻學生面前,郭老師透過視訊動畫,一下子讓這龐大的恐龍鮮活起來,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激起去探求恐龍為什麼會滅絕的興趣。

二、透過多種途徑,採用多種形式識字,識字教學體現了必須的層次性

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識字由原先枯燥無味的機械記憶變得生動而搞笑,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郭老師在教學中,透過指名讀、開火車讀、當小老師讀、男女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識字教學;透過“恐龍生蛋”、“恐龍媽媽出難題”等低年級學生易於理解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識字情感。個性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師在學生會認詞語的基礎上,讓學生選幾個自己喜歡的詞語,連成一句話。這樣,使識字活動由單一變得豐富,不僅僅讓學生再一次鞏固了詞語,還在連詞成句中,巧妙的理解了詞意,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潛力,真是一舉多得呀!

但在課堂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困惑:

一、有專家提出語文教學要“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否也該如此呢?單編的識字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識字、寫字,我們是否能夠在理解、感悟、拓展等方面再簡略一些,媒體的運用再精當一些,節省出必須時間,再多給學生一些自主識字、認真寫字的時間,在識字、寫字方面做得再紮實、有效一些呢?

二、識字教學如何科學劃分教學課時的問題。如寫字量大的教學資料,老師們一般分散在兩課時進行,以便分散難點、減輕負擔、有效指導,觀摩教學時所展示的課時內只寫一、兩個字的分配方式是否適宜?參賽課、觀摩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尚可理解,常態下的識字教學如何科學而合理的安排寫字環節,值得思考。

  xxx

  20xx年3月29日

語文評課稿9

聽了李老師的課,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李老師特別注重學生詞語的積累,說話練習,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可這些恰恰是低年級長期以來的教學重點。整堂課環節緊湊、條理分明,適當的拓展讓學生知道了保護海洋環境,開發有利資源,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從而凸顯出情感態度價值觀。唯一遺憾的也是沒有寫字部分

趙老師的這節課由聽大海的聲音入手,引出大海的畫面,再說說看到的大海樣子,由聽——看——說多種感官結合教學,符合低年級教學的特點。識字教學中,老師先示範,強調重點筆畫,學生描紅再仿寫,並強調了寫字的姿勢。可以說整節課是一種階梯教學,是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完成的。

劉老師做事幹脆利落、雷厲風行。課如其人,從上課伊始揮灑自如的書寫,就讓我歎為觀止,這說明劉老師有著紮實的語文基本功。細緻全面的拼音複習,讓學生重溫拼音的重點,不過這一環節有些繁重,佔用的時間較多,以致後面拖延了時間。如果課堂上放慢腳步,多給學生一些讀和說的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氣氛可能更加濃厚。

語文評課稿10

今天有幸聽了黃志嬌老師上的《守株待兔》。走出課堂,我一直反思,黃老師的課給了我什麼樣的啟發。我想,應該有這樣的三點值得我去學習。即這節課她努力做到了“三實”:紮實、豐實、真實。

第一,紮實:這是一堂有意義的課。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即:使學生懂得“做任何事情,不勞而獲,是沒有好結果的”這一深刻的道理。更讓學生經歷了閱讀體驗的過程。即本課貫穿始末的朗讀。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因此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就更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我覺得這節課就真正做到了以讀為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

1、以讀顯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學生欣賞了動畫裡野兔撞死的經過,順勢鼓勵學生通過“竄”讀出野兔因為驚慌而撞死在樹樁上,增強了感染力。

2、以讀動情,堅持滲透性。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黃老師在教學“種田人白撿了又肥又大的一隻野兔”這段時,讓學生抓住種田人當時的想法反覆讀,在逐層滲透中,為後面理解種田人錯在哪裡做出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豐實:課應該是有生成性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節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在老師創設的和諧的心理氛圍中,課上生成了很多靈感的火花。

如:學生做動作地讀(在讀種田人白撿了又肥又大的一隻野兔”這段時,學生把自己當作種田人,讀出美滋滋的表情。學生讀後說:我要回家把它做成紅燒兔。複述課文時,學生也能邊做動作邊聲情並茂地講述故事。)

因為前文為學生揭示種田人錯在哪兒做好了鋪墊,所以當黃老師讓學生入情於境發揮自己的想象:請同學們看圖,你看這個人還在那兒呆呆地、傻傻地等著,假如這時你從他身邊走過,你會對他說些什麼?課堂氣氛就隨之推入了高潮,同學們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

第三,真實:做到了以上幾點,這種課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結尾處,黃老師步步為營地引導學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把拓展想象設定為:“假如你就是他的親人、鄰居、朋友,你會怎樣勸他?”這樣更直接,更有針對性。朗讀的形式不夠多樣,應該牢牢抓住朗讀,加強感受與體驗,使老師在課堂上能遊刃有餘地教學,學生也不會總是在大門外徘徊,舉足不前;老師可以勝似閒庭信步,學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用一句話作為我與大家交流的結尾,與大家共同分享:教學作為一個創造過程的全部歡樂和智慧的體驗,需要我們去用心體會,更需要我們用心呵護。

語文評課稿11

這就好像珍珠原本就是一粒沙子,是蚌用自己的身體消融它,哺育它。經過千百次痛苦的磨礪後,才誕生了那溫潤的珍珠。孫奇奇老師,她有著紮實的基本功,謙虛的態度和好學的衝勁兒,她上的這篇《太陽是大家的》一課,經過試教、修改、反思、再修改。經歷了一次磨課的過程後,註定她要磨礪成那顆閃亮的珍珠,並在太陽的照耀下綻放光芒。下面結合聽課的感受和對這篇教材的理解,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以語文的方式促進語言的積累

心存語文意識,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語言的積累是吸收的過程,是學生運用語言表達的基礎。雷老師非常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在課題的匯入中,不僅僅停留在激趣的欣賞圖片,而是看圖片積累描寫太陽的詞語,如旭日東昇,金光四射,夕陽西下等。這樣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記憶體。又如,在教學“紅彤彤的晚霞”時,不忘這經典的詞語形式,引導學生積累這樣描寫顏色的詞語,並搭配詞語。學生在這樣的語言積累中運用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性。又如,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火燒雲圖片是的解說詞:“每一朵雲似乎都在燃燒,金光染紅了雲朵”引用火燒雲的金典文字;還是後面的引導品讀“灑”在的過度話,“這一灑,灑向了河面,河面閃著金光,小河就像你長長的錦緞了”。多麼精美的語言。老師這樣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給了學生語言美的薰陶,讓孩子喜歡上這樣的語言,從而激發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以語文的方式品味語言。

教師要心存語文意識,品味文字語言時,不僅要關注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而且要關注語言形式,關注語言表達的豐富多樣和準確生動。《太陽是大家的》一課,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的內容很簡單,所以我們教學重點就要引導學生是理解詩歌的含義和品味詩歌語言的精美。雷老師在組織引導第二節詩歌的學習是,理解太陽在一天中做了許多好事,重點抓住兩個動詞“灑”“拔”。通過換詞比較,動作演示等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這一灑,灑出了金燦燦的油菜花綻開笑臉,灑出了錦緞般的河面。這一拔,拔離了一株株玉米,拔高了一串串高粱……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感受到了太陽的偉大與無私,並以此為契機,這一擬人化了解,學生髮現了詩歌中的“她”,感受到了太陽如母親般無私奉獻,如朋友般的親切,學生品味到這些,就品味到了語言文字背後蘊藏著的東西了。更知道怎樣用精確生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了。

三、以語文的方式提升語言表達。

心存語文意識。我認為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理解語言,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和表達語言的過程。所以隨著年級的提高,我們的教學要逐步從“寫什麼”轉到“怎麼寫”,並要把寫擠進我們的課堂。《浙江省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建議》中指出;“課內書面作業一般不少於8分鐘”語言實踐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孫老師在引導學生品讀了詩歌語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激發語言記憶體,仿寫第二節詩歌:太陽在一天中還做了哪些好事時,學生的語言較之課前已經有了提升,知道用詩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種語言是經過加工的,而不是課前已有的零碎的語言。知道用精緻生動的詞,感受擬人化描寫的精妙之處,知道這種詩歌的結構帶給人的美感。這就是語言表達的豐富,這就是語言的增量,是孩子們通過這節課學習後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文評課稿12

一、課前匯入,乾淨利索,直入主題;談話質疑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發現?你想了解什麼?(人類的老師是誰?它們為什麼是人類的老師?)

生:回答。

評價:

1、課題就是中心,直入主題,乾淨利索。

2、啟發學生質疑,一方面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篩選出了中心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從而提高了探究性學習的實效。

二、在教學中注重於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在初讀課文時,老師提出了自學要求,讓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把學習的空間完全留給了學生。在彙報交流的時候,老師儘量的讓學生互相交流,放手學生,讓學生自己理解字詞。在檢查課文朗讀時,也是讓學生自讀自評。

三、注重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非常注意對學生的評價。不論是讀課文,還是回答問題,老師都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評價,而且注重學生間的互評。

建議:

一、再次讀課文後,老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講到人類的老師有哪些,他們教給人類什麼,並讓學生先同桌交流,再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一名學生上臺板演,其他學生一邊看,一邊對照自己畫的。

評價:對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集體交流,就應該指名讓學生彙報,其他學生可以補充。這樣既避免了一個學生在上面寫,其他同學在下面乾等,造成的冷場局面,又可以讓學生經歷傾聽和參與表達的過程。如果這樣,不但使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還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最後,老師用大螢幕出示人類的老師教給人類什麼?邊放課件邊板書,忙了個不亦樂乎。

評價:這個環節,我認為還是先讓學生彙報,老師可以點撥。最後讓彙報的幾名學生一起上臺板書。這才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了學生。

語文評課稿13

吳曉穎老師展示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話故事,在這節課中,有幾個亮點:吳老師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手段新穎,方法多樣,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教學中語言親切,利用圖畫、動作、朗讀、說句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 教學思路清晰

課文主要圍繞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和分別向誰借尾巴展開教學。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學習:1.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2.小壁虎是怎樣向老牛借尾巴的?3.小壁虎怎樣向燕子借尾巴的?這篇課文的重、難點也是這三個方面。吳老師利用這三個問題來設計教學思路,解讀文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最後的拓展部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二、 教學手段新穎

吳老師整節課的設計非常新穎,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有老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有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一步一步的提升。教學設計靈活多樣,手段新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1、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學生學會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 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在學習第一部分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同時配合圖畫、動作、朗讀、比較句子、說句等方式指導學生學習,可以說這一部分是的學習是老師扶著學生一步一步的走,帶領和引導學生理解文字。最後總結學習方法,為接下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2、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經過前面的學習方法總結,老師提出新的學習要求:組長帶讀學習第二部分:小壁虎是怎好向老牛借尾巴的?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內練習、彙報。在小組彙報的基礎上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組員分工明確,積極參與。

3、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經過前面兩種方式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很好的抓住重點,運用相同的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學習了,所以在第三部分的學習時,老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以故事接龍的方式增加了趣味性,又檢驗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 教學方法多樣

教學設計考慮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教學方法上運用了觀看圖畫理解、動作模仿、對話朗讀、你問我答、比較句子、練習說句、故事接龍、總結學法等教學方法,有些雖然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卻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理解文字有所幫助,同時還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瞭解和使用了不同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課文,學生能活學活用。

1、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通過個人讀、小組讀、一問一答讀、模仿讀、比賽讀等各種方式的朗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各種動物的內心世界,讀出了小壁虎的內心,也讀出了對文字的理解。

2、注重學生肢體和語言的模仿。

在學習的過程中,吳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用動作和聲音模仿小動物,增加了課堂趣的味性,也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理解文字。如:黃牛是怎樣甩尾巴的,小魚是怎樣撥水的,燕子是怎樣掌握方向的,以及模仿這些動物說話的語氣等。

3、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說話練習比較多,如:用“小壁虎爬呀爬呀,爬到了小河邊。”和 “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等這些句式讓學生練習說句,還有發散思維想象說句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書寫的指導落到實處。

在書寫生字時,老師故意把“呢”、“呀”、“哪”三個語氣詞放在一起學習便於記憶,先讓學生觀察三個字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理解字意和在田字格中所處的位置,然後教師示範書寫,學生書空,描寫,筆順筆畫都嚴格要求,真正體現了書寫落到實處。

四、課堂氣氛活躍

在《小壁虎借尾巴》這節課中,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組織教學,在練習對話朗讀中,動作模仿,說句的設計等環節中趣味性很強,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所以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表現的機會也非常多。老師鼓勵性的表揚運用得非常到位。

吳老師的這一節課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也正確的解讀了新課標的含義。聽了吳老師的這一節,使我受益匪淺。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應該向吳老師學習,課前充分準備,教學設計力求新穎,把握教學重難點和三位目標,調控好課堂氛圍,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教學方法多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評課稿14

一、何老師在教學《桃花心木》這篇課文時教師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中的以人為本的新理念,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多層次地觸控語言、揣摩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體會,去思考、去咀嚼語言文字中蘊涵著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道理。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如學生對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和明白澆水的道理部分的解讀與理解,老師是通過小組自學完成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文字對話,從而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二、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在學生的理解出現障礙或偏差的時候,教師及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體現了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如當學生彙報種樹人的一段話時,對育人的道理並未完全讀懂,老師恰當地設定了提問環節:你有什麼不理解?並讓學生聯絡前生活實際想象“不確定的生活”的意思,經過這一點撥,學生茅塞頓開,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適時的評價起到了激勵和點撥的作用。老師一方面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在每個學生的回答後適當加入點評,從寫法上,閱讀方式上,字詞理解上都給予明確而恰當的評價。使學生充滿自信,思維積極,課堂裡湧動著一種積極創造的氛圍。

語文評課稿15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今天我有幸聽了*老師的課,收穫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裡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匯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範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後,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麼?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並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

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後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後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