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語文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9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集合】語文評課稿

語文評課稿 篇1

來到我們學校最幸運的是遇到了許多講課很棒的教師,每次聽公開課都如沐春風,受到了文化的洗禮。前短時間有幸聽了四年級語文公開課,這已經是第三次聽王老師的課,感觸很深。

這次聽的是《卡羅納》,王老師採用的教學模式是洋思模式。這篇課文是略讀課文,首先王老師講解了本節課的詞語。講詞語的方式很多樣化,給出詞語讓學生試著解讀漢語意思或者給出漢語意思,讓學生猜測詞語。這樣的先學後教模式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助於學生的理解。然後出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大聲朗讀本節課學習目標。

其次,出示自學指導一:認真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4分鐘後比一比看誰講得最完整。學生認真讀課文,之後提問學生。以同樣的方式出示自學指導二:卡羅納失去了母親,心情是怎樣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得出來,默讀課文,用直線畫出來。三分鐘後說一說,誰找得最準確。在規定的時間內,鍛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提問的學生基本能找出來。

自學指導三:面對遭遇到不行的卡羅納。他的老師、同學和我的`媽媽都非常地關心他。他們分別是怎麼做的。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找一找,用波浪線畫出來。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王老師的指導下,分別用不同的方式言語表達了對卡羅納的關心。伴隨著感人的音樂,整節課生動,形象。

最後呈現了本節課作業,必做題:為卡羅納寫一封信;選做題:課外閱讀《愛的教育》。最後在溫暖的音樂中,本節課結束了。

語文評課稿 篇2

該教師上的課是杜甫的《石壕吏》,本課本有三首,分別是《望嶽》《春望》和本課這首,這幾首詩分別代表了杜甫處於三個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和個人情緒。該老師的教學思路如下:回顧前兩首詩歌風格,引出創作背景,進而引出本詩寫作背景---生自由朗讀一遍,注意揣摩詩歌情感---請一生讀,教師略作評價---生小組合作,理解詩意,然後彙報(以杜甫的身份介紹所見所聞)---概括詩歌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教師依據情節逐層展開分析討論---杜甫對民和吏的態度。

首先從優點看,教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大方、富有親和力,語言簡潔幽默,上課思路清晰、板書佈置合理,具備了一個語文老師優秀的功底和素養。從課堂教學方面評價,教學紮實,尤其是字詞教學、關鍵詞語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應該說對於國中生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探討這堂課的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首先,這是一首詩歌,詩歌無疑是適合朗讀的,由於詩歌本身的特點,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強烈的感情、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只有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去品悟去感受,才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可是本節課在這方面做的還不足,整個課堂學生只朗讀了四遍,而且還有兩遍是齊讀,一遍學生個人讀,教師也沒有順勢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試讀,教師本人進而可以指導學生的朗讀。匆匆讀過之後教師就急著帶領學生去分組討論去了。

其次,雖然是從教不足兩年的年輕教師,但從課堂教學上看,教師的學生觀認識不夠,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少,或者匆匆問匆匆答,或者教師取而代之自問自答,屬於典型的滿堂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雖然有啟發,但引領不夠,講解過多,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從而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長此以往,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最後,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上來看,教師不能夠針對教學重點和文體特徵,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所取捨,教學環節雖然完整,但沒有重點,對於知識的傳授來說,可謂是面面俱到。但教學其實尤其忌諱這樣,面面俱到,看似講的全,其實則不然。這反映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處理和把握能力,導致解讀不深入,流於淺薄,不能基於文字抓住重點進行拓展,尤其是詩歌這樣的短文教學,學生只能跟著老師在文字之外轉圈圈。

當然,這也是幾乎所有年輕教師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以上觀點,也是基於本人以能力所能認識到的理想課堂的標準來看待這堂課,所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許正由於存在遺憾,才有更多的人不斷的追尋,探求,孜孜不倦!

語文評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在評課之前我想首先感謝學校組織開展的本次聽評課活動,給了我一個向同校老師學習的機會。其次感謝付老師,今天向我們呈現了一節精彩的示範課,在這節課上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現就個人看法談以下幾點:

一、教材分析

付老師今天執教的《春雨的色彩》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語言優美,富有詩意。今天付老師講授的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重在讀通課文,認識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重在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培養學生有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二、課堂亮點

1、注重細節,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付老師強調學生“輕輕地翻開課本”,“注意讀書的坐姿”,學生邊讀書教師邊矯正學生坐姿,為學生整理紅領巾,用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這些方面無不體現一位細心的教師,如春風化雨般的將養成教育貫穿在整個課堂。

2、課堂匯入生動活潑,一首《春雨沙沙》配上優美的畫面將學生帶入到一個美好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3、課堂思路清晰,環節緊奏。從匯入新課、複習舊課、學習新課、詞語積累、課堂小結、佈置作業、拓展延伸安排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各有側重點。

4、新授課中,採用多種方式讀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意思,本節課採用了多種讀法,有自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分角色表演讀、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讀。將“讀”貫穿課堂始終。

三、需要探討的問題

1、在體會“落”、“淋”、“灑”、“滴”這幾個字時,讓學生用動作體會感覺還不太明顯,是否可以配上對比對比鮮明的`畫面。春雨和夏雨的對比是否更能感受春雨的細、小、輕、柔。

2、讀課文時教師強調了一個問題“誰來當小法官說一說誰說的有道理”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誰說的有道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本節課探究的內容,更不能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付老師教學時問題提出了,後面這個問題也沒有再談起。在教學時不是本課探究的重點,是否就儘量不要提相關的問題。

3、教師忽略了對學生回答問題完整性的培養。本節課老師提出問題後,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只關注了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卻忽略了學生回答的是否完整,比如:老師問“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學生答“五顏六色”,在此,應該強調“春雨是五顏六色的”,從細節處培養學生的課堂回答問題時表達的完整性。

整堂課付老師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清晰流暢,課堂環節緊奏,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和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一節很好的示範課。

以上觀點僅個人看法,談的不對之處請付老師見諒,請各位老師予以指正。

語文評課稿 篇4

聽高xx老師教學的父親和鳥一課,我感觸頗多。

首先,高老師在匯入時出示了鳥叫聲,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展開一節課的學習,不僅使學生興趣提高,而且複習鞏固了詞語。其次,教師整節課圍繞了“從課文哪些語句可以看出父親是愛鳥的`?”這個問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合作學習,討論討論為什麼。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又相機點撥了重點詞語,如:喃喃地、焐、熱騰騰、快活等,使學生對詞語、句子、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後,教師從“我會成為獵人嗎?”這個問題引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最後,教師出示了一首小詩,使學生思想上受到了震撼,更增強了學生愛鳥護鳥的意識。

從整節課上看,教師備課非常充分,對教材研究透徹,重難點把握準確,而學生的表現更證明,這不失為一節成功的課。

語文評課稿 篇5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

首先感謝市教研室給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提供了這樣一個高層次、最實用的學習機會。

說是“高層次”,本次執教的教師都是語文教研員,他們都是我們市內語文界頗有影響的語文學科帶頭人,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了了我們連雲港市語文教學的最高水平。說是“最實用”,因為執教的教研員都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指導者,是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平時語文考試的命題人,更是語文會考的命題成員庫的人員。他們的語文教學代表了他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通過這樣的聽課,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新課程標準,通過他們對語文課堂知識的把握,瞭解我市語文考試的新動向。這對於我們基層的語文教師來說是“最實用”。

由於忙於會務安排,我聽了今天三節課中的兩節,在這兩節課中,我最大的感覺是受到了“心靈的震憾”。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四點收穫:

第一、老師生動的講。語文課要上出語文的味道,老師的“講”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在課堂上要講語言、講文學、講寫作,而不是去講思想道德、講國際風雲等等。今天的課堂上,兩位老師都的“講”都很生動。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的課堂上,注重情感氛圍的營造,教師情感表達細膩,語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動著課堂裡的每一個學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師進行對話時,感動的淚流滿面,這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樣打動學生心靈的課堂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生動的語文課。

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在課堂上語言幽默,和學生對話的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教學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教師睿智的語言表達,讓學生如坐春風,這樣的也是我所說的生動的語文課。再有營養的飯食要好吃才能下嚥,才能有助於身體健康。不好吃的飯菜不會打動人們的胃口的。所以語文課堂首先要生動。

第二、學生高聲的讀。讀書是感悟語文的重要途徑,出聲朗讀更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兩位教研員的課堂上,我們都多次聽到了學生飽含感情的讀書聲,教師還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人學生自主讀書、自主感悟的思想,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體驗中尋找獨特的感悟。

東海縣教研室張法莊老師在課堂上注重朗讀、齊讀、散讀,不拘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很快的融入文字的氛圍裡。新浦區教研員張永春老師也把學生的朗讀運用的恰如其分,達到了“讀”的目的。

第三、學生思考的“深”。授課教師通過問題的預設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比如張法莊老師讓學生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段落、句子、詞語,並圍繞所找到的句子進行深入挖掘,啟發學生多元思維。張永春老師抓住重點段落進行反覆誦讀,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賞析文字,讓學生走進文字,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這樣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語文課堂上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

第四、學生練的“實”。也許有的老師說:今天的語文課上沒看到教師出什麼題目給學生做啊,怎麼能說練的“實”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教師對新課程觀照下的語文測試練習的一種誤讀,在傳統的語文考試中,總是把“知識點”作為考試訓練的重點,但是,今天這樣的觀點已經過時了,我們的`語文訓練必須從“知識點”轉到“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的訓練上,這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也是今天語文考試的要點。

在兩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都看到了他們特別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讓學生站起來說話,表達自己的思想,有時還有專門的書面表達,比如張永春老師就專門讓學生把自己對課文感悟寫出來,這樣的訓練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訓練,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們通常的知識點訓練,這是我們要深入領會的。

除了收穫,還有幾點疑問提出來向專家請教,並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語文課堂上要不要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聽了兩位教研員的語文課上都沒有運用任何的教學輔助手段,這是不是向我們基層語文教師傳達一種導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們的優質資源進課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師該如何評價學生的課堂行為?今天聽的一節課上,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後,我發現授課教師多次簡單的評價是“不對”、“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沒聽懂”等類似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課堂上,提問的面不是過於狹窄?我大概數了一下兩位教研員提問的學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別是第一排,似乎每個學生都被提問了,有的還有三四次機會,第三排以後的學生基本沒有交流的機會,這可能和今天聽課的人很多,教師無法走動有關係,但這裡是不是還需要擴大提問的面,讓參與的學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說這麼多,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語文評課稿 篇6

按照學校的安排部署,我承擔了對張老師執教的《最後的姿勢》的評課任務。

首先,我在聽課之前解讀了教材。《最後的姿勢》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xxxx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蹟,讚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他對學生的無私大愛。

在聽了張老師的課後,我思考很多:

一、《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篇幅長;課文場面很震撼,地震時情形危急;譚老師的人格魅力更是熠熠生輝。

張老師大膽嘗試,長文短教,緊緊圍繞“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組織教學,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把握準確。

二、整節課的設計,教路清晰流暢,學法指導(勾畫、批註、讀中想象)潤物無聲

1.情境創設到位,奠定了課堂的感情基調。

課前的真心話大冒險讓學生說出真實的反應及選擇。面對危險時,我們必然會做出選擇,這時的選擇也許不理性,也許不高尚,但都是本心的體現。看似不經意的遊戲為學生理解譚老師最後的姿勢做了情感鋪墊。而後播放地震視訊,將學生帶入到了震撼、恐怖的`地震氛圍中去,已深深觸動了學生的神經。這比老師任何語言都具有表現力。

2.品詞析句有板有眼,真切感悟人物形象。

教學中,張老師悉心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進行圈點批註。抓環境描寫,抓側面烘托,引導學生感悟譚千秋老師的光輝形象和偉大人格,深刻領悟“最後的姿勢”對“愛與責任”的生動詮釋。

3.讀寫結合,大量閱讀,落實“語文主題學習”。

緊緊承接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閱讀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再次感受譚老師的光輝形象。接著又進行拓展閱讀《懶爸爸》《頂碗少年》,領會側面描寫的寫法。最後落實讀寫結合——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一位熟悉的人。

三、對“語文主題學習”的幾點思考

1.語文主題學習落實“一課一得”,要把握兩條主線:一是思想內容(寫了什麼),一是表達方法(怎麼寫的)。但我們更側重於思想內容,輕視了表達方法。

2.拓展內容的選擇處理。拓展內容的選擇,難易程度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拓展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一課一得”的訓練點;拓展內容的選擇,應與課文內容從思想內容上有內在的關聯,這樣便於融會貫通。

語文評課稿 篇7

語文課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熊老師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努力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楊老師能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開口,為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通過個人說,夥伴說,討論說等形式,讓他們表達自己感受,表達見解。並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看(看圖片、看螢幕)讀(讀過生動的課件去衝擊學生的視覺、啟用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體現了現代資訊科技對教學的.服務。

(二)以讀代講、以讀促講、讀中感悟。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只有多讀,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只形成獨立閱讀能力。”現在的語文課上大多是教師在唱獨角戲,不遺餘力地講解分析,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其中。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參與的興趣,漸漸地疏遠了語文課。熊老師在教學中能做到以讀帶講,培養學生的語感。力圖讓學生在讀中感受首都北京燦爛迷人的夜景。整堂課上,她讓學生全方位的讀書,有個人讀,引讀、齊讀、賽讀,小組讀,男、女同學分別讀,感悟後讀等,讓學生中在讀中自解、自悟。

(三)以點帶面,抓重點詞句理解。

在學習第二段時,楊老師能抓住川流不息、象銀河從天而降、光彩奪目等詞句,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這些詞的基礎上想象長安街的金碧輝煌,當腦子中形成這種影像後,文章的內容、所要表達的情感就都在腦中了。

語文評課稿 篇8

張##老師用她柔美的聲音,優美的過渡語,為我們演繹了人世間的另一種愛——如茉莉般雖平淡無奇卻沁人心脾、至純至美的愛。

不難看出,為了上好這一課,張輝老師課前做了精心的準備,有很多亮點,其中令我耳目一新的地方,便是張老師引導學生,把對文字的理解與標點符號的巧妙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並貫穿教學的始終:一開始,媽媽說,真愛像茉莉,印兒也是這樣認為的嗎?少數學生找出句子“這也叫愛”,老師板書時並沒有將問號標出,而是在引導學生結合人物表情和體驗心理後,才在句末打上表示反問的問號,意思是“這不叫愛”。隨後,張輝老師緊扣課文的關鍵詞句,抓住文章的細節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感悟。最後,當印兒由衷地發出“哦,愛如茉莉!”的感慨時,張老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問號換上了感嘆號、句號、省略號,並讀出不同的語氣。這樣,既彰顯了多元化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可謂匠心獨運。

最後提一個小小的注意點,現在我們很多老師都喜歡說“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這段文字”,這樣提,體現了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尊重。那天,張老師也使用了,但當她發現學生大都使用默讀時,連忙說“聲音怎麼這麼小?”,這前後的指令似乎有些矛盾。但,瑕不掩瑜。

語文評課稿 篇9

楊老師恬淡、閒適的的性格很適合講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安靜的課堂適宜安放那種揮之不去的淡淡的哀愁。

學生是預習過的,老師上課前介紹了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了字詞的預習效果。提出以下四個問題由小組討論楊:

1.爸爸是個是個怎樣的人。

2.“花”在文長的結構中起什麼作用。

3.文中寫了哪些眼前事,哪些過去的事,這些事設怎樣的引出的。

4.文章體現了怎樣的情感。

這些問題並不深奧,孩子們可以理解問題的要求,所以討論還比較熱烈,也許是文章的.特點使然,也許是楊老師的風格影響,即使熱烈的討論,也只是孩子們有話說,敢於說,聲音依舊低小,這沒有什麼不合適的。討論過後。逐個問題由指定小組分析說明,每個小組都有兩個同學完成,一個學習好的站在自己座位前語言表述,另一位相搭檔的學習較差的在黑板上寫關鍵詞。經老師的引導不同小組去補充,孩子們的思考逐漸深入,答案漸漸豐厚,與老師後來通過螢幕出示的答案接近。

這樣的小組搭配,確有好處。一對一的協作顯然比泛合作更有效,尤其在合作學習的初期,還不知道怎樣合作的時候,從在黑板上寫關鍵詞的情況看,都寫的簡練準確,很有概括性,表明它們領悟到了題目的要旨。再其次,即使沒有懂,是依樣畫葫蘆,也是個開始,也比枯坐教室要好吧。

《爸爸的花兒落了》,是我很熟悉的文章,進入教室,在大螢幕上看到文章的題目,那種憂傷的情感便在心中升起,飽滿、凝重,使人含淚,很想在讀或在聽中去撫慰自己的這種情感,而不是去分析或者討論。

“是什麼-----?”,“根據什麼”更多的是邏輯意義上的命題及其證明,我們從文學作品中得到的收穫和體會,更多的是感性的,孩子們是不是也需要這種情感體驗呢?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種體驗除了作品本身是別的無法帶給他的,所以讀書,默讀、沉吟、放聲讀、比較讀、聽別人讀,應該是第一節課的主旋律,45分鐘聽不到讀書聲,不僅讓我這個聽課人的感情無法安放,也使孩子們的討論彷彿是討論一個物理命題,情感麻木。

其次,我也覺得,這些問題本事好像問題不大,為什麼孩子們的回答,即使準確,也是言之無味呢?我認為是除了上述缺乏閱讀的原因以外,還有問法和老師的要求有關,比如“爸爸是個是個怎樣的人”,要改成“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怎樣滿含深情的描述你的父親,他是個怎樣的人”。我的問法是不夠簡練,但傳達給他一個資訊,帶著感情,需要用文學性的語言來回答。

再其次,孩子們的課堂語言,常常的是一大篇的大白話,不能從學習的文章中汲取營養,這是教師在要求和評價中要特別注意引導的。

合作學習中的語文,很容易使得課堂人文性流失,是教學模式的問題麼?

如此,試言之。

語文評課稿 篇10

潘教師抓住了題眼“住宅”,在讀寫遷移中理解“巢穴”“住宅”之間的不同含義,引導關注蟋蟀住宅的特點。循著作者的思路,帶著學生梳理出文脈,此環節設計得十分巧妙。

在精讀段落學習中,讓學生好好地去欣賞住宅,對蟋蟀的住宅做進一步的瞭解和新的發現,在不斷的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現住宅的特點,感受到這是偉大的工程,學生情感的昇華水到渠成。根據學生普遍對住宅特點感興趣的情況,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重點研讀住宅特點,採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方法,這節課教師非常重視讀。並在此基礎上,潘老師還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如果你邀請其他的昆蟲朋友來你的'住宅做客,你會怎樣來介紹你的住宅呢?訓練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在學完住宅樣子之後潘老師還順勢引導學生將上下文聯絡起來學,發現段落之間的聯絡,感悟小蟋蟀舒適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隨遇而安、慎重選址密不可分。

語文評課稿 篇11

聽了練添連老師執教的《窮人》這篇課文,讓我受益匪淺,《窮人》是六年級語文上冊精讀課文的內容,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較為常見的,這為課堂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執教這一課時練老師根據學案思路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能借助學案使感悟人物桑那與漁夫的高尚品格,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兩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

1、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契機,體現教師科學的學生觀。

課一開始,練老師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句子並寫旁批,讓學生形成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為下文的理解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礎,很好。

2、以讀促悟,感悟人物品質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兩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練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帶領學生邊讀邊感悟當時的心情。在細細的揣摩之下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整體上來說,整節課結構嚴謹幹練,思路也很清晰,從文字的'學習到拓展訓練,充分體現自主建構這樣的教學理念。

一堂再精彩的課,也會存在它的缺陷。在練老師的課堂中,我認為有個地方如果能改進一下,也許會更好!:“讀”方面是學生與文字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這節課中,我雖進行了讀的訓練,但讀的不充分、不暢快。我認為在重點之處還應加大讀的力度,反覆地讀,讓學生充分地表達情感。除了重點之處,我認為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導讀,不能因為非重點之處怕耽誤時間,就忽略掉,要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的讀。這就是這節課的遺憾之處。

語文評課稿 篇12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在“閱讀與寫作——兒童視野下的語用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的《凡卡》一課,讓我感慨良多。

高段的課文內容大多數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孩子們不能,也無法很好地感受、體味課文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常常使老師們頭疼。但是這樣的問題今天在王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入“情”——

王老師圍繞凡卡的自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結合凡卡捱打、捱餓、挨凍的三個畫面,讓學生反覆回到那句話中,通過一個又一個悲慘的畫面,讓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吶喊出凡卡的痛苦自述,孩子們一個個地都隨著王老師優美的語言,精煉的.話語捨身處理地感凡卡之感,痛凡卡之痛。

入“境”——

王老師很好地利用了背景資料,帶領孩子們結合當時俄羅斯黑暗的時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凡卡悲慘生活並不是一個兩個人造成的,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使然。在當時沙皇的黑暗統治下,還有無數個凡卡在生活在悲慘世界中。既昇華了主題,又教會孩子們要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藉助文章的寫作背景。

語文評課稿 篇13

觀看了李老師的課堂教學,心中豁然開朗,原來,“語文課”要這樣教“語文”。我們驚喜地認識到研修給我們的課堂帶來的變化,研修使我們的教學設計取得的進步。針對這節課,我認為李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匯入新課先是情。

李老師利用現有資源———課文插圖創設情景,讓孩子從觀察到說話,認識圖畫美的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歡上了語文學習,可謂“未成曲調先用情”,調足了學生胃口。

2、感受畫面再激情。李老師採用多種形式賞讀兒歌,在教學中先發揮自身聲情並茂地導讀的優勢向學生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夏日荷塘美景圖。然後採取個別讀、小組讀、全班齊讀、配上動作表情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了畫面——美,讀出了感受———可愛,也讀出了對學習的喜愛,很好地激發了學生識字激情。

3、初步探究興致濃。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讓孩子再讀兒歌,抓住順口的特點————押“ao”韻,引出帶有“包”字的一系列形聲字。而後隨文識字,利用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組織教學,引領孩子在文字王國中遨遊。課堂上老師教得張弛有度,學生學得興致濃濃。

4、總結特點——————絕知此事要躬行。老師在這一環節教學中抓住“你們怎樣記住它們”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領悟形聲字的特點。最後通過兩個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鞏固識字,順利地完成了目標教學。

5、指導書寫——以點帶面。教學中老師發揮自身書寫又一優勢,展示“包”字的範寫。示範中滲透了方法指導,評價中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寫字教學落實得紮實到位。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課堂延伸,把語文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孩子在生活中識記、積累漢字。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次大膽嘗試。

總之,整堂課思路清晰嚴謹,目標明確,措施到位。課堂教學從設計到實施都很好地體現了從“內容分析”到“能力培養”的轉變,也很好實現了“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