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5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語文評課稿合集15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1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2

聽了兩位老師的課,真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整節課緊扣單元目標和學段目標。《威尼斯的小艇》是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並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這篇課文從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小艇的作用三個方面來介紹,陳老師藉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樣子,同時注重學文,教學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個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樣子上的特點。在瞭解了船伕的技術時,陳老師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為什麼能生動地描述船伕高超的駕駛技術,進而加以練筆訓練。

再次,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雖然這節課教學的`內容較多,但是施老師並沒有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生字的書寫,注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這節課中,鄭老師採用默讀、齊讀、範讀、賽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異國的風情。學生通過讀,理解了小艇的樣子和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掌握了運用打比方、寫事物特點的方法,以及動靜結合的表達方法,使重難點得到了突破。

還有,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資訊科技營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就利用圖片和音樂,把學生帶入威尼斯,誘發了學生美好的想象,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優美,因而在感情朗讀時也讀得投入,讀得優美。優美的課件設計帶領學生了解外國風俗、地域風情,這節課的學習不正是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好奇心的有利時機嗎?

這是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設計的一節課。是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自由,老師充分重視學生體驗。這節課是值得我們推敲,研究的。

國小語文評課稿3

這天上午,觀摩了三位老師的展示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的課品如人品,他們的課不是做秀,也沒賣弄,讓人所能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教育深深的摯愛和對學生真誠的關愛!

首先,範莉莉老師的課給人第一感覺是真實。比如說,匯入時的遊戲,“1月1日是什麼節日?10月1日是什麼節日?……”許多學生回答不上來,這能夠看出範老師課前沒有跟孩子們說過“悄悄話”,這樣有缺憾的課才是真實的,才是美麗的!我們的公開課不是表演,不是做秀,在那裡範教師的如果能沉著一點,耐心地告知學生,很自然很巧妙地過渡到自己的預設中來,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範老師有深厚的語文基本功。大方、流暢的粉筆字,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尤其是聲音甜美。但我們遺憾的是沒有聽到範老師的那帶有童音的動情的範讀,如果範老師不用課件錄音讀,而是自己深情地吟誦,這樣效果會更好。課件上畫面加上動作,干擾了學生對詩歌美麗語言的感受,致使讀完以後,有個小孩說“老師,聲音小了聽不見”。我想,可能是視覺干擾了學生的聽覺吧,再說,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十分重要。

當我們還沉浸在節日的快樂氣氛中,童娟老師為我們送上了《媽媽的賬單》這一課。這節課,對於上課的學生而言,是一種幸福,對於聽課的教師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在那裡,要感謝童老師,讓所有的學生,所有的聽課老師沉浸於她的情感課堂,同時,心靈為之一震!5月10日,是母親節了,我們為人兒女的,不能以工作繁忙為藉口,就應常回家看看!就應為我們那可親可敬的母親做些什麼?我相信,在師生情感推向高潮的時候,沒有誰不想念自己的媽媽,這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體現,這就是所渭的詩意課堂,詩意語文。

但是,如果童老師的音調再低沉些,語速再緩慢些,能做到語言的抑揚頓挫,這必須會催人淚下的。

當我們的心頭還回蕩著《燭光裡的媽媽》的旋律的時候,季益波校長又為我們送上了精美絕倫的《普羅米修斯》,我認為季老師這節課上得大氣,渾然天成、人課合一。

在那裡,我想借用幾句詩來評價一下季老師的課。

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

環節——一枝一葉總關情

過渡——嫁於春風不用媒

小結——似曾相識燕歸來

氛圍——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是一節高品味的語文課,課堂上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有品詞析句、潛心會文的過程、有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語文課。同時,課堂上教師的語言如春風化雨,點點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有巧妙的點撥,由衷的讚美,熱情的鼓勵,頗有大家風範,課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獨具匠心,當學生情感到達高潮的時候,季老師戛然而止,恰到好處,學生意猶未盡,“英雄”的韻律餘音繞樑,三是不絕。

總之,這天的三節觀摩課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雖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猶如維納斯並不因為斷臂而影響了她的美麗。這天的三節課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語文課堂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這天,我和我校的20位教師在南街國小聽了王淑軍老師執教的《小稻秧脫險記》和趙豔紅老師執教的《開天闢地》兩節閱讀課,收穫頗多。下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兩位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能時時刻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始終是課堂上的引導者,組織者,始終以學生為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交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潛力。

王淑軍老師執教《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注重了朗讀和寫字的指導。王老師檢查詞語讀音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讀,在容易錯的字音上,王老師進行了強調與強化,力爭全體學生都能讀正確,真正做到人人有提高,人人都學會。在檢查朗讀課文時,注重了學生朗讀姿勢與朗讀潛力的培養。王老師從細節處著手,讓孩子們掌握讀書的正確姿勢,並教育學生要大聲地、口齒清晰地把文章讀出來,這就是朗讀。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陽光、自信,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而且,老師親切的語氣,微笑的面容也給了學生讀好文章的信心。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是國小階段重要的語文潛力訓練。王老師在了無痕跡中到達了這一要求。王老師在指導學生識字寫字時,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小組內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書寫時應注意什麼,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聽趙老師在執教《開天闢地》,能夠用“行雲流水”一詞來評價。整個教學過程趙老師始終以文字為依託,讓學生藉助多媒體課件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去感悟盤古偉大的獻身精神。如,教學“天每一天升高一丈,地每一天加厚一丈,盤古的身體也跟著長高……這個巍峨的巨人……”兩個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觀察他的動作、神態,再讀句子,讀懂了什麼,從哪讀懂的?讓學生再做做盤古把天和地分開時的動作,師此時配樂朗誦,學生在舉臂一分多鐘時的累與盤古的“一萬八千年”構成了強烈的比較,盤古的偉大精神躍於眼簾;緊之後,趙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抓住下一段的“精疲力竭”“微笑”感受它的獻身精神。

很感謝兩位老師的辛勤勞動,能帶給我們一些收穫,一些思考。還有幾點推薦與大家一齊商榷:

1、王淑軍老師在教孩子們寫字時還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老師要在孩子們中間巡視指導,在孩子們的本子上寫幾個範字,讓寫的不好的學生零距離地學習臨摹老師的字型,更能拉近師生情感;還能夠讓幾個學生到黑板上去寫,調動孩子用心性,讓孩子真正喜歡上寫字。

2、趙老師整體上看學生讀書的時間還太少,感覺像蜻蜓點水。開課伊始,就直接問:盤古是怎樣開天闢地的?標畫有關語句。在學生對整體還沒有意識時,這樣未免太倉促。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道亮麗景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趙老師像是在牽著學生走,一步一步的,沒有放開,學生在感悟時談的太淺顯,沒有真正觸及心靈。

總之,聽了這兩節課,讓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語文教學,發現了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學生讀書時間少,問題意識不濃,想象力不夠,表達潛力不強……這都與自己平時課堂上放的不夠有直接的關係。想起葉老以前的號召,“所有學生要善於使用語文這個工具,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貢獻力量。”所以,對於一節普普通通的語文課,如果落實了該落實的工具性,影響了該影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算是“語文課”了,也就有了語文“味”了。期盼更多、更有語文味的好課不斷呈現,也期望這樣的活動更多一些。

國小語文評課稿4

老師們:

上午好!我校20xx年秋季群眾備課暨課堂教學研討展示活動在教師的共同努力和用心參與下如期舉行了,圓滿結束了。這天上午由我代表評委們對語文方面作一個簡單的總結,只能說是對這次活動一個小結。因為我自己的教學工作中還需要許多的學習,所以,在老師們面前說評課,我感覺似乎有點班門弄斧。在那裡,我把我的幾點初淺的體會說出來,大家共同來研討。

這次活動給我和評委們的感受是:感動和期望。各備課組的群眾榮譽感和在新理念新課程呼喚中產生的新課堂,使這次展示活動到達了預期的目的。

美國著教育家哈佛大學的蘭本達教授說過:“必須的教學方法構成相應的思想體系。”這天的課程改革就是使教育教學與時倶進的重大舉措,它為我們帶給了在廣闊的視野中重新認識教學的機遇和環境,讓我們有機會認真思索一下:過去的教學是怎樣確定目標,教育教學理念是否和社會發展一致;所教學生是否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發展自己。課程改革涉及到的幾個變化給教育指明瞭方向。

一、培養目標的改變。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課堂教學基本程式是:鋪墊——匯入——講授——鞏固——小結。這種教學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用極其有效的速度向學生傳授新知識,透過超多的反覆練習讓學生掌握和構成技能,技巧。它強調的是如何教學生,如何訓練學生,有很多的教師中心色彩,是教師在教教材。而課程改革中的新課堂教學程式是探究——實踐——自主;它強調的是教師如何用教材來教;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這次拿出來展示的課在這方面都有體現。一年級謝老師的《自選商場》這一課,雖然是一節識字課,但謝老師不光教孩子們學會了生字,認識了很多詞語,還讓孩子們學習了這些生詞後,在超市裡買東西時能分辨出哪些物品是食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學習用品。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潛力。可惜在那裡我要說一個不足的地方,因為語文學習不能脫離文字。在生字的後面有一篇小短文,這篇小短文,不光是鞏固學生學習的生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讀了後明白“自選商場裡的東西真多呀!”二年級的《識字七》,讓同學們懂得了人和動物是朋友,要保護動物。三年級《秋天的雨》透過學生欣賞,感悟秋天的美景,懂得了要熱愛大自然。四年級的《呼風喚雨的世紀》,五年級的《鯨》,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還有六年級的《學弈》它是一篇文言文,殷老師不僅僅詳細地指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含義,而且讓學生學了這一課後明白了國小生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因為我國是一個禮貌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傳統的民族美德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而這些大多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的,我們學習它就能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學弈》這篇文章就讓學生明白了做任何事要專心致志,才能成功。

新課程突出“領域意識”和“問題中心”強調課程資料與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絡,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的關係作為選取和組織課程資料的基本尺度之主題。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根本的區別,它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或遊戲活動,引導他們去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透過操作實踐,模擬活動等,讓學生去經歷,去感悟,去體驗,獲得超多的直接經驗。自主地構建知識,構成概念,掌握技能。使之擁有一種科學的態度,有一個堅定的立場,有一種不懈的追求,有一種創新的意識。在一年級謝老師的《自選商場》這一課上體現得比較好。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遊戲活動,開篇就讓學生說說平時喜歡逛超市嗎?在超市裡買東西怎樣方便。讓學生在沒有附加條件的基礎上自由地、大膽地說,學生十分活躍,都爭先恐後地說。還有在學生認讀生字時,謝老師問學生你以前在哪裡見到過這些字,是怎樣認識的。有的學生說在報紙上看到過,有的說在街上的廣告牌上看見過,有的說在吃的食品袋上見過,而且都是爸爸,媽媽教的。這樣讓學生明白了識字的方法很多,不光從課本上能夠學到漢字,還能夠

在生活中識字,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在生活中存在。四年級譚叢軍老師的《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在這方面也體現得較好。在展示二十世紀的科技成就時,選用的都是同學們日常生活喜聞樂見的事物。讓學生談談二十世紀的科技成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構成了概念。

二、育人模式的改變。

新教材的改頭換面給教學增加了難度。因為開啟新教材,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氣息,新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從資料的選取上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生動搞笑,貼近了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傳統課程強調學科體系的系統與規範,強調嚴密的邏輯順序和嚴謹的知識結構,在教師頭腦中已根深蒂固。而新教材不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嚴密,

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單純的訓練題撤了,配套的教參沒了,但幾乎每一課都有“議一議”欄目,一方面是給學生留下了思考的餘地和回味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實踐,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條理化、系統化,運用或重組知識的機會。另一方面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無窮創造力的空間。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滲透了舞蹈、戲劇、詩歌、散文、繪畫等多種藝術成份。每一課後都有拓展延伸。所以教師除了拓展知識領域和專業技能外,還務必學會尋找、開發、製作、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豐富教學資料,才能上好課。這次展示活動中,程紅老師的《鯨》這一課,在講到鯨的生活習性時,讓學生分主角演一演鬚鯨、齒鯨的吃食狀況;舒素晴老師在教學生讀兒歌時,讓學生邊讀邊配上自己喜歡的動作,這樣就能讓學生更直觀地獲得知識,使課堂生動搞笑。但是,語文課雖然具有開放性、綜合性,但仍然有自己的學科本色。弱化了“雙基”就使語文教學成為空中樓閣。《新課標》將課程目標分“知識和潛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處理好三維目標是落實雙基的關鍵。“知識與技能”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目標。紮實的雙基功底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的基礎與襯托。捨去“雙基”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不能過多地安排活動,為了“秀”出精彩的語文課,體現學科滲透,有的教師把十八般武藝樣樣搬上,資料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有時雖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有時會過分依靠輔助教學工具。像熊容老師在讓學生配樂、配著畫面朗讀課文時,學生是在迎合課件,這樣反而成了課件的奴隸。開放要有個度,語文課就是語文課,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習語文,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課就就應旗幟鮮明地上出語文味道,立足語言文字的紮實訓練,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指向。殷麗志老師的《學弈》這一課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我相信她的這一節課必須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實”,是新課標下的真實課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課標下“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落到了實處,既注重了雙基的訓練,又注重了學生潛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正確取向,個性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豐富教學資料。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殷老師運用了超多的文言句子。而且這些文言句子都是學生以前積累、運用裡學過的

名言警句,並不陌生。比如開頭匯入,引用孟子的警句“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當學生在學

習過程中遇到疑難時,她又用了“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還有她的板書設計也很巧妙,也是用的文言形式。“專心致志者,則學有所成;心不在焉者,一事無成也”等等。這些無不體現了殷老師深厚的文學功底,說明她在備課時很花了一番心思。這樣為整個課堂營造了一種濃濃的學習文言文的氛圍。

三、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標倡導課堂上的人文關懷,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就應是師生平等地交流。要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一個個具有發展潛力的生命存在,關注他們的生命發展。其實,不止課文,我們教師本身作為一種重要的、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課堂上,老師的語言、目光、微笑、舉手投足,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課堂上經常遇到教師會心的目光,經常看到老師和藹的微笑,經常看到教師得體的動作手勢,教師對學生親切的關懷就蘊含在裡面,它與整個教學過程是融為一體的。在這次的展示課中,我在這六位老師身上都欣喜地看到了這一點。像謝俊老師那親切的話語、和藹的笑容,熊容老師那動聽的聲音,優美的語言,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始終以熱情和寬容的態度善待學生,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思維與心智的發展狀況。舒素晴老師整節課自始至終以飽滿的熱情對待學生,正是她的激情飛揚,所以整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熱情高漲。而這種活躍不是教師預設的,是在老師的感染下,引領下真實生成的,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生長出來的。在學生編兒歌時,因為舒老師指導

他們讀得好。把兒歌讀通了,所以編起兒歌來都能學著課文那樣編得很好。這樣也讓學生各盡所能,有了一種成就感。語文課就是要這樣讀得呱呱叫,這樣才能體現語文課的“語”字。殷麗志老師在課堂上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構建的和諧的課堂氣氛就更讓我感動了。課前的談話,課堂中每一個環節過渡的語言都恰到好處。例如,當學生在對照註釋理解課文的意思遇到困難時她是這樣說的“就讓我們當回打虎英雄,齊心協力來幹掉這兩隻攔路虎吧!成功的路總是艱難而曲折的。”,“看,攔路虎雖然被解決了,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當第一個問題解決之後,她又說“第一隻攔路虎被我們解決了,讓我們乘勝追擊第二隻吧!”在指導學生看圖時她是請學生噹噹小偵探,噹噹小福爾摩斯,當問題解決了後,她又說:“咱們共同度過了難關,最後就要迎來勝利的'曙光啦!誰願意做光明使者,跟大家交流一下你對這一部分的理解。”從殷老師這些豐富的言語間,我們看到了一個和藹、睿智、風趣的殷老師。在這點上,譚叢

軍老師、程紅老師相對來說就做得比較弱一點。教師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提問要有啟發性、思考性、有價值。謝俊老師的這一節課上口頭語多了一點,像“願不願意”“好嗎”“想明白嗎”這一類的語言頻頻出現。在教給學生幾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時,殷老師並不是生硬地將幾種學習方法直接寫在黑板上教給學生,而是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地總結出來的,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去的。在指導誦讀文言文時,殷老師一遍又一遍有層次地讀,注意捕捉適宜的時機激勵評價學生。有足夠的熱心和耐心幫忙學生,使學生由不會到會。這樣動態、生成的過程才是課堂教學的亮點,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課程改革理念讓我們教師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徹底地發生了改變。教師在新的理念的指導下,逐步實現自身主角的轉換,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泛泛講解,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可忽視。在學生理解膚淺處,思維矛盾處,理解偏差處應給予恰當地點撥引導。例如:熊蓉老師的這一節課,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名朗讀,然後讓學生互評,學生不明白該怎樣來評價,只能說:“讀得有一點點感情”,“有一點點沒有讀好”,“有一點點感情沒讀出來”這樣的評價是蒼白的,這時候老師要給予引導,什麼地方,哪個詞就應怎樣讀,讀出什麼樣的感情。比如:讀“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要讀得輕柔、緩慢,彷彿腦海中出現了一幅幅畫面,邊讀邊展開聯想。讀出楓葉慢慢隨風飄落的感覺。這樣具體地加以點撥,在後面的學生互評中,我想他們就應明白怎樣來正確評價,自己在朗讀時明白就應怎樣才能讀好。個性是熊蓉老師那麼好聽的聲音,那麼優美的語言,如果能夠多範讀一點,那該多好啊!還有舒素晴老師的這一節課,在學生編兒歌時,第一個學生編的時候,沒有注意到句末的押韻,老師也應當加以點撥,讓學生明白

:為了朗讀時能琅琅上口,一般詩歌的每一句最後的一個字的韻母讀音都相似,這樣叫押韻,編出來的兒歌才好聽。因此,課堂中教師的引導是一種幫忙,一種啟迪,一種激勵,在巧妙點撥中讓學生深思、頓悟。當能夠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時,必須要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當能夠分辨出優劣時,必須要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分清好壞,當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時,必須要將其善意引導到正確的認識上來。

四、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標志之一,也是一項核心任務。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兩種:理解學習和發現學習。這兩種學習方法都有其存在的

價值,相輔相成,新課程要求恰當處理這兩種學習方式的關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一概排斥理解性學習。但傳統的教學方式過於強調掌握和理解,冷落和忽視了發現和探究,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單調的記憶,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理解性學習,更倡導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學習方式的改變而建立一種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係。在這次的展示課中,雖然都體現了新課程強調的學生的主體性,但仍有走過堂的現象。如:謝老師的《自選商場》這一課,在學生剛開始藉助拼音自學生字時,沒有一分鐘,這麼多生字學生就會認了,這可能嗎?程紅老師的《鯨》一課,開始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鯨,也是沒有一分鐘學生就看完了,而且還十分準確地找出了答案。在提示學法後,分組選學課文餘下的資料,學生選學時間也太短,學生也沒有互相討論的時間,就匆忙彙報學習狀況。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要落到實處,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關愛,從而受到鞭策、激勵、感化、指導和推薦,從而構成一種用心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簡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大腦得到解放,個性得到張揚,思維插上了翅膀,獨具個性的理解就會層出不窮。

以上這些是我結合這次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談的關於新課程改革的幾點初淺體會,讓我們一齊來研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老師們,讓我們一齊努力,一齊學習,一齊成長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5

四堂《小露珠》風格各異。真是,“文如其人,課如其人”。吳慧媛教師優雅動聽,周小麗教師快人快語。葉春紅教師質樸實在,吳瑋娜教師溫文婉轉。在對四堂課進行比較欣賞之後,我決定從幾個教學細節入手,來談談我的看法。什麼是教學細節?我認為所謂教學細節就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很細小的環節或情節,或是一個細小的片段。教學細節構成於教學中,從某一種程度上說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教育魅力的一種展現。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我們的課堂才綻放出絢麗的光彩。此刻,針對這四堂課中我關注到的幾個細節,提出一些個人見解。

細節一:初讀有必要

吳瑋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字新詞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課文。我想她這麼做可能有三個目的。一是想打破常規,嘗試新教法;二是認為學生課前做過預習,不必再在課上讀;三是教學資料安排的很滿,所以省略了初讀這個環節。我們明白初讀是朗讀教學的第一步,初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藉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的同時,藉助已有的識字方法有效地時進行識字,從而把課文讀通讀順。其最終目地是要讓學生把課文讀文讀通讀順。初讀課文不僅僅能讓學生鞏固複習生字,還能對課文資料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發展語言,訓練學生整體思維,為學生更好的品析詞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在整體感知和熟悉課文上,初讀是有重大意義的,可是我也認為在一般的家常課上,也有這樣的情景出現,那就是當學生已經充分預習了,已經相當熟悉課文資料的情景下,能夠直接省略在課內初讀這個環節,因為意義已經不是很大了。吳瑋娜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就進行生字教學,沒有讓學生初讀。但那裡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象這類比賽課,學生不可能過早的接觸課文,所以還是應當先進行初讀。並且從學生課堂上表現也能夠看出這一點。如果讀的充分了,後面出現學生句子讀不通順、不流利的情景會更少一些。

我最近也在反思,我們的學生在學過課文後,竟然連課文還讀不通,歸根結底就是讀的不夠。異常是公開課,往往是在自讀整體感知及針對一部分字詞學習之後,就進行品詞析句,而有的為了課文的完整呈現,幾乎就學完了整篇課文。那留給學生的初讀時間就很少了,甚至只是走了這個過場。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自有其意義所在。我們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學生服務,既然此處是需要的,我們就必須這麼做。

我十分認同江蘇省一位語文教研員孫景華教師的說法,他在一次新課程講座中說道初讀課文的流程,分為:自讀感知、掃除障礙、反覆練讀、試讀反饋。當然這個流程是他總結眾教師教學特色後得出的,是靈活可變的。

1、自讀感知,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瞭解了課文的大致資料,並且解決課文簡單的生字詞。

2、掃除障礙,是學生對自讀感知過程中遇見不會讀或者讀不準的字、詞、句、段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學習。

3、反覆練讀,使學生在掃除障礙後,一步步讀通、讀準、讀熟課文。有本事同學能理解課文。

4、試讀反饋,能反映出學生讀的怎樣樣,好讓教師對症下藥,使學生有新的提高。

細節二:適時才見效

閱讀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品讀、品味。從品字、詞、句中入文,入味,出感受。在品讀小動物們說的話時,四位教師都抓住了“閃亮,透明,圓潤”這三個詞,層層深入,讀出了味道。其中兩位教師還抓住了“蹦,爬,落”三個動詞進一步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比如吳慧媛教師在那裡安排了教師當小露珠,找到小動物對話的情境,吳瑋娜教師在那裡採用了讓學生加入聲音和動作來朗讀的方式,極大激發了學生的進取性,但學生卻沒有讀的很到位,有讀的`熱情,卻沒讀的感情。我認為在這之前先讓學生把句子讀好,讀懂,再加上動物的聲音和動作,會更精彩一些,學生會讀的更到位。所以說情境的安排要在適當的時候才能見成效。

細節三:背出了實在

葉春紅教師在課十分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在教學生詞新詞時,她就教的很詳細,並且用了多種方法,從不一樣角度進行學習,比如:說說雨字頭的字;給“稈”字換偏旁等。在課中還安排了“我會背”這個環節,這個填空式的背誦安排的很巧妙,佔用很少的時間,鞏固了剛學的資料,積累了重點詞語,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真是一舉數得。這一背背出了我們必須簡簡單單教語文,實實在在做學問的真諦。

細節四:評出了精彩

在第二堂課中的寫話訓練中:你有什麼話想對小露珠說嗎?學生寫道:你是為人著想可愛美麗的小露珠。你美麗高貴,真是一顆無比珍貴的小露珠。這兩個學生都說的很不錯,可是教師沒有及時的評價,只是小結了一下說:“我們都愛小露珠。”如果在此時作出評價,也許後面的學生會寫的更好,並且教師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性就更強了,而另外一堂課的教師在說話練習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還有哪些小動物會來打招呼?用課文或自我的話來說一說。學生說:“早哇,

像鑽石那麼晶瑩剔透的小露珠。”飛到花朵上的小蜻蜓說。教師在此時評價:晶瑩剔透說得多好,“飛”字有用的很恰當。教師的評價恰如其分,有真針對性,異常提到了“晶瑩剔透”和“飛”字,後面站起來說的學生也就異常的注意起來,說得很精彩。這份精彩就來源於教師對細節的捕捉及評價。

細節五:abb惹的禍

在四位教師的教學中,“笑盈盈”這個詞就出現了三種讀法(陰平、本音、輕聲)教師不論是自我在上課時還是聽課中遇到這種abb形式的詞語,都比較茫然,不清楚這種形式的詞語應當怎樣讀,老是懷疑。“笑盈盈”一般情景下都讀陰平調,但單獨使用的時候能夠讀本音。

這種形容詞a+bb的形式為什麼會出現變成一聲的現象呢?根據呂淑湘先生講,這和北京人口語習慣中常把“bb”讀成陰平調有關。既是習慣,就不是規律。那裡聲調的變化,沒有什麼規律可循。因為,有很多的這類形容詞不能變調,還應照讀本音。

abb式的變調與不變調,分辨起來有些難度,我供給以下一些分辨辦法供大家參考。

一是《現代漢語詞典》裡注為變調形式陰平調的,最好還是讀成陰平調,如:紅彤彤、軟綿綿、沉甸甸、綠油油、毛茸茸、慢騰騰、明晃晃、

二是有些abb式後面的bb意義比較實,書面性較強,詞典也注為原調,則不要讀為變調形式。如:金燦燦、赤裸裸、亮閃閃、惡狠狠、陰沉沉、睛朗朗、直挺挺、喜洋洋、氣昂昂、紅豔豔、鬆垮垮等。

三是bb本是陰平,不存在變調,則照原調讀就行了,如:亮晶晶、乾巴巴、冷冰冰、水汪汪、香噴噴等。

課堂中的教學細節很多,我們不必也不可能什麼都去解決,只須抓住“關鍵性細節”去突破、生成。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鑑,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細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細節優勢”,突破“細節難點”,共享教學智慧,讓課堂綻放絢麗的光彩。

國小語文評課稿6

今天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雲房子》一課後收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堅持以讀為本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沒有琅琅書聲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將反覆誦讀作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記載於教育論述之中:“熟讀成誦”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牽強暗記,只要是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口誦心惟”即邊讀邊思,尋言明象,入情入境。讀課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朗讀,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發現問題,在通過反覆地讀去分析、解決問題。“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引導學生不離課文,不離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在讀中獲得閱讀能力。首先,通過繪聲繪色的範讀,激起學生讀的興趣,誘發他們模仿的慾望,同時增強學生讀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懼情緒。接著,我重點指導學生讀書,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課文,在讀中弄清課文大意,讀得融會貫通,讓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真正體現了讀中有“教”,寓“教”於讀的語文教學思路。

二、創設個性體驗的空間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學習個體之間客觀存在著種種差異。閱讀教學多元論也指出:閱讀是極個性化的行為。作為不同的生命個體,每個人對同一文字的解讀角度往往是多維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留給學生充足的個性體驗的空間。這堂課中,陳老師說:“你們這些小鳥想不想造雲房子呀?那你們想造怎樣的雲房子呢?”給學生戴上小鳥頭飾,讓他們成為小鳥中的一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有益於學生認知心理的發展,而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在這個極為個性化的環節裡,學生的表演五花八門,精彩分呈的`。

三、注重語言表達

語文閱讀課上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提供各種各樣的語言訓練的環境,讓學生所學的語言經常得到運用。本課的最後,學生通過說一說,將課文的“符號語言”內化為“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學生所說出的已不僅是課文已有的符號的意義;而且補充、增加了許多遊離於字裡行間的言外之意;課文所表現的人、事、物、景,由於學生賦予了情感與生命而得以復活;課文中隱含的思想、觀念,因為與學生的經歷接通而產生巨大的說服力與震撼力。在此基礎上,學生的大腦就會如電腦被訪問一樣,把所有感悟的語詞、影象、情景、事件等都貯存入記憶倉庫中。可見口語表達,能使學生更好的感悟文章,並使其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國小語文評課稿7

今天聆聽了陳老師的一節片斷作文指導課《桔子》,我感受很深。這節課陳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縱觀這節課:教學設計思路清晰,構思新穎,符合國小生寫作的思維規律,有效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和表達的慾望,為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個人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的:

一、故事匯入,激情激趣

匯入時,課件播放家鄉桔子系列圖片,伴著老師聲情並茂解說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觀看,後來又以此來引出貪吃的豬八戒,這樣利用孩子們熟悉的《西遊記》裡的人物匯入教學,吸引了孩子注意,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然後老師又設計了豬八戒為了不想被孫悟空捉迴天宮,想請四(3)班同學們幫他推薦一種水果來打動孫悟空好留下來,以此來吸引學生注意。採用幫八戒忙的.形式激勵學生,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狀態下積極主動地寫作,還能從中也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當聽到他們一個個洪亮地回答老師願意幫助豬八戒時,教學目的就達到了。

二、優化指導,啟用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於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片斷作文指導課之所以成功,我想得益於陳老師在課堂第二個環節設計的範文引路。陳老師利用範文讓學生把習作前方法“積累”,這樣做為下一環節打好了紮實的基礎。整堂課,老師將指導方法“積累”與實物“嘗試”環節有機融合,為了達到指導學生定向觀察,積累素材的目的,設計了環節——觀察桔子,摸桔子,聞桔子,剝桔子,最後品嚐桔子,教師都對學生進行了細緻的指導,運用了快樂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親身體驗教學法,,讓學生通過種感官去用心體驗,並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適時評價,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我覺得觀察方法的指導非常重要,引導學生細緻觀察表達物件就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材料的過程。教師隨著教學環節的步步深入,對觀察方法的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把“觀察要有順序,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這一習作要求不露痕跡地落實在具體的觀察指導活動中,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

三、評價多元、步步實效

陳老師靈活機智的課堂評價語言尤其值得我學習,這其實也是把新課標的精神落實到具體的習作教學中。陳老師在知道寫作時,注重了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套話,讓手中的筆成為他們表達自我的工具。從學生評價語來看,陳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就訓練學生評價的能力,因為好多學生評價語言也是生動準確,有針對性的。像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留心觀察,用心讀書,真心寫作的能力,我們作文教學的天地才會豁然開朗,孩子們的筆底才會是個五彩繽紛、充滿生機的世界。

高效的習作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離不開師生的互動合作。陳老師的課處處以人為本,充滿生命活力,構思巧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是一堂耐人尋味的好課,讓我受益匪淺。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淺認識,感謝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8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說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字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羅教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字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資料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說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匯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教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境。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我對本節課的理解:羅教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本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教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當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教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經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說:“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終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教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述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定疑問,巧妙引導,最終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羅教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所以,羅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當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著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核心。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能夠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本事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並且總的說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教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當以認真解讀文字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鬆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9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主要講了九色鹿不顧生命危險救了調達的命,並不要他的任何回報,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洩露他的住處。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見利忘義出賣了九色鹿,但最終受到了懲罰。故事情節生動,內容簡單,語言淺顯,學生很樂意讀,而且一讀便懂,所以這是一篇被許多人公認的“淺文”。但就是這樣的一篇“淺文”,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應當要遵守諾言、知恩圖報,而不應當見利忘義。

黃冬蕾老師執教的《九色鹿》給我留下這些印象:

1、課堂體現了語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個開放的大課堂,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更會講了。但是,語文課還是姓“語”,課堂教學還是應該立足於語文學科的根本: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多次想象練說的環節: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你是一名國家臣民對文中的四個人物進行評論。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試圖讓學生走進任務的內心,初步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動的細節。

對於一名新教師而言,對教材的研讀肯定存在不足,而黃老師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課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主動請教高年級的老師,還借了我班進行試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兩,所以,可以說我們是兩個臭皮匠,由於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讀浮於表面。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教師的認真痕跡卻是抹不去的,她的認真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細節:課件美觀又詳實,將文字與圖片結合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板書也書寫得清晰明瞭,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九色鹿、調達的特點,展示得清楚。整篇課文處得也較有條理。

對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為其難的皮毛見解。

國小語文評課稿10

《學會看病》是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作品,文章講的是身為醫生的母親讓生病的孩子獨自上醫院看病的事,在這件兒子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母親卻有著極其複雜的心理變化。文章從母親的視角來反應了另一種方式的母愛,孩子們初讀時可能會對母親的行為有些不理解。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嫻熟的教學藝術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品味語言,感受母親複雜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理解並體驗到母親這種更深沉、更寬廣的愛。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感。

一、主線明朗層層深入。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陳老師用“說說面對病中的兒子,媽媽是怎麼做的?”“這種做法你們贊成嗎?”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讓學生粗淺的表達了自己對文中母親做法的看法。當學生對母親的看法有不一致時。陳老師用“讓我們走近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找找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用過渡語不露痕跡地幫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儘管媽媽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兒子出門時和出門後,媽媽卻又有著複雜的心理鬥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學生剛開始只是感性的從原因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感知母愛。隨著課文的逐步展開,閱讀地不斷深入,對課文語言地反覆品味,揣摩,在師生的交流、感悟中,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母親的心裡,深切地感悟到母親的情感變化:做出決定後的猶豫不決和心軟後悔,在等待中的自責擔心,看到兒子後的勇氣回升,每一種心理都是愛子之情的反映。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份細膩而又理性的母愛基礎上再出示母親讓兒子學會看病的心情表白,讓學生以兒子的角色給母親寫張留言條,這時的學生做為整件事情的親歷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話要說,這個小練筆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宣洩和表達的機會。這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孩子和母親的情感交流過程,在書寫中融進了學生的感悟和認識。

二、品味語言激發情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陳老師的這堂課中,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艱澀”、“聊勝於無”等詞語的教學都非常到位有效。對“喋喋不休”這詞的引導,陳老師設計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讓學生讀讀該詞所在的段落,說說讀後的感受,“你認為媽媽此時說清楚了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點撥“這種想說清楚卻說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還從哪兒看出媽媽的喋喋不休?”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用學生自己的語言來理解詞語,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蘊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陳老師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字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在這堂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陳老師安排了好幾處的句式訓練。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親心理變化的句子,代入“雖然我要讓兒子學會看病,但是。”的句式來讀讀。這兩個句式把課文的內容用句式進行簡化閱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串聯了母親的行為和心理的內在聯絡。在品析重點句子“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雖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費時間的事,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時,安排了“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還在。”的訓練,讓學生借用句式擴充套件課文的情節,想象母親的在這兩小時裡的忐忑不安,再通過激情朗讀,母親那種坐立不安,為孩子無比擔憂和對自己深深譴責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發起對文中母親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學生可能還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這份情感。

三、拓展閱讀增強體驗。

閱讀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瞭解作者能更好的讀懂文字。陳老師以課文為中心,進行了三次閱讀拓展。在課伊始,簡短的介紹了作者畢淑敏曾當過二十來年的軍醫,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背景有所瞭解,同時讓學生心中存疑,身為醫生的母親完全可以自己用藥幫孩子看病,卻為什麼讓孩子費時費力地上醫院看病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的釋疑來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在課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在兒子獨自去看病的兩個多小時裡擔心、後悔、自責的複雜心理,感受到母親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濃濃母愛的表現,而兒子認為獨自去看病沒什麼大不了後,陳老師補充了《丈夫眼中的畢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給學生呈現了另一種資訊,對課文的材料進行補充,整合。豐富了學生的感受,讓理性母愛的形象更加豐滿、厚實。在課末,學生對這位母親已懷有深深的敬意,陳老師出示了作者畢淑敏的幾本著作,鼓勵學生在課外讀,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資訊,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把課標中對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實到了實處,陳老師立足課文,把閱讀拓展融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用樸實的教學風格,紮實地引領學生在訓練中悟理,在朗讀中悟情,在表達中抒發情感,在學習語言中飛揚情思。

國小語文評課稿11

3月31日週二共上了六節一年級的課,低年級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一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二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最好還能讀出感情;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

優點:

1、課前談話顯示教師親和的魅力 。因為是借班上課,所以在課前每位上課的老師都與學生進行了5分鐘左右的課前談話,縮短了因為師生不熟悉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以較少的時間讓學生接納教師,讓教師走進學生心裡。

2、教學設計思路較清晰,課堂教學能根據教學設計,授課內容準備充分,以謎語、看圖等形式揭示課題,講課耐心細緻,循循善誘,教學中強調讀書、寫字姿勢等學習習慣,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3、注重識字教學。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年級正是識字的高峰階段,學生認的快,忘的也快,它要求我們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探索識字方法、拓寬識字途徑、提高識字效率。老師們均能採用生動、有趣的形式來學習鞏固生字詞,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例如《美麗的小路》一課,教師在學生認識了生字以後,用馬里奧叔叔的大轉盤的小遊戲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兩隻小獅子》一課教師採用摘蘋果、青蛙跳傘、走迷宮等多種遊戲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識字,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學習效果很好。

4、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這就要求老師們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變通,體會詞語的'精妙。例如《四個太陽》一課,執教教師讓孩子轉換角色,扮演秋天金黃的落葉去邀請小夥伴品嚐水果,“小朋友們,快來嚐嚐水果吧!”“小猴子,快來呀,葡萄又香又甜,快來品嚐吧!”……學生在親身體驗、在邀請中,體會到了秋天給人們帶來的豐收的喜悅和快樂的心情,感受到落葉的熱情,也很自然地理解了邀請的含義。

5、關注學生。教師語言親切,對全體學生給予關注與尊重,鼓勵與讚賞,激發了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教師語言富有童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如《四個太陽》一課,雖然是上午最後一節課,但學生聽講狀態就比較好,因為王雪老師時刻提醒學生坐姿端正認真聽講,抓住國小生容易滿足的特點,誇獎、鼓掌給予學生極大的鼓舞,學生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不足:

1、缺少情境的創設。本次賽課的主題就是“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比賽,但這幾堂課情景教學滲透不夠。

2、匯入新課時間太長。有三位老師匯入環節就用了5-7分鐘,有些與課文不相關的內容可以放在拓展環節進行。

3、對學生的關注不夠。在學生讀錯字音時,教師要能及時引導學生改正。在學生沒有準確讀出或讀不出字音時,可以請個學生來幫幫他,在幫忙的學生讀後再請他讀一讀,不要放過任何一個能讓學生學會的機會。還有個別學生或注意力始終不在課堂上或沒有跟上教師節奏,老師都要善於觀察,把他們吸引到你的教學中。

4、有的課堂容量太少,課時劃分不合理。如《兩隻小獅子》一課,一節課只進行了識字、寫字的教學,雖然字詞學得很紮實,但沒有進入課文,這篇課文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並不算短,如果在第一課時不進入課文,那學生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習任務就比較重了。30分鐘的教學,我們應該有個合理的取捨,識字環節中三個遊戲我們捨去兩個是不是就有時間帶領學生走入課文呢?《識字四》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識字,但識字方式過於單一,如能借鑑《荷葉圓圓》一課中的識字方式,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訓練目的性不強。教學中我們除了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同時還要訓練學生說話的能力,在訓練時要指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

6、

板書設計欠合理。《稱象》一課除了課題沒有板書的內容;《美麗的小路》一課是否有必要把識字方法全板書在黑板上呢?我們可以讓孩子用已有的識字方法去講他們是如何記住這些字的,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再由老師順勢指出。如學生在識記“堆”這個字時,學生可能會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也可能會用“換一換”的方法識記,這時老師再讓學生比較換偏旁的這兩個字,告訴他們像這樣相像的兩個字就叫形近字,我們就可以用“形近字換偏旁”的方法識記。

國小語文評課稿12

聽《和時間賽跑》:總的感覺是老師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體現了真語文的.特點。一是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比如寫字詞讓學生分析比劃筆順,找出段落詞語,分析課文,從原因、怎麼、意義和幾個寫法角度分析,這都是語文的基本內容。二是這個班的學生謙詞敬語使用得特別好,不僅問候老師,每次答完題都說,我這樣答對嗎或可以嗎等等。三是這個班的學生說話的衝動特別強,足見老師平時對他們的訓練和鼓勵。

這堂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還可以更“語文”些,也就是說,更加自覺地用語文的辦法解決語文的問題。比如,如果把這篇散文的哲理性再深刻分析透,特別是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對啟發思維和分析作者深意都會有幫助。還有,為什麼不從這篇課文的課題入手,說:我們平時都是和同學賽跑或和其他動物賽跑,你想過和時間賽跑嗎?如此提問引入話題,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還可以告訴學生修辭知識。

國小語文評課稿13

長城

在這門課上,我相信大家都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和愛國主義的洗禮。您也看到了廖老師獨特的個人教學魅力,感受到了他飽滿的教學熱情。接下來,我將談談對這門課的一些個人看法。

首先,課堂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

從遠處看長城,從近處看城牆,我們怎麼能不欣賞和欣賞如此壯麗的長城呢?就連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來中國,參觀了中國的長城,真是太神奇了!展示三國領導人的講話,讓學生大聲朗讀。在閱讀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再次昇華。

推薦閱讀:國小語文評課稿一等獎

讀完《為什麼這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後,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

因此,當學生們用一句話讚美長城時,他們的語言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

其次,多媒體服務於教學,有助於瞭解長城的特點。

經歷了長城的壯麗,廖先生掌握了長城的長度和獨特結構來學習。展示長城的遠近情況圖片,讓學生快速找到作者的觀察點和文章中的相應段落。課件演示(長城示意圖)及講解: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途經甘肅、寧夏、陝西、山西等10處,全長13000裡。學生們突然意識到長城的長度。利用多媒體和影象演示瞭解長城獨特的結構也是很好的,學生在指出和識別這些設施後,可以快速理解和理解這些設施的作用。

第三,關注重點句子,品味語言,體現漢語韻味。

在第1段中,掌握比喻句子和數字的閱讀,瞭解長城長度的特點。

在第3段中,教師關注課文並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充分對話。例如:看看那無數的石頭,其中一塊重二三千公斤。這裡沒有火車、汽車和起重機,所以你可以用無數的肩膀和雙手一步一步地把它們抬上陡峭的山峰。把握不計其數,二三千公斤。”;認識到專案的巨大性否helliphelliphellip實現裝置的簡單性無數helliphellip無數helliphellip循序漸進認識到條件的艱苦。以各種形式反覆閱讀,引導學生體驗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長城建設中的辛勤勞動。在教學中,老師的描述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修建長城的壯舉。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在朗讀中也表現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此外,老師們的語言非常激動人心。他充分的自我情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和經驗為什麼這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接著,石澍說:是的,長城工程很大,很難修建。據計算,如果用修建長城的磚石修建一堵1米寬、5米高的牆,這堵牆可以環繞地球一週多。修建這樣一座長城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在古代,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援,難道我們不能說長城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鮮血、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些話充滿智慧和活力。有一次,當學生再次表揚時,語氣非常到位。

國小語文評課稿14

一、《頤和園》這篇課文是修訂教材第七冊第二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冊教材的第一個重點訓練專案是在第二組教材中設定的“瞭解敘述的順序”,因而把“瞭解敘述的順序”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它雖不是新知識,但也有新知識。這篇課文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的,與前組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有所不同。因而,教師在開課初就引導學生把文章的敘述順序理出來,並把此順序貫穿課堂教學。結課前,又將順序進一步落實,強化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二、《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課文,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著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在朗讀的指導和訓練上著力不少。例:在指導學生讀長廊的長時,教師利用不失時機的渲染,巧妙地範讀,結合生活經驗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頭”“700多米”進行指導訓練。再有,錄影、圖片的`運用效果良好,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美景,使語言文字形象化。把學習語言文字和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感悟美、理解美,並通過朗讀表達美,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學生能自讀、自悟,較為真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不同層次的讀中,感受到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內心情感的變化。

三、第4、5自然段的處理:教師根據整堂課的設計,在這兒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創造性的學習。例:在小組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以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書上的話,可以自己介紹,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介紹。閱讀教學不同於口語交際,這裡的設計,我個人認為教師是對文字、對教材創造性地使用。學生也樂學好用,效果不錯。

另外,這堂課基本體現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重點落實順序的問題,瞭解頤和園的美景,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教師將在第二課時中側重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並結合課後練習學以致用。

最後,我想說,井老師畢竟還年輕,學美術專業的她以往也沒有這樣學習、鍛鍊的機會,因此,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課堂的調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我為今天看到井老師的進步而高興,相信她會越來越好。同時我更希望,我們槐蔭區的國小語文教學有更快、更新的發展!

國小語文評課稿15

一年級學生進入校園,在教室中學習才兩個多月,但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發現一個孩子隨意說話、隨意搞鬧,從頭至尾,每一個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於學習之中,是什麼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陳老師課堂上表現出來的那投入的狀態,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毫無浮華粉飾的紮實的教學過程,是“趣”字貫穿了整個課堂始終,才使得孩子們學得如此投入。下面,我從這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激發興趣,感受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在教學《影子》這一課時,陳老師首先通過猜謎語吸引孩子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文中來,激發她們喜歡影子的情感。然後老師通過範讀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讓她們更快的走進課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點,趣味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課堂教學的重點,然而識字過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決定了我們必須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更有趣,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教學時,陳老師採用了各種方法調動孩子們的識字興趣。

1、對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認識“影”的時候,她是通過編故事的:一輪紅日照著京京,旁邊就有一片影子;認識“黑”的時候,陳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說說誰有辦法記住。學生則描述:“黑”的四點底就像黑色的墨水,裡就像瓶子。這樣趣味性的描述,將字形和字意有機地結合起來,識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學得愉快,學得有趣。

2、以遊戲形式識字。學習“跟著”時,陳老師請學生當她的影子來演一演。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學會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

3、歸類識字。當學習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時,陳老師還讓學生說一說這一類字的特點,並舉一些這類的字。

三、以“趣”學文,提綱挈領。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一個或幾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陳老師在教課文時,以“影子有趣在哪?”這個主問題做為切入口,以“趣”字引領學生學習文句,將“趣”字貫穿對文字的感悟、文字的感情朗讀。陳老師的這種提綱挈領的教學,讓孩子們的思維有了連貫性、整體性,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文字的感悟、理解。

如果說這節課還有遺憾的話,那就是課堂的時間分配。那麼最後的寫字環節學生會學得更加紮實一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