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9.44K
語文評課稿1

今年又是我校第xx屆青年教師賽教課開賽的時候了,各位老師均精心準備,一場教學的課堂盛宴又開始了!我們語文組有三位教師參賽,黃程龍老師執教《我與地壇》,覃慧芹老師執教《花未眠》,周靜老師執教《珍珠與淚珠》。我受教研組的委派主評覃慧芹老師的課,下面是我評課的札記。

語文評課稿

最近教育局正致力於建設“基礎教育的亮點工程”,這個“工程”是個了不起的工程,我首先也來找找亮點。其實我在想,作為評課的功能到底是什麼,是促使執教者改正相關的錯誤,這固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想發掘執教者的亮點,讓其能找到自身的“生長點”,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節課難免有若干的遺憾,如若大加批評,執教者難免灰心喪氣,結局只能是不歡而散。然而亮點亦不能是虛假的奉承。

所以我所反對的評課態度是兩種:一種我稱之為“行政式”的態度,氣勢洶洶動輒將一節課踩入地獄,有的評課者甚至不屑與執教者交流;另一種則是“奉承式”的態度,有的評課者如若遇到名家便全是阿諛之詞。評課的態度應是學術的態度,學術的精髓則在於自由、平等、獨立。

一、五大亮點

覃老師執教的《花未眠》一課有五個方面的亮點:

亮點一:教學設計合理,整節課使用了“問題教學法”,利用五個框架性問題推進課堂教學的展開,而這五個問題又是理解文章的要害和樞紐,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好處在於能夠提綱挈領地抓住文章的要旨大意,並激活學生的思維,而避免了學生的被動地聽。記得三年前語文教研員覃方確老師曾問我對於學生主體性的理解,我大膽提出學生髮言不一定是主體性、參與性的體現,但是當時我沒有道出本質。現在我可以明確了,一定是由“思”而“言”才是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真正的體現,缺了“思”的“言”即是無效的“言”,只是形式的繁榮罷了。

亮點二:有資源整合的意識,本節課能引經據典,適當延伸拓展。匯入使用了蘇軾的《海棠》一詩,揭示《花未眠》與《海棠》的異曲同工之妙,中外相互印證。利用優美的圖文實現審美教育的目的。我們常常是“教教材”,受到教材的侷限,而不是“用教材來教”,教材只是資源之一,如果樹立了課程意識,“萬物皆備於我”,再“反身而誠”,那麼就可以“樂莫大焉”了,資源一經整合,教學的境界也就開闊了,也就不再是“教死書”了。

亮點三:教學的雙邊活動基本上是充分的,教師是有激情的,學生是活躍的,於是整個課堂處於和諧的狀態。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的功能,能通過框架性問題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亮點四:注重了語文教學重要規律,即是抓住了散文的誦讀。誦讀形式多樣,有範讀、齊讀、分組朗讀等,並能通過誦讀與文字的研讀相結合。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詩歌和散文教學中,誦讀法更是不二法門。從誦讀中能看出對於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我反對將有意境的詩歌、散文分析得支離破碎,而主張以讀促析、以讀代析。

亮點五:文字的研讀比較充分,而並沒有架空文字。

二、兩個遺憾

遺憾一:執教者犯了一般公開課、賽教課的通病,就是極力想展示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於是整個課堂容量很大,這個問題也想講,那個問題也想講,導致了問題沒有講得透徹,教學的重點也就不能突出了。完整有時並不能完美,不如來一個美麗的戛然而止。我一直主張公開課也要常態化,體現原生態的課堂。做人本色是真,做課常態是真,這也正是我所提倡的“現象學語文”的精神。

遺憾二:本課雖然注重了誦讀,但是誦讀仍不到位,誦讀沒有和語言的品味結合。讀而不品,等於沒讀,要讀出情感,才達到了誦讀的目的。因此教師的範讀是關鍵,結合語言的品味來讀,進行誦讀的指導。

三、三個技術性問題

問題一: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思維方面的特點,提出問題要視問題的難易程度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一提出問題就馬上希望得到學生的回答。

問題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是教學生成的重要體現,要重視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好的評價常常能激起思維的火花。不要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或是什麼都說“很好”,可以學生互評,激發學生的互動,教師的點評則至關重要,要從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出發去點評,解析學生的思維過程,點出閃光點,如果有偏差要有策略的引導。在本課中有學生在理解“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一句關鍵句時,認為海棠花“無人欣賞”尚能獨自開放,那麼更何況人呢!而教師預設的答案確是“作者希望欣賞更多的美”,於是對該學生的回答不予評價。而事實上該生的回答很有閃光點,值得去品味思考。

問題三:每一單元、每一課的教學應抓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點,有的文章要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有的要抓住資訊篩選能力,有的要注意語言的品味,有的突出審美的薰陶,凡此種種都應在聽、說、讀、寫幾項活動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三個要處理好的關係

關係一:處理好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關係。資訊科技的運用是為了更好的彰顯學科特色,而不可濫用,本課中出現了一些不必要的聲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精美的圖文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這是運用得很好的。

關係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課件越多表示預設越多,就會導致課堂生成被湮滅在一張張的簡報上。建議以課件為主要框架內容的設計,而黑板則作為課堂生成的展示平臺。

關係三:處理好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係。本課教師的主導性較為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沒有體現。建議提出框架性問題後,學生反覆誦讀體會,自主思考,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點評到位,少一些講解。

語文評課稿2

因為流感,六(3)班的學生放假了,邀請南飛的雁到我們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課。看得出,南飛的雁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課堂上也很有激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自然、流暢。聽課以後,大家都很高興。尤其是我們六(5)班的孩子又擁有了一堂幸福語文課的體驗與記憶,想到這,我甚至有點“嫉妒”南飛的雁了。更為高興的是,我感到“流感”沒有擋住我們教研的步伐,通過教研活動,我們收穫的不僅是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學生活。以下文字為昨天聽課後的點滴感受。

一、執著的朗讀指導。

我一直非常羨慕六(3)班學生的朗讀,真是入情入境、聲情並茂;而我們六(5)班,雖然也有個別學生朗讀水平較高,但是集體讀書,總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雖然也曾化大力氣糾正,但總感回天乏術。在學習“外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找詞句體會到外洞的“大”,然後就請學生朗讀,讀出外洞的“大”。一開始學生讀得不夠好,提醒後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她就進行了動情的範讀,然後再請學生讀,果然大有長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發現學生朗讀中的問題,但是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半途而廢,缺少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維點撥。

這堂課採用的是“順藤摸瓜”的教學思路,即按照寫作順序(遊覽路線),體會雙龍洞的特點。在教學“孔隙”這一段時,南飛的雁讓學生換位思考:雙龍洞的管理人員如何寫“遊客須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閱讀感悟後寫下的文字,其實就是“思維的結晶”。課堂上有一位學生的發言讓人忍俊不禁:遊客不得攜帶重物。這樣的“提醒”課文中並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閱讀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學生的眼中就有了鮮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語言訓練。

學“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總體來說做得還是很不夠。語文課堂上充斥著的是繁瑣的分析,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課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學“內洞”這一段時,南飛的雁先讓學生觀看了令人驚歎的石鐘乳、石筍圖片,然後請學生以“這些石鐘乳和石筍顏色各異,形態變化多端。”為中心句描寫內洞奇觀。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這樣的場景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語文味”。

四、適時的寫法指導。

“讀寫結合”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課文就是最好的範文。教學接近尾聲,南飛的雁引導學生回顧全文,找出描寫泉水的句子,並將溪水流淌的路線與遊覽路線相對照,學生終於明白本文“明暗結合、雙線並行”的結構特色。然後,進行寫法總結,並佈置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實現寫法的遷移。

語文評課稿3

一、揭題導讀多韻味。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趣、韻“的追求。課始,力求在讀讀背背,吟吟誦誦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春天。

方法一:導讀揭題。

1、讀句匯入。讀讀下面這段話,並補充完整。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

2、齊讀這段話。說說你對燕子的瞭解。

3、陽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開了春天美麗的畫卷。(出示課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4、自由讀課文,捕捉幾幅春天的鏡頭。(設計點評:把課文第一段話作為特殊的謎面,以近似猜謎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觸了文字,營造出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

方法二:古詩營韻。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頭,感受著春天的溫馨和甜蜜,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對春天的讚美。請同學們來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與課文有關詩句)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B.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C.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裡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發現這些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設計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古詩積累,匯入新課學習,架構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吟吟誦誦中享受詩韻,邁入春天。)

二、品讀積累守本位。

學語文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必須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完成。以學生讀通課文感知內容為基礎,力求通過想像品讀、配圖解說、積累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地讀,完成全程閱讀。

方法一:概括品讀,摘詞解說。

1、概括畫面。讀著課文,你發現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給畫面取個好聽的名字。(預計學生能概括出“可愛的燕子”、“光彩奪目的春天”、“機靈的飛燕”、“春天的曲譜”等有關燕子外形、飛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內容的畫面題目。)

2、圈點品讀。哪些詞語描繪出燕子的機靈可愛與春光的明媚,自由選擇四個畫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3、交流品味,感情朗讀。

4、摘詞解說。請同學們自選其中的一個畫面,在小卡片上寫上圖的名稱,在卡片上摘錄關鍵詞語,看著卡片介紹自己喜歡的這幅畫面。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可愛的小燕子

斜著身子“唧”的一聲

掠沾盪漾

機靈的飛燕

語文評課稿4

X月X日下午第一節課,XX國小的X老師到我校上了一節示範課——五年級的語文《桂花雨》。拉開了泰豐學區送教下鄉教研活動的序幕。

對於語文學科,我是一個門外漢,因為自己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不過我也想,雖然學科不同,但很多地方應該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總的來說,今天X老師的這節課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師對教學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下午我們1:55是眼保健操時間,X老師就走進教室,開始了上課前的準備。因為,第1節課是2點10分,這中間有10分鐘的空擋,這時X老師就與學生開始交流互動了,相互介紹介紹自己,不知不覺課堂環境變得寬鬆多了,不知不覺上課鈴聲響了,自然地進入到了教學。

其次,X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較到位,能抓住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非常簡潔明瞭地進入課題。在教學中,X老師通過“桂花香”、“搖花樂”的景和事,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漸上升到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喚起作者對兒時“搖桂花”的快樂的回憶,“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啊”從而引出母親對故鄉桂花和家鄉的無比思念。

第三,X老師能抓住關鍵段、句、詞,讓學生深入理解,特別是通過創設情境——“搖桂花”、“桂花搖落像下雨”,帶領學生一起進入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讀,讀出作者小時候的興奮與童趣,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了。

第四,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了寫作方法教學的滲透,文中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寫的?對比、比喻……這也是X老師教學的一大亮點。

至於商榷的地方:

1、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是否應該多放手讓學生獨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師講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課學生讀得不夠。這篇文章並不長,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似乎讀的很少,沒有一次通讀整篇課文,重點段落、句子學生讀的也少,人們不是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讀的不多,讀的不夠,能理解文字嗎?能體會深刻嗎?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從何來?

另外一點,就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朗讀水平整體都不好,在本節課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讀的學生很少,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和思考。

語文評課稿5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圍繞“燈光”記敘了戰爭年代,郝副營長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教育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上課 時賴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邊讀邊做批註,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賴老師在課堂上抓住了“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先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分析理解,然後在小組討論時結合重點詞語談郝副營長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個字時,引導學生想象:在戰鬥間隙,郝副營長藉著微弱的亮光,在注視著書上的插圖,他沉思什麼,憧憬什麼?檢查閱讀效果時,就重點部分加以指導,幫助學生從中體會郝副營長的獻身精神,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學生讀了這篇課文,能暢談當前的形勢,有的學生談到在當今中國的城市、農村遍地燈光,天安門廣場更是華燈璀璨,但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像郝副營長那樣的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而英勇獻身的高尚精神。

語文評課稿6

今天欣賞了何**老師執教的《活見鬼》,值得學習之處頗多,概括如下: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話,本身編者選擇笑話這樣一種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本課的教學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其實不難學,不難懂。開課伊始,教師緊扣文字的“有趣”,學生的“興趣”,通過教師風趣的語言引導,從“鬼”字的字形入手,進而調動起學生對文字的求知慾。板書課題後,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活見鬼”這句口頭禪在生活中使用,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為後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於漁”,強調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在朗讀方面會有一定的困難,不僅要對生字進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著一些多音字,學生會難以判斷。此處教師順學而導,設計為多音字正音環節,通過出示多音字不同讀音所表達不同的意思,引導孩子掌握“聯絡上下文判讀多音字讀音”的方法,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達到初讀課文讀準讀通的目的。

3、面對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生,降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進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了文言文的魅力,為今後再次學習文言文埋下興趣的種子。故教師設計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譯文達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關鍵詞句理解的目的。

4、本篇教材的朗讀難點就在於讀出文言文的韻味。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的自由讀、推薦讀、齊讀等多種形式、層層遞進的朗讀,並加入自己的動作、表情,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美、韻律美。

5、本文用精煉的語言通過一個“撩”字將撐傘者疑神疑鬼,擔驚受怕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教師通過情景的創設,帶領學生進入馮夢龍筆下的雨夜,抓住一個“撩”字進行角色體驗,擴充套件想象空間,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詞精妙,體會文章含義,突破文章中心。

6、“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充分利用文字這個例子,挖掘有利資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以篇帶面,拓展延伸,學以致用。凸顯語文教學“舉一反三”的功能。

語文評課稿7

該教師上的課是杜甫的《石壕吏》,本課本有三首,分別是《望嶽》《春望》和本課這首,這幾首詩分別代表了杜甫處於三個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和個人情緒。該老師的教學思路如下:回顧前兩首詩歌風格,引出創作背景,進而引出本詩寫作背景---生自由朗讀一遍,注意揣摩詩歌情感---請一生讀,教師略作評價---生小組合作,理解詩意,然後彙報(以杜甫的.身份介紹所見所聞)---概括詩歌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教師依據情節逐層展開分析討論---杜甫對民和吏的態度。

首先從優點看,教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大方、富有親和力,語言簡潔幽默,上課思路清晰、板書佈置合理,具備了一個語文老師優秀的功底和素養。從課堂教學方面評價,教學紮實,尤其是字詞教學、關鍵詞語的把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應該說對於國中生這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要探討這堂課的不足和有待改進之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首先,這是一首詩歌,詩歌無疑是適合朗讀的,由於詩歌本身的特點,與其他文體相比,具有強烈的感情、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和諧的音韻、鮮明的節奏只有讓學生在朗朗書聲中去品悟去感受,才能增強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可是本節課在這方面做的還不足,整個課堂學生只朗讀了四遍,而且還有兩遍是齊讀,一遍學生個人讀,教師也沒有順勢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試讀,教師本人進而可以指導學生的朗讀。匆匆讀過之後教師就急著帶領學生去分組討論去了。

其次,雖然是從教不足兩年的年輕教師,但從課堂教學上看,教師的學生觀認識不夠,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過少,或者匆匆問匆匆答,或者教師取而代之自問自答,屬於典型的滿堂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雖然有啟發,但引領不夠,講解過多,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從而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長此以往,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最後,教師對教材的把握上來看,教師不能夠針對教學重點和文體特徵,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所取捨,教學環節雖然完整,但沒有重點,對於知識的傳授來說,可謂是面面俱到。但教學其實尤其忌諱這樣,面面俱到,看似講的全,其實則不然。這反映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處理和把握能力,導致解讀不深入,流於淺薄,不能基於文字抓住重點進行拓展,尤其是詩歌這樣的短文教學,學生只能跟著老師在文字之外轉圈圈。

當然,這也是幾乎所有年輕教師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以上觀點,也是基於本人以能力所能認識到的理想課堂的標準來看待這堂課,所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許正由於存在遺憾,才有更多的人不斷的追尋,探求,孜孜不倦!

語文評課稿8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採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範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於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於: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給於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字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著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說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裡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評課稿9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我認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一個故事。高豔紅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在簡介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鋪墊以後,就直接找準“神機妙算”這個切入點,給出本節課的目標就是體會諸葛亮是怎樣“神機妙算”的。首先,我覺得這個點找得非常準。

其次,高老師讓學生找出諸葛亮“笑”的句子,接下來的探究都圍繞諸葛亮“笑”什麼而展開。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笑”引出一系列問題:為什麼作者不直接寫第三天?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胸有成竹?曹軍真的不敢來嗎?所有問題的引出都顯得那麼自然,探究的過程是那麼輕鬆,教師的點撥是那麼恰到好處,結論的得出又是那麼水到渠成。

第三,“借箭”一部分是個難點,學生不好理解,高老師採用了看視訊和自己動手演示的辦法,很容易就突破了這個難點。

語文評課稿10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非常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聽到徐新會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徐老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心得體會《國小語文第十冊《豐碑》評課稿》。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徐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內容;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徐老師用投影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象“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馬上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徐老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徐老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評課稿11

《泉城》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九課。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字很優美,很生動。所以於群瑤老師在教學中充分抓住關鍵詞語,再結合優美的圖片,從而讓學生從直觀上感受到泉城的美麗神奇。

第一,抓住重點詞語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於老師從課後3題的八個描寫泉水的詞語抓起,先讀準字音,接著讓學生讀出感情。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

第二,抓住課文結構教授寫作方法。這篇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和寫法也很相似。介紹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描繪。所以於老師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第三,抓住教師範寫引導學生書寫。在這節課上,我們能夠看到久違的教師示範書寫生字。

聽完這節課後,我覺得有幾處細節,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第一,就是內容的銜接,於老師讓學生交流完詞語後直接進入示範書寫生字,沒有一個很好的過渡。第二,於老師在學生練習書寫生字後沒有做出評價,也是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

語文評課稿12

本週,我們語文教研組聆聽了高老師精彩的一課:《全神貫注》,給予我很多的啟發。

一、教學風格,與眾不同。

一節課教師從詞語入手,由讀詞、解詞、找句子詮釋詞語,層層遞進,有條不紊。而且每一環節的要求都是圍繞詞展開:如:“體悟其神”的從詞句中理解全神貫注;“瞭解其人”的從人物身上感受全神貫注;’學習他法”中的在自己筆下書寫全神貫注。整節課形散而神不散。

二、直奔重點,層次清晰。

這節課,高老師直接從詞過渡到重點句,把重點句的分析感悟作為本節課的一大重點,引領學生品讀感悟,交流深刻,也讓我們再次見識高老師班學生出色的分析、表達能力,這也是高老師平時紮實課堂,努力提高學生的最好見證。

三、方法指導,適時有效。

在解釋詞語方面高老師先讓回顧解釋詞語的方法之後在學生解釋詞語的過程中說出運用什麼方法解釋該詞語的,叫那個方法當場回顧,積累,運用,這是我應該學習的方面。

這節課高老師雖然黑本上隻字未寫,但我相信:學生卻學到了很多很多,我們在座的各位教師也學到了很多很多……

語文評課稿13

聽了郭老師教學的《搭石》一課,郭老師那激情飛揚的語言,細緻的講解,紮實有效的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學到了很多。

一、抓住重點句段,講解細緻、透徹,讓學生在重點句段中理解文章,體味情感。如對“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等詞語的理解,採用了看圖片,選擇的形式來理解,同時讓學生明白相同的字在不同詞語中的理解不同。“你從這些詞語體會到了什麼?”尊重學生的自主感受。

二、“仿說句子”這一環節,教師根據書上的例子,引導學生說“假如遇到下雪天,——總要——。”讓學生仿照書上的句子來想象說。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層,而且降低了學生直接寫的難度,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想象說出句子,通過當時的學生反饋來看,這一環節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三、教師最後對寫作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昇華了其情。

語文評課稿14

這次王老師評的是**一國小洪**老師執教的《橋》。

《橋》這篇小說,大概是五年級的課文吧,我也曾經講過。

看過課堂實錄後,洪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有兩點讓我印象深刻:一是巧妙設計對比閱讀。將描寫洪水的一組詞語與描寫老漢的一組詞語進行對比閱讀。二是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課文的插圖上,通過讀圖更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和分析人物形象。

王老師的評課也讓我收穫了兩點:

一是語文課堂要滲透“語文知識”,強化文字祕妙。洪老師的課開篇就利用課後的一個學習提示——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於大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

再聯想到之前的多篇課堂實錄,好的課堂設計大多都化繁為簡,直接從教學提示入手。這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研讀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文字,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二是朗讀的重要性。眾多的優質語文課堂都在強調朗讀。齊讀、範讀、個人讀,反反覆覆地讀。從讀中去體會語言表達效果,體會情感。朗讀是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手段。

語文評課稿15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聽丁老師的課,給人清爽舒服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賞心悅目,對我的啟發很多。下面我就講講自己的幾點看法。

1、字詞教學,穩紮穩打

也許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完全有能力自學生字,但是生字詞的教學即使在高年級階段,老師還是有義務提示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丁老師的這堂課便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在學生朗讀生字詞時,有幾個詞比較難讀,比如“一撮兒、小疙瘩”等難讀詞語,丁老師就及時地進行糾正,並讓多錯的孩子重讀,讓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易讀錯的字音;雖然所用的時間不多,但是這對於學生而言,生字詞的讀音掌握還是紮實的。

2、以情促學,思路清晰

《母雞》是通過描寫作者對母雞看法的前後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在體會作者由一向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過程中,丁老師緊扣文章的情感主線,讓學生快速找出文中兩處寫作者對母雞態度變化的句子。從而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的被明朗化,有著很強針對性。

3、關注語言特點,指導寫作方法

以往的教學我們都比較關注課文的內容,比如我們經常會問學生,文章是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什麼?現在的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語言特點,即作者是如何寫的,通過學習作者的寫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丁老師這節就比較關注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比如在教學課文4到8自然段時,丁老師就提了這樣的問題:那作者是怎麼寫出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的?而不是問學生你從哪裡看出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僅僅是一個問題不同,體現不同的教學理念。然後在交流過程中,當學生講到一個句子時,丁老師就會引導學生關注句子的語言特點,如第五節,丁老師說作者就是這樣抓住動作,把一隻負責、勇敢的母雞栩栩如生地帶到我們眼前。在教第六節時,丁老師這樣小結:作者就是通過這種對比寫出了對母雞的喜愛之情,等。這樣的引導和小結,讓孩子關注到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為後面的小練筆和本單元的作文奠定了基礎。

4、精心設計課堂小練筆留足課堂實踐時間

語文課堂提倡給學生更多自主實踐的機會,一節課應該是聽說讀寫相結合,所以一節課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動筆寫寫,培養孩子寫的能力。丁老師這節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通過多次試教,反覆琢磨小練筆的題目,最後讓學生運用本節課學到抓住動作,運用對比等寫法寫自己熟悉的一個動物的一個特點,這樣的設計既把本課的寫作方法落到了實處,讓學生紮實掌握,又讓學生有話可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