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評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14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紅領巾”真好》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七單元的課文,單元主題是“環保”。這是一首融合了深深的情、濃濃的趣,韻味十足,充滿意境的兒童詩。詩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語言生動活潑。整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為人們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潑、動人的畫面,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合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讚歌。紅領巾、小鳥對於學生來說都非常熟悉。課文圖文並茂,學生們樂於接受。

z老師執教此課,學習目標還是挺明確的,就是熟悉課文,流利的朗讀課文,並受到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教學過程比較清晰,一開始讓學生們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紅領巾,明白誰就是“紅領巾”,並自始至終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自己就是紅領巾,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等。並設定了“知道這群可愛的紅領巾是誰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學生在這樣樂意融融的情境中,開始學習課文。

接著讓學生說出自己所想象的木牌上的宣傳標語,直接引入第三小節的課文,讓學生觀察圖片,進行說話練習:你在圖片上看到了什麼?木牌上還可以寫些什麼?讓學生在不脫離文字的前提下進行說話,無形中增長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然後,我要學生互相討論:為什麼紅領巾們呀去保護小鳥?讓學生從文章找出答案,並和同桌互相討論,得出結論,紅領巾們是因為小鳥可愛、快樂、機靈、活躍才去保護小鳥,這樣很自然的進入到了第一,第二節的課文學習。

不足之處是朗讀的訓練時間安排還不夠。朗讀感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境界,朗讀需要教師的點撥與引導。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課文,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多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語文新大綱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安排充分的朗讀,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引領孩子在一次次的讀、一次次的體驗中理解課文,體味情感。教師的課件製作很精美,但有時出示不夠及時,學生貼近文字時間較少,過多地依賴課件,應把課件和教材的位置擺正。

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表現比較活躍,教師也採用了很多方法來激趣。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應是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掌握和形成。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產生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等,都產生於一定的教學過程中。課文一、二兩節講述的是清晨小鳥的快樂、活躍,第三節是寫紅領巾的愛鳥行動。如何把文字所傳達的開心快樂轉為學生的快樂,變成學生的直觀體驗,從而讀出快樂呢?形象的畫面,逼真的音響,聲情並茂的朗讀,都將濃厚地渲染氣氛,讓學生深深地融入情景。這一點教師做了努力,但效果不明顯。建議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最理想的。可是要二年級國小生達到這個理想的目標還有一定的難度。希望譚老師在此方面注意訓練,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創設高效課堂教學。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一年級學生進入校園,在教室中學習才兩個多月,但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發現一個孩子隨意說話、隨意搞鬧,從頭至尾,每一個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於學習之中,是什麼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陳老師課堂上表現出來的那投入的狀態,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毫無浮華粉飾的紮實的教學過程,是“趣”字貫穿了整個課堂始終,才使得孩子們學得如此投入。下面,我從這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激發興趣,感受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在教學《影子》這一課時,陳老師首先通過猜謎語吸引孩子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文中來,激發她們喜歡影子的情感。然後老師通過範讀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讓她們更快的走進課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點,趣味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課堂教學的重點,然而識字過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決定了我們必須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更有趣,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教學時,陳老師採用了各種方法調動孩子們的識字興趣。

1、對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認識“影”的時候,她是通過編故事的:一輪紅日照著京京,旁邊就有一片影子;認識“黑”的時候,陳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說說誰有辦法記住。學生則描述:“黑”的四點底就像黑色的墨水,裡就像瓶子。這樣趣味性的描述,將字形和字意有機地結合起來,識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學得愉快,學得有趣。

2、以遊戲形式識字。學習“跟著”時,陳老師請學生當她的影子來演一演。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學會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

3、歸類識字。當學習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時,陳老師還讓學生說一說這一類字的特點,並舉一些這類的字。

三、以“趣”學文,提綱挈領。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一個或幾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陳老師在教課文時,以“影子有趣在哪?”這個主問題做為切入口,以“趣”字引領學生學習文句,將“趣”字貫穿對文字的感悟、文字的感情朗讀。陳老師的這種提綱挈領的教學,讓孩子們的思維有了連貫性、整體性,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文字的感悟、理解。

如果說這節課還有遺憾的話,那就是課堂的時間分配。那麼最後的寫字環節學生會學得更加紮實一點。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今天,仔細觀看聆聽了乳山市第一實驗國小的焉李輝老師執教的《蟋蟀的住宅》優課,收穫頗多,感悟深刻。下面淺談一下我觀課後的幾點感悟。

本節課比較成功的方面是:

第一、課堂教學環節遞進,思路清晰。

焉李輝老師精心設計了本堂課的教學流程,從質疑題目——匯入新課,理解詞語——整體感知、創設情境——深入研讀,包括三項層遞式情境任務:活動一“選一選”、活動二“標一標”、活動三“誇一誇”,任務驅動——延伸閱讀,各環節之間過渡自然,連線緊湊,體現出了認知事物由易到難的規律。

第二、重難點突出,教學形式靈活。

本節課焉老師緊緊圍繞蟋蟀慎重的選擇地址、住宅的特點這兩方面展開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採用朗讀、默讀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採用師生共析、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內容學習,既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第三、連環層遞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態度。

焉老師通過創設三個連續的情境:活動一“選一選”、活動二“標一標”、活動三“誇一誇”,在“選一選”環節中,學生仔細研讀5、6段文字,根據作者準確的表達,在四幅蟋蟀住宅平面圖中選擇正確的一幅,既理解了蟋蟀選址特點,又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準確的表達。在“標一標”環節中,焉老師板貼大家選中的平面圖,請學生再次研讀5、6段,找找蟋蟀住宅的結構和特點,學生熱情高漲,既理解了蟋蟀住宅特點,又感受到作者生動的表達特點。在“誇一誇”環節中,學生更是對蟋蟀住宅特點背後藏著的優點有了深刻的認識。情境活動創設調動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

總之,這堂課教師既是引領者,又是參與者。學生是本堂課學習的`主體,課堂收穫很大!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師生互動較好,以生為本,生本高效,同時又突出語文主題學習的一堂課。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雖然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遺憾之處在所難免,如部分環節處理還不夠靈活。結合本節課出現的問題,在今後的備課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再仔細研讀教材教案,不僅要備教材,更得備學生,真正把備課深入下去。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儘自己最大努力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既能動起來朗讀,又能靜下來思考、傾聽、感悟。這樣動靜結合的課堂才是能夠促進孩子紮實地學到知識的課堂。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這篇課文以季節的變化,按照石榴的生長過程(即:抽枝、長葉、開花、結果)來描寫石榴,文章用詞、用句非常生動,特別是多處採用擬人句,使得無論是石榴花,還是果實,都顯得可愛無比。這樣的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良好範例。而引導朗讀品味則是最佳的教學方法。季老師的課對於這一點是把握得非常好的。整堂課,都可窺見她精心的真情導讀,石榴的美麗在品讀中慢慢地煥發出來。

她的成功在於:

一、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堂課注重學生的誦讀,以學生自己讀書,獨立思考為本,給於學生較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在讀書中生疑,在讀書中求解,在讀書中品味,在讀書中生情。

在課文的研讀過程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解放了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但同時需要教師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在品讀中,教師抓住了文字中精美的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石榴花不但顏色嬌美,而且開得茂盛,充滿生氣,富有情趣。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有關詞語進行品味:“一朵朵”、“密”、“盛”、“越……越……”這些詞句形象地寫出了石榴花的美麗動人,生氣盎然。接著指導學生進行賞讀,進一步感受石榴花的動人。

二、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積累意識。

《新課標》許多地方都講到了積累,總目標第七條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怎樣才能做到豐富的積累呢?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地體會到它的好處。”可見,熟讀成誦,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石榴》這篇課文詞語非常豐富,如作者用“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瑪瑙般”等詞語描寫出了石榴子兒的樣子和色彩美;用“酸溜溜”、“甜津津”寫出了石榴的味道。教師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語,讓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以至在說話訓練中,學生能自然地運用這些詞語進行描述,可見教學效果明顯。

三、學法遷移,強化實踐運用

《新課標》提出,要遵循祖國語文教育的規律,突出學生語言實踐活動。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記錄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把記錄的語言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本堂課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學寫,讀寫結合,讀中悟法,在閱讀過程中穿插語言訓練。如仿寫作者的擬人寫法,發揮想象,也用擬人手法寫一寫水中魚兒自由游泳的情形。又如第四自然段介紹了石榴果實裡面的樣子、顏色、味道,用詞優美。教學時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好詞佳句的同時,創設生活情景,指導學生仿照這樣的寫法,學寫一種水果。因此,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本節課教學設計獨特,思路清晰,知識點落實很到位,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林莘老師簡單的表達將凡卡的悲慘凸顯的淋漓盡致。本節課林老師給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說得輕鬆,體驗得輕鬆。林莘老師這節課猶如細細春雨,滋潤著剛種下的種子,讓他們慢慢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節課讓我真是受益匪淺:

一、整體感知,引出主題。

林莘老師利用檢查預習,瞭解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凡卡。通過凡卡的童心、孝心、愛心,在無聲無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慘,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 二、以悲為線,緊扣主題。

整節課林老師緊緊抓住了“悲慘”二字,表達了凡卡內心極度的痛苦,將凡卡這個形象充分展示在我們面前。課堂中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捱打、捱餓、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體會直接敘述的寫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林老師在無形之中,將寫作要條理清晰,順序清楚,說話明明白白地寫作方法告訴學生,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二、形成對比,凸顯主題。

課堂中,老闆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鮮明的對比。林老師緊抓“老闆揪著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裡,拿皮帶揍了我一頓……拿魚嘴直戳我的臉……”這句中的幾個動詞,讓學生反覆的練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體會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慘生活。這一幕幕情景多麼令人心痛,一幅幅畫面多麼令人驚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學徒,卻遭受了老闆他們殘忍的欺壓,凸顯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慘。

三、以樂襯苦,深化主題

在音樂的伴奏中,林老師帶著學生跟隨凡卡的.記憶追溯到家鄉,一起回味家鄉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爺爺之間的快樂。凡卡家鄉“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啦……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潔白,美得如此生動。就在這個充滿祥和的家鄉里,凡卡和爺爺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們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樹林中,爺爺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簡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記憶中卻是長長久久的,這快樂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鄉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給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師以樂襯苦,苦更苦的方法,將凡卡的悲慘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課下來,老師讀學生,讀文字,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的和文字相結合,教學設計吸引人的目光,充滿了智慧性。林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地說、寫,提供了一個平臺。再則,林老師的評價語很親切,形式多樣,非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學了這節課,肯定收穫了不少,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聽了王老師執教的《小小的船》這節課,感覺整個課堂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我們學校“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高效課堂模式,注重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課堂紮實而有語文味。她的課堂有這樣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

一、有效而富有特色的組織教學

大家都知道作為低段,最重要的就是課堂上的組織教學,它不但只是課堂教學的保證,更是孩子學習生涯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開始。從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在短短的兩月時間裡,她的組織教學是紮紮實實地在抓,而且抓得很好。她的課堂上組織教學形式不是一層不變的,是多種形式。她的課堂組織教學是很自然的,結合教學展開的,不是脫離實際的形式,在她的課堂上沒有“1、2、3快坐好”這些我們經常用的公式化的口語,她的.每次組織都是很自然很貼切,滲透到了教學的每個細節裡。在課堂上呈現的是非常有組織有紀律的狀態,能做到這點是很不容易的。

二、教學環節很有特點

1、教學環節清晰乾淨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她課堂的教學環節,還能清晰的記得是三個大版塊:識字;寫字;讀好課文。課堂教學講究環節精,環節少。王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到了這點的。而且在她的每個環節的處理和過度上,目的是非常明確,環節和環節的過度是非常自然的。

2、每個環節落實、適合低段教學

我們來看這樣幾個片段:

片段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在晴朗的夜晚你能看到什麼?(課前準備)出示藍天圖,學生邊說教師邊貼星星月亮。星星在藍天一閃一閃,多美啊!有一位老先生寫了一首兒歌來讚美它!引出課題,激發起了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紛紛被這神奇的月兒迷戀住了,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字詞的出現,王老師在本環節的引領中又把握住了幾個難點,從讀音中進行區分,比較“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使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對生字詞的朗讀也是層層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難,並且重點指導好輕聲的朗讀技巧。在這裡,王老師以“小小的、彎彎的、閃閃的、藍藍的”幾個特殊形式的短語進行訓練。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得很好。

片段二:對識字的處理,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

先學,開啟書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課後的生字在課文中圈出來,多讀幾遍,想想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生字的。後教,王老師在本環節的引領中又把握住了幾個難點,從讀音中進行區分,比較“翹舌音、前鼻音、後鼻音”,使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如:教學“坐”字時,除了讓學生注意讀好平舌音之外,根據字形遍兒歌記憶。“一個人走進門”“雙人坐在土地上”“兩個小人坐在地上聊天”學生學得有興趣也記得牢。又如教學“彎”字,教師彎下腰讓學生說它的反義詞記字也是理解詞義,再讓學生組詞加深印象,並且隨機總結了識字的方法。當堂訓練,出示練習:在正確的讀音後面打對勾。

片段三:對正確的朗讀課文的指導。

對生字詞的朗讀也是層層深入,由扶到放,由易到難,並且重點指導好輕聲的朗讀技巧。在這裡,王老師以“小小的、彎彎的、閃閃的、藍藍的”幾個特殊形式的短語進行訓練。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也讀得很好。

片段四:寫字的過程

讓學生觀察了見的書寫、再練習見的筆順、再講田字格、再觀察見在格子裡的放置、再示範它的書寫、學生描紅、學生獨立寫。在寫的時候,不是提筆就寫,先巧妙的引出握筆姿勢,再談寫字姿勢,再要求安靜寫。。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走紮實。步步注重語文學習的習慣:觀察的習慣,書寫的姿勢等。

從以上四個片段,我們可以體會到,王老師是非常注意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去落實語文教學的目標,注重孩子的習慣培養,從細微處把孩子的基本功抓紮實。這是非常可貴的。

三、注重習慣的培養

我們每個老師經常都談論到,這個孩子習慣太差……其實靜下心來反思,我們會發現,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受到了他習慣的影響,這樣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那些成績落後的孩子往往就是習慣非常差的。因此,每個教師在自己的心裡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國小階段,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間,我們應該抓住。而作為低段是關鍵中的關鍵,教師應該把注意力多放一些在這裡。那課堂教學是落實習慣培養的好地方。

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發現她在這個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精心的習慣是她做得最好的習慣,可以看到她課堂上是非常安靜的,孩子們在安靜裡也是在認真的積極的參與的。現在我們都感覺到孩子們非常浮躁,就是因為孩子靜不下來。而語文學習是一門特殊的科目,靜是學習語文非常重要的基礎,靜靜地思考,靜靜地讀,靜靜的寫……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才能真正體會語文的美。

當然我針對該課文的教法,我也有一些建議:

課文讀還沒到位。讀的訓練層次還沒出來,讀的形式還不夠,讀的時間還不夠。讀的效果沒達到。在一些環節處理上速度太快,還不夠紮實。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指出來,共同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紹了“大熊貓、銀杏樹、中華鱘”三種活化石。內容淺顯易懂,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是林老師的這堂課卻擺脫了這類文章講解的枯燥,顯得生動、有趣。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識字與閱讀的完美結合

識字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而低年級的閱讀,還在於更好地鞏固識字效果。“低年級的課文就是為了學生識字創造更廣闊的語言環境。”低年級識字教學要以文字為依託展開,學文與識字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提升識字質量,增進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識字要在語言的實踐交流中延伸發展,在具體語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而林老師本課的教學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將識字和閱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1、在匯入新課時識字

匯入的環節,老師們一般都會將心思花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而林老師的匯入環節設計非常巧妙。利用學生熟悉的溫州博物館引入,學習“博”字,博的左邊是一個“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後給“博”擴詞,“博學、博士、廣博、地大物博”在詞語中再次強化“博”的認識和鞏固。再出示化石圖片的呈現很好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但這個環節的作用遠不止此,教師馬上加入了識字寫字的環節,書寫“化”字。把寫字的環節提到匯入時做,非常自然而效果又很好。

2、在初讀課文時識字

課堂是學生識字實踐的主場地,讓學生在課文的語境中隨文識字,是每一個教師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林老師要求學生劃出“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被稱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導學生把句子讀正確時,隨機學習生字“珍”、“絕”、“史”。她的課堂將識字與文字創設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把識字融入語文學習的整體之中,立足幫助學生跳出單純識字的侷限,便於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有助於建立字詞在音、形、義上的統一聯絡。

認識“一片片”、“一把把”時,教師同樣是將口語交際與識字相結合,首先是反覆地讀詞語所在的句子,理解了比喻句,然後又用“一把把”來說一句比喻句,在口語訓練中很自然地理解了詞義,認識了詞語,做到了音、形、義的三結合。

3、在朗讀感悟中識字

在朗讀感悟中結合識字的環節就更多了。教師非常善於運用多媒體、遊戲等手段,創設趣味、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慾望,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做到“課伊始,趣亦生”。在學生心態良好、興趣高漲的情況下,運用各種方法出示與本課相關的要認的字,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力,識字的效果就更好了。如在學習銀杏樹這一段時,出示幾張葉子,讓學生從中找出銀杏葉。學生興味盎然地找出很多片,老師告訴學生,像這樣找出一片,一片,又一片,就叫一片片。你們找葉子的過程就叫“辨認”。 這樣一個環節集閱讀葉子形狀的句子,感知葉子的形狀,同時又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辨認這個難點詞語的意思,這樣的多重功效為一身,真可謂是匠心獨具呀。

二、興趣與能力的充分調動

整堂課林老師花費了很大的心力準備,圖片,補充資料,樹葉、白果,遊戲等等。這些元素在課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於二年級學生老說,注意力的集中時間很短,但整堂課教師卻是緊林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的興趣高潮。而這些興奮點又都和能力培養點相結合。

興趣點一:化石呈現匯入,孩子們對化石是很陌生的,對於新鮮事物,他們充滿了好奇,興趣高漲,在此時教師就適時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針對活化石提出問題。

興趣點二:認識白果,出示白果食物,對學生說“如果我說這是我從街心公園那長了20年的銀杏樹上摘的,你信嗎?在文中找到證據。學生猛然間看到書中提到的東西跑到了眼前,一個個神情激動,興趣高漲,紛紛到文中找證據,眼睛緊緊盯著老師手中的白果。

興趣點三:辨認樹葉。由於前面教學的鋪墊學生知道了銀杏樹的珍貴,這時教師出示銀杏樹的葉子讓學生辨認並送給他們,這對於孩子是多大的誘惑呀,他們爭先恐後想獲得回答的機會。同時教師又培養了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口語表達的的能力。

興趣點四:欣賞了銀杏樹四季的圖片,老師示範說春天和夏天,學生說秋天和冬天,秋天,一陣陣秋風吹過,葉子像( )。冬天,一棵棵銀杏樹像( )。不僅進行量詞運用的語言實踐,還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訓練有機結合。

興趣點五:善用表演的形式融合課內外的知識。學生十分喜歡錶演,在學習了銀杏樹的段落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情境:如果你是銀杏樹,你怎麼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同時要求學生可以用課文中知識也可以是自己收集到的知識來介紹自己,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邊說邊表演,把其他的同學也帶入了一種情景,自然而然對古生物有了親切感。這樣,對古生物認識就更容易一些,更具體一些。而老師入情入境地啟發,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關注科學、保護珍稀生物的意識 。

瞧,林老師就是這樣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一次次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潮,這樣興趣點和能力點的有機結合,真正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三、通過朗讀昇華感情

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字,深刻體會文章的情感,最正確或者說最實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讀。在林老師的課堂上,她的朗讀訓練點分兩個層次來呈現。首先是關注重點詞語:“幾億年前”、“同一時期,早就滅絕”、 “一代一代”“一億多年”指導學生讀好有關句子,林老師說“關注重點詞語讀書,會讓我們讀的特別有意思。”確實如此,學生在朗讀中習得方法的同時也越加體會這些化石的年代久遠,激發學生對化石的珍惜。

還有林老師抓住描寫銀杏樹特徵的句子(長得慢)進行朗讀教學,“銀杏樹長得慢極了,誰能讀出來?”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探究了語言文字,既瞭解了銀杏樹的特徵,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產生對它的熱愛和珍惜之情。

“語文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夢鄉而存在的。”林老師這堂生動的語文課,讓我感觸良多,作為語文教師要能“以學為中心”,給我們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飛夢鄉的天空。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聆聽了林紅萍老師執教的《母雞蘿絲去散步》閱讀指導課,深受感觸:

1、感受繪本畫面的魅力,體驗觀察、想象帶來的快樂

優秀繪本中的圖畫是圖書的生命,它細膩、含蓄、優美地表現著文字所無法表現的意蘊與感覺。圖畫引導著孩子進入到美麗的意境之中。《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簡單流暢。《母雞蘿絲去散步》全書只有非常簡短的八句話,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頁才出現。這是一本純粹用圖畫來講故事的成功範例。林老師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繪本的這一特點,引領孩子們“用心看圖,體驗心情,放飛想象”,在笑聲中理解畫面內容,感受著繪本畫面彰顯的獨特魅力,講述出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故事,把這個無聲的故事變成了一個笑聲不斷的故事,從而“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堂其樂融融。

2、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

閱讀是孩子個性化的行為與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個孩子由於其家庭背景、文化素養等方面的不同,對於文字的閱讀與感悟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保護和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

3、讓“閱讀”成為孩子真正“快樂的事”。

總能發現一些孩子不喜歡課外閱讀,把閱讀當成了一種任務,併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快樂,缺少一種身心愉悅的`體驗。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並樂此不疲?這與老師推薦的書目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個故事,選擇的故事內容非常有趣並令人發笑。當釘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時,你會笑!當狐狸一頭栽進池塘裡時,你會笑!當狐狸扎進乾草垛裡時,你會笑!當狐狸被面粉埋住時,你會笑……這麼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課中,林老師一一展示繪本的插圖,再配上林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讀,還原故事情節,孩子們又一次走入文字,沐浴閱讀帶來的身心愉悅。這麼快樂的事,孩子肯定願意去做。於是,老師又適時推薦其他繪本,此時的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閱讀。這種閱讀引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的經驗體系之上的建構成過程,這一過程必須由學生親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學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上,自主探究,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學習過程作為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本堂課教師一開始就將《橋》與先前學過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相比較,找一找相同之處,讓學生回顧已有的舊知,並加以喚醒、啟用,為新知的'順利“接枝”作好鋪墊。整堂課思路清晰,教師語言不多,卻能通過研究文字中洪水的猛烈以及村黨支部書記外貌、動作、語言等,讓學生通過朗讀、標點的比較等方式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會村党支書身上的優秀品質。

感謝這次教研活動,讓我瞭解了自主鉤建這樣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但也許是高段的緣故,整堂課感覺氣氛稍顯壓抑,特別是學習洪水部分時,學生一開始讀相關的句子,語氣平淡,教師一再引導,強調把你感受到的洪水來臨時的感覺讀出來,甚至播放了洪水的視訊,可結果一直不理想,畢竟孩子沒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播放錄影時範讀,讓孩子有視覺、聽覺的直觀感受,再來讓學生讀出洪水的氣勢,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十分欣賞後來師生共同合作讀關於老漢語言、動作等語句部分,教師親自引讀效果很好。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於學生的回答總是抱以肯定的態度,這對學生來說起到了相當大的鼓勵作用。但當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還沒有領悟到村党支書身上高尚的品質時,用了“大義滅親”這樣不當的詞語,教師卻仍千方百計遷就學生,說他說的有理,實在有些牽強。

整體上來說,整節課結構嚴謹幹練,思路也很清晰,從文字的學習到拓展訓練,充分體現自主建構這樣的教學理念。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已有兩年多沒有教過語文,很少走進語文老師的課堂聽課,也許是自己的懶惰心裡,也許是沒有全面發展的意識,也許……

聽說今天上午第一節孫主任講公開課,我迫不及待的想一睹這位專家型教師的課堂風采。今天她授課的課題是《釣魚的啟示》,這節課我比較熟悉,它原來是蘇教版四年級的一節課,我教過,因此聽課時更是留心,想感受孫主任是如何帶領孩子們學習這節課。

簡短的三言兩語就匯入課題,從“釣”和“鉤”兩個字入手,既讓孩子們能區分開這兩個字,又從字面上感受它們的異同,這一個片段處理的恰到好處。孫主任以“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經過認真地默讀、概括,用自己的話講出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事件,引導孩子們學會總結課文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概括能力。

“作者從釣魚這件事中獲得了什麼道理?”、“為什麼非要放回湖裡?”、“哪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不願意?”這一個個問題的設定,激起了孩子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慾望,孩子們很用心的默讀課文,捕捉和問題相關的資訊,力求合理的解釋問題,孩子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了。最有趣的是讓孩子們表演兒子和父親的對話,孩子們說的有模有樣,真如身臨其境;讓孩子們講述身邊發生的與道德有關的事件,並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孩子們表演或是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大家會發現有的.孩子很誠實,有的孩子很機智,師生互動十分默契。

簡單的釣魚事件卻映射出很大的道理: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真是如此,講起大道理誰都很在行,可是真正落實於行動中卻很難,如交通事故頻頻發生,貪汙事件屢見不止等等。做為教師的我們,只能盡最大努力的教育好班級內、校園內的每一個孩子,儘可能的去改變身邊的親戚、朋友,但畢竟單靠我們的力量還遠遠不夠,希望更多的人提高覺悟,共同攜手把道德行為貫穿到學習、生活當中。人人都發揮主人翁意識,人人都多付出自己的一點力量,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用心愛護我們的祖國,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吧!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上午,伍明鎮中心國小請到了合肥海棠國小青年教師xxx為全鎮四、五、六年級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少年王勃》,感觸匪淺。《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閣赴宴時寫下千古名文《藤王閣序》的事,顯示了王勃非凡的才華。王老師從引導學生複習古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出發,初步介紹了少年王勃是個怎樣的人?帶著這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去研讀文章,再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理解、閱讀、思考、感悟。學生通過主動的學習探究懂得文章要表達的深刻主題。整個學習的過程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有自己的收穫,在縱向和橫向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大部分學生能用書中詞語揭示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的目的!

教學中,王老師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堂上重現了朗朗的讀書聲。文中有很多詞語含義深刻,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王老師又採用動作表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筆走如飛”、“拍案叫絕”、“胸有成竹”等詞語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詞義講解,使課堂氣氛興趣盎然,從而揭示文章中心:閣都督誇王勃“奇才,真是奇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積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讀的過程中,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王老師在指導學生背誦第三小節時,先引導他們體會秋景之美,激發他們記憶的興趣,使他們活記樂背。在體會秋景之美時,又安排了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課件,所以學生理解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時水到渠成。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散文,文章語言優美,結構清晰。結合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整合本冊書的教學重點及學生實際,緊緊跟隨統編教材的新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於“讀與說”“說與寫”的結合,力求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設計亮點:

環節一:聽音樂匯入課題。

聽大自然中鳥叫、蛙鳴、流水等等的聲音,訓練孩子專注力與傾聽能力的同時,更為本節課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埋下伏筆。

環節二: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感受風聲音的美妙。

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的同時感受風聲音的美妙,邊讀邊畫,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好詞好句。

學生邊分享風聲音美妙的句子,邊想象畫面。對比讀出微風的婉轉悠揚和狂風的高亢激昂。進一步體會風聲旋律起伏變化的美妙!

環節三:默讀第三自然段,感受水聲音的美妙。

本環節仍然是邊讀邊悟邊分享。尤其是這一句:“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嘩啦啦地洶湧澎湃。”我讓第一小組學生讀紅色部分,第一第二小組學生讀藍色部分,全班同學一起讀黑色部分。也許單獨理解“淙淙”“潺潺”“嘩啦啦”這幾個表示聲音地詞語會比較抽象。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將“淙淙”“潺潺”“嘩啦啦”地聲音演繹出來,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詞語,感受到水流的變化,想象“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的不同畫面。趁熱打鐵,讓學生髮現“頂真”的句式,為下面的運用拓展環節打下基礎。

環節三:對比讀兩組小動物的不同歌聲,並說一說你更喜歡哪組小動物的歌聲:

第一組

走在公園裡,

聽聽樹上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第二組

走在公園裡,

聽聽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叫;

坐在一棵樹下,

聽聽唧哩哩唧哩哩的蟲鳴;

在水塘邊散步,

聽聽蟈蟈的'歌聲。

學生讀完以後會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第二組小動物的歌聲,因為“嘰嘰喳喳”“唧哩哩”這些表示聲音的詞語讓人有種“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

讓學生體會擬聲詞語的好處時,也訓練了孩子對比閱讀的能力。

環節四:拓展運用

學以致用,讓孩子將本課學習到的“總——分”結構,“擬聲詞語”“頂真”句型運用到說話與寫話當中。我出示了這樣的例句:

“大樹是個音樂廳。風媽媽輕輕拂過,呢呢喃喃得把好聽的歌兒唱給小露珠。小露珠轉動著圓圓的身子滾向小喜鵲。小喜鵲咕咚咕咚喝了個飽,樂呵呵地看著布穀鳥。布穀鳥……”

將學生帶入情景,讓他們邊感受大自然聲音的美妙邊練習說話。孩子們說出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

“布穀鳥布穀布穀地把歌唱給小小松鼠,小松鼠蹦蹦跳跳地找到小黃鸝……”

接下來我們還練習了“草地是個音樂廳”“池塘是個音樂廳”等句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用,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十分高漲,!

不足之處:

設計本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在第三自然段一出現“頂真”這樣的句式時就讓孩子通過練習去感受這種句子的妙處?如果此時進入說話練習,接下來再出現“分享感受小動物美妙的聲音”就會閒的順序有些混亂。思來想去,為了不影響整體效果,我將頂真句式的練習放在了最後。錯過了練習句式的最佳時期,內容稍微顯得重複,接下來我會繼續思考並改進,讓本節課的設計達到最優化。

除此之外,我想從“說話藝術”方面談談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對於同齡教師來說,本人的語文素養較高,但是“短板”就是課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有些單薄。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將明確方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課堂語言,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說的話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最終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愛上學語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今天上午,隨校長、教導主任一道聽了本學期新進我校教師的課,這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讓聽者如沐春風,拍案叫絕,故記之。

首先,這是一堂辨識度很高的語文課,散發著濃濃的語文味。從理解課題開始,刪繁就簡進入正題。出示蟋蟀圖片,認識蟋蟀又叫蛐蛐,學生的興致馬上來了。未成曲調先有情,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抓住第一自然段句子中的關聯詞進行教學,“不光……還……”,還可以換成哪些其他的關聯詞語?學生找出“不僅……還……”“不但……而且……”“既……又……”從課文內容上看,主要側重於前面還是後面?這樣的教學顯得紮實有效。平時,關聯詞語教學往往不夠重視,採用替換教學,對相近的關聯詞語進行了鞏固與運用,成功串起“珍珠”。認識著名作家法布林以及他的《昆蟲記》,讓學生做一個粗淺的瞭解。接下來是初讀課文,一般來說,初讀課文需要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比較具體的提示:第1自然段,蟋蟀出名的原因;第2-6自然段;第7-9自然段。這種方式,可圈可點,便於學生操作,讓學生帶著任務去讀,讀書的目的明確,這是對學生整體把握能力的訓練。檢查字詞教學,重點講了蔽、懼、搜、毫四個字,選擇這幾個字,是頗一番思量,因為都是平時學生易錯字。接下來,教學蟋蟀住宅的特點,抓住句子進行教學,如:蟋蟀在平臺上彈琴,其實是蟋蟀在鳴叫,把它說成是彈琴,有什麼好處呢?學生說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看著蟋蟀活動的圖片,一共三幅圖,分別是享受美食,做遊戲,欣賞風景,運用擬人句來說。這個環節的教學,是學習課文表達方式——擬人的手法,以課文為例,進行學習遷移運用,舉一反三。而且,從內容上都是講蟋蟀的活動,與課文內容有機結合,並不突兀。最精彩的要算讓學生變換人稱方式來進行介紹。“大家好,我是一隻小蟋蟀,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家……”這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老師的教學理念:創設語言表達的情境,把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匠心獨運,令人讚歎。

其次,老師具有很強的指導藝術。蟋蟀的隧道長九寸時,九寸是什麼概念,學生還真的不知道。因此,老師講解,告訴學生一寸3釐米左右,9寸就是30釐米左右,用手比劃長度,讓學生很直觀形象感受到其空間的大小。在教學“半掩”這個詞時,讓學生上臺演示關教室的門,什麼叫做“半掩”,趣味盎然。老師把蟋蟀住宅特點的學習與感受蟋蟀聰明能幹結合起來,比如,隧道為什麼要傾斜的?為什麼要朝著陽光?整個過程,指導細緻,有條不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成長進步是明顯的,就是老師之功。在老師的心中,環節的設計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為什麼要有這個設計?做到有的放矢。這樣的教學時樸實的,也是紮實的。不花哨,但是很實用。老師教學處理,做到詳略得當。重點教學第5段,捨得花時間,濃墨重彩,精雕細琢。而第6段教學,就一筆帶過。一篇文章,要選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來教,千萬不要面面俱到,要學會取捨。

第三,老師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感覺舒服。朗讀指導令人耳目一新。科學小品文比較枯燥乏味。老師通過指導朗讀,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蟋蟀聰明能幹以後,讓學生讀出這種感覺。讀中理解與感悟,讀中積累,比如讀出排水優良的感覺;讀出隱蔽安全的感覺。帶著感覺去讀,讀出的味道就不同了。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說,這堂好課,有什麼缺憾的話,那就是改變人稱,讓學生介紹蟋蟀的家這一個環節。兩個學生都上臺講,欠缺的是,雖然特點講了一些,但是有好一些沒有講到,課文中的詞語運用的也比較少。如果,老師在教學時候,能夠有機板書重要的詞語,讓學生有所憑藉,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讓學生藉助語言的“橋樑”,講起來就會順暢些,而且目標指向也更加明確:一是要講出住宅的特點,二是要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在語言表達的時候,要注意避免空泛,胡亂講一通這一弊端。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4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字來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學制中,四年級學段的一篇文章,現在讓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來學習它,揣摩、體味人物的高尚品質,真是有點難為孩子們了。但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反覆研讀,層層深入,也深刻感受到臺灣青年和李博士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更深刻感受到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我想,這與王老師平日對語文教學的鑽研、對學生天長日久的訓練,與王老師對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讀、巧妙構思分不開的。

其一:教學各環節,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通過第二段的研讀,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小錢的病很“重”,緊接著又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治病很“難”,學生在反覆地思考與朗讀中體會到小錢的病很重,治病很難,然後,又讓學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個人最使你感動,並做出批註,在學生的不斷交流中,首先讓學生深入到文章的字裡行間,感受到臺灣青年不顧家人,不顧餘震的生命危險為小錢捐獻骨髓的高尚品質;最後還是通過抓關鍵詞句,反覆品讀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著冷靜,不顧危險地為小錢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質。

其二:在學習臺灣青年的環節中,王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臺灣青年準備抽取骨髓?為解決這個問題,王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

1、在____的時候,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2、在____的時候,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3、在____的時候,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4、在____的'時候,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王老師不急不躁,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學生說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彩,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更使學生深刻地感悟到臺灣青年的品質,同時,也為感受李博士做了鋪墊。

其三:在學習李博士的環節中,學生緊緊圍繞"步履匆匆""連夜""但是……..沉著"等詞語,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得充分,感情激發到位。我特別注意到,咱這個班的學生經常會說:“我給誰誰補充一下”,這真好,創造出一個很好的交流氛圍。

也提幾點小建議:

1、聽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本節課的課容量太大。我認為,第一課時解決1、2自然段,即小錢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節課只解決3自然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