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5K
國小語文評課稿1

《白楊》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邊疆建設者在火車上向子女們介紹生活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服從祖國需要、為建設邊疆做貢獻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紮根邊疆的願望的故事。在這次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黃婷婷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國小語文評課稿15篇

一、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在學習白楊樹的特點的同時通過理解“戈壁”的意思,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首先體現在指導朗讀上,本節課上黃老師通過多種手段指導朗讀,例如:讓學生自評“讀出了白楊的什麼?從哪兒讀出來的?”、分角色讀課文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時讓學生總結“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總結髮展了組織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的能力。第三,鍛鍊了學生快速記憶文字的能力。黃老師將課文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詞句抽出來,形成課文填空,讓學生在有感情的讀過幾遍之後嘗試背誦。這不但能鍛鍊學生快速記憶文字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在記憶文字方面更加自信。

三,抓住關鍵,聯絡現實,深化主題。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著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黃老師抓住揭示文章主題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深入挖掘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潛在主題——讚美建設者。通過圖片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使課堂更富現實教育意義。

這節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並在興趣盎然中發揮了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辨證的統一。

國小語文評課稿2

浦三路國小劉老師執教的《九色鹿》精彩紮實,觀摩後收益頗多。

整體感知課文環節,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故事裡出現了哪兩個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問題的提出幫助了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每讀必有一個目標,有了任務,學生會讀得更專心,思維也更積極主動。有要求就得有反饋,以小組抽查的形式進行“課文朗讀”的檢查,加大了訓練的密度和廣度,讓所有的學生都動了起來。老師設計了階梯式的朗讀要求,挖掘了學生的朗讀潛能,激勵學生勇於向更高的目標挑戰。老師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所提供的空間進行說話練習,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感恩詞語的出現既達到了積累詞語的目的,又使本課的情意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劉老師的課如行雲流水,師生之間默契配合,真可謂零距離,教態非常親切。劉老師的調控課堂能力和應變能力都非常強,對於課堂上學生的質疑和出現的問題都能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值得我們學習啊!

國小語文評課稿3

聽了張老師執教的作文指導課《動作描寫》,我感觸很深。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點滴看法。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張老師都能充分把握本次作文課的教學目標:動作描寫。圍繞這一教學目的所展開的各個環節設計很精巧,也很受學生、老師的喜歡。

  二、匯入設計新穎

張老師根據農村學生的特點,讓一個高個子男生到講臺前 “吃桔子”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其餘學生觀察該男生從走上講臺到吃完桔子的整個過程。老師特別強調抓住動作來寫。

  三、老師指導巧妙,啟用思路

作文課,許多學生總感覺無從下筆,不知道寫什麼,不知道從哪兒下筆。針對這些學生的困惑, 張老師在本課教學時,把重點落在了“如何進行動作描寫”上。張老師層層鋪墊,步步引入,因此學生也就有話可說了。學生的寫作慾望被調動起來了,一切準備工作就緒,老師放手讓學生把觀察的動作用語言表述出來。

  四、教學過程井然有序

教師的語言精練,教態自然,親切、大方。評價語言豐富。整節指導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重點突出。為學生今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整個教學設計,每個環節,都是教師的精心設計。目的性強,構思巧妙。

國小語文評課稿4

《臺灣的蝴蝶谷》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四冊的一篇優美散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臺灣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麗而壯觀的奇異景色。錢教師在執教第二課時時,運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創設了優美的情境,把學生領入充滿迷人景象的蝴蝶谷中,使學生在簡便、活潑的氣氛中,直接“聞其聲、觀其景、臨其境”。把學生的認識欲、進取性完全激活了,到達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優美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首先錢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的山谷圖,一群群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山谷裡翩翩起舞,這麼美的景象一下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的吸引住了,學生彷彿隨著那美麗的蝴蝶來到了臺灣迷人的蝴蝶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課文中。

在講到黃蝶谷和彩蝶谷時,又經過動畫演示,展現出金光燦燦的黃蝶谷和五彩繽紛的彩蝶谷的景象,為了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彩蝶谷的美,錢教師把實物花瓣撒向空中,當五顏六鈀帶著香氣的花瓣緩緩飄落的時候,再多的語言都是不需要的了,藉助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完全在課文中徜徉、留連,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景,體會了課文。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錢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經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先讓學生圈出描述動作的詞,然後討論為什麼用“飛過”“穿過”“越過”這三個詞,能變換位置使用嗎?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了這三個詞不僅僅具體準確地描繪了蝴蝶的動作,並且又避免了單詞的重複。此時錢教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例項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理解。

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錢教師十分善於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如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演示完蝴蝶谷的圖象後,讓學生說說你看到了些什麼景象?鼓勵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用上比喻句來說一說,學生在優美的情景的啟發下,激起了想說的慾望,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得到訓練的同時,語言表達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國小語文評課稿5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今天有幸聽到但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我覺得,但老師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讀中悟、悟中導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讀”在語文課堂上也越來越“熱”。這比以前的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有些課堂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偏差。如:為讀而讀,朗讀無目的;讀悟分家,朗讀少思考等。可但老師的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帶著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說說你的感受,能讀出那種可怕嗎?這是感悟邊讀;

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字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字,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但老師對每種讀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形式用得非常準確:如,體會女媧補天真辛苦、真偉大時,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通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產生體驗;再比如,“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這句,老師採用了集體讀,在氣勢中學生再一次體驗了一把女媧當時補天的的勇敢和堅定。

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老師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文字,學生也在細節中獲得情感、昇華情感,比如,學生從“找啊找啊、終於”看出了女媧補天多辛苦;從“五天五夜”中體驗到了女媧補天過程的辛苦與偉大;但是有一點小遺憾就是,老師沒有將這些重點詞作為朗讀指導的重要道具來使用,如果能將這幾個詞語再進行朗讀上的重點推敲,是否效果會更好些呢?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老師很得巧用了“讀”的藝術,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思考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字,走入文字,進而對文字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自然地達到“一個文字,多種聲音”的個性化朗讀的境界。

如果說讀是走進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那麼這堂課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也是我要說的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

二、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到位

課堂中,有多處讓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活動。如:用“首先 接著 然後 最後”的句式來說說女媧是怎樣補天的。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的把一件事說清楚,訓練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能複述故事內容奠定了基礎。再比如: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可以打亂順序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也要有條理的敘述。這樣的訓練,對於三年級正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處訓練點:女媧用盡全力把天補好了,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讚美女媧嗎?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與文字對話、與人物對話的平臺,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也使情感得以昇華。

另外,我們看到教師的板書設計精美,書寫漂亮,體現了她個人紮實的功底。課後作業的佈置,讓學生選做作業,也獨具匠心,學生也很感興趣。

我的一點建議: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媧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確,課文寫得夠神的了!那麼學生有沒有體會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歡上神話故事。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通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傳達出人間的慘狀;還有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的運用(找—挖—放—煉—化—裝—端—潑等)十分生動傳神;又如課文結尾段,“現在,人們常常看見天邊五彩的雲霞,傳說那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看似寫得隨意,實則非常抒情、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和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6

《兩隻小獅子》是一篇童話故事,內容簡單有趣,意義深刻,耐人尋味。千家街國小夏老師執教的這堂課,可以用“三化”來概括:課堂結構簡單化,教學方法多樣化,學習活動個性化。她突出了教學重點:學習新字新詞,較好地解決了難點:明白獅子媽媽所說的話,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下面我具體談談。

一、課堂結構簡單化

整堂課夏老師設計了四個步驟:匯入揭題,角色見面;初讀感知,觸控角色;深讀感悟,演繹角色;鞏固練習,拓展延伸。步驟簡單,突出了夏老師簡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

整堂課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式、談話式、探究式……方法靈活。

1、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在開課時,夏老師利用電教手段,先以鮮活的畫面,讓學生感知獅子的特徵,激發學生對獅子的興趣。然後讓學生給獅子打招呼,尊重了他們的個性體驗,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當有學生說:“你好嗎?”時,夏老師馬上說:“你和誰打招呼呀?”訓練了語言,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識字講方法,詞語理解生活化

接下來夏老師請學生幫她記住獅子的獅字,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當學生回答:“老師的師加上反犬旁”時,夏老師因勢利導說:“他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這個字的。”把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滲透到教學中,為今後的自主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潤物細無聲”。

整個識字過程,夏老師始終注重兒童中心,把生字當成“字寶寶”,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當學生學會字音後,她說字寶寶藏到句子中去了,讓小朋友把它們喊出來,尤其是把那個非常懶惰的字寶寶“懶”字請出來非常恰當地讓學生理解了字義。

在理解詞語“滾、撲、撕、咬”時,夏老師引導學生聯絡生活,表演體驗,這時課堂教學是生成性的,動態發展的。

3、理解感悟注重了情感

當夏老師完成了識字教學以後,她讓學生把“非常刻苦和懶洋洋”分別送給兩隻小獅子。這是一個精心的教學設計,不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詞語,而且“你為什麼要這麼送呢?”這一提問,讓學生回到文字再一次感情朗讀。

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後,夏老師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線條做閱讀筆記,找出小樹和懶獅子所說的話,並要求學生感情朗讀,在指導學生讀好句子時,她問學生:“哪個句子最難讀?”學生說:“最後一句,很難讀出驕傲的感覺。”這說明學生對文字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

三、學習活動個性化

1、朗讀課文不是由老師指定學生而是讓小朋友自己確定“我想讓你來讀”,充分地體現了夏老師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

2、在學習一隻獅子非常勤奮時,課本上已經把它的勤奮寫出來了,那另一隻獅子就一句:“什麼也不幹”夏老師善於利用教材,問“那麼它在幹什麼呢?”不但讓學生有個性化的想象空間,而且體現了夏老師用教材教的思想。

3、當學生學習完課文以後,夏老師說:“你想對它們(兩隻小獅子)說些什麼?”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教者沒有拘泥於教材的侷限,而是利用勸獅子這一手段,讓學生展開對話交流,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最想說的話,“你為什麼不學本領呢?”“你為什麼不願意吃苦頭呢?”“你要向那隻勤奮的獅子學習”……從而達到了啟迪學生關注生活做一個勤奮的人的理念。

4、注重挖掘課程資源,在本課時的最後一個教學環節,夏老師設計了一道很有創意的作業“把獅子的變化”用圖畫畫出來。利用獅子以後的故事,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充分的對話,延伸了教材的內涵,挖掘了教材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對獅子以後的生活狀態反映了他小小的人生觀,是學生個性的體現。

但是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夏老師在課堂上的一點缺陷,下面是我不很成熟的看法,我想和大家一起商榷:

1、關於人文教育

《課程標準》在字裡行間有意突出“人文”一詞,給我們語文老師一個訊號,要“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夏老師這堂課也注意了人文教育,但是做得不是那麼完美。例如:老師說“你想對兩隻獅子說些什麼的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很大聲地說:“我喜歡懶獅子,因為它很可愛。”夏老師沒有理睬這名學生,繼續自己的教學。這也正是我首先說的教學難點的突破問題。別看是一個學生就一句話,可是,它潛在著價值觀的問題,它體現了老師是否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是否尊重每一個學生。

2、關於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導是實現課文價值取向與學生獨特體驗之關鍵,決定於課文的人文內涵及作者表達的思想。在價值觀的引導上,夏老師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懶獅子除了懶,還有什麼毛病?學生說:“它以為自己的父母是森林大王,今後……”老師:“懶獅子想依靠誰?”學生:“想依靠它的父母。”老師:“依靠父母的什麼?學生:“依靠他們的地位”……”這一連串的提問,一個是有沒有要經過思考的價值,最主要的還是,這些問題,你讓學生想弄懂什麼?沒有明確。如果把這些問題合成一個問題“懶獅子為什麼會有依靠父母的想法?它的想法對不對?”這樣就沒有那麼瑣碎,也有一個明確的導向。

這一點欠缺在夏老師的板書上也體現出來了。板書圖文並茂,而且十分簡潔,兩之獅子,兩個詞語,在勤奮的獅子下面還有四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可就是缺少了對課文難點的突破對學生價值觀導向的關鍵詞語。

一篇課文都要給學生一種思想的啟迪,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生命。這篇課文的教育價值就在於讓學生如何看待生活,是做一個勤奮的人,還是做一個懶惰的人。在課的尾聲時,夏老師讓學生自由朗讀7自然段,問:“獅子媽媽怎麼說的?”“讓懶獅子學什麼本領?”“真正的獅子該怎麼做?”等一些問題,雖然學生的回答都有道理,但是,和作者的用意,編者的用意有一些偏差,那就是沒有說出:要獨立,要學會生存。這時,夏老師如果能夠像識字教學時那樣給點撥一下,把“從小就要學會獨立,學會生存”這種意識灌輸給學生就更好了。

3、關於朗讀的指導

在課堂的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觸控角色”時,夏老師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讀或者老師範讀。夏老師可能認為自己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其實我的普通話也很糟糕,錄音雖然讀音標準,但是,它僅僅是音準而已,沒有感情,而且學生也很難做到和她溝通。如果由老師範讀,它就帶著老師的情感體驗,是老師和文字的對話,學生聽的是老師的範讀,那麼同時老師又和學生在對話,這種朗讀,讀的音標不標準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它把文字變成了活的對話。還有課堂上讀的次數多,讀的形式也不少,但是,總感覺沒有讀出味道來。可能是老師的指導不到位。例如:在讀懶獅子說的話時,有一個學生說了很難讀出驕傲的感覺,那麼,老師如果能夠讓學生說說人驕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神態,會有怎樣的表情,該用怎樣的語氣,再讓學生讀,這樣學生就能讀出味道來了。

總之,這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者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把學生引進了文字,聯絡了生活,尊重了體驗,感悟了生命,體現了夏老師講究教學方法,著眼創新發展的教學思想,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7

《尊嚴》是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在一次逃難中,雖然極度疲憊和飢餓但他仍然堅持以勞動換取報酬,用自我的言行維護了個人的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賞識,從而改變自我命運的故事。故事以“尊嚴”為題,含義深刻,給人以啟迪,那就是自尊才能自強,自尊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文中哈默的形象是經過對哈默的外貌、動作和語言的細緻描述來體現的。

1、線索清晰,重點突出。

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課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尊嚴”展開,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年輕人是在什麼情景下講尊嚴的,人物的言行是怎樣體現尊嚴的,傑克遜大叔又是怎樣尊重他人尊嚴的。傑克遜大叔的話“別看他此刻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是課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教學時緊緊抓住這一線索,圍繞傑克遜大叔為什麼說哈默有尊嚴這個問題,讓學生在書中劃一劃相關的語句,寫一寫自我的讀書感悟。這個問題的設計,既指向文章資料,又指向對文章中心的感悟,覆蓋的閱讀面比較大,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也比較大。教師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重點,教學時間保證重點,教學環節圍繞重點,教學效果落實重點。

2、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師生與文字的距離。

語文學習要關注過程與方法,這個過程,主要是主體進取參與,加強體驗的過程。教學中,王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主動感受,注意把靜態的文字經過朗讀、交流、探討變成孩子們頭腦中,心目中可感的生活場景,生動畫面,以此去感染學生。教師在課堂上創設了多個對話情境,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讀書體驗。例:如果此時,你就是一個逃難的人,你會怎樣做?如果這個年輕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對他說什麼?學生在感受的同時,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紛紛進入了主角,並毫無保留地坦露心聲,師生、文字與作者的情感便融為一體了。

聽了我校姚教師的一節語文課,平時由於自我所教的學科非語文,也不太瞭解語文課到底是怎樣上的,可是這節課卻讓我受益匪淺。

1、這節課的層次清晰,層層遞進,經過聽、說、讀來提高學生語文的素養。

2、教師教材分析透徹。

3、開放式說話設計較多。在學生理解尊嚴的含義後,讓學生進行有關尊嚴的格言創作,這既是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是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尊嚴含義的一次檢驗。

4、作業佈置有新意,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作業來做,能夠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提高作業質量。

國小語文評課稿8

20xx年3月23日我在紅旗實驗國小瑞安優質課評比活動上,聽了李中華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李中華老師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完整,清晰。課堂無可挑剔,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作為一線教師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李中華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李老師的課樸實又出眾,他沒有用花哨的影像和ppt背景來渲染洪水侵襲村莊的場面。但是,老師直面主題,清晰明瞭,明確目標,集中感悟,很好地通過語言文字形象去感知人物形象。其實這一教學方式更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把握課堂和掌握學生的能力。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從預習反饋開始

李老師沒有用花哨的匯入,矯揉造作。在用一句簡單的話引出新課題後,就開始進行預習反饋,從抓住文章的關鍵短語入手,分為描寫洪水的短語、描寫人的短語、描寫漢的短語和關鍵詞入手,通過字詞學習的同時,直接讓學生走進文字,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之後,讓學生概括寫作順序和內容。這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在學生腦子裡有了對四幅畫面的大概輪廓想象。之後,李老師引導學生帶著任務,開展紮實有效的自主學習 ,展開對第一幅畫面的進一步感知和聯想。他要求學生默讀課文1-6自然段:用“——”劃出“水猛”的句子,用“﹏”劃出“人慌”的句子,用“ ○”圈出深深感染你的字詞,發現作者表達上的祕密,想一想這樣寫的好處,簡要批上你的體會。

李中華老師的課題上簡簡單單,非常明瞭的告訴學生要做什麼,他設計的每一個步驟都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邏輯,使學生進入文字快,掌握文字也快。

二、本本分分為學生——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李老師首先以第一段為例,提問學生: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在此,老師指導學生運用換一換,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比較閱讀感悟;同時讓學生聯絡生活,體會作者用詞,語言的形象生動和恰到好處。比如,在評讀“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這句時, 老師抓住“潑”,“倒”兩個關鍵字進行語言感悟,李老師讓學生用“注”,“瀉”進行比較感受;此外,感受句子特點上,李老師將句中句號改為逗號,再次讓學生參與課堂,去感受此時用句號的好處在哪裡。

在感受山洪可怕時,李老師雖沒有播放《山洪暴發》等這樣的視訊,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但他通過語境、情景設定,讓學生切身去想象自己身處當時環境時的所思、所想等,由此引領學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為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裡。”這句,提問學生,“如果是你,夜裡驚醒,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裡,你會怎麼想?”等情景創設,讓學生如入此景此境,讓學生自主參與想象,聯想,從而自然引出下文的“喊了一嗓子”等場景,這時李老師又追問學生,他們會怎麼喊呢?。再比如,李老師抓住“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提問:“你想,一個村莊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會發生什麼事?”由此,讓學生去感受人們的驚慌奔跑、混亂無序的場面。在這堂課教學中,李老師擅長於用言語去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展開語言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在聯想與想象中悟情。在此過程中,李老師不停地進行朗讀指導,每品一句就用多種形式讀讓學生從讀中進一步悟情,生情。李老師在課堂中所做的一切,都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教導學生要始終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為最終目的。

三、紮紮實實求發展——少講多練、以讀促悟,感悟形象

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課堂四分之一時間,李老師在充分讓學生感受水猛人慌語段後,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老漢。在這裡李老師通過兩個層次進行教學引導,第一層次:啟發想象受“擁戴”的老漢曾為他們做過什麼?在此基礎上朗讀,學生又感悟到老漢是一個全村都擁戴的人。第二層次:在“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時,老漢出現了,課堂中,李老師做到以讀來品味文章的內涵,培養學生讀書能力,讓學生個別讀,齊讀,帶著理解、感受讀,不同層次的朗讀,讀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讓學生真正進入課文情境,使學生與作者、文字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課堂上,李老師通過讓學生充分感受水猛人慌的場面後,結合不同形式的充分的讀,非常流暢地引出下文關鍵人物——老漢。老師不用說文章採用對比等手法突出老漢形象,學生早已在之前的品味和感悟中對比出了老漢的臨危不懼、鎮定,“像一座山”的形象,學生早已經感悟到老漢這個人物的高大。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種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為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教學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國小語文評課稿9

聽過蔣老師上的幾節課後,覺得她每次都能準確把握教材,在教學的設計上狠下功夫。這次上《蘋果裡的五角星》也不例外,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整個課堂教學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時間的創新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蔣老師突破常規,巧妙地把兩課時的教學整合成一節課。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幫助學生解決完課文中生詞理解的難點後,就巧妙地引入課文的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教學設計巧妙

一上課,蔣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做了一個小遊戲。她取出一根筷子,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說平時用的筷子還有什麼作用?這個遊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較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另外,這個遊戲也與本課內容緊密相連,學生對筷子的巧用也就是一種創造力。

  三、教學方法實在

在讓學生初讀課文後,概括課文大意時,學生不能馬上準確地概括。蔣老師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人物和文章題目去思考。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很快清晰地說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此外,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攔腰”、“循規蹈矩”時,蔣老師也能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獲得直接的體驗,並讓學生邊說邊做,把學生的動作演示與文字結合起來。

但幾處教學還要和蔣老師商榷一下。我覺得在理解詞語時,對於詞中的重點字也要讓學生知道,以便幫助學生遷移理解這些字組成的其它新詞。如“循規蹈矩”中的“循”和“蹈”字,“鮮為人知”中的“鮮”字。在指導學生朗讀男孩和我的對話時,不要一句一句指導,要整合一下。

國小語文評課稿10

卡羅納

我聽了周老師的課,受益非淺。周老師為了突破重點,較好地達成情感目標(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把課文重組成兩個版塊。

一:找出描寫卡羅納的悲痛欲絕的語句,體會感悟,指導朗讀,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二:再讀課文,找找卡羅納身邊有哪些人在關心他,並劃出有關語句,細細品味,說說他們是怎樣關心卡羅納的。

課堂實錄一:

師: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悲痛萬分,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卡羅納

心情的語句,再認真讀讀,用你的朗讀聲表現出卡羅納的心情。

生默讀找劃語句,一會兒幾個同學就認真地練讀起來。

師: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卡羅納悲痛的心情。誰先來讀一讀。

生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紅了,兩腿站不穩,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場似的。我從卡羅納的臉色中體會到他失去母親是多麼的傷心、難過。

師:卡羅納承受著多麼巨大的悲痛呀!誰再讀。(指名讀)

師:你體會到了卡羅納的悲痛。讓我們一起讀。(學生齊讀)你還從哪句話體會到了卡羅納的心情。

生2:過了一會兒,我發現卡羅納獨自站在一邊端詳著我,他的目光裡充滿著無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彷彿在說:“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卡羅納失去了母親,他的內心充滿了悲哀,他羨慕我還能擁抱媽媽。

師:你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走進卡羅納的內心,讀。(學生齊讀)

師:卡羅納失去了母親是那樣的痛苦、傷心。假如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你會怎麼做?

生1:安慰他,叫他不要再傷心。

生2:幫助他走出傷痛。

生3:鼓勵他,讓他重新快樂起來。

這堂課,周老師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通過自讀自悟,集體交流,有感情地朗讀語句,學生體會到了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從而激發起了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讓聽者也深深地被感染,引起共鳴。我覺得是一堂很成功的語文課。

國小語文評課稿11

在評蔡老師執教的《好漢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好漢查理》這篇文章的文字解讀。

《好漢查理》,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寫的是自稱好漢的調皮孩子查理,後來在幫助一個殘疾女孩的同時,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幫助中,查理也改變了自身弱點,變成一個別人認可的好漢查理。文中的查理是個在改變的查理,是個發展的查理,是個在不斷豐滿的查理,不斷立起來的查理。同時對“好漢”的內涵,課文更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讀。而這些人文性的東西都蘊藏在語言文字的'背後,這就給學生的體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要理解查理髮生變化的原因,這就需要教師著重引導和點撥的地方。

現在讓我們回到蔡老師上的《好漢查理》這節課,這節課中我認為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教師解讀文字沒有立足於整體,沒有從整體上來把握人物形象,整體上來把握語言特點。這樣就把文字割裂成一塊一塊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兩個人,壞查理和好漢查理,教師先分析好漢查理好在哪裡?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裡,這樣整節課學生對查理的把握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是個不隨便拿別人東西的、助人為樂的、說話算數的、彬彬有禮的查理,而不是一個在不斷改變、不斷髮展的、不斷豐滿的、不斷給人以立體感的的查理。

我認為,這篇課文教師教學的時候應該做到兩點:

一、立足文字,整體構建人物形象。只有基於整體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會是真實的,形象的,豐滿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事件的矛盾衝突為切入點:課文第一段說,查理是個很調皮的孩子,愛搞惡作劇,沒人喜歡他。可他自認為自己是好漢查理。為什麼呢?那就是說,查理是個有缺點的孩子,但他有成為好漢的願望,只是對好漢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侷限,也不能否定他有優點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查理。基於以上的認識,教師再提出:那麼你認為查理是個怎樣的人呢?那你從哪裡看出他是好漢查理呢?這樣學生就能辨證地來看查理這個人,而不會截然地把查理分為開始的壞查理和後來的好查理了。

二、立足文字,整體把握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的語言有兩個特點,一是人物對話,通俗簡潔,卻具有豐富的內涵,能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二是語言前後富有對比,在對比中突現人物的發展變化。

國小語文評課稿12

一、自主——確定探究目標。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新課程要求我們徹徹底底打破傳統教育中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真正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吳教師在教學《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課始她把課題板書好,讓學生讀準音、讀連貫,再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學生們思維活躍,熱情高漲,大膽發表了自我的意見。經過團體梳理,歸納出兩個重點問題:“1、哪些動物互惠互助?2、它們是怎樣互惠互助的?”此時,吳教師由衷地表揚學生:你們能自我確立學習的目標,真了不起啊!教師的肯定與信任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為深入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合作——體驗探究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1、選擇最感興趣的部分合作學習

《動物的互惠互助》一文為了說明“動物的互惠互助”這一趣味現象,列舉了蜜獾和導蜜鳥、海葵蝦和紅海葵、鱷魚和千鳥這三對動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證明。學生對這三對動物互惠互助的現象十分感興趣。吳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六人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並根據本小組的實際情景選擇最想探究的部分進行閱讀,能夠選一對,也能夠選多對。這樣做,為的是照顧到每個小組、每個學生,使他們享受到閱讀的歡樂,體驗到被教師尊重的幸福。一旦選定學習資料,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自覺地全身心投入課文中,或圈圈劃劃重點詞句,或在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號,對這部分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崔巒同志曾指出:“要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因為自主閱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不然,勢必助長學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進行有目的的討論與交流呢?也就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本事。在學生與文字深入對話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把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大家共同討論,以團體的智慧攻克難關。也能夠把自我讀懂的資料和小組同學分享,其他同學如有同感,則互相補充,如有疑義也可反對、辯論。在此過程中,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十分顯著,我們在激發學生大膽發表自我的看法和意見時,應當多注意教給學生一些溝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現意見不合時,更要去除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實,構成共識。例如,有學生對“蜂蠟”一詞不理解,小組的成員根據自我的生活經驗提出猜想,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得面紅耳赤。此時,我們能夠供給參考意見:課後查查有關資料。

2、選擇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課堂上,各小組在合作學習之後,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商議如何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讀,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聲情並茂地介紹……只要是每個學生進取參與的,都應當得到掌聲與肯定。這樣的展示其實也是其他小組學習課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湧動著生命靈性的個體。他們儘管還沒有系統地深入地學習課文每一部分,可是由於有預習作基礎,因而對本小組以外的學習資料並非一無所知,反之,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隨著新問題的產生,學習又向縱深邁進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課堂也就煥發出異常閃亮的色彩。例如,有學生在聽“蜜獾與導蜜鳥”研究小組的彙報後,立即發問:“導蜜鳥‘做出特殊的動作’究竟是怎樣的動作?”再如,某學生聽了“海葵蝦與紅海葵”研究小組的介紹後,提出了自我的困惑:“紅海葵能用有毒的觸手對付來犯者,海葵蝦夾著它就不危險嗎?”……當聽到這些發自內心的聲音,我們感到無比驚喜,這才是學習啊!這時,吳教師及時保護他們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課後繼續探究。下課後,各小組經過查閱圖書、請教教師或上網蒐集資料等途徑蒐集到了其他動物互惠互助的資料,及時摘錄或下載下來,並進行交流與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精彩的介紹,有剪貼、摘抄本,有圖文並茂的手抄報、趣味的網上錄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多項本事得到鍛鍊與體現,尤其是在更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得到體現,語文素養更得到進一步提高。

國小語文評課稿13

聽了兩位老師的課,真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整節課緊扣單元目標和學段目標。《威尼斯的小艇》是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並注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這篇課文從小艇的樣子、船伕的駕駛技術、小艇的作用三個方面來介紹,陳老師藉助多媒體課件形象地展示了小艇的樣子,同時注重學文,教學中把握住了文中的三個比喻句在突出小艇樣子上的特點。在瞭解了船伕的技術時,陳老師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為什麼能生動地描述船伕高超的駕駛技術,進而加以練筆訓練。

再次,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雖然這節課教學的內容較多,但是施老師並沒有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生字的書寫,注重讀中理解、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讀。在這節課中,鄭老師採用默讀、齊讀、範讀、賽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感受異國的風情。學生通過讀,理解了小艇的樣子和船伕的駕駛技術高超,掌握了運用打比方、寫事物特點的方法,以及動靜結合的表達方法,使重難點得到了突破。

還有,語文教學中的情境營造不僅在於提供刺激物,增強氣氛,還在於語文學習需要薰陶感染。這一節課就體現了資訊科技營造情景的特色。在教學中,教師就利用圖片和音樂,把學生帶入威尼斯,誘發了學生美好的想象,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優美,因而在感情朗讀時也讀得投入,讀得優美。優美的課件設計帶領學生了解外國風俗、地域風情,這節課的學習不正是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好奇心的有利時機嗎?

這是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設計的一節課。是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的有機結合。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自由,老師充分重視學生體驗。這節課是值得我們推敲,研究的。

國小語文評課稿14

孫老師執教的《葡萄溝》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對於低年級的閱讀課到底應該怎麼上,一直是小語界致力探討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這節課有幾下幾個特點:

一、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在孫老師的課堂上,教師將要求會認和會寫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上整體感受我會認和我會寫的字。這樣,一方面,讓生字始終存在於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助於學生理解字詞含義;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下一步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孫老師還善於開發和利用課堂的教學資源,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認識、理解字詞。比如再講“搭起”這個詞語的時候,引導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這個詞;“摘下”讓學生到前面作出相應動作等等。這樣,既符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又讓一些闡述起來有一定困難的字詞意思迎刃而解。

二、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葡萄溝》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語言生動優美,詞彙豐富,是訓練朗讀的好教材。《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至關重要。林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引導、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充分地讀,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品讀、體會,重難點突出,如對“準會摘下最甜的葡萄,讓你吃個夠”處理得比較好,並能引導學生通過比較,體會、積累一些優美詞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課而言,孫老師的課給人的感覺放得很開,又收得很好。

三、多媒體課件運用恰當、適宜。

無論從課堂開始的範讀課文,還是後來的運用課件展示地圖、梯田、陰房,整節課課件運用的恰當而不牽強,有實效而絕不做作。課件與課堂教學緊密相連,起到了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初淺看法。由於本人能力有限,所提問題有不當之處還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國小語文評課稿15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新知識的學習是在已有的經驗體系之上的建構成過程,這一過程必須由學生親身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學生要以探究者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上,自主探究,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將學習過程作為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本堂課教師一開始就將《橋》與先前學過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相比較,找一找相同之處,讓學生回顧已有的舊知,並加以喚醒、啟用,為新知的順利“接枝”作好鋪墊。整堂課思路清晰,教師語言不多,卻能通過研究文字中洪水的猛烈以及村黨支部書記外貌、動作、語言等,讓學生通過朗讀、標點的比較等方式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會村党支書身上的優秀品質。

感謝這次教研活動,讓我瞭解了自主鉤建這樣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但也許是高段的緣故,整堂課感覺氣氛稍顯壓抑,特別是學習洪水部分時,學生一開始讀相關的句子,語氣平淡,教師一再引導,強調把你感受到的洪水來臨時的感覺讀出來,甚至播放了洪水的視訊,可結果一直不理想,畢竟孩子沒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其實教師完全可以在播放錄影時範讀,讓孩子有視覺、聽覺的直觀感受,再來讓學生讀出洪水的氣勢,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十分欣賞後來師生共同合作讀關於老漢語言、動作等語句部分,教師親自引讀效果很好。教師十分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對於學生的回答總是抱以肯定的態度,這對學生來說起到了相當大的鼓勵作用。但當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有所偏差,甚至還沒有領悟到村党支書身上高尚的品質時,用了“大義滅親”這樣不當的詞語,教師卻仍千方百計遷就學生,說他說的有理,實在有些牽強。

整體上來說,整節課結構嚴謹幹練,思路也很清晰,從文字的學習到拓展訓練,充分體現自主建構這樣的教學理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