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課件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1W

導語:眾所周知,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而上好課則需要我們教師深入地解讀教材,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深度、準確度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差。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課件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課件

—用課標理念解讀國小數學教材

滄源縣國門國小教師李秀清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溝通學生和學生學習的載體。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專業基本功和基本素養,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眾所周知,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而上好課則需要我們教師深入地解讀教材,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深度、準確度制約著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差。那麼如何解讀教材?解讀教材的方法途徑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持課標理念解讀教材是一條有效的方法途徑。

一、用課標理念作支撐點解讀教材

新教材與傳統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數有情境圖、例題、練習題幾個部分組成。從層面上看,似乎很簡單,而照本授課,效果卻很差。究其原因,原來新教材身後蘊含著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難發現作者的編排意圖,教材蘊含的思想內涵以及數學本質等。其實,人教版課程標準數學教材,為孩子們提供了樂於思考、樂於學習的精緻素材,為學生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和拓展的空間很大。可是,由於教師個體對教材的解讀存在著差異,有些數學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解讀上是膚淺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導致一些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基以這些原因,我認為解讀教材,要用課程標準理念作支撐點,用教師用書,教學參考資料等作為輔助手段。因為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而課標理念詮釋著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據課標

理念解讀教材,能使教師把握方向,圍繞重心,很好地解讀教材。讀懂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

二、用課標理念作導向解讀教材

教材是教師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的物件。數學教材承載著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問題解決與運用等。面對數學教材,教師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實質。解讀好教材才能教好學生,從而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我的做法是:

1、通讀教材,整體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覽一下,整體感知。一共有多少個單元內容?哪些內容是本冊的重點?哪些內容是本冊的難點?哪些內容是教學關鍵,應注意什麼問題?課程標準把國小階段的數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各單元內容屬於哪個內容範疇?每節內容教材怎樣呈現?選用什麼主題圖或什麼例題?練習題怎樣安排?課程標準對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怎樣的要求?要達到怎樣的目標實現?要掌握哪些知識與技能?獲得哪些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細讀教材,理解文字

“解讀文字”是我們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解讀文字是否到位直接關係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能否確立,課堂教學能否有效等,我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讀懂文字,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

現行人教版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情境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註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絡,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

如: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圖形拼組》一節內容,在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通過比一比,折一折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把長方形的寬對摺再對摺剪就成了一個正方形,正方形再沿著對角線對摺就變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圓可以剪成長方形等,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

教材中還常出現解題指導思想、方法等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它能幫助教師正確分析難點,突出重點、指導教法,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學生學法,掌握知識要領。

如: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統一單位》,這個統一單位是在一年級第一個學期比長短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會了比較兩個物體的長短,一段要對齊,再看另一段長出的那個物體長,沒有長出的那個物體短。物體到底有多長?你知道我們使用的數學課本的寬有多長嗎?學生的本能可能會用小手比劃,除了這個方法你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學生想不出別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出教材裡的方法,可以用幾個硬幣的長來表示,也可以用幾個回形針的長度表示,或者是幾個三角形的長度來表示等等,在實踐活動反饋交流中,學生就會發現,同樣的長度怎麼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呢?原來是標準量不一樣,可是要相同的結果怎麼辦?學生自然會想到要統一單位。這個就是單位的形成過程。經歷用不同的標準量測量物體的長度,感知體

驗統一單位的重要性。教材裡出現瞭解題的思想、方法,幫助我們掌握知識的要領。

〈2〉、讀懂例題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圖,開闊視野,培養能力。

例題教學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範性。而例題中的情境圖的構建,是解開知識的一把金鑰匙。解讀圖形,能還原知識的原型。如: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個內容《數一數》。主題圖選用的是一幅美麗鄉村國小情境圖,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對新的環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選用了美麗的情境圖,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就會打消學生的陌生感和緊張感,同時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中。另一方面選用的人和物的數量都用到10以內各數,使學生通過數這些數,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並體會到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使教師初步瞭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後教學做好準備。教材豐富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設觀察和探究的空間。

〈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瞭解新舊知識銜接,注意預設

與生成。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它具有嚴謹、邏輯性強等特點,前後知識間相互聯絡,一環緊扣一環呈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我們要做到瞻前顧後,瞭解知識結構,疏通新舊知識的聯絡,為新生內容找到遷移的落腳點、銜接點,促使知識的發展,為後續學習掃清障礙、埋下伏筆。

如: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個內容《認識釐米、用釐米量》一節內容。由於教材的侷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識及蘊含的精神

都呈現出來,只丟擲一句話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尺來量。如果你不聯絡前面的知識統一單位,你就找不到知識的落腳點、銜接點及生長點。你的教學只會是孤立的,零散的,無序的。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處理,同學們,前邊我們學習了統一單位,知道度量物體的長度要統一單位,前邊我們統一用小正方塊度量物體的長度,下邊請同學們用你的小正方塊量一量紙條的長度,或是量一量桌子長邊的長度,活動完後交流反饋。學生活動結束後教師提問:你遇到什麼問題?學生可能會說:“小正方塊不夠用”,或者有的可能會說:“量的時候麻煩浪費時間”等。教師要及時引導,你有什麼好辦法嗎?學生沒有辦法回答,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遇到這種情況,人們早就幫我們想出了辦法,發明了米尺。瞧,這是米尺的一部分,出示米尺引出正文,這樣,很好地把前後知識聯絡起來,正確處理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3、深讀教材,活用教材

解讀文字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字中獲得的資訊資源,進行疏理小結,理清思路。確定“教什麼”,制定教學目標,確立教學重點難點。著手設計教學方案,擬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過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轉化為教案,而是在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複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緣於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