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面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2K

線面,中國麵條的一種,指福州地區的一種民間麵食。福州線面始於南宋,是當地著名食品。如今最好的線面仍為手工製作,其長度可達2米,直徑不足1毫米,製作工藝精湛,風味獨特。線面採用優質麵粉加鹽等輔助料精製而成,色澤潔白,質地柔潤,線條細勻,香爽可口,落湯不糊。可以煮、炒、拌食,風味各不相同。線面又指一種用線除去婦女臉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同絞面(另見)。

線面

特點

福州線面生產,始於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福州線面拉開長度可達180釐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原料以精粉或專有面粉,輔以鹽、薯粉、生油、雞蛋等。每100公斤麵粉可製作線面120公斤左右。品種有:銀絲線面、雞蛋線面、龍鬚線面和線尾面。適合老人小孩食用。

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於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麵”。由於福州話“長面”和“長命”諧音,故福州人又叫它“長命”。

製作工藝

線面手工製作時間長達9小時,經和麵、揉條、鬆條、串面、拉麵等7道工序,具有煮時不糊,柔韌滑潤,嚼不粘齒,牽絲縷縷的特點。

原料

線面原料以精粉或專用麵粉,輔以鹽、薯粉、生油,個別講究的.要加雞蛋。每一百公斤麵粉可製作線面一百二十公斤左右。

線面原料配方: 麵粉五十公斤、 水二十二點五——五十公斤、 鹽三點五——四公斤, 油、薯粉適量,線面成品含水分13%。

方法

線面的整個操作過程是:先將麵粉、水、鹽(鹽、水量要考慮當天天氣溫度進行適量變動)放在和麵機裡攪拌。 取出攪拌過的麵糰揉成圓團形,放在大陶盆內發酵二、三十分鐘。然後,在案板上劃成長條,用手沾油,將麵糰揉成直徑2~2.5釐米的麵條,叫油條,再放在大陶盆裡發酵二、三十分鐘。隨後,將油條再用手揉搓,要邊搓,邊撒薯粉,形成粉條。搓至直徑5~7毫米,再發酵一些時間。 這時,進行串面,就是將粉條繞在兩條三十三釐米長的面筷,每根面筷串55~60條。串好後,放在發酵櫃裡發酵。要平掛,使之自然垂長,在面櫃靜放二小時後進行拉麵。 拉麵就是將一組面筷(五根)插在特製的面架上,用手均衡地拉另一端。經過反覆拉長,長度一般可達一百九十釐米左右,細度達0.67毫米(長、短、粗、細與師傅的操作水平有關)。這時,串面時所原串的兩組粉條還粘在一起。需要由面輔助工要將拉好的面託開,若天氣乾燥的話,輔助工託面要飛快的跑。不然,面幹了,託不開,兩條面會粘在一起。

食用方法

食用方法有二:其一為高湯線面,即把線面放入沸水中煮一二分鐘,色變即撈起,加入事先煮好的佐料,如肉絲、煎蛋、香菇、黃花菜、青菜之類,再調以湯汁(肉湯、雞湯等)即可食用;二是涼拌線面,煮法相同,但撈起後不放佐料,只調以適量的香油、味精、紅酒等,風味獨特。

文化習俗

在福州地區,線面廣為民眾喜愛,大年七年級,人們都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線面還有以下別稱:祝壽送線面稱“壽麵”,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婚訂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款待,謂“太平面”。

另外,線面是老福州人農曆生日時必不可少的主食。放入煮沸的鍋內,撈兩三分鐘即熟,泡進雞湯或目魚豬腳湯內,再加上一個白煮的雞蛋或鴨蛋,便是俗稱的“太平面”。吃麵之時,不可將面剪斷,意喻延年益壽,一個雞蛋則象徵太平團圓。

福州人出遠門之前,也習慣與親人一起吃“太平面”,意喻著出門在外平平安安,吃麵時不可把面剪斷,這樣才能“一帆風順”。

相關傳說

民間對線面的製作流傳著一段神話故事。相傳玉母娘娘的女兒九天玄女,為了給母親賀壽,煞費苦心準備禮物,最後她用自己智慧和靈巧的手,精製了細如絲,長如發的線面。線面就是九天玄女指點創制的,所以福州的線面工人拜九天玄女為“切面始祖”。家裡供牽九天玄女神像,神像旁懸掛對聯,左邊是:“金梭玉帛”,右邊是“牽絲如縷”,橫批是“巧奪天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