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4.59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教學評課稿

語文教學評課稿1

《背影》是國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課程的理念設計和實施這篇文質兼美的傳統篇目的課堂教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應當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從領悟作品內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採用整體感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感悟的學習方式,到達“使學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響,寫法上受教益”。

具體地說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情”字為線索,設計學習活動。

本文最動人之處,便是人間親情異常是父愛的美。教者緊緊抓住了這一特點,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習活動。如:放歌曲、放投影畫面、學生表演、學生講述我與父親之間的故事等等,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晶瑩的淚光中體會“父愛如山”的道理。

2.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

這節課緊緊圍繞文字教材展開。如:“速讀課文,說說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資訊”、“整篇文章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這種關愛我們又能夠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得到呢?請大家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寫父親的背影哪次寫得最詳細”等等問題。環節的設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地圖冊查詢作者的行蹤路線並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於教材,大膽地開發和利用了文字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與空間,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如:“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資訊?”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談自我的感受,所以,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進取動腦解決問題,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總之,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從語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感,如何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統一,相信我們必須會從這堂樸素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語文教學評課稿2

在《比手勁》的課堂上,李教師是這樣做的。李教師請上兩名同學做比手勁遊戲。首先讓學生觀察兩名同學,學生開始注意到了他們的外貌,穿著,以此來使學生感受到:觀察要仔細。在遊戲即將開始的時候。教師請兩名同學做準備,然後叫停,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姿勢是怎樣的?你覺得誰的姿勢更正確一些?又問:周圍的人有什麼表現?學生繼續做準備,“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時候,李教授再次喊停,又問其中一比賽的學生:你握住她的手,有什麼感覺?你想到什麼?這樣使得觀察更細緻化,也把作文課上得像遊戲一樣好玩。這樣,作文就寫“細”了、拉“長”了。另外在指導孩子把文章如何寫得長,李白堅教授也是很有一套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的。

李教師的作文課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遊戲中習作,李白堅教授認為,遊戲是最能刺激學生心靈的教學手段,作文前的'遊戲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創作慾望。有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統性的作文課堂遊戲活動,不但能幫忙學生攫取生活素材還產生表達活力的重要手段。遊戲是現實生活在課堂上的典型而生動的反映。學生學會了攫取遊戲中的素材,也就學會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強調“不是運用邏輯的方法,而是運用行為的方法;不是運用理性的方法,而是運用活動的方法,讓國小生在不知不覺中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在情緒激盪中完成作文,遊戲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又為學生的習作供給了素材,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本事,可謂一舉多得。

語文教學評課稿3

今日第二節課,我聽了xxx教師上的一節生動趣味的公開課,獲益匪淺,此刻由我對這節課作如下評說:x教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師語言豐富、優美、感染力強。既求新又求實,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中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了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課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匯入,畫龍點睛

本文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散文。情景匯入時,x教師用那聲情並茂、富於文采的語言,引領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在品味祖國奇山異水的同時,激發出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導語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講解朗讀、方法多樣

作者簡介上,x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簡介的辦法,簡潔明瞭地進行了介紹。字詞講解採用卡片式,解決方式新穎。課文朗讀上,重點突出,有聽課文朗讀錄音、齊讀、範讀、自由朗讀、指名朗讀等多種方式,能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課文朗讀時,教師給予了充分的學法指導,還採用適時點評打分的方式激勵學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穎

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組疏通文意,然後每人一句進行翻譯,教師適時點評、鼓勵,形式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都能動起來,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增強了學生合作參與的意識。

四、感知資料,層次清晰

感知課文資料部分,x教師的分析富有層次性,能夠經過三個有梯度的問題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課文資料,效果明顯。

五、品味賞析,設計科學

品味賞析部分,教師能選擇典型的句子,進行點撥、賞析,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鑑賞本事。

作業設計,典型科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x教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文言文示範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還有很多,未盡之處,還望各位同仁再作評說。

該課誘導得法、點撥到位,學生思維活躍、參與進取。整堂課活實相濟、精彩紛呈,得到了聽課教師的一致好評。現綜合評價如下:

一、厚實的教學資料。

《蚊子和獅子》寥寥百餘言,在教學資料的選擇上空間有限,但馮教師硬是從這單薄的課文裡淘出了厚實的資料:寓言知識介紹、寓言功用評價、寓言結構方法、寓言閱讀技巧、寓言寫作訓練、寓言語言賞析······。

二、濃郁的語文韻味。

這是一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的精品課。寓言的閱讀與寫作自不必說,單是在字、詞、句、篇的領悟與解讀上也細入毫釐、絲絲入扣,甚至連一個引號也能夠嚼出不一樣的味道來。好的語文課不怕細,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牛肉乾”是要細嚼慢嚥才能出味的'。

三、豐富的啟用手段。

課堂氣氛活躍與否,學生參與度高低與否,是與教師啟用手段的多寡密切相關的,馮教師在這堂課上運用了引領、點撥、思辨、搶答、化解······一系列啟用手段,使得課堂活動如行雲流水、氣脈貫通、瓜熟蒂落、順理成章。

四、顯著的教學效果。

這堂課知識含量充足,教師引經據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廣;學生理解到位,回答問題有理有據,既學到了寓言的相關知識,又學到了寓言的寫作方法,還學到了大師們對寓言的一些精闢論述。

五、沉穩的教學風格。

馮教師由於鑽研教材透徹,又能機動應變,故而課堂上的他指揮若定,進退有據,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漸入佳境。避免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亂、“逼供”、掛漏等毛病。不足的是: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該強調的知識記憶沒有強調,異常是大師們對寓言的精闢論述。白璧微瑕,此課仍不失為一堂短文深教、細教、巧教的精品課範例。

語文教學評課稿4

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僅是組織課堂教學的憑藉,也是推送教學程序的手段,更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第二文字”。它對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錘鍊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品質,從而提升自已語文課堂的品質。

現以肖培東教師執教《孔乙已》課例為例,談談“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具有哪些特質,又具有怎樣的作用。具體的細節的點評見實錄,不再贊述。

從培東執教《孔乙已》的課堂實錄來看,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應具有這樣一些特質:

首先,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應當是平實易懂、一清如水的。課堂,不是教師炫耀文采和口才的地方。教師的教學語言,是為教學服務的,為學生的課堂活動服務的。如果學生在理解教師的語言資訊時,還需要二次加工才能聽得懂,這無疑是在加重負擔。培東在課堂上,跟學生交流如話家常,氣氛簡便。不搞噱頭,親切自然。這節課,我是在現場聽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清晰,簡明,順暢,不繞彎子,不故意設定障礙,以單句和一個層次的複句居多,儘量少用或不用“句群”。如此,不但能保證最迅捷地進行課堂評價,並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和處理。平實,不是簡單。平實,更不是膚淺。它體現出的是一種尊重,一種效率,一種智慧,一種品質。培東他自我對文字曾有過這樣的理解:“淺到心底的文字,純淨地堆積起來,就是高度。”那麼,課堂教學的語言,也一樣。他用最清澈純淨的語言,引領著學生在文本里反覆進出,讀懂了孔乙己這個人,也讀懂了《孔乙已》這篇文。

其次,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應當是前呼後應、連貫遞進的。我們在課堂實錄中隨便抽取一句話,都能找到這句話的“前言”與“後語”。你會發現,他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抽離的、孤立的。它們,存在於一個渾然的'整體之中。究其原因,奧祕全在於一個“記”字上。能夠說,一個“記”字,輕簡便鬆撬動了了一堂課。“謝你們王教師記得我的生日”,課堂伊始,用“記”字切入文字,親和自然;“同學們從多個角度闡述了對孔乙已這一文學形象的‘記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已以外的人對孔乙已最能記住的又是什麼呢”課堂中間,用“記”字過渡和銜接,深入走進文字,剖析人物形象;“這樣的話教師就再想問一個問題,你們覺得這些真的是是記住孔乙已了嗎”課堂高潮,用“記”字轉折和提升,點化學生,柳暗花明;課堂尾聲,用“記”字作結,耐人尋味,言已盡而意無窮。這種課堂語言的呼應和遞進,從教學層次的安排來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課堂線索分明,走勢順暢,首尾圓合。從學生的思維品質的遞升要求來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學生的思維從凝滯走向貫通,讓學生的思想從膚淺走向深刻,讓學生的理解從平面走向立體。

最終,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應當是與學生活動共生共長的。有些教學語言是能夠預設的,如主問題,如小結與過渡。而有些教學語言,是必須現場生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捕捉到教學語言的“生長點”,並能迅速組織語言資訊,傳遞給學生,從而激發起學生更為廣泛更為深入的迴應。這個“迴應”的資料,又激發起執教者更上一個層次的教學評價xxx.如此迴圈,生生不息。我們看培東的這節課,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學語言,屬於現場生成,這是十分可貴的。尤其是他與學生的對話,時時閃現出智慧碰撞的火花,時時結出共生的果子,這就更為難得。當學生說“孔乙已是個孤兒”時,他順勢點撥,得出結論“孔乙已是個孤獨的人”;當學生說“孔乙已落魄”時,他立即追問學生,讓他們認識到了孔乙已“落魄”的原因xxx經過他不斷的點撥、啟發、追問、補充和小結,學生的回答愈見精彩和豐富。就這樣,他的課堂呈現出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可謂風生水起,魅力無窮。

有品質的課堂教學語言,是一種需要時間和閱歷來修煉的技巧。因為經過了沉澱,它顯得簡單而平靜;因為經過了淘洗,它顯得晶堂而飽滿。“品質”二字的內涵,即在於此。

語文教學評課稿5

有幸聆聽了於和錢兩位優秀教師的精彩課堂——同課異構《山谷中的謎底》,現就兩節課談一談自我的收穫:

如果讓我用幾個字來概括一下兩位教師的課的話,於教師的課“抓的全”,錢教師的課“掘的深”。於教師的這節課是一節極為紮實的常規課,整堂課緊緊圍繞“謎面——謎底——解謎”的思路展開教學,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於燕教師確切把握住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瞭解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當學生對雪松的不屈不撓已有較深的印象後,於燕教師預設了一個小小的辯論“有人讀了課文的第三段以後說,雪松應對風雪,一個勁地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用辯論的方式幫忙學生進一步體會雪松的頑強,雪松的彎曲策略。

錢教師對課文資料的挖掘深,使得學生的思維都緊緊圍繞著課文資料拓展、發散,學到了紮實鞏固的語文知識,對語言文字有較為深刻的感受。學生在反覆悟讀中,讀出雪松是在儘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壓力,而又實在承受不住的情景下才選擇彎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為它學會了“彎曲”。錢教師在詮釋“彎曲”這個詞時,不是狹隘的定義為一種鬥爭的行為策略,而是拓寬“彎曲”的內涵。“彎曲”不是懦弱,只是暫時的退讓,為的是尋找機會“反彈”以退為進。教學時,錢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恰如其分,課堂上精彩生成層出不窮,課上得有條不紊。這節課的魅力所在不單單是錢教師對教學環節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在於錢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文化修養,以及駕馭課堂的本事都是令我們所折服的。我們也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實踐我校的“兩段四環,自主互助”的課堂教學模式,助推自我的專業成長。

語文教學評課稿6

《雪頓節上看賽牛》是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主要圍繞我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介紹。《雪頓節上看賽牛》就是介紹了藏族人民在歡度自我的傳統節日——雪頓節時的一場別開生面的賽犛牛會,寫出了濃郁的藏族風情。課文按“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的順序描述了自我在雪頓節上,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藏族人民歡樂的心境。

李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單元訓練重點專案進行教學設計,教學中又能時時處處關注到學生個人的成長和本事的提高,如創設學生說話的情境,利用媒體創設利於學生學習和想象的情境。一節課,教師能始終抓住教學點和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並且教師還能圍繞本學期小專題《優化作業設計》進行課堂練習設計。

本設計緊扣文字資料、單元訓練重點、課後題,打破傳統的串講串問教學模式,先從整體入手,然後直奔教學重難點,層次清楚,條理分明。抓住重點詞語“別開生面”,貫穿教學始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李教師重點是抓住比賽時場面的壯觀、趣味、揪心進行課堂教學的。

本課資料長,但李教師能巧妙的進行設計。本課時把握住了讀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本事。”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能夠是主要資料,能夠指思想感情,能夠指表達方式。資料,情感,都要經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葉聖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個圓球,組成文章的所有詞句段都環繞於這個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圓球。所以教學一篇文章,要著眼於整體。

這節課成功的地方是:

1.雖然是第二課時,但教師能把握住從整體入手的原則進行教學。教學時,教師能巧妙引課後,直奔教學主題。

2.能選擇學生自我感興趣的段落品讀,藉助媒體輔助引導學生讀出情,讀出味。經過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感悟課文。

3.能抓住重點段落來學習,品味。做到以點帶面。

4.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各民族異常是藏族濃郁的民俗風情,尤其是犛牛比賽時的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場面的壯觀,同時,把課文裡一些重點語段提煉出來,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對一些重點詞語用不一樣顏色的字標記出來,加深理解,也有利於朗讀指導。

5.重視了朗讀訓練,尤其幾個重點段落和擷取的片段。經過朗讀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除此之外,教師又能根據教材特點適當加入了語文擴充套件練習、變換句式和仿寫句子練習,在語言實踐中加深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6.教師能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思考。教學時,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做到一邊讀一邊想,瞭解課文的主要資料,學習重點的.資料。教師能引導學生抓重點的詞句品讀,體會賽犛牛的壯觀場面、犛牛發怒奔跑的驚險和它與主人的親近。

本節課的確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但也有可探討的地方,我僅代表個人意見。

1.教師從引課過渡到品讀感悟時,問題設計的巧妙,但學生不能抓住重點,充分地進行學習,有點摸不著頭緒,此時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發揮。

2.朗讀形式有點單一,學生評讀、議讀較少,應讓學生在不斷的評價練習中,提高朗讀水平。

3.在過渡到品讀感悟時,學生的質疑本事還是差,學生提的問題太多,過碎,學生不會抓住重點,充分地理解課文。

4.讓學生選擇自我感興趣的段落,用自我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進行展示這一環節安排的挺好,但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太強,還是要依靠教師引導。其它形式學生想不到,還是要靠教師的層層點撥。個別學生還是沒有參與其中,主動性、積極性不夠。課堂上個別學生的紀律還要加強,行為習慣的培養更為重要。

5.《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優美的詞句。從課文中找出描述犛牛發怒奔跑及它與主人親近的語句,讀讀背背,再抄寫下來,進行語言積累,期望以後注意。

特級教師於漪教師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期望李教師能從遺憾中找出問題,改善方法,提高自我,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教學評課稿7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聽了雷教師執教的《青蛙看海》一課,感受很深。

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青蛙和松鼠、蒼鷹的對話展開,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悟。

教師首先引導孩子說出對於青蛙來說,登山看海是件難事,然後抓住“難”字,問學生“難在哪裡?課文中哪句話能體現登山難?”學生找得都很準,一句是“天哪,這麼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樣上得去呢?”教師重點指導了這兩句話的朗讀。

“上不去就不上嗎?”,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時候,小松鼠來幫忙了它,引領它一級一級的跳上臺階。這兒的節奏編排又獨具匠心,這時青蛙開始變得有信心了,為了讓學生體會青蛙登山的艱辛,教師又設計了讓學生交流登山時遇到的各種困難,還會遇到什麼意外,同時讓學生一齊做登山的動作來體會辛苦。最終,教師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頂的圖片,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到實現願望時的幸福感、成就感。

聽完這課,我豁然開朗,突然覺得我們教師不正是帶領青蛙登上山頂的這隻松鼠嗎?我想,僅有我們正確的引導和不斷的鼓勵,每個孩子都會實現夢想,到達成功的彼岸。

語文教學評課稿8

今日有幸聆聽了xx教師執教的《秋天的雨》這節課,我有一種如沐秋風,神清氣爽的感覺。《秋天的雨》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語言美,意境美,篇章結構美,名為寫秋雨,實在寫秋天,把秋天的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串起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在本課教學中,姚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欣賞畫面,品讀詞句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完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秋天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在上課伊始,姚教師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盡情欣賞秋天的美景,精美的圖片配上優美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秋天,為學生學習課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礎。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字對話

姚教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並且讓學生融入文字,在學習第四段時,教師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主角,與學生展開對話。

三、重視讀的層次指導

姚教師結合課文特點,以調動學生朗讀興趣為目的,巧妙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悟,以悟促讀,以讀促悟。抓住秋天的顏色、氣味、聲音進行教學。姚教師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秋雨的顏色。讓學生在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她抓住“扇哪扇哪”“飄呀飄呀”這二個動態詞語,進行引導學生經過比較讀,體會語言美,進而讀出其中的韻味。同時,恰當藉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學生在多種形式、分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到了五彩繽紛的.色彩美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美,體會到了秋天的美麗和欣賞美景的愉悅之情。

可是,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有一些細節,我也有著自我的想法。如在教學“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一部分時,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並同桌討論,再說說自我發現了什麼?然後拓展訓練“像”的句式,這樣就會加深學生比較喻句的理解。另外,三年級剛開始習作,本篇課文在每一段都有一個明顯的中心句,教師在教學時也能夠滲透寫法的指導。以上幾點只是自我聽後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語文教學評課稿9

在本堂課中主要引導學生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同時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時間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情感積澱,對於時間的感悟自然也沒有作者林清玄這樣透徹,課文中的許多語言學生較難理解。所以,上這篇課文,對老師來說是個較大的挑戰,翁老師的教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一、她抓住“憂傷、哀傷”、“著急、悲傷”、“高興、快樂”三組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從詞語積累引入到課文的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為什麼會有這幾種不同的心情,從詞到句再到段,引導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層層深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得紮紮實實。

二、“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翁老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層層深入。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引導學生先讀爸爸的這句話,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麼理解的:昨天永遠變成昨天,爸爸永遠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個人的親身體驗,感受就不會那麼深刻。所以我覺得爸爸像是給我說了一個謎。此時翁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讀這句話,從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時間的無情流逝,體會“可怕”的心情,進一步體會爸爸的話。最後引讀6—7段,結合“我”的生活體驗,從“太陽落山,小鳥飛翔”真切地感受到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在教學中,翁老師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身邊哪些事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再也回不來了,再次深刻領會爸爸話裡的意味深長。從而也明白了“我”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

三、翁老師很注重對學生髮言的評價,不吝嗇,把更多更好的富有激勵性的語言送給他們,不管在說話還是寫話之後,適時、得當的評價,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較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使他們的表達日臻完善和投入。

通過這堂課,我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語文即生活,讓學生帶著生活體驗來學習語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時間觀念化為具體,化難為易,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是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去解讀教材的。同時,語文教學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我們要在解讀文字和學生的前提下,使自己不斷獲得提升和磨練,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才能真正獲得提升。

語文教學評課稿10

20xx年6月15日在xx區第一國小聆聽了xx教師所講的《少年閏土》一課,這次教學採用了微格模式,時長為20分鐘。改變了以往一節課40分鐘的形式,將課堂教學中最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來。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一樣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資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構成。”

苑教師在教學《少年閏土》時,能注意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感知少年閏土這一形象,體會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聯絡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圍繞這個目標,這堂展開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當家作主”。

一、重研讀課文,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本事。

這節課,教師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本事。以閏土的外貌為起點,以無窮無盡希奇的事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課文。在交流中,學生從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層面豐富課文資料,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教學中,苑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讀中獲得了成功的歡樂。

二、重啟發點撥,引領學生理解句子含義。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會“碰壁”,教師如果能在關鍵處一點,學生便會對疑難豁然開竅。本堂課,苑教師的講解不多,但都點撥在節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學,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注意創設適宜的情境,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在情景之中與作者、與人物進行情感交流,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雪地捕鳥”時,苑教師先出示這一部分的資料,找出描述人物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來做一做閏土是怎樣捕鳥的。學生經過一邊做一邊講,對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認識。

四、重課外拓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致。

短短的課堂是不能把“閱讀”這一語文課的“命脈”全面灌輸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由課堂引發開去,讓他們帶著對知識的渴求去想象、去閱讀更多的文章,從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並學會閱讀。這堂課的結尾苑教師讓學生讀讀《故鄉》的節選,讓學生想象他們30年後見面的場景,激起了學生課後去讀魯迅名篇《故鄉》的興致。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因為時間比較緊,沒有過多的時間來充分閱讀,可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困難。

總之苑教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得到昇華,是一節比較成功的微格課。值得我今後去學習。

語文教學評課稿11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神話傳說的特點,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甘於奉獻的精神。今天有幸聽到但老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咱們每個人聽完課後也都會有自己的看法、觀點,我覺得,但老師這堂課,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讀中悟、悟中導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讀”在語文課堂上也越來越“熱”。這比以前的閱讀教學多分析、少朗讀的情形,實在是一大進步,但也不難發現“重視讀”這一理念在有些課堂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偏差。如:為讀而讀,朗讀無目的;讀悟分家,朗讀少思考等。可但老師的這節課“讀”貫穿始終,但不是沒有目的的讀,每次讀都有具體的目的。如: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帶著問題自由輕聲地讀,避免了學生漫無目的,又能使學生更快地圍繞問題、解決問題;又如:看到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說說你的感受,能讀出那種可怕嗎?這是感悟邊讀;

老師對學生讀課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體讀,個別讀,老師讀、學生讀,大聲讀、默讀……等等。不同形式的讀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讀有利於對文字的.揣摩;出聲朗讀能加強感受、增強記憶;指名朗讀可以給對文字有不同感悟的學生施展個性的空間;自由朗讀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受文字,品味語言。集體朗讀有增強氣勢、激發共鳴的功能;教師範讀對學生不僅有示範作用,而且有激勵作用……但老師對每種讀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麼時候該用什麼形式用得非常準確:如,體會女媧補天真辛苦、真偉大時,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出具體的詞句,學生通過細心揣摩都能找到有關句子,產生體驗;再比如,“女媧決定冒著生命危險,把天補上”這句,老師採用了集體讀,在氣勢中學生再一次體驗了一把女媧當時補天的的勇敢和堅定。

為了更深入、準確地體驗情感,老師指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課堂上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文字,學生也在細節中獲得情感、昇華情感,比如,學生從“找啊找啊、終於”看出了女媧補天多辛苦;從“五天五夜”中體驗到了女媧補天過程的辛苦與偉大;但是有一點小遺憾就是,老師沒有將這些重點詞作為朗讀指導的重要道具來使用,如果能將這幾個詞語再進行朗讀上的重點推敲,是否效果會更好些呢?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老師很得巧用了“讀”的藝術,無論從讀的形式還是讀的次數,該什麼時候讀該怎樣讀都把握得當,行雲流水。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參與到讀中,實現讀和思考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親近文字,走入文字,進而對文字產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感悟,自然地達到“一個文字,多種聲音”的個性化朗讀的境界。

如果說讀是走進語言文字的基本途徑,那麼這堂課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能體現語文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這也是我要說的這堂課的第二個特點:

二、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到位

課堂中,有多處讓學生進行文字訓練的活動。如:用“首先 接著 然後 最後”的句式來說說女媧是怎樣補天的。這樣的訓練,能使學生學會如何有條理的把一件事說清楚,訓練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能複述故事內容奠定了基礎。再比如:這些描寫動作的詞語可以打亂順序嗎?由此引導學生了解寫作時也要有條理的敘述。這樣的訓練,對於三年級正開始學習習作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處訓練點:女媧用盡全力把天補好了,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讚美女媧嗎?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與文字對話、與人物對話的平臺,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也使情感得以昇華。

另外,我們看到教師的板書設計精美,書寫漂亮,體現了她個人紮實的功底。課後作業的佈置,讓學生選做作業,也獨具匠心,學生也很感興趣。

我的一點建議:課文後小夥伴吐了一個泡泡:“女媧真了不起。”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確,課文寫得夠神的了!那麼學生有沒有體會到故事的神奇,由此喜歡上神話故事。如描寫天塌的情景,通過一連串疊詞的運用(轟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傳達出人間的慘狀;還有女媧冶煉五彩石和補天的一連串動詞的運用(找—挖—放—煉—化—裝—端—潑等)十分生動傳神;又如課文結尾段,“現在,人們常常看見天邊五彩的雲霞,傳說那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看似寫得隨意,實則非常抒情、流暢,餘味深長,值得好好朗讀和積累。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粗淺的看法和體會,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語文教學評課稿12

俞教師執教的三年級習作《我的發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堂課設計精巧,凸顯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課的伊始,教師讓孩子做了一個“找不一樣”的遊戲,讓學生意識到我們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以此匯入本次習作“我的發現”。課堂教師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拍了有關春天學校植物變化的視訊,並讓學生課前用相機或畫筆記錄下自我的發現。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交流,推選出最趣味、最與眾不一樣的發現,全班交流展示。學生將自我的發現貼在黑板上,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發現分分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同學們的發現分成了動物、植物、人、自然現象等。經過這個小小的步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發現也能夠多種多樣,有很多東西能夠寫。

接下來教師帶領著學生認真學習例文,經過一系列巧妙的環節讓學生逐步習得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思路清晰,設計環環相扣。首先,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句話:“我發現地上有一群螞蟻,離螞蟻洞不遠的地方還有一隻甲蟲。”這句話出來後,我明白教師必須是想經過“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例文寫的好處,進而學會如何將文章寫具體。可是接下來教師的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教師在出示了這句話之後,並沒有急著出示例文,讓學生比較。而是問學生,你有什麼疑問嗎?教師將學生的疑問板書在黑板上:在哪兒、什麼樣貌、幹什麼…這時再出示例文,聽朗讀。聽完例文朗讀,再問學生之前的疑問有答案了嗎?這一步步的學習之後,教師再請學生回顧並總結用什麼方法就能將文章寫具體了?教師再進一步進行總結:用向自我提問題的方法來將文章寫具體,並將具體二字寫在剛才學生的.疑問旁。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經常是在面批作文時,針對學生的作文,由我向學生提問。卻沒有想到讓學生針對自我的作文提問題。有時轉換一下思維會讓習作教學更有效。

在學習了方法之後,教師讓學生就自我的發現提問題,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當堂就將剛學習的方法進行運用,反覆鞏固。

解決了如何將文章寫具體的問題後,教師接下來又指導學生如何將文章寫生動。教師讓學生再認真讀一讀例文,看看有沒有什麼你喜歡的句子或詞語呢?說說為什麼?例文中將甲蟲頭上兩根長長的須比作電視機上的天線。我在教學時根本就沒有研究到這個地方學生可能並不理解。因為自我見過這樣的電視,在備課時還是沒有做到從學生出發。平時在教學中,往往你認為沒有什麼難的地方,你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到學生那兒也不會成問題。這種思想必須要改。這節課上,教師就準確地把握住了學生理解的難點,找了這樣的電視機圖片讓學生看,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圖片,但就是這樣一張圖片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例文中這個比喻句的貼切。學生一般抓的都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接下來教師便引導學生去關注例文中一些精彩的詞語。教師圈出了“撥開、驚喜”兩個詞。先看“撥”這個字,學生說說有什麼發現,左邊是個提手旁,右邊是個發現的發,動動手就有驚喜的發現。看來發現不僅僅要靠眼睛,有時還要動動手。這個字的教學實在是太巧妙了。結合字形理解字義,表面上是在教漢字,卻不動聲色、異常巧妙地給學生滲透了一個有所發現的新思維。之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自我有沒有過這樣額經歷,動動手就有了新發現的?學生的經歷和思維

被教師點燃,很多孩子激動、興奮地說著自我的發現。最終教師總結寫作方法,要想寫生動,不僅僅要展開合理的想象,運用恰當的修辭,還應寫出自我發現時的那份驚喜和好奇。

課的最終學生當堂作文,不用說,學生寫得很棒,當讓學生出色的寫作水平不僅僅是這一節課的功勞,更是教師長期充滿智慧教學的結果。

語文教學評課稿13

我聽了王教師的一節閱讀課,對於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特點:

1、巧妙匯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導語是否導得好,導得妙,看是否匯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把學生帶入了課文學習的環境中,所以說導語尤為重要。楊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從學生們接觸過的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入手。

2、教師要想真正地征服學生,除了教師自身的權威外,還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過硬的教學技能與教學水平來征服。課堂上,王教師始終以平等的姿態應對學生,“大膽說出自我的看法”、“你怎樣認為的呢?……”僅有在與學生平等的交流下,我們才能看到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師生之間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學中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以動力”,用激勵、賞識、鞭策等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3、在介紹安徒生生平,及經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時,王教師的博學多識,使我認識到教師原先的一桶水已經過時,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另外,對於本節課我有幾點提議:

(1)在學生討論這一環節有一些流於形式,應儘量讓更多的同學有說出自我的.看法、意見的機會,而不只是教師在說。

(2)在朗讀這一環節時,教師讓學生帶感情朗讀,當學生朗讀把握不好時,教師作示範然後是不是讓更多的學生再來讀更有利於學生對感情的把握。

總之,經過這樣的學習與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青年教師,我們更應當認真學好新課程,多聽優秀教師的課,把她們的成功經驗貫穿到自己的課堂中來,讓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長。

語文教學評課稿14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馬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馬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馬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馬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馬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語文教學評課稿15

今日上午聆聽了賈教師的一節公開課,心裡感觸頗多。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教師來說,能不溫不火地、且頗有條理地完成這堂課十分得不容易。相比較她剛來時課堂上的青澀與生疏,此刻的她已經慢慢地走上了正軌。這與她一學期以來孜孜不倦地學習與腳踏實地地工作密不可分,當然,她的師傅更是功不可沒!

縱觀這堂課,教師的設計比較合理,知識的儲備含量也比較貼合三年級學生在第一課時的掌握情景。教學伊始,教師以趣味的謎語匯入,能夠迅速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接下來的自由提問更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有效地將全文的核心資料以問題的形式呈此刻孩子面前,為接下來的提煉文章資料埋下伏筆。教師的板書設計也很趣味,巧妙地概括了故事的核心資料,更能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板書再次地複述課文資料,而不是單純地僅僅為了板書而板書。這些優點可圈可點,值得保留,值得堅持。

對於這節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開頭的謎語匯入很有吸引力,但一開始的“向日葵”謎語和本課關係沒有必然的聯絡,完全能夠去之。在生字詞教學時,教師請孩子們說出自我的“記字”方法,但很明顯,孩子們的.方法都怪怪的,或者說不能稱之為“記字”的方法,這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引導。作為三年級的教學,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必不可少,像“氣勢洶洶”、“一擁而上”等詞語,完全能夠在第一課時進行一些詞意的滲透。在接下來的範寫環節中,教師比較含蓄,一帶而過。其實,在範寫生字時,教師應當放慢速度,關鍵部位更要邊寫邊滲透,這樣才能真正地起到指導寫字的作用。另外,由於田字格較小,範寫的生字顯得不夠清晰。複述課文資料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提議教師能夠將“分自然段讀課文”放在“結合問題寫板書”之前,這樣學生對於課文資料會更加熟悉,無論是答疑、還是複述都會更加得得心應手。展示學生的作業,是一個很好的環節,但僅僅是“描紅”,效果不明顯,如果讓學生動手“寫一寫”生字,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

教師是一堂課的靈魂所在,親切自然的教態十分重要,也許因為比較緊張,她整個人顯得比較拘謹,情緒也不夠高。但聽了賈教師的課,我還是很激動,因為課堂的些許不成熟掩飾不了賈娟教師良好的自身素質,我相信,假以時日,這顆星星必須會更加閃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