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6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教育教學反思1

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經驗,以及這學期聽了幾節的示範課,我總結出關於國小數學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驗。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創設各種各樣引發他們興趣的學習情境。當然在情境設定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情境設定的一些要點。

國小數學課堂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突出國小生的特點,既要激發起學生對數學課的濃厚興趣,又要科學正確地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資訊科技逐步變革著知識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適時適度使用資訊科技,對優化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率必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興趣是學習之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於生活實際,且運用於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絡,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的具體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並體會學習數學是大有用處的。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總之,我認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創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增進學生的交往,體驗情感,提高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教育教學反思2

前幾天和孩子一起讀了德國作家達柯瑪爾·蓋斯勒的繪本故事《我不跟你走》。這是系列叢書“自我保護意識培養”中的一本。

故事講述的是小女孩露露放學後在教室前面等哥哥來接。期間,與露露住同一小區的阿姨、給露露家建自相車棚的叔叔、路路媽媽的朋友、璐璐家的鄰居莫莫阿姨都想送露露回家,可露露都以“我不認識你,我不跟你走”為藉口,拒絕了。最後,露露的哥哥來接露露,露露放心地跟著哥哥走了。這本書最令我推崇的不是小姑娘露露的聽話懂事,也不是露露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而是作者在故事中引導孩子對“我不認識的人”範疇的理解。其實文中出現的叔叔、阿姨,都是露露認識的。露露只所以會說:“我不認識你。”是因為露露不知道關於這些叔叔、阿姨的更為私密的事情,比如“她究竟是愛沖淋浴,還是愛泡澡呢?”“叔叔家養的是什麼寵物?”“莫莫阿姨每天早上是不是鍛鍊身體?”“她睡著的時候打不打呼嚕?”……這樣,就非常直觀、清楚地告訴了孩子什麼人才是自己真正熟悉的人,瞭解到什麼程度的才算是自己可以放心親近的人。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平時對孩子教育的空白區。

我們在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經常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跟陌生人走!”可什麼樣的人才算是陌生人呢?是從來沒有見過的人嗎?那些有過一面之緣或幾面之緣,那些天天可以看見卻從來沒有說過話的面孔,那些僅僅是平時碰見打個招呼的人……他們是陌生人嗎?讀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們的教育細節太少了,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安全教育效果不那麼顯著,孩子們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大問題。

教育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任何一堂數學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遺憾。而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因此筆者以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幾種意識的加強,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業務水平一定會不斷提高,數學課程改革也一定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

一、應用意識的加強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講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即使是應用題教學,也缺少了“應用味”。絕大多數都是湊好資料編好題型直接塞給學生的。學生做了千百道應用題,還是隻會按型別解題,不懂得怎麼應用。既不知道資料從哪裡來,又不知道解決某個問題需要哪些資料、怎樣獲得資料。絕大多數學生只在考試時感覺到數學有用,而走出教室,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根據教育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目的地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的慾望和意識,儘可能地讓學生了解數學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特別強調,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自覺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新意識的加強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慾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得意識,不受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勇於立新。創造性的設計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創新主要包括:

(1)教學內容組織的創新。例如,對教材內容的解構與重組;對概念、命題賦予不同的現實模型和不同的數學模型;對例題、習題的改造與擴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

(2)教學模式構建的創新。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合理的選擇教學模式,更應該注意綜合一些教學模式,建立一些新的教學模式。

(3)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

(4)教育技術的創新。主要是多媒體的合理組合,課件製作更富創意等。

三、主體意識的加強

“主體性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趨勢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注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必須倡導鮮明的主題意識,讓教師充分認識到: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場所,而不僅僅是自己施展才華的舞臺;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而要關注學生在45分鐘裡的變化和發展。

四、效率意識和訓練意識的加強

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一節課只有45分鐘,要完成教學目標,又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新的收穫,教師就必須具有效率意識。另一方面,學數學離不開解題。特別是對數學的基礎知識,不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還要在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方面達到一定的要求,這些離開必要的訓練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有訓練意識。

五、反思意識的加強

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景的能力。反思意識是教師自覺產生對自己的活動目的、活動計劃、活動策略、活動過程及活動評價的反思慾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單純的事後行為,還包括事前和過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對教學目的進行反思。數學知識的建構、數學技能的形成、數學能力的發展、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體驗等,都是數學教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要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確定多個教學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間接目的,設計時要統籌把握。其次,要對數學程式的設計及教學策略的選擇進行反思。反思知識展示的順序是否合理;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否恰當;例題與習題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學目的的要求;採用的媒體是否真正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教學程式。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教學策略等等。第三,教學實施後的反思。主要是對教學效果及評價的反思。如何改進教學設計的反思。

六、合作意識的加強

實施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是應該有學生積極參與的,不斷有新見解、新思維孕育產生的生機勃勃的教育,而合作學習正好為學生建立了獨立學習和相互研討的平臺,在合作學習中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開動創造思維,使認識昇華。

首先,營造課堂上良好的合作氛圍。在合作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當然不民主的環境下,創造力也有表現,那僅是限於少數,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如果要大量開發人的創造力,只有民主才能辦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辦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教師應發揚民主,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看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解放感”、“輕鬆感”,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逐步形成寬鬆民主的課堂氣氛,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成功合作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合作教學中,教師對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響課堂合作的氣氛和效果。如設計學習問題坡度太陡,知識過於複雜、難度高,學生接受不了,無法合作學習。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和教學問題的設計應難度適中,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分散難點。使學生在每一節課的學習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展示合作過程的魅力,品位成功的喜悅。教學合作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合作、交流、探究的過程,其間充滿無窮的魅力。如教師引導: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思維和方法,同時也包括價值觀和做人,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告訴他的方向,而是引導他怎麼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舞他不斷攀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一個成功的“導演”,發揮自己在課堂上的“導學”與“解惑”作用。這樣,課堂上的學生就處於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經歷困惑、喜悅、失敗、成功多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合作中品位成功的喜悅。

教育教學反思4

中學已經一個月了,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我感受頗多。通過這個月的學習和生活,我個人認為,思想品德課是老師在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特別是在國中階段,老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較高而又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我覺得提高自身的素質很重要。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真正完善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我們的自身素質,而自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二是個人修養。要提高自身素質,就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在課堂上,學生可能會問你一些專業知識,如果我們對專業知識都不能準確的掌握,試問,你以何來服學生?不僅如此,在平時和學生的接觸中,學生還可能會問你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果處理的不好,學生會認為你這個老師肚子里根本就沒有“墨水”,那麼,他也就不會甘心受你的“擺佈”。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在課後,學生問我,“老師,一般說來,蚊子在一米開外飛行我們就可以聽見,但為什麼我在廁所的時候,蚊子都離我很近了,但是我卻聽不見它的飛行聲音?”,“次聲波對我們有什麼危害?”等問題,雖然這些問題並不屬於思想品德課的範疇,但它卻反映出一個老師理論知識的功底,如果你不能作出一個能夠讓學生信服的回答,以後學生會怎麼看你?

2、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老師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需勇於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品學科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每上一節課後,我都對自己本節課的教學寫上那麼一兩句,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我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個人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收穫。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覺悟水平。

大家都知道,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學生的心中留下痕跡,我們可能就是學生的嚮導。因此,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這樣幾個方面:

(1)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

(2)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在開學的第一節課上,我都會對學生提一些要求,讓他們嚴格遵守。要是老師自己制定的制度,自己都不去遵照執行,學生會服嗎?比如說,老實說上課要有時間觀念,不許遲到,而自己卻經常遲到的話,學生還會聽你的嗎?

4、老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

有的老師總是想讓所有的學生都尊重自己,但是,自己卻隨意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甚至當著其他學生的面辱罵學生,將心比心,學生能對你產生好感嗎?他們甚至不知道,你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先尊重別人。又或者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著想”,常常因此而忽略學生的權利,認為自己為學生好,而學生的權利微不足道。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會對你產生厭倦和反感。要想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就需要老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的收穫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對於一個新教師而言,教學的是一個漫長而艱鉅的過程,要想真正贏得學生的讚許,你需要付出更多。古語有云:“教學有法,學無定法,而貴在得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做得並不是很好,但是我相信,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我會做得更好!

教育教學反思5

通過學生的練習題,我發現班上有一半學生對於拼音已經駕輕就熟。今天的練習冊交上來35本,只有十一本出錯的,而且很多還是因為粗心,少個聲調什麼的。大約有二十個以內的孩子拼音不太好。我很發愁,怎樣才能讓他們都學得很好,個個都考95分以上呢?

通過做題,我發現,不會的孩子都出現聲母不熟悉,而且不熟悉的聲母主要出現在b、p、d、q的混淆上,雖然在抽讀聲母卡片的時候,孩子都能讀出來,但是在遇到這幾個的時候,還是出現思考一陣才能確定的情況。對於這個難點,我決定每天抽讀這幾個聲母卡片。其次,每天都要出示一些帶有這種聲母的拼音詞給他們練習,再次,將拼音詞的書讓他們回家好好練讀。我想三管齊下,總會有些用處吧。

其次,是複韻母出現混淆。比如ie和ei,ui和iu,ia和ai,ou和uo,er和re。我想設計一些習題和拼音詞給他們練習練習。比如pie kai——pei ban,qiu tian——wu gui,bai se——qia diao;huo miao——hai ou;er duo——re qi qiu等等。主要是多讀多練,尤其是讀故事的時候結合字詞,效果會更好一些。拼音學了就是要用的,用的越多越熟練。最後還要請家長幫助,在生活中多運用,才會熟能生巧。

教育教學反思6

有的人當了一輩子的教師,卻留不下一個讓自己津津樂道的教育故事;而有的人當教師才幾個年頭,教育故事卻可寫成_部厚厚的書。為什麼只有少數教師有著書的成就,而大多數的教師辛辛苦苦一輩子,當告別講臺時,卻隨著學生的連開而兩手空空、雙眼茫然呢?這種天壤之別是什麼造成的?

是研究的意識

為什麼我沒有教育故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沒有研究的意識,因為我有太多的照搬,我太少有自己 的想法與嘗試,這怎會有奇蹟蘊在其中?對學生,我們更多的是喜歡他們的循規蹈矩,對調皮的學生是討厭,對學生的犯錯是批評,從來沒有思考是什麼造成孩子調皮,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犯錯,我們沒有調查研究,而是擺平了就了事;我們害怕新教材,我們害怕學生的差異,更害怕學生的搗蛋;遇到煩惱我們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制止為目的;從來都是一刺激才反應,很少冷靜思索,深入研究。省略了這關鍵的研究,教育故事也被省略了。能與他人分享教育故事的教師是有研究意識的教師,工作的內容都是他們的研究對像,有研究的意識 便有挑戰的精神,他們把學生的差異視為自己成長的機會,把搗蛋的學生視為研究的資源。同樣一個教育事件,缺乏研究意識的教師是追求結果,獲得一個結果就是了結了一樁心事,所見到的是事件的表面,所銘記的是事件本身。而有研究意識的教師,關注的是事件的過程,看到事件本身的同時想到的是事件背後的前因後果,考驗的是自己專業化的水平,把疑難當寶貝,當自己研究的素材,當自己成長路上的財富。於是他們就有了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的投入,就有了查閱、訪問、調查、推斷、驗證等一系列的特別經歷,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就有許多動人的教育故事,加上實施過程中的策略及反覆性,感人的故事就應運而生,豐富無比。

是創新的精神

感人的教育故事常常來自於個人的探險、創新,是在新闢的研究路上的大膽嘗試,敢於創新者首先是勇於質疑。我們之所以難有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過於迷信權威,懶於思索而常常.照本宣科,而質疑及取證的過程本身就是美好的教育故事。因為我們缺失了這一素養也就失去了不少的教育故事。我們迷信權威的照本宣科而斷送了我們質疑的本領,也埋葬了我們的教育故事,以至於我們到老了才知道一無所獲。

創新精神還體現於不滿足於現狀,有著精益求精的強勁,有著另闢蹊徑解決困惑的思維,可以說每一步的創新都是一個動人的教育故事。有創新精神的教師,由於其長期的思維變通、流暢,在教學或處理教育事件上,常常有驚人的智慧,教育、教學機智就是美麗的故事篇章。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童話《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文中的雜草被噴霧器大夫用化學除草劑噴灑過後有氣無力地說:“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 可是,一位小朋友讀雜草說的這句話時,聲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氣”於是他開完笑說:“要麼你的抗藥性強,要麼這化學除草劑是假冒偽劣產品。我再給你噴灑一點”。說完朝學生做了一個噴灑動作。全班的學生都哈哈大笑。那位小同學再讀時,耷拉著腦袋,真的有氣無力了。於老師表揚說:“你讀懂了”。孩子又笑了起來。這是多美妙的教學故事啊,這是他一輩子都值得自豪的教學故事。

創新是艱難的,但艱難的軌跡就是美麗的故事。若要達到不曾擁有的快樂,就得走一條令你不快的路。若要達到尚不具備的有知,就得走一條無知無識的路。若要到達不曾擁有的富有,就得走一條一無所有的路。若要成為不同於現在的你的你,就得走一條不是現在的你的路。”多麼美女少啊,創新的艱難恰是迷人的風景。

是事業的理念

以何種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決定著自己收穫的多少。把教育當著自己的職正則心裡總是以完成任務為準則,投入的是固定的時間和有限的責任,應對的心是少有激情,少有靈性,少有發現,也少有新奇的。職業的眼睛捕捉不到感人的細節,看不到日常生活裡的奇異,欣賞不到困惑背後的美麗。把教育當著事業,充滿樂趣的工作裡是永遠沒有完結的追求,投入的不僅是時間和責任,更有情感專注和孜孜不倦的精神。進取的心是敏感的,事業的雙眼跟隨敏感的心而智慧。教育故事是從事業心裡滋長出來的。我們沒有自己的教育故事,是因為我們沒有全心投入。眾多的教師都和我一樣,把教育當職業,感覺不到教育裡有無窮的樂趣,從教育中看不到自己的靈光閃閃,甚至看不到自身的價值。幾十年的教育生活也就失去了精彩的話題,無法與他人分享自己獨有的教育趣聞。兩手空空、雙眼茫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是記錄的習慣

倘若當教師一個月只生氣一次,一個月只開心一次,或許這難得的一二次,我們能夠銘記,無須麻煩提筆。由一撇一捺構成的“人",就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可謂千人千面千種性格,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向‘的時期裡也是有著極大的差異的。教育恰是以“人”為工作的物件,活生生的人會讓教師生萬種情,喜、怒、愁、樂在一天中會交替著光顧,稍縱即失的情感,沒有筆的勤快,它便隨時

光的流失而灰飛煙滅。再說,長期的教育生活中總有不少讓自己曾經感動過的人與事;也有不少讓自己傷腦筋、費氣力而最終失敗或成功的故事;也會有偶爾展現自己幽默、智慧或出醜、鬧笑話的瞬間。倘若有記錄的習慣,讓這些在自己的筆下定格,那不就是自己的財富嗎?可是我們少了記錄,丟失了生活中的這些感動與憂傷,留在大腦中的只是教室、書本、說教,單調而少生氣。能否擁有自己的教育故事,記錄習慣是前提,那些擁有很多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教師都是勤於動筆的教師。記錄是將生命的財富存人銀行,待要用時便去取出來,記錄是理生命的財。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曾說自己能在短短的兩個月裡寫出一本暢銷的教育書,要歸功於自己每天的教育日記,從走上講臺就開始了教育的記錄。其實,這與其說是兩個月裡寫的,還不如說是他一走上講臺就開始寫了。

我沒有記錄的習慣,大多數的教師也都沒有記錄的習慣,我們用生命度量著時間,卻不知用筆記下生命度量的足跡。有時也會與他人交談工作、生活中的趣聞,但那是腦海裡暫時的儲蓄,時間的流失會把這些曾讓自己得意的談資拋得無影無蹤。初涉教壇那會不知記錄,在教壇呆久後卻不會記錄。不會發現,不會取捨,甚至缺乏記錄的語言和技能。於是所有的生命中的喜與憂,哀與樂,就在不自覺中流失,留下的是一臉的無奈。

當然,並非所有的教學經歷都能成為教育故事,教育經歷要成為教育故事要具備三個要素。首先是教育經歷要構成一個教育事件,這個教育事件具有情節性,具有吸引人的細節;其次是事件要具有教育價值,能給人帶來啟示;三是教育事件具有特殊性,但事件背後的教育意義卻包含著普遍性,事件能揭示教育的一些規律,能讓同行產生共鳴,有一定的借鑑意義。從這三個要素看,似乎教育故事是難得一遇的,其實不然,教師的教育生活裡.處處都潛藏著各式各樣的迷人的教育故事。而能否擁有,就看我們是否有事業理念、創新精神、研究的心態和記錄的習慣了。

教育教學反思7

1、備課應重在備學生

新課標強調:教學應以人為本,讓不同的人在英語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確,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物件,他們是一個個發展中的人,亦是一個個發展不平衡的人,更是一個個有強烈求知慾望的人,因此,在備課時,頭腦中絕不能只有大綱意識、教科書意識、教參意識,更重要的,應切實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並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學習新知識。

在本課的教學中,重點是讓孩子掌握4個季節,天氣以及這個季節的小朋友的活動。如果象以前出示圖片教單詞,天氣,我想學生也能掌握這些知識。但對於回答“What do you do?”他們的回答可能就沒這麼豐富多彩,學生的思維不會在畫畫和互相交流中碰出火花,對於春天的描述也不會如此生動,一堂課也就這麼平平淡淡地過去了,英語課也就似有似無的結束了。

可見,備課時做到“心中有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興趣,而不是痛苦。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學得更主動;課堂也不是機械兌現教案的過程!

2、在上課時,教師應勇於“讓位”給學生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為此,教師要改變以往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而要勇敢地“讓位”,勇敢地把課堂還給學生,勇敢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整堂課,通過畫畫引導孩子去學英語、說英語,用畫畫把孩子的思維得以最大限度的展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並且互相傾聽著,碰撞著,從由一個單詞到一個句子,最後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探索,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交流。我想:只有這樣,老師才能算是整正地“讓位”,才能算是讓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進行自主學習。也只有老師這樣真正地“讓位”,孩子們的學習,才會是那麼的投入、那麼的主動、那麼的積極!

3、教師還要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

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在其內心深處都強烈渴望著被欣賞、被發現,作為國小生尤是如此。他們生性聰慧、活潑、同時也擁有著更加強烈的表現欲!身為老師,只有完全瞭解學生,在教學中努力為學生 提供各種能夠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盡情地、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才華、發揮自己的潛能,才能進一步激起他們渴望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教育教學反思8

學習兒歌,由於缺乏應有的教具,只用口頭傳授,幼兒興趣不高,也很難記憶,為此,我採取了根據詩歌內容,創意一幅畫的教法,在教授幾遍後,我讓幼兒看著畫朗誦,再採取啟發式提問,幼兒對詩歌的內容理解了,教授幾遍後,一首兒歌就記住了,而且效果明顯,幼兒的興趣提高了,詩歌朗誦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有的時候,交換一下方法,就會使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簡單易學,幼兒容易接受,學的知識就會牢固。

教育教學反思9

任務設計深港版英語倡導以任務教學為基礎,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活動來學習語言。

我覺得自己在上課時,很少介入任務型教學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經常是用“填鴨式”的方法,沒有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設計好能夠提供明確、真實的語言資訊,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相關任務,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我會注意以下幾點。

1、任務的真實性。既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又要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如教授二年級上冊unit1 my age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任務:假設在一家動物園門口,當售票員問你的年齡時,你該如何回答,用英語又如何表示?如果你是售票員,你該如何問小朋友們的年齡,如何允許和拒絕?

2、任務的可完成性。如果設計的任務不可完成,將在很大程度上妨礙學生主體水平的發揮。

3、任務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構建由初級任務到高階任務並由高階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迴圈,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

4、要注意任務的合作性。任務的完成必須依賴於學習者之間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學習者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都擔當各自不同的角色,都需要提供自己所掌握的資訊,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合作精神。

教育教學反思10

“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著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啊!於是,作為國小語文教師的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

1、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大的痛苦與挫折,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文內容、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學生們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字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文字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裡……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裡有資源,心裡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絡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教育教學反思11

一、通過抓學習,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思想認識

為促進教師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學校要通過組織自學、專家講座、論壇等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廣大教職工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的進行思考。

二、通過抓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校建立了合理的教研組織網路,定期組織教研小組進行專題研究活動,不斷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提高了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三、通過抓隊伍,提高隊伍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學校要不斷地調整師資隊伍結構。加強教師的研訓,實施師資隊伍動態管理,執行全員業績考核評價,不斷地為學校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提供了強勁的人力資源支援。

四、通過抓管理、強化制度建設

建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學校為了強化質量改進意識;建立教育視導機構:成立由校長統領、教務處牽頭、定期在校開展針對性的學科教學督導,收集教育質量波動的有關資訊,及時糾改,確保教育質量的穩定發展。

嚴格教育質量檢查:集中檢查與日常檢查相結合;普遍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檢查與指導相結合;自檢與互查相結合。抓實教育質量反饋: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檢查以及期中、期末教學檢測,通過教學資訊反饋和學生學習資訊反饋等常規教育教學資訊收集渠道,及時瞭解和掌握教育教學中的動態問題;通過對所有教育教學活動、各個教育環節、各種教育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等進行經常性的督導來健全教育質量監控的制度體系。

教育教學反思12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所謂反思性教學就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性教學過程也是教師反思過程。具體說:

第一,反思性教學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具有較強的創造性。作為實踐活動,反思性教學的反思不是經驗性教師教學後簡單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學情況的反思,而是一種可重複實驗的操作反思,這使得參與反思性教學的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直至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二,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一方面,教學中教師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學,這實質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學實踐努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反思可以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使教師在不斷改進教學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這與操作性教學形成鮮明對照。所謂操作性教學,是教師憑自己有限的經驗進行的簡單重複的教學實踐。

第三,反思性教學強調兩個“學會”,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學會學習早已為人們熟悉,不僅有技術的意義,而且有人格意義;學會教學雖是新概念,但其含義與學會學習有類似之處,即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不僅學習教學的技術,還要學習教學倫理與道德知識,善於把自己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融合起來。反思性教學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直至成為學者型教師。

第四,反思性教學以增強教師的“道德感”為突破口。一般來說,缺乏道德感的教師,除非因教學上的失誤迫於外界壓力,否則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反思性教學理論家看來,對於大多數有合格師資的學校來說,要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道德感似乎比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與能力更為重要。而倡導反思,是增強教師責任感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 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第一,反思有助於強化教師自主發展的意願

首先,在注重師德師風培訓,樹立崇高職業意識的今天,反思應該成為師德的一個具體體現。只有具備崇高職業道德的教師,才會從促進自身教育教學實踐水平和能力的角度,不斷反思自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和整個教育情境中存在的問題。

其次,反思的本質是一種主體自主發起、進行的意識活動。教師只有從內心認識到反思的重要性及其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才會自己做自己的監督者,才能在專業化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反思是一種對於自身的超越。倡導教師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加強教師自主發展意識的建設過程。

再次,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在長期壓力體驗下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一旦產生職業倦怠,教師的使命感就降低了。教師的反思可以幫助教師確立人生追求的價值、目標。這種高度的自覺性使得教師可以心甘情願地做出更多的犧牲和奉獻。因為這種奉獻所得到的是心靈上、精神上的巨大滿足。

第二,反思有助於改善教師的教育行為,提升教育實踐的合理性

研究表明,反思可以克服教師的教育慣習。教育慣習是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常常出現的下意識行為,它是一種教師認為想當然可以採用的教育方法的定式性行為,是一種教師習以為常的教育觀念、方法和行為的延續,是教師在很多場合會不自覺運用的教育行為習慣。而反思正是克服教師教育慣習的一種有效形式與策略。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他的專業成長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教師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省、思考、探索,並做出理性的選擇、判斷和整理,通過實踐與理論的契合,通過與教育目標的對比,努力追求其實踐的合理性,可以使教師從衝動的或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慎的方式行動,不斷調整和改善自身的教育行為,從而促進自己教學觀念的轉化,提升教學能力,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和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第三,反思有助於教師將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個人理論,生成教育智慧

通過反思,教師也能較為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所採用理論的情境限制性,從教師教和兒童學兩個方面對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洞察和分析,找到兩種理論的契合點。因此,反思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對話,是溝通教師“所倡導的理論”與“所採用的理論”的橋樑。教學反思的重要方面就是使教師關注自身的教育實踐,對其教育教學行為進行識別和理解,不斷追問、思考教育實踐背後隱藏的深層觀念,意識到自己的緘默知識,並加以啟用、評判、驗證和發展,努力促使這些觀念由內隱變得外顯,並使之昇華為教育理論。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挖掘或梳理出經驗中蘊涵的原理,使經驗昇華為理論,幫助教師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體系,形成獨具個性的專業理念,指導其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同時,教師只有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反觀自照,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和經驗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與提升,將個人理論不斷地生成和融合於現實的具體實踐活動中,才能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克服片面性,增加全面性,才有可能不斷趨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第四,反思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精神和職業品質的發展

教師需要對自己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觀、課程觀、學生觀、評價觀以及自身在課堂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進行反思和評價,從根本上說,是對自己教育價值觀的反思,這樣才能促使自己觀念的不斷更新、發展,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識與能力。正如一位教師在反思日記中談到的:“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同時也是自己生命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教學結束後,教師要對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體驗進行反思。可以說,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精神發展的關鍵。在反思中,虛心、責任感和執著的品質是教師反思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形成反思意識,養成反思習慣,本身就是對事業、對學生、對自己的責任感。教師通過自覺反思,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才能把個人專業發展與教育的終極目標聯絡在一起,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形成愛崗敬業、虛心好學、追求完美等優良的職業品質。

 (三)反思性教學過程的五個環節

1、反觀實踐,發現問題

反思始於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觀察或教學後對教學過程以及自身或他人教學經驗、理念的回憶和反觀自照。教師通過反觀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特定問題,通過對教育實踐的實際感受和經驗,並從學校環境、課程、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意識和發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確定所要關注的內容。教師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於錄音、錄影檔案資料等等。

2、自我審視,分析問題

教師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關於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資訊,以批判的眼光進行自我審視與分析,包括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以及自己的教育信念、價值觀、態度、情感和教育策略與方法等,以形成對問題的表徵,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

3、產生觀念,評價判斷

教師自我審視與分析,在頭腦中產生種種關於教育事件或問題的解釋、看法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並且通過和教育教學事實、已有的教育理論的比較和分析,可能產生一種或多種觀念,即對於教學活動(事件)有多種看法和解決方案,教師就要對這多種觀念進行評價和做出判斷,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4、概括經驗,建立假設

在明確問題,並通過分析、觀察認識了問題的成因之後,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或通過請教專家、同事,或通過閱讀專業書籍、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資訊,重新審視自己教育實踐中所依據的思想觀念,將這種觀念概括、總結,成為自己的經驗,並積極尋找新觀念和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以建立提出解決問題的某種假設性方案。

5、返回實踐,驗證假設

教師將重新概括的經驗或提出的假設性方案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檢驗上階段所形成的假設和教育方案對解決問題的有效性。在檢驗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具體經驗,或重複實踐驗證假設,或修改假設,或發現新的問題、形成新的假設,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迴圈。

(四)反思性教學的具體方法

1、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

要促進教師反思意識的覺醒和反思能力的增強,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育教學觀念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教育教學外在價值標準的內化才能實現。教師在實踐中的困惑和迷茫恰恰反映出教師教育理論的欠缺,只有當教師把在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尋到問題的根源,使教師的實踐在理論的引導下得到反思,自身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2、撰寫教學反思日記

教學反思日記不僅記錄教師日常教學生活事件,也是教師與自己進行對話,對教學進行反思的過程。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可使教師將特定的成長經驗進行紀錄,並使其能夠深入而系統地反思個人所持有的教育信念和假設,並加以修正。撰寫教學反思日記可以採用自由格式,也可以採用固定格式。自由格式的教學反思日記不拘形式,可自由書寫有關教學的各種事情,如當天的教學經歷、就某一教學問題進行分析、用某些觀點來評價教材內容等,亦即任何與教學有關的事件、觀點、爭論都可以寫入反思日記中。固定格式的教學反思日記則為教師規定了書寫的方向。

3、撰寫教育案例

案例作為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是為了突出一個主題而擷取的教學行為片段,在這些片段中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讀來發人深省。通過撰寫教育教學案例,可以加強教師們在傳統的教師教育情境中可能難以產生的理解、洞察和移情,加強自己對教育教學經驗的反思。在撰寫教育案例時,案例的選擇很重要。教育案例的選擇應遵循真實性、典型性、價值性等原則。所謂真實性,是指案例是發生在真實的教育教學中的真實的“故事”;所謂典型性,是指作為研究樣本的案例,必須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所謂價值性,是指案例應具有研究探討的價值。用於反思的教育教學案例的素材來源可以是自己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案例;還可以是同事的教育教學實踐,教師可以觀察同事的工作,從中搜集案例;此外,案例還可以來源於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談心,從學生的口中搜集案例。

4、對他人和自己進行觀察

教師可以通過對他人和自己的觀察幫助自己發現問題,進行反思。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優秀教師及其他同事的課堂進行觀察,與自己的實踐工作進行比較,從而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獲得經驗,提高反思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觀察,藉助於一定的裝置,如錄影、錄音等,真實地記錄下自己的教學活動;亦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態度與反應間接地獲得與教學活動相關的資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實際上扮演了雙重角色,即教師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因此,教師在觀察時,應儘量保持公正性與客觀性,不要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進入到觀察活動中。

5、與他人進行交流對話

有研究者調查發現,8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教學思想和方法得益於同事間的交流。教師在與他人進行對話時,可以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通過交談物件的反饋又會激起深入地思考。通過交流,教師可以從其他教師和學生的眼中來看自己的教師形象,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加深對自我的認識並瞭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觀念。對許多教師來說,讓同事傾聽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同事反饋回來的意見和建議能促使自己沉思和反省,甚至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之感。

6、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或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行動研究本質上是深入地參與實踐,批判性地反思實踐,建設性地改進實踐的過程。行動研究的基本模式是:計劃——實施行動——觀察——反思(包括“分析”、“解釋”和“評價”等),這充分地體現了行動研究如何促使反思與行為相互促進的關係。按照行動研究的模式,教師對自己教育實踐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教育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之後進行觀察,再次反思。如果計劃存在缺陷或未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可以修正自己的計劃再一次應用到實踐中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實踐——反思——行動的方式,使反思與行為實現了有效的互動。

7、建立教學檔案

教學檔案是記錄教師個人教學成果以及發展歷程的具有結構性的檔案,教師建立檔案袋的過程是教師對己有的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是對自己成長經驗的積累過程,也是教師自我評價的過程。建立教學檔案的目的在於促成教師的反思。通過製作教學檔案,教師能夠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並給予有意義的說明,在分析與說明的過程中,教師得以重新思考目前行事的合理性,並重構自己的行事邏輯與思考方式。

教育教學反思13

本文內容選自國學經典《三字經》,字數整齊,上下兩節,每節四句。朗朗上口的誦讀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課設計以學生自主交流、小組互動為主體,努力將學生的識字願望與課程標準理念相結合,引導學生“學習獨立識字”,獲得識字過程的豐富體驗。因為這篇《人之初》對於我們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時背的滾瓜爛熟,所以讀起來都很很流利,這節課只要以識字和朗讀為主。

開課時,就利用多媒體手段先播放錄音激發興趣,再播放視訊瞭解內容,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識字和朗讀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漢字,多種方法讀準字音,先是拼音讀,卡片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讓後進生和一些平時不喜歡舉手的孩子當小老師,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下一環節的集中識字奠定了基礎。再次朗讀時,注意提示學生三字一停頓,也是把握文字特點,為體會和理解文字韻律做好準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識字方法得到互補。在此基礎上,我通過演示、資料補充,使學生對生字的字形和字義獲得整體的認識。低年級教學中,理解文字大意雖然不是重點,但是適當理解文字,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本節課的內容,要讓我們的孩子字傳統文化上感悟。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思路的方法降低學習難度,引導學生輕鬆理解文字大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文意有點難度,我是先讓成績好的同學先講,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後我稍作點撥,剛開始對三字經只會背不會理解的基礎上很難去理解。我們只有吃透文字,才能真正的理解文字。

學本課堂要構建生本高效課堂,張校也常說,向40分鐘要質量才是搞好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要習慣問問自己“我這節課學生學到了什麼?學會了什麼?”在短短的一節課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才是高效課堂,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我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去跟進。

教育教學反思14

今年我擔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語文教學。我深知高一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關鍵的學年,這關係到他們初高中的銜接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素質,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背記的習慣。首先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做好課內外學習筆記。不僅要記課內的知識、擴充套件的知識,還要主動去記自己平常接觸到的課外知識。

2、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閱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文以載道,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就離不開與偉人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和交流。閱讀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為伍,讓學生們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潛移默化。而且學生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影響。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再者說,從應試來說,也必不可少。閱讀,開拓其視野,豐富其內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的質量和數量到了一定程度,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慢慢上升。所以,本學期,我讓學生們購買一兩本名著,進行每週閱讀,並做讀書筆記。在寒假和暑假裡,也會讓他們繼續閱讀,保持好這個良好習慣。

3、動手練筆的習慣。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對他優秀作品的高度盛讚。好的作品離不開頻繁的練筆。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講起話來那是滔滔不絕猶如長江之水,可到寫的時候,卻是吞吞吐吐猶如擠牙膏。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所以我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週記,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講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後學生髮表評價。還有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並且把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將發言納入小組得分中。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時刻學習,不斷反思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一直都是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位新老師,更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無論是向其他老教師學習,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還是進行文字閱讀,都不可或缺。我在教兩個班語文的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時候佔據了我過多時間,使得我還不能夠有太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量學習。本學期我跟著科組老師去了三亞一中、海南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學習,也參與了網上教學交流,還聽了本校老師的語文課和其他課。只是後者的聽課數量還太少,下個學期我將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聽課、學習力度,不斷完善自我。

教育教學反思15

一個多月的教學讓我深感一年級的小朋友十分好動、注意力無法持久,喜歡聽故事、做遊戲。因此,我根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設計時,經常嘗試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貫穿其中,兒歌、遊戲穿插其間,從課堂上的學生反應來看,應該說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起碼在前半節課裡,學生的學習狀態是積極的。

1、自編兒歌學拼音

在第一節拼音課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自己編記憶拼音的小歌謠,這樣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再加上激勵和表揚,和適當的引導,“小作家”就如雨後春筍了。瞧,“知了知了,zh、zh、zh",“日落,日落,r,r,r"“吃飯,吃飯,ch、ch、ch"小歌謠編得很是押韻呢。

2、同桌合作,互相糾正學拼音

由於智力發展、思維能力等的個性差異,學習漢語拼音時有些孩子接受得就非常快,而有一部分孩子就接受得特別慢,如何做到培優又輔差呢?課堂上我通常採用學生互幫互學的學習方式,同桌互讀,在互讀的過程中引導優生教差生,差生學優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提高了孩子們讀拼音的能力和興趣,何樂不為呢。

3、色彩鮮明的課件

色彩鮮明的動畫課件,配合聲音和樂曲,動畫拼音能很好的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全神貫注的學習拼音。

4、適時合理運用課中操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維持時間比較短,需要課中操來休息調整。可是課中操即要適用於孩子的年齡特點,又要與本課內容緊密聯絡,我選擇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歌曲,讓孩子們在心裡能夠接受課中操,並且覺得它很有意思,同時能夠真正的放鬆。達到休息調整相結合的目的。

5、不足

在教學中,為了趕教學進度,我面對學困生耐心不夠,與學生的互動也不夠多等等,不足之處,尚多。拼音教學是一條漫漫長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始終把拼音教學貫穿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