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研究(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9W

教育教學研究1

摘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形體課教學既包含著教育方法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筆者根據多年的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形體教學工作經驗,結合心理學相關知識,對於如何更快、更好地開展學前教育幼兒形體教學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

教育教學研究(15篇)

關鍵詞:幼兒形體教學;心理學;學前教育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技能領域學習過程中,形體訓練不僅在學生素質強化和技能提高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學生身心發展領域有利於培養注意力與觀察力、增強記憶力、開發思維、培養創造力、陶冶情操、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以及提高文化修養等,成為學生職業能力訓練不可缺少的門類。

1幼兒形體教學的現狀

當前幼兒形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將目光侷限於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上,一味追求賽事或活動獲獎,忽視了對學生求知慾和創新思維的激發,存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這種灌輸和“模式化”的表演,不但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舞蹈帶來的樂趣和輕鬆,還可能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和厭煩情緒,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偏離開發學生智力和培養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的舞蹈教學初衷。

2心理特徵的應用對幼兒形體教學的促進作用

2.1能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

如果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缺乏熱愛,哪怕是最基本的心理接受,他是不可能真正學習或掌握它的。對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瞭解兒童心理學並能夠在今後的崗位工作中結合心理學知識進行教學的設計和指導是至關重要的,能夠令學生更加明確當前學習的目標指向。因此,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形體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幼兒心理學知識的引導和舉例示範。例如通過講授讓學生明白,幼兒的心智遠沒有成熟,認知力和思維力非常有限,很難對某一事物做出科學的、理性的判斷,因此對於幼兒教師來說,培養兒童的興趣十分關鍵。兒童比較容易接受感染力強、生動活潑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采取啟發誘導、激勵鼓舞的方法,培養和加深他們對舞蹈的喜愛。再比如,針對兒童喜歡形象思維,在示範前最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童話故事的形式或情景類似的遊戲,將舞蹈要表現的內容、場景講給他們,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解決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

2.2能集中學生學習舞蹈的注意力:

教學實踐表明,注意是事物認識過程的開端。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對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不會持續太久。在幼兒形體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受內外因的影響很大,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轉移,注意力持續平均不到25分鐘。要使學生整個活動都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難,但通過一些措施方法是可以做到或改善的。例如,學生的注意力在前半節課相對集中,教師應抓住這段時間,把新的舞蹈動作和較難做到位的動作安排在這段時間,後半節課用來鞏固練習或形體訓練等。另外,幼兒形體教學還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特點,多配合採用視訊、音樂等多媒體綜合教學手段,避免單一枯燥的課堂灌輸,有利於集中學生學習舞蹈的注意力。

2.3能培養學生學習舞蹈的創造力:

幼兒形體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肢體動作協調性、提升肌腱力量和柔韌性、增強對音樂伴奏的理解力,還可以通過形象的動作,充分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從調動學生的感官入手,充分釋放他們的內心世界。例如,可以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激勵他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參與制作一些形象的、略帶誇張的舞蹈道具,或者讓他們配合敲打舞蹈節奏等,使他們通過視覺、聽覺配合形體動作來感受舞蹈形象,這樣舞蹈教學就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3心理特徵對舞蹈教學的基本要求

中職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愛玩、自尊心強、敏感等心理特徵明顯,在從事形體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根據這些特徵進行鍼對性教育,才能達到培育培養的質效。以下幾個原則需要重點把握: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是事物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教學中“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學生的個性為根本出發點,把提高他們基本能力素質問題置於課程設計中。就形體教學而言就是要特別重視學生這個教學主體,尊重和滿足他們形體學習的不同需要。比如在舞蹈編排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好動、想象力豐富的特徵,鼓勵他們自己創造編排動作。如要編排一個芭蕾手位的動作,就可以先讓他們自己想象天鵝的樣子,把自己心目中的動作表演出來,教師再根據動作的觀賞性、上下連貫性等方面進行引導,並進一步引導大家認同。這樣一來既有利於學生創造力和自信心的培養,又能準確找到學生心目中的舞蹈動作,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3.2整體與個體並重的原則:

除學生柔韌性、協調性等身體先天條件對形體教學效果影響明顯外,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注意力集中程度、想象力、創造力等心理先天條件對舞蹈教學效果也有著明顯的'影響。因此,在學生先天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班級的整體教學質量,如何發揮個體優勢,成為一道形體課教師必須要權衡的課題。目前,在職業學校中,教師因為想出成績、拿獎項,造成教學時輕整體、重個體的現象十分普遍,往往把部分工作精力放在少數學生身上,只重視個別“明星”的培養,而忽視了整體協調發展,打壓了很多學生對形體訓練的心理需求,導致形體教學偏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個出發點,這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反思。

3.3循序漸進的原則: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有其本身的順序性、漸進性,幼兒形體教學活動也不例外,這也是符合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的結論,即一切智力活動的形成過程都可以歸納為“瞭解活動”、“運用實物”、“外部語言參與”、“內部語言參與”、“過程簡約化”五個階段。因此,形體課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些規律並嘗試讓學生也掌握這一規律,不可操之過急、盲目蠻幹。比如,在實際舞蹈編排中,應先進行單個動作的編排並加以變化,然後引導學生一樂句、一樂段地編排。在他們掌握單個動作的基礎上,再逐個對舞蹈中的樂句、樂段進行編排,接著根據情節新增所要表達的感情,最終形成一支完整的舞蹈。需要注意的是,在形體教學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共性與個性,突出重點內容,儘量避免重複。此外,教學要從不同層面反映兒童舞蹈的特點,使學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鍛鍊。

參考文獻

[1]王陳.《幼兒心理學》行動導向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年S3期

教育教學研究2

這幾年的畢業班教學工作雖然很忙但一直心中有個信念―給學生們一個快樂的課堂,我一直在努力,在教學工作中我深深知道自己肩負的重任,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新的教學方法,時刻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為學生今後語言發展奠定基礎作為目標。長期的努力,我在獲取了一些教學經驗的同時,也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仍有許多須提高和改進的地方。

一、多方面學習,豐富自己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教學相長就是說教與學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眾所周知,要想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必須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為學生語言的運用提供真實的語境和創造機會。因此,瞭解並認真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開展英語教學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所以,在備課時,我力爭將教材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認真思考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次上網搜資料時侯,無意中結識了一個英語老師—紀老師。她的錄相課及對音標教學的方法我非常喜歡於是我和她成了朋友,並經常在一起探討教學方法。她對音標教學及一些語法教學的光碟及她寫的書都送了一套給我,我認真讀後啟發很大,於是也試用了一些知合我的學生的口訣法、自己又自創了一些聯想法、故事法等法教授音標和語法。對於學生英語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在授課時我儘量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和枯燥問題趣味化,盡力去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能否做到因材施教,對課堂教學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

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我在自己教學實踐中親身體會到了這一點。

二、做快樂的傳播者,給學生快樂的學習氛圍的同時做一個成功的駕馭者。實踐證明,教師不但要充分地備課並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英語是一門外語,對學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教好英語,就要讓學生喜愛英語,讓他們對英語產生興趣。因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如儘量多講一些有關英美國家的文化知識、生活故事,幫助同學通過使用網際網路來學習英語,為他們學習英語提供動力和激情。

三、做一個細心監督者,不讓每個學生離開學習的包圍圈。

學生在學習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差生面擴大,會嚴重影響班內的學習風氣。在日常的教學中我沒有忽視這一現象。為此,我制定了具體的計劃和目標,利用業餘時間對這部分同學進行有計劃的輔導。在早讀時,我堅持下班瞭解早讀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課後發現學生作業問題也及時解決,及時講清楚,讓學生即時消化。另外,對部分不自覺的同學還採取背誦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期會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學在本學期的學習成果,因此應該予以重視。考試前我帶領學生進行系統的複習,考試後進行成績的總結和分析。另外,還發現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不夠強,所以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對學生`在這方面的'訓練,力爭讓學生輕鬆學習,熟練掌握。而考試結果證明,適當輔導差生對班的整體發展有很大幫助。

四、課堂筆記個性化。課堂筆記的記錄吸收了江蘇洋思中學的經驗,加以細化、創新,每日筆記都記清日期,如此學生就可以感到每天都有所得,獲取成就感。內容上分為:重點單詞、短語、句型、語法幾個板塊,條理清晰、綱舉目張。

五、背誦可以培養語感、促進交際、提高寫作能力。在國中階段背誦可謂必不可少。背誦要具有篩選性,我在班級中設立“語言銀行”。英語教師當“行長”,課代表當“副行長”,組長當“營業員”,全班學生當“儲戶”。師生一起製作“語言銀行”儲蓄卡:包括封面、帳戶登記、記分欄、儲戶須知等內容。要求“儲戶”在該組的“營業員”處背誦,背誦一次,營業員在存摺上記下“日期、內容和積分”。“儲蓄”分“定期”、“活期”兩種。定期是讓學生背誦課本要求背誦的內容,達到基礎“背誦量”;活期主要是激發學生擴大語言積累,背誦課本中沒有背誦要求的語段,或者是背誦在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語段。

總之,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放棄可利用的分分秒秒學習、不放棄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當然更不能放棄每一個劃過眼前的優秀教學設計。既然幸運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職業就一定會全力以赴做好它。

教育教學研究3

1.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提高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率

現代遠端教育以師生的“異時空性”或“準永久性分離”為主要特徵,因此,通過多種技術媒體聯絡師生並承載課程內容是有效地開展教與學的必要前提,我們將這種把師生聯絡起來的媒體稱之為教學資源。<<公共行政學>>這門課程的網路資源主要有IP課件、直播課堂、教學輔導、“公共行政學網上教學活動文字”等。我校的學員的分佈廣泛,來自4縣1區,還有部分來自其他地州,他們的學習能力、資訊素養、學習習慣都有差異,對教學模式的認同上也有差異,有的學生在偏僻的鄉下或是一些特殊的崗位,基本上利用電腦學習的時間和條件並不具備,有的學生具備條件了又不知道如何進行高效的學習,而他們的學習觀念、學習能力及學習條件也制約著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比如有一部分學生學習觀念沒有轉變,仍然習慣於看文字教材和等著老師勾畫重點,而網上豐富的資源卻沒想著去利用,有的學生沒有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對電腦也僅限於開機關機,這樣的話就不可能實時地參加網上學習討論,而有的學員單位裡電腦不能用於上網家裡又沒有電腦,學校又不可能隨時提供上網條件,即使學生想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也是無法實現的。為此對於學生的學習觀念的培養就要從入學第一課開始,讓他們明白電大的教學與傳統高校的區別,教會他們使用計算機和其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技能,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利用多種媒體教學資源的意識和習慣。另外,學校也儘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上網的機會,比如週末儘可能地給開放教育學生提供網路教室、多媒體教室等。與此同時中央電大應該促進資源建設,分校也應該有更多的自建資源,教學資源共建和共享應成為電大辦學的突出勢和重要特色,應促進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不斷完善“天網地網結合,三級平臺互動”的網路教學環境及教學資源傳輸系統。實現三級平臺統一使用者及驗證、教學資源授權共享,保證教學資源傳輸的暢通,以方便使用為出發點,為教學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並且從教學資源的有效性上提高利用率。

2.利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利用文字、實物、影象、聲音等多種媒體向學生傳遞資訊。教師在上課前首先製作好符合自己教學設計的幻燈片,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能夠傳遞出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的資訊量。本學期我們學校新擴建了2間白板教室,極大地便利了教學。在講授第六章“行政領導”時,我給學生看了保山發展的視訊,保山從過去經濟發展落後、公益設施滯後的西南邊陲小城,發展成今日的保山,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到處可見高樓大廈、人民安居樂業,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保山像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滇西大地上。保山取得這樣驚人的增長和發展與歷屆政府管理者的科學正確的領導是分不開的。正是各領導集體正確、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部署,這些充分展現了公共行政學的重要。我們可以總結出要想高效發展就要不斷提高領導能力與服務水平,不斷優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運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行政效率與領導素質的密切關係,只有個體領導素質達到良好狀態並在個體之間形成優化組合,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領導集體的整體優化高效,才有利於各個部門工作的順利開展。

3.圍繞期末複習範圍,重點講解,提大學聯考試通過率

公共行政學期末考試的題型有:名詞解釋(20%)、單項選擇題(10%)、多項選擇題(10%)、簡答題(20%)、論述題(40%)。考試的內容均出在網上和文字教學資源中的綜合練習題裡,只是需要識記的內容過多,有時50題的範圍裡僅考到1-2題,這使得學生對教學資源產生不信任感,就會影響到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另外,有時網路不暢通,而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又不夠新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現代遠端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應用。為此教師在整合教學資源時要注重針對性的問題,還要及時反映資源老化的問題。另外本課程的考核由形成性和終結性考核組成,形成性考核共有4次作業,作業1、3和考試題型一致,有5個部分;作業2僅有問答題;作業4是案例題,並進行小組討論。

4.次作業均注重成

人學習的特點,強調對基礎知識和能力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抄錄教材的作業形式。考核冊也可作為期末考試的範圍進行識記。在輔導課中,我主要是把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梳理與講解,並把近幾年的期末考試題型影印給他們,讓他們在做題的同時尋找規律性的東西,把握課程的重點。公共行政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是在不斷地發展著的。在公共行政學不斷變化的時候,電大的教學過程也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多種媒體資源開展組合教學,提升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給學生最前沿的理念和觀點使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行政崗位上取得好成績,管理好社會的各個方面。

  作者:傳永順 單位:保山開放學院

教育教學研究4

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經主管部門評審立項後,課題主持人會收到一份專門的檔案---《課題立項通知書》。《通知書》除列明課題名稱課題類別課題編號等課題基本資訊外,還會提出及時組織開題(一般為接到立項通知書 3 個月內),並將開題報告電子稿傳送到指定郵箱等要求。不少教師就會問:什麼是開題報告?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有何不同?如何撰寫開題報告呢?這就需要對課題開題報告有一些基本的瞭解。

一、課題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的聯絡與區別。

對教育教學課題研究而言,開題報告是研究者申報的課題被教育科研管理部門批准立項後,在課題研究正式實施之前,由課題負責人(主持人)向課題組人員、課題研究指導人員(專家組)或其他相關人員進行的關於課題研究的書面論證材料。

開題報告與課題研究方案一樣,都是對一項課題所作的論證及研究工作設想,其內容結構大體相同,但其區別也較為明顯。

一方面,課題研究方案論證設計在課題立項之前,是對所選擇課題的價值、科學性、創新性、可行性的思考和論述,主要是闡明課題研究的必要和可行,目的是為了能夠通過立項而課題開題報告論證設計在課題立項之後(如果沒有被批准立項,就不存在課題開題),是在選題論證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的依據、價值、內容、方法等進行的更加具體和系統的思考與論述,是對研究過程、研究人員、研究保障等作出的科學規劃和全面安排,是為完成研究任務、實現研究目標而進行的總體謀劃和文字表述。可以說,開題報告是對課題研究方案的再設計、再修改,其內容相較於研究方案更加完善和充實,其論證和構想更加科學、全面和可行,研究工作安排更具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在課題研究方案論證設計之前,課題研究者要做的準備工作一般包括對教育教學問題的診斷,對教育經驗的梳理,對學習所得的思考,對相關文獻的檢索,等等。而在課題開題報告論證設計之前,課題研究者要做的工作一般包括開展相關調研,對課題組人員進行必要的調整和結構優化,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細化、優化和充實、完善,開展相關培訓,等等。

應該說,從課題研究方案設計到課題開題報告論證,是一個從模糊到具體的過程,是對研究什麼、為什麼研究、怎麼研究相關問題更加明確的過程,是由課題研究的初步設想轉化為具體的研究操作的關鍵步驟。

因此,課題開題報告絕不是課題研究方案甚至是課題立項申報評審書相關內容的簡單複製。作為課題研究者,既要明確二者之間的聯絡,又要弄清其在設計目的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使課題研究思路和目標更加清楚,內容和方法更為適當,研究人員結構更加合理,以便更好地完成預期研究任務,達到課題研究的目的。

二、課題開題報告的內容與結構。

課題開題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開題報告題目、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義、課題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方法、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與表現形式、課題研究的組織和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等。

開題報告題目常常採用課題名稱 + 開題報告的形式表述,如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開題報告.課題名稱必須與課題管理部門審批的名稱(專家評審時會對個別申報的課題名稱作必要改動)即《課題立項通知書》列明的名稱完全一致,否則會被不予認可。開題報告一般不使用副標題。

課題開題報告題目下面須署課題研究單位課題組名稱,如學校課題組,一般不署撰寫者個人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對開題報告論證設計的負責。

在開題報告正文之前一般還應有一段序言。序言主要是說明課題選題、立項、批准的過程,以及開題前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簡明扼要、儘快入題,切忌面面俱到、不著邊際。

接下來的正文部分不僅標誌著課題組對所研究課題的理解、論證水平,細節處往往也顯示出課題組成員的`學術素養,因此,一定要觀點鮮明、語言準確、語意清晰、邏輯性強、層次清楚、結構完整。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義內容包括:課題研究的背景(歷史背景、現實背景),課題研究的依據(理論依據、政策依據、實踐依據),課題研究的現狀(國內國外、省內省外的研究現狀及問題述評),課題研究的目的(解決哪些教育教學實際問題、達到什麼目的),課題研究的價值(理論價值、應用價值),課題研究的意義(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長遠意義等)。語言表述要針對問題,適度、準確,既不能空喊口號,也不能漫無邊際。

課題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對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有時也包括對其他主要概念的界定。核心概念是關於核心問題的概念,其他主要概念則是相關的對核心概念起限定作用的概念。比如在國小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課題中,學習策略就是核心概念,應著重對其在該課題中的內涵和外延作出科學界定,同時也應結合課題研究的具體物件和研究操作,對國小學科和實驗研究作簡要界定。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是對課題研究核心問題的細化表述,可以從不同維度分別列出。比如在國小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課題中,可以從學科維度列出國小語文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國小數學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國小英語學習策略實驗研究等內容,也可以從學習過程維度列出國小學科課前預習策略研究國小學科課堂學習策略研究國小學科課後複習策略研究等內容。研究內容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逐一表述,可適當展開,語言應簡要、準確。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對課題研究所選用方法的具體表述。適合教育教學研究的方法較多,如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觀察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行動研究法等,不同的課題往往會根據研究問題型別的差異,採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國小學科學習策略實驗研究,很明顯是要採用實驗研究法,當然,在實驗過程中也有可能用到觀察法而高中生課外閱讀現狀研究則需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表述時不能只簡單寫明某種研究方法,還應適當說明如何運用這一研究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

課題研究的步驟與計劃主要是從時間維度上將研究過程劃分為幾個階段,並分別說明各階段的時間安排、主要研究任務和要實現的目標。一般來說,可將課題研究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而實施階段又往往要再分為若干環節。研究者可借鑑類似課題的研究過程,思考、確定自己所承擔課題的具體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及表現形式是對課題研究結果的預期。教育課題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教育教學專著等表現形式。階段成果可以同時用多種形式呈現,省級以上課題還會要求在研究過程中至少正式發表一篇相關的學術論文;最終成果則一般要求以研究報告和研究專著的形式呈現,其中研究報告是必須有的成果形式。表述時要註明成果形式、成果名稱及完成時間,可採用表格式呈現。

課題研究的組織和人員分工是對課題研究團隊和任務分擔的安排。應寫明課題組人員的構成及年齡、學歷、職稱、研究專長、研究經驗等結構特點,並詳細說明每個成員承擔的工作任務。

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是對課題研究順利開展並取得預期成果所需條件的分析與承諾,主要包括研究基礎、研究保障等內容。研究基礎應寫明課題組成員完成的相關研究課題及取得的成果情況,研究保障主要寫明該課題研究所需的文獻資料、設施裝置、時間、制度、學習培訓、學術交流及經費等條件和保障情況。

開題報告的結尾一般應寫幾句感謝、希望以及表態性的話語。主要是感謝曾經指導或參加過課題論證而又不在課題組的人員,希望有關方面繼續給予幫助,表明研究者的態度,等等,語言要簡明、誠懇。

完成課題開題報告的撰寫並經課題組反覆討論定稿後,就可選擇一個適當的時間召開課題開題會議,邀請專家對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評議,並提出意見和建議。如無不妥,開題工作即告完成,課題研究就將進入具體實施的新階段。

教育教學研究5

論文關鍵詞:物流 運輸 教學 實踐

論文摘要:物流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是各企業在最初的節約原材料的“第一利潤源”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第二利潤源”之後,建立的新型產業。作為物流教學中重要一環的實踐教學,日益受到各教育機構的重視,但是目前的現狀卻存在諸多障礙和缺陷。對這些現實問題進行剖析,探索高職院校物流運輸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之道。

1加強課堂理論知識深化

目前,各地都出現了“物流熱”,之所以物流能被人們越來越重視,因為物流能給企業、給社會帶來財富,所謂的第三利潤源。但如果企業片面瞭解物流,不能建立高效的物流體系、物流一體化,物流不但不能夠給企業帶來財富,還會使物流成本偏高。比如一味的追求包裝成本,出現使運輸、倉儲成本增加,降低物流服務質量的效益背反原理。所以應建立物流體系,將物流各功能綜合考慮,在保證物流服務質量上,力求物流總成本最低。

現階段,五種運輸方式同時活躍在物流領域中,大部分高校侷限於研究道路運輸,很少涉及其他四種運輸方式的內容,缺少對交通運輸系統的介紹。顯然,會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欠缺,不能滿足高校對物流運輸管理學的課程要求,因此,應積極配合學科發展和專業要求,不斷修訂教學大綱。

增加國際物流運輸相關知識,很多高校對物流管理專業都會開始國際物流課程,但是作為選修課或考察課去開設。學生的重視程度不高。隨著物流系統的發展,高等學校的物流畢業生缺乏國際物流知識。所以應將國際物流相關課程作為考試課程學習,不斷加深學生對國際物流知識,尤其是海洋運輸、集裝箱運輸的學習。

2提高外語能力

近年來,雙語教學已經逐漸進入了高等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教育部教育司司長張堯學在《加強實用性英語教學,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一文中指出,今後逐漸轉向不設公共英語課,學生入學後直接接受雙語教學。現代物流業越來越多的向國際化、全球化發展,勢必對從事物流活動人員掌握英語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中應培養技能+外語+學歷的專業人才。

3課堂模擬作業

物流運輸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具有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特點,只侷限學習理論知識,影響學生的感性認知和理性理解,必須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首先,儘量採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其次,讓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可以給學生一份運輸路線圖和設計要求,並對車輛配載、人員設定、貨物特殊要求、運輸方式等進行描述和提出問題,要求最經濟。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自我設計完成運輸要求。並對運輸量、運輸週轉量、資金利用率、勞動力考核等指標進行計算。 課程設計不應設定的太過複雜,應保證學生能在學習理論基礎的基礎上獨立完成,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能力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充分理解。

4實驗室模擬練習

為適應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業對人才的要求,改變交通運輸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外出實習困難、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局面,應開設物流運輸實驗課。

課程設計是理想化的現實運輸問題,對單一運輸方式如道路運輸組織是可以完成的。而隨著物流運輸改革的深化,該課程的教學也應不斷提高。其他四種運輸方式也應融合在實踐內容之中去。除了完成教學課程設計外,還應開設物流實驗課,進行上機實驗。利用計算機軟體,開展線路優化、車輛配載、自動化裝卸分揀過程、集裝箱整箱與拼箱的裝箱、掏箱。

物流實訓室建設是以物流實務操作人員為導向。物流實訓室主要是模擬物流基本作業流程。建設實訓室應該首先根據物流作業流程的功能模組:訂單處理、車輛管理、跟蹤管理、配送、庫區和儲位管理、質檢和組裝、進出庫管理、庫內作業管理等功能模組進行系統設計;其次,應該在每個流程上配備足夠數量的硬體如掃描槍、RF和手持終端等裝置進行操練;最後,把硬體與軟體結合起來進行視覺化操作。

5物流企業實習

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從校內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2個方面構建。

在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可大力推廣開放式、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提高教學效果,將理論知識實踐化,結合校內實驗室的模擬訓練,保證達到物流培養目標,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學校必須主動與第三方物流企業、運輸企業、倉儲配送企業、流通加工企業、生產製造企業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實訓實習基地。

建設校外實訓基地,首先,應該根據專業培養方向聯絡企業,如物流基地、倉儲配送中心、製造業;其次,根據物流管理專業認識實習、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階段,確定合作方式。第三,建立一個常設的合作機構或形式。

6堅持抓好就業導向

從以下方面堅持抓好就業導向。(1)教師充分了解現代物流企業對物流人才需求狀況。(2)入學教育,重點是要做好專業認知教育以及創業教育與指導。(3)專業課程安排,重點是突出重點課程,順應時代變革,將目前最新物流發展現狀、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狀況,引入教學之中,培養企業所需的物流人才。(4)鼓勵和幫助學生到物流企業去實習或見習。(5)建立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的模式。(6)進一步開展就業指導,使學生認知企業對不同層次不同學歷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童岱.交通運輸學教學改革探討[J].經濟師,20xx,(11).

[2]李肖夫,關於高職院校現代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問題的思考[J].物流科技,20xx,(02).

教育教學研究6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訓練學生運動技能、增強體質、促進德智體美髮展具有重要意義,中長跑運動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雙重功能.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中長跑的好處有很多,但由於中長跑耗時較長、需要足夠耐力,很多學生對其存有明顯的牴觸情緒。因此,為了促使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的中長跑教學順利開展,筆者就中長跑教學的意義進行探討,對中長跑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與教學參考。

一、中長跑教學的重要意義

中長跑運動專案有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其中最常見的則是男子1500米、3000米和女子800米、1500米,這是田徑體育運動專案中的重要教學內容。中長跑是長時間連續的肌肉活動的消耗,主要是發展身體耐力素質的專案,對學生的耐力、協調性和爆發力以及柔韌度都有較高要求,也是考驗學生各方面運動技能的運動專案。第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中長跑要求運動者在較長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完成長跑專案,學生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中長跑教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和促進新陳代謝。從而鍛鍊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能夠磨鍊學生的心理素質。第二,有利於強化學生的身體機能。中長跑看起來和跑步差別不大,但中長跑有很多運動的小技巧。學生在中長跑教學中學習運動技巧,可以避免學生在長跑中出現呼吸節奏被破壞、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運動障礙,從而讓學生勇於接受挑戰,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中長跑,對提高學生身體耐力和身體機能有著重要作用。

二、中長跑教學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1.短訓為主,運動量過大

學生在校的任務主要是學習,職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接受普通的課程學習之外,還需要接受技術類課程的學習,體育教學只是日常學習的一小部分,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任務。因此,學生參與訓練的課時有限,教師在認識到學生訓練時間不足時就會急於求成,加大每節課的訓練量,從而增加了原本中長跑教學強度,對學生的長跑鍛鍊帶來不利影響。

2.追求速度,忽視運動技巧傳授

在進行中長跑教學時,很多教師都存在著追求速度的問題,而忽視要傳授學生一些基本的長跑技巧。例如,跑步過程中對呼吸方法和節奏的把握,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在長跑時體能消耗不均勻、呼吸不暢等情況的出現,特別是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很容易因為跑步時的步頻和步幅增加不足,出現跑岔氣的現象而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

3.對熱身運動和中長跑技巧普及不到位

在素質教育推行的今天,職業院校每學期體育課時有限,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先進行長跑熱身活動和長跑知識普及,避免長跑過程中意外情況的出現。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避免很多體質較差的學生在長跑過後出現暫時性鬧貧血或者其他意外。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運動前熱身活動並不十分重視,只是指導學生先緩慢跑步再進入到中長跑學習中,在學生運動結束後,也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放鬆運動

三、職業教育類學校中長跑教學的`有效方法

1.做好思想動員工作

中長跑專案本來就是一項艱苦的訓練,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質。但是很多學生面臨中長跑如臨大敵,為了提高中長跑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上打消長跑顧慮。首先,給學生普及一些中長跑運動對生長髮育作用的知識,用中長跑的功能價值拉近學生與中長跑的距離。重點向學生講述參加中長跑訓練對身體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確到中長跑訓練對改善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有顯著的作用。其次,給學生鼓勵和勇氣。一般情況下,身體發育正常的學生,都是可以參加中長跑訓練的,很多時候學生覺得完成不了是內心自我設定障礙所至,因此教師要對其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說一些“堅持一下”“你可以的”“多練練”這樣的鼓勵性話語,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最後,將長跑困難比喻化。很多學生只是跑到中途不能堅持,教師就可以運用體育心理學理論將困難比擬,鼓勵學生精神層面的“破冰”,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

2.多樣化教學方法訓練,增強練習的情趣

受舊的教學觀念影響,教師在進行中長跑教學時只是採用單一的教學訓練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中規中矩的教學方式既單調又枯燥,很難調動學生參與中長跑訓練的積極性。如果用學分強迫學生訓練,學生就會更厭煩中長跑。針對此種情況,為了避免學生在長跑中出現呼吸節奏被破壞、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運動障礙,教師就要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加入訓練。比如教師可以用異性激勵法進行教學訓練,利用學生在異性面前的表現欲,在你追我趕的氛圍中完成中長跑教學。或者教師可根據學校場地、器材和學生實際情況,在中長跑練習時調整內容,採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越障礙計時比賽,這也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或者教師可以發動學生利用田徑場中間跨欄架、標槍、體操墊、跳高架等器材在,由學生髮散思維,創編圖形路線,進行越障礙教學,利用學生自己編制的圖形進行障礙跑,提高學生的訓練積極性。

3.利用競賽方式,營造中長跑教學環境

相比其他田徑專案,中長跑練習比較單一,儘管中長跑的好處有很多,但耗時較大,對學生耐力要求較高。所以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些中長跑比賽和活動,用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中長跑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將中長跑訓練當成一種小型比賽,這也能讓單一的中長跑訓練變成中長跑競賽,同時又完成了教學任務。還能利用田徑賽場的各種競賽,讓學生圍繞著田徑賽場的圖形路線做出各種趣味競賽。這種新穎的中長跑競賽,一方面在讓學生感到新意的同時,發展了肌肉力量,提高了心肺功能,鍛鍊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利用競賽方式營造出中長跑教學環境,對激發學生參與中長跑訓練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4.採用靈活的評價體系

中長跑學習成績是評判學生體育成績的參考之一,因而中長跑成績也會影響學生的運動信心和持久熱情。所以,教師要積極改進原有的體育評價方式,採用靈活的評價體系。既不“一刀切”,也不“一邊倒”,不以學生的最後中長跑成績作為主要參考,而是要多方面建立評價體系。比如將評價體系指標分成長跑技巧、心理素質這樣的多個參考專案,讓學生感覺到只要自己在中長跑教學中用心學習,每一滴進步都會被教師認可。

四、小結

總體而言,在技工教育類學校中長跑教學實踐中,首先要認識到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中長跑訓練時間有限。在具體中長跑教學中,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制定出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完成枯燥單調的中長跑學習任務,在輕鬆、多樣化的教學中,讓學生能自然、健康、全面的發展。

作者:陽福文 單位:廣東省工商高階技工學校

教育教學研究7

我校從一年級開始各學科全部進入新課程實驗。為確保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教學研究,使教學研究真正成為推進新課程實驗的有效途徑。現根據上級有關通知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工作思路

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以課程改革實驗研究為重點,以改革課堂教學為突破口, 以抓常規為載體,推進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 臺階。

二、總體要求

教學研究的目的是推進新課程的實驗的實施。因此,學校基礎教育新課程實驗教學研究的立足點必須放在教學和課改實驗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切入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卜; 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自我提升上,努力實現“三個轉移”即:角色轉移,教育管理和教研人員要轉變角色,深入課改一線,和教師打成一片,成為新課程實驗的參與者、組織者、服務者,成為教學研究的幫助者、實踐者:重點轉移,把學校工作重點真正轉移到新課程實驗上: 目標轉移,把教學研究目標轉移到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用科學方法研究新課程改實驗最需解決的問題,驗證新課程標準,紮實推進新課程實驗。在學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領導組和學科指導組的直接領導下,建立一個由校長負總責,分管校長直接抓,教導主任、教研組長具體抓,層層管理、逐級落實、全員參與的教學研究管理與活動機制,確保新課程教學研究工作落到實處。

三、具體制度

1、設立新課程研討活動日。各教研(備課)組每週安排兩節課時間開展教研活動,主要以“總結、交流、反思本週教學情況,進行課例評析,思考、研討F周教學內容”為重點的教學研討。各教研組活動時要做到:活動有專題、有記錄、有實效。

2、建立新課程實驗課堂教學情況聽課制度。校長、副校長、中層幹部、學科指導組長、副組長採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深入課堂聽課、參與教學研討,進行新課程實驗調研。(學校行政人員、學科指導組正、副組長每週聽課至少2節,學科實驗教師每週互相聽課不少於2節。)

3、積極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教研活動。組織全體教師積極參加市教育局舉辦的“教育改革創新”論壇,安排好有關人員向學科教師作學科課改或教改專題講座。

4、學校每月召開一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學校的實驗工作,各學科指導組每月舉行一次研討會。

5、實行“五個一”的新課程課堂教學管理,即教師每週做一次教後記、向學校提供一個典型個案,每學期上一節校級以上(含校級)研討課、每人建立一個班級學生成長檔案(對本教學班每位學生通過本學科教學及教師本人的培養,取得的發展進行記錄)、每週提供一個問題(每週向同年級同學科教研組或備課組提供一個本人在實驗教學遇到的值得探討的問題),學校將採取有效方式對“五個一”管理內容進行檢查,並做好檢查記錄及相關資料的收集。

6、每學期舉辦兩次“教師與骨幹教師(參加各級骨幹教師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者)的對話”。

7、開展“優秀教師與新課程同行”活動,組織近5年參加泉州市、省課堂教學評選獲獎者上新課程研討課、或對新課程研討課進行評點。

8、開展課程改革實驗基地校教學開放周活動,每學期一次。

9、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教育教學經驗交流”活動,為教師交流經驗、溝通思想、探討問題提供機會。

10、學校每學年開展一次校級學科課改實驗論文評比、一次教學案例交流、一次學科說課比賽;各學科每學期舉行一次學科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從中評選出優秀課例赴市參賽。

11、學校教研組長要做到“五個一”,即每月記錄一個典型案例,每週寫一篇學習筆記,每學期至少做一次校際課改專題講座,每學期至少獨立主持一次課改沙龍活動、寫一份“基地校”新課程實驗情況評價材料。

12、繼續開展“課題研究與實驗”課堂教學展示活動。我校將繼續抓*已有開展的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各級立項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推動新課程實驗。

四、條件保障

1、政策:建立符合新課程改革實驗的評價、督導機制,制定相應的激勵辦法,以確保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

2、經費: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要求,設立學校課程改革實驗專項教學研究經費,實行專款專用,按需開支,主要用於學校的師資培訓、教育科研、現代教學裝置的配備、編印資料、校本課程的開發等。

3、社會支援:充分發揮學校關工委、家長學校、社群職能部門的作用,廣泛開展宣傳,發動社會各界支援課改,創設濃厚的課改氛圍。

教育教學研究8

摘要:幼兒舞蹈課程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多種課程中佔有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習幼兒舞蹈課程,能夠更好的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建立良好的審美情趣,有利陶冶學生情操,並且讓學生具備能學、能教、能編、能跳的舞蹈表演和創造能力,在未來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時,可以成為更加合格的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舞蹈教學體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研究

一、幼兒舞蹈教學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幼兒舞蹈教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學水平,並適應高職學前專業學生的需求就尤為重要。幼兒舞蹈主要是指幼兒利用身體動作、語言結合音樂,以喜劇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的活動方式,可以更好的反映幼兒情趣,在幼兒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幼兒舞蹈教學理念

學前教育專業中幼兒舞蹈教學的目的並非要培養專業的舞蹈演員,而是為了通過幼兒舞蹈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加適應幼兒教學工作,所以,在學習幼兒舞蹈課程時,應樹立好正確的目標,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在幼兒舞蹈教學中,應本持注重審美,淡化技術的原則,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也就是提高學生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從而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同時,也要具備表現美的能力,將所學習到的舞蹈以優美的方式展示出來,舞蹈動作要求能夠更好的感染他人。最後,要加強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幼兒舞蹈本身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特別是幼兒一般很難具備按照要求完成一套舞蹈動作的能力,但是通過模仿和想象,可以創造出優美的舞蹈動作,所以高職學生也應注重創造美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不缺少美的元素,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在幼兒舞蹈教學中,就是要培養學生這種發現美的能力和接受美的能力。

三、有效開展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的策略研究

(一)教學內容避免陳舊,注重創新

為了教學更加方便,在教學內容上,很多教師會採取臨摹以往作品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起到方便教學,省時省力的目的,但如果一味選擇以往的作品作為教學內容,時間一久,難免會淡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創造能力和動腦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作品的創新性,不能默守陳規。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創編或者改編一些適合幼兒舞蹈教學的內容。在創新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多想、多觀察、多練習,通過對範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自己編排舞蹈內容,從而提高學生舞蹈創編的能力,並將優秀的舞蹈內容融入到教學當中,讓學生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興的舞蹈動作和音樂不斷湧現,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可以適當引入一些適合幼兒舞蹈教學的內容,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時尚,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二)重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舞蹈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和交流方式,通過舞蹈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在以往的教學當中,通常都是以教學的次數和學生練習的數量決定教學質量的,這種方式其實並不利於學生真正的獲得幼兒舞蹈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應以情感作為教學的支撐,注重學生的感受,以提高興趣為教學的出發點,激發學生對幼兒舞蹈學習的熱情,並將激發學生興趣貫穿於舞蹈教學的始終,將淺層的、容易轉移的興趣培養成長期的由衷的愛好,讓舞蹈學習成為學生的習慣和表達情感的方式,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動參與者。為了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注重和學生積極的溝通交流,瞭解學生喜惡,按照學生的要求和特點對課程進行調整,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良好的興趣還有利於啟用學生的思路、啟發智慧,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新的作品。

(三)重視教學過程和學生體驗

在幼兒舞蹈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置於主體位置,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也要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提高學生體驗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造學習舞蹈、演繹舞蹈、編排舞蹈的條件,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進行練習。因為幼兒舞蹈這門課程並非是一種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內容,所以學習的過程更加重要。同時,學生的體驗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將情緒和音樂相結合,從內心出發體會舞蹈動作,結合幼兒階段年齡特點制定舞蹈動作,讓學生學習到的內容更加符合幼兒舞蹈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

四、創新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舞蹈教學體系研究

(一)教學體系創新基本原則

教學體系的創新應遵守科學性原則。舞蹈屬於一項綜合性的全身運動,在練習過程中,需要全身各個部分參與其中,並且具備一定的運動強度。高職院校學生普遍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舞蹈訓練,並且年齡較大,骨骼發育定型,也不適合進行難度較高的舞蹈教程,所以,在教學體系和方式創新方面,應結合科學原則,循序漸進的開展幼兒舞蹈課程。同時,教學內容方面應突出時代特點,只有做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才能避免被社會所淘汰,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在未來從業後具備新時期標準的舞蹈技能。所以,教師應多選擇新時期幼兒舞蹈元素作為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掌握新的舞蹈技能。例如,當前幼兒教育中,更加註重利用舞蹈的形式培養幼兒的肢體協調性,利用動作開發智力,這些教學內容可以結合心理學要求,創編出具有更強教學效果和豐富內涵的舞蹈動作。舞蹈教育是塑造個人性格的過程,利用教學手段開發學生創新能力非常重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以更好的豐富學生舞蹈表現力,從而開發更多新型舞蹈元素。因此,舞蹈教學在方式手段上應避免一味沿用傳統方式,教學模式應避免固化,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更加多樣化。

(二)教學內容安排研究

教學內容在具體安排方面,筆者根據幼兒舞蹈教學規律主要劃分為四個階段,利用四個階段的教學,達到提高學生幼兒舞蹈學習和掌握能力的目的。第一階段,舞蹈基礎課程訓練。在基礎舞蹈課程當中,教師可以選擇古典舞蹈課程作為啟蒙,讓學生感受音樂律動和舞蹈元素,鍛鍊方式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的動作開始訓練,逐漸掌握組合動作,加強分解動作的練習,從而更好的放鬆學生身體,以便提高學生的靈敏度。將簡單的舞蹈動作作為教學切入點,可以避免學生因動作太難產生負面情緒。第二階段,在教學中加入民族舞內容。我國民族舞形式多樣,種類豐富,在加入民族舞作為教學內容前,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並非讓學生掌握多麼複雜的舞蹈動作,而是強調在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和表演形式的魅力,提高學生肢體的表達能力、舞蹈種類辨析能力和舞臺表演能力。第三階段,幼兒舞蹈強化教學。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性更強,應著重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對幼兒舞蹈動作特點和基本舞步能夠做到熟練掌握,提高學生將舞蹈知識融入幼兒舞蹈教學當中的能力。第四階段,加強舞蹈實踐。幼兒舞蹈的實踐培養主要包括舞蹈教學和舞蹈編排,為了讓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具備良好的幼兒舞蹈教學水平,需要提高學生的教學水平,並且根據不同的主題,編排各種型別舞蹈,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五、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的幼兒舞蹈教學課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培養更加勝任幼教工作的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具備多種能力,並且能夠有效的應用到幼兒教學當中。所以,這一課程的主要內涵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目的的,應以幼師專業的職業需求為導向。在幼兒舞蹈教學過程中,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教學研究9

一、解讀教育環境——“第三位教師”

教育環境的研究是個古老的命題,產生於學校教育之始,古有“孟母三遷”,今有擇校而居,優化教育環境是教育永恆的主題。

教育環境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師與幼兒活動的基礎。巨集觀的教育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微觀的教育環境包括家庭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和狹義的社會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又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之分。物質環境中教育場所、教育設施、活動室、班級規模、人數等的設定,精神環境中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互動作用時產生的活動氛圍、人際關係等的處理,都對學校教育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開發幼兒園的教育環境,需以幼兒的生活實踐為基礎,以幼兒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花草樹木、魚鳥蟲獸等環境要素以及幼兒周圍現實存在或正在發生變化的環境作為基本內容,從而引導幼兒在感知、欣賞、體驗教育環境中,充分發展他們的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瑞吉歐教育系統中,也把環境作為每個班級兩位教師之外的“第三位教師”。因此,本人以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立場,從構建微觀的學校教育環境人手,研究物質環境如何有效支援幼兒的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幼兒的精神環境。

二、構建教育環境——由專案出發

那麼,如何構建支援兒童發展的教育環境呢?本文引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幼教工作者們建立的專案教學,對優化教育環境展開實踐與思考。所不同的是,瑞吉歐的專案教學是一群幼兒一起深入探索某個獨特主題的活動,即以小組為單位共同進行的較長期深入的專案探索教學,而我們的專案教學則更關注集體活動,兼顧小組活動。

(一)喚醒環境篇

幼兒園不管新舊,不管配備的設施多麼齊全,真到用的時候,還是會有老師抱怨:沒有這,沒有那。其實,當我們無法改變既定的物質教育環境時,我們可以改變的還有自己,改變以往一直以來對教育環境的理念。如:樓梯不一定僅僅是樓層之間的通道,體育活動不一定要在寬大、安全的操場上開展,滑梯不一定是順爬的,螞蟻也不一定是讓人畏懼的……環境是彈性的,可以由幼兒與教師不斷地進行修正,並回應幼兒與教師們的需要,讓他們能成為建構自己知識的主角。

拋棄以往種種既定的理念,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除了沒有的,我們有些什麼?有數不完的石階、長長的樓道、亭臺水榭、為數不多的參天古樹、爬來爬去的螞蟻……根據課程需要,我們首先要培養一雙喚醒環境的眼睛,喚醒環境中那些被忽視的要素,並把它們開發成我們需要的教育環境。比如喚醒我園的中庭,把它們開發成為幼兒所用的“廣場”專案,就如成人世界裡的廣場一樣,一個幼兒可以見面、聊天、討論、休閒的地方,鼓勵不同的活動,讓訊息在“廣場”川流不息。每年初夏,江南都會出現連續陰雨的天氣,雖然限制了孩子們的很多室外活動,但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喚醒梅雨季這一自然景象:觀察天空的變化,觀察人們走路速度的改變,行人走路的姿態,積雨的路面,雨滴打在樹葉、車頂或路面的景象,這些都可以用畫筆記錄下來,探索“雨中的城市”這一專案。

(二)開發環境篇

當教師們具備了喚醒環境的眼睛,接下來需要做的便是開發這些環境。任何專案的開發,需要預設目標,評估幼兒與專案相關的知識與興趣,協助幼兒設定一個適當的情境。因為,只有通過預設後的評估和評估後的情境創設,才能讓幼兒在真正適合他們的情境中尋求探索的可能。以下我們用“螞蟻”“樓梯”專案詳細闡述如何開發適合幼兒的環境。

1.“螞蟻”專案

由於石梅園建於虞山南麓,螞蟻多不勝數,經常會爬到孩子們的身上,惹來一陣陣的尖叫。面對這樣不甚友好的鄰居,孩子們卻還是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觀察它們,時常會有孩子來向老師報告:“老師,我看見一隻超大的山螞蟻,它在搬我們掉在地上的餅乾屑。”“老師,我發現一個螞蟻洞,好多螞蟻在往裡面搬東西。”“老師,我發現螞蟻爬到了樹上。”“老師,我發現很多螞蟻在搬一隻死掉的蟲子。”……大人的緊張情緒並沒有減弱孩子們對螞蟻的興趣,那麼我們何不把它們列為我們觀察的物件,和孩子們一起開展研究“螞蟻”的專案教學呢?

(1)預設目標

預設的目標僅僅是教師在開展專案之前的一個預估,隨時可以根據專案的發展進行修改、調整和擴充。

(2)評估幼兒對螞蟻專案相關的知識和興趣

在評測幼兒對螞蟻的知識時,發現孩子們僅僅停留在觀察螞蟻在做什麼的表象上:螞蟻在搬餅乾屑,螞蟻在搬樹葉,螞蟻在爬樹,有一個螞蟻洞,螞蟻在搬我們掉在地上的米粒,螞蟻們在搬一隻死掉的蟲子,螞蟻爬到了某某的身上……綜合分析,筆者發現孩子們比較關注螞蟻在做什麼,並對它們搬的食物感興趣。(論文範文 )從評估幼兒對螞蟻專案相關知識和興趣的過程不難看出,專案教學中的評估強調幼兒選擇,教師評估,最終生髮出適合幼兒的專案,區別於以往整合課程中的評估,以往的評估放在課程實施之後,課程內容也是由教師選擇,幼兒僅有參與者的身份。

(3)協助幼兒設定第一個情境

第一個情境的設定區別於專案活動中的其他情境設定,因為第一個情境的創設,大部分都是由教師根據上一環節的評估所創設的情境。但是需要教師明確的是,在接下來的專案教學中,掌握適時退位的時機,把專案的自主權還給幼兒。

“螞蟻”專案中,根據評估,教師協助孩子們設定的第一個情境是“喂螞蟻”。一聽到這個提議,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表現出不可思議的驚訝表情來。活動前,孩子們準備了各種食物,餅乾、薯片、糖、水果、樹葉、菜葉……活動中,孩子們發現螞蟻喜歡吃餅乾屑、飯、糖、薯片等,而不喜歡吃菜葉、樹葉等,他們覺得螞蟻和小朋友一樣挑食。根據孩子們的疑惑與探索慾望,引發後來的一系列探索活動。

2.“樓梯”專案

長久以來,樓梯被認為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僅僅作為樓層與樓層之間的通道,孩子們每次上下樓梯時老師們總不忘再三提醒,尤其是當小班的孩子上下樓梯時。朱靜怡老師說過:“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在路上行走時,大路不走走小路,好路不走走差路。但越是成人限制的場所,越能激發孩子探索、遊戲的興趣。”那麼樓梯如何才能被開發為孩子們遊戲的場所呢?

(1)預設目標

相對於螞蟻,樓梯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教育環境,沒有遊戲的賦予,“樓梯”可以預設的目標比較單一,也不具有可開發性,因此在制定“樓梯”專案的目標時,確定為根據每一個具體遊戲來預設相應的目標。

(2)評估幼兒對樓梯專案相關的知識和興趣

幼兒對樓梯的知識和興趣是毋庸置疑的,孩子們都知道樓梯是什麼,應該怎麼走,更知道樓梯是老師不允許玩的地方,但內心對“玩”樓梯的渴望從他們每次走樓梯的姿勢便可看出。

(3)協助幼兒設定第一個情境

“樓梯”專案的關鍵點在於協助幼兒設定的第一個情境。根據幼兒動作發展由近及遠、由粗到細的特點,樓梯專案的開展被安排從小班幼兒開始。第一次,老師預設了拖拉遊戲。以往我們一般會選擇較大、安全的室外場地開展拖拉遊戲,但發現很多孩子玩一會兒就沒有興趣了。在“樓梯”專案中,孩子們拖著自制的玩具小車,上樓梯,走過長長的樓道,下樓梯,拐一個彎……在上上下下的遊戲中,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快樂,他們不用再躲著老師在樓梯上偷偷地玩了,而孩子們有了需要照顧的小車,動作變慢了,老師們也不用那麼緊張了。拖拉遊戲也僅僅是“樓梯”專案中老師預設的一個引子,在下一步的開發和應用中,需要由孩子們自己去尋求可探索的問題和可開發的遊戲。

(三)利用環境篇

利用已經開發的教育環境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是教育環境專案研究中的中心環節,如何更好地利用環境來開展教育,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是我們時刻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著重突破的難題。

1.讓教育環境開口說話

教育環境本身是不會開口說話的,但幼兒在與其互動中,能賦予環境生命,發揮環境更大的作用。義大利幼兒教育家馬拉古奇也認為:所有幼兒園裡的事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材料不應被視為是被動的物質,相反的,是靠著幼兒與教師積極主導而成的有意義的情境。我們重視環境,因為環境有能力去組織、提升不同年齡者之間的`愉悅關係,創造出美好的環境,提供變化,讓選擇和活動能更臻完善。比如“樓梯”“廣場”專案的開發,使樓梯與中庭成為孩子們遊戲、休閒的場所,孩子們能在樓梯上跳躍、倒走、爬行……能在中庭看書、交談、健身、休息……在“螞蟻”“雨中的城市”專案中,孩子們與螞蟻遊戲、與連綿的雨季對話。由此可見,在專案開發的過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環境的潛能,老師更加關注教育環境與幼兒之間的互動。

2.讓教育環境輔助課程教學

熱愛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他們天生對自然環境中的水、土、空氣、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會樂此不疲地連續觀察和親近身邊的一根草、一朵花、一窪水、一隻小蟲……從中獲得無窮樂趣。以幼兒的生活環境為專案開發的前提,強調“在環境中的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環境輔助課程教學的目標。以下我們藉助幾個例項來談一談教育環境輔助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螞蟻”專案,在研究有關螞蟻的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也組織開展有關“螞蟻”在各領域的活動,如語言領域開展螞蟻劇場、創編小螞蟻的故事等活動,體育領域開展螞蟻搬豆、螞蟻過河等活動,藝術領域開展繪畫螞蟻的巢穴、螞蟻連環畫等藝術活動。

“雨中的城市”專案,通過觀察天空的變化,觀察路上的行人、雨滴下落的路線等,以此為基礎,開展豐富多彩的繪畫活動:雨,建構活動:雨中的城市,體育活動:雨中的行人,語言活動:下雨了,等等。在一個個專案活動中,挖掘與課程的結合點,達到輔助課程教學的目的。

3.讓教育環境向社群延伸

在幼兒園的物質環境範疇裡,周圍的社群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放眼幼兒園周圍的社群環境,有石梅廣場、消防中隊、美術館、讀書檯、軍營、圖書館、郵局等,將這些資源納入專案的開發與應用中,成為支援兒童發展的又一重要的環境要素。比如在幼兒園後山開展的登山運動,幾次活動下來孩子們覺得後山的臺階不再具有挑戰性了,經過協商將登山運動延伸至周圍社群——西城樓閣。

(四)幼兒自主開發篇

馬拉古奇說:幼兒學校必須能夠迴應幼兒,就像是一個廣闊的擲繩索套牛的競技場,幼兒在那裡可以學習如何駕馭一百種馬匹,不管是真實的或想象的。如何接近一匹馬、如何撫摸它、如何站在它旁邊,那些都是一種藝術,是應該學習的各個層面。假如有規則,那麼幼兒將學習規則;假如幼兒從馬上掉下來,他們將再回到馬上;假如需要特別的技術,那他們要仔細地觀察更熟練的同伴,甚至討論問題或從成人那裡學得經驗。是的,我們要讓孩子們在幼兒園自主學習如何駕馭一百種馬匹,哪怕是從馬上掉下來。將馬拉古奇的這一理念應用於教育環境的開發,即教育環境的喚醒、開發、利用,最終是為了喚醒幼兒的自主學習,協助幼兒通過協商、對話、規劃、記錄,自主地開發專案。

1.協商

協商,顧名思義,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見。專案教學摒棄了以往以幼兒為中心或者由教師來主導的教育理念,強調由幼兒發起並由教師組織,幼兒討論決定的協商式教學模式。比如“廣場”專案的開發,開始由教師發起,當孩子們感受到“廣場”不僅僅是可以走過的通道,還能在此逗留、休息時,孩子們就有更多的點子出現,“如果這裡放一些沙發就更舒服了,又能坐著還能躺著”“還要有一些書”“我去過雕塑廣場,那裡還有健身器”……此時教師就是一位協商者,在傾聽、觀察孩子的基礎上,探究、分析幼兒興趣背後的原因,從而真正做到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共同協商以取得一致意見,讓“廣場”成為孩子們想法降臨和出發的地方,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2.對話

我們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說話,有時候我們聽自己說話,有時候聽別人說話,而對話比說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對話意味著對別人的意見做一種反思性的探索和努力去了解其中的涵義,是學習過程中的聲音。舉一個“螞蟻”專案中對話的例子:

幼兒1:你看,螞蟻爬到了樹幹上。

幼兒2:哦,它會不會摔下來?

幼兒1:不會的,你看它已經爬上去了。

幼兒2:爬到上面就會摔下來了。

列舉幼兒所說的內容:螞蟻、爬上了樹幹、可能會摔下來、可能不會摔下來,但是要真正瞭解幼兒所說的,就必須把它當做“對話”來探討與思考。我們可以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下定論?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他們之間會出現分歧?將幼兒之間的說話作為“對話”,試著探究幼兒談話的涵義,有助於幫助老師在專案開發中尋找假設和差異,也為孩子們的下一步自主開發提供探討點。

3.規劃

什麼是規劃?我們大致可以解釋為幼兒記錄下計劃或解決方式的活動,一幅畫就可以是一種“規劃”,可以指導我們如何開展活動或建立某項事物。還是用“螞蟻”專案來舉例,第一次“喂螞蟻”活動結束後,孩子們對螞蟻的食物產生了疑問,螞蟻究竟吃什麼呢?針對這個疑問,老師在聆聽幼兒的對話之後,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規劃和解決“螞蟻吃什麼”的疑問。有的小組繼續用各種食物來喂螞蟻,並將這些食物進行了分類,觀察螞蟻的實際進食情況;有的小組用查資料的方式,將圖書館、網路納入他們查閱的範圍;還有的小組找出一個螞蟻窩,看看螞蟻的家裡究竟藏著什麼食物;等等。孩子們在自主規劃的過程中真正把自己當成了活動的主人,在實施的過程中探索和驗證他們自己的假設。

4.記錄

記錄的目的在於解釋,而不僅僅是展示之用,幼兒活動的過程可視為“記錄”,但幼兒所畫的單獨一張圖片、一張表格不能被視為記錄。比如教室的牆面上展示著照片、幼兒的作品、文字公告欄等,通過這一連串過程片段可以瞭解整個專案是如何實施的,這就可以被視為記錄。

協商、對話、規劃、記錄是自主開發過程中四個重要的組成要素,盤旋、交錯呈現於幼兒自主開發專案的活動過程中,“規劃”改善“記錄”,“記錄”檢討教學,同時增進對“對話”的思考,共同建構幼兒專案學習中的自我學習與自我獲得。

環境教育專案教學的研究,帶領我們翻越高牆,試著傾聽兒童的一百種語言,探索兒童,發展兒童,教育兒童,並向兒童學習。

三、完善教育環境——讓教育環境迴歸

教育環境的專案開發還只在探索階段,沒有既定的探究模式,隨著專案的不斷深入,不斷更新、修正與完善,下一階段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1.如何把握每一個專案開發的不確定性

教育環境專案教學的研究具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如:教育環境開發的不確定性、幼兒興趣走向的不確定性、探究程度的不確定性、專案開發模式的不確定性等。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如何把握每一個專案開發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更好地開展活動。

2.教師在教育環境專案開發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團隊動力

由於專案開發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也制約了教師團隊動力的挖掘,研究過程中往往是由教師單個個體或者教師多個個體開展各種在小範圍內的研究,這種研究方式不利於教學模式的推廣。隨著專案開發的種種不確定因素的突破,充分挖掘教師團隊的動力,以點帶面擴大教學研究範圍

3.將精神教育環境列入專案的開發

幼兒園教育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顯然物質教育環境單方面的研究是遠遠不夠的,勢必要將精神環境也納入我們研究的範疇,從而全面構建支援兒童發展的教育環境。

教育教學研究10

摘要:動作康復課程是特殊教育康復人才培養中的重要課程模組之一,為順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促進學生實踐技能的掌握,文章探討了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在分析了當前各高校動作康復課程開設現狀的基礎上,從課程體系設定、教材的編選、教學方式的選擇、實踐環境的創設及課程考核機制的完善等方面進行了探討,認為在加大實踐技能發展的人才培養中要圍繞學科的專業特點,多采用以任務為導向的體驗式教學,將“以特殊兒童為中心”的實踐實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職業發展的有效性。

關鍵詞:特殊教育;動作康復;實踐技能;教學改革

隨著醫療技術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特殊教育物件型別也逐漸呈現擴大化、複雜化的趨勢,從以往盲、聾、智力落後三種主要障礙型別,到近年來自閉症、腦癱、情緒行為障礙等多種障礙型別不斷增加,這使得特殊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也讓特殊教育人才培養在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時需開拓創新、深化改革[1]。以往單一理論教學為主的通識性教育類課程已遠不能滿足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教專業學生還需要掌握針對不同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及康復技術,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技能的培養是特殊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2]。動作發展是個體一切發展的基礎。研究發現特殊兒童特別是智力障礙、自閉症、腦癱等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動作發育遲緩,所以在特殊兒童教育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動作及運動能力的訓練,進而促進認知、語言等其他領域的發展。因此,動作康復模組課程是教育康復課程體系中的主幹課程之一[3]。但對於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而言,要掌握特殊兒童動作康復訓練,這需要醫學、康復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整合和運用。我國目前多所開設有特殊教育專業的高校一直在探索適宜於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動作康復”課程培養方案[4-5],由此可見,“動作康復”模組課程體系的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基於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探索強調以實踐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的教學改革思路。

1特殊教育“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現狀

1.1課程內容跨學科,課程體系不完善

“教康整合”理念是近年來在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思潮和發展方向,動作康復課程是為改善和促進特殊兒童動作能力發展的一類特殊教育專業課程,它與康復醫學中的物理治療、作業治療既有交叉又有差異。動作康復課程重在教育中實施康復訓練,既要遵循康復醫學的基本原則,也要強調教育元素,遵循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因此其學科特點決定了需要多學科的整合,但又異於醫學課程。當前部分高校在特殊教育專業中開設有此類課程,但課程設定多樣,甚至缺少基本的醫學基礎,這必然對動作康復課程的開展帶來一定的侷限。且課程內容多僅僅針對動作問題更突出的腦癱兒童,對其他發展障礙兒童的動作問題涉及較少,呈現出課程體系不完善的態勢。

1.2教材內容醫學化,不適宜特殊教育專業學生

現有的動作康復相關教材大多針對醫學院校的康復治療學專業,但諸如鍼灸、電療等康復技術並不適用於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而操作技能類課程過多偏重於康復醫學的內容並不利於特殊學校動作康復的開展,但康復課程又不能脫離康復醫學,因此在教材內容選擇與編制時還需慎重考量。

1.3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理論與實踐的整合性還有待探索

應用型人才培養倡導在高等教育中突出內適性、外適性及個適性相整合的教育質量觀[6],即高等教育不僅要體現學術性需求,還要滿足職業性要求和個人發展性要求。但傳統的特殊教育學習往往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缺乏直面特殊兒童的經驗,動作康復模組課程中的核心課程更是需要學生在充分分析不同特殊兒童動作差異性後依據一定的原理方法設計個別化的動作康復方案,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技能。但當前大多數學校由於教育環境的限制,學生往往只能通過短時間、集中性的實踐實訓[7]對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進行初淺體驗,難以有效地將課堂學習與實踐訓練深入結合。

1.4考核評價體系單一,評價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傳統考核評價多注重終結性考核,而忽視過程性考核,即便是過程性考核也往往通過幾次作業或出勤情況等構成平時成績的評定結果,這些過程考核的內容往往讓學生難以主動地將課堂理論內容與實踐技能有效地結合而加以運用,且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始終佔據評價的主導,這使得學生較為缺乏對自我學習效果的監督和管理,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動作康復”模組課程以實踐技能學習為主,傳統的筆紙考核難以全面評價學生在動作康復操作技能中的掌握水平,因此打破傳統的考評方式,考核內容往實踐技能方向傾斜是該類課程的必然考量之處。

2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

2.1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定位,構建“動作康復”領域的課程設定

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外適性功能要求依據特校、機構等行業相關需求來制定核心課程,按照特殊教育職業規範及教育康復的工作程式來選擇教學內容,個適性功能要求教育要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即要遵循學生認知發生發展的規律來編排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將理論融會貫通。而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基本工作程式包括:接案-收集資訊-評估個案-設計方案-實施訓練計劃。就動作康復而言,動作問題的評估和動作及運動能力的訓練是整個動作康復工作的核心。而在強調學生的動作康復技能掌握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適宜的學科理論基礎,這也就決定了動作康復模組課程設定仍然要遵循理論到實踐、實踐印證理論的教學過程。由此本研究認為,動作康復模組課程設定需要圍繞以下三大部分:動作康復理論基礎、動作評定技術、動作康復訓練技術。2.1.1理論基礎是動作康復的首要基石基於動作康復是多學科整合的特點,在學習之初需要有功能解剖學、人體運動學、動作發育學以及與動作發展相關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這可構成動作康復理論基礎部分的課程內容。這些內容可根據課程總體安排設定成獨立的一門課程或整合編製成適宜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概論課程。特殊兒童的發展亦是遵循普通兒童的發展規律,在後續的動作康復介入中仍需以理論為支撐來把握評估及訓練的方向和原則,因此該部分內容的學習是不可忽視的。2.1.2評定技術是動作康復的重要環節特殊兒童動作問題主要集中在發展障礙兒童中,其中腦癱與智力障礙、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等兒童又有所區別,前者更多集中在動作水平及品質上,而後類兒童的動作往往與感知覺發展有關,因此在動作評定技術課程中需有針對地分別開設教學內容。目前對於腦癱兒童的動作評定有相對完整的評估體系,該部分在相關醫學教材中已有較為完善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專項動作功能評定(關節活動度、肌力、肌張力、平衡協調功能等)和全身運動能力評定。當前已有研究指出智障、自閉症、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動作發展在教育康復過程中值得關注[8-9],但現有的康復體系卻有所忽視,這是特殊學校及康復機構面臨的困惑,值得研究者及相關工作者以教學和實踐為依託對此類兒童的動作發展開發適宜的評估體系,以促進其綜合康復的發展。2.1.3訓練技術是動作康復的核心內容動作康復訓練技術類課程的設定則可根據評估體系,設定對應專項訓練技術(如肌力訓練、平衡協調訓練、移位訓練等)和採用當前主流的技術手段(如神經生理學療法、運動再學習療法、引導式教育、感覺運動技術等),而如何運用各種技術有效地為不同障礙型別兒童開展動作康復個訓、小組或集體訓練,甚至居家訓練,這將是動作康復訓練技術類課程的重要內容。此外,是否將特殊兒童精細動作訓練納入課程體系中,這也值得後續的深入探究。

2.2基於“教康整合”理念,修編適宜特殊教育專業的動作康復系列教材

動作康復相關領域在醫療康復體系中發展較早,現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包括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等,但這些課程的內容並不全部適用特殊教育,這就需要有選擇性地整合和編排教學內容,並有針對於特殊兒童動作康復的教學內容。但在考慮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科背景時又不能完全偏離了康復學的根基,因此前後課程的貫穿顯得尤為重要。動作康復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之上,因此解剖學課程可以選擇既有的醫學教材,在此基礎上進行內容輕重的調整,課程中教師可重點圍繞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感官系統進行解析。但對於“特殊兒童動作康復評定技術”一課而言則相對缺乏適宜教材,大多醫學教材《康復評定學》涉及動作、言語、認知、社會功能等多領域的評定,且動作領域的評定又以單一功能評定為主,缺乏全身運動能力的綜合評估。而當前無論是醫療還是教育體系下的動作康復評定與訓練又多集中於腦癱兒童,對其他發展障礙兒童動作能力的關注則相對匱乏。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充分體現出各類特殊兒童的特徵性。

2.3以任務為導向採用“體驗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傳統教學採用教師講授的方式將知識體系傳輸給學生,動作康復模組課程多以操作性技能學習為主,特別是評定技術與訓練技術的課程仍採用傳統教學的方式則難以有效地將動作印象通過傳統課堂的形式傳遞給學生。研究指出以任務為導向在“做中學”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10],而體驗式教學在近年來被大量運用於各類課程的教學[11],並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2]。本研究也嘗試以任務為導向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動作康復課程的實踐技能教學中,這一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而言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體驗式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認為學生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宰的模式,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機制,通過真實或虛擬的教學情景體驗,在團隊協作中完成對知識和技能的發現、感知、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教師則圍繞教學目標,規劃不同的任務,讓學生以任務為導向完成體驗活動。在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的實踐技能教學中,以任務為導向,將體驗式教學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明確任務,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明確需要學生進行體驗的任務活動,因此可將體驗任務按專題分為若干專案,圍繞每個專案任務又可分為若干子專案,分配給不同的任務小組。第二階段是分組協作與演練,在體驗式教學中尤為強調學生的分組協作、探究與分享,在動作康復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體驗情景,由小組團隊協作通過自主查閱教材、文獻或其他資料,嘗試著去進行同伴間相互操作,熟練後甚至在獲得特殊兒童家長允許時對特殊兒童進行操作,通過真實情景體會普通人群與特殊兒童動作的差異化,最終經小組商議得出結果。第三個階段是集體演示與討論,這一階段教師可加大對教學環節的組織力度,讓各小組在商議的結果基礎上進行集體演示,通過全班討論分析出目標任務的達成度與準確度,最終形成目標任務的結論性意見。第四個階段是教師回饋,在最後的階段中教師需對學生群體討論的結論性意見給予回饋或修正,並幫助學生對該體驗專案進行梳理,達成基於理論基礎的實踐操作經驗。在動作康復模組課程中採用任務導向性的體驗式教學可以更大程度地跳脫出傳統式教學,學生不再是靜態地坐於座位上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授,而是按照任務專案,先由自己自主探究動作評定或訓練的操作手法,通過團隊討論將書本知識主動地轉化為操作技能,並在同伴協作下不斷修正和完善對知識的感知與運用,這一過程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也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主體作用,而同時教師在各個階段中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監控也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教師回饋階段,這對於學生釐清操作流程,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聯結也有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2.4建設“以特殊兒童為中心”的實踐平臺,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動作康復模組課程具有強實踐特性,這就需要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實踐平臺,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傳統的學生實踐以課堂模擬和為期一學期的基地實習為主,但特殊兒童自身的個體差異性使得學生在課堂模擬中難以獲得真實的經驗感,而基地實習往往安排在大四學期,這使得學生在前期的課程學習中容易與實踐經驗脫節,即便是在學習階段內增加教育見習機會,也只是讓學生對康復訓練多一些粗略感知[7],真正要達到學以致用、學為己用的階段還有較長的距離,因此實踐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2.4.1建立校內實踐平臺,掌握實踐的主動性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實驗實訓中心建設可以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元化的可能,動作康復學習無論是從初期的原理原則建立到後來的評定與訓練技術的.掌握都需要對特殊兒童的動作表現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建設開放性的特殊兒童動作康復訓練中心可以有效地解決理論到實踐的有機過渡。目前只有少數幾所開設特殊教育的高校設有面向特殊兒童的教育康復中心,動作康復相關訓練室亦是這類平臺的重要組成之一,本研究也採用了這一模式來解決課堂實訓模擬化的問題,一方面可在課堂實踐教學中及時地引入特殊兒童進行示範教學,另一方面也可安排學生在課後深入中心開展動作評估與康復訓練,並也將這種實踐成果納入到課程考核中來,實現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機制。2.4.2開拓校外實踐平臺,拓展實踐的多樣性當地特殊學校及康復機構也是實踐教學的有力支援體系。從教育康復的組織形式來看,學生掌握的康復技術除能應用於一對一的個別訓練外,小組課、集體課也是重要的教學形式之一。在本研究中,充分發揮當地一線特校的作用,讓學生每週到特校開展一堂動作康復集體教學,在特校大型體育活動、康復活動中參與、組織與策劃,這受到了特校及特殊兒童家長的肯定。“以特殊兒童為中心”的實踐訓練有效地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感,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教育康復的可行性與成效性,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知識獲得感,更進一步樹立並鞏固了以職業為導向的價值感,也符合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所倡導的內適性與外適性相融合的教育質量觀。

2.5考核評價多元化,突出實踐技能的考核

動作康復模組課程的考核大多難以一次考核確定最終的學習成效,因此可採用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理論基礎課程根據課程特性,通常為讓學生能對理論做系統梳理,一般採用單元練習形成平時成績,期末閉卷筆試考試形成期末成績。而對於實踐性更強的課程則重點採用技能考核,為體現技能考核的全面性可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分專案開展考核。學生每完成課程專案後可分小組或個人完成一份專案報告或實訓報告,在報告中反應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和實踐的結果,老師對報告的成效進行評分,多次的專案報告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圍繞專案內容,教師設定技能考核科目,考核方式主要為現場示範操作或提交個案操作視訊等。現場示範操作時,學生通過抽取題庫中的專案,即時完成操作要求並口述操作原理及要領,教師對操作手法及要領陳述進行打分。提交個案操作視訊材料則通常圍繞教學專案開展,完成專案任務時提出考核內容,通常這類考核更具有綜合性,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技術,通過分析思考以達成考核要求,教師主要對其操作方案的合理性、操作手法的準確度和熟練度打分。為保證評價過程的公平性,可考慮由動作康復課程教學的教師團隊共同打分,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還可在考評中適當引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方式,由此需要對動作康復領域的每門課程建立更完善的評價機制,保證評價過程的標準化和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動作康復課程是特殊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課程模組之一,其課程特點強調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培養目標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根據教學大綱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及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運用任務導向性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相整合,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同時,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教學環境,提供更多的實踐實訓機會,讓理論與實踐能更及時地完成聯結。對於技能操作性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現多維性,制定適宜的評價標準與機制,保證評價的準確性,以達成教學成效的有效檢驗。

參考文獻:

[1]鄧猛,潘劍芳,關文軍.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國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建設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高教),20xx(3):1-7.

[2]劉文雅,趙斌.關於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進措施的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高教),20xx(5):41-44.

[3]杜曉新,劉巧雲,黃昭鳴,等.試論教育康復學專業建設[J].中國特殊教育,20xx(6):25-40.

[4]焦雅思,康紅雲,周桂英,等.高等特殊教育專業動作康復訓練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內蒙古教育,20xx(7):84-85.

[5]賀曉霞,向友餘.“教康整合”理念下特殊教育職前師資培養模式探析[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5):110-114.

[6]宋燕.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高等教育質量觀的新取向[J].教育發展研究,20xx(3):5-8.

[7]于靖.高校特殊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xx(3):161-162.

[8]陳軍,閆潔,康玉江,等.學前特殊兒童運動康復課程實踐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xx(1):39-41.

[9]王晉偉.運動康復模式下孤獨症兒童服務體系構建[J].長春師範大學學報,20xx,35(4):74-76.

[10]慄新,谷芳秋,李紅玉.任務導向教學法在康復護理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xx,8(3):14-16.

[11]李敦傑.關於“體驗式”教學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7):145-146.

[12]邢以群,魯柏祥,施傑,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從知識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5):122-128.

教育教學研究11

一、辦學條件。

2、硬體建設:學校建有功能完善的綜合樓,有室內體育室、實驗儀器室、美術和形體室、電腦和語音室多間,有縣級合格圖書館,圖書室藏書23000冊。電教裝置價值達160萬元,有校園閉路雙控系統和1000兆校園網,多媒體教室能容納400人,教室配備50寸背投和展示臺,每個辦公室配備了電腦,每位教師配備u盤。90%的教師開始使用電子備課和網路學習,運用多媒體教學成為了學校教師的一種自覺行動。

3、管理水平:學校實行“校長全面負責,黨組織保證監督,教代會民主參與”的管理體制,教職工主人翁意識強,學校民主管理風氣濃厚。學校在“重考核、重約束、重獎懲、重激勵”的同時,注重“人文”管理,形成了“集體和睦相處、人人有權參與、共同互助合作、滿足不同需求”的管理特色。學校先後獲得“南縣名校”、“益陽名校”、“益陽市示範完全國小”、“省文明衛生單位”、“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省雙合格家庭教育先進集體”稱號。

5、教學研究: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實驗立校,突出特色”的辦學宗旨,穩步推進課程改革,教師能以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理念指導教學活動,幹部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研究,課題研究成果有1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獲省獎,1項獲市獎。

二、履行職責。

1、承擔省市教科院(所)工作:近三年,我校先後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的兩個子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探求德育工作新途徑”和“《成長冊》的實踐與研究”的研究工作。同時開展了省基礎教育科研課題“多媒體技術與國小數學教學整合”的研究工作。今年五月,我校又被省教科院確定為“現代教育技術與國小語文教學創新”重點研究單位和實驗學校。承擔的市級課題有“國小美育和主體性藝術教育研究”和“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2、參與各級教研活動:學校與縣教研室緊密聯絡,發揮專業引領作用,由校本教研室牽頭,每年組織兩次面向全縣的大型教學示範觀摩活動。並將所有縣市級示範課、比武課的設計指導全部下放到教研組,各教研組研究熱情空前高漲。近三年,教師承擔縣級以上觀摩課近50節次;教師參加教學比武獲省級一、二等獎3人、市級一、二等獎10人、縣一等獎5人,還有十多人獲得縣市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3、在當地的影響:近三年面向全縣的教學開放周、畢業班學科會和教學研究月觀摩活動已完全由我校承辦,為全縣的學校課堂教學和課改實驗起到了示範作用。20xx年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總結表彰大會上,我校作了題為《以課改為契機,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典型發言。20xx年在全市少代會上,我校德育工作以《放飛雛鷹》為題作經驗介紹。20xx年,我校又被省教育廳、婦聯和關工委授予“‘雙合格’家庭教育先進集體”。

三、新課程實施中的相關情況。

1、教師培訓與學習:學校制定了《實施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方案》,主要採用集中學習、個人自學和骨幹送培方式。三年中,學校有9位教師分別參加了市、省、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30多人到外地學習觀摩,且所有送培教師返校後承擔講座或上示範課。並要求每位教師訂一份業務雜誌,在全面完成通識培訓的基礎上,目前重點進行實踐層面上的研究,學寫教學案例和教育述事,每人一個“校本教研記錄本”,把教師日常的業務學習、個案反思、心得體會、教育敘事等隨時記錄下來,讓教師在崗位上實踐、在業餘時間自修,不斷提高研究能力,學校真正成為了學習化組織。

2、校本教研製度建設:近年來,我們把校本教研製度建設工作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心,建立了由校本教研室、教研組、備課組組成的三級教研網路,經常性研討活動。按照課改的要求,用“三維”目標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來統領課堂,要求全體教師精益求精,加強課堂設計,優化教學環節,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充滿現代氣息,閃爍時代的光輝。學校通過主動請、相互研、內部比等研究形式,以解決日常教育教學實踐工作中的問題。近年來老師撰寫的論有上百多篇獲縣級以上獎勵或公開發表,其中去年就有9篇獲得省級獎勵、10篇獲得市級獎勵、45篇獲得縣級獎勵。

3、校本課程開發: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更好地滿足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需求。學校引進了《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讀本》,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同時在重視學生學習和思想形成過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的課改新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開發使用校本課程——《成長冊》,全面記錄和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藝術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和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成長冊》的使用不斷幫助學生成功,建立積極的心理狀態,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機制。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在自我管理、自理能力、創新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佔有一定優勢。去年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合格率為100%,優秀率為90%。1名學生被評為省三好學生,4名學生被分別評為市、縣三好學生,18名學生被評為鎮三好學生,1人被評為市優秀隊員。

4、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與實施:

為了緊跟素質教育的步伐,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種渠道學習途徑,我校特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把研究性學習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把握教師教學的方式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方向,一改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討論、研究、實驗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學習成為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實踐中,有的教師嘗試把學科教材分解成許多小專題供學生研究,有的教師力圖擯棄接受性學習,將探究性學習貫穿學科教學的始終;也有不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帶領學生嘗試搞課題研究等等,這些都是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大膽探索。

20xx年11月3日

教育教學研究12

摘要:為了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創新,需要不斷髮現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深入進行教育觀念的革新,進一步提高音樂教育舞蹈教師隊伍的素質,開闢多元化的教學空間,創設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使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更具特色。

關鍵詞:音樂教育;舞蹈;教學

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教學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1981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舞蹈專業的第一個教學大綱,90年代初,中等教育舞蹈專業蓬勃發展,而舞蹈教學為了滿足第二課堂的藝術實踐活動,各高校在原舞蹈教學大綱基礎上,對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時間都進行了改革和調整。時過境遷,34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高校所培養的人才適應當今社會,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定已經遠遠落後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不足

1.課程設定的不足

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音樂專業舞蹈教學大綱在教學時間上只有66學時,除去新生上課前軍訓的時間,舞蹈實踐教學只有58學時,而相對於一個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僅有58學時作為身體運動綜合性訓練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舞蹈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學科,有它獨特的教學方法,其中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舞蹈人才的重中之重,而教學時間的保證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首要條件。否則同學們技術能力很難得到提高,也就無法談知識技能向專業能力的轉化。舞蹈教學是在音樂和節奏中進行的,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感知、空間的意識、力度的感悟以及內在情感的控制,表演技巧的掌握和創新意識的訓練等各方面都需要時間來磨合。目前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時間無法保證充足的動作訓練,還沒能充分考慮舞蹈教學所具有的綜合性教育的特點。

2.教學手段單一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舞蹈老師在實踐教學中缺乏創新意識,偏重於以自我為主導的機械式動作訓練和技能知識的灌輸,教學過程簡單,過多的強調言傳身教和模仿再現,使舞蹈的教與學缺少互動,缺少對人的主體意識的`培養,這不僅使舞蹈教育難以培養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社會性的個體,也使其陷入無法拓展的境地。比如一些舞蹈教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單一動作模仿和技能技巧掌握,很少把重點放在挖掘學生思維潛能上,而高師的學生舞蹈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進校前沒有受過系統的訓練,把大量的時間和工作精力都放在動作和技巧的訓練上,收效不大,還影響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如果教師發揮高校學生的長處,讓他們在創編理論和創編技巧上施展自己的空間,鼓勵創新,鼓勵走出課堂與社會接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專業能力。

3.教材的選用不規範

教師在選用教材上隨意性太大,全憑自己的喜好,這對提高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教材的選用不是越專業越好,難度越大越好,如採用北京舞蹈學院的教材去訓練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顯然不合適,培養演員和培養教師是有區別的,一個專業舞蹈演員的訓練週期是9至10年,而高師音樂教育的學生大部分是進校後才接觸舞蹈,除去大三或大四上學期選修和下學期實習,真正的實踐教學課很少。用專業性很強的教材去訓練高師音樂班的學生,不光達不到教學目的,影響教學進度,可能還抹殺了同學們學習舞蹈的興趣,對未來舞蹈教師的培養很不利。

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改革

1.樹立新型的人才教育觀

作為一種教育活動,任何一種類別的舞蹈教學都有其共同之處。首先,“教學教學,有教有學”,也就是說,舞蹈教學總有教的一方和學的一方。因此,舞蹈教學體會實際上包括教的體會和學的體會。其次,教學作為一種活動,有其目的與方法,其方法既有一般教育原則,也有自身的獨特品格。高校音樂教育舞蹈專業課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是音樂專業整個教學的一部分,當然也遵循一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原則,如啟發式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原則、教學相長、學用結合原則等。但未來舞蹈教師能力的培養,不只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而應是掌握相關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培養一支高素質的舞蹈教師隊伍,不光要注重舞蹈基礎知識能力的訓練,還要重視全面素質提高和教學能力的培養,開闢多元化的教學空間,創設更多的教學實踐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面對自己的同學講課,體驗教師角色,達到學為所用的目的。老師要改變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運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把學生畢業前的試講提前納入到舞蹈教學當中,讓學生提前體會做老師的感覺,使他們順利實現知識技能向專業技能的過渡。

2.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材教法

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生命力。在高師舞蹈專業的各類舞蹈課程教學中,面對舞蹈課程存在的問題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與交叉、接觸與碰撞中,形成了多元格局文化,出現了一大批運用現代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改革實驗。而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教學內容及教材教法,應在現代教學理論結合舞蹈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舞蹈課程教學中不斷改進,改革舞蹈課程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舞蹈的實踐能力,不斷移植、繼承和創新,完善音樂教育舞蹈專業課程體系。教材的選用應在統一中體現多元多樣化,既富有現代時代性,又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既吸收別人的優點,有融入自己行之有效的極具特色的東西到教材中去,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3.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和舞蹈記載著人類燦爛輝煌的文明歷史,兩者共同擔負著探索人生和指導人生使命與責任,音樂的旋律悅耳動聽,舞蹈的構思和造型美輪美奐,音樂和舞蹈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學生通過舞蹈藝術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薰陶,是學生內在韻律和肢體動律的糅合,能構建人的審美心理,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達到陶冶心靈、整合人格的目的,在身心自美的過程中給人以美,是一種集內涵外延於一體的理想的美育形式。一個舞者要真正步入舞蹈的藝術境界,挖掘和探究其文化內涵,進而對舞蹈作品進行入木三分的表演,舞者的音樂感覺是非常重要的。舞者需要理解音樂的感情內涵,表現音樂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境界。學生學好專業課的同時,要認識音樂理論課的重要性,要知道音樂意識、音樂修養是職業所需,特別是節奏感,因為節奏功能的運用是舞蹈藝術對音樂藝術的直接反映。藝海無涯,舞者樂感的建立如同砍柴需要磨刀一樣,如果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那麼,知樂應該不誤習舞工。

參考文獻:

[1]黃明珠.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課程改革方案[J].舞蹈,20xx,(2).

教育教學研究13

舞蹈作為一門常見的表現藝術活動,在培養人們的審美思想、審美價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活動,因為其教學物件是我國未來的幼兒教師,因此更受社會的關注。但是現階段,我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現狀並不樂觀,這就需要相關人員努力探求有效途徑加以解決與創新,從而確保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質量,最終推動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我國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幼兒教育,整個社會對幼兒教師的關注也不斷增加。與此同時,與幼兒教師教學質量息息相關的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發展狀況卻步步受限,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這些不足具體可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過於重專業的舞蹈教學理念。現階段,我國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師一般是由專業的舞蹈教師兼任的,這些教師雖然在專業舞蹈教學上有優勢,但是他們卻很少能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第二,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當前我國中職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基本上都是依倨舞蹈專業的學生制訂的,過於注重高難度舞蹈技巧的傳授,與我國幼兒舞蹈教學的特點關係不大,實用性不強,難以滿足我國幼兒教育的實際需要。第三,教材選擇不合理。舞蹈教材的好壞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質量有直接關係,影響著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舞蹈理論知識的認識和對各類舞蹈技能的把握。現階段,我國中職學校並沒有統一的舞蹈教材,許多學校選擇的舞蹈教材侷限性太大,實用性不強。有的中職學校在進行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時,乾脆不配備教材,由舞蹈教師自由發揮,這樣就很難保證舞蹈教學質量[1]。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創新途徑和創新方法

(一)積極革新舞蹈教學理念。受我國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不太關注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其教學觀念相對陳舊,仍然沿襲著原來的單向灌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將舞蹈看作一系列動作的集合,過於注重學生對舞蹈動作的呆板模仿。這樣就忽略了舞蹈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內在審美屬性與審美情感,不利於學生舞蹈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中職學校必須積極革新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理念,充分發揮舞蹈在培養人們審美意識、陶冶人們心靈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舞蹈塑造學生的體形,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審美。

(二)激發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取得明顯的舞蹈教學質量,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師必須堅持“趣味教學”的原則,努力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並配合現代多媒體技術,激發出學生的舞蹈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舞蹈教學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2]。

(三)採用分層次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因為自身的認識能力與受教育狀況不同,其舞蹈素質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在舞蹈教學實踐中,舞蹈教師必須從學生舞蹈素養的實際狀況出發,採用“分層次”教學方法,將舞蹈水平基本相似的學生歸為一組,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鍼對性教學,從而逐步提升全體學生的舞蹈能力。

(四)創新舞蹈教學內容。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與專業的舞蹈教學不同,其教學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舞蹈家,而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幼兒教師。這就決定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與舞蹈專業的教學內容相區別,不必過分注重高難度的舞蹈技巧的訓練,而應該傳授基本的舞蹈理論知識,打好學生的舞蹈基礎,然後再依據幼兒舞蹈教學的實際需要,科學設計舞蹈教學內容[3]。

綜上所述,舞蹈教育對於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舞蹈思想、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著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眾多中職學校在學前教育舞蹈教學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這就需要相關的教學人員適時革新舞蹈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力求舞蹈教學能更好地滿足我國幼兒教育的實際需求,促進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濤.淺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xx,(12):132,99.

[2]黃豔.提升幼教學生水平,實施教學創新——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xx,(28):213,215.

[3]廖欣莉.中職舞蹈教學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xx,(8):253.

教育教學研究14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定位嚮應用型轉型。為了配合大學的轉型發展,課程與教學也要嚮應用型轉變。基礎化學實驗作為化學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程,也要嚮應用型轉變。本文通過改革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多樣考核模式,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變主動,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繼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達到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應用型;基礎化學實驗;本科教育

基礎化學實驗是化學、應用化學、生物、環境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基礎化學實驗[1]包括: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和物理化學實驗。這些實驗課程既包括豐富的理論知識,也包括大量的實踐應用。基礎化學實驗作為化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使學生能將所學習的內容在實驗中實踐,而且也培養類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2]。這對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基礎化學實驗大多是老師講解示範實驗過程,學生重複實驗操作,並不利於培養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基於目前的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提出幾點教學改革建議。

1改革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被動變主動

目前大多數化學實驗教學都沿用的是傳統的實驗教學方式[3],老師板書、講解、示範,學生只是單純的重複實驗過程,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單純的被動接受,並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教學中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老師可通過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設計實驗過程,老師從旁指導,指出學生設計的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不斷修正完善實驗方案。再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准備並進行實驗。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將會更加深刻的理解實驗的原理和實驗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從主動變被動,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4],更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所學理論知識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板書教學,而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慢慢深入到大學的教學之中,可就目前來看,多媒體教學[5]只是在理論課教學的課堂中應用較多,而對於實驗課多媒體教學還是隻有很少數存在。多媒體教學可形象直觀的`反應一些實驗現象、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在有機化學實驗中使用多媒體教學,一方面可節省老師的板書和示範時間;另一方面可使實驗過程中的實驗現象等抽象的內容很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便於學生的理解。並且多媒體教學資訊量大,可在教學中多蒐集化學實驗原理[6]與現實一些現象相關聯的例子,這樣更利於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可以使枯燥的實驗目的、原理、過程等的講解,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容易理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實驗過程充滿興趣,這樣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更加認真,對實驗中的細節會多加註意,培養學生對細節的處理能力。

3多樣考核模式,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對於實驗教學多數的考核方式是筆試加操作的考核[7-9],在操作考核中老師都是給學生固定題目,讓學生操作,而且大多所給的題目都是做過的實驗內容,並不能很好的檢驗學生對所學的實驗內容是否全部掌握。老師在考核中可以給出很多實驗題目,例如實驗題目可以是綜合實驗的內容,對於有機化學實驗來說,我們的基本實驗操作包括蒸餾、迴流、萃取、熔點的測定、有機物的合成、生物鹼的提取等。在學期末考核中可出個實驗題目例如從紅辣椒中分離紅色素,這個實驗包括生物鹼的提取、蒸餾、薄層色譜、柱色譜共四個有機化學實驗的基本實驗操作。這樣我們可以較全面[10]的考查學生對有機化學實驗的掌握情況。題目也可以是未知有機物的鑑定,給出一個未知的有機物,讓學生們通過所學知識,利用實驗將有機物中所含的官能團鑑定出來,並給出有機物的結構式。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驗中,還可以讓學生將平時所學的基本操作綜合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明白化學實驗不僅僅是簡單的操作,而是可以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目的。

4與當地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高等院校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地方,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場所[11-13]。學校可安排學生參與一些與當地實際相結合的實驗,例如商洛的一江清水送京津,我們就可以安排學生去丹江河不同地方取水樣,然後可通過一定的實驗過程測定水樣中各種物質的含量,例如測定水中微量酚、化學需氧量等。另外可以校企合作,帶領學生對當地的汙水處理廠進行參觀學習,也可以把汙水和處理的水樣取回,利用分析化學等實驗方法測定水樣中各種物質的含量,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汙水處理的過程,而且讓學生明白如何將的所學知識運用到以後的工作中,為以後能夠更好地工作奠定基礎。這樣不僅會為當地的企業做出一定的技術指導,也可以使學生得到多一些的實踐機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5結語

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國家對不同高校都有不同的定位,目前商洛學院正在嚮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理念,基礎的化學實驗課程要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方法,配合學校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轉型,我們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改革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多樣考核模式,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變主動,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繼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能夠真正成為一名“應用型”人才,真正的做一名學以致用的人才,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孫楠 單位:商洛學院化學工程與現代材料學院

參考文獻:

[1]韓紅建.基於創新理念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教育探索,20xx(5):129-130.

[2]高立平.教育價值觀與教育價值的實現[J].當代教育學,20xx(7):11-13.

[3]丁雪梅,甄良,宋平,等.實施分類培養構建應用型人才質量保障體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xx(2):1-4.

[4]賈歷程,林小峰.應用型專業學生時間能力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探索,20xx(6):96-98.

[5]陳嘉莉.試論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價值[J].黑龍江高等教育研究,20xx(2):13-15.

[6]嚴麗萍.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設計中的兩難問題[J].江蘇高教,20xx(3):85-87.

[7]張雪紅.拓展實驗教學平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J].實驗科學與技術,20xx,8(3):93-95.

[8]塗葉滿,張慶吉.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考試改革研究綜述[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xx,20(4):106-109.

[9]姬雲濤,姜雙林,屈長青.生物科學專業立體式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廣東農業科學,20xx,38(19):147-148.

[10]於惠力,畢耕,高宇博,等.建立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J].實驗室科學,20xx,13(6):3-6.

[11]呂秋君,郭樹東,路曉鴿.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與地方企業契合探析[J].黑龍江高等研究,20xx(12):63-65.

[12]陳紫.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xx,3(6):42-48.

[13]蔣文昭.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機制的創新—基於制度創新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xx(2):11-14.

教育教學研究15

一、指導思想

以市、區兩級教研部門工作意見為指導,緊緊圍繞教育局總體工作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固陽縣教育局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工作實施方案》(固教發[20xx]51號),從我縣中國小教育教學實際出發,沿著"繼承、發展、創新"的工作思路,以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程序為總目標,以全力提高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切實發揮好教研室研究、服務、引領、指導的工作職能。

二、工作目標

落實《固陽縣教育局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工作實施方案》,鞏固行政推動課改兩年多的成果,做好"內部裝修"工程。落實市教研中心"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實施"的研究,轉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生態,發揮好學科基地和名師工作坊的作用,打造學科團隊,整體提升我縣教師的專業素養,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程序,全力提高我縣教育教學質量。

三、重點工作

(一)持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1、"兩項研究"不放鬆

我縣兩年半的行政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課改"兩項研究",即導學案(或助學單)的使用和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能有效落實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核心理念。持續堅持"兩項研究"的學校和老師,課堂生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給了我們堅持課改極大的勇氣和信心。在後期推進課改的過程中,我們還將繼續堅持"兩項研究"不放鬆,繼續把"兩項研究"作為各項教學賽事和各種課例展示評價標準之一。

2、多項制度做保障

我們曾提出"三項制度" 助推課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同課異構"和"藍青工程 "制度,促進了教師研究教材、設計教法的教研熱情,一批年輕教師迅速地成長起來。下一步,我們要在鞏固"三項制度"成果的基礎上,加強"名師工作坊"和學科基地的考核,加強學科帶頭人的示範引領,加強"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與展示,加強微課題的展示與管理等等,多項制度做保障,持續推進課改工作。

(二)專項研究"教學評一致性教學"

1、展示活動推進

學科基地學校自主向教研室申請 "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實踐展示。在展示活動中,名師工作坊坊主和學科帶頭人要積極帶頭示範引領。名師工作坊是否參與學科基地的展示作為優秀名師工作坊和坊員的評價依據。

2、單項評比交流

(1)新課標培訓與考試

開學初,對全縣學科教師進行新課標培訓。根據教研室現有學科教研員情況,縣教研室對國小語文、數學、英語和國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學科的老師進行培訓,學期末進行新課標考試,加強各學科教師研究課標、研究教材的意識與能力。

(2)分解課標比賽

做分解課標培訓活動,以名師工作坊為單位,組織學科團隊進行分解課標團體比賽和研討活動,指導老師們如何恰當地分解課標,將上位的課程標準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3)課程綱要的編寫

做好課程綱要的編寫講座,教給老師們方法,引導老師編寫課程綱要,形成課程資源,深入"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

3、迎接考核評比

紮實做好"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引領老師們自覺實踐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改變課堂生態,以達優爭先的目標迎接市教研中心對我縣教育局教研室的考核評比。

(三)強化課題研究行為

以研究與培訓同步提高教研實效為目標,以雙加強(加強對立項的市、區兩級課題的開展與深入,加強縣級微課題的研究與管理)工作方式為重點,提高教研工作實效,努力為學校以課題引領的教育特色提供有意義的業務指導和專業服務。

1、跟蹤指導市級、區級立項課題

對立項的市、區兩級課題做好跟蹤指導,督促實驗校召開課題協作會、階段總結會等,完善過程資料,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正方案,不斷總結可供借鑑的經驗,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 加強縣級微課題的管理

為激勵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我們在對申報的課題進行專業指導的基礎上,對46個課題以簽字蓋章的形式批准立項。但我們並未頒發立項證書,原因是立項的部分課題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於邊做邊繼續修改完善。為避免這麼多的課題流於形式,我們覺得應該嚴格在成果上把關,即在結題上把好關口。

怎樣對這些立項的微課題進行管理呢?思路如下:

(1)依託學校把關、教育局教研室參與的方式進行成果鑑定。

(2)由課題負責人向學校提出結題申請,再由學校向教育局教研室提出結題申請。

(3)結題時以成果展示為主、彙報和資料為輔。彙報以工作報告為主、研究報告為輔,淡化學術性;資料可以放寬要求,形式多樣,可以是論文、教育敘事、隨筆、案例等。不求全面,只求成果。

(4)結題申請在申報截止時間前一個月提出,方便教研室統籌安排。

(5)如有特殊情況沒有及時申請結題的,可以推遲一個學期的時間。在規定期限內不申請展示彙報的視為自動放棄。

(6)彙報之後,成果明顯的,由教育局教研室頒發結題證書。

(四)舉辦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賽

為進一步加快我縣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強學科建設,促進教學管理,培養和造就具有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更好地發揮名師效應,帶動一批教學業務骨幹快速成長,本學期特舉辦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大賽,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平臺。

(五)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

繼續加強教研員專業指導能力,建立定點聯絡學校制度和跟進式教學指導制度。每學期撰寫思路清晰、有創新的教研計劃和總結,保證每項工作都落實到位;每學期聽課不少於60節,並改變指導方式,不僅聽課評課,還要指導老師們備課,對"教學評一致性"實驗校進行跟進式指導,輻射帶動義務教育段所有學校深入"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實施;每學期指導教師編制一冊書的課程綱要,帶動學校骨幹教師編寫每冊書的學期課程綱要和單元課程綱要;主持或參與學校一項課題研究,引領老師們做好微課題研究工作;每年至少在縣級以上做一次學科講座,包括課標培訓、教材分析、課改專題等;經常撰寫課改論文,積極在《固陽教研》上發表;指導老師的教學案例在《固陽教研》雜誌上發表,案例上附有教研員專業的點評,引領教師深入進行基於課標和我縣課改實際的教學研究;指導學科基地學校進行各種主題展示彙報,如學科課改特色課、"教學評一致性"展示課、微課題成果展示等;每年至少撰寫一篇調研報告;每年度召開一次學科教研成果年度報告。

四、常規工作

1、《固陽教研》雜誌

繼續完善、出刊改版後的《固陽教研》雜誌第十期、十一期,加強課改、"教學評"及微課題的引領,加大教學案例的刊登比例,為教師研究教學、研究課堂做好導航。同時做好優秀論文的評選工作。

2、《固陽教研》微信平臺

充分利用《固陽教研》微信平臺,宣傳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 "教學評一致性實施"、學科基地建設、名師工作坊等方面所開展的有效活動,宣傳本土名師的成長之路,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助推我縣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3、期末教學質量評估

教研員要學習課標,研讀教材,科學編制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使命題充分體現檢測的信度,真正具有檢測和引領的雙重作用。同時對測試做好全面分析統計,為下一步的教學工作總結經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