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2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什麼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精選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

初見可兒是新學期報名的那天,一雙特別靈動的眼睛,小手緊緊地攥著媽媽的衣袖,任憑媽媽怎麼勸說她叫一聲老師,她就是一聲不吭。媽媽很無奈,拜託我務必關照她的孩子,留心她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情況。她說她和可兒爸爸第二天將去廣州打工,家中只留下奶奶照顧可兒的衣食住行。原來,可兒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在我的印象中,這類孩子大都自我封閉而又倔強。

面對那張固執的小臉,我的心裡已滿是疼惜。可兒這個年齡的孩子本應在父母懷裡撒嬌,卻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過早地承受著分離的思念;本應該受到父母細心的照顧和保護,卻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過早地獨自去面對困難;本應無憂無慮地與父母一起玩耍嬉戲,卻因為父母不在身邊,過早地承受著孤獨。作為教師,我們無法安排留守孩子的生活,但可以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愛,溫暖他們的心靈,儘量彌補他們缺失的親情,讓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快快樂樂地學習、生活。

第二天,奶奶早早地送可兒到幼兒園,奶奶幫可兒梳了兩條小辮子,綁著紅紅綠綠各式絹花。奶奶依然以老眼光打扮著孫女,這在班裡其他孩子看來,顯得有些另類。我把可兒拉到身邊,解開她的辮子,拿起梳子輕輕地梳起來。可兒慢慢地靠到了我的懷裡,一副愜意的樣子,甜甜的笑在脣角盪漾開來。“瞧,我們可兒笑起來多美呀,像植物角里的小花一樣,真漂亮!比撅著嘴巴的時候好看多了。以後要讓老師和小朋友每天都見到漂漂亮亮的可兒,好嗎?”可兒點點頭,開心地笑了,眼睛閃閃發光。那一瞬間,我們之間彷彿離得很近很近。於是,我主動向可兒奶奶請纓,攬下了幫可兒梳頭髮的任務。每天清晨,我和可兒都會相互依偎著,邊讓梳子輕輕地順發而下邊聊天,聊可兒的父母,聊幼兒園裡發生的趣事,聊可兒最愛看的動畫片……

開學不久,幼兒園裡為了給家長和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親子互動機會,特別策劃了“大手牽小手,一起來加油”親子運動會,可兒的爸爸媽媽雖然特想回來陪女兒參加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運動會,卻因為生計,終於沒能回來。後來,在我的建議下,奶奶和阿姨作為親友團陪同可兒參加運動會。動感的親子操由年輕的阿姨陪同參加,傳統的民間遊戲由奶奶陪同參加。陽光下,可兒神采飛揚,喜悅跳躍在她的眉梢,留戀在她微眯的眼角,躍動在她上翹的脣邊……入夜,我整理著親子運動會的照片,把它們傳到班級群相簿裡。第二天,可兒的媽媽給我留言:“老師,有您的用心,才有我們的放心!”從此以後,通過網路和電話,我與可兒的父母有了更頻繁的溝通和交流,我們還達成共識: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要儘量讓可兒感覺到父母的愛沒有缺失,親情就在身邊。在我的提議下,可兒的父母每天都會給可兒打電話,時不時地還會快遞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小玩具過來,讓可兒與班裡的孩子一起分享。儘管不能親自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但可兒的爸爸媽媽也會像其他父母一樣出謀劃策,給予可兒引導和鼓勵。

如今的可兒開朗、活潑、可愛。我想,也許那一方留守的天空是清冷的,但只要幼兒園、家庭乃至社會共同努力,為孩子們打造一片五彩而溫馨的天空,用愛去呵護這些稚嫩的幼苗,讓他們在這方廣闊的天空裡盡情享受溫情,就能讓他們少些失落和遺憾,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2

上中班以後,為了進一步鍛鍊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我們經常邀請孩子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器械箱,分發點心和碗筷,整理床鋪,等等。每天午飯後的散步時間,我們會請兩三位孩子留在活動室裡,幫著拎拎桶、掛掛毛巾什麼的,不少孩子總是積極響應。於是,我們便輪流邀請一些主動請纓的孩子,分配適當的勞動任務,讓他們學習簡單的勞動技能。在與教師一起勞動的過程中,這些孩子變得越來越能幹,也樂於與教師交流。可是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踴躍參加勞動的總是那些活潑、動手能力較強、平常願意和教師交流的孩子,那些比較內向、做事較慢或平素就貪玩的孩子幾乎從不舉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孩子的性格因素外,還與我們的選擇習慣有關。剛開始,由於我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所以邀請的都是一貫比較能幹的孩子,他們在不斷的參與和我們的肯定中獲得了成功與自信,因而表現更加積極。那些能力較弱的孩子原本就自信心不足,加上教師沒有邀請他們,他們自然而然就置身事外,漸漸喪失了主動性。而那些調皮的孩子只想著遠離教師的視線嬉鬧,對勞動自然不感興趣。那麼,有什麼辦法讓所有孩子都積極投身到為集體服務的活動中呢?我們的策略是:

1.把勞動作為獎勵內容

中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揚,願意在集體中承擔一定的任務,表現自己的能力。我們將參加勞動作為對錶現好的孩子的一種獎勵措施,有效激發了孩子的內在動力。

一次午餐後,我們對孩子半天的表現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對有進步的孩子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表揚,然後提出要求:“因為你們表現很棒,所以老師請你們來幫忙。你們願意嗎?”受到邀請的孩子自然開心不已,看到周圍羨慕的眼光,自豪感油然而生。後來,隨著參與勞動的人越來越多,我不得不制定值日表,安排孩子輪流參加勞動。

2.讓勞動富有遊戲性

在教師心目中,參與勞動是一種鍛鍊。而在孩子眼裡,勞動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遊戲,他們享受這種和教師一起把活動室整理乾淨、充分顯示自己能力的感覺,享受水流衝在抹布上、拖把在地面遊走的過程。如果這種“遊戲”更具趣味性.那麼它就會更具吸引力。所以,我們和孩子一起給每一種勞動內容都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例如,將擦桌子叫作“給桌子洗臉”,將拖地當成“給地板撓癢癢”,將掛毛巾變成“數數比賽”……孩子們沉浸在遊戲情境中,勞動也變得格外快樂。就連那些原本調皮的孩子也願意參與其中。

3.降低工作難度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如果教師要求過高,勞動強度太大,他們會很容易對勞動失去興趣。所以,我們每次都降低勞動要求,詳細講解勞動技能和方法。比如:有米粒和湯漬的桌子,孩子往往是擦不乾淨的,於是我們教師先用清潔劑擦洗一遍,然後要求孩子兩人一組面對面站在桌子兩邊,將擰乾的乾淨抹布攤鋪在桌面上左右移動,每人負責自己面前的一半,從這頭擦到那頭,然後再沿桌子四周擦一遍。這樣孩子會產生勝任感,並通過自己的行動體驗到挑戰自我的快樂,不僅勞動技能有所提高,參與勞動的熱情也更高了。

4.促進合作與交流

合作勞動總是更有樂趣。於是,我們鼓勵幼兒兩三人一組,共同完成勞動任務。孩子有時會分工協作,有時會相互競賽,有時會相互提醒和糾正,當然偶爾也會調皮玩鬧,但都體驗到了勞動的快樂,也逐漸習慣了合作這一重要的勞動形式。午後散步時,是活動室裡一天中最清靜的時候,此時我們可以邊勞動邊和孩子聊聊天。在這種非正式、平等的交流中,即便是性格內向的孩子也願意敞開心扉,積極迴應。

曾看到一篇報道,說國外有一些高校明確表示拒絕接收中國獨生子女入學,原因是這些孩子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所以,我們應該從娃娃開始,讓孩子愛勞動、會勞動、有機會勞動,真正成為“腦子指揮雙手、雙手鍛鍊腦子的手腦健全的人”。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3

雨兒是這學期才轉學到我班來的,所以我會特別關注她。性格開朗的雨兒卻沒有一丁點兒初來乍到的生澀,她喜歡和男孩子們湊在一起,眉飛色舞地講去鄉下釣魚的趣事,也熱衷於和女孩子一起,玩巴拉拉小魔仙的遊戲……在短短的幾天裡,雨兒就成了大家的好朋友。看雨兒能這麼快融入新的集體,我長長地舒了口氣,平時對她的關注也變少了。

有一天,孩子們都在喝水,而我也正忙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不知什麼時候,雨兒悄悄來到了我身邊,冷不丁地問我:“老師,我們過一會兒幹什麼?”我只顧整理活動材料,敷衍著她:“一會兒你就知道了。”雨兒看著我手中的材料,話匣子一下打開了:“老師,這些東西都是什麼?”“老師,我家也有這種管子。”……說得高興,雨兒忍不住拿了根塑料管玩了起來,只見她將塑料管繞成一圈,興奮地對我說:“老師快看,我會變蝸牛哦!”雨兒的行為讓忙亂中的我有些不耐煩了,便不由分說拽著她的手臂把她拉回到座位上:“我很忙,請你別煩我,你就在這兒等我一會兒!”就在我折回來的時候,雨兒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似的又跟了上來,一瞬間,我有些失控了:“雨兒,你就不能學學別的小朋友耐心地等我一會兒嗎?”我這高八度的一嗓子顯然是嚇著雨兒了,只見她愣在原地一言不發,眼淚瞬間就湧了出來,兩隻手不知所措地拉扯著衣角。意識到自己的急躁後,我的語氣緩和了許多:“雨兒,你看別的小朋友都在座位上等老師呢,你也坐那兒等我好嗎?”雨兒哽咽了老半天,委屈地蹦出這樣一句話來:“老師,你每天都在忙,我就想和你說說話。”雨兒的一字一句刺進了我的心坎。我慢慢俯下身,默默地將雨兒攬進懷裡,淚水在我的眼眶裡打轉。我為我的急躁而自責,也為對雨兒的不理解而內疚,我隨即附在雨兒的耳邊和她約定:“每天午飯後我們好好說說話!”聽我這麼說,雨兒將信將疑。我伸出手指頭鄭重其事地和她拉勾,雨兒這才破涕為笑,撒腿跑開了,臨走還不忘俏皮地回我一句:“騙人是小狗。”

以後每天午餐後,我都會遵守和雨兒的約定,我倆漸漸成了好朋友。在雨兒心裡。我和別的小朋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是她想要結識的新朋友。

雨兒的事讓我反省,作為老師,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瑣碎工作中,“我很忙,等我一會兒”早已成為我們的口頭禪。因為要設計活動方案,要準備遊戲材料,要研究教學有效性,要寫論文……我們離孩子越來越遠。我想,這絕不是教育的初衷,有時候我們是否忙得有些本末倒置?讓我們不再以忙為藉口,不再吝惜自己的愛,走近每一個孩子,聽他們說說心裡話,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4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經常提到一個詞“言傳身教”,意在強調一種好的教育是需要通過良好的言行舉止來對受教育者進行影響的。而在我看來,唯獨幼兒教育則是一門身教大於言傳的教育。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說的再多還不如直接做給他們看;另一方面,他們還處在一個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階段,是非觀並不是特別清楚,他們總會以老師家長的行為為模版去模仿,由此可見,幼兒教育“身教的重要性。

曾經在我實習時,由於沒有經驗,班級管理很成問題,於是乎在心情不好的狀態下,我總用大吼大叫來嚇住孩子,但這種方法似乎是隻能取到短時間的效果,反而孩子們時間一長,也不怕了,越搞越亂。後來,一位有經驗的老師告訴我說:你總是大聲和孩子們說話,他們已經習慣了你的這種說話方式,怎麼會聽你的呢?你始終要明白,你是孩子們的鏡子,你怎樣孩子們就怎樣。從那以後,我開始改變自己面對孩子時的心態,沒過多久發生了一些天翻地覆的變化。

而今,當我正式踏入幼兒教師的崗位時,不斷地在提醒自己,我的“身教”要大於“言傳”,我想這也是孩子們特別喜歡我的一個原因之一。我和他們交談、上課活動,從來都是很和氣,親切的語氣交流,幾乎是沒有發脾氣的時候,所以我良好的榜樣也得到了他們的回饋,就是上課時願意跟隨我的步伐走。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對父母,面對著自己的熊孩子束手無策的時候,除了打罵就是亂吼,然後孩子卻更加逆反,更加讓家長頭痛。殊不知,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輸送到他那的本來就是負面的情緒和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東西,那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我們要求孩子規律作息,自己卻熬夜玩耍;我們要求孩子多閱讀,自己卻在那裡玩手機不陪伴;我們告訴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卻在紅綠燈前暢通無阻;我們要求孩子講究衛生,自己卻亂扔垃圾……

太多這樣的事情,在孩子和父母之間上演,所以你一面給孩子唱紅臉,一面又給孩子唱黑臉,教育與行為是要有一致性的好嗎?我的父母們。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先生曾經和孩子鄭亞旗之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年春節他帶兒子去看父母,在車子裡拖了一臺彩色電視機帶給父母,並對兒子鄭亞旗說:“你看,爺爺奶奶想要的彩電,我鄭淵潔買給他們了。”這個故事是鄭氏父子參加《天天向上》兒子鄭亞旗講的,而且他還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就是,他以後也要給父母買大彩電,時值鄭亞旗8歲的事,他能記得如此清楚,受到如此深刻的教育,應該來說,和鄭淵潔這一“身教”的舉動是分不開的,自己用行動告訴孩子什麼是孝敬父母,父母想要的滿足他們,可能對一個8歲小孩說過多的語言都不及於這一舉動好。

“身教”是要求教育者展現高素質的時刻,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你“身教”的好,他學的會;不好的,他也學的會。所以,父母們用你們最合格的“身教”教育孩子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5

區域活動時,我給孩子們準備了五顏六色的顏料盒毛筆,孩子們像粉刷匠,認真地刷著自己製作的小汽車、小房子,玩得不亦樂乎!

然而在區域活動小結時,問題出現了:粉刷匠林林臉上抹了一把顏料,透過他“可笑”的臉蛋兒,我看到了林林皺著的眉頭,急忙問發生了什麼事?林林說:“真奇怪,為什麼浩浩的小車能夠塗上漂亮的顏色,而我的小車卻塗不上顏色呢?”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我沒有急於回答。

問題出現了,我又將問題拋給其他孩子們,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

可能顏料只能塗車,不能塗房子;

可能你的顏料太淺了;

可能房子上有什麼東西吧;

你換個房子試試吧;

聽著孩子們喋喋不休的爭論,我意識到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粉刷房子”事件調動了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不能讓這教育價值白白流失。

趁熱打鐵,第二天的.區域活動,根據孩子們的討論,我提供了不同材質的房子、車、紙板,不同深淺的顏料,孩子們開始了進一步的嘗試和探索。

經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孩子們探索出了粉刷房子的小祕密:原來,不同材質的紙板吸收顏料的程度是不同的,普通材質的紙盒會很容易吸收顏料,而表面包有透明塑料薄膜的紙板,無論是深顏色還是淺顏色的顏料都不會刷到紙板上……

經過一番操作實驗,林林終於明白“為什麼自己的房子刷不上顏色了!”更可喜的是經過一番嘗試,我們班的寶貝能夠很快地分辨出不同材質紙板的主要特徵。

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把學習的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需給予必要的幫助、提示和引領,鼓勵孩子去發現,支援孩子去探索。

孩子的內心有著許多的“為什麼”,無數個“小疑問”,讓我們陪伴孩子去探索、去發現大千世界的“千奇百問”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6

發脾氣是每個孩子外在行為的表現方式,受到挫折、不滿足、冷落、等等後哭叫吵鬧的現象,常常令家長們束手無策。

幼兒發脾氣的成因有許多,該行為的發生與兒童自身的成長、生活環境、缺乏有效的指導及家長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關。

一、幼兒自身原因:

1、孩子為了吸引家人對自己的關注與注意,當感到自己受到冷落,會藉故哭鬧發脾氣引起媽媽的關注。比如上幼兒園粘媽媽,將安全感移交在媽媽身上,注意力也不能集中自我發展上,拒絕參加活動,封閉自己的行為。

2、用發脾氣的方式和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對抗,對自己看到的不文明現象、不平等現象還沒有能力糾正,內心渴望平等與規則,就用自己的內心作鬥爭,用發脾氣表現出來。

3、、當孩子得不到正確的方法或指導時,就會胡鬧、破壞,一些讓成人困惑的行為就產生了。如案例所說媽媽將孩子關起來,當成人不能以最好的習慣、舉止、語言面對孩子時,他也會反過來關小朋友。孩子在不明辨好壞時,會吸收模仿成人。當孩子混亂時、做錯事情時,不能告訴孩子正確的方法,孩子就會以發脾氣的方式待人待事。

4、為了一些小事情逃避責任,怕受到家長的責罰,就以哭鬧來轉移注意力。孩子很多時候不能面對自己做的事情並將責任推向家長,如果家長追究,就會發脾氣逃避責任。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原因:

1、家長缺乏耐心,善用發脾氣的方式解決問題,以至於發脾氣行為影響孩子。不難看出,孩子有暴力傾向與家長的行為方式有關,通過調查瞭解到,家長遇事著急通常會大喊大叫並說些粗野的話,孩子也會如此。孩子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環境裡,成人對他的態度忽好忽壞,所以孩子會遇事時發脾氣,使用詛咒的語言,暴力的行為,在成人不斷地訓斥中,孩子反覆使用這樣的語言、行為,讓周圍人感受到威懾力。

2、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有些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候當孩子興奮地向家長講述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沒有迴應,孩子會十分惱火的。

3、有的家庭過度溺愛孩子,做事的態度不夠堅定,溺愛造成孩子不願去幼兒園、對某些物品佔有慾,他們用哭鬧威脅家長以達到目的。

4、家庭成員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方管教,一方坦護,使孩子覺得有了“靠山”,就會出現無所顧忌、動輒哭鬧的現象來滿足自己無理要求,並威脅成人。

三、“規則”幫助孩子

遵守規則的生活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給孩子的基本規則,必須符合人性、符合社會文明的,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文化中都要遵守。(範文網 )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況下,逐步實施。

1、需要讓孩子們知道並遵守以下規則:

a、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孩子們自己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與和諧的氛圍。

b、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堅定地告訴孩子並執行。

c、爭搶時告訴幼兒規則:誰先看到的誰先使用,後來者,請等待。

d、面對幼兒發脾氣是的暴力行為,告訴他:粗野的事情不可以做,用文明的方式解決問題。

e、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f、不可以打擾別人。

2、在基本規則的問題上是不能商量的,要非常清晰而堅定地傳達給孩子,這樣他就會非常懂得在什麼時候應該適可而止。哭是孩子調節情緒的方法,這就是哭的意義。所以,不要害怕孩子哭,也不要被孩子的哭所控制.一段時期過去就會好的。

3、規則是具有彈性的。比如看電視這件事,成人很容易與孩子發生衝突,引起孩子發脾氣。和自己孩子商量好一個小時或固定的時間,成為相互之間的一個約定,它就是一個規則,在這個時間裡看電視的自由由孩子自己把握,家人不可以打擾與破壞,一個小時之後孩子並沒有離開電視,因為孩子沒有看到結尾,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掌握彈性的規則,讓孩子看完結尾,保持孩子對一個故事的完整性。

假如規定的時間到了到了,故事也結束了,孩子沒有遵守規則,家長要提醒孩子,堅定而親切的語氣告訴孩子,孩子也許會大哭大鬧,沒關係,這是他調整的一個機會,讓孩子哭一會,給他空間,讓他慢慢調整,因為我們制定規則的目的是讓孩子接納,這是和他的約定好的,他需要從現在開始遵守自己的約定。

4、購物、買物品、去超市,和孩子商量一個規則:只能挑三樣東西,滿足孩子的願望同時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年齡小一些的孩子這樣做,對大一點的孩子,給孩子5元錢,讓孩子選擇適合的商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滿足孩子內心需要,滿足孩子願望。

5、在交往中讓孩子們先制定遊戲規則,並共同遵守遊戲規則是非常必要的,在遊戲中教師要作為一個觀察者,培養幼兒逐漸自己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

6、成人更應該遵守規則。家長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需要家長的悉心呵護和耐心引導。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

總之,孩子的發脾氣原因多種多樣,從中讓我們看到孩子發脾氣的背後一定的緣由,利用發脾氣的契機,真正要了解他們,走近他們,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從中讓孩子感受到成人的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7

在幼兒園我們成天面對的是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孩子。他們有著無窮的精力和講不完的話,好奇、好動、好模仿。他們的世界五彩斑斕,純真而又美好。怎樣讓這那群孩子們既學會遵守規則又快樂地生活、遊戲?那就要看老師的個人魅力了。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怎樣讓那生硬的規矩變得生動活潑讓人能夠快樂無比的接受呢?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我逐步積累經驗,將各種規則變得無痕有趣。

一、快樂你我變奏曲

每天的活動都有集體遊戲的時間。集體活動前把孩子們組織起來,讓他們安靜下來需要頗費周折。有時,就是你大聲的訓斥,孩子們也把它當成是耳旁風,還是繼續談笑風生。儘管你惱羞成怒,還是無濟於事。於是,我改變策略,發揮音樂的指令作用,在集體活動前我們聽一段輕鬆的音樂,做做律動遊戲;集體遊戲前,我們做做手指操。節奏歡快的音樂響起,孩子們馬上就安靜下來了。我們的各項活動都有著獨立的音樂指令。當孩子們聽到輕快的《粉刷匠》音樂知道要安靜下來了。當孩子們聽到溫柔的《小星星》音樂知道要休息一會。當孩子們聽到節奏明快的《運動員進行曲》知道要排隊出去做早操了。當孩子們聽到悅耳婉轉的《森林狂想曲》時就知道要一組一組搬椅子上課了。音樂,慢慢的在孩子們的心田流淌著,帶給孩子們快樂,帶給孩子們幸福。這就是快樂你我的變奏曲,讓孩子們欣然接受規則的法寶。

二、紅五星的力量

在幼兒園有的孩子比較乖巧,有的孩子比較懂事,有的孩子比較機靈,有的孩子比較能幹,但是也總是有些孩子是班上的“淘氣包”。他們時不時的做些破壞紀律的事情。如趁別人不注意的時候踩一下小朋友的腳,在小朋友畫得很美的畫紙上塗上幾筆,中午別的孩子睡覺了,淘氣的孩子會趴在小床上,用手去敲床板玩。這時,我會輕輕走到小床邊,摸摸孩子的小手和額頭,小聲說:“中午睡著了才能長得又高又大。先把眼睛閉上,你睡著了,老師的小星星就會飛到你的額頭上哦。”老師輕輕的撫摸讓孩子產生了安全感,一會就睡著了。我會在孩子額頭上放個紅五星貼。老師的五角星有著獨特的魅力,那些調皮的孩子在紅五星的鼓勵下,慢慢的學會了遵守規則。

三、趣味手指遊戲

每天的活動中有許多的過渡環節需要等待。讓孩子們乖乖地坐著這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徵,孩子們也不樂意接受。於是,在等待的環節中,我每天都變換著花樣和孩子們玩各種各樣的手指遊戲。這樣可以避免時間的隱形浪費,讓他們在娛樂的同時獲得了知識,還鍛鍊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啊!手指遊戲是簡單又不需要有任何準備的小遊戲,孩子們非常喜歡。大拇指,點點頭,食指,彎彎腰,中指,繞一繞;無名指,親一親;小指;勾一勾。就是這樣簡單的遊戲,小班的孩子們百玩不厭。每天,他們都期待著老師帶給他們新的手指遊戲。左手伸出來,右手伸出來。左手擺一擺,右手擺一擺。翻開來是手心,翻過去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我的好寶貝。讓我找找誰是我的好寶貝啊?孩子們馬上就全都精神抖擻,像準備檢閱的士兵一樣。你的活動就可以順利的進行了。其實,教師無需大聲的呵斥,無需太多的講述,只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孩子們就會在快樂中接受規則。

四、和故事約會

故事是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優美形象的語言,典型的人物塑造,生動的故事情節,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老師是孩子們心目中的故事大王,也是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似乎老師的腦海中總有講不完的故事。老師講的故事孩子們也是百聽不厭,每天,他們都會嚷嚷著讓老師講故事。當下最流行的繪本是孩子們的故事源泉。幼兒園的閱讀區域也是孩子們最想去的地方,那裡放滿了孩子們喜歡的繪本圖書,我組織孩子每天與故事來約會。在給孩子們講述成語故事《狐假虎威》時,狡猾的狐狸和愚蠢的老虎在我的詮釋下變得那樣活靈活現。孩子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小眼睛炯炯有神,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我還和孩子們戴上故事中小動物的頭飾饒有興趣地表演,讓孩子們在故事表演中理解故事情節。五彩繽紛的繪本、聚精會神的孩子、生動演繹的“故事大王”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懂得,如何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好孩子。於是,我和孩子們有了一個約定,每天都能聽到“燕子姐姐”講故事,這是我與孩子們和故事最快樂的約會。

教師的智慧在班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有智慧的教師能夠非常輕鬆把規則都隱藏在遊戲中,孩子們在這樣班級中生活、學習是幸福的。這就是無痕的規則教育,它帶給孩子們的是無限的智慧,無限的歡樂!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8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要有愛心,要熱愛幼教事業,熱愛每一個孩子,但對孩子的這份愛,要把握好“溫度”和“尺度”,要做到適宜。

幼兒園裡常會有一些個性突出的孩子喜歡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達心中的“不想”。

最近班裡來了一位叫曲文涵的小女孩,她特別的安靜,安靜的幾乎到了能被人“忽略”的地步,她坐在那裡不哭、不笑、也不說話,孩子們喝水的時候她不喝,如廁的時候她也不去,對老師的引導無動於衷,我一直在觀察著她,在想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她溝通。午餐的時間到了,孩子們都津津有味的吃著飯菜,而她卻看著飯菜發呆,不肯吃。我走過去蹲下身來問他:“怎麼了?為什麼不吃飯?”她看著我,搖搖頭,我又問:“這麼好吃的飯菜你不喜歡嗎?要怎樣你才喜歡吃飯告訴老師好嗎?”過了一會她小聲說:“老師餵我吃。”噢,原來她是在等著讓人喂,我拿起了勺子,喂她吃了一口飯。“老師餵你吃了第一口飯,剩下的飯菜你自己吃好嗎?你看小朋友都是自己吃飯的,文涵是最乖最棒的,老師相信剩下的飯菜你一定能自己來吃……在我的鼓勵誘導下,曲文涵終於拿起了勺子,開始自己吃飯,雖然她吃的很慢,吃到最後,飯菜是吃了一半撒了一半,但她畢竟做到了自己吃飯。

《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和努力給予肯定,不因做的不好或做的慢而包辦代替。對於像曲文涵這樣的孩子,我們要給予她們更多的關心和鼓勵,用自己的愛去消除她們不安的心理,用愛的智慧教會她們生活自理的方法,等待她們慢慢學會獨立,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用耐心陪伴著他們。

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關懷,老師應該具有多重角色,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孩子一把,在孩子需要關懷的時候能像媽媽一樣撫慰,在孩子需要理解的時候像朋友一樣傾聽。蹲下身來,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那扇心靈的小窗都有一把獨特的鑰匙,可以開啟,只要有了那把鑰匙,快樂和驚喜就會隨之湧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特別關注文涵,當她不開心時,我會把她輕輕的擁入懷中,耐心的勸慰她,當她與同伴發生衝突時,我在引導她學著解決問題的同時,教育她要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文涵也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她已經能較主動的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也能融入到同伴中去了,與我的關係也親近了許多。

記得有一次,我要在活動室的天花板上懸掛物品,需要踩到桌椅上才夠的著,當我爬到椅子上時,腳踩偏了,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當我再次爬上去時,一個細細的聲音傳過來:”老師,小心點。”我循聲望去,只見文涵蹲在地上,兩隻小手緊緊的握著椅子腿,眼睛緊張的盯著我。那一刻,我被深深感動了,孩子那一句發自內心的提醒,以及想保護我的行動,飽含了對我的愛與關心。愛是可以相互傳遞的,讓愛的圓圈在我們周圍延展。

親愛的孩子,感謝你們毫不吝嗇的把美好的童年時光與我分享,感謝你們的童言稚語為我的生活增添無限樂趣,我願在心中留下一片淨土給天使一般的你們,我把愛、陽光和溫暖傳遞到你們純真的心靈當中。

讓愛永遠與你們相隨,讓愛伴隨你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9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好奇心越來越強,總想要把某件事弄清楚才罷手。當然了,他們喜歡與周圍的事物之間產生互動,喜歡探索。作為老師的我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過於干涉孩子們的探究,必要時可以加以引導。

這天下午孩子們正在自由玩耍。突然我被一個奇怪的談話吸引住了“我的頭是圓的,你的頭是圓的嗎?”“當然了,你看。”說著還故意靠過去讓他看。“你說謊,你的頭不是圓的,你的頭是長方形的。”聽到這兒,我不禁笑了起來。“不是,你的頭才是長方形的呢?”兩人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他的頭為什麼不是圓的,而是長方形呢?”“因為他的臉是長方形的,所以他的頭也是長方形的。”聽了他的話,我斷定他為什麼一口咬定自己的頭是圓的了?因為他的臉是圓的。“你身上哪些地方圓的?”“眼球是圓的。”“老師我知道,我的皮股是圓的。”聽到這兒我不僅哈哈大笑起來。和孩子們在一起聊天后,你就會覺得自己什麼煩惱也沒有了,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感覺真好!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0

為了在畢業典禮的舞臺上秀出自己的風采,圓滿地結束幼兒園的愉快生活,大班的孩子們每天都認真地、開心地排練自己的演出節目,只有芸芸總是悶悶不樂的。我關心地問她怎麼了,她低著頭說:“別人的爸爸媽媽都來陪小朋友表演,我的爸爸媽媽怎麼不來呢?”我安慰她:“芸芸不要著急,也許是爸爸媽媽太忙了,正式演出那天,爸爸媽媽一定會來的!”孩子高興地點點頭,眼睛裡充滿了期待。放學時,我想和芸芸的爸爸談談,可他顯得很著急,他對我說:“周老師,我家開店實在太忙了,我得走了!”話沒說完,他便拉著孩子走了。晚上,我又和芸芸的媽媽通了電話,希望他們來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對於孩子來說這非常重要。芸芸的媽媽答應一定來看孩子的演出。

可畢業典禮那天中午,芸芸遲遲沒有出現。我焦急地撥通了她媽媽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理直氣壯”的託辭:“哎呀,周老師啊。我們家實在太忙了,實在去不了了。芸芸就不去表演節目了!”聽了芸芸媽媽的一番話,我很失望,孩子辛辛苦苦排練的節目說不演就不演了嗎?家長只顧掙錢就可以不顧孩子的需求嗎?我堅決地說:“畢業典禮對芸芸來說非常重要,是孩子一生美好的回憶。我希望孩子來參加,如果你們沒有時間陪同,我來代替做孩子的家長!”20分鐘後,芸芸的爸爸送她到幼兒園門口,丟下一句“周老師。麻煩你了”就騎著摩托車跑了。

我蹲下身來,溫柔地摸著芸芸的頭,對她說:“芸芸,你有小姨嗎?”她搖搖頭:“沒有!”我接著說:“你願意周老師做你的小姨嗎?”孩子開心地跳起來:“太好啦!我有小姨了!”我說:“你的爸爸媽媽很忙,今天小姨在臺下看你表演,為你鼓掌,你要好好表現哦!”她使勁兒地點點頭:“嗯.我一定好好跳!”在她上臺之前我給她鼓勵的眼神,伸出大拇指給她自信。果然,芸芸表演得非常棒,就像一隻快樂的小鳥在舞臺上盡情地飛舞。節目結束下場之後,我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和甜蜜的親吻,誇獎她說:“芸芸跳得真棒!”孩子幸福地笑了,那笑容至今深深烙在我的腦海裡。

芸芸的父母沒有來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這是個遺憾,我希望我的愛能夠彌補這個遺憾,讓芸芸和別的孩子一樣得到親人的掌聲和讚揚。為孩子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畫上圓滿、完美的句號!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1

小班的寬寬來園較晚,在大部分幼兒已經度過分離焦慮期後,他剛剛開始適應,哭聲不斷。集體活動時,我們總會突然聽他用哭得已經沙啞的聲音哀嚎:“我要去廁所。”老師請他去了,他還戰戰兢兢地不敢進廁所,常常一天尿溼好幾條褲子。老師問:“怎麼不去廁所尿?”他會哭得更厲害,卻什麼也不說。後來,在每天的如廁環節,我都下意識地關注他,試著去鼓勵他克服困難。他害怕,我就拉著他的手跟著他一起進廁所對他說:“沒事,老師在呢!老師跟你一起去!”

經過鼓勵,寬寬終於敢走進廁所了,可仍然死死拉住我的手,弱小的身體顫抖著,臉上還掛著淚痕,一邊拉著我的手一邊小便。

過了一段時間,我試著讓他自己小便,想趁他小便時悄悄地離開,可是他連褲子都不提就逃離了廁所。看來只憑鼓勵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無論是上課、下課、午睡、吃飯,只要他想起小便,就大聲哭鬧,拉著老師一起上廁所。看到自己的耐心鼓勵並沒有起到作用,我失望又煩惱。

難道要試一試堅決一點的態度?一次上課的時候,大家都在認真聽著小李老師講課。突然,一聲帶著哭腔的“我要上廁所”響起,又是寬寬。我把寬寬叫到一邊生氣地跟他說:“上廁所有什麼好哭的?自己去!”話音剛落,寬寬“哇”的一聲哭得更厲害了。好好說也不管用,生氣跟他說也不管用。這可怎麼辦呢?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要為幼兒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這就需要老師先走進童心世界,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學會等待。

我反思,寬寬一定是對這件事情太在意、太敏感了。之後的幾天裡,我沒有再跟他提起過上廁所的問題,而是靜靜陪著他,試著成為他的朋友。在建築區中,我陪他一起搭“恐龍館”;在戶外活動時,我當做大錘子,和他一起玩打地鼠的遊戲;在他每次哭著想要小便的時候,我都主動伸出我的手笑著跟他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去。”……漸漸地,寬寬好像已經習慣了我在他的旁邊,對我也不那麼陌生。有一次在娃娃家,寬寬端著一杯水果笑著對我說:“靜靜老師,來嚐嚐我的果汁。”接過這杯果汁,我又驚又喜,突然發現寬寬終於也把我裝進了他的心裡。

午睡時,寬寬的嚎啕大哭打破了教室的寧靜,很多孩子都被他的聲音驚醒了。我還是像以往一樣陪著他說:“沒關係,走!我們去廁所。”但這次我相信能夠找到真正的原因了。回到床上,我問他:“寬寬,你上廁所為什麼要哭?”寬寬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了原因:“我……我害怕………你怕什麼?…我害怕洗衣機的聲音……”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對於寬寬來說,他心裡過不了的坎兒竟然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洗衣機。

寬寬並不擅於表達,所以我只有靜靜陪伴他,真正走進了他的心裡,他才會對我敞開心扉,傾心交談。

我試著站在寬寬的角度去感受。當我走近正在隆隆作響的洗衣機時,聲音是有些大。當我蹲在男孩的小便池前,模仿孩子的高度時,隆隆的響聲加上洗衣機的晃動,在空曠狹小的衛生間裡顯得尤為可怕。試想一下,成人尚且如此,對於弱小的寬寬來說,的確是極大的恐怖折磨。哪怕洗衣機沒有工作的時候,那種隆隆的聲音還回蕩在心頭,他也會覺得洗衣機是個可怕的怪物。

於是,我和配班老師溝通,觀察寬寬上廁所的時間,儘量避免使用洗衣機。並且,我將洗衣機的聲音錄了下來,帶著孩子們玩了一個洗衣機洗衣服的遊戲。小朋友們聽著錄音,模仿洗衣機轉動的樣子,當聲音停止時,小朋友便擺出被洗的衣服的各種造型,並說說自己是什麼樣的衣服。寬寬剛聽到音樂,就躲到我旁邊,緊緊拉著我的手,表情有些驚恐和緊張。我調小音量後,寬寬稍微能放鬆手在我旁邊看小朋友玩,直到被大家感染適應洗衣機的聲音加入了遊戲。

為了讓寬寬接納洗衣機,根據年齡特點,我特意在洗衣機上貼上微笑的表情貼畫。我帶著他認識洗衣機,牽著他的手摸了摸洗衣機,和它打打招呼,試圖讓他和洗衣機做朋友。

漸漸地,寬寬對洗衣機已經沒有那麼牴觸了。有一天,洗衣機正在工作,寬寬拉著我的手對我說:“靜靜老師,你聽洗衣機在唱歌呢!”而且,在隨後的時間裡,只要他有了什麼問題或者新奇的發現總願意來找我說,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原來,“教育”要從“等待”開始, “走進”要從“走近”開始,“傾訴”要從“傾心”開始,“理解”要從“換位”開始。急於求成不會起到正面效果,只有耐心陪伴、溫柔傾聽,方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到他的真正想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2

送走了大班可愛的孩子們,又迎來了小班新入園的寶寶,看著寶寶們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心中充滿了疼愛之心。寶寶非常可愛,但是想讓他們順利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寶寶入園的這段日子裡,每天都能聽到寶寶們哭鬧的聲音,我和班內的老師竭盡全力的照顧著寶寶們,儘量讓寶寶們早些適應幼兒園生活,在眾多的寶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喬晗珺小朋友。

喬晗珺,一個人見人愛的小男孩,雖然有些調皮,但是很惹人愛,我們都很喜歡他,這個小傢伙是在託班升入小班的,所以我們對他適應小班生活很放心。喬晗珺升入小班的前幾天每天都樂呵呵的,就是中午在幼兒園吃飯後不太愛睡覺。可是就在喬晗珺在小班的第四天,他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不再是每天樂呵呵,而是一整天沒精神,還老是趴在視窗望媽媽。在離園時我們將孩子的情況告訴了孩子媽媽。第二天入園時孩子更不可思議了,哭鬧著不上幼兒園,孩子的爸爸沒好氣的說,是不是你們嚇唬孩子了,以前從沒這樣過,當時真是很委屈,但還是耐心給家長解釋,但喬晗珺的爸爸還是不高興的走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3

這幾天連續的陰雨把孩子們困在了教室裡,今天中午看見外面雨停了,我便對孩子們說:“把玩具收起來,太陽出來了,我們一起到外面散散步吧!”“耶!太好了……”孩子們一邊歡呼一邊動作迅速地整理好玩具,手拉手開始排隊啦!這時恆恆卻若有所思的站在一旁,我便走上前提醒他:“恆恆!快點和好朋友手拉手,我們現在要去外面散步了!”“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原來恆恆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滿心期待地去散步,他的小腦袋裡竟在思考這樣“深”的問題?我該怎樣去回答和處理呢?恆恆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對於個體孩子提出的隨機問題,我是與這個孩子產生互動討論呢?還是把這個問題拋給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一起參與交流討論,從而引發孩子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的中午,我便組織了一次雨天好還是晴天好的談話活動,把問題再次拋給孩子。我說道:“昨天恆恆問了我這樣的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們是怎麼想的,把你的想法大膽地說出來!”,這下孩子們議論開了,孩子們一邊說我便把他們的觀點記錄了下來:

1.喜歡晴天的理由:太陽出來讓植物生長;晒晒太陽人不會生病;太陽出來可以晒衣服,太陽出來可以出去玩,我們可以鍛鍊身體……

2.喜歡雨天的理由:下雨天植物不會乾枯,下雨天河水不會幹,可以穿漂亮的雨鞋,撐著傘出去玩,下雨天的雨聲特別的好聽,水滴很好看……

從孩子們闡述的觀點中,他們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還是比較單一的(因為沒有哪個孩子是既喜歡雨天又喜歡晴天的),因此我又隨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有的喜歡下雨有的喜歡有太陽,那麼如果一直下雨或者一直有太陽,這樣好嗎?今天回家好好想想,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再來交流!”

在這次的交流討論中,大部分孩子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顯然這次談話並沒有結束或者說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又引發了新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日常活動中隨機生成的問題,可以變得非常有價值,可以引發一次次的集體活動,把個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轉化為集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在觀點的碰撞中、經驗的分享中、情感的交流中讓孩子們更多的去關注、去發現、去思考!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4

週週愛告狀.吃飯時狀告“××沒吃饅頭”,上課時狀告“××說話了”,午睡時狀告“××沒睡覺”……我想,週週之所以愛告狀.是因為他正處於“自我中心化”的年齡階段,一般都從自身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忽視同伴身上的優點,也看不到自身的缺點。當他向老師告狀時,他就會獲得一種“對方不如自己”的暗示式自我表揚,特別是老師因此而批評對方的時候,他會獲得某種滿足感。

區域活動,週週選擇了美工區,活動結束的時候,週週又跑過來告狀了:“老師,諾諾收拾水彩筆的速度太慢了,我都收完兩盒了,她一盒還沒整理完。”我說:“不急,我們再給他點時間。”我注意到,諾諾正將彩筆按同色系排列在一起,彩色筆擺放得非常整齊。

活動點評環節,我特意將諾諾整理的彩筆展示給小朋友看:“這是諾諾整理的彩筆,請大家來說一說,諾諾是怎麼整理的?”

小朋友們一個個舉手:“諾諾很細心,把彩筆整理得非常整齊!”“諾諾按照顏色規律排列彩筆,所以速度有點慢,但我喜歡諾諾整理的彩筆!”

“是呀,諾諾整理的時候非常認真,有條理,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諾諾整理的速度慢,而要向諾諾學習,把彩筆整理得整齊有規律!”我一邊表揚諾諾,一邊用眼神看向週週,週週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我接著又說:“週週動作麻利,收彩筆速度很快。以後還要像諾諾一樣把彩筆收拾得很整齊。”週週笑了。

我也笑了,給孩子們講了一個動物比賽的故事:沫蟬很小,卻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烏鴉樣子很醜、叫聲很難聽,卻是很聰明的動物;老鼠不被人類喜歡,卻有上樹、打洞及涉水等多種本領……每一種動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不能總看到別人的缺點,也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

第二天,週週又選擇了美工區,活動結束的時候,他模仿昨天諾諾的方法將美工區的彩筆一盒一盒整理好,並整齊地擺到了區域櫥裡:“老師,我向諾諾學習,把彩筆按顏色整理好了!”週週不再告狀了!

其實,像週週這樣的孩子很多,正是幼兒的這種“自我中心化”的思維特點,使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多了一份計較,少了一份寬容。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觀察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引導幼兒在討論中瞭解同伴身上的優點並學會欣賞同伴,讓孩子們隨時感受到被同伴欣賞以及欣賞同伴的喜悅和幸福。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15

這學期,我們開展了“叢林”主題活動。選擇“叢林”這個主題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叢林裡有許多動物,很多幼兒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動物都可以在裡面找到:“動物”是幼兒喜愛的話題之一,通過“叢林”活動,幼兒可以瞭解不同的動物,如它們的特徵、喜好,以及生活習性等。第二,幼兒覺得“叢林”很神祕,充滿了好奇,他們很想知道里面有些什麼,樂於去探索,去學習。第三,通過“叢林”活動,能讓幼兒理解環境對動物、植物、人都很重要,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叢林”探險

確定了“叢林”主題後,我們通過故事、圖畫、小視訊,讓孩子們先對叢林和叢林裡的動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利用幼兒園的一座人工假山,塑造了一個微型叢林,並在叢林的樹枝上、樹幹上、灌木叢中、地上藏了各種用卡片製成的動物。為了讓孩子們更有探險的感覺,我們還讓孩子們自制瞭望遠鏡與“小小探險者”徽章。

戴上徽章,拿著望遠鏡,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叢林一起去找動物。入口的地方高高低低不太好走,許多孩子不由自主地張開雙臂,做成側平舉的樣子,一邊保持身體的平衡,一邊小心翼翼地慢慢挪動腳步。途中陸陸續續有孩子發現了動物,興奮地喊了起來,“我看到猴子了!”“那裡有一隻蝴蝶!”……

孩子們邊走邊看,把看到的、自己能叫出名字的動物都抱到了自己的懷裡。走了一段路後,大家都有了收穫,唯獨膽小的AppIe兩手空空。這時,她發現下坡處的一個灌木叢裡有一條蛇,也顧不上害怕和危險,就衝下去緊緊地抓住了蛇,然後朝我燦爛地一笑,彷彿告訴我“老師,我不害怕”。

Tina也一直沒什麼收穫,雖然一路上她也看到了很多動物,可總是因為動作慢半拍而被其他孩子捷足先登。 Ivan倒是動作很快,一會就找到了四個動物,我請他去幫助Tina 。在Ivan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一隻待在大樹上的鳥,可是因為鳥太高他們夠不到,怎麼辦?兩個人商量準備用石頭扔,試了好幾次都沒能扔下來,但是他們又爬不上去,兩個人在大樹底下轉悠了好久,就是沒有對策,他們傻愣愣地盯著鳥使勁地看……不一會兒,Ivan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將Tina抱起來,Tina伸長手臂去夠那隻鳥,還差一點點,最後關頭Ivan使出全身的力氣踮起腳尖,Tina再次伸長手臂,他們終於拿到了小鳥。

叢林中的動物差不多都被孩子們找出來了,於是,我請大家圍坐在草地中央說說自己找到了什麼動物,在哪裡找到的,找到的動物有什麼特點。最後,我們還在叢林中拍照留念,大家帶著驕傲和不捨,離開了叢林。

小班幼兒容易進入到虛擬的情境之中。這個亦真亦假的“叢林”充分調動了幼兒對“叢林”的興趣,使課堂上、書本上所呈現的叢林畫面在他們的腦海中立體、鮮活起來。設計時,教師亦考慮到挑戰性,所以在放置動物時,有意識地設計了斜坡、高大的樹以及隱蔽的角落等隱藏地點。這樣的設計讓活動具有了一定的挑戰性,提高了幼兒探險的樂趣,也促使幼兒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活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能力的幼兒都完成了探險的任務,在此期間有自我挑戰,有接受幫助,也有幫助別人,這些都是“叢林”探險帶給幼兒的體驗。

建造我們自己的“叢林”

“叢林”探險之後,孩子們對叢林的興趣越來越濃。每天大家都議論著叢林裡的動物、植物,更有許多孩子拿著動物的模型扮演不同的動物玩角色遊戲。於是,我們又有了一個計劃一一建造我們自己的“叢林”。

建造“叢林”需要什麼呢?孩子們展開了討論。首先,有孩子提議需要大樹,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怎樣才能把大樹搬進教室呢?Harry說可以用樹枝搭一棵大樹,Hayley說可以畫出來,AIex又說可以把教室裡的玩具大樹直接搬進去。討論很激烈,最後大家決定把大家說的都放進去,因為叢林裡有許多大樹。

HayIey在老師的幫助下,在牆面上畫了一棵大樹,大家都忙著為大樹塗色或者貼上樹葉,還在樹下畫上了綠綠的草。 Alex也把教室裡的玩具大樹搬到了叢林中,這樣叢林裡就有兩棵大樹。

叢林裡的光線是斑駁的,當我們用兩個矮櫥構成直角,一面依牆形成叢林的空間時,大家對“項”的構建提出了疑義。該怎麼辦呢?用紙的話偏暗、易破,對孩子的活動會有很大的妨礙;用布的話光線不易透進來,叢林的斑駁特點不能夠展現。幾經考慮,我們決定選擇用漁網做“頂”。將漁網綁在兩側的矮櫥上,鋪上一層綠色的玻璃紙,這樣既增添了叢林的綠意,又可以讓陽光透入,使叢林產生樹影斑駁的感覺。接著,孩子們又親手將撿到的樹葉、樹枝,輕輕地鋪在漁網上面,再在外側掛幾根枝條、藤蔓,叢林初具規模。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又找來了一條綠色的毯子,將它扭曲成一條彎彎的小河,再在河旁放上一些動物,叢林頓時有了立體感。

小小的叢林每天吸引著一批批的孩子們進進出出,繁忙時還得排隊等待進入。孩子們喜歡在裡面擺弄動物,模仿它們的動作和聲音。

看到孩子們如此喜歡叢林,我們又將叢林延伸到整個教室,將平日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的動物,如獅子、大象、豹子、大鳥等貼上或懸掛在教室裡,並和孩子們一起用綠色皺紙做了許多藤蔓環繞在櫥櫃上,整個教室以綠色和咖啡色為基調。教室的圖書角里又增加了各種和叢林有關的書籍,我還在娃娃家放置了一些捕捉蝴蝶的網、望遠鏡、水壺、探險帽等,教室立刻充滿了叢林的神祕色彩。

一次探險產生的樂趣,對於推動主題發展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要支援幼兒持續性的探索,就可以在幼兒每日生活的教室裡創造新環境讓幼兒繼續體驗。為此,教師利用教室的一個區角,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與創造,創造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叢林”。這一專案的建立與推進,充分利用了幼兒對叢林的認知,在產生問題的時候,利用已有經驗和調動各種資源去解決問題。

當“叢林”延伸到整個教室時,幼兒對叢林的興趣與探索也達到了極點。

在“叢林”裡遊戲

“叢林”活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孩子們開始關注叢林裡的動物。我選擇了一些孩子特別感興趣的動物,如大象、獅子、蜥蜴、蜘蛛、鸚鵡、巨嘴鳥、甲殼蟲、蝴蝶、蜜蜂、猴子、蛇、豹子等。除了讓孩子根據動物身上不同的毛體、斑紋、顏色來識別不同的動物,我還播放音訊讓孩子們傾聽、分辨動物,並鼓勵孩子們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的聲音。

活動中,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對安靜地研究動物的遊戲感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叢林裡的運動遊戲。每人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森林動物來扮演,再模擬它的行動。平時比較好動的Tina弓著背學豹子走路,又快又急;EIian學大象甩著鼻子,慢悠悠地來回踱步;LiIly舉起雙臂模仿青蛙邊跳邊走;模仿猴子的Peter最有意思,甩著胳膊昂首挺胸地朝前走;最滑稽的是模仿巨嘴鳥的Mary,她張開手臂飛快地奔跑,說是在飛行……

在主題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又在校園沙坑上方的柱子上懸掛了一些繩子,繫上幾個大小適中的輪胎,扮演動物的孩子們則在輪胎上盪鞦韆、拉著繩子走,沿著輪胎鑽爬。“動物們”還在沙坑周圍堆沙、挖坑,充滿了歡笑。在蕩、拉、爬、跳、鑽等各種活動中,“動物們”感受著叢林中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如猴子喜歡在樹上盪來盪去,蛇能在樹叢中鑽來鑽去等。這些運動遊戲盡情釋放了孩子的天性,讓每一個孩子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叢林動物形象。

在“叢林”的活動中,不同個性與偏好的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有所不同,而教師設計各種活動,通過視、聽、觸覺、運動等方式讓幼兒感知並辨別叢林裡的動物,體驗動物的生活習性,激發幼兒對叢林動物的興趣和想象。這些動靜皆宜的活動,儘可能地調動了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從而使“叢林”的探索學習變得鮮活而有趣。

在“叢林”主題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教師用情境引發幼兒的興趣,又引導幼兒充滿興趣地參與到情境的創設之中,再借助形式各異的活動讓每一個幼兒感受學習的樂趣。當幼兒充滿樂趣地投入一項活動時,他們有著難以預料的潛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活動雖然在小班開展,但它的深入發展超乎我們的預料和想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