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3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裡,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瞭解隨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精選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我的最初理解是:“學習故事”是“鼓勵孩子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並敢於思考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和結果,教師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形成故事”,雖然是很個性化的表現,呈現了不一樣的個體,但能形成一定的共性特徵——故事裡都有有想法、敢行動、會學習的兒童。

成為實驗班中一班的骨幹教師後,我知道自己承載著期望。園裡的安排讓我感到自己身在“特區”,可以不寫那麼多文字材料。可是,雖然沒有定數要求,但白紙黑字的“學習故事”文案是必須呈現的結果之一。

任何結果都事出有因,一個教育成果必然是一種教育理念在支撐著,紐西蘭“學習故事”裡所呈現的輕鬆、快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需要一套科學、人本的做法去支援。

環境、材料、活動、空間、教師和家庭、家長,乃至幼兒自己都是重要的支援因素。而我們一貫的做法中,教師的作用明顯強於其他因素,所以要想達到紐西蘭“學習故事”裡的效果,我們還需要改變很多,與寫故事相比,這些更難。

一,印象

“四好”是我對紐西蘭“學習故事”中體現出的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最初印象。

一好:環境好開放。紐西蘭幼兒園的室內外環境都非常開闊、開放,沒有明顯的區域劃分和界線,甚至沒有我們常見的標誌、區域名稱。但孩子們似乎都知道什麼事情在哪裡做,顯得非常自主!在自然、豐富的環境裡,孩子們獨立地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眼神非常專注。

二好:時間好充裕。幼兒的遊戲時間相當充裕,因為很多遊戲活動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完成。在自然、田園般的環境裡,孩子們輕鬆、愜意、不緊張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不會受到打擾。

三好:孩子好自由。孩子們所關注的事也是五花八門,有使用吸塵器、種樹、搬木頭、推土、運沙子;可以去的地方有超市、樹林、院子、工廠;會用很多工具,根據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動手。而加餐、牛奶、點心在乾淨的包裡裝著,擺在一個地方,孩子們想什麼時候吃就自己拿著吃,沒有統一的喝水、入廁、吃午點環節。

雖然沒有老師隨時隨地的“教”,但到處充斥著孩子的學。孩子們個個是那麼鮮活、生動、主動,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事情時很專注,不用老師的陪伴和照顧,也不出現安全、打鬧、爭吵等問題。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想法都能立刻行動起來並得到實現!

四好:老師好輕鬆。孩子如此生動,老師的作用體現在哪裡呢?沒有常見的老師組織幼兒上課的情景,視訊裡偶爾出現的老師在看著小朋友用電鋸和電鑽,在餐桌前倒水,在大地墊上和孩子一起看書,拿著夾子走來走去地寫著什麼……顯然,這些視訊、照片是老師拍攝的。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是,難道紐西蘭的老師除了拍照、攝像,“什麼都不幹”?

我就這帶著這些一知半解和困惑開始借鑑“學習故事”開展探索。

二、模仿

感謝園長等管理者提出的四個打破,我決心從模仿開始,將環境、區域、材料都向孩子開放,逐漸減少界限和控制,鼓勵孩子幹自己喜歡的事,不去過多幹預和詢問。我開始學著紐西蘭幼兒園老師那樣,掛著相機,拿著筆和本,跟在孩子後邊,走走看看聽聽拍拍。但是,沒有驚喜,沒有故事,只有各種各樣的“亂”!

第一種“亂”:頻繁換區。有的孩子在每一個區都停留一會兒,玩一玩、弄一弄、擺一擺,但似乎都沒有做出什麼,然後把玩具收起來;又到另一個區看看、擺擺、搭搭,但仍然沒有出現作品,就又放棄了……如此重複,每個地方都停留三五分鐘,但都沒做出什麼。

第二種“亂”:走來走去。有的孩子在教室、臥室的區域間到處走動著,沒有在哪裡停留,只是這裡看看那裡看看,也沒有伸手去擺弄什麼,似乎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第三種“亂”:擺弄無趣。有的孩子很“乖”地坐著,不離開坐位,拿著一筐玩具,把玩具逐個地拿出來,擺在桌子上,來回擺弄著,眼神並沒有專注地看著玩具,但也不離開、不換區,可是拿到東西又不會玩,也沒有求助老師或同伴的願望,彷彿在“熬自己、熬時間”。

第四種“亂”:模仿等待。有的孩子沒有自己的想法,看別人拿起什麼,自己也拿起什麼,別人怎麼做自己也怎麼做,或者乾脆等著老師過來教。當老師走到孩子身邊時、主動問“你想做什麼”“這個是這樣玩的”,孩子才會動起手來,跟著老師一步步做。

當頻繁換區、走來走去、擺弄無趣、模仿等待這幾種“亂”出現後,我產生了很多困惑:孩子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喜歡的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想法?班裡的玩具、材料真的不能吸引他們嗎?老師不教、不出聲,孩子就不會玩嗎?老師、孩子、環境、

材料、內容……人、事、物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三、反思

再仔細看孩子的種種“亂”。

“頻繁換區”的現象若在以前,老師會給出“不能堅持、沒有興趣”這樣的解釋,但換個視角來看,其實孩子是在努力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哪個都試試玩玩,如果找到了,會停下來玩下去的。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操作、嘗試、選擇的過程,就像老師去商店買衣服一樣,也要一家一家地走走、看看、挑挑,才能在比較和試穿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所以,“頻繁換區”的“亂”其實是好事!而“走來走去”也可以用這樣的視角來理解,允許孩子有一個觀察、尋找的過程……這兩種“亂”其實表現出孩子在努力尋找興趣的“忙”!

另兩種“亂”——默默等待、無趣擺弄,似乎幼兒是被老師“教”慣了,如果沒有老師“教”就不知道自己怎麼“學”,其實表現出孩子在等待。

原來對“亂”的理解可以是“忙”和“等待”,這不就是孩子表達出的對環境、材料、內容和老師的具體可見的需要嗎?

於是,我對老師的自身作用產生了很多困惑:到底教不教?不教,孩子會玩嗎?不組織行不行?區域環境怎麼辦?要按領域分割槽嗎?區域要起名字嗎?要定目標嗎?要不要買玩具?買什麼玩具?要不要做玩具?做什麼玩具?有遊戲計劃嗎?必須講評嗎?幼兒能不能自己遊戲、學習?一定要有作品嗎?……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一個——老師要為孩子做什麼。

同時,我又發現,這些問號在過去都是歎號,都是必須做的。每年開學時,老師都會把區域佈局規劃好,每個區域都是一個小範圍,是一個相對獨立、與其他區域隔離開的空間,然後把所有相關材料、玩具都集中在此並分類擺放整齊。

接下來,給這個區域做明顯、突出、有指向性的標誌。當幼兒進入區域遊戲,老師會有目標地教會幼兒玩相應的玩具,如科學玩具、益智玩具,會按照說明、作品圖教幼兒搭建、下棋、繪畫、手工;在表演區會將幼兒本年齡段常用的樂曲錄製好,相關服裝準備好,供幼兒自選表演。

每年開學時,老師也會在園長的帶領下,商量給班裡買新玩具。一般幼兒園也會要求老師給孩子製作玩具,有時還有數量、比例的要求。

這些在過去都是必做的,在老師的意識裡已經約定俗成、不可取代。但是,突然看到紐西蘭老師的“什麼都不幹”後,我對錶象的簡單模仿立刻導致種種“混亂”出現。

當我把對“亂”的理解搞清楚,把困惑、問題重新梳理後,發現:有些事還是應該做的,如一些建立秩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環境是必須建立的,大量操作類材料和工具、半成品、使用度高的物品,是必須提供的,而有些事是應該放手等待孩子的興趣、關注、操作和發展,再共同建構的。

“四好”與“四亂”就這樣建立了連線:“四好”的背後是有老師的作用和支援的,而“四亂”裡恰恰沒有體現人、事、物的協調作用。弄清楚後,我也明確了自己應該幹些什麼。

四、改變

經過和幼兒園管理者們的共同研究,我們又進一步對環境、材料進行了調整,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的同時,使其科學、合理、易操作,引導孩子們建立並形成自己認可並能主動遵守的規則與秩序。

物質環境的改變

一開始,為了不亂,我們又回到區域劃分體現領域目標、遊戲指導偏重知識傳授的老路上。當看到孩子像在完成任務似的,在區域中默默地遊戲、簡單地操作,我又一次反思。

我們到底要培養有知識的小大人、還是有想法的孩子?為什麼孩子玩得沒有效果?在與孩子一起遊戲時,我發現孩子對環境、材料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天生是有方法的,只要給他們適合、有序、安全的環境和材料,他們就會探索!於是,我們在園長指導後再次勇敢地做出了改變。

美工區,材料較明顯地投放在一個開放的較大空間裡,並且按紙類、工具類、輔助材料類、顏料類、作品區分開。每類物品的擺放位置都經過充分考慮,促進幼兒的選擇和使用更準確、有目的,並且不再用櫃子、桌子把區域明顯地劃分開,造成隔離感,沒有了專屬地盤的感覺,會滿足孩子更自主、便捷的需要。

閱讀區也將幼兒最愛的圖書分冊擺放在書盒內,將很多分散幼兒閱讀注意力、降低閱讀品質的毛絨玩具收在角落,並且用“讀一本書、玩一個玩具、講一個故事”的提示語來引導幼兒在長時間遊戲中自主安排內容。

我調整了三次自然角,從挨著空調的窗臺上的擺設型,到挨著門的觀察型,到沒有櫃子挪出長桌增添小桌的操作型。每次改變都是遵循貼近孩子、易於操作、樂在其中的原則。

在表演區,我們將多達兩個櫃子的樂器、服裝、道具做了精減,減少限制幼兒創造力的高結構材料,大量增加原始、有趣、簡捷的低結構物品,同時也隨著遊戲的深入幫助孩子合理利用空間環境和材料。

精神環境的改變

幼兒在這樣的環境裡,與隨手能用的材料發生了更密切的互動,他們可以一轉身就找到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按自己的遊戲需要到專門的區域內去準備。同時,老師給予極大的精神支援,師幼互動特別頻繁,孩子需要幫助和支援而發起的交往時時發生。

我將上下午打通,全面協調。如,當發現幼兒的閱讀漸人佳境——從一開始的頻繁換書、翻看,到有目的地取書、一頁頁仔細地看還有問題和發現,就將下午的遊戲時間改為閱讀時間。為了親身調動幼兒的閱讀積極性,我常常跟孩子說: “你們吃得香一點,大口咬水果啊,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也盼著拿一本書看呢!”“這套書只有我們班有啊,特別好!”“老師最喜歡晒著太陽看書了,特別幸福!”孩子們從老師身上感受到書的魅力,產生了嚮往。

五、驚喜

孩子們漸漸建立了新的秩序感,不管如何調整空間、如何擺放材料,教師都秉持“利交流、利操作、利行動”的原則,保證遊戲規則隨孩子的遊戲需要而隨時建立、維護、打破。我們不再用“小腳印”“插卡”“寫名字”等方式,來限制某個區域的遊戲人數,而是會根據人多人少立刻調整空間和材料。如果“人多”,是不是說明這裡的遊戲受歡迎,孩子感興趣?但材料和工具能否滿足“人多”的需要呢?如果不能滿足,哪些由老師來補充?哪些放手給孩子想辦法解決?如果“人少”,是不是說明內容、材料等方面沒有調動出孩子的積極性和關注度呢? “不限制”正是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激發遊戲興趣的好機會!

時間充裕了,孩子們有了思考、選擇、行動的保障,紛紛行動起來。實驗班裡,孩子不再出現安靜、無趣、渙散的眼神,而都是奔走起來、找尋自己的遊戲。

20xx年9月18日,開學才兩週多,北京市早教所、區教研室的老師來到園裡,想看看實驗班的遊戲情況。我帶孩子來到戶外,習慣性地組織幼兒走隊、鍛鍊、拉圈遊戲……

當園長催促“不要總是組織,讓孩子們自由活動,看孩子們怎麼玩”時,我的心裡產生了矛盾:怎麼拉個圈也不行呢?雖然我放手了,卻又習慣性地在操場上擺陣:一排拱形門、一溜平衡步道、一排圈,希望孩子們能練習鑽、平衡、跳,完成一系列的綜合體能鍛鍊。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孩子們成為場上的主人後,改變開始了……

孩子們把老師擺好的圈拿在手裡,按著一個方向在拱形門下鑽來鑽去,沒有碰撞。接著,又加入平衡墩,跨過墩再彎腰鑽拱形門。

不一會兒,孩子們又在入口處擺放小梯子,碼上球,擋上平衡墩,孩子們要跨過小梯子、踩上矮平衡墩、再分腿邁過高平衡墩、然後再鑽進拱形門!這是多麼複雜的組合啊,而且很有難度!孩子們是會給自己設定有挑戰的運動目標的。

接著,拱形門又搬了家,被擺成一個城堡或者是花園。孩子們還推著車、運著球,鑽進鑽出,好難啊!接著,拱形門被放倒,成了練習跨跳的樣子?這不是比我給擺好的跳圈更難嗎?更有創意的是,瀟予居然把拱形門豎起來、練習套圈。這在過去不就是一節課“拱形門的一物多玩”嗎?而今天,孩子們自己給自己上課了,甚至比我想到的還多。

在場地的一邊,剛剛入園、早晨來園還大哭的浩宇也沒閒著。體重8 2斤的他拿了4個平衡墩,自己在練習跨跳。另一邊,勇敢的柯宇把平衡墩擺成左右兩列,嘗試站上高過膝蓋的平衡墩。

同時,老師在場地一側擺好的平衡步道也被改造了。大家開始往拐彎處運球、擺球,還要求每個彎道里放數量一樣多的球。原來孩子們把這裡當成了“糧倉”,球是大糧食,要運到這裡儲藏起來。孩子們分工合作,商量著每個彎道放5個大糧食,還要來回巡邏看著糧食……

我一邊不停地拍照一邊激烈地思考起來:一開始時覺得孩子們不會自主運動;放開後,急忙去擺陣,是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沒有東西就不會玩;而按我的意志擺成“綜合體能鍛鍊”,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會組合鍛鍊、不會均衡發展。我既然按園長要求不“組織”了,也要通過我擺的器械去“組織”!

但是,當我退到一旁,把主場讓給孩子們後,我卻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很會玩!這裡面還有情節、空間設計、角色、建構,甚至有數學!長達一個小時的戶外活動中,沒有爭吵,更沒人閒著,只有激烈的討論和組織,五大領域哪個沒有發展?孩子們用行動告訴我:“我們會組織自己,我們會鍛鍊,我們會玩!”

對“四好”的憧憬和迷惑,對“四亂”的困惑和反思,對過去的打破,對現在的重建,讓我們逐漸看清真實、主動、有想法的孩子們,讓我們徹底顛覆了多年以來“好孩子是教出來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堅信孩子有能力有自信去主動學習、建構遊戲、有個性地積極發展。這個信念將會繼續推動我以後作為孩子的遊戲夥伴,陪伴他們不斷成長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第一,給孩子創設自主閱讀的氛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個性,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純真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現有的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在家裡給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孩子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經驗。鼓勵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教孩子學會觀察圖畫進行閱讀。

因為很多繪本故事以圖畫為主,文字少,這就給孩子的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恰好,孩子的思維直觀性強,沒有侷限性,不受外部干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對圖畫中的人物、動物的表情、對話、心理活動進行猜想,盡情的想象圖中的內容和情節發展,然後進行講述。隨著孩子認字量的增加,家長可以藉助文字幫助孩子解讀故事。

第三,在情感互動中進行親子閱讀。

圖畫書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很多圖畫書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情感色彩,給人留有想象、思維的空間。一本書,就連大人一眼看上去有時都看不出什麼意思,多看幾遍才能品味出其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蘊含的教育意義,這就是繪本書的特點。也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以身示範,為了孩子,讓我們自己首先喜歡圖畫書,與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因為很多孩子都有喜歡纏著媽媽講故事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媽媽給他們講故事聽,是一種情感享受。近距離的聽父母講故事,相互間傳遞著美好的情感,在溫馨的氣氛中共同講述,一起感受圖畫書給人帶來的人生啟迪和震撼。仔細想想,我們每個做媽媽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媽媽講的故事中安靜的入睡,媽媽看著孩子熟睡的小臉蛋,輕輕的給他(她)蓋好被子,這種感受和意境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第四,建立閱讀檔案。

1、以文字記錄為主,家長用寫日記的方式記載今天與孩子共同閱讀了什麼內容,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和對故事的感受。記錄下幼兒的想法和需求等資訊,能夠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個別需求,並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幼兒反饋。

2、影像資料主要是指照片、錄音帶和攝像帶。它們能提供幼兒語言發展的豐富資訊,如一份有幼兒複述故事、大聲朗讀自己的故事、練習兒歌的錄音帶,對幼兒、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是非常有力的語言發展證據。家長因經常為幼兒閱讀活動照相或攝像,拍攝的時候,要簡短記錄所拍的內容或物體,包括日期、場所、幼兒的姓名以及每一個場景的特殊地方。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早晨,成軒帶了一本書來幼兒園,是最近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喜羊羊灰太狼》,我看了看說了句:"這本書真好看。"成軒看了我一眼,就得意的把書放到了書包裡,我說:"成軒,你可不可以把書放到圖書架上,也讓小朋友們看看啊?"他聽了我的話,極不情願的把書從書包裡拿出來,小心的擺在了書架上,然後戀戀不捨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午飯後,翔宇到圖書角去看書,一眼就看中了成軒帶來的新書,拿下來正準備看,成軒衝了過來,不把奪過書抱在懷裡,說:"書是我的!"翔宇小聲的說:"讓我看看吧!""不行!"成軒大聲的說。"那我和你一起看。"翔宇又說。"不行!"成軒很堅決。"老師。"翔宇無奈的跑到我的身邊,向我求助。我對成軒說:"你自己翻,讓翔宇在旁邊看,可以嗎?""不行,這是我媽媽剛給我買的。"看到成軒這樣堅決,我也不能強求,因為書是他的,他有權利保護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應該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而不能靠老師的權威來壓迫。

下午區域活動時,我拿出剛分的橡皮泥,對孩子們說:"誰願意玩橡皮泥的可以來老師這裡來領。"我知道成軒最喜歡玩橡皮泥了。這時,翔宇過來說:"老師,給我一桶,我想捏個大西瓜。"我說:"那天,翔宇拿來了一個大吊車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也給我玩了,那我的橡皮泥也給你玩!"我給了翔宇一桶,他高興到走到操作區玩去了。成軒坐不住了,只見他跑到圖書角拿下自己的新書走到我面前說:"老師,我的書也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你也可以看!"我看了看成軒,說:"真的嗎?可以給小朋友們看?"他使勁的點了點頭,說:"我知道玩具要跟小朋友們分享,只是媽媽剛給我買的,我也沒看呢!"聽了這些,我說:"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那好,我的橡皮泥也給你一桶!"成軒拿著橡皮泥高興的玩去了。

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們之間時常會發生一些這樣、那樣的事情,作為老師就要走進兒童的世界,善於運用孩子的思維來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從而引導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桌面建構遊戲,是我們日程生活中最常見的活動。來園時間、離園時間等自由時間都會有桌面操作,我們經常會發現桌子周圍總會有玩具灑落!當我們強迫孩子將玩具撿起來的時候,總會有孩子滿臉的不情願!

今天,我見3號桌周圍灑落了好幾個麻將牌,我見在洋洋身旁,就以命令地口吻說:洋洋,把地上的麻將牌撿起來!他不滿地說:不是我掉的!他看了我一眼,很不情願地將它撿起!其實,我也只是想讓他明白掉在地上的玩具,無論是誰掉下的,我們都有責任將它撿起!但是,孩子們似乎並不理解我們的用心良苦!

看到他的無奈的表情,我也甚是為難,總覺得愧對他,這樣好像對他不公平!孩子雖小,但是他們也需要尊重、需要平等。

之後,我經過另一桌,看到幾個雪花片掉在地上,靈機一動,說:哎呀,這幾個雪花片好可憐啊,躺在地上都沒有人送它回家!聽我這麼一說,孩子們都搶著撿地上的雪花片,嘴裡還唸叨著:我送你回家!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會心的笑了!其實,我們對孩子需要的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平等、多一份尊重!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一到春天,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喜歡從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帶到幼兒園的“自然養殖角”裡養護。幼兒每天會不定時地去看望、加水、餵食物等;教師則會在此基礎上,生成“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等教學活動。

一天,我在走廊邊走邊和教師談論環境創設,這時,有個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王老師,我想問您,餵養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時,為什麼都要死掉,或者不見了?”我轉身問道:“這個現象是你發現的還是小朋友發現的?”她說老師發現了,孩子們也發現了。我問此現象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回答是還沒有深入下去。這時,我們正巧已來到自然養殖角的小蝌蚪旁邊,只見瓶瓶罐罐裡的小蝌蚪,有的變成了四條腿的小青蛙,但尾巴還留著。有一個瓶子裡,確實死了一隻小青蛙,浮在水面上。據教師介紹,另幾瓶裡原來都有變成的小青蛙,這兩天卻都不見了。於是,我隨手把一個有死青蛙的蝌蚪瓶從架子上拿下來,同時又選了幾個養有小蝌蚪未變成小青蛙和已變成小青蛙而活著的蝌蚪瓶都拿到走廊上,對教師說:“你們提的這個問題,讓孩子們先來說說是怎麼回事好吧。”

於是教師叫來大班的6個小朋友,先讓他們觀看裡面的小蝌蚪和小青蛙。然後,問一位在我身邊的小男孩:“你看看,這裡的小青蛙怎麼了?”“老師,這個瓶子裡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後都不見了。”“為什麼呢?”“不知道。”我又接著問:“這瓶子裡的小青蛙呢?”小朋友一齊說:“死了。” “為什麼小蝌蚪變成青蛙就會死掉呢?”一個小朋友搶著說:“沒有飯吃,餓死的。” “不對,變成小青蛙後,它就會把沒有變的小蝌蚪吃掉,不會餓死的。”另一位小朋友說:“是水太髒了,死掉的。”“不對,不對,小蝌蚪、小青蛙在田裡,水比這裡更髒,怎麼沒有死掉呢?”另外一個小朋接過話題說:“青蛙是要坐在荷葉上的。”我接著問:“這裡沒有荷葉怎麼辦?”只見這位小男孩眼珠子轉了一下說:“我可以到外面去找一些樹葉來,放在瓶子裡當荷葉,讓小青蛙坐在荷葉上,就不會死掉了。”多好的方法啊!這是農村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可能是孩子們從書上、媒體上和生活中看到青蛙與荷葉有一種直接的生活聯絡。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就是小蝌蚪與小青蛙在生理變化上的根本性區別。因為小蝌蚪是用兩腮來呼吸空氣,而小青蛙是用肺部呼吸空氣的。在整個生長過程中,蝌蚪身體各部位都會發生全新的變化。從蝌蚪到青蛙,生理上的變化促使其生活環境也隨之而改變,從生長在水裡發展到水陸並存的兩棲生活。這表層的知識一旦被孩子們發現後,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為青蛙的生存提供方便和可能。於是,我又向他們提出了新的問題:“除了樹葉飄在水面上,供小青蛙棲息,還有別的方法嗎?”剛才被捂住嘴巴的幼兒回答說:“有,我可以用木塊、樹枝放在瓶子裡,讓小青蛙爬到上面來。” “還有其他辦法嗎?”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我去搬一塊石頭,放在水裡,讓它露出水面,小青蛙就可以站在石頭上,不會死掉了。”“你們看,這裡有好幾個小蝌蚪要變成小青蛙了,你們還把它放在這樣小的瓶子裡,還灌滿了水,它們會活嗎?”這時,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說:“對了,我們應該把這些小蝌蚪放在比瓶子還大的地方,裡面要小石頭、木塊、樹葉這些東西,小青蛙就不會死,也不會跑掉了。”我說:“對啊,到那時,青蛙媽媽會來感謝你們的。”

這則案例中,“腮呼吸”還是“肺呼吸”的科學知識反映在幼兒日常關注的“養殖小蝌蚪”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時,教師沒有點破,而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多種方法改變小青蛙的生活環境來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到何時才可以讓幼兒來理解“腮呼吸”和“肺呼吸”的知識,不同的教育物件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師們,不妨你們也去試一試!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我們班的安琪小朋友,他平時就喜歡動,上課無法安靜地坐著,不是躺在地上就是歪在板凳旁邊,坐沒坐相,站沒站相。喜歡拿玩具玩,與小朋友說悄悄話。不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不遵守場合紀律和秩序。這個問題讓我感到很煩惱。

通過我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大班的孩子比小班的孩子好動,也許是小班的孩子年齡還比較小,心裡對老師有種恐懼感的原因吧,他們就比較聽老師的話,不怎麼動,但是大班的孩子是沒有幾個老實的,都比較喜歡好動,除了那幾個性格內向的孩子之外。

我們班就孩子好“動”這個問題開了一個小小的家長會,我們請了一部分在學校裡比較好動的孩子的家長來參加了這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我們老師專門對家長們介紹了一下他們的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在這些孩子身上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讓孩子們坐好認真聽課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很長時間內無法安靜地坐下,或者是在座位上歪歪斜斜扭來扭去的。再一個就是上課的時候總是拿些小玩具,做些小動作,或者是與旁邊的同學說話。老師問的問題還沒說完就忙著插嘴,吵吵鬧鬧,不能安靜地玩玩具。在群體遊戲中,不能認真遵守遊戲秩序,總是搶著上場,不按順序來。有時候還打擾別人做遊戲。喜歡去欺負一些老實的小朋友,喜歡踩在板凳上跳來跳去的。

通過這次小小的家長會,我們班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比以前懂事多了,上課也變得認真聽講了。為此我特別和安琪的家長溝通了一下,通過家長和老師一起的努力,安琪小朋友比以前有紀律多了,上課的時候總是認真坐在板凳上把手背在後面認真聽老師上課,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比以前強多了,喜歡和小朋友一起交流。老師和家長都感到很欣慰,這次小小的家長會真的很有收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踏上教育這塊神聖的土地,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我一直在思索:怎樣才能做好一名幼兒教師,怎樣才能做一名好的幼兒教師?在幼兒教師的師德規範裡我找到了答案:熱愛孩子並尊重孩子,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一個幼兒教師只有熱愛幼兒,才會依法執教,無微不至地關心幼兒的健康成長;才會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竭盡全力地去教育孩子;才會自覺自願地約束自己,規範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為人師表;廉潔從教。

通過師德師風的教育學習,我對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的重要意義有了較明確的認識。師德建設決定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也就決定教育事業發展和改革的成敗。教育部長賙濟指出: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世範。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更高的素質,而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師德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成長,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耳濡目染的`、潛移默化的、受益終生的。因此,針對師德師風建設中存在的、人民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熱點或突出問題,開展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極有必要的,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對幼兒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我認為即然我選擇了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就應當熱愛自己的事業。竭盡所能,把這事業當成最光輝的事業,使之理想化、神聖化,為了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是對孩子無私的愛。教師要熱愛孩子。"愛生如愛子"是師德的一個重要體現。從中我深深的懂得:只有熱愛幼兒,尊重幼兒,真正從生活和學習等各方面去關心他們,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深入到孩子中去,關注他們的舉動,觀察他們的言行,瞭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很好的為幼兒服務,這樣就在他們中樹立了威信。我們哪個老師不想讓每個孩子好起來,我們教師辛勤勞動,滿腔熱情地把自己的所知所解與孩子們一起分享,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哺育下一代,希望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熱愛孩子就意味著尊重,要讓每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要認真考慮自己對孩子的每一個意見,每一個做法,無論如何都不能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得角落——人得自尊心。我覺得熱愛幼兒要面向全體,尤其是個別性格特殊的幼兒,能容納他們的天真,能容納他們的錯誤,這種愛才是博大而深沉的!多表揚,多給他們戴一些高帽子,少批評,即使批評也儘量不在全班幼兒面前批評。讓愛的暖流也能流進他們的心田。讓他們也感受到生活也有陽光。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仍然要加強學習,不斷進取,出色的完成工作。切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工作水平。堅持從嚴治教,提高自身建設,在教學上要多加探索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藝術。

(一)不斷學習,更新幼兒教育觀念,主動、積極地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尊重幼兒人格,真誠關愛每一個幼兒,做孩子們的朋友、媽媽。

(二)加強服務意識,保教並行。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幼兒教育重在保教並行。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自命清高,真正融入到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關注孩子們的成長動向。

(三)學習陽光心態,做陽光教師。以平和的心態積極面對每天的瑣事,鬧中取靜,學習幼兒的好奇心,積極探索發現幼兒的純真心靈。

總之,我將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全心全意為幼兒服務,深深紮根於幼兒園這片淨土中。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自覺遵守《中國小幼兒園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真心接受所有同仁的監督與幫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前不久我看過一個小故事,它是這樣講的:太陽和風要比比誰的力量大。路上正好有個穿著大衣的行人在走。風說:看我的,我打賭我的力量可以把他的外套吹下來。於是,他呼嘯著颳起大風,結果,那個人卻裹緊了大衣,走得更快。太陽看到了,微笑著站高了身子。行人被暖暖的陽光照耀著,一會兒就出汗了,於是,他馬上就脫掉了大衣。原來,溫暖的愛和智慧,是最強大的力量。

以前,在我的教育中,我總是一味地用我認為對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孩子們自己的感受。所以往往“風”越大,孩子們離我就越遠,越不聽我的。我想如果我變成太陽,運用我的愛和智慧,那孩子們是不是就能對我敞開心扉,“聽”我的呢?

這時我想起了我班的奔奔牛,他是一個個性十足,精力旺盛,思維靈活的孩子。他經常會做一些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情,有時還會被他的提問或回答弄得不知所措,讓我“抓狂”。對於這種不安分的孩子,我當然是要幫助他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於是批評教育自然少不了。奔奔牛也是個倔強的孩子,對於老師的勸說全然不理會。從他那帶著不滿的眼神裡我深深地感到無措,只能是以“暴”制“暴”。可這一切卻讓奔奔牛變得更加頑皮不聽話了。

一次吃加餐的時候,全班小朋友都端著盤子,低頭一口接一口地吃,奔奔牛吃了兩口蘋果,不是嚥下去,而是使勁嚼了嚼,吸吸水,就吐掉了蘋果渣。我很奇怪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是他不吃?或故意這麼做,想搗亂?於是我走上前去,問他:“你這是在幹嗎呀?為什麼把蘋果吐出來?”他連想也沒想就說:“我是榨汁機,只能吸水,這些是不能吃的。”看,他的想象力夠豐富吧!

還有一次我們班要比賽早操,為鼓勵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我對孩子們說:“只要表現好的,做操積極的,我就發一朵小紅花,但是如果表現不好就沒有了。”孩子們聽了這個訊息,一個個都認真起來了,眼睛瞪得圓圓的跟著老師做動作,渴望拿到那朵小紅花。而這時的奔奔牛,卻沒有跟著老師做操,而是自己跑到滑梯上去玩了。我害怕他這一下子帶壞了頭,趕緊來到他跟前,著急地質問他“難道不想要小紅花了”,奔奔牛想了想說:“我們家有小紅花,我就不要這個了。”這讓我說什麼好呀!

奔奔牛的故事多著吶,有時候真讓我頭痛,而且你越吆喝,他越容易跟你反著幹。後來我靜下心來開始換位思考:其實他這樣有個性,說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且思維活躍,所以才會想出你想不到的各種理由,這不正是他的優點嗎?可是我又如何利用他的優點,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奔奔牛比較挑食,經常會在吃飯的時候挑三揀四,遇到願意吃的就多吃,遇到不願吃的就一口不進。如果我去直接說“奔奔牛不能挑食”,估計奔奔牛可能因此而把自己包得更緊,甚至跟你對著幹。我想,他對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很有興趣,且想象力豐富,既然他能把自己變成一臺榨汁機,那他一定也能變成一臺粉碎機呀!於是我笑眯眯地走過去,蹲下來問他:“你知不知道什麼是粉碎機?”他馬上說“知道呀!”“那你能變成粉碎機嗎?把這些蔬菜粉碎了,送到你的小肚子裡?”“沒問題!”“好,電源開啟,牙齒開始粉碎!”沒多久,奔奔牛就把飯全吃完了!我趁熱打鐵,說:“你是一臺質量超好的粉碎機,獎勵小紅花一朵!這個是你們家裡沒有的,因為這是以努力得來的。”然後我將小紅花貼在了他的胸前,他抬起頭挺起胸,顯得無比自豪。從那以後,奔奔牛變得積極了,吃飯也不挑食了,也能聽進去老師的建議了。

“教育是需要智慧和愛的。”孩子們讓我真正體味了此話的魅力。每個孩子都是一塊透明的玻璃,我願做那溫暖的陽光,折射出孩子們自己的色彩。

編輯點評:王老師深深體悟了“教育是需要智慧和愛的”。是的。更想說:教育必須要有愛和智慧。愛是前提。從眼見的“微笑”,可以透視到老師心裡是否有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第一學期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相繼打破了遊戲的時間、空間、規則、材料的限制,通過一次又一次園本教研,老師們達成共識,為幼兒的遊戲提供更充分的環境保障,但也同時發現過去的生活環節安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原來的區域遊戲時間是從8:30開始到9:10結束,接著進入收玩具以及集體喝水的生活環節。而新調整後的區域遊戲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小時,孩子們的喝水問題怎麼解決?另外,原來的加餐、喝水、如廁等生活活動常常需要教師組織幼兒排隊進行。我們看到,依然是一段音樂響起,小朋友們魚貫而出、排隊吃喝,或者是按著地上的小腳印站成幾隊。小班的孩子們會拿好小水杯,靜靜地坐在小椅子上等著,老師則像鳥媽媽餵食一樣,拿著奶壺,挨個兒給孩子們的水杯裡倒好牛奶,再發乾果……

遊戲與生活如此脫節,老師們也戲稱:“玩起來是國際班,生活上是中國式!”生活活動的安排可不可以也像遊戲活動那樣自主?集體活動又可以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這些問題只能留到第二學期來解決。

老師們雖然還沒有像幼兒園管理者那樣敏銳地覺察到兒童觀、教育觀、發展觀、學習觀是統一的整體,但至少感覺到即便自己在遊戲中已經充分尊重孩子,但生活上還在管理孩子。

但是,如果要改變,保育員老師就會發出很多疑問,並能說出很多反對的理由:“孩子自己能幹嗎?…讓他們自己來,容易撒奶啊?…有快有慢,不好管!…讓他們幹,多慢啊,還不如我都幹了!”

難道只是保育員的觀念比教師落後嗎?還是我們所有人並沒有從思想深處發生改變,深埋在頭腦中、表現在行為上的舊習慣依然牢牢存在。

每認識一個新觀念、做一件新事、成就一些改變,都需要經歷能夠看到新目標但又受到舊思想阻礙這一過程。當人們的想法、做法已經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腦海中、融化在人的血液裡,就形成了習慣。這種習慣像身上的“鐵布衫”,阻擋住了新資訊、新理念、新知識。這種習慣導致人侷限在自己的一種視野、心境的範圍內,雖然一直在動,但其實還是留在了原地,還是在不斷重複,並沒有在改變,更沒有真正在前進。

所以,我們必須要首先打破那些限制發展、有礙前進的習慣! “一切為了孩子…生活既教育”“保教結合是幼兒的基本教育宗旨”等等,這些都是中國幼教工作者長期以來追求的目標、內容和宗旨。那麼,幼兒在園所經歷的一切、所做的一切事情應該都是學習的機會和成長鍛鍊的過程,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環節。

教研支援

在教研活動中,大家圍繞“生活活動中怎樣尊重幼兒的需要”“有哪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幹”“怎樣儘量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進行了研討。當一直在說卻一直沒有真正落實的話題擺到了桌面上,老師們一下子重視起來。

在思考和交流後,大家發現,有些內容早就落實了。如值日生的工作內容都在做自我服務的事情,而日常生活中老師也會經常鼓勵孩子來承擔組織、服務、整理、評價的事情;加餐、午點、進餐、睡眠、盥洗等環節都隨時可見幼兒參與的身影……看來,在生活環節做出調整,做到儘量自然、自由、自主是完全可以的。

自主加餐

在實驗班中一班裡,保育員老師也漸漸懂得後退會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於是,每天的加餐都由保育員老師擺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到了9點lO分,在一段輕柔音樂的提示下,幼兒自由安排自己的加餐,可以放下手裡的事情先去,不願意離開的也可以堅持把手裡的事情告一段落後再去,正好避開人多的情況。進餐時,保育員老師把夾主食的小夾子擺放好,幼兒洗完手,看到夾子的提示就知道排成兩隊,自己拿起夾子取主食。

總之,班裡不再出現一段音樂一刀切、一個提示全班於、一個要求都執行的場面,而是一個時間段內,由孩子決定前後順序和參與時機。

午後的閱讀時光

在實驗班,過去每天下午起床後,孩子們吃完午點是自選玩具玩一會兒,到3點開始分組集體教學。而這段時間,總會有孩子選擇看書,實驗班裡有一套“揭祕系列”圖書很受孩子們喜愛,包括《揭祕海洋》、((揭祕動物》、((揭祕美術》、《揭祕數學》、《揭祕船舶))、《揭祕地下》((揭祕大腦》、《揭祕太空》、《揭祕物理》、《揭祕建築》等。所有的書都是翻翻看式的,生動有趣的畫面裡藏著答案。孩子們想探尋某個地方的真實情況時輕輕揭開,就出現了答案。書被孩子們捧在手裡、小心翼翼地翻看、尋找、發現。

漸漸地,愛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及時發現了這個情況,把起床後的遊戲時間改成了閱讀時光。每天下午,陽光灑落在孩子們可愛的身影上,大家抱著心愛的圖書,像面對寶貝一樣認真、仔細地指著、看著,還會悄悄交流自己發現了什麼。

其中一本書裡神奇的地下世界被一個孩子發現了,孩子還讓老師也和他一起抱著書仔細看:紅包管道輸送電線、紫色管道輸送電話線、黃色管道輸送煤氣、黑色管道輸送寬頻光纜線、深紅色管道輸送電視的電纜線……孩子當起了老師的引路人!

一天,浩宇拿著《揭祕大腦))對我說:“劉老師,我今天上午就用這兒來著!”他正在看大腦各個反應區的圖,指著負責運動的區域對老師肯定地說:“我今天上午在外邊玩的時候,這兒就指揮我了!”我真為孩子對書的興趣和把書裡內容轉化為自己理解的有趣的聯絡而驚喜!

實驗班的小朋友在書中發現了和自己生活、遊戲、學習有關係、有幫助的事,更加喜歡看書了!我也很會烘托氣氛:“哎呀,老師得給小朋友梳頭,不然,也像你們一樣,抱著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陽光下、靜靜地看書,多幸福啊!”愛看書、愛護書的習慣漸漸養成了,每天送書時,小朋友們都特別不捨得,把書緊緊抱在胸前,小心地把它送回原處,記住它的號碼和對應的位置,明天還來看……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生活做到自由、自主,一段時間、一個週期、一個季節呢?

春天是個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為一年打下基礎、做出計劃的時候。因此,實驗班的四位老師一起制訂了各自的健身和工作計劃、並把計劃張貼在牆上,以督促自己能按照計劃完成。

老師的計劃裡有一項特別流行的健身內容就是平板支撐。老師之間相互學習著、比拼著,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給老師們計數,宣佈哪位老師獲勝。最後的結果是,劉老師堅持的時間最短,只有一分鐘,孫老師和班老師能稍微長一點,最厲害的是訾老師,能堅持5分鐘呢!老師們的比賽也激發了孩子們的模仿興趣,開始是老師做時孩子們趴在旁邊跟著做,後來孩子們向最厲害的訾老師發起了挑戰。班上的柯宇小朋友居然超過了訾老師!很多小朋友在柯宇的帶動下也對平板支撐產生了興趣,也有孩子制定了自己的健身計劃和遊戲計劃。就這樣,老師的“春季計劃”影響了孩子們的生活。

老師立刻鼓勵孩子,定一個自己的週末計劃吧。孩子們說得非常有趣:有的說要上課,有的說看爺爺奶奶,有的說要和好朋友去踢足球,有的說要和媽媽去看一部新電影,有的說要約小區裡的朋友去比賽騎自行車……一個個有趣的週末計劃誕生了。老師請孩子們畫出計劃,並鼓勵大家一定要執行,還要在週一拿來自己實施計劃的照片,向大家展現自己的執行能力。

菲菲小朋友的計劃是和媽媽一起去看電影。她帶來了電影票根,和她的計劃貼在一起!

浩然小朋友的計劃是早起早睡不遲到。星期一,他來園是第一名,計劃實現了!

慢慢地,孩子們已經不侷限於完成老師建議的計劃內容。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並努力地去完成計劃,並想出了用收集照片、門票、電影票、打對鉤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完成情況。

從制定一個遊戲計劃開始到自己的週末計劃,再到自己的“五一”計劃,孩子們徹底從“老師讓我幹什麼”過渡到“我想幹什麼了”。到了最後,老師們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完成自己的春季計劃,可是,孩子們卻依然興致勃勃地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著。

就這樣,我們的生活環節、白紙黑字的表格裡面規定的作息安排等都隨著孩子的興趣而自然改變。只要是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益處的,一切都可以做出調整。也許,在幼兒園的每一天,過得好、玩得好,都是我們起碼要讓孩子能夠體會到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可能是因為女孩子的瑣事比男孩子多一點,所以大家就對女孩子都關注的也更多一些,我自然也不例外。一天,我在幫女孩子們扎頭髮,不小心把皮筋掉地上了,我們小班的小朋友好奇心又特別強,看見新奇事物就恨不得第一時間衝上去,這時又是掉在地上的東西,就更不能放過了,我剛要伸手去撿,威威就第一時間迅速把眼光掉轉過來,瞬時眼睛發亮,迅速地蹲下身體把皮筋撿起來遞給了我:“老師,我幫你撿起來了。”還帶著他那純真的傻笑,因為他就是這種性格,我就沒太在意,我只是說了句謝謝,就繼續忙著給女孩子們梳頭髮了。

過了一會兒,女孩子們的頭髮大部分都梳完了,我有了閒暇時間,我用眼睛的餘光不經意掃視了一下四周,發現威威還站在我旁邊,看著我給女孩子們梳頭髮,只聽到他嘴裡嘟囔著:“劉老師,你看我的頭髮也長了,你也給我扎個辮子吧!”我這才明白,原來威威站在我旁邊,是想讓我給他梳頭髮,於是,我不加思索地說:“你是男孩子,不用梳頭髮的。”

可能是我說的話讓威威感覺不太舒服吧,聽完這句話,威威好像不太高興了,連忙說:“劉老師你看,我的頭髮也長了,和女孩的頭髮一樣長了,可以扎個像女孩一樣的小辮子了。”我一開始不予理會,因為我以為他只是隨便說一說,可是我錯了,大概過了10分鐘,他仍舊在我旁邊站著不願離去,我拗不過他,就隨手用梳子給他理了理,之後他就笑笑走開了,還蹦跳到別的小朋友那裡去說:“今天劉老師給我梳頭髮了,我好開心啊!”真是手舞足蹈,孩子的時間真是無法想象,太天真,太無邪了!我不禁感嘆。

其實,每個孩子都需要老師的關心和愛護,有時候雖然只是老師一個細小的動作,哪怕是一個簡單的眼神,對幼兒不起眼的願望的滿足,但孩子們都會覺得無比的開心,在幼兒還沒有認清楚自己的性別角色之前,幼兒園老師要多給予他們幫助,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另外,老師注意儘量不要抹殺孩子純真的童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在日常生活中,我比較注重與孩子的交流,一有空就與孩子們談天,他們也比較喜歡跟我講他們家的趣事,可總有那麼幾個小朋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遇到事情自己不會解決,也不會求助於別人,更不會告訴老師。

 (一)哭

金凱比較調皮,上廁所時與冠群打架,金凱就把冠群的帽子扔了,冠群就哭起來,我問原因他也不說,只是哭,還是別的小朋友告訴我他的帽子沒了。針對冠群的表現,我對他講:“哭”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只有說出來我們才能找到原因,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改掉只會哭不會說的壞毛病,讓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二)求助家長

早上入園時,梓軒站在園門口,拉著爸爸的手說什麼也不放。我走過去問怎麼了,梓軒才對著爸爸撅著小嘴說:“昨天我的手絹不見了。”“昨天手絹不見了,為什麼不及早告訴老師呢,如果老師知道了,一定會先幫著找到小手絹的。”梓軒爸爸說。我也說:“是呀,有事情先告訴老師,我一定會給小朋友解決的,我們現在就先去把小手絹找出來吧。”梓軒這才放開爸爸的手隨我來到教室。梓軒爸爸的做法還是比較好的,我們家長和老師就應該共同教育孩子,在幼兒園裡發生了什麼事,一定要先告訴老師。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不知不覺中,加入幼教中心這個大家庭已經有了一個月的時光。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在剛剛開始的工作中還有些手忙腳亂。對於新的教學環境,新的教學資料還感到有些陌生。有太多的東西等著我去學習,等著我去探討。

剛剛入園的第一天,張園長帶我熟悉園內的環境,讓我消除了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在我感到力不從心時,園長給我一次次的鼓勵。在我對如何上課感到困惑時,教研組長認真的為我講解。在我應對課堂上不受控制的孩子們時,保健組長耐心的傳授我經驗,如何讓幼兒安全的度過每一天。園內的每一位老師都毫無保留的幫忙我這個“新手”。

漸漸的工作進入了正軌,同事之間也由不認識慢慢變成了好友。從園長到普通的老師,我們總有很多共同的話題,我們是同事更是姐妹。上班了,談談工作;下班了,聊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的生活漸漸有了繽紛的色彩,而對於幼兒園的工作我也有了徹底的新的認識。

愛是老師最美的語言,每一天我都會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蛋,問問他們早飯吃的是什麼,路上都看到了什麼搞笑的事等等。當孩子們親熱的喊著李老師,嘰嘰喳喳的告訴我時,快樂洋溢在孩子們的臉上。我要把這份愛全身心地投入,愛護孩子們,瞭解孩子們,關心孩子們。

一天又一天,我感到孩子們已經喜歡我了,他們不但尊敬我,而且樂意接近我、親近我。每當我走進幼兒園或走在路上時耳邊總會想起一聲聲的問候,那一聲聲的“老師好”就如一陣陣的暖流湧入我的心田;這使我受到啟示,那就是:誰把愛的種子灑向人間,誰就能得到收穫。想到這些,我下定決心,嚴格按一名優秀幼兒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我。相對這些而言我所流的汗水是十分值得的。

此時此刻寫到那裡,我的情緒十分激動。幼兒工作的核心是“愛”,這是園長常常叮囑我們的話。我想說,我選取了這個職業,我要投入全部的身心熱愛這個職業,無愧於這個職業。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晨間談話,顧名思義就是晨間活動時對孩子進行的群眾或個人的談話活動。我校幼兒教師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發揮它應有的功效,使孩子們的口語潛力將大幅度提高,教師也會從與孩子們的交談中瞭解到不少有益的資訊,孩子們經過一週的的晨間談話訓練,已逐漸盼望著與教師在晨間交流了。

晨間談話能夠滲透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如何穿衣服,給孩子講解不亂扔紙屑的好處,讓孩子們養成飯前便後勤洗手的習慣,鼓勵孩子們在課堂上肯動腦筋,大膽講話,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許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有了提高。教師和家長的心裡都高興極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人們需要多元文化生活,人們需要更深一層的內心感悟,體會只屬於自己的情意。閱讀像一隻船,可以載著你去任何地方遨遊。閱讀可以開啟心靈之窗,在空氣的任何角落飛翔。閱讀可以使一個荒蠻之地變成文明禮貌之鄉。閱讀可以讓人改變人的性情,使人脫離愚昧的境地,愉悅心身,終身受益。

分級閱讀書籍,給幼兒帶來的就是這種引領幼兒進入閱讀王國的書籍,我們幼兒園開展的早期閱讀活動,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他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享受快樂的閱讀時光,小腦袋能很快地記住一個又一個故事和詩歌的情節。小手指在字裡行間滑動,而且能走在大街上認識漢字,清脆甜潤的童音朗讀給一個又一個家庭帶去快樂和希望之光。

除開分級閱讀,我們還有《快樂成長》主題包和教師自我創編的語言類教材。你們看,中班時,我給他們寫兒歌,中班時,我給他們寫週記。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對幼教事業的一種熱愛,也是對我身邊孩子的一種熱情,同時也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心。希望這種責任心能給幼兒留下一絲印記,也圓滿我的人生。超越紅塵中的自我。

早期閱讀是幼兒憑藉色彩、影象、成人的語言、文字來理解意圖為主的幼兒讀物的活動,旨在培養幼兒積極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你會對別人的一個哈欠充滿好奇嗎?你會為一隻小蟾蜍興奮不已嗎?你會為了一朵小紅花拼命努力嗎?你輕笑:怎麼可能?

是啊,這些事都太小了,我們都長大了,再也不屑去做了,但是這些卻是幼兒園裡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幼兒園裡,有哭有笑,笑容是真的,眼淚也是真的。人生漫長,世界廣闊,多少悲歡離合,世事艱辛,而所有複雜故事的最初卻都是從這個簡單的世界裡開始的。

還記得那些現在想來過於幼稚當初卻想得認真的事嗎?還記得那些帶領我們走進這個世界的老師嗎?

——題記

1、《老師,咱們睡覺吧》

這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傢伙們彷彿有無窮的精力。每個星期一的午睡時間,晨晨都特別興奮,就是不願意睡覺。由於晚上沒睡好覺,我忍不住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隨即,淚水充滿了眼眶。晨晨看見了,好奇的看著我,問:“老師,你怎麼哭了?”“我沒哭。”“沒哭怎麼眼裡都是眼淚啊?”我笑了:“那你猜猜,我的眼裡怎麼會有淚呢?”晨晨撓撓頭:“是因為我不願意午睡嗎……對了,你剛才打了個哈欠,所以你流淚了。”“對!晨晨真棒!觀察的可真仔細。那你知不知道老師打哈欠流眼淚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晨晨低下頭想了一會,說:“老師,你是不是困了呀,困了打哈欠可難受了,我們睡覺吧。”

2、《老師,是青蛙嗎》

今天早上剛上班,中一班傳來一陣喊叫聲,“是什麼呀?”“是小青蛙嗎?”。我過去一看,原來他們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隻小小的蟾蜍,他們班的劉老師想把它請出去,這個小東西卻氣的肚子鼓鼓的,肚皮透明的像是要破了,四條腿伸的直直的。“老師,讓它和我們玩兒一會兒吧?”李嘉怡小聲的說,“好吧,但是別用手去碰它。”劉老師停止驅趕,蹲下來和幼兒們一起認真而仔細的打量著這個小傢伙,“瞧瞧,這到底是一隻小青蛙還是小癩蛤蟆呢?”劉老師也不敢確定了。“應該是一隻小蟾蜍吧!”我說“我也不敢確定,乾脆上網查查吧。”上網查了查,哈哈,還真是蟾蜍,這小傢伙也是一種益蟲,會吃蚊子等害蟲,有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及人類的健康,它還會分泌毒液,它的毒液還有腰用呢。哈哈,我和幼兒們長見識了,謝謝這只不速之客——蟾蜍。

3、《午餐鹹菜的效應》

魏金昊小朋友最近感冒了,總是不好好吃午飯,每當我走到他身邊時,他為了得到我的表揚,就使勁地吃飯,不吃菜。於是中午用餐時,我坐在他旁邊,看著他吃飯,希望他可以多吃點菜。我說:“今天青菜很香哦,來嘗一嘗。”魏金昊不情願地說:“我不喜歡吃。”我夾起青菜,大口大口地吃給他看,魏金昊有點心動了,學著我的樣子夾起一點青菜,可是剛嚼了幾下就又吐了出來。看到這種情況,我十分擔心,不吃菜感冒怎麼能快點好呢?我對他說:“只要你吃一點菜,老師就給你鹹菜做獎勵,好嗎?”魏金昊十分高興,爽快地吃了自己的一口菜,我信守承諾給了他一小塊鹹菜。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每次午餐我都給魏金昊“加餐”,有時也會給其他小朋友,不知不覺中,幼兒們都食慾大增。

4、《小蜻蜓是“英雄”》

今天幼兒們出去喝水時,突然飛進來一隻蜻蜓,那是一隻漂亮的紅蜻蜓,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翅膀,飛上飛下的直惹得幼兒們爭相追逐它。現在想讓場面安靜下來是不可能了。

於是,我大聲說:“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一種什麼昆蟲?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它是專門吃蚊子的英雄。叫蜻蜓。”“真的嗎?老師,蚊子可壞了,它都叮了我好幾個皰。”“對呀,它還能傳播疾病呢。”聽了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我補充說:“蜻蜓的寶寶也吃蚊子的寶寶呢,真是大大的英雄,所以說它是一種益蟲,我們要好好保護它。讓它多吃壞蚊子。”噢,我們懂了,幼兒們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對幼兒的教育,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抓住機會,利用身邊發生的小插曲,同樣能起到非一般的效果。

5、《“蹲下來”,做幼兒的朋友》

和幼兒朝夕相處,我們每天都要講很多話,而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小朋友”。說多了似乎也就習以為常,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細細一推敲,它正是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一種“朋友”關係。

我們可以將關係親密的人稱為“朋友”,那我們每天親切的稱幼兒為“小朋友”時,不是也應該用對待朋友的態度感情去和幼兒交流嗎?只有我們將幼兒真正當作我們的“小朋友”,才會用朋友的身份於幼兒交流情感和看法,虛心徵求和傾聽幼兒的意見,賞識幼兒的優點和進步,從幼兒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才能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的發現和行為。

這種以平等融洽的關係提供的支援最易於幼兒溝通,也最容易被幼兒接納。

6、《弄髒的蔬菜印章畫》

王藝睿小朋友白白的面板、大大的眼睛,長得白白胖胖。自從入園第一天起,老師們都非常喜歡她。作為她的班主任,每當看到她聰明可愛又調皮的樣子,我也會特別喜歡這個小丫頭。

每次區域活動時,她都積極參加,今天也不例外。

在益智區中,幼兒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用各種蔬菜做蔬菜印章畫。有的幼兒印出的是小花被、有的幼兒印出的是一座小房子。正在我聚精會神的欣賞幼兒們的印章畫時,聽到了告狀聲:“老師,王藝睿把我的印章畫弄髒了、王藝睿把顏料瓶打翻了、王藝睿把顏料弄到我身上了。”針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批評她,而是給了她一個會意的微笑,同時又摸摸她的頭,對她說,老師相信你,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你只是想要幫助他們把印章畫印的更好、更漂亮,是不是啊?這時,我把他的印章畫給小朋友們展示了,並且對她的畫進行了表揚,她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微笑。別的幼兒也都不怪她了。

這種間接地教育方式,我發現她特別容易接受。也使我在日常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從中受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