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語教材與“大語文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為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實現語文教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在蘇教版小語教材編寫工作啟動之初,我們便確立了語文教學要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這一指導思想,力求形成一種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課堂教學格局。這一指導思想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的。

蘇教版小語教材與“大語文觀”

一、在閱讀訓練方面,力圖構建一個“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訓練體系。

為幫助學生課外閱讀,我們從三年級開始安排了指導課外閱讀的系列課文。每冊一篇,一直安排到六年級。《要學會查“無字詞典”》意在指導學生學會藉助生活體驗準確理解詞語的方法。《煮書》意在指導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把書讀熟讀透,懂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意在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莫放攔路虎》則是要求學生養成讀書勤的習慣……七冊課本安排了七篇這樣的課文,有關課外閱讀的主要問題幾乎全涉及到了。學了方法,為的是用於課外閱讀,為此,我們請李吉林老師編寫了配套的《語文補充閱讀》。國小生的閱讀範圍擴大了,視野開闊了,知識豐富了,反過來又為課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智力背景,從而形成了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閱讀訓練機制。

我們還編寫了一些“多功能課文”,力圖使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為生活實踐服務。如《磁卡電話》、《奶奶,請服藥》、《第一次匯款》。學習這類課文,學生既受到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培養了道德情操,還學到了言語交際的本領。如《第一次匯款》,講的是“我”將平時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匯給了山區失學的兒童。在匯款過程中,“我”在郵局阿姨的耐心指導下,學會了填寫匯款單。課文將匯款的手續講得很具體,並出現了“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等大寫數字,還附了匯款單的樣式要學生練習填寫。學生讀了這樣的課文,不僅學到了語言文字,學會了到郵局匯款,而且培養了愛心,其收穫是多方面的。

此外,我們在設計課後作業時,也注意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力圖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掛鉤。此種類型的作業有兩種:一種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進課堂,如學了《我的油布傘》,要求學生說說:“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是怎樣疼愛你的,並選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說一說,再寫下來。”一種是將課堂學習所得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去,如學了《百家姓》一課,要求學生:“找一本《百家姓》讀讀,並調查全班同學有哪些姓,先寫下來,再認一認。”

二、在說寫訓練方面,注意將學生的視線引向校園、社會和家庭,讓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取新鮮的寫作材料,訓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如第八冊“作文2”便是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春天的風光,然後選一處景物寫下來”。“作文7”則要求學生“回憶一下參加過的勞動,如大掃除、澆花、洗衣服、拔草、放羊等等,先把勞動的時間、地點交代清楚,再把勞動的經過寫具體”。顯而易見,學生要寫好這樣的作文,就必須親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就必須經常參加集體勞動、家務勞動和農業輔助勞動。否則,胸中沒有這樣的積蓄,即使是“巧婦”也難做出“無米之炊”來。

在說寫訓練中,我們還編入了大量言語交際的訓練內容。從第一冊到第十二冊,說話訓練貫穿始終。說話訓練從內容到形式,不再是清一色的“看圖說話”,而是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根據生活實踐的需要來安排的。如第八冊的說話訓練,就安排了討論發言、推薦或自我推薦、學習“讚美”與“安慰”、做節目主持人等內容。此外,在言語交際活動中,如講解、演講、辯論、導遊等,事先都要蒐集資料,做好準備,因此,學會蒐集資料、使用資料也是言語交際訓練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教材安排了“話說香港”這一訓練課題。學生要向大家介紹香港,就得事先蒐集有關香港的資料,如香港的歷史變遷,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時的有關情況等。當然在國小階段,這種訓練是極其初步的,要求不能太高。

三、在習慣培養方面,強調發揮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協同作用。

要幫助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不容易的,必須常抓不懈,反覆抓,抓反覆;必須老師與家長配合,全方位地抓。就拿第八冊“學習習慣篇”安排的“堅持寫日記”的習慣來說,就遠不是僅在課內便可養成的。要寫好日記,教師要在課內給予指導,要教給他們方法,如要經常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魚;要天天寫,堅持不懈。

不光是寫日記,所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都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配合,需要學校、家庭乃至社會的齊抓共管。

總之,蘇教版小語教材昭示的是一種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格局,語文教學應是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

教材的編寫意圖必須轉化為教者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才能取得具體的教學效益。那麼,怎樣才能準確地體現蘇教版小語教材的編寫思想,實現語文教學課內外的銜接呢?

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即課內與課外。侷限在小課堂裡的語文學習是不完備的,因而不可能是高效的。教師指導學生熟讀了課文,理解了課文的內容,背會了其中的精彩段落,這只是經歷了感知、領悟和積累階段。在此基礎上,還要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將學得的範文語言運用於日常的言語交際中去,才能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語文學習的遷移階段。雖然我們在課堂內也進行了遷移運用的練習,如學過一篇課文之後就進行“小練筆”,但其分量是遠遠不夠的。要將範文語言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還要將語文學習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課外繼續學習語言,歷練自己運用語言的能力。

其次是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把課餘時間還給學生,給他們一些支配課餘時間的主動權。減輕課業負擔,首先要從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入手。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繁瑣分析依然相當普遍。一篇課文,好比是一隻漂亮的花瓶。整個看上去感覺很好,如果打了一堆碎片,還有什麼漂亮可言!我們果真在教學中擯棄了繁瑣分析,加強了語言訓練,就能夠保證在課堂上完成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業。這麼一來,就可以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要讓學生當主角,從策劃、組織到具體安排都要由學生自己研究確定,推選主持人或負責人。教師則從旁協助,如提出整體設想,給予必要的指點,遇到困難幫助解決,等等。為班級出黑板報,出手抄小報,舉行佳作朗讀會,組織小記者採訪,都可以這麼做。

第三,要搞好考試改革。考試題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在不超越《大綱》、不提高難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聯絡生活實踐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考查學生識別錯別字的能力,可從大街上的商業廣告中搜集一些錯別字讓學生改正。要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可出示一份說明書,讓學生讀讀,看他們能不能理解上面的內容。要考查學生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能力,可提供一段採訪實錄,讓學生採擷實錄中的材料,寫成一篇板報稿。這樣考,不僅能檢驗學生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鼓勵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