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二泉映月》有感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W

聽《二泉映月》有感1

大家都知道阿炳的身世,一生坎坷,他原名華彥鈞,父親是江蘇無錫一道觀觀主。

聽《二泉映月》有感4篇

他一生勤奮好學,獨特的音樂天賦造就了阿炳。其父去世後他接管了道觀,不幸34歲時患疾病雙目失明,其堂兄霸佔了道觀,他只有流浪街頭,在社會的最底層飽受著人間的酸甜苦辣。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聽這曲子,但那只是用耳朵在聽;當我學會了用心來聽時,而且喜歡在夜裡,聽著阿炳這悲泣的旋律,動情之處不禁使我淚如泉湧。

《二泉映月》是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許多外國友人聽後都感動的熱淚盈眶。不禁感嘆“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那淡淡的夜曲如流蘇般瀰漫,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那一串串動人的音符將瞎子阿炳坎坷的一生演繹的如此淋漓盡致。

透過《二泉映月》我們能感受到時代的滄桑和阿炳跌宕起伏的一生。彷彿看見阿炳揹著一把二胡手捧著殘缺不全的陶瓷碗步履蹣跚艱難行走著。由於疾病的折磨他雙目失明、骨瘦如柴、脊背微微彎曲。彷彿一陣風就能把他吹倒。為了生活他只能靠賣唱、沿街乞討為生。他的眼中只有漫長的黑夜沒有白晝他的生活是一潭死水。他雖然窮困潦倒、身染重病,但是他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始終昂起高貴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他之所以這麼堅強是因為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溶入到音樂創作中使音樂富有靈性。他真正做到了用生命詮釋藝術用音樂抒發情感。那聲音是那麼哀婉淒涼、如泣如訴抒發了阿炳內心世界的寂寞、苦悶。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社會強烈的不滿。

《二泉映月》如一盞明燈照亮人生旅途;如一縷甘泉滋潤乾枯的心田。給搏擊風浪的人以勇氣;給飽受苦難的人以希望。

阿炳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二泉映月》將會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聽《二泉映月》有感2

剛上完《二泉映月》一課,我回家後迫不及待地開啟電腦,幹什麼?當然是聽一聽這著名的二胡曲啦。

《二泉映月》開始了!首先,樂曲委婉連綿,就像小溪裡平穩的溪水在緩緩流淌,優美動聽。聽著,聽著,我彷彿看到了阿炳用那雙蒼老而又靈活的手在拉奏樂曲,我彷彿看到了阿炳的.嘴脣也在輕輕顫抖……漸漸地,樂曲進入了高潮,聲音時高時低、時緩時快,旋律升騰跌蕩。這時,我彷彿聽到了阿炳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又彷彿看到了阿炳的眼角閃著淚花,有一股堅強的意志力。

不知不覺,樂曲進入了尾聲,聲音恬靜而又平穩,好像是阿炳在用歌聲抒發自己對音樂、家鄉、清泉和月光的喜愛,抒發了他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表現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終於,樂曲結束了。

聽完了整首《二泉映月》,我靜靜地思索著,它好像給了我啟迪,給了我感受,給了我思考。

阿炳晚年因患眼疾,雙目失明。可是生活的艱難和疾病的折磨,沒有令阿炳自暴自棄,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執著的追求光明和幸福。因此,中國才留下了經典名曲《二泉映月》。

聽《二泉映月》有感3

怎樣才能上好語文課?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這些問題一直是我們幾個語文老師討論的話題。如今的語文課“百花八門”,到底怎樣的課堂才算是成功的課堂。我認為只要完成執教者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一節課學到了一些知識那就是成功了。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導”是門藝術。人的嘴皮子上下兩片嘴脣,不停地翻動,效果卻不竟相同。一個能說會道的語文老師所上的課肯定是學生比較認同的,會導的老師能活躍課堂氣氛,每一個教學環節老師精彩的導可謂是有效的“調味劑”。

聽了範老師執教的《二泉映月》後,感觸最深的是我們範老師準備的非常充分,汲取了名師的教學精髓,在自己進行“加工改造”設計出符合本班學生的.教學設計。

由聽《二泉映月》二胡曲匯入課題,歌曲匯入新課比較符合這篇課文。像今天我上了《大江保衛站》一課時的揭示課題就採用了故事匯入,給學生講述了1998年的夏天 ……不同題材的課文教師採用的匯入也是因材而異的。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的“導”是非常重要的,導的出色,導的成功必能激起學生學文的興趣。

一節語文課學生到底收穫有多少?考察的重要標準:朗讀與說話。一個人的語文水平很好的話,那麼他的語感能力肯定很強。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多讀、多看。範老師的課堂上就能很好的反映出來。通過形式多樣的讀逐漸感悟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盲人阿炳苦難的一生,創作名曲的艱辛歷程。範老師課堂上還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創設不同的情境練習說話,讓學生體會到阿炳靠賣藝度日,再次體會阿炳創作二胡名曲的艱辛。

聽《二泉映月》有感4

暑假裡的一天,爸爸媽媽帶著我去江陰遊玩。剛剛來到學院廣場時,不經意間,我隱隱約約聽到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樂曲聲。那樂曲聲聽上去哀婉淒涼、如訴如泣!這是什麼樂曲啊,怎麼那麼動聽?看到我如此好奇,爸爸撫摸著我的頭說,這就是他曾經對我提起過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它因為什麼著名啊?難道關於它還有什麼故事嗎?望著一臉迷惑的我,爸爸把我拉到一處安靜的地方,耐心的為我講訴有關《二泉映月》的故事。原來,這首樂曲的創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民樂家阿炳。阿炳原名華彥鈞,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喪母,34歲時由於身患疾病導致雙目失明,從此只能流落街頭,靠沿街乞討、賣藝為生。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嚐盡戀人間的'酸甜苦辣之後,回想起自己的人生遭遇,他創作出了這首家喻戶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聽了爸爸的講訴,我更加迷上了這首樂曲。晚上回到家,我找來《二泉映月》的磁帶,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欣賞著,感受著。那淡淡的樂曲,時而舒緩,時而急促;時而低沉,時而激昂。透過它那悽婉的旋律,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雙目失明、骨瘦如柴的老人,捧著一隻殘缺不全的瓷碗,步履蹣跚,艱難地在寒風中行走著。風,吹亂了他的頭髮;雨,淋溼了他的臉龐。他的眼中沒有光明,只有黑暗!我似乎聽到了作者那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也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嚮往……在淒涼的曲調中,我聽到的不僅有苦難,還有抗爭,更有憧憬!

《二泉映月》猶如一縷甘泉,滋潤著人們乾枯的心田,給奮鬥的人以勇氣,給苦難的人以希望。阿炳雖然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留給我們的不朽作品《二泉映月》將會流芳千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