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W

今天,有幸觀看了孫雙金老師執教《二泉映月》的課堂實錄,課後,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時常在腦中縈繞,揮之不去。我相信不僅是我一個人,所有的觀看者都會永遠記住這首曲子。那麼,孫老師是用何“魔法”讓這首曲子深入人們心靈的呢?

五年級下冊《二泉映月》評課稿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從何而發?孫雙金老師在這節課上給了人們最好的詮釋: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控,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這位舊社會的民間盲人藝人,離今天的孩子是遙遠的;《二泉映月》這首二胡名曲,對天真單純的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在孫雙金老師的課上,他用自身豐富的情感引領學生在多次“一唱三嘆”的朗讀中,積澱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一箇舊社會的盲人民間藝人靠什麼戰勝苦難的生活?靠什麼度過坎坷的.一生?靠什麼創造出世界聞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樂。孫老師緊緊抓住“他愛著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這句話,用低沉的聲音、精心設計的提示語,把孩子們一步步帶入阿炳苦難的生活,感受著音樂對阿炳心靈的撫慰,一字字、一句句,將學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師生的情感產生了激烈的碰撞,於是飽含深情的朗讀脫口而出,一聲聲,一遍遍,不是簡單的朗讀堆砌,而是來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多麼發人深省的話語!

我想:學了這節課以後,在孩子們以及所有聽課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這首曲子表現的不再僅僅是苦難,更有一種超越苦難,戰勝苦難的精神動力。這是孫雙金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種子”,這是對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詮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