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有感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7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圍城》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圍城》有感精選15篇

讀《圍城》有感1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說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裡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為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說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說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為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說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溫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為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說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為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說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嘆息。至於,為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2

古人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自是凶險,人嚮往世外的桃源,卻逃不脫生活的韁繩。終窮一生,不過是在原地打轉,卻把人自己給轉蒙了,在生活的迷霧中迷失了,成了生活因成裡的囚徒,奮盡全力也翻不過那困人的城牆。

生活從不跟人開玩笑。但若有人想要糊弄它,它便讓你被糊弄得體無完膚,讓你到處碰壁頭破血流方漸鴻糊弄學業,也糊弄得了個“學位證書”倒也可憐那個買博士頭銜的愛爾蘭人,騙人不成。反被糊弄了一番。可見不僅生活和人相互糊弄,連人的社會也莫過如此。

可糊弄得來的東西,終究不是真本事,它可能會讓你博得一點眼前近利,卻會在後來像個放高利貸的惡毒商人會讓你連本帶利的吐出來。在三閭大學教書,卻被辭退,想來也可笑、可憐,卻也正常。出乎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正如世事萬千皆有緣,若沒有困難又怎會得到自己種下的果實。

想衝破,想逃離,最終不過是逃到生活的另一座圍城。在小鄉鎮時,怕人家傾扎到了大都市,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扎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現,便像泥土中的細蟲,希望有人把它擱在顯微鏡下放大來看,社會裡的每個人心就像無畔的孤島,卻總希望有別人探訪的足跡,人的虛榮心大抵都是因為此吧。

掙不破,逃不脫。內心的不安分、躁動也被生活的冷水澆滅,像一條被馴服的狗,安安順順地做著生活的囚徒。方漸鴻最後還是在生活拳擊手下屈服了,卻不用再為生計發愁了。就如季老在書中所說“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3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些片段,最近才一口氣從頭到尾 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受益匪淺。有了很多的新認識。有的報道說:“方鴻新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是無論如何方鴻新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著句話是毋庸至疑的。打扮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有玩世不恭的態度又有點心急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他人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返樣的性格,似乎決定了他的一生。防鴻新的第二圈圍城就是給他帶倆災難的假學位。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買假學歷之前他也問問自己的良心。方鴻新的第三全為城,我想沒人回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的玩世不恭也許從第一圈圍城開始回有第二第三圈。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

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混的好,一種是真正大學的人,他們有他們的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的高尚的情操,他們因為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能得取別人尊重。而另一種就是與其相反。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是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後社,從古到今皆是如此。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面對這些的都能夠狠下心來的。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新一樣,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小人,又不得不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辛,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規的,真實的社會環境。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的去接納它,他們嘗試改變,就好象方鴻新想知道韓學的真偽,卻不知道人家早已設好陷阱等他踩下去。其實;〈圍城〉初卡讓人覺得像言情小說,其實它更是一本1有趣的書。重點說是睿智的書。因為它的有趣原於一位知者的人性的洞察與調情。

讀《圍城》有感4

不論在網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其實早就聽說過圍城的大名,這次接著暑假和自認為自己的閱讀能力增強,便鼓足勇氣買來閱讀。

《圍城》文字繁多且細碎,這是我的第一印象,越往下讀越覺得晦澀難懂,但卻更有諷刺和教育意味……

《圍城》主要講述的是留洋回來但並無真才實學的方鴻漸的故事。

1937年夏,抗戰初期方鴻漸到歐洲遊學四年回到上海,住在已亡未婚妻的家中,因為於女博士蘇文紈及其表妹唐曉芙發生了情愛糾葛,因此收到丈人家的冷落。他戀愛失敗後,與蘇的失意追求者趙辛楣成為好朋友,兩人一起前往了三閭大學教書。一路上歷經艱險,但發生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方不知不覺地捲入校內個人恩怨和裡明爭暗鬥中,而他和助教孫柔嘉日趨親密更引起他們的嫉妒。趙辛楣離校後,方鴻漸被校方辭退。方與孫結婚回滬,但他倆因瑣事爭吵,終於導致無可避免的分手。

正如作者書中所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其實這句話還適用於工作等等,其實人的願望大多如此,想得到自己得不到的,得到了又拼命想逃離。

然而卻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例如書中的趙辛楣,他有真才實學,也懂義氣,雖然會為了感情而吃醋,但這個人卻懂得自己想要什麼,在看不慣三閭大學後,毅然辭職。在方鴻漸有困難時挺身相助。他知道如何生活,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他會為了自己夢想的事情努力,得到了也會更加珍惜,因為他們知道其中的不易,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才不會在名利面前丟失了自己。

很可惜,方鴻漸他在留洋期間不務正業,既不努力學習充實自己也不懂得珍惜時間努力生活,到頭來只有一個買來的文憑和嘴皮子,沒有讀書人應有的氣度和品質,毫無能力和擔當,對待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

其實,努力生活,懂得感恩,知道分清是非,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此相信生活不會虧待與你的。.更不會成為像方鴻漸那樣的人。

讀《圍城》有感5

都市是四四方方一座城,圍住了人心,慾望,情感,理想和太多的無可奈何。

最近讀完了《圍城》。沒讀之前,以為寫的是關於婚姻。讀罷兩天後,細想書中的情節。其實不然,圍城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自己。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進了去,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包圍。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看見有評論說,年少讀不懂《圍城》,讀懂已是城中人。始讀的時候,覺得方鴻漸這個人並不討喜,甚至有點討厭。倒也喜歡錢鍾書的文筆,幽默,諷刺,有趣。這世界上太多的人像方鴻漸,包括自己。忙忙碌碌不甘於平庸,不付諸努力又踏不出原地。結果終是敗給了現實和無奈。

不想把書中繁瑣的細節,都羅列出來。想讀過的人大抵上應該明白。一邊感慨錢鍾書的文筆之好,一邊佩服他竟能把書中的人情世故描寫的精彩,分析的透徹。倒是覺得該向老先生學一學,如何看懂人心。又如何老於世故。

讀到書中的情感糾葛,想起張愛玲說:每個男人的生命裡有兩個女人,一個是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中的一顆硃砂痣。

方鴻漸年輕時候喜歡唐曉芙,真真正正是愛情的樣子。是想起她就會坐立不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見了面,又緊張的不知該說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的角落裡,許是都有這樣一個人。很多年後再想起,還是會說:嗯,她真的挺好。

沒緣分也好,敗給了現實也罷。

最終,還是娶了那個不討厭,但合適自己的人。就像書中的方鴻漸,最後娶了孫小姐。走進了婚姻的圍城,再也出不來。

但若他娶了唐曉芙,可能別的女人就變成了床前明月光吧。一樣的圍城,只是人不一樣罷了。

“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真正想一個人,記掛著他,希望跟他接近,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到,想到而已。”

想來,比起白月光和硃砂痣,在平淡生活中僅存的那一絲念想。即使是圍城,我也寧肯在這城中活著。每日吵架,和好,茶米油鹽和粗茶淡飯。一直煩你到老,也比天邊的雲要好。

讀到小說最後,結局戛然而止。剛開始以為讀了盜版書,後來看到楊絳寫的書評才知道。故事戛然而止,然生活還在繼續。不過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淡。不過是被圍在城中的人,總是想衝破牢籠走出去。反反覆覆折騰許久,恍然間才發覺半生已過。

慶幸自己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這本書。現在讀懂了,然也深知自己走不出這座城。

只願,我們在城中深處,都能做自己。

讀《圍城》有感6

在我看來,這部小說中最美的一句話,出現在第四章,方鴻漸與岳丈周經理交談的段落: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原句出自蘇軾的《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以及徐凝的《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但如果聯絡上下文,會發現這句話的出現並非在以抒情的方式歌頌愛情的偉大。原文中寫道:“他跟周太太花燭以來,一向就讓她。”“……嚇得他安慰也不需要了,對她更短了氣焰。”所以這“三分月色”,更多的是體現周經理對於太太的畏懼、委屈甚至是抱怨,是帶有諷刺意味的。

在第八章,看到了眼熟的一段話:

他想起在倫敦上道德哲學一課,那位山羊鬍子的哲學家講的話:“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在念高一時,語文老師曾口述著,讓我們在本子上記下這段話,當時聽起來覺得真是妙極了。隨即,老師讓我們以“天下只有兩種人”作為開頭,後面再添上一句話,輪流站起來發言。當時我正坐前排,來不及思考太久,便答“大人與小孩”。顯然這個糟糕的答案並不能使老師滿意,她微笑地賜我“站一會兒”。那是令人羞愧的站立。現在想來,哪怕回答“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也是精確和妥帖不少的。記得那一天,收穫掌聲最多的,是一位賈姓男同學的發言,他說:“天下只有兩種人,姓賈的和不姓賈的。”

我並不想如此頻繁地與回憶裡愚笨的自己相遇,無奈印象極深,是總也擺脫不掉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當中,方鴻漸與孫柔嘉二人的爭吵場景,被描寫得極為精彩。

結婚前的爭吵,孫柔嘉是帶著撒嬌成分的。她深知方鴻漸憐惜自己,於是肆無忌憚地“兩手按眼,胸脯一聳一聳的哭”。鴻漸的心不是雨衣的材料做的,給她的眼淚浸透了,忙坐在她頭邊,拉開她手,替她拭淚,連哄帶勸。結婚初期的爭吵像夏天的暴風雨,吵得厲害過得也快。爭吵過後,兩人都“管制自己,避免說話衝突”,這是有經營婚姻的用心在的。

鴻漸打拱作揖,自認不是,要拉她出去吃冰……鴻漸把手按她嘴,不許她嘆氣。結果,柔嘉陪他出去吃冰。婚後日子久了,由於雙方家人的介入,誤會越來越深,爭吵也愈發激烈,兩個人開始不留情面地翻舊賬、揭對方短處、謾罵對方家人,無所不用其極地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但歸根到底,爭吵的原因都是生活中的瑣事罷了。

最激烈的一次爭吵,也是最後一次。鴻漸再熬不住,說:“那麼,請你別再開口,”伸右手猛推她的胸口。她踉蹌退後,撞在桌子邊,手臂把一個玻璃杯帶下地,玻璃屑混在水裡……每個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膽氣來,她還嫌不夠狠,順手抓起桌上一個象牙梳子盡力扔他。鴻漸正回頭要回答,躲閃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顴打個著,迸到地板上,折為兩段。

如果說,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以悲劇收場,是由於二人並無牢固的感情基礎,那麼,如果起初方鴻漸娶了深愛的唐曉芙,結局是否會有所不同?故事裡的方鴻漸無法重新體驗,身處現實的人們更是不可。似乎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的,總是最好的。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讀《圍城》有感7

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頗有幾分頓覺,書中許多角色的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嫣然我就是“綜合體”。於是,衝動的想編排幾句粗陋的文字。好在很多時候我是有自知之明的,自知己量,大不了算個不用雙手抱筆能寫出自己名字的人。可是想寫的衝動無論如何壓不住了,索性“突圍”酸一回,貽笑大方!

圍城之際讀《圍城》,才覺人生處處圍城——“想出的出不去,相進的進不來”。生活圍城、情感圍城、婚姻圍城、工作圍城......

人們起早摸黑,風裡來雨裡去,忙忙碌碌為生計奔走。柴、米、油、鹽、醬、醋、茶、哪樣不費心經手?時日稍久,誰能不煩悶的緊呢?看見光鮮的人,羨心更甚!更別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引起的垂涎。生活之瑣碎、困煩實非所願,但又無力地緊!就如撒懶吃館子一樣,若非顯貴之家,餐餐如此是不堪重負滴。所以,還是規規矩矩認清現實,回到自己的轍道上安穩過日子。

忽一日,見得近鄰家婆、媳、姑爭執,場面之巨集大百米儘可聞!引得路人,四鄰競相觀望,圍攏一圈裡三層外三層如觀鬥雞,頓時交通堵塞,喇叭聲四起,末了才聽的只是為了洗鍋碗的聲音太響亮了.......最終還是同住那片屋簷,同吃一鍋飯......生活如戲,總是不該發生的發生了,誰苦誰累?反正都是主角,來不及思考,生活猶圍城。

愛恨情仇更難捋清,總是在剎那轉化,盤環與親情,愛情,友情,交情之間。回顧歷史、文化多少故事皆圍繞一個“情”字起起落落!或悲或喜,不變不休。變了的只是故事中的主角。 情感表達寄予:語言,動作,神色,行為。直可惜!有時小心陪護,還嫌不夠,都想一筆購銷了事,豈是那樣簡單的事呢?

常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關於情感我是說不好的,不如看書,看這世界,感時拾得些許覺悟,再不濟也能發幾聲唏噓。鍾書先生說:“書裡的故事是語言幻成的空花泡影” 即便如此,我倒情願泡在這絢爛裡,隨喜隨憂遣去那許多紛擾,竊以為“憂世傷生”也未嘗不可。

對於婚姻,書中的角色說:“結了婚後,才發覺要找的不是這個人”,事實上有多少人不是這樣認為的呢?隨著瞭解的深入,瑣碎的糾結,都成了相互詬病,攻擊的原因。結婚之前說好的包容與信任,此時早已經不知丟到哪兒去了!我並不是要宣揚“拒婚主義”,我想說的是“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足夠結婚的資本了”所以防不住問一句“你討厭我麼?”“我討厭她麼?”婚姻雙方是需要平靜的耐下性子去仔細欣賞另一半的。在未來既定的日子裡,不鬥鬥嘴,不鬧鬧彆扭,生活也會蒼白的。因為這些是你枕邊的微笑,分離時的牽絆!圍城中的婚姻,需要時間,距離,耐心來解圍。

關於工作“幾人歡喜,幾人憂”,面對滿世界潮湧的“半成品”人才,其競爭何其殘酷?已經不是你想還是不想的概念了,只能聊勝於無吧!即使你是個曠古絕今的人才,又能如何?這是一個拼錢,拼爹的年代!退一萬步講,“懷才不比懷孕,不是誰都能看得出來的”!

工作於我就是為了賺生存,養家之資,它到底有多高尚?多體面?產生了多少社會價值和貢獻了多少?去它的!誰在乎呢?大家儘可笑我市儈嘴臉,我只知道我不賺錢就得餓死,家人就得餓死,我只是老百姓!看吧!圍繞工作,圍繞一個“錢”字!派生出了“擇偶標準”,有了社會“無底線新聞”,有了“貪贓枉法”,有了“富二代”“官二代”........這是多麼真實的焦慮啊!!

讀《圍城》,感《圍城》,才知圍城。不是一句哲性很強,很具生活現實意義就能評品的了。鍾書先生“錙銖積累”所言不虛,字字靈性,句句深邃,讀完咂咂嘴吧,都有餘香。至於時下那些所謂流行的“無性不歡”的現代中文,不過怪胎而已,不值得一論!

既圍城,須突圍!畢竟,生活之圍城與戰爭之圍城是不同的,不能以暴力手段處之!靜心慢慢想來,人生本就紛攘,也因此而精彩,圍與被圍其實自然,無需太過計較,那些不快樂交給時間去沖淡,塵封吧!不必固守執著,若斤兩不捨與小兒賴街何異?因此,自修身性,尊重別人,珍愛自己,和為貴才是正解。

凡事有主見,善安排,根據需求於圍城中擠進擠出卻是綽綽有餘的。雖然會淚流滿面,恰好也是人生的經歷與沉澱,更是對生活的尊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圍與不圍都是生活賜予的插曲,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平滑......寬容自己吧!樂觀的對待生活,愛自己!愛他人!大愛無疆何來圍城?若再執念想太多就無形自擾了!

讀《圍城》有感8

說起《圍城》,便要提起這麼一句尤其著名的話,“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常常出現的後半句是這麼說的,“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本不是書裡的句子,是楊絳老先生提在扉頁上的,小說裡類似的話,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討論婚姻時提到的,以對話形式出現,“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國小高年級,學著別人,說爸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點點激情和所謂的情慾都不見蹤影。小姨笑我只是個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懂愛情,也不懂婚姻。

錢先生的手筆很是讓人看著歡喜,行走人間19年的靈魂,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如今聽方鴻漸娓娓道來,彷彿自己是個旁觀者,看一個傻小子揣一顆乾淨的心經受歷練。他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今生有機會切身領教,也許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沒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單一便無趣,無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爛之事,最好是觀察,不必一一經歷。

用錢先生的雜文觀察自己,用他的小說觀察人,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寫在人生邊上》裡他講到“快樂”,說人這一生,不過是“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就這樣賺著我們痛苦地過完了一生。但因為人生裡有希望,有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所以人生並不痛苦。

此時的情況,是我們逃出圍城,又衝進圍城,再又衝進去又想逃出來,如是而已。一個又一個圍城,賺了我們一世的笑與淚。近來遇見一位,想過日子甚於戀愛的.友人。年紀輕輕,卻好似已經疲於人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是不是愛情,我仍待考證。讀後感·趙辛楣早說這女子所行之事,不過是拉攏來一個男人,要騙著你去陪著她過日子,方鴻漸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這一些事情。難得糊塗,是放在智慧的廕庇之下的。方鴻漸這般矇蔽雙眼和心靈,不值得被效仿。人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還少麼?

方與孫的圍城之所破,看到小說後面已然是定局。這城池何時被攻破,如何被擊倒,不過是世間的緣與劫相交相斥的結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這書,極是省檢,一句結論也不肯拋給我,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9

在現實生活中,別說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看不上各自的家庭,導致婚姻中的這一對夫妻註定要經常因彼此的父母而鬧矛盾。就算是,夫妻雙方的父母看得上彼此的家庭,滿意兒女各自的另一半,夫妻間也會或多或少因父母間的一些其他問題導致意見不和引發爭執。而所有的爭執都是一時上頭,氣頭上不管不顧,一吐為快,過後又會有些懊惱與後悔。

但,很少有人會留意,原本的不快,通過作者的解讀,竟發現,原來婚姻中美好的片段不僅僅是甜蜜或溫馨的時刻,還有無處發洩的分擔。亦或是原本婚姻和生活中最讓人討厭的爭吵,竟然因為有另一半的存在,而讓無處的發洩有了具體的目標。

我們會有多少,因工作中的矛盾受了委屈,會將這份本不應該帶到家庭裡的問題,情不自禁的亦或光明正大的拋給另一半,讓另一半感到莫名其妙,覺得你不可理喻的呢?

想必仔細觀察,會數不勝數。時間久了,積累多了,嚴重的就會疲憊,從而形同陌路。

但,如果我們都可以有作者這般的思路,雖然我們受了委屈也或因對方受了委屈,無奈只得在彼此身上出氣時,與此同時也會想到受了氣還會因有個另一半充當出氣筒而欣慰的話,是不是我們的爭執就會減緩、減弱而終止呢?這樣,又怎會讓婚姻走到形同陌路呢?

正如作者說,沒有另一半時,你受了氣,只能悶在心裡,不能隨意發洩,誰都不是你的出氣筒。但,當有了另一半就不同了,你對任何人發脾氣都不能像對另一半那樣痛快。父母兄弟不用說,朋友要絕交,就連用人都要罷工。而只有另一半接受這個受氣的程度就像荷馬史詩裡封神的皮袋,容量最大。畢竟還有一紙婚約,會受一定的約束。

在婚姻的過程中,男女雙方如文中的類比。彷彿彼此在搶一條繩子,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就需要有個人湊上幾步,讓這繩子鬆軟下來。

生活裡的矛盾都是一時上頭,婚姻剛剛開始時,還會要求不要留有隔夜仇,有什麼問題再晚也要解決。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和大叔,在我們相識兩年左右的時候。有一次鬧了小矛盾,他就秉承著有矛盾不過夜的想法。他在晚上十一點多下班後,馬上處理我倆白天的矛盾。結果這個電話一打就是兩個小時,他生生的從公司步行走到家樓下,小十公里的路程。

隨著婚姻時間越來越久,「漸漸吵架的餘仇,要隔一天才會消失,甚至不了了之,沒講和就講話。」現在,每每看著晚年的父母,在餐桌上或是沙發邊,因為一些小事情拌拌嘴,反倒覺得是一種小美好。

正如文末,作者對筆下主人公一次鬥口後的描寫。柔嘉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發起脾氣來就像野獸咬人,不但不講理,並且沒有情分。你雖然是大兒子,我看你的父親母親並不怎樣溺愛你,為什麼這樣任性?鴻漸抱愧地笑。他剛才相罵贏了,勝利使他寬大,不必還敬說:“丈人丈母重男輕女,並不寶貝你,可是你也夠難服侍。”這就是婚姻的真實。

這段文字中的幾處類比,讓我感受到了爭執背後的婚姻狀態。比如,將起初時的隨吵隨好,比作富人家的飯菜,不留過夜的。這的確就是情感剛剛開始,或是步入婚姻時間不久時的行為。將方鴻漸發起脾氣來比作野獸咬人,不但不講理,並且沒有情分。這就是婚姻中發生矛盾,產生激烈爭執時,失去理智的樣子。把吵架後的疲乏和空虛,比作戲散場和酒醒後的心理。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婚姻中無謂的行為帶來的對時間的褻瀆。之所以說得這麼嚴重,是因為現在的自己才意識到時間的寶貴。

當我讀到這個類比時,沉思了很久。想象著自己剛剛看過一部電影或是追了一部劇,在過程中的沉迷,隨著劇情心情也跟著跌宕起伏。那一時的心情愉悅或傷悲,隨劇終而停止。當曲終人散,回到現實。回顧那虛無縹緲的一切,只會讓自己更加的空虛,痛恨自己又一次虛度了時間。當我這樣沉思後,才讓我真正意識到,婚姻中爭吵是多麼的沒有養分。

作者還把孫柔嘉承受的氣量比作荷馬史詩裡封神的氣袋,也隱含說明了一個人對待婚姻的容量。將婚姻比作一條繩子,這更是婚姻的一種經營方式,要鬆弛有度。

很多時候,閱讀就是一帶而過,讀過就過了。尤其是虛構類的小說,很難再靜下心來思考。我恰恰是因為記錄《圍城》中的類比,讓閱讀變得很慢。再結合笑來老師教的閱讀的方法,以及自己對寫作的喜歡。花了大量的時間,嘗試著走進作者的腦子裡,體會文字背後的深刻寓意,學著與他溝通。從而,從智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及婚姻本身,也學著經營、修正自己的婚姻。

感謝閱讀帶給我的力量與美好!

讀《圍城》有感10

《圍城》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在20xx年春節長假裡帶著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更加覺得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地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裡,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作者用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裡。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地渴望擺脫“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說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又似乎預示著新的悲劇的開始。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著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著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這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著鼻子走,永無止境。

楊絳說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存在主義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脫生活的困境。他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不管結局如何,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圍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讀《圍城》有感11

我從《圍城》裡讀到了種種愛情,也讀出了自己的愛情觀。方鴻漸的身上,赫然有著自己的許多影子。

如果要給現在的自己下個定義,我想該是少年之愛的中期或晚期:

曾經不夠勇敢、或者說仍有顧慮,而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

曾經順著衝動,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後經歷清醒、冷靜、可能還有些故作淡定,最後裝一把看破紅塵的樣子進行所謂的"實力分析";

曾經抱著雞湯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個人在拐角處不經意地出現";

常常懷有自疑與不自信,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懷著對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奮鬥和努力。

後來呀,才開始漸漸瞭解,單身自有單身的好處。兩個人的生活或許更暖,但也更擠,需要學會悉心照顧、學會相互包容;而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我可以天馬行空、隨心隨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負擔。

才開始漸漸懂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更要學會自重、自愛和自立,接納自己的開心與不開心,善待自己的情緒和品性。縱使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處、精彩地生活,更何況我從來都不止是一個人。

讀了《圍城》,才開始漸漸認可,愛情與婚姻裡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適、更能相互理解體貼的人。縱使如此,衝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維繫需要包容、體諒乃至忍耐。畢竟,哪家孩子沒有見過爸媽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依然攜手同舟、偕老白頭。

只是,那些能持續長久地轟轟烈烈、你儂我儂、忘我忘他的愛戀,終究是極少數、幾乎不存在的,又或許,只能活在肥皂劇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裡。《圍城》告訴我的,是現實與想象的差距。

讀《圍城》有感12

我覺得,關於愛情,最終還要歸結到"你想要什麼生活"的巨集大命題。

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自己想要的狀態。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呢?老實說,其實我一直都沒太想清。但我仍時常羨慕這樣的一些情侶:兩個人在一起,依舊忙得很充實,有各自奮鬥的方向,互相鼓勵、互相支援,生活裡不只有膩歪和虐狗,還有理想和遠方。

就讓時光再蹉跎蹉跎吧,我希望當下的我能一個人好好地生活,也能預備好迎接或許會又或許不會出現的她,在匆匆的年歲裡,始終不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看來,這篇感想的結尾終究逃不過雞湯與童話的味道。畢竟我早就交代過,自己還只是少年之愛的中晚期,藥不能停。青春的想象屬於每一個人,我還想把自己那份繼續留著。《圍城》教給我的現實,還要等著自己到生活裡親身體驗。

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裡的讀者。如果你抱著與我相似的期待,那麼,在此獻上我最真誠的祝願:願你終能遇見心中所屬,共品愛情的喜悅。

謹以此文,紀念我二十年來所有的青春念想。

讀《圍城》有感13

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的女漢子,我腦子裡塞了各種各樣的方程式,而讀過的名著卻屈指可數。

大學時讀過幾部外國名著,都是因為高中時學過它們的名字,好奇裡面寫了些什麼內容能被評為世界名著,所以才借來翻閱。然而,讀過以後不免大失所望——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故事呀?要麼齷蹉的不靠譜,要麼平凡的不稀奇,為啥這些書能叫名著?

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年輕了,在青澀的年紀裡,身處象牙塔中,不諳世事,如何能讀懂現實社會裡沉重又無奈的人生?

當然,我得承認,我這人天生遲鈍,開竅晚。別人十八歲理解的道理,我到二十八歲也未必領悟得通透。張愛玲十二歲就開始寫小說了,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和小夥伴一起頭頂白紗扮成白娘子玩過家家呢!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好在近兩年活得明白些了。接觸了一些人一些事以後,顛覆了我曾經固若金湯的三觀;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之後,心靈重新開始成長,逐漸形成了更加多元的認知。就好比泰山上的一塊頑石,之前堅固無比,不可塑造,經過大師開光以後,受到了點化,褪去了部分執念,漸漸有了些許靈氣。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圍城》,也知道那句名言: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但《圍城》究竟寫了什麼,不知道。最近,在一位作家推薦閱讀的書單裡又出現了《圍城》,這使我產生了無論如何都應該讀一下的想法。當然,讓我產生這種想法的還有很多書,只是《圍城》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以後再讀。

事實證明,這想法來得很正確,剛讀了半章我就愛上它了,所以很快讀完了全本。合上書,感慨良多。

我在想,如果我早點讀《圍城》,會不會少走些彎路。愛情也好,婚姻也好,事業也好,家庭也好,會不會多懂一點道理掌握得比現在要好?就像書中方鴻漸說的:“家裡真跟三閭大學一樣是個是非窩,假使我結了婚幾年然後到三閭大學去,也許訓練有素,感覺靈敏些,不至於給人家暗算了。”

可是我又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步,自己走過的都作數。方鴻漸的話裡表達的也不是遺憾自己缺乏理論上的道理,而是缺乏實踐經驗。有些經驗從書本兒上得來固然省勁兒,但省勁兒的難免不會用,用起來也不自然;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用心體驗過,才會把它融進生命裡,運用自如。就像有句話說的: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況且,正如我學生時代讀過的那些個名著一樣,因為缺乏生活,所以根本讀不懂,無法跟作者要傳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人生在每個階段對生活的理解都有與這個階段相匹配的意義。我現在是中年,年輕的中年,孩子還小,父母健康,生活穩定,所以還有閒情去回望過去、感悟現在、展望未來,抽時間也能寫寫畫畫。雖然有時難免傷春悲秋,嘆息流光易逝,但歲月靜好,我知足惜福。

還好我在這個階段裡讀到了錢老的書,而且讀懂了,受益匪淺,幸哉!快哉!

人生就像一本書,開頭結尾全靠自己書寫。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不管生活如何,我都希望我能活出自己的模樣。

讀《圍城》有感14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需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兒時,我們是父母眼中被疼惜的孩子,總想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可是沒有任何人的成長道路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各種挫折和打擊,使我們陷入成長的困境;畢業以後,我們參加工作,既想在工作中一展拳腳,又想搭載現成的平臺展現自我,可是現實殘酷,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於是我們陷入猶豫的困境中;成家以後,為人父母,我們總想給予孩子所有關懷和呵護,可是不能領略父母一片苦心的孩子總會在叛逆時期做出許多不理智的事情,使我們又被陷入矛盾的困境中,總之,好像許多事情都不能順利解決,可是,無論面對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始終取決與我們面對它的態度與做法,只需盡到各自人生角色中的職責,真實的面對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積極的心,就算圍城的困境再高,總能創造與演繹出精彩美好的人生。

透過《圍城》這本小說,讓我領略到它不僅僅是“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的婚姻法則、更深層次的反映的是事業、生活這座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令其陷入感情的圍城中。而在三閭大學這座事業的圍城中,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鬥,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裡,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所以也就有了最後的悲涼結局。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後對映人生是“圍城”。真正要闡明的就是:人生本就是一座大圍城,誰都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圍牆下過完一生。既擺脫不了如此的命運,就只在於處在每一個階段,你是否竭盡所能,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城池裡的異彩,精彩的活在當下。假如你始終想著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生活需要能量來處理好繁瑣的家庭事物,工作需要靈感來攻克難點,精神需要寄託來激勵人心的潛能,不要抱怨,不要消極,敢於面對人心的弱點,堅持該有的態度和責任,正面直視那看似堅不可摧實際不堪一擊的困境,相信,只有自己才能完整演繹出人生最真實的精彩。

讀《圍城》有感15

讀到一本好書,總會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已經很多年了,但是因為一直以來對小說題材類的書籍不太熱愛,所以沒有興致去閱讀。

一直到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愛情和婚姻,想起了出自《圍城》裡經典的一句話,婚姻就像城堡裡的圍牆,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於是好奇《圍城》大概會如何描述愛情和婚姻,是否和現實一致。

第一次讀完後還意猶未盡,想著再讀一遍;第一次看小說如在看一部連續劇,文字所展示出的畫面一遍遍地浮現在眼前;第一次在閱讀小說時捧腹大笑。第一次發現,原來小說也可以把哲理闡述得如此精準,與故事情節配合得恰當好處。讓我聯想到和《延禧攻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記得有男生說過,他說他不懂女生,猜不透女生。如果下次有男生困惑這個問題,我會推薦他去看這本書。《圍城》裡面對女生心理活動的描述,寫得非常準確,每看到寫到精彩的部分都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暗自鼓掌。尤其是描述孫柔佳到達香港後,因身體不便,沒法與方鴻漸一起參加趙辛楣的招待宴,對女生的妒忌和口是心非的心理活動描述得淋漓盡致。鍾老先生,比女生還更懂女生。

《圍城》,堪稱是一本愛情婚姻的教科書,把赤裸裸的現實用文字描述了出來。現實中愛情和婚姻沒有童話故事裡白雪公主與王子的愛情那麼的美好,更多的是平凡的生活,甚至是無休止的爭吵。無論與誰結婚,結婚後你會發現你認識的這個人已不再是曾經認識的那個人。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圍城》裡面除了對愛情和婚姻的描述外,對人性的描述,對女權主義的描述,對教育的描述,也是令人意味深長和愕然驚悚。作者對社會,人性的看透,讓人折服。小說雖然是寫於1945年,但是放到當今社會,依然適用。愛情,婚姻,女權,人性,教育,長久不衰的話題。

最後,以我對文中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年輕人就貪舒服,骨頭鬆了,一世沒有出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