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論語》有感集錦15篇

讀《論語》有感1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裡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裡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裡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裡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開啟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裡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裡,鍋裡的情況才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位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2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彷彿帶我穿越了2500年的時光,來到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隨著我手中閱讀頁數的增加,如夢驚醒,《論語》帶我走進精神的家園。

我們的班主任方老師在四年級時就讓全班同學背誦《論語》;初次背誦,我並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隨著深入地背誦,我漸漸地讀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內心甚為歡喜。經過兩年來的背誦,日積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華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撲來,我沉浸在書香之中。

《論語》是一面文化明鏡,我從中覓到了學習的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要我們常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才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別人的老師了。”這句話激勵著我,有時間就去複習學過的知識,有時我還會去找老師和同學做更深的瞭解和鞏固,從知識中找到快樂,找到自我,找到內心的充實……

《論語》教會了我一套處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強求於別人去做。因為每個人的喜愛不一樣,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生活中,你幫助了別人,他會對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強迫別人做他不喜歡的事,別人只會越來越討厭你。當我理解這句話的含意後,我沒有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學的關係也越不越親密。

《論語》帶給我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瞭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誤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計較與其生氣呢?生活中,難免會被人誤解的時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釋,讓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讓他自己去理解,讓時間告訴他一切。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使我學到了行為禮儀,懂得了人生哲理。通過誦讀經典,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麼是儒家風範,什麼是千古美文,他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綻放。

夏色斑斕,經典讓書香更濃。一部《論語》,一種人生,我陶醉其中;《論語》文化榜樣的力量,幫助我們指點迷津;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著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讀《論語》有感3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今天我喜歡這一句話,感覺孔子說的很有道理,對自己也有幫助,而且還可以在平常通過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並加以反省。

在這句話中給大家詳細解釋一個字恥,這個字的意思是羞愧,慚愧,指有缺點但是未能盡責而感到羞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給我的第一感受和懂得的道理是:不要把決心下在嘴皮子上,而是要付出真實的行動,就像孔子說的,說的多而做得少的人,君子認為這是很恥辱的。我也把這句話當做我的座右銘,這也讓我反省了以前每次考完試後在作文裡下的決心,可最後碌碌無為一個月過去了,期會考試來臨了,可這次結果又讓人失落,於是再一次下定決心期末要考好請大家相信我!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下次用實力來證明自己。這樣一系列的話相信大家都見過、讀過也聽過,但是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承諾的很好,結果啪啪打臉,這些也都是我之前的老路,也用自嘲的一種方式來告誡大家要靠行動去證明自己,而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也許當你努力去想奮鬥時,會被某些人翻出以前的舊歷史來打擊你,給你潑涼水,但是請一定不要氣餒,因為通往成功的路沒有哪一條很通暢,都要經歷磨難,只有經過風雨才能有陽光出現,而且努力分解開來拼成的是成功二字,也讓我們知道努力背後是成功,決心背後要靠行動,我們一定要少說多做就如孔子所說,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讀《論語》有感4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於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的星星,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裡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於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裡來看,儒家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於世便要去領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於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於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侷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5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國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祕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裡,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後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麼喝酒?為什麼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於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於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麼是“孝弟”,怎麼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於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讀《論語》有感6

從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我終於背完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裡面全是聖人孔子平常講的評論。被他的弟子們編成一本叫《論語》的書。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但這本書與別的書不同,別的書都是連貫性的,這一本書每一條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間沒有什麼聯絡,孔子的話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說的。

這書裡面大部分寫孝道,倫理綱常。或是學習。和君子應該做些什麼?這裡都有還有一些有趣的辯論故事,比如呢,他怎麼機智勸說魯哀公的。

這書裡面有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話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話,比如孔子說的父母唯疾之憂。這句話,乍一看來。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孟武伯問孝,可是他卻說父母藝興為子女擔憂。但稍一體會,就發現聖人和平常人不一樣,他的意思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這裡體現的是多麼令人感動的親情啊。

這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要像聖人說的一樣,有那麼的高潔的品質和品德,從古至今世間萬物,滄海桑田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人性亙古不變。

孔子說的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雖然我背的很慢。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後還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7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麼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麼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為,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裡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閱了很多資料,並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讚,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裡“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湧上心頭。看著別的同學拿著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鬱悶,也非常想不通:為什麼我這麼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為什麼?而後,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麼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裡很慚愧,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為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著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後,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為傳頌的偉人,被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後,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於成為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為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著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著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後的勸說時所說的話讓我頗為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蛻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8

許多人都站下來靜靜地凝望?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因為這些人,我們的祖國才變得更強,更好。哪一組勝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數加給低的一組,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幫助他們,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有感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國小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10

中國古學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學派將中國人民從千百年的水生火熱之中解救出來。其中儒家學派是我最喜愛的一家學派,它讓我受益匪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東魯國人。他可是人類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與弟子編纂的《論語》被流傳千百年,將知識以及人間道理向世界各地傳播。當翻開一些語文課本,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這正是世人對孔夫子的讚揚。

在讀完《論語》後,我深有體會,其中有幾條孔子語錄讓我銘記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一句我們都耳熟能響,這句語錄後來也變成了成語——擇善而從。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總會遇到那麼幾個人,可沒有人是完美的,他們各有所長,也有缺陷。我們該怎樣向他們學習呢?我們要從他們的身上找到他們的優點,並向他們學習;找到他們的缺點,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在將這些缺點改正。這不正是學習的好方法嗎?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看上去這句話好像不關學習什麼事,其實道出了一部分學習真諦,學習不能求快,要慢一點,穩穩當當的一步一步學,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學習太快反而會讓知識更快流失;在我們學習時,不能因為休息一會這樣的小利而暫時停止學習,這樣子學習是會讓自己更加“貪圖小利”,如果面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呢?所以我們要從一開始就抗拒小利,認真休息。這難道不是學習的道理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一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我都到這句話時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個重視學習方法的一位長者。在學習時,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但如果我們不去反覆地溫故它,也許有一天,這些知識就慢慢離你而去;在生活中,我們周圍的朋友,家人都會給我們提一些建議,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們都要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這樣才會成長進步;當你小有名氣時,定當還有人不太瞭解你,這時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君子的表現,我們要表現得平靜一點,讓別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這難道不是學習的好表現嗎?

孔夫子知道的知識是多少呢?猶如那滔滔江水吧。

《論語》所帶來的道理數之不盡,孔夫子流傳的學習精神也不會殆盡。我們應當感謝《論語》帶來的知識,更應當感謝孔夫子編纂了這篇千古長論。

讀《論語》有感11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假期裡,媽媽買來一本《論語》讓我學習。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徒弟寫的,寫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書中主要寫了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孝順父母。

我還記得孔子有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一天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爭吵不休。

他們看見了孔子,就讓孔子評理。

著個問題把孔子也難住了。

就向兩個小孩承認自己不會這個問題。

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怕別人嘲笑。

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不會的問題,不會就問。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12

《論語》是一本成就於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論語》被一代代的人們誦讀、詮釋、感悟、借鑑……

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論語》。遠離了電腦電視遊戲,感受著《論語》的無窮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確,《論語》的字裡行間,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與做人的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說,當然讀書至關重要,其中自然也有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為什麼要讀書,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明什麼理呢?首先要明白人倫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讀書修身,成為君子,這是讀書的終極目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對方的優點,以他(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強化修養,取長補短。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每人都面對不同的壓力,產生不盡的煩惱,因而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學校表現怎麼樣?回家有沒有跟家人問好?老師教的內容,有沒有認真溫習?如果我們每天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每天都會不斷進步。

同學們,去讀讀《論語》吧,它是國學的經典,是智慧與思想的精華,它可以帶你去領略經典的美妙,它會讓你終身受益!

因為文字年代久遠的原因,我在初接觸這本書時,也覺得十分枯燥乏味,一個國小生怎會喜歡這種東西呢?但隨著逐漸的接觸,我發現那是一座多麼豐富的寶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先賢的智慧,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進,給你啟迪,讓你拓寬思想的視野,感悟生活的真諦!

讓我們與經典有約,與聖賢為友,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讀《論語》有感13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一般的《論語》共二十章。

《論語》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等章節。

《論語》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學而》裡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說:“別人不瞭解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瞭解別人。”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我從《論語》中懂得了許許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講信用;做人一定要仁愛;做人一定要知錯就改!我知道了讀書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吃劣食為恥辱,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討論真理的;我還知道了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裡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衣衫簡陋的老奶奶乞討,我本來不想理,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便把我三個月零花錢都捐出來。還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親戚朋友們炫耀,後來讀了《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便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不自大,虛心跟別人學習。

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這大千世界的醜態和美態。以後,我一定嚴格遵循《論語》條條名言警句,做一個好孩子!

讀《論語》有感14

在我最初接觸《論語》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矇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裡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隻言片語化進生活的。《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讀的書多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論語》學習的熱忱。長大的我,不僅停留在誦讀何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而是去背誦和從做人的角度理解。

我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太陽炙烤著大地時,當熱浪襲來時,期末考試的最後衝刺也到了白熱化階段。作為一名中學生,溫故早已成為主旋律。在這個階段,我明白了要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山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每天都在得到新的石頭;海之所以廣,那是因為每刻都在融合每一滴新的水珠,所以經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會如同山之高大,海之寬闊。

當然在《論語》中最被推崇的算得上是仁愛與孝道了。還記得國小時的我曾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記得中央衛視曾播過這樣一段公益廣告:一個小孩的母親給婆婆洗腳,她的小兒子看見後也也端來一碰水為母親洗腳。這反映了孝與仁愛都是代代相傳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村裡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裡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有人評價她: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看到她的故事時,我明白了什麼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然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最有用的。古人尚知要不斷請教他人,要有虛心的態度。然而現在有些同學會想:我是好學生,我才不去問他們,多丟人呀!真的丟人嗎?不丟人!不問怎知如何學!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差,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謙虛。

中國古代名著經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燦爛的瑰寶,其中《紅樓夢》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的封建家族;《三國演義》道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勢。然而只有《論語》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而《論語》卻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美樂章,她對我的一生造成了深厚的影響,相信她永遠會是我人生的指向標。

讀《論語》有感15

《書海拾珍》一書出版了,翻閱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讀多遍的《論語》。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引導著我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間討論上自堯舜禹下至春秋列國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學,人倫國事等文化道統的語錄彙編。全書共有20篇,內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啟示。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放在第一位,然後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孔子善於因材施教,善於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啟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著很大區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學生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於巧妙地啟發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必須重視學生的求知慾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學生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也。至於如何啟發,在於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為自己的行為能夠成為別人的榜樣,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於言教嗎”?

四、對於學習態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學生學問,一要學思並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併到,才能獲得真實的學問,才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才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著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範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能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範。他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學生經常與他辯論,他也不認為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為學生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學生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著他。

孔子晚年,許多學生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貿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為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係。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為後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後世。

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於他打破了傳統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和發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麼渺小,但我願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