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邊城》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

讀完全文,我閉上眼睛靜靜地沉思。翠翠,一個多麼純潔善良的女孩,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是美的化身,是天地的恩賜。面對一連串的打擊,儺送離開,爺爺去世,她沒有倒下,而是勇敢得地面對,接替爺爺的工作,苦戀著等待儺送回來。面對人生中的不幸,她沒有哀怨,而是以她堅強的性格勇敢地與命運抗爭。

苦戀著儺送的翠翠在爺爺去世後,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待儺送回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多麼真實而又殘酷的一句話,翠翠是不幸的,失去了親人和愛人;但翠翠又是幸運的,對儺送的愛戀又使她擁有了對生活的希望,她像她的母親一樣,為了愛情不惜一切,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

因為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為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為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為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愛,她便從此守著渡船,守著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依舊在平淡中度過,而時光也逐漸在船頭船尾中流逝,唯一不變的是船中人的期盼……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邊城》讀後感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這些名人名言都告訴我們讀好書的重要性。《邊城》就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讀了這本書,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邊城茶峒位於湘川黔三省交界處。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鄉土氣息很重,今年五一,我有幸去鄉村遊玩,參觀了原始森林,體驗了農家的樂趣。河流,山川,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都是大自然的尤物,它們平凡,寧靜,毫不張揚的散發著它們獨特的美。這使我看到了邊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質樸的村莊。而這座質樸的邊城,在作者筆下宛若世外桃源,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這座小城的意境,像詩一般柔美,這清新脫俗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

作者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們質樸、熱情的性格。在這裡,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誠懇敦厚的人性光輝。這裡的小城平靜,人的心情更加平靜,所以用一個“靜”字來形容這裡的人,這個字,讚頌小城的人們美麗得心靈,他們並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樣,喧囂,吵鬧,而是少有的脫俗,一個“靜”字,送給《邊城》中美麗的人物,美麗的人格。

說到人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儺送。在他的眼中,沒有名和利,即便是當地團總的女兒以新磨坊為陪嫁,也絲毫沒有動搖儺送對愛人翠翠的感情。當儺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歡翠翠時,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這足以表現儺送在愛情與親情之間的權衡。當他得知哥哥為了自己而離家出走時,他放棄了自己唾手可得的愛情,他深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道理,這使他有很大的負罪感,從而走向他鄉。他的風範,不禁使人刮目相看。儺送的淡泊名利,重情重義,兄弟倆公平,坦然地較量,令人肅然起敬。此時此刻,用一個“敬”字表達我內心地感受“敬”——讚美儺送,讚美這對兄弟,他們熠熠生輝的人格,無愧於這個“敬”字。

《邊城》讀後感3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裡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裡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麼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穫,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後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於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裡更多的是被那裡美好的人性佔據著,多麼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朴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麼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於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鬥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麼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麼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裡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並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邊城》讀後感4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情節簡樸優美。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為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天真善良,溫柔恬靜的翠翠、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裡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裡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著光輝!

《邊城》讀後感5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淨的空氣。

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邊城》讀後感6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咱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咱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咱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7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著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裡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有種和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絡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著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美的印象,或歪曲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著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美,更失去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讀後感8

在學本文前,曾獨自一人捧著沈從文的《邊城》靜讀。雖然從中並未悟出些許大道理。但字裡行間帶給我的點點純真,滴滴淳樸,卻讓我記憶猶新。如今再次讀起節選部分來,除了有種與老朋友闊別重逢的感覺外,更讓我有了一份更深的體會---發覺一切美的東西。

《邊城》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悽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託與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於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了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了平靜內心不安與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於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麼強大的心靈?多麼高深的人生境界?多麼純淨的塵世淨土?

聯絡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慾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與誘惑,他們終日思量著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鬥角,他們心中沒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著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於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讀後感9

“琉璃般透明純粹,美的讓人神往,脆弱的讓人心疼……”這是很多人讀過《邊城》的想法,當然也包括我。

《邊城》這個故事發生在湘西的茶峒,沈從文老先生用一支筆,塑造了一個令人嚮往的湘西世界,寫出了茶峒人民的善良、淳樸,故事又讓人莫名的心碎……

這本書塑造了很多人物,有樸實憨厚心地善良的老船伕,有樂善好施的順順,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天真、可愛、勤勞的翠翠,她每天幫助爺爺弄船,幫助路人渡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毫無怨言,當和爺爺獨處時,又會吹響竹子做的豎笛,爺爺唱歌,這一刻是多麼美好!其實翠翠是不幸的,父母雙亡,只能和祖父為伴!但是翠翠又是快樂的,她心地善良,孝順祖父,當祖父睡著時,船上來了客人,她捨不得喊醒爺爺,自己把客人渡上岸。

沈從文老先生在這本書裡用筆描繪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片段,有大喜,大悲,也有大驚,大嘆。其從第二十節讓我印象深刻,每次想起,我總是感覺到心疼,不自覺的留下眼淚。那天傍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祖父和翠翠在躲雨,這時突然雷電交加,祖父被一塊碎石砸到,黑暗中,翠翠不停大聲的喊著祖父……這一次,祖父沒有像平常一樣迴應翠翠。當翠翠找到祖父時,祖父已經奄奄一息了……在那樣漆黑的夜,在那樣滂沱的大雨中,一個小女孩拼命哭喊著找她唯一的親人……突然我的眼淚不停往下滴……

讀完這本書,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還是要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愛我們自己的爸爸媽媽,愛惜我們的家人,做一個快樂的人,做一個傳播正能量的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意外的驚喜也許有,驚訝的意外也不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現在,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句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讓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我領悟了,你呢?

《邊城》讀後感10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裡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讀後感11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合上書總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這篇小說時,我彷彿被帶入一個世外桃源。茶峒這個地方孕育了淳樸的人們,有祥和的氣氛,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無比愜意。

這裡風景優美,氣氛祥和。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這裡的人們友好、熱情、善良,他們互相幫助卻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十五六歲的少女與七十多歲的祖父相依為命彼此依賴,他們之間的親情讓我們為之動容,即使兩人在某些事情上會有代溝,但這絲毫不會影響祖孫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從文所說: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端午節的一次偶遇,讓二老儺送與翠翠一見鍾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歡上了翠翠。面對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讓人為之感到溫暖。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情是那樣純粹,他們願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為人擺渡,願意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情歌,他們的愛沒有任何雜念,他們樂意付出卻沒有想要回報。祖父去世後,船總順順和楊馬兵老人對翠翠的照顧,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真情!

讀完這本書,總覺著有些遺憾。疼愛翠翠的爺爺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離開翠翠下桃源,我總是想讓所有的美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離別亦或生離亦或死別。但仔細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無數次讓你跌倒但你要無數次爬起與其鬥爭。也許在一次次鬥爭後,生活會善待你,就像我相信書中的二老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一切都會變好。

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作者也想通過《邊城》,讚美這裡生活的純真,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彷彿疏遠了許多,哪裡還有千里送鵝毛?即使門對門也不一定會經常來往。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那些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美德,那才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傳承、弘揚那些美德。

無論如何,當我們不斷與命運抗爭時,我們會得到好的結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邊城》讀後感12

祖父一天天的老去,“無論如何,得讓翠翠有個著落”。一開始,祖父並不知道,茶峒最優秀的兩個年輕人都巴著傳承做個“擺渡”的,儺送二老甚至不要“碾坊”要“渡船”。這時對於祖父又或是翠翠,都是一個幸運而又悲慘的遭遇。

爽直的天保大老對祖父自白:“老伯伯,你翠翠長得真標緻,象個觀音樣子。再過兩年,若我有閒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鴉到處飛,我一定每夜到這溪邊來為翠翠唱歌。”祖父把那雙小眼睛瞅著大老,他正是想要尋找這樣的人的。可是大老的直白讓祖父又愁又喜,祖父溫習著那些出於一個男子口中的真話,實在又愁又喜,他在心裡想:“這個人是不是適宜於照料翠翠?當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願意?”祖父尋找的是一個能夠代替他照顧翠翠的人,古樸的老人自不能擅做決定,他得依著孫女的態度。不久,儺送二老也上門探起了口,像哥哥那樣開門見山的說道:“伯伯,你翠翠象個大人了,長得很好看!”其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翠翠長大了,到了談婚嫁的時候,儺送不是在暗示嗎。

若要比較分析,天保是不及儺送的。天保“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他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理所應該的要繼承起家族的事業,所以他向祖父說的很明白,“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照料家務的媳婦。”他不是一個細膩的人,大概是繼承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就是跟一個稍有家產的白臉黑髮的小寡婦結的婚,在天保眼裡,家族的事業是放在第一位的。儺送卻不同,他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他前來不只是向祖父表明心意,甚至邀請翠翠到他的家裡,為她安置了一個最利於看賽舟的位置。翠翠起初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聽人說起:“只看二老今天那麼一股勁兒,就可以猜想得出這勁兒是岸上一個黃花姑娘給他的!”翠翠這才明白過來,“心中不免有點亂”。

車路和馬路,都是走向同一個地方,然而並非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結果,也不管你是怎樣的辛苦付出。或許對於決定結果的翠翠來說,不在乎誰走的怎樣一條路,在乎的只是一個人,一個存在於心的人。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寫的就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就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感情杯具能夠說就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齊,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此刻誰會放下自我的感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下自我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感情都就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下了感情,也就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就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儺送就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明白爺爺突然離世全就是由於替自我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後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後在一齊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感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瞭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應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就是這麼一出健康純潔,而又瀰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感情杯具和人性的杯具。

《邊城》讀後感14

今晚的夜,不知是為何,顯得如此寂寞、空虛,眼前的星,也不如眼中以往的星那般璀璨,變得黯淡了許多……

耳邊時不時的又傳來了那些惹人厭煩的話,“你說說,每天晚上那麼晚還要出去,你不累呀!”媽媽又對老爸發起牢sao,“那我為什麼就不能去呢?就玩一會兒而已,又沒有別的事,沒有必要發這麼大的火!”老爸依然像往常一樣,滿臉堆笑的回著我媽……

完成作業的我,實實在在聽不下老爸老媽的爭執,隨手捧起快要讀完的《邊城》,現在看到的和以前的聯想起來,這時候的我才明白了不少:故事中的主人公翠翠,因為一次的偶遇,便會儺送相識了,從此翠翠的心裡也只有儺送,怎麼一個人了。

可誰知另一個人也喜歡翠翠。於是他們想通過歌聲來打動翠翠。但不久,大佬的死,老船伕的死,都讓這一個美好的愛情戛然而止。

可由於翠翠對待感情的羞澀,使大佬溺水而死,這種羞澀同時也送走儺送,儘管他們也曾經吵過架,但是,那都是因為愛呀!如今,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思戀著,思戀著她心中的唯一——儺送,思戀著為她的終身大事而操碎心的爺爺。或許,人即使走遠了,那顆深愛著對方的真心是亙古不變的。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什麼老媽每一次都會說老爸這不好、那不好,其實是希望他能夠做得更好,而老爸呢知道媽媽並不是真正的罵他,因此才每一次都笑嘻嘻的迴應我媽。

媽媽的心中其實一直裝著爸爸,她只是不希望爸爸太累了而已,所以才用這種方法來“教育教育”我爸。想想他們兩個人也真是“夠”了。

我真慶幸自己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書,不然,我真的會一直這麼厭煩下去。我現在發現,那種愛不是口頭表達的愛,那是一種永存心底的愛!真希望他們倆個就一直這麼的吵下去。

耳邊又是一陣吵鬧聲,可現在不再那麼刺耳了。

抬頭望望那片天,星星似乎璀璨了許多,天空也不再孤寂,因為有了月亮的陪伴……

《邊城》讀後感15

週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著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著遠方,隱約中,彷彿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淨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為老船伕的外公相依為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裡,並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並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著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於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著退出了。

讀到這裡,我原本以為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並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

天有不測風雲。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為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裡。一直為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後,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為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著的追求。儺送為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為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迴應該屬於她的那份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