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邊城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8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啦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啦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啦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2

《邊城》裡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裡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與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3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茶峒位於湘川黔三省交界處。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鄉土氣息很重,它們平凡,寧靜,毫不張揚的散發著它們獨特的美。這使我看到了邊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質樸的村莊。而這座質樸的邊城,在作者筆下宛若世外桃源,散發著迷人的氣息。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這座小城的意境,像詩一般柔美,這清新脫俗的境界,令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描述著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間往事,卻透露著令人嚮往的淳樸民風,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細水長流,卻不是如水一樣無色無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一個堅強的老人,同樣有著每一位老人都擁有的那份慈愛,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裡一個人承擔。

《邊城》裡的地域風貌,像極了小時候的故鄉,家鄉的人過著平凡的生活,沒有城市的喧囂和競爭,小說裡的風景也讓人懷念小時候的故鄉,那時候後的風景也是那麼的靜謐和秀麗。讓人的身心不由自主的安靜下來。也許是遠離故鄉,看到沈先生的邊城也也發感慨和親切吧!邊城是翠翠的心靈歸屬,也許故鄉也是每個在外人的心靈歸屬吧!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瀰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裡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裡,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邊城讀後感5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著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先生筆下的邊城。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在故事的徐徐發展中,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似乎並不是那麼美滿的結局“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

讀到這裡,我不禁十分好奇,那個翠翠深深牽掛的儺送,到底有沒有回來。如果他回來了,那麼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如果他們在一起了,兩人是會選擇忘卻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還是會把誤會深埋心底讓它滋長髮酵,腐蝕他們的愛情?如果儺送沒有回來,翠翠是會一直等下去,還是會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試想過無數種可能,卻依舊是覺得不夠滿意。也許,只有留下這麼一個懸念,留下一個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才會讓我們有所期待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邊城》的結尾,作者並未直接點明翠翠最後會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讀者回味,大體上講,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前的邊城是美好的,翠翠與祖父在臨溪的白塔下渡船,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儺送則與他的大哥在端午節上捉鴨子,他們過著如童話般美好的生活。

邊城讀後感6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說中永遠隱藏著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悲,那麼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說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為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於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著重塑造了作為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為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於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於翠翠的婚事而於風雨夜裡長眠不起,更有翠翠願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為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著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說,卻讓我掙扎於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後文上一句,究竟是什麼造成最後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裡上下行的船隻,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於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讀後感7

習慣了城市的喧囂,習慣了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了。

它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容,也並無什麼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於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了吧。

對農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有著近似的景,至於情,是在認識了這座小村莊後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並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乾魚,睡艙板;人們的面板被陽光染上了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盪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了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了這裡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玷汙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了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了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伕,這個麼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了。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了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了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讀後感8

秋天的午後,陽光柔和,萬物舒爽,人也不例外。喝一口清茶,捧起一部《邊城》,不禁隨之胡思亂想一番。

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曾說:“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福建的長汀,一個是湘西的鳳凰古城。”這鳳凰古城大抵就是邊城之所在了吧,也就是沈從文從小生長的地方。 邊城的故事雖不甚長,卻是給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它就像一部描寫自然風光的小詩,使歷過塵間繁雜的人們耳目一新。它又像一泓清泉,輕輕敲擊我們的心靈,留下的是一片冰涼。既讓我們深深為之陶醉,又擔憂因為魯莽而打擾了它的靈境。

《邊城》之名,不禁使我們心動神馳。似乎那一塊土地離我們甚遠,但又有一種衝動,似是對它有所目的,有所企及。人世間美的地方大抵不多,所以東方人在陶淵明的時代就已經只能寄幻想於桃花源了,而西方人較幸運的則是稍晚才發出烏托邦的感嘆。但沈從文卻告訴我們世間美的地方不只是一個幻想,一個夢,因為還有邊城。為了使我們相信,他說不僅他曾在那裡生活過,並請了翠翠,老爺爺等一干人為他作證。邊城確實是美的,美得讓我們只看到文字,就已目迷神醉了。

邊城吸引我們的不只是那一道自然風光,那一份民風民情,還有翠翠那一份等待的愛情。也許這份愛就像戈多一樣永遠等之不來,空勞牽掛。但我們卻不言之悲壯,不言之悽美。這份愛就像流動的水,永遠不死去。自然是因於翠翠的那一顆執著,堅定的心。“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了”沈大師的話似乎賦予我們無限想象的權力。不知道美妙的歌聲能否喚醒心愛之人的歸來,但既然翠翠有等待的勇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邊城的一切,包括愛情也是完美的吧!

知道鳳凰古城的人,不知是否都因於《邊城》,但不去鳳凰古城的人,似乎是永遠也無法理解《邊城》的。作為凡塵中人,我們確實應對月夜的鳳凰古城的流光溢彩抱一份幻想,有朝一日親身歷之。,

邊城讀後感9

邊城是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小說,描寫了川湘交界邊城小鎮茶峒和湘西邊特有的風土人情,它以小溪渡口為起點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和儺送的動人愛情故事,語言文字極其優美,其中有一段是描寫白河沿岸恬靜優美的山村,如詩如畫,仿若世外桃源,還描寫了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人情,他在文中這樣寫道:“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給人以極美的感受。

邊城講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是年逾七十很健壯的老人,孫女翠翠只有15歲,情竇初開的年華。他們善良純樸,熱情助人,雖然不富裕,但生活很安逸自足。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沈從文在故事的結尾設下了一個懸念,也許儺送會回來娶翠翠,或許故事能以喜劇收場,雖然故事情節很悲,但是我總想替他按一個圓滿的結局,讀到尾聲的時候,我想起了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就會到來。

邊城讀後感10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靜靜的悲傷往事……

邊城,沈從文的筆下哭泣。這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一層薄紗,它是快樂與悲傷的結合點,獨自彷徨。

白江夾在山和岸之間,要想出到城外,需要搭乘渡船。那是一艘由一位老人駕駛的小渡船。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的媽媽在生下她的時候去世了,翠翠的爸爸不久也自殺了,留下老人獨自照顧翠翠。即使只剩下兩人,生活還是很甜蜜的。

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翠翠變得清秀美麗,被城裡的許多人追求,尤其是船總的兩個兒子,老大和老二。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老大淹死在水裡,老二遠走他方。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雷電交加的夜裡,悄然去世了。在書的結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等待著老二回家……

無論最終老二是否回來,在我看來,不可能成就一段他和翠翠的美好婚姻關係。因為老二對翠翠的愛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情能夠經受住各種磨難和考驗,如金庸的楊過和小龍女,他們有著長久的分離,也經受著生與死的考驗,但最終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也許老二還愛著翠翠,可是他能把對他兄弟的恨都放了,放了所謂的面子嗎?現在他已經下定決心要去桃園,即使有一天他回來,他也可能是一個已婚的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翠翠要依靠別人生活,就像林黛玉一般。翠翠被船總收養,是因為老二,如果老二不回來,她會輕易被嫁出去嗎?他們只是讓她一直在等一個永遠不會回來的人。

《邊城》是介於悲歡之間,沈從文用略帶傷感的筆觸,描繪了這段純真的愛情。讀完《邊城》,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流浪的城市,一個悲傷的故事,訴說著世界的不公與命運的悲嘆……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裡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麼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於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12

喜歡讀書評,也就知道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很早就讓我有讀它的想法,然而,當我把這本篇幅不大的書捧在手裡的時候,卻發現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

說這本書不容昜讀並不是說這本書有多麼複雜的情節,眾多的人物,相反,這本書講的故事很簡單,就是渡口的老船伕臨死前希望能給自己外孫女翠翠找個靠得住的孫女婿,在所謂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與二儺中選擇,結果大老在一次載船運貨途中溺水身亡,二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死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渡口上只剩下孤零零的翠翠。

那麼為什麼說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呢?這個故事發生在川湘邊境,稱為“茶峒”的小鎮,特有的風物讓沒從未到過此地的人沒法想象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不信?你說說什麼是桐油,青鹽,還有什麼是棓子?

而作者特有的敘事方式也給讀者帶來困難,當然可以稱為一種語言特色。例如“在這小城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這樣只能意會的句子到處都是,無疑會給“農人”與“士兵”帶來閱讀的困難。

上面還只是說了一下小說的語言特色,從內容上來說,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原本很簡單的事情,作者故意搞得很複雜。對於大老託媒人提親與二儺山崖唱歌,老船伕都沒有給出正確的迴應,彷彿在藉著外孫女不斷地調兄弟倆的胃口,我沒法理解一個鄉下的船伕怎麼會有如此細膩的情致與技巧。直到最後兄弟倆先後離開家鄉,順順也失去了對這個婚事的興趣,而老船伕也無奈地死在風雨交加的夜晚,這是誰釀成的呢?

我只能說是作者杜撰了一個美麗而糾結的故事。

邊城讀後感13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淨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後,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於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邊城讀後感14

邊城裡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土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憂傷,像是觸及了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麼。翠翠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得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唯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繪得這麼悲傷,先生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淳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裡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後感15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裡品讀《邊城》,思緒也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裡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裡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裡人的與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與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裡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裡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裡,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