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孩子意味著他們對美好明天的希望。而要讓孩子達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為為人師表的老師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長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知識,作為教師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過得難過或者歡樂。他們可以成為打擊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在所有的情況下,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退步,老師的態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有感

既然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呢?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啟發。

  一、老師應該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援、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懷,實驗並取得成就。

  二、老師應該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斥、嘲諷等。)

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的幫助。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能對孩子們採取疏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以及其他各種傷害。

  三、要和孩子們恰當的交流。

老師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要抓住孩子的心。要把孩子看作是會憎、會愛,有矛盾、情感的複雜人類之一。為了減輕他們的敵意,老師應該儘可能的提供機會讓孩子體驗獨立的滋味。孩子得到的自治越多,他們的敵意就越少;孩子越是自我獨立,他們對比別人的怨恨也越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師要做到和孩子恰當的交流,交流不僅能夠改善教學,而且是教學的關鍵。

  四、要學會表揚孩子。

老師當對孩子表達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讚賞,然後由孩子本人對自己做出判斷。要儘量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表揚孩子的品性,只有不判斷孩子的品格和個性的表揚,才能消除孩子的焦慮,讓孩子沒有顧慮的'進步。要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以及我們的感覺,千萬不要評價判斷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同學生交談是一門學問與藝術。這種學問和藝術來源於日常和學生們相處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積累,而這種積累體現在平時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流。

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於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一個好的老師不但要看專業書,也要看更多的關於心理方面的書。只有瞭解了學生的心理,掌握了學生的心理,才能更好的和學生共同,塑造一個合格的人。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傾聽。老師在和學生打交道時,缺乏傾聽學生的聲音。兒童處在生長髮育期,思想和言行雖然還不成熟,可是並不是說他們說的都不對,教師在這方面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讓學生做件事,而學生有時無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及時表達了也會被老師否決,反而無法很好的完成。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有時要把孩子以成人對待,這樣才能更好得了解孩子想什麼,對待問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學會彎腰。在教育學生時,我們已經習慣於站著說話,站著發號施令,站著做我們習慣的一切,學生們接受的是老師的思維和主觀願望,而老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內心想法。尤其是當我們的想法和學生的想法衝突時,總會強加學生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令學生大失所望,不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如果你彎下腰來和學生一樣高時,再去和學生交流,試試會有什麼結果?當你不再居高臨下,與孩子完全處於平等時,孩子才會把他的真實想法告訴你。彎下腰,這一步很關鍵,因為不管孩子的想法對還是不對、有無道理,你只有在瞭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之後,才可能教育孩子……

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就要不斷學習。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情,老師更要不斷的學習。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學生的接受能力成倍提高,教師會發現如果不學習,對於學生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對於師生交往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現象,教師會無從下手,無法解決。教師只有更多地去學習,才能走向學生教育的細膩化,走向自我知識的更新化,自我素質的完善化。

當我們用太多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時,我們的學生從小變成了“小大人”。我們把準點定位於“成人”——孩子終歸要成長為大人,這樣被我們所忽視的恰恰是“孩子——他們是一個成長中的人”沒有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以我們的目光和要求為準則,這也許就是我所期待和努力的,也正是我們所忽視和喪失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