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讀後感的作文集合七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讀後感的作文集合七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愛是什麼?愛,宛如一盞孔明燈,明亮的燈火溫暖著人間,給予了我們信心與希望。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更是對“愛”的偉大深有感觸。

走進《愛的教育》,我彷彿到了愛的天堂,是愛,撥動了心靈的旋律;是愛,讓我們有勇氣面對挫折,坎坷;是愛,給我們的生命增添了活力與關懷!

愛有許多種,有同學之間的友愛;有長輩對晚輩的父愛,母愛等。每種不同的愛都令人無比的溫暖,“愛”是世間多麼重要,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愛的教育》中,老師對學生的愛深深打動著我,老師的愛是無私的,她們為我們辛勤的奉獻著。人們都說:“同學們是小苗,老師是培育小苗的辛勤園丁,老師猶如一支蠟燭,用最溫暖,最明亮的燈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她們不圖回報,默默的燃燒著自己!”

長輩對晚輩的愛是那樣的令人感動,他們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嶄新的教室裡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為了自己的孩子,拼命工作,幹各種各樣的粗活,為了賺錢來養活自己的孩子,有的把自己累病了,年青的臉變得滄桑了,有的皺紋增多了,手也變粗糙了。但是在孩子們的眼裡,無私奉獻的爸爸媽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端上一杯熱茶,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父母都會感到非常的欣慰!

在《愛的教育》這本書中,我們吮吸著愛的乳汁,享受著蘊含道理的故事,感受著愛的芬芳!

愛,猶如一股永恆的暖流,流入我的心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別人給予自己的愛,同時也要給予別人愛,讓我們播灑下愛的種子,讓人間沐浴在愛的陽光裡,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系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寫了很多充滿了“人”的魅力的書:《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讓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怎樣培養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國小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教師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

這本書共設計到100條建議,我就其中的受益頗深的幾個建議,談談自己的感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裡,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為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為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為人師的困惑。

他要求我們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中有一個故事我現在仍然記憶猶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有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向我啟開了一個視窗,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真正的優秀的教師哪個不是終生都在準備一節課啊!這也是我教學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終於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這樣經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也因此,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才可能一版再版,並長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師的書架上,讓我們讀了又讀,常讀常新。

每次開啟蘇霍姆林斯基,每次細讀蘇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讀蘇霍姆林斯基,總會為之怦然心動,總會不時地被震憾。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選擇這本書是因為書的作者既是媽媽又是老師,更因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教育理念與傳統的教育有所不同。我的學生時代,基本都是靠著老師的教導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學有所成,至於父母,更多的時候是忙碌於生計,無瑕顧及。

從孩子降臨到這個世上,相信每一對父母都既驚喜又惶恐,驚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長與變化給家人帶來無比的快樂與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夠培養孩子成為有用之材。我和老公是雙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業,家庭的重擔基本是我一個人承擔,孩子的教育理所當然落在我的肩上。因為生性好強,所以不想讓少有父親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我幾乎傾盡了全力給他我所能給的,教他我所能教的。但在教育的過程中,我時常困惑著,到底怎樣的教育才是正確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帶著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寶庫,看起來也許很平常,只要走進去了,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值得反覆讀。每一次在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會再次翻閱相關的章節,從中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本書不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動了我自身作為家長、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其中幾節感觸頗深,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像牛頓一樣

象其他的孩子一樣,尹建莉老師的女兒也會經常犯些小錯誤,忘了帶

鑰匙,炒雞蛋把蛋液打進了垃圾桶,幾百元買的電子辭典,用了幾天就丟了。每當這個時候,尹建莉老師總是無可奈何的說她“象牛頓一樣”。這源於牛頓的一個故事:因牛頓醉心於實驗,朋友來看他等不到他,就把傭人準備的午飯吃完走了。等牛頓從實驗室出來,看到桌上的殘局,自言自語說“原來我吃過飯了”。

兒子經常會出現一些丟三拉四的毛病,對於這個問題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過,但每次還是如此,有時候心情不好時,就會對他大發脾氣。大概很多父母都會與我一樣,在內心的潛意識裡,認為大聲的責罵可以讓孩子因為害怕而小心翼翼,從而改掉原來的毛病吧。但事實並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說,“脾氣不好在家長身上可能只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會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是屢教不改,一錯再錯。”“犯錯誤是孩子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的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批評的話,孩子比較愛聽。”

人無完人,成人尚且如此,為何對孩子過分苛責?道理每個做家長的也許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任意妄為,反而讓原本的小毛病變成了孩子個一個痼疾。

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

尹建莉老師從女兒一開始上學,做作業的時候只陪了她一週,之後就全部由她女兒自覺完成作業。當中也發生過兩次貪玩忘了寫作業的情況,尹建莉老師並沒有大驚小怪,她堅持這是一件小事,不是個錯事,只要鼓勵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責怪,不經常提起,不讓孩子有內疚感和負罪感。

尹建莉老師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兒在學前已經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剛入學時,認字量已經達到國小三年級水平。而我的孩子目前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況,所以我選擇暫時陪同,引導他多讀課外書,通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讀題的能力。目前已經由上半學期的全陪,改為了半陪,一大半作業是由他自己獨立完成。我贊同尹建莉老師的觀點,一直陪著,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利於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

三、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

“教師和家長在調動兒童寫作業的熱情上,適當使用逆向思維,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的熱情,不要刺激孩子對寫作業的厭惡之情。”“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的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

家長無論採用哪種教育方式,出發點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愛學習,但是採取的不合適的教育方式,使教育變成一種破壞性的行為,有兩個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愛和上進;又認為自己對孩子的話是金玉良言,可以讓孩子更好。這是對孩子的操縱,是教育的對立面。

尹建莉老師的觀點與很多家長的想法有所不同,細讀下來,慢慢品味,無一不是金玉良言。而且這本書最大的好處是可操作性強,不是空談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應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是否真正體會到了他的開心與不悅,是否真得能夠引導他往我們所想的方向去發展。

社會上流行的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我想首先應該是父母不該輸在起跑線上。愛孩子就應該象尹老師一樣,處處用心,時時在意,將教育化於有心無痕中,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快樂學習,完整成長。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接觸過不少教育書籍,有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班主任兵法的,學科教育理論的,名師教育寶典的。有些書讀過了,隨風而逝了;有些書讀過了,留下了一絲影蹤。有一本書卻沉澱了下來,留存在心底,那就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不愧為一部教育的經典名作,被一代代的教育者閱讀、吸收,稱道,運用,顯露於當時的環境中。如他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閱讀”理念,至今還閃耀著迷人的光輝,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著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著為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閱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蘊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得到啟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

如大師在第19條建議提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大師說:“有些教師相信,要減輕這些學生的學習,只有把他們的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有時候,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說:你只要讀教科書就行了,不要去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這種意見是完全錯誤的。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大師的話就如一道強光穿過層層迷霧直射教學的田園。一直以來,我們基於“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思想,提倡學有餘力的或能勝任學習任務的學生多多閱讀。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是沒完沒了的補差,拉一把,困守在機械練習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求他們能掌握書本上最基礎的知識。何曾想過要讓書籍這一清泉滋養他們乾涸的心田?曾經聽過管建剛老師的一個故事: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差,老師去家訪,對學生說:“只要你每天大聲讀一篇課文和讀1000字左右的課外讀物給你爸爸聽,一年下來,你的語文成績肯定頂呱呱。”學生有點不相信。老師說:“那你參加我的保險公司吧。”學生有點莫名其妙,老師解釋說:“

你投50元的保險費。如果堅持做一年,語文不能頂呱呱,老師賠你300元。幹不幹?”小傢伙覺得事情滿合算,一口答應,師生間慎重簽下了合同。曾驚詫於老師的奇招,後來才恍然大悟,管老師已然得到大師神韻,明瞭這是隻“賺”不“賠”的生意,斷然與學生訂下這一紙合約。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義大利國小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苦難,即使是在最美好的童話裡,也會有苦難隨行。苦難的降臨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像空氣一樣,圍繞著成人,也圍繞著我們未成年人。對於人生中必定要經歷的風浪,我們不該一味的去依靠大人,而因該用自己的勇氣去直面它,從容冷靜堅定頑強地走過苦難。只有把苦難當作一種經歷,我們才能在苦難中得到勇氣與快樂,才能尋求到自己真實的理想;相信只要擁有堅強,就算在山窮水復時,也終究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正在掃拾秋葉的老人,在一片枯叢中找到了一個鵝黃色的蛹,蛹已開了一條口子,依稀可見美麗的蝴蝶正在裡面奮勇掙扎,可始終沒有破繭而出。老人心疼地看著它,伸出手,輕柔地掰開了蛹,蝴蝶拍打著雙翅飛了出來,可豐滿的腹部與薄弱的羽翼卻讓它一下子趴在了地上——沒過幾天蝴蝶就死了。從毛毛蟲蛻變到蝴蝶,這是艱難的過程。“蝴蝶”只有在蛹中掙扎過,奮鬥過,讓雙翅逐日豐滿,它才可“化蛹成蝶”。流光溢彩的背後,是因為有苦難在支撐,所以當苦難降臨時,我們不該怨天尤人的.憤問蒼穹的不公,而應擦去淚水,並在跌倒、爬起的同時抓一把沙子——苦難也是一種收穫。

同樣面對苦難,有人一撅不振,有人卻更為堅強。你瞧,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熬過了無數個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雖然她只擁有過19個月的光明與聲音,但她卻用不屈不饒的精神記住了這世間的一切,積極地接受了生命的挑戰,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學會了五國的語言,創造了14部著作——這一切足以震撼全世界。讀完《童話中的苦難》這本書,我的眼前不時浮現冰心所說的那句話:“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啊,只有浸透了奮鬥的淚泉和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的芽,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花。現在的我們不就是當初的芽嗎?遇到苦難時,該如何呢?

我們不能永遠生活在童話中,因為生活不是童話,苦難也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經受的經歷,它就在你我身邊,既然躲不掉,閃不開,那麼我們何不笑看人生,堅強面對,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呢?!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書給了我深深的觸動:做一個好人最主要是一顆愛心。 張麗莉,一位平凡的教師,在危機時刻做了不平凡的事:在發生車禍時,她奮不顧身救了學生,自己卻受傷了。這些學生和她非親非故,她卻能在危機時救了他們,真是大愛無私啊!

吳斌,一位平凡的司機,但在他受傷的那一刻心裡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坐在座位上的那24位乘客,那一瞬間,他成了24位乘客的守護神!這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心,他們的愛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 可是,我們小孩哪裡會碰得到這樣的險情呢?我們應該把愛心獻給誰?“來,我揹你去上學。”這是邱小二說的`一句話。她倆的體重還差不多。邱小二每天揹著她的同學——趙夢雅,不管是冰天雪地還是炎熱酷暑,每天如此。邱小二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譽,也不是為了得到其他同學的讚揚,只是為了奉獻自己的愛心。 邱小二的事告訴我,要幫助別人,可以從身邊做起。我們學校有一位小同學患了白血病,但是他爺爺治病就花了不少錢,家中已經是一貧如洗了。

我得到訊息後,馬上捐出了我的零花錢,獻上了我的愛心。全校師生聽到了這個訊息也在第一時間獻上了他們的愛心。在大家的愛心下那位小同學得到了及時的救治,可見愛的力量是多強大啊! 開學不久,有一位大姐姐——陳旻茜姐姐來我們學校做簽名售書的活動。她這樣做不是為了展現她自己,而是把賣書的錢全部捐獻給西藏讀不起書的小朋友呢!陳旻茜姐姐的事告訴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奉獻愛心的方法。 “復興中華,從我做起”,從奉獻愛心開始!

讀後感的作文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好書,書的名字叫《吹小號的天鵝》,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E.B.懷特。

這本書很吸引人,我一連看了兩遍。書中的主人公是一隻叫路易斯的雄吹號天鵝,它天生是啞巴,不會說話,更不會像其他吹號天鵝一樣高聲歌唱,因此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它在小男孩薩姆的幫助下,學會在石板上寫字,但其他的天鵝不識字,路易斯還是不能向它喜歡的雌天鵝賽蕾娜表達愛意。路易斯的爸爸從樂器商店裡偷來了小號,經過不懈努力,路易斯終於用小號吹出美妙的歌聲,用號聲打動了賽蕾娜。並賺來足夠的錢賠償了樂器商店,和賽蕾娜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書看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和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採用科學的方法,通過不懈努力,就能夠取得成功。

我上鋼琴課的'時候,老師給我講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先天失聰,聽不到聲音,但是他勇於挑戰自己,憑著對音樂的熱愛,立志成為生活的強者,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這個事情說明只要有目標,有理想,就可以和路易斯一樣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學習上同樣如此,上一年級的時候,我的字寫得不好,下決心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後來,媽媽給我報了書法班,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苦練書法,堅持天天練字,現在我的字寫得還不錯,多次受到班主任常老師的表揚。這同樣告訴我,只要不懈努力,採用科學方法,就能取得好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