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分析[集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9W

教學案例分析1

口語交際

教學案例分析[集合]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和單元專題相聯絡的,在導語中提前做了佈置。教師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聽廣播看電視、閱讀書報雜誌,要提醒學生蒐集有關世界各國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做好交際的準備。話題可大可小,資料可多可少,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決定,同時注意同其他學科的聯絡。

由於教材的話題比較寬,教師要防止小組交流出現自說自話的情況。為了讓交際活動更深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興趣分小組針對某一個方面蒐集資料,如可以按風俗習慣、生活習慣、人種特點、文化特點等角度分組;可以讓學生蒐集世界各地的趣聞逸事。總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樣,但目的都是引導學生關心世界大事,增加對其他國家的瞭解。

為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本次口語交際可以配合活動進行,如舉辦小小世界博覽會世界之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或做導遊等活動,通過圖片、實物展覽引發學生的交際願望。教師還可以引入最近的世界大事,展開主題討論。對受條件限制的地區,一方面教師要多蒐集一些資料,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從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取材,並適當降低口語交際的要求。

習作

本次習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給學生一次更為自由表達的機會,把自己最近特別想寫的內容寫下來。作文內容範圍、體裁不限,寫景、記事、寫物、寫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義應該包括五個方面:自由選材、自由立意、自由擬題、自由表達和自由修改。

這次習作,教師可以提前佈置,讓學生知曉本次習作的要求,自由選材、自由立意。教學重點是啟發學生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說最想寫什麼,想怎樣寫,對構思不一般、有個性的學生要鼓勵。

習作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從習作的提示語可以看出,編者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寫真人真事,寫真情實感。如,既可以寫有趣的事,也可以寫後悔的事;既可以寫喜歡的人,也可以寫不喜歡的人;既可以寫自己的願望,也可以寫自己的委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見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要求學生把內容寫具體,句子寫通順。

習作後,還可以讓學生自由修改,教師要指出學生習作中的不足,讓學生自己修改,包括選材和詞句等方面,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

我的發現

本組我的發現編排的是AABC式的成語。

在四字成語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單音詞重疊起來使用。成語的疊音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種,前兩字疊用,其公式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計較心心相印欣欣向榮咄咄怪事。第二種,前後兩字均疊用,其公式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戰戰兢兢鬼鬼祟祟層層疊疊熙熙攘攘。第三種,後兩字疊用,其公式為ABCC,如神采奕奕溫情脈脈虎視眈眈喜氣洋洋逃之夭夭。誦讀上述成語,不難發現,不管是以何種形式重疊的成語,都念兩拍,如揚揚/得意兢兢/業業等,其節拍形式為XX/XX。整個成語讀起來節奏鮮明,琅琅上口,韻味無窮,富有音樂美。同時,成語的疊字加強了語言的形象性,使成語的表現力大大加強。教師在教學時重在讓學生積累這些成語,多讀幾遍,感受成語的音韻美。同時讓學生用這些成語試著說句子,檢查學生是否瞭解成語的`意思,教師可不做統一要求。

日積月累

第一項是讀讀認認,讓學生通過熟字增加偏旁認識生字。生字的讀音多數和熟字不同,要糾正學生讀錯音的情況。如,郎、廊、廳讀後鼻音,置、岔讀翹舌音。由於教材在低年級主張自主識字,估計有許多字學生已經認識了,這時教師可以讓認識了的學生說一說是採用什麼方法記住的,和其他同學交流識記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組更多的詞語,幫助學生鞏固。第二項是讀讀背背,選了五句表現友誼的名句。這幾句意思不算太難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熟讀成誦。有時間還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表現友情的名句。以下材料供老師選擇: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戰國)莊子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漢書》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雁門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爭報恩》

趣味語文

本組趣味語文是說言。一個普通的言字,竟可以構成這麼多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這充分展示了漢語豐富的表現力。教師可讓學生多讀幾遍,說一說文中對言的概括是否恰當;還可以啟發學生拓展一下,由言構成的詞語還有哪些,如美言、謊言、箴言等。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仿編,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如說笑,模仿短文的形式,用一句話說明各種不同的笑(微笑、訕笑、嘲笑、歡笑、苦笑、嬉笑等)。29

教學案例分析2

【案例背景】

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情景,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景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因此作為新課程改革一線的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體驗教學”處處讓學生有所“體驗”在“體驗”中更好的成長。現在我把自己教學《七年級下冊15課〈孫權勸學〉》時對體驗式教學的運用記錄如下。

《孫權勸學》是從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鑑》中節選的,《資治通鑑》對於後世之人以史為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篇小故事對於我們也頗多借鑑價值。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我以為要從多方面來考慮。從教材編寫者的角度來說,教材編寫者將它編入人物(且均為“不平凡的人物”)單元,很顯然是希望學生能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將它當作一般的文言文來對待,而應緊密圍繞人物來作文章。從閱讀的本質來說,閱讀是讀者與文字的對話,讀者要從文字作品中提取資訊加工資訊,與作者建立一種人與人的精神聯絡,與文字中的人物對話,實施精神上的交流,從中促進自己的成長或發展。那麼,這則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給學生的感悟、啟發,將有力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或發展。當然,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一併加以重視。如對文言知識的積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等。總之,力爭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整體推進。

【案例實錄】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處處注重學生的體驗,特別注意在以下的幾個環節的設計

一、匯入:

(課前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師: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麼電視劇的主題曲 ?

生:《三國演義》

師:《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英雄人物,你們說說都有誰?

生:劉備、曹操、關羽、張飛......

師:對,曹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你知道這個“孫仲

謀”是誰嗎?

生:是孫權。

師:對,那孫權有什麼過人之出讓曹操如此稱讚呢?今天、、、、、、

(解說:由英雄人物的話引入更加可信,能引起學生一探究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所瞭解。)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幻燈出示)

三、閱讀分析

1、一讀:讀準字音(聽課文朗讀,特別注意生疏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然後再自讀課文。)

師:大家覺得這篇課文那些字容易讀錯?

生:“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中“邪”字。

師:......

(解說:通過學生自讀,自查可加強記憶。)

2、二讀:讀懂文意(學生自讀課文,並結合註解翻譯。)

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翻譯前可就自己不會翻譯的字詞提問。)

翻譯過程中強調指出:

① 蒙辭以軍中多務:以軍中多務辭(調)。

② 博士:博士(留)。

③ 但當涉獵:應該(替)。

④ 何見事之晚:何見事晚(刪之)。

⑤ 結友而別:與呂蒙結為朋友(補)。

學生討論歸納:(翻譯五字法)

留:國號、年號、地名、官名、人名、書名等不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換倒裝句的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

補:補出省略的語句。

刪:刪去沒有實在意義的詞。

(解說:學生通過相互補充、歸納得出方法,不僅有利於今天的學習,更有利於以後的學習。)

3、三讀:讀出語氣

師:全文幾個人物?幾次對話?

生:全文3個人物;3次對話。

師:同學們帶感情朗讀,把握人物形象。

師:三次對話語氣一樣嗎?

生:不一樣。孫權第一次勸學時態度非常堅決。“不可不學”,,雙重否定,語氣堅決。第二次時隱隱有不滿、責備。魯肅與呂蒙對話表現的是驚異。

生:孫權第二次勸學是有不滿,但我以為更多的是關心、愛護。現身說教,語重心長。

生:魯肅與呂蒙對話時,魯肅是驚異,呂蒙是自豪。

師:權蒙對話孫權是王,對蒙的勸說態度懇切,蒙肅同為將士,對其變化之大顯示出驚異、讚歎。

師:下面我們請同學挑人物讀,大家注意聽,看他讀的好不好?哪句話讀的最好?好在什麼地方?

(解說:通過有感情的讀,學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師:讀得好不好?

生:好!

師:哪位同學敢挑戰他?

師:他讀得怎麼樣?

生:精彩!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讀出了感情。

師:讀出了感情,恰當的說應該是讀出了“語氣”。哪個詞體現了語氣?

生:“邪”

師:什麼語氣?

生:反問。

師:“邪”是表示反問的語氣詞,相當於現在漢語的“嗎”。文中還有其他語氣詞嗎?

生:有。“耳”、“乎”。

師:分別表什麼語氣?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語氣詞,相當於現在漢語的“罷了”,

“乎”是表示感嘆的語氣詞,相當於現在漢語的“啊”。

(解說:語氣虛詞的積累,同時讓學生體會朗讀的方法。)

師:根據剛才我們分析的,分小組有感情的讀文章,一會兒找同學分角色讀。

(兩組同學分角色讀。)

師:同學們讀得非常好。哪一組同學能拋開課本,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再加工給我們來個小課本劇表演。(一組同學上臺表演)

師: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演繹了一段白話《孫權勸學》,讓我們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說: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朗讀課文,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用課堂氣氛,很好的培養學生自讀古文的能力。培養學生表達、表演能力)

師:呂蒙在孫權的再三勸說下,開始讀書學習,並取得良好的讀書效果。文中有兩個成語突出表現了呂蒙進步之大,請大家找出。

生: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燈演示)

四、體驗反思

師:昔日吳下阿蒙,經過發奮努力,讓同僚刮目相待,說到這我們不禁想到前幾天學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讀完這兩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聯絡你的生活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生:學習對一個人來說,確實很重要。

生:仲永受於天而不受於人,最終泯然眾人;呂蒙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刮目相看。通過對比體現出開卷有益。

生:活到老學到老。呂蒙那麼大年齡才開始學習都讓人刮目相待,我們更應該珍惜時間好好學習。

師:好,活到老學到老,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仲永天資聰穎,因後天沒有學習,最終泯然眾人;呂蒙那麼大年紀才開始就讀,但經過努力,讓人刮目相待。看來讀書確實有益。

(解說: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的感情體驗,注重學生表達能力培養。把這兩篇課文比較閱讀,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開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學生感情共鳴,避免教條式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五、拓展延伸

師:古今中外,許多仁人志士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誰能說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嗎?

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生:書讀百遍其意自現。

......

生:書到用時方恨少。

師:“書到用時方恨少”,讓我們一起 多讀書,讀好書。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我們師生共勉“窮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解說:課外知識積累是語文資源充分利用的一個方面,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是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

【案例反思】

《孫權勸學》是一篇自讀課,故事性很強,本節課教學重點放在了朗讀上,通過自由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演課本劇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課文,體會人物說話的語氣,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這節課中得以充分體現。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表達、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這節課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者以“體驗式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較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從學生的自我“體驗“出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整節課主要是圍繞學生自主探究、自我體驗在進行。合作的方式也使更多的學生集中全體的智慧,學生在相互的啟發中往往有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彩的發言。體驗式教學在這一節課的體現是充分的。以學生為主體在這一節課的體現是突出的。特別是在“讀出感情”這一環節的教學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體驗”教學的特點,學生通過角色的扮演充分體驗到人物的心理讀出人物的語氣。

當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並不意味著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忽視。在這節課中,正是老師始終站在點拔者的位置,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正是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集中時間與精力對難點進行突破;正是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啟示。這樣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都得到發展。

反思這一節課,還是有點遺憾。由於學生學習基礎的把握不夠,以至於在譯讀這一環節所花時間過多,影響了“三讀”中的合作,沒能讓學生當堂完成對同學的勸導。同時,本節課沒有留給學生更多的課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體驗,當然這也和本文的內容有關。

教學案例分析3

一、什麼是教育教學案例分析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可供學習者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往往是一個故事、一個事例或一個事件),通過學習者獨立分析或相互討論,來提高學習者分析和解決教育問題能力的一種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師曾寫過一篇《走近語文教學的藝術殿堂》,其中寫到在一次作文講評課上,讓一個男生上講臺朗讀,結果這位略有口吃的同學遭到了鬨笑。

臺下的同學們緊緊注視著他,課堂裡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從後悔自責中省悟:初為人師的我不是也有過臨場時的恐懼和冷場時手足無措的尷尬嗎?然而是自信戰勝了這一切。有時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夠啟用一個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難忘的失敗也往往可以摧毀一個人僅有的一點自信。眼前的這一個男孩難道會陷入後一種情形嗎?不,絕不能。我終於微笑著開口了:?既然他不太習慣在眾目睽睽之下說話,那索性我們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聽吧!?我帶頭走到教室後,背對講臺站定,同學們也紛紛趴下頭來。終於,我的背後傳來了輕巧的羞怯的聲音。那的確是篇好作文,寫的是他和父親間的故事。因為動情的緣故,我聽到他的聲音漸漸響了起來,停頓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聲情並茂了,我知道他已漸漸進入了狀態,湧上心頭的陣陣竊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頭看看他。我竟然發現臺下早已經有不少同學抬起頭,默默地讚許地注視著他。朗讀結束後,教室裡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掌聲不僅僅是給予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並不注重?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更注重學習者的思考與分析過程。)

二、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師教育理論學習

案例是學校問題解決的源泉。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向全黨提出:"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針對當前教育理論界風行的"淺入淺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淺入深出"、故弄玄虛,以及刻意包裝、虛假宣傳、浮躁膚淺的不良風氣,課題組鮮明地提出,要"深入淺出",返樸歸真,堅持深入學校實際,研究現實問題,腳踏實地做學問。

案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案例是理論聯絡實際的橋樑,案例是教育理論的故鄉。 案例是教師獨特的話語系統。我從數千個案例中選編了100個經典的案例,它們表述的風格不同,案例的寫法各異,煥發出每所學校獨特的個性色彩。但它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不同角度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基礎學校在改革發展程序中,觀念的變革,實踐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進的足跡,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是教師教育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是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它與教育理論學習關係非常密切:過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則、觀念),難免空泛;過分依賴教學經驗(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為基礎的探討恰好可以彌補這兩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實教學情境下,面對不確定的、複雜多變的教學情境,教師所作的決策判斷或兩難困惑,從而促進教師實踐的反思和默會的智慧。

教育理論是教學案例分析的基礎,教學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論學習的重要補充以及具體運用。(與純理論學習相比,兩者的側重點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純理論學習主要目的在於系統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等,教育教學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學習者的教育理論運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純理論學習採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學習方式,而案例分析採取的是?理解—運用?的學習方式。)一個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動形象的詮釋一個教育觀念,或者解讀一個問題解決的策略,有時也能反映人類認識實踐中的`真理。從眾多的案例中,可以尋找到理論假設的支援性或反駁性論據,並避免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中的偏差。案例研究是科學決策支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程序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進行系統的案例研究,可以對現行的理論、政策和措施提供反饋,也可以從學校富有創造性的實踐中,發現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見解,從而找到改進學校工作的新的生長點。不同的研究者表述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論,有不同的話語系統。高等學校理論工作者擅長的是概念的演繹和理性的思辨。中國小、幼兒園教師作為實踐的研究者,最適合於他們自身用於學校研究的話語系統是案例研究。正是通過案例研究,教師可以清楚明白地闡明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決策,可以將教師明確的知識"內化",將默會的知識"外顯"。

三、如何答好教育教學案例分析題

答好教育教學案例題必須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這是答好題的基礎。(教學案例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考察教育理論知識及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能力,因此自身的教育理論功底是最基本的條件。本題中屬於什麼型別的案例?此案例的目的是什麼?跟哪些教育理論有關?);其次是解題技巧,即如何分析教育教學案例,這是答好題的關鍵。(關鍵問題是什麼?誰充當了主要角色?該如何充當?要圍繞問題展開分析。需注意從兩個基本角度進行分析:①當事者角度,不是旁人,要進入角色②教師角度,教育教學案例是為了提高教師教育能力,教師的行為當然是關鍵。);最後是掌握答題技巧,這取得高分的手段。(答題不僅要回答是什麼,更要回答為什麼,依據是什麼?要尋求理論上的支援。)答題時要在審清題 意後,準確回答和處理題目中提出的問題。案例分析解題方法可以按照如下三步進行: 一、審題。審題一定要有目的性,先看問題,然後根據問題來閱讀材料。 (這題要我做 什麼?——找準目標) 二、析題。 (這題我要怎麼做?——理清思路) 三、答題。考取高分取決於三個方面:一是組織答案,二是專業語言,三是卷面整潔。 (這題我這樣做——具體答題) 1、組織答案。完整的案例分析題答案應該包括三個部分: 2、專業語言。 3、卷面整潔。在答好題的基礎上,一定要注意卷面整潔美觀。主要包括:①分點分段 層次清晰,②字型的大小適中,③字距行距要合適,④避免出現黑疙瘩和箭頭亂扯。

教學案例分析4

【教學目標】

1、認識虛驕等九個字,會寫冷淡二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對子歌,理解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的意思。

3、激發學生積累對子的慾望,培養學生誠實、虛心 、謙讓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和朗讀對子歌。

【教學難點】

理解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的意思。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實物投影儀 、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由找反義詞引入課題

師:孩子們,今天的這節語文課你感覺和平時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板書,然後讓學生拍手歡迎前來聽課的家長)

師:老師相信你們在這個不一樣的課堂上仍然會有跟平時一樣的出色表現,對嗎?(然後結合板書引出反義詞)其實在我們教室裡就藏著許多這樣的反義詞,只要你細心觀察,就一定能找到。

(學生觀察後交流)

師:你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這麼多反義詞,有一個小朋友也找到了許多反義詞,並且他把這些反義詞編成了一首對子歌,這首對子歌就藏在114頁的識字7裡邊。(板書:識字7)把書拿好,你想怎麼讀這首對子歌就怎麼讀。

(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輔導)

由談話引入課題,顯得親切、自然,也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學習生字

1、師:誰願意大聲地把這首對子歌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讀後教師作簡單評議)

2、師:如果要都像他這樣讀得正確 流利,就必須首先和藏在這首對子歌裡邊的九個生字娃娃交上朋友才行。

課件出示:

虛、驕、傲、誠、實、淡、贏、贊、招

師:這些生字娃娃當中,有沒有你早就認識了的?

(指名說,並讓學生說說是怎麼認識的)

現在請你把不認識的生字娃娃在對子歌中找出來,找到一個就把他的名字讀出來,好嗎?

(學生找生字讀生字,教師再次巡視輔導)

3、檢查學習情況:

⑴ 師:這些生字娃娃當中哪個生字娃娃是你記得最牢的?你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呢?

(同桌相互說一說)

⑵ 指名說,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生字(三個),其餘的教師和學生一起學。

虛:虛字和前面認識的虎字長得很像,(課件出示虎)他們都有虎字頭。在這首對子歌裡,由虛字組成的詞語是──虛心和虛偽(課件出示)。

驕傲: 看到驕傲這個詞,你會想起哪個故事或者什麼事情?

(學生舉手發言)

這個故事或者這件事情讓你懂得了什麼?引出:驕傲──虛心(課件出示,同時貼出詞條)。

師:看著這對反義詞,我想起了小時候媽媽常對我說的一句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課件出示)

(指名讀後男生讀上半句,女生讀下半句)

希望你們能牢牢地記住這句話(全班背這句話)。在這句話裡,還藏著一對反義詞,誰能找出來?

(進步──落後)

(課件出示)

誠實:(課件出示)你認為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誠實的孩子?誠實的孩子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班有哪些同學是誠實的孩子?

(跟同桌交流後指名說,可以說自己,也可以說別人)

師:誠實的人往往特別討人喜歡,並且能經常得到大家的'稱讚。而那些喜歡撒謊,喜歡作假的人就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喜歡,甚至被人嫌棄。所以,你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課件出示)誠實贏得千家贊,虛偽招來萬戶嫌(教師帶讀,指名讀後齊讀,然後閉上眼背一背)在這句話裡,誠實和虛偽也是一對反義詞。

(貼出詞條,全班齊讀)

贏:注意讀準字音。

贊:課件出示六個詞語:讚歌 讚美 讚許 贊同 讚揚 贊成。

招:給它組詞。

淡:在對子歌裡和淡字作朋友的是──冷。

(課件出示:冷淡)

這兩個字老師不教你們自己會寫嗎?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指名說)

(學生描一個寫兩個,然後教師範寫,邊寫邊說:淡字右邊兩個火字大小不一樣,上面小,下面大,並且上面的火字最後一筆由捺變為點。學生評議,之後展示學生作業)

識字教學最忌方法單一,我把這首對子歌九個生字中的誠、實、驕、傲四個生字作為教學重點,根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結合故事、聯絡生活相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培養誠實、虛心的良好品質。同時,由淡引出冷淡一詞,在指導書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謙讓的品質和良好的書寫習慣。

三、朗讀對子歌

師:我們和這麼多生字娃娃已經交上了好朋友,生字娃娃們就可以能幫我們讀好這首對子歌了。

1、同桌互讀。

2、指名讀,相機指導朗讀。

3、全班拍手齊讀。

由於前面已有了讀的基礎,學生在讀這首對子歌時就顯得容易多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熱情,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讀的機會,課堂上一片琅琅的書聲,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地把這首對子歌給背下來。

四、反饋練習

1、填空(課件出示)指名說,然後師生合作讀。

2、背《識字3》。

3、編對子歌。

(小組合作編:組長安排發言順序,每人說一個對子,然後大家一起把每個人說的對子組合起來就成為了你們那組編的對子歌)

4、分組發言。

在教學中注意聯絡舊知,能激發學生積累對子的慾望,並受到啟發自編對子,在合作學習中學到新知。

五、總結

孩子們,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這節語文課讓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自由發言)

每一節課都有每一節課的收穫,及時的總結能幫學生加深印象。

六、佈置作業

1、回家後把今天學的這首對子歌背給爸爸媽媽聽。

2、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編對子歌遊戲。

這兩個作業能讓學生和家長起到相互溝通的作用。

教學案例分析5

1、“去枝減葉”讀。

先讓學生自由讀,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讀通這一節。在此基礎上,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旁白部分去掉不讀。由於去掉了旁白,學生朗讀時讀得十分緊湊,讀出了對話的語氣。

2、“添油加醬”讀。

首先,啟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時的心理、動作、表情等,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把第二小節變為——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周瑜不懷好意地)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站,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麼把戲了,他稍加思索)說:“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豎起大拇指)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為難我了,我就來個將計就計吧。於是)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試探地)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故作驚訝)地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眨巴著眼睛)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說大話吧!他一本正經地)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了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想了想,補充)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懷酒就走了。

然後,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中間的旁白及括號中加進去的內容由教師讀。教師讀得繪聲繪色,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評析】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手段,也是理解課文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採用什麼形式朗讀,如何組織朗讀,這都將直接影響到朗讀作用的`發揮。本教例根據課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對課文作了先刪後添的變動,通過“去枝減葉”,學生角色朗讀時好像就在面對面地說話,真正進入了角色,讀出了對話的語氣,體會了人物說話時的內心思想活動;而引導學生“添油加醬”的過程其實就是由表及裡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通過“添沒加醬”的朗讀,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了以讀導悟、讀中見悟的目的。

教學案例分析6

《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

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

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

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

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有了《春曉》這首古詩的教學,我想不借助媒體展開教學,然而怎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理解詩意呢?首先,應讓幼兒在“問”中發現古詩奧妙無窮。

我就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小朋友,春天來了,你這幾天睡覺有什麼感覺嗎?”最愛睡懶覺的陳菲菲小朋友說:“我覺得特別想睡,爬也爬不起來。”接著孩子的話題我就說:“是呀,這就是說春眠不覺曉呀!等你醒來的時候已經到處是鳥的叫聲了。

說明天已經大亮了。”古詩教學的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

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儘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並帶著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但是就理解和感悟能力來說,學前班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是很難進入這個情境的,所以在講述的時候,我儘量去營造一種這樣的氛圍,比如在說“春眠不覺曉”時,我就會讓學生去想一想現在的實際,某些同學有了一定的同感,朦朧中便會產生詩人那時的心境,“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與“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寫,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瞭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範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上到一半時,我先進行了一個引言:“今天,我們進行男女生學習古詩對抗賽。”一語落地,幼兒群情激越,紛紛舉手要上臺講解頭一天佈置的任務。

每一幼兒完畢,我會進行一個小結,點出哪些知識是需要我們瞭解的,哪些是要我們識記的。

幼兒們沒有了平時上課時的平淡,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欣欣向榮的學習熱情。

最後,比賽結果是女生贏了。

但男生也並不氣餒,紛紛表示下次再努力,一定會贏的`。

課到這裡,好象該結束了。

“不是還有驚喜嗎?”學生們可沒忘提醒我。

“是什麼呢?驚喜是——要你們給《春曉》穿件新衣服,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啊?古詩還能變成故事?”學生們可驚奇了。

奇怪歸奇怪,孩子們可都不甘示弱,紛紛準備起來。

不一會兒,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從孩子們的嘴裡飛了出來。

你聽——

美麗的春天來了,天氣暖洋洋的,睡著可舒服了!孟浩然一覺醒來,發現天早就亮了。

他躺在床上,聽見屋外到處都是悅耳動聽的鳥叫聲,唧唧喳喳的,真熱鬧!他連忙起床,走到視窗一看。

呀!院子裡的花兒怎麼落了那麼多?地上到處是鮮豔的花瓣。

哦!大概是昨天晚上颳了很大的風,下了很大的雨吧!春天真美啊!”

聽著孩子們的故事,我心裡不禁樂開了花!古詩的意思在孩子們編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全部掌握了。

我還用得著逼著他們去枯燥地記古詩意思嗎?

最後,我們評選出了三名“編故事大王”給予了獎勵。

並且我和孩子們約好了,下次學古詩,我們再來比一比誰編的故事好。

學完了古詩以後,我讓學生回想一下以前學習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背誦著自己知道的有關春天的詩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學過的關於春天的詩句從古詩裡提取出來。

這種聯想比較,我想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必要方法吧!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感謝我的幼兒們,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

當然,我在教學時還有很多環節把握得不夠好,不過通過備課、講課、評課,也使我學到了很多。

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教學案例分析7

[教學片段]

(看多媒體:[課文: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

師:醒來本來的意思是什麼?

生:原來是說人睡覺醒了。

師:那麼草原醒來會是什麼樣子呢?請大家看螢幕。

(多媒體畫面:先是寧靜的草原,然後出現一片喧鬧的景象。)

畫外音:草原的夜裡靜悄悄,隨著黎明的臨近,隨著牧民鞭聲的響起,寧靜的草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

師:誰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許多牧民跨上駿馬。

生:我聽到牧民在說話。

生:我聽到羊兒在咩咩地叫。

生:我看到許多許多羊兒在跑。

生:我聽到馬兒在叫,還有人在唱歌。

……

師:當黎明到來的時候,原本寧靜的草原上出現了一片喧鬧的`景象,所以課文中說草原醒來了。

[教學反思]:

這一教學片段從醒來一詞入手。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指出: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一切生活都是運動著的。教者從教材中提煉出醒來這個動詞,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反映草原以靜到動的變化,展現草原醒來後的喧鬧情景。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和表達,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講解。引導學生暢談看到的、聽到的,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和已學知識,進一步揭示了醒來的內涵,加深了對醒來一詞的理解,更讓學生覺得貼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勢會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因此,教學中既鼓勵了學生多觀察,勤思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在一個自由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把理解詞語與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結合,鍛鍊和提高了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正像《語言課程標準》所指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言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案例分析8

【背景】

這是人美版第九冊的內容——《動物的臉》,這一課屬於美術的造型·表現的範疇,隨著新課程改革,在美術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以及有效目標的達成。為此,我設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顯性內容與目標應知:瞭解藝術家的作品怎樣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認識中國畫表現的特殊效果。應會:能用國畫的表現方法,大膽地對動物的臉部特徵進行創作;能較熟練地掌握用筆方法,控制墨色;能將動物的臉進行誇張、再現;能夠自主探索繪畫創作。

2、隱性內容與目標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形成與動物、人與自然和諧,平等發展的意識。

【情境】

課前我製作看漂亮的,以加強上課的效率,並把課堂結構調整為觀察體驗、欣賞探索、示範講解、創作練習、拓展評價五個步驟。學生在看完老師展示的有關動物的圖片和自己的體驗後,對描繪動物的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在看完老師的示範後,不僅對用中國畫的工具作畫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促進學生對如何把握動物的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

【分析】

(一)實現最優化教學匯入

人獲得資訊的途徑有80%來自視覺。所以形象豐富、生動的圖象是美術課堂匯入環節的主要,通過對色彩的感受、形態的體驗、情景的觸動,能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進入有效地學習狀態。

本堂課讓學生欣賞了很多可愛的.小動物的圖片,學生看到這些喜愛的動物後,不由自主地想把它畫下來。於是我有緊接著設計了讓學生體驗的教學環節,讓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動手嘗試,正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情感”是和諧教育的動力,匯入方式的最優化設計又是課堂教學的排頭兵,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源。本堂課的匯入實現了優化教學,為學生作畫做好了鋪墊。

(二)運用合理化引導觀察

在引導學生欣賞黃永玉的《貓頭鷹》的國畫時,我特意出示了貓頭鷹的圖片和國畫作品放在一起,並讓學生找出貓頭鷹的特點,並和畫作《貓頭鷹》進行比較,看看他們的異同點,並理解畫家如何把握動物的特點。通過分析,瞭解藝術於生活但高於生活的道理,讓學生感受美、欣賞美,並極大激發了學生創作興趣,使課堂有聲有色,富有童趣。

(三)樹立多元化評價

通過自評——他評——師評的三位一體化,每個人的不同角度出發,使評價更豐富,更多元化。而目前美術公開課有些忽視學生作品評價,《美術課程標準》在論述美術作業評價是指出:“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並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作為引導者,應該留出一點時間發現作品的亮點,強化個性發展或引導指出並彌補不足,獲得持續發展的興趣與潛力。然而,一些老師並沒有給學生進步發展的機會。沒有老師的點撥評價,我想學生只能原地踏步。再加上他們在不斷地欣賞大師作品,等到高年級後會出現“眼高手低”現象,從而失去作畫興趣,那是我們做老師的最大悲哀啊!所以說,重視並樹立多元化評價是刻不容緩的。

【體會】

在減少課堂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率的嘗試中,我認為主要是要設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環節,併合理的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

教學案例分析9

一、活動背景

《小小螢火蟲》這首歌曲優美抒情,富於歌唱性,表現力豐富。歌曲前半部分旋律平穩,“X X X X XX | X X X – | ”的節奏貫穿,營造出一種寧靜的富有詩意的夜景氛圍。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在欣賞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內容,能用歌聲和肢體動作大膽表現歌曲;學習聽辨並唱準兩段歌曲結尾處細微的區別,體驗音樂的優美意境;通過曲譜、肢體動作感應曲式,樂意用多種方式大膽表現。

二、課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匯入課題。

1、以教師帶幼兒郊遊引出;哇!今天的天氣真好,我要帶你們去郊遊了。高興嗎?來,我們一起跳個舞吧!(放螢火蟲音樂一起舞動)

2、故事引導:郊外的夜晚好安靜,滿天都是小星星,真美!可是有一個怕黑的孩子卻不願意睡覺。這時出現了一種神奇的動物(出示圖片)它是誰?原來是螢火蟲提著燈籠來鼓勵這個怕黑的孩子了。

(1)你認識螢火蟲嗎?我們來了解一下吧1

(2)螢火蟲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它常常出現在夏天的晚上,喜歡在溼地生活,最喜歡吃蝸牛和露水,因為他的腹部可以發出漂亮的光芒,所以大家都叫它螢火蟲。

(3)我們來聽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效果分析:通過談話,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故事引導幼兒瞭解歌曲的寧靜、優美的性質,瞭解螢火蟲,完整傾聽,幫助幼兒瞭解段落、記憶歌詞。

片段二:感應樂曲、理解歌曲內容。

1、放歌曲磁帶,引導幼兒認真傾聽。提問:這首歌好聽嗎?你聽到了什麼?

2、這首歌一共有幾段?讓我們再仔細地聽一遍。

3、幼兒傾聽第一段歌曲,說說這一段中唱了些什麼?

4、幼兒傾聽第二段,說說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否一樣。

5、帶領幼兒跟著音樂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誦歌詞。

效果分析:第一、二樂句兩段一樣,第三樂句中節奏、音高相同,歌詞略有不同,第四樂句既比較相象,但在歌詞與音高方面又不一樣,很容易混淆,因此重點學習每段的第四樂句。

片段三:初步學唱歌曲。

1、跟音樂輕聲學唱,引導幼兒感受夜晚螢火蟲慢慢飛舞,四周靜悄悄的氛圍。

2、請幼兒說說用怎樣的`速度唱這首歌比較合適。

3、你覺得哪一句比較難唱?

4、教師重點範唱結尾句,幼兒學唱。

5、再次完整唱,提醒幼兒注意兩段結尾的唱法

6、教師清唱,引導幼兒再次感受。

效果分析:第一、二樂句兩段一樣,第三樂句中節奏、音高相同,歌詞略有不同,第四樂句既比較相象,但在歌詞與音高方面又不一樣,很容易混淆,因此重點學習每段的第四樂句。完整學唱歌曲,再次將難點句加以重點練習。

片段四:學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你覺得用什麼樣的聲音演唱這首歌比較合適?為什麼?

2、螢火蟲在漆黑的夜晚給我們帶來了光亮,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3、夜晚,螢火蟲在慢慢地飛舞,四周靜悄悄的,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速度來演唱歌曲?

幼兒再次完整演唱歌曲,提醒幼兒用輕輕的,溫柔的聲音來演唱,速度稍慢。

4、幼兒分組演唱歌曲。

效果分析:學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將聲音和速度的練習要求分開提出,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也使幼兒的每次練習更有目的性。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並引導幼兒感受夜晚優美的意境。

片段五:表演歌曲。

師:這麼優美的歌曲,我們還可以加上優美的動作呢。你想用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現呢?幼兒自由創編動作,表演歌曲。

效果分析:用自編動作大膽表現歌曲,體驗音樂的優美。

三、課後的反思:

我在第一遍範唱時,走近幼兒,面對幼兒清唱,把唱歌的技巧和歌曲表達的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營造了一種靜謐、親切、溫柔的氛圍,引起了幼兒的情感共鳴,更便於幼兒聽清楚歌詞。然後根據幼兒回答情況出示相應的圖片,較好地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在幼兒初步感知歌曲內容的基礎上,我採用讓幼兒邊看節奏圖邊欣賞錄音,幫助幼兒感知歌曲的結構和節奏,再次激發了幼兒欣賞歌曲的興趣。這首歌曲雖然是一首流行歌曲,旋律非常優美,深受孩子的喜歡,但要唱準、唱好很不容易,我就採用有節奏地朗誦歌詞和分段學唱的方法來解決教學的難點,在朗誦第三句歌詞“怕黑的孩子閉上眼吧”時,幼兒對“子”和“閉”的八分節奏很難掌握,我一連帶孩子練習了好幾遍,並引導孩子看著我的口型念,效果較好。《綱要》倡導我們在唱歌教學活動中,不光強調唱歌技能、技巧方面的訓練,還應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本次歌唱教學的目標不僅是在欣賞歌曲的基礎上學唱歌曲,關鍵要體驗歌曲的旋律美和意境美,為此,我引導幼兒用輕聲唱法隨優美的伴奏帶歌唱。我還藉助動作表演法引導幼兒創造性地為歌曲配上身體動作,幼兒表現得很隨意、有一定的表演興致,而且動作比較個性化,通過表演幫助幼兒進一步記憶歌詞、表達情感,從而充分感受了歌曲帶來的審美體驗。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指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進取精神。應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音樂才能。”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案例分析10

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自主性特別大。開學時學校發給我們六年級數學老師每人一本蘇教版數學第十一冊教材之後,一直到現在十二月份我們都是利用這唯一的參照本行進在課堂內外。沒有教師用書、沒有優秀教學設計、沒有掛圖、沒有幻燈片等教學參考資料,就連教室裡的投影儀、電視機等現代化教學裝置也形同虛設,不是不好用,就是使用效果不佳(電視螢幕太小,不能照顧所有學生,後面幾排總有看不清楚的。)。因此唯有靠自己通讀教材與課程標準,深鑽教材,與同伴們切磋,再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才能進入課堂授課。可想而知,要想設計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案,又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一個好的教學案例常常是在絞盡腦汁也想不到好方法卻又在不經意的時候順手拈來,讓人驚喜不已。

下面我把最近兩次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學案例片段拿出來與同行們切磋切磋:

一、本冊教材第五單元“認識比”,是學生初步認識比的開始。而教學新知識的第一堂課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關鍵,既讓學生樂學,又要學生學得輕鬆,在不知不覺中發現新知識,學懂新知識,應用新知識。

教材中例題一:媽媽早晨準備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2杯果汁和3杯牛奶圖),可以怎樣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我覺得課本這樣的設計一來與大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不相符,一般的家庭只有2—3口人,一人一杯比較符合常規;二來攜帶這麼多杯子進課堂不方便,在講臺上做完演示實驗後的果汁和牛奶會不太衛生,倒掉實屬浪費。於是改變了教材資源,採用了談話匯入的教學方式,向學生丟擲這一挑戰性的開放題:張老師要配製一種藥水,藥的成分佔2份,水的成分佔3份,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你會怎樣表示這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學生思索片刻,開始有人發言了:藥的成分比水的成分少1份,水的成分比藥的成分多1份;藥的成分佔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佔藥的二分之三;藥的成分是水的三分之二,水的成分是藥的二分之三;有預習自學過的同學說水與藥的成分比是3﹕2,藥與水的成分比是2﹕3。“說得真好,”我由衷地讚美他們。後面說的“水與藥的成分比是3﹕2,藥與水的成分比是2﹕3”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認識比”(板書課題)。中間兩點叫比號,讀作“比”,(示範比號的寫法與書寫要求,要與冒號相區別,學生在練習本上練習寫3﹕2、2﹕3)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你能準確地找到這兩個比的前項與後項以及各代表什麼數量嗎?很多同學舉起了手。

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常見的比。有說班上的'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門與窗戶數的比,燈與電風扇數量的比,比賽結果的比分……。對於比賽結果的比分是不是比,我請同學們繼續認真聽課,呆會再來判斷。張老師收集了兩個有趣的關於比的問題:①小明身高1﹒2,他爸爸身高178c,怎樣表示他們的身高比?②把一個圖形分成兩部分,使陰影部分的面積是空白部分的三分之一,怎樣表示陰影部分與空白部分的面積比?請幫忙解答。教室裡漸漸地有了交流與討論的聲音,一會兒有人說我知道了。我鼓勵同學們大膽彙報:學生說①中小明身高與爸爸身高單位不一致,不能直接寫比。要把單位轉化一下,變成相同的單位就可以寫比。小明與爸爸的身高比是120﹕178(c做單位)或1﹒2﹕1﹒78(做單位).②應該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四份,陰影部分佔三份,空白部分只佔一份,陰影部分與空白部分的面積比是3﹕1。還可以怎樣說?交換兩個數量的位置同時交換比的前後項這樣說也行。看著①②,邊看邊想,全班同學一起說一說。

在新課的後面環節中,讓學生重點探討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先回顧除法與分數的關係,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填寫。被除數相當於分子,除號相當於分數線,除數相當於分母,商相當於整個分數值。再將比納入得出三者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比的前項相當於被除數、分子,比號相當於除號、分數線,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數、分母,比值相當於商、分數值,這是聯絡;區別在於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種數,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其中除法與分數都有一個什麼特殊規定,還有印象嗎?很快有人想到:除數、分母都不能為0。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你能想到比的什麼也不能為0?比的後項不能為0是比的一個特性,那比賽的比分如果是幾比0能否算作比呢?同學們一致認為不能,原因就是比的後項不能為0。因此比賽的比分與今天這節課認識的比在意義上有本質的不同:比賽的比分表示比賽雙方的結果誰輸誰贏或是平手;數學中的比是表示兩個數量相除。

二、教學第六單元例題三“林陽國小去年有24個班級,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4,今年一共有多少個班級?”我沒有象以往那樣由梯度練習引入,而是和同學們玩了個分數遊戲。

教室裡第二、三小組人數相等(都是6人),請第二小組的同學起立,第三小組前面的同學注意,起立人數是第二小組的1/2,應起立幾人?大家盯著第三小組前面慢慢地站起了三個人。我追問怎樣想的?第二小組的1/2就是6的1/2,用6×1/2=3,所以三個人起立才對。我說非常正確,請第三小組後面的同學注意,起立人數是第二小組的1/3,應起立幾人?怎樣想?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肯定是2人……。我說沒錯,請第四小組後面的同學注意,起立的人站在第三小組的後面,使第三小組比第二小組多1/3,應起立幾人?怎樣想?經過同學們的共同努力最後站了2人,就是第三小組比第二小組多6的1/3,用6×1/3=2(人)。以上游戲始終把第幾小組看作單位“1”?讓學生明確單位“1”始終是第二小組。遊戲之後再進行例三的教學,許多學生便能很順利地根據數量關係畫出線段圖,正確地進行列式計算了。

以上的案例片段之所以取得教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學是構建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這些教學資源是孩子們現年齡階段完全可以理解、領悟、處理的。這些教學資源也是建立在同學們已有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的新知拓展、延伸。整個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它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

2教學是基於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經歷的事物,積累的經驗往往是較好的教學活動材料,尤其是諸於實驗、遊戲活動更是人人樂於參與的源泉。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3教學構築在教師的厚積薄發之上。曾經有位上課上得好的老教師回答他人的提問,道出自己課上得好的原因,不是僅僅備課的幾十分鐘,而是用他的一生不停地備這堂課。確實以上的教學資料來自我平時的留心積累與頓悟,取之精華,去之糟粕,再進行合理改進,形成一套自我獨特的教學風格。

不妥之處,請各位同行及專家批評指正。

教學案例分析11

一、分析教材(備教材)

備好課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這就是我們教師要備課,要常備課,常備常新的原因。正確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抓住重點

(1)國中化學知識點

根據中學化學《課標》,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在《會考說明》中歸類非常詳細。

(2)知識點的作用

把握教材內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確定教學的重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內容。核心內容具有後延續性,對後續的學習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點,有可能滲透在考點之中。

例如:原子的結構決定離子的形成,離子的形成決定化合價。

氧氣的化學性質決定分析物質化學性質的方法,決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時藥品的取用原則。

2. 領悟教材的教學價值

挖掘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這部分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對學生後續學習的影響,對學生認知結構、技能、思維培養等的作用。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煉教學內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並在教學設計中予以滲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如對化學現象進行分類、提出有關的假設、設計實驗和控制實驗條件進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學教學設計中,對教材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特點所在,也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依據。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學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一種元素多種物質

本單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質,如碳的多種單質、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鈣等,一方面是物質組成與分類、物質多樣性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的多種單質,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等內容,反映了同一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單質,相同兩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學觀念,加深了對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物質的多樣性的認識。

2.初步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學科思想

通過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的性質比較,初步建立物質的組成與結構特點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是結構特點的反映;物質的性質影響用途,物質的用途反映出物質的一定性質等化學學科思想。

3.建立實驗室製取氣體思路

初步學習運用簡單的裝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氣體,是國中化學學習的基本實驗技能。二氧化碳製取的探究,是在氧氣製取的基礎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學會“對比”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材內容的編排思路,蘊含著“對比”這一科學方法的學習。如碳跟氧氣的反應,實驗條件不同,反應產物也不同。通過對照、比較,可以找出不同物質性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尋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質之間的必然聯絡;而發現特性是為了不同物質之間的區別,從而理解物質的鑑別方法以及不同物質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原理。

5.認識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以及工農業生產的聯絡

碳元素與人類關係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鈣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一氧化碳有損健康,二氧化碳對環境有影響等。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的問題做出價值判斷。

6.建立物質轉化觀

在此之前 ,學生通過學習氧氣O2知識,從化學角度認識某一具體物質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瞭解。本單元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從單一物質的學習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種物質的學習邁進,幫助學生初步把握物質間的聯絡,找尋物質間的轉化規律初步建立物質的轉化觀。

例如: 在粗鹽中除去可溶性雜質的方法中作為選擇合適的藥品的依據。(鐵銅混合物除去鐵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學生學習本章 ,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領悟和學科觀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學生(備學生)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新舊知識與技能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直接影響到對新內容的學習和理解。為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要通過多種方式了借學生對即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什麼認識、已有認識對新知識的學習有什麼作用、新舊知識的邏輯關係如、;哪些新知識的學習可以聯絡學生的知識經驗、哪些新知識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等,以便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困難

難點是指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內容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某些關節點。難點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為學生學習的分化點,部分學生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它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點,是訓練學生思維的優質材料。

要根據具體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確定教學難點。一般來說,難點的產生原因是:(1)由於知識本身抽象、複雜難易理解,(2)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屬於微觀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難以形成真實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用語等多而複雜,容易混淆不便記憶。

三、確定教學目標(對於學生是學習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那麼,教學目標對老師就是一個“導演”的方向,對於學生是學習過程中要達成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陳述應該是非常明確、可操作、可觀察和可測量,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測量。

確定和表述教學目標需要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確定要體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既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整體性,又要保證教學目標的側重點。由於每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代表著學習結果的不同型別,在注重教學目標全面性和整體性的同時,還應注意保持教學目標間的平衡和側重。有的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啟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著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樣才能增強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的學習結果,不應表述教師的教學行為或教師打算做什麼。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儘可能反映學習結果的型別和層次水平,應儘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實際的語言表述目標。

例如:《原子的構成》

1、以湯姆森發現電子和盧瑟福α散射實驗事實為基礎,推論原子內部的結構奧祕。

2、根據原子核外電子的能量及運動情況分析,推論出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3、根據鎂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情況分析,推論出不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結合的原因。

4、通過學習和反思活動,進一步認識到實驗驗證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價值,通過對原子結構奧祕探究,認識到人類認識微觀世界的智慧,體會到科學真理的來之不易,感受到科學家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四、 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的確定明確了 “為什麼”教和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著重解決“學什麼”和“如何學“的問題。教學活動設計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和條件。

從一定意義上說,要搞好學科教學要完成兩個轉化:一是將各種教學資源(主要是課標和教材內容)整合、轉化為合理的學科知識邏輯,即教師要教什麼、學生要學什麼。二是將學科知識邏輯轉化為學生的認識邏輯,即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為此著重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

教學內容主線的構建主要解決“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等問題,這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教學內容主線構建的三種策略

策略1:按照學科知識邏輯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化學教科書中的不少內容是按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構建內容體系的,如身邊的化學物質“氧氣”的學習,是按照“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實驗室製法”這一線索組織起來的,它遵循的是化學知識內在的邏輯結構。在化學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也常常以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為主要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國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概念等教學內容的組織。

但,作為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活用教材。

例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需要用到能與氧氣反應的物質,也是就發揮氧氣的化學性質,那麼我在平日教學中,先帶領學生認識氧氣的性質,當學生認識了氧氣的化學性質,在選擇與氧氣反應的物質的過程中就有了能力,明確了原因。

例如:在第三章學完《實驗室製取氧氣》後,學生初步建立了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和思維方式,為了鞏固也為了應用展示。我接著引領學生學習第五章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可謂一氣呵成,一節課高效率地完成本節的內容,既是對實驗室製取氣體的鞏固,也是對二氧化碳的製取的認識。通過學習,學生們不僅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針對異同,此過程中涉及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自然就掌握了。

策略2:以學生體驗探究活動構建教學內容主線

學生感受和體驗探究活動的.基本過程為主要線索,也是組織化學教學內容的一種形式。

例如在學習“酸和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時,可按照“提出問題(酸和鹼之間會發生反應嗎),做出假設”—收集證據(設計實驗證明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否反應)—得出結論(酸和鹼之間發生了什麼反應)—拓展應用(酸和鹼反應在實際中有什麼應用)的這一線索組織教學內容,這有利於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現象事實, 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也體驗了探究過程。

策略3 以社會生活實際中的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或社會生產實際的問題等為線索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化學知識,並運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化學學習的重要價值。

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質,以生活中的可樂雪碧為匯入。

燃燒和滅火,以學生的經驗為匯入。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完成新知識的探究。

2. 教學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創設是實施化學教學的有效策略。化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需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如實驗、生活現象、圖片、史實、謎語、故事等進行教學。

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

策略1:結合學生已有認識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例如:學習空氣之前,讓學生談談對空氣的認識,可以請學生設計簡單實驗或生活現象說明空氣的存在。

策略2:聯絡實際問題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例如:通過介紹或視訊資料說明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與生火、旺火、滅火有關的生活做法。

策略3:利用實驗創設化學概念教學情境

需要指出的是,化學教學要儘可能藉助實驗提供生動直觀的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本質。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化學實驗可用於某一教學過程的不同教學階段,以充分發揮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不同作用。如:利用實驗創設情景,製造認知衝突,引發新的思考;利用實驗呈現巨集觀現象,增進學生對微觀本質的理解;利用實驗揭示事物本質,澄清學生的模糊或錯誤認識等。

如:《質量守恆定律的探究》在學生實驗中,不僅實驗現象明顯,而且設計方案的全面性,都得到充分的驗證。

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這個實驗,對於實驗結論的分析,誤差的分析讓學生有了一個理性的分析依據。

3.教學問題的設計

合理有效的問題可以增強教學的啟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教學問題的設計實施化學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

教學活動設計需要進一步注意的問題

a 呼叫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b創設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

c 重視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

d 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結構化

e 注重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絡

古人云:學貴有疑。老師設計問題的目的不僅僅是問了讓學生解答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質疑的思維特點。

【總結】

教學設計,看重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為什麼教(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

二是教什麼(體現教學重點)

三是怎麼教(體現教學活動)。

這些問題是進行教學的關鍵問題,直接關係到教學的質量。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更加關注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認識方式的轉變。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要注重聯絡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以問題和活動驅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形成從化學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教學案例分析12

在認識圓柱體的活動中設計了第一環節,讓孩子把這些不同形體的物體立起來,目的是讓孩子門通過動手探索,來理解圓形是平面的,平躺著的,而球體、圓柱體等是可以立起來,是立體的,讓孩子初步感知“形、體、平面與立體”的基本概念。當孩子們在這一環節的表現讓我驚喜,也給了我很多的感悟。

阮鴻飛已經把薯片筒等立在桌上擺好了。他現在對於如何把圓形光碟立起來很感興趣。他捏起關盤的一邊試圖讓光碟立穩,可是一鬆手,又倒了。如此幾次之後還是沒成功。突然飛飛光碟倒下來旋轉時的樣子找到了靈感。他想旋轉硬幣一樣把圓盤轉了起來。“看呀!陳老師,我把他立起來了!”方瑋威則把一張硬的卡片圓形紙夾在了兩個瓶子之間,拍拍手說“我也把圓形裡起來了!”

其他的`還也對於圓柱體、球體等東西的站立無動於衷,一心在鑽研嘗試如何讓平面的圓形物體立起來,個個都很專注。

我知道我在操作前提要求時犯了一個要求不具體的錯誤。應該是如何讓它們獨立地長時間的立起來。這樣孩子們會順利照著我的目標發現形體的不同。可是這不也是我們老師的一種思維定勢嗎?

我們習慣了把門向裡推,習慣了從左向右看書,習慣了把蘋果立著對切,習慣了圓形的西瓜,方形的報紙。這是一種常識,但也正是這些阻止了我們的想象空間。

而孩子不同,他們正是因為“無知”,才有更多的發展空間。正是因為知道的少,才會多角度的提問,思考。我們要培養的創造性人才,可是我們已經無意識的抹煞了孩子大膽想象的空間,剝奪了還自由創造的機會。我們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有更多的思索。如何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這是創造力發展的前提。

同時我們有時太低估了孩子,不敢或不知怎樣給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與任務。孩子們是樂於參加有一難度的活動的。這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有更多的成功的感覺。在其中也會得到多方面發展,而是我們教師或家長想象不到的。

在以後的一些活動中,我們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與思維定勢,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們能得到更自由的發揮空間。

教學案例分析13

課堂是一面鏡子,許多新課程的理念是否落實,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看出。自從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國的中國小生數學家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行為的變化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領域,在數學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應該如何深入研究課堂教學,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一書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本書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緯度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它藉助於課堂教學現場,分析每一節課的教學過程特點,評價得失,實踐反思,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每一個分析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課前測試與分析;課堂中實踐分配情況及分析;提問分析;聯絡設計與實際效果分析;課後測查與分析;對聽課教師的課後調查、訪談與分析;專家訪談;上課教師反思;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通過以上九個方面,對一節國小數學課進行比較全面地分析。

課堂教學案例研究的物件是教學實踐,研究的目標是形成一個個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學案例。教學案例其實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是對課堂情景的真實的客觀描述,並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幫助樹立一種觀念,理解一個概念,學到一種方法。教學案例一般具有真實性、有效性、問題性、典型性、時代性、具體性等特徵。通過對《課堂教學案例分析》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⒈教學案例研究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個高明的醫生必定積累有不少的病例及醫療方案,一個好的律師也必定收有一定數量的典型案例。同樣,一個優秀的教師也是在積累大量有價值的教學案例中“優秀”起來的。課堂教學案例使教師經常處於一種反思狀態,總結經驗,找出問題,明確方向,有利於培養教師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領悟能力。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可以促進教師反思教學行為的合理性,探索教學改革的途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學案例研究專家舒爾曼教授說過:“教師所寫的、其他教師可能會面臨的現世界問題的案例是對實踐反思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它們有助於教師從他人的現實故事中學會預測和解決問題。”

⒉教學案例研究有助於教師把先進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

應該說,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改革,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很快,很多教師接受了先進的教學理念,但這並不能說明已經真正掌握,很多教師實際的課堂教學行為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當前教學研究很迫切的是要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去,撰寫教學案例就是做這個研究工作,課堂教學案例研究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案例研究過程中,通過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觀察、分析、診斷,進行多角度解讀和共同研究,將具體的教學行為與理論實際聯絡起來思考,反過來又指導實踐,提升教師教育實踐的合理性。

⒊教學案例研究有助於教師互相交流研討,提高聽評課等教研活動的實效。

聽評課是一種常見的教研活動,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學校的聽評課活動的實效性不大。而教學案例是描述教學情境的故事,往往集中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以及由此產生的想法和策略等。教學案例的內容貼近實際,材料來源豐富,寫作形式靈活,易於傳播交流和研討。因此,可以把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作為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有效載體,引導教師研討交流教學案例,有利於提高教師分析反思能力,有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同的人讀同一個教學案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情況,確定某一階段的討論主題,結合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在教改實踐中圍繞某個主題或專題收集材料、擬定案例、交流研討,從而使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課堂教學案例研究,可以促進每個教師研究自己,分享別人的經驗,積累反思素材,在實踐中自覺調整教與學的行為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

⒋教學案例研究有助於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

目前,教師申報課題已到了非常普及的程度,許多學校的教師通過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並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特色。但也有不少學校的教師,課題方案寫好課題立項以後,由於找不出一種較為有效的研究方式,有的束之高閣、不了了之,有的匆匆結題,難以取得有價值的科研成果。而案例研究活動的介入為科研課題的開展與理論學習的落實找到了極為有效的途徑。在案例研究活動中,教師圍繞選定的課題,積極開展對某一具體教育教學物件或現象等的觀察與分析,由於研究物件的個別性、研究方法的綜合性、研究內容的深入性,可保證教師在時空上有條件對研究物件或現象進行多方位、多層面和多緯度的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以案例研究為載體開展課題研究,操作性強,容易獲得較有深度的科研成果。

總之,通過學習,我感觸到了對案例分析可以使我取長補短,在不斷分析別人的案例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幫助。

教學案例分析14

【教學片段】

師:爸爸要表白怎樣的心願孩子們現在還不知道。看課文,(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孩子們不知道什麼請同桌討論,用問句提出來。

生甲: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

生乙: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麼這麼做。

生丙: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丁:他們不知道這麼遠,為什麼爸爸、媽媽還要來。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這段話,老師把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再複述一遍。

(生逐句讀,師逐句問。)

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擊鍵,大螢幕顯示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鬥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看了剛才的畫面,讀了老師推薦的資料,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裡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裡,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師:能利用課外資料理解課文,這位同學很善於動腦筋,提出表揚。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既然這麼艱苦,爸爸為什麼還接孩子們來呢?

生: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長大後建設邊疆,紮根邊疆。

 板書:

紮根邊疆

生:爸爸就像白楊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紮根,奉獻一切,把新疆建設得那麼美麗。

師:這些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什麼精神?

生:這是默默地無私奉獻精神。

 板書:

奉獻

師:他們耕耘,奉獻了一生,換取了今日邊疆的繁榮,捍衛了各族人民的尊嚴,他們跟白楊一樣,都是──衛士。

【分析】

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中提出了拓展和積累,尤其是資料的拓展,既可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又有助於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拓展的作用,因為邊疆的開發離學生實際較遠,學生不容易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資料拓展。

一是學生自己收集白楊和邊疆的資料,二是教師出示的建設者艱苦工作的圖片資料,因為本節課中“白楊樹象徵著建設邊疆、紮根邊疆的建設者”,這一部分內容課文中沒有直接描寫,而這部分內容不僅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設計了引導學生探求“孩子們所不知道的”,並用電教媒體介紹邊疆建設者當年墾荒的場面,使學生從形象的直觀中領悟到“白楊與建設者”之間的聯絡。同時,展現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景象。鮮明的對比,更富現實教育意義。三是教師收集的當時建設者中流傳的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兒孫。

通過三個層次的資料拓展,學生就能真正與文字產生共鳴了。

教學案例分析15

彈指一揮間,四月匆匆而過,回想在這已是蔥蘢馥郁,桃紅柳綠的四月裡,春天的氣息瀰漫著整個太陽島。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更為我們的教學營造了一番清晰綠意之感,春天是勃勃生機且富生命力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樹皆可作為我們的教學內容之一。都說大自然的奧妙是自然設定的課程,無需老師多加贅語旁添,孩子自會發揮其本能,迸發其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不斷觀察、摸索、操作自己所感興趣的,以獲新知。

四月的校園春意盎然,學校操場上的草坪越發翠綠和拔高,夾帶著晨曦的甘露於陽光之下晶瑩發亮,然而,早晨的空氣總是清新令人舒暢的,此時也是正適合孩子們的戶外活動,待到天氣晴朗之時,我們會組織幼兒到操場去活動,或在操場玩手影,或給旁邊的草坪除雜草亦給花兒澆澆水,寶寶們興趣較濃,他們跟在老師的後面,變成一架架小飛機,一隻只可愛且自由自在的鳥兒在操場上飛翔,寶寶們玩的不亦樂乎,其中,有及個別的寶寶脫離隊伍,自個兒在操場上奔跑,這時老師就要極度提高警惕注意寶寶們的活動安全。

在給小草除雜草給花兒澆水的時候,寶寶們顯得很積極,躍躍欲試。在老師的安排和指令下,寶寶們在規定的區域內進行活動,有些寶寶難以分辨雜草和小草,往往會將小草拔起交給老師,這時就需要老師細心指導幫助識別。也有些寶寶發現旁邊的花兒很漂亮,樹葉油光發亮,會將其摘下,在這過程中寶寶完全是出於無意識的,只是出於喜歡,而保護意識也是在其之後了。當回到班級的時候,老師應對此次的活動進行小結,教育時機由此把握,以讓寶寶們形成初步的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例如:“如果我們把漂亮的花兒和樹葉摘掉了,樹伯伯會很生氣的,我們的'花兒和樹葉也會很難過很難過,小朋友在拔雜草的時候要分清楚小草和雜草,如果拔了小草它會痛的哭起來的,那麼下一次它們就不請我們去幫忙了”。

以此種種,老師擬人化的語言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通過這次的教育後,在此類活動中,以上的情況明顯減少,寶寶們很少去摘花和樹葉,然而在除雜草的時候也能較為準確地將雜草拔起,寶寶們總會開心地跑過來:“老師,老師,我找到了,給你。”在表揚一番之後,他們更開心地去尋雜草了,過後我們一起將今天的“戰利品”帶回去送到垃圾桶裡。在這濃濃的春意裡,戶外活動更能引起寶寶們的興趣,他們就像一隻脫韁的小馬,盡情地在操場上賓士,感受綠意,呼吸春天的氣息。

室內教學活動,應從晨間來園說起,這個月,寶寶們都比較積極主動入園,心情愉悅進班級換堡服、堡鞋,參與晨間活動,有及個別的寶寶當哭寶寶,在家長配合下,老師採用了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方式幫助該寶寶融入集體活動中,讓寶寶喜歡這個集體,喜歡上幼兒園。

在本月的教學活動中,我漸漸熟悉了吉的堡的教學方式,融入教學當中,也初步瞭解了班級裡的寶寶,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學習實踐,學到了學校裡從未學到的知識和經驗,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地汲取水分。在此同時,我深感由於經驗的不足,許多方面力不從心,未能達成。在本月的課堂中,常規明顯有所好轉,寶寶們也比較配合,很認真投入,這讓我很是欣喜,從而增加了自信心,漸漸地就放開,大膽地去與寶寶交流,並收穫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常規上還存有一定問題,缺乏語言組織能力,課堂教學言語過於成人化,這是需要改進和填補的地方。再則就是如何在寶寶面前樹立威信?和如何與家長交流?成了我心中的一大困惑,我想,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經驗吧,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