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3W

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為此我們要做好回顧,寫好總結。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1

一、校內外學習,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加強理論學習,以“建構”理論指導實踐

通過學習,英語組教師逐步明確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知識工具。而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正是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網路的自我構建。

2、用《課程標準》論證課題

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適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已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啟發思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指導作用;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些目的要求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資訊科技豐富的資源又為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熱愛和私揚祖國文化等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通過學習與論證,英語組教師明確了課改的目的與方向,課題研究體現了《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能更好地促進《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達到了《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

3、網頁培訓,加強整合的程序。

教師是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控制課程教學的流程是整個教學的主導力量,而實施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為教師提供一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匯入模式,使教師體會到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優點,避免深奧的計算機技術嚇走他們。因此,為實施“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學校分期分批組織全校教師進行網頁製作及其它電腦操作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們的資訊素養。教師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通過Internet蒐集資訊、處理資訊、應用資訊的能力,提高了教師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製作簡單適用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能力以及運用整合搜尋,親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二、整合從理論出發與活動相結合

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科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手段,把資訊科技作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和情感鼓勵工具和資訊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資訊科技改善學習的目的同時將傳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即優化課堂教學。

整合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的發展。

1、點面結合,發揮公開課的示範作用

我校每學期都舉行教學公開課活動,英語組都要推出兩節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公開示範課。開課教師精心設計,認真準備的公開課,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他教師提高觀摩、評議,也對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探索,從而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2、運用資訊科技優化課堂1)、網路環境下,個體探究與團體互動

傳統的英語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是通過教師的講授進行資訊的單向傳遞,即學生是被動學習,但隨著教育科技的發展,這種傳統的單向式灌輸地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時代的挑戰,這種教學方式為主導的傳統課堂讓學習英語變得非常困難,教師很難在常規活動中充分關注學生個體的語言習得,也無法給學生提供自由、廣泛的團體互動,而且這樣的傳統教學很難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環境和語言輸入,也很難給學生充分機會以鍛鍊語言輸出。

通過網路課件上“個體探究,團體互動”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狀態,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多種功能,激發學生興趣,保證學生始終保持主體探究狀態。

例如:教師利用學生閱讀網頁,答題過關的競賽形式(答案是下一道題的入關卡的密碼),讓學生個體在網頁探索中進行自主學習,以此提供學生大量的語言輸入並幫助構建成完善學生心理內部的語言系統,這一過程柔和了多種語言知識,如同義詞、詞綴、單詞的內涵,同時訓練了學生的多種閱讀能力,學生無閱讀網頁和課本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運用了速讀,細讀,跳讀,查讀的技巧。

另外,整個人機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無意識學習英語的過程。在課堂上,論壇討論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舞臺,讓學生自由使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分離各自的見解,最後以小組為單位,成員協作,組長負責總結本組的論壇內容,即突出了個性化水平,又培養了協作精神,更突出英語學科特色,充分展示了師生互動,人機互動、生生互動的優勢,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網路環境下的資源共享

網路是一下聲、像、圖、文並茂的新天地,它的五大資訊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遠遠大於任何教師任何教材,根據英語新教材的特點,以及我校英語現狀,我樣建立了資源庫,有教師的課件備課資料及科研論文,有為學生設定的聽力訓練、詞彙記憶語法講解、練習、閱讀、寫作等專案,這些內容由易到難編排,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挑選合適的內容在校園網上學習,多渠道地給學生提供聽覺和視覺,增加了學生的語言輸入。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學習自信心。有了資源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給學生布置與其水平相當的網上作業,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輔導,打破以往作業“一刀切”的做法,真正讓所有學生感到學有所獲。

3、研究性學習與網路優化課堂教學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只是眾多教學媒體的一種所截資訊非常有限,而利用資訊科技與研究性學習可充分有效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啟用,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自主學習。

教師把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課外實踐成果製作成網路課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規律、計算機水平和英語學科水平的差異,將學生分為異質學習小組,採取自主、合作、探究、互動的教學模式,輔助以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網路英語與分層教學相結合。

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與此相關的是掌握學習的目標,每進行一個教學內容,均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目標。它將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輔導、同伴幫助、個人自學等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充分使用教學評價,保證教學始終以評定作為衡量的標準,較好地解決了統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性的矛盾。

鑑於學生個體差異,如果仍然採取同一教材、同一教學目標、同一教學手段、同一教學評價的"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勢必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造成教學質量的下降。因此,我校英語組利用網路的優勢,建起了學生英語學習資源庫,內容包括:詞彙、語法、文化、報刊、英語廣播、與教材配套的課文講解和練習、單元檢測等,形式多樣,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或者是閱讀,或者是聽力訓練等進行個人自學。教師在佈置課外作業的時候,也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進行個別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必然要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評價,如果再以一張試卷或是統一的操作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的話,不能有效反應出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網路,對學生進行分層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利用網路進行分層教學的個重要的方面。

這樣,既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有所提高;同時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發展個性特長,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整合從實踐出發與反思結合

我校組織了資訊科技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全組教師根據我校的英語現大辯論,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能力為目的,根據外語學習規律,積極創新,利用資訊科技,通過PPt課件,網路課件,力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觀念、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發展、研究、討論等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向、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的論文、案例成果。

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也帶來了極好的效果。

1、利用資訊科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了探究和創新意識。將學生社會實踐的成果展示在網頁上,當學生髮現自己找的材料、照片展示在同學們面前的時候,情緒十分高漲,為更好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奠定了基礎。通過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近生活,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思考生活的能力。同時,學生能利用區域網對大量資訊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增加了探究和創新意識,學會了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研究性學習,提高了課堂教學密度和廣度,真正實現了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從而保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個性化學習和協作學習。

3、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融展示式、操練式、主動參與式、探究式與互動式教學模式於一體,融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資訊科技於課程整合中,學生自行選擇研究課題,自行制定研究計劃和方案自願組合,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分析並綜合運用資訊,共同完成探究過程;學生自行組織環保話題英語演講比賽,並製作環保宣傳海報、標語。通過系列實踐活動,是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走進網路,同時保證了英語課的特色。

4、多媒體環境為英語教學創設了語言教學環境。

語言環境在語言教學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如著名應用語言學家S、P、Corde,所指出的,“我們實際上不能給學生教會一門語言,我們只能為他們創設一個適合於外語學習的環境。”只有在多媒體這樣一個環境中,學生的外語知識、外語運用能力以及自主外語學習能力才會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從語言上,為學生提供足夠量的、多渠道的、有意義的及可理解性的言語輸入,為學生提供接觸大量真實語言的機會,讓學生能感受到美麗、鮮活、生動的語言材料。與此同時,這種環境還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機會,組織互動、合作的語言教學活動。同時語言學習是多重感官協同作用的結果,所以要從多種渠道給學生提供聽覺和視覺上的語言刺激。從心理上,為學生創造一個人性化的語言學習環境。讓語言學習成為學生一段愉快的體驗。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語言學習活動,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體驗自己成功的喜悅,並有機會展現自己,欣賞自己的學習成就,提高他們的語言學習自信心。這個條件的關鍵在於能夠提供一種友好、合作的群體學習氣氛。

但是,對於許多隻習慣於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外語教師來說,不管其語言水平、教學水平有多高,要創設這樣一個理想化的語言教學環境,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在傳統教學技術條件下,教師發揮語言實踐能力和語言教學能力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

5、多媒體網路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

通過課中多媒體網路,教學資訊不僅以豐富的文字形式,還以超文字的形式表達傳遞給學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閱讀方式。教學課件成為教學內容的核心,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雙邊的參與度,而且更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觸發了教學雙方的創造思維氣氛。英語教師可以利用網路的超文字特性將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括圖形、動畫、影象、聲音、視訊等其他媒體資訊結成一體。超文字特性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巨大的資訊是學生探究學習、發展其創新能力的源泉。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獲得“親身的經歷、感受”,這就不僅把知識教學與動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學習,面向未來的能力,懂得創新,充分發揮其潛能。

本節課的課題是創造發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發明物,讓學生通過對已熟悉的發明物進行想象,分析它們給人們生活中帶來的不方便,然後加以改進而變得實用、方便,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學生來說,創新更多的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已掌握知識的分析、重組、聯想、猜測等思維過程所產生的自己從未有過的想法、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求異思維和非常規想象等。本節課訓練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而且最後的設計發明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該部分對學生的要求提到了一個高的層面如何扮演一個發明者的角色,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思想栩栩如生的傳達給別人並讓人們對它感興趣,同時進一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2

【摘要】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不是把資訊科技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科技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作為一線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掌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方法。本文介紹了資訊科技與語文教途徑學的整合途徑。

【關鍵詞】資訊科技多媒體語文教學

資訊科技教育應用正在日漸深入地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即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階段。在進入這個階段以後,資訊科技就不再僅僅是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通過課程把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由此可見,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不是把資訊科技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利用資訊科技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援實現情境創設、啟發思考、資訊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互動、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也就是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教與學方式(這正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教與學方式),這樣就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可以說,大力倡導與推進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總趨勢與不可逆轉的潮流。

當我們對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目標(意義)、內涵有了清楚的認識後,作為一線的教師,最重要的是實質途徑要掌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方法。下面就以資訊科技參與語文教學來談談。

一、不妨“拿來主義”,實現資源重組

沒有豐富的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就談不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更不可能讓學生進行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收知識的狀態就難以改變,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也就無從說起。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既然落不到實處,創新人才的培養自然也就落空。

但是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並非要求所有教師都去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而是要求廣大教師應努力蒐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網上的已有資源,只要是網站上有的,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可以採取“拿來主義”。教育網上的國之源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料庫。當然,我們在蒐集資源的同時要注意重組。因為一種課件的設計方案,體現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方法,並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同樣,一種課件在不同時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別的。如何保留一個課件的有效部分再進行簡單的修改而後使用是每個教師必修的一項新技能。模組型課件、基於資源庫的課件逐漸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積木玩具,可任意拼裝組合,我們可根據需要自行加入或減少相應內容,有所取捨地為教學服務。

二、結合學科特點,推進模式建構

(一)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要通過全新的教學模式來實現。

教學模式屬於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範疇,但又不等同於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一般是指單一介面上不單有諸如“向前”、“向後”等按鈕,而且還增加了某一動畫片的卡通人物。且不說教學內容如何,僅僅這些點綴,就讓學生眼花繚亂,提升教學效果。比如用激趣法來匯入,用激趣的導語,

先拋“磚”,以引“玉”,便於學生進入新學情境。特級教師於漪要求授課開頭要“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見,引人的導語,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重要作用。如在上《貓》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聆聽一種聲音,學生一下子都十分感興趣地豎起耳朵來聽,聽完後提問聽到什麼聲音,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貓叫。”“對,是貓叫聲。”我加以肯定之後,又讓學生學貓叫,頓時教室傳出“咪咪”、“喵喵”、“嗷嗷”??小貓、老貓、許多貓叫聲,“貓,熱鬧非凡,同學們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於是我趁機引入新課,板下課題——貓,為學生創設新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某種預期的效果或要求,往往要綜合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與策略,當這些教學方法與策略的聯合運用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要求時,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

(二)要關注學生的的思維動態。

在課堂教學中,一位好的老師善於駕馭學生的思維,隨時調控自己的教學程序,以照顧學生的思維程序。課堂中電腦無法感知學生的思維程序,有些處理雖然精妙,但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且存在差異,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控制節奏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進行默讀和朗讀,即全身心參與閱讀過程。如當老師講解完課文中的重點字詞後,除了讓學生默讀和朗讀課文以外,還可讓學生從計算機中選擇若干輔助閱讀課件來進行學習。這些課件不僅能提供適合學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科學性的閱讀材料,還可通過改變顯示時間的長短和適當的提問與測驗來檢查學生的閱讀速度和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等。

(三)教師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精靈有著豐富的情感,教師需要使用豐富多變的身體語言去感染他們,引導他們。如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常常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隨著老師一起去體驗情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資訊科技的使用依賴於電腦,但人的情感是無法輸入的,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適時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時分析學生的情感反饋資訊,彌補計算機的不足。

三、認識多媒體弊端,更好為教學服務

(一)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效率低且不能通用。

許多人制作課件,出發點不是為整體的教學服務,只是為了偶然上公開課的'需要。課要好看,要充分顯示出“運用了最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工具”為此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來製作課件。因為這個課件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某一節特定的課例而設計的,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別的課上或者不能用在別的老師的課上。這樣搞出來的課,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資訊量也是大的,這是事實;這個課是花了幾個乃至十幾個小時的艱辛勞動弄出來的,效果當然會顯得好一點。難道這就等於效率和效益高了嗎?平時用一兩個個小時備的課,現在因為要用多媒體,花了十幾個小時去準備,也就是說多投入了幾倍的時間和精力,而那節課能好幾倍嗎?當然計算一節課的效益,不等同於這麼簡單的數學運算。但運用了昂貴的先進的工具,效率反而降低了,這一事實卻是確鑿無疑的。何況,一個人能有多大的精力?為一節課就這樣翻腸倒胃,挖空心思。試想其它的課還能這樣作嗎?這對學生、對學校又有什麼好處呢?

(二)多媒體教學缺少靈活性。

表面上看,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事實上,多媒體教學的格式化、定義化、

程式化的特點,使整個課堂只能按照教師事先設計的程式按部就班的進行:每篇課文也是由教師分割成若干支離破碎的板塊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教師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操縱者,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師生缺少正常的語言、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活動。如果課堂討論中,學生的思維有新的亮點,電腦就無法發揮作用,一旦發現問題有偏離也無法及時糾正,這就是多媒體的弊端之二。

(三)多媒體教學忽視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聽覺能力。

在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中,課文已由教師分解成圖片、文字等形式。這些圖片、文字在演示中往往一幕幕閃過,教師只要求學生閱讀並思考,缺少必要的操練過程,造成學生對學習內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敷衍了事。原本“聽、說、讀、寫”是語文不可缺一的能力,如今新理念指導下的課堂,特別強調“想”和“說”的能力培養,而忽視了聽的能力訓練,多媒體的課堂更是如此。俗話說:“眼觀四路,耳聽八方”,難道我們的培養目標只需“觀四路”而棄“聽八方”嗎?這樣的課堂嚴重的扼殺了學生“聽、記”的能力只求片面而棄全面。

(四)多媒體課件也影響了教師的個性發展。

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言語,神情、姿態等在教學中都有可能跟學生形成情感交融,而產生心靈感應。使用多媒體後,教學的雙邊活動成了教師展示課件動作,學生觀看螢幕,難以起到讓師生進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綜上所述,資訊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應該把資訊科技的功能定位在“輔助”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努力優化教學過程,尋找多媒體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我們的英語教學從有效走向高效,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3

我作為語文科實驗老師,真切感受到資訊科技帶給語文學科的巨大效能,體會到了整合帶給我們的喜悅,激勵自己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現就承擔課題研究以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資訊科技對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進行課題實驗以來,現代技術手段為語文教學產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樂學、愛學、自主探究去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驗按階段進行,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1、現代教育手段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他們不斷地獲取資訊、整理加工資訊、傳遞資訊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交替迴圈,才會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呈現螺旋式上升。

在語文新課程實施中,老師和學生面對的教材是不同版本的,教師的教學活動僅依靠《語文課程標準》,至於教材中所需的鮮活素材主要靠師生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收集,要靠自己去挖掘,去嫁接,去整合。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很喜歡上我的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對現代技術手段應用下的`語文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巧借遠端資源素材為教學服務,會極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使他們自然地融入進語文教學之中,與老師和其他學生合為一片,促使為他們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

2、資訊科技使課堂增大了容量

藉助資訊科技手段,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也增大了課堂教學容量,以前多課時的內容現在較輕鬆地就很快完成了。

3、不斷地提高了學生文學素養及資訊素養

在課堂中使用了現代媒體手段,學生通過聲音、動畫、視訊、影象等媒體進一步體會文字資訊的優美,學習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隨時發現身邊的語文美、文字美,為欣賞文學、表達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學生通過聽範文朗讀、配音賞析,很形象直觀地感受到語文之美,提高賞析能力的寫作能力都變得較為容易起來。

我還不斷地給學生滲透大語文的概念,讓他們不光從網路等來借用遠端資源,還要發掘身邊素材,學習身邊語文,為語文學習服務,不斷培養他們如何蒐集、加工、傳播語文資訊,從各個方面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用資訊素養。

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我自己應用變得越來越熟練,學生的資訊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達到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

通過幾個月的實驗,我感到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很多,佈置的內容他們都能積極地去完成,且產生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刻成光碟與他們一起共享,積極與他們一起進行課題研究,帶動了語文組其他教師的參與,實驗輻射作用正在變大變強,推動了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與改進措施

1、其他教師參與學科整合程度不高,要努力提高他們的資訊素養。

計算機要有機的運用到教學中,真正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資訊素養。有人講,教師培訓問題已成了計算機整合於教學的瓶頸,這是不無道理的。因此,要從教師培訓機制、課程設定、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保障。

2、師生使用資訊科技裝置參與程度不夠,智慧便捷的新平臺有待於完善。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都是傳統的教學基本功。這是一筆寶貴的教育財富,應當繼續保持和發揚。但隨著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教師必將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資訊科技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等等。

農村教育資訊化程度還不夠高,大部分教師要方便地使用計算機和網路進行研究和教學還不能完全實現,因此建立健全執行保障機制,努力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資源互動平臺,以方便地進行資訊的蒐集、整理加工、傳遞成了今後大家不斷做好的重要工作,以使增加整合力度,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總之,通過整合實驗工作,語文學科整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我們將繼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查詢不足,大膽向領導請教,虛心向兄弟學校學習,爭取把後期工作起先更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4

一、在學生中開展研究工作:

1、分別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學生掌握通過網路查詢資料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讓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去呼叫資訊資源、處理資訊資源,可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能力、資訊處理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是非判斷能力和創造精神。另外,這種符合認知規律的自主學習方式,學生因自主參與、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而不斷地強化了主體精神、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2、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來,學生單獨查閱有關作者作品的資料,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讓學生對所查詢資料進行簡單的整理,從而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馬上就調動了起來,學生思維活躍,主動參與的熱情高漲。

4、教師對學生查詢的資料進行評價。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並從中體會到成功的愉悅。

二、本階段課題研究的主要成績:

1、學生已經會通過網路查詢資料,使用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查詢所需資料。把現代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語文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這一要求正好順應了語文教學時代化的潮流。

2、通過開設課題研討課,學生的眼界和思維得到了很大的開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得語文知識,並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語文思維能力。

3、收集了很多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值得推廣的學習性網站。為所有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數學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語文基本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並不斷髮展個性。

4、通過對本階段的活動進行分析,得到了許多資料,為下階段的工作打好了基礎。

三、問題與分析:

1、本階段缺乏理論深度研究和外界的交流。

2、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研究不夠平衡。

3、成果較為單一,缺乏研究資料及其對比,檔次不高。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5

一、 加快資訊科技環境建設,完善資訊化服務支援系統

為了更好的配合子課題的實施,學校加大了硬體投入。為每個教室配置了彩電,幻燈機。新建了一個多媒體教室,配置了投影儀,視訊展示臺和多媒體電腦。開發教育資訊網,實現資源共建共享。裝備視訊裝置,增強資訊數字化能力。後期在上級領導的支援下,學校投入50萬元新建了兩個網路教室,更換了114臺嶄新的品牌電腦,子課題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學校重視,建立評估機制,加強巨集觀管理

該課題已經納入學校教育科研的計劃中。從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管理、應用及資訊資源建設等方面都納入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全面考核。

1、規定全體教師每期聽資訊科技課不得少於10節;

2、每期教師運用資訊科技上課不得少於35節,開展全校性的重點課例研究。

3、教師每期自制課件1至3節;

4、教師有關使用資訊科技的情況納入每月月評估和期末評估,校級公開課必須使用資訊科技,事實證明,對進一步推動課程整合實驗研究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升教師資訊科技素養

學校成立子課題組後,重點對實驗教師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培訓工作。在基於計算機、網路、通訊技術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變化,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變為幫助者、促進者、啟發者、指導者。教師是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關鍵因素。因此學校都把教師培訓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學校都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對實驗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和課件製作等培訓。同時派出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計算機技術培訓,許多實驗學校多次聘請專家到校講課、做專題報告。

1、學校無條件保證主研教師參加總課題組的各種培訓,如“西部行”課題講座,大型的課題組研討活動等;

2、學校科研室組織主研教師定期學習,研究活動有內容記錄

3、利用學校已有條件培養教師自制課件的能力;要求教師每期自制課件1-3件。

4、送培教師參加了區上,市上“專題型站建立培訓”和“因特爾未來教師”的培訓,以及各種研培活動。

5、組織教師新課標學習的同時,專題研究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四、工作成績

1. 全面提高了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

近四年來的實驗研究,實驗教師的整體業務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教學能力、課題的實驗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計算機這一現代化工具的應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使教師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轉變。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大部分實驗教師都能自覺地運用現代教學模式,積極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並配以先進的教學方法,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得以提高。通過一年來的實驗研究,許多骨幹教師都能獨立地完成制定計劃、有序實驗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等,且水平較高。逐步有“經驗型”向“科研型”教師轉變。

四年來的實驗,更新了廣大實驗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即現代化教育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納入到課堂教學中,這是大勢所趨,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強大生命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接班人。

2. 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經過近四年的'實驗,實驗科目的教學成績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 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先進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增大了課堂容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自由學習的時間去鑽研新問題,參加感興趣的活動,促進了特長生的發展,有效地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4. 科研教師的論文和課件,取得了各級各內的各種獎項。

五、存在的問題和啟示

1、個別教師的認識還沒有真正到位。

個別教師認為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就是製作課件,然後用課件去上課。他們的思想水準還仍停留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初級階段,遠遠沒有達到該實驗課題的真正意圖:體現計算機的工具性。課程整合的軟體應該工具型、資料型的軟體加平臺,即通過應用現成的以平臺為基礎的教學工具軟體實現課程整合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對該課題認識水平。

2、關於軟體問題

自己開發軟體有幾個缺陷。開發這樣的軟體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會花費老師大量的精力。花費大量時間開發的軟體由於受到教師自己教學習慣、教學思想的限制,比較難以推廣。這樣勢必造成重複開發的問題。

3、可以增大學生在課題實驗中的參與度。

讓部分學生參與制作課件,課件的目的就是呈現資源、呈現問題,將課堂教學由講述為主變為以討論為主。

4、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由學校向家庭、社會延伸。

現在學生家庭購買電腦的越來越多,多開發研製一些互動性較強的人機對話形式的課件,學校建立家校區域網,開設網上課堂,使學生在家裡就可以主動學習,自主發展。

當前,資訊化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的推進器、發展的制高點,雖然課題的研究結束了,但是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通過已經形成的機制,創新的工作方法,加大我校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力度,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6

本次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全體老師對此次活動的秉力支援是活動得以開展的堅實基礎;參加講課活動的老師對每堂課的精心設計以及全體教師對活動自始自終的熱忱關注,是本次活動能圓滿結束的根本。

本次活動中,一共有6位教師參加教學技能競賽,應該說這6節課都很精彩,每位教師都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活動中每位做課老師都經過精心準備,教付出了很多。本次活動中授課教師對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策略等環節的設計與組合都有科學的把握,而且基本都能熟練的運用多種電教手段進行輔助教學,教師的基本素質已經大大提高。

下面我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

一、注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改革是本次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改變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改變一種習慣,當務之急在於建立教學新理念,即由過去的'傳授式學習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在這一方面,各位參加講課的老師都在力求體現這一理念。

二、注重雙邊互動,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體現尊敬、熱愛、理解、幫助學生的理念。

新的課程標準倡導師生平等交往的教學行為,這有助於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使廣大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訓練。

三、注重切合學生實際

課程標準要求教學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新的課程理念。

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求異思維

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動,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次活動中,老師們的這一理念的貫徹是一亮點。

本次活動中我認識的不足總結如下:

1、有的課教學環節過於飽滿,為了能讓聽課的評委和老師有個完整課的印象,設計課的內容太多,致使出現為了趕課而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老師吃力,學生也沒調動起來,整堂課就見老師在講。

2、有的老師講的比重過多。傳統的”問教法”的痕跡太重,而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太少。某些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總結的地方,老師也包辦代替了。

3、有的合作學習沒得到廣泛運用。現在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是合作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極力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重要的一環。

4、有的教師的角色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教師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是引導者,是參與者和評價者,要把自已定位在是學習學習的夥伴、朋友的位置。

5、有的要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眼神交流和接觸交流。上課的時候,教師眼神的運用,應該是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

本次活動於5月24日結束,經學校和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共評選出校級優秀課一節(王華英老師上的《和媽媽在一起》二年級美術課)。本次活動堅持公開、公正、公平、擇優的競賽原則,分層選拔,這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把資訊科技融合在學科教學過程中,促進教學過程整體優化。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7

本學年在中心學校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為了更好的開展今後的工作,現將本期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學習,提高了認識。

在前期學習的基礎上,本期組織教師,通過集中與分散、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組織了教師,加強了遠教理論及計算機相關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在新形勢下,能否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將是判斷一個教師是否合格的`基本標準,從思想上真正意識到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二、健全了制度,加強了管理。

1、強化領導,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資訊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起草了計劃,制定了制度,將遠端教育工作開展情況納入了學校日常考評,作為教師評優、晉升的首要條件,將用強有力的制度作為保障,確保資訊科技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2、落實了資訊科技教育課,由培訓教師承擔。按標準設定了課程,開足了課程,開齊了課時。高效利用了遠教的裝置資源與資訊資源。

3、積極開展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研究活動。將對其他教師下達了一定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課時標準,督促其積極的投身於活動中去。

對資訊科技各工作的開展情況,學校定期不定期進行了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了工作正常執行。

三、搞好了師訓,加強了研究。

1、本期由資訊科技教研組牽頭,資訊科技管理員負責組織,語文、數學、綜合三個教研組,逐周組織教師,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

2、加強研究,搞好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學校將按照教師的特長及學科特點,青年教師每學期下達4節,中老年教師每學期2節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課,做為硬性指標,與平時的日常考核、期末評優掛鉤,實行現代資訊科技手段應用一票否決制。不達標者期末、年終考核為不合格教師。用強有力的制度,督促了教師自覺的應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開展教學。

3、定期開展了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觀摩與研討活動。積極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位教師每週學習依次計算機基礎知識,一月進行一次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研討,一學期撰寫一篇專題論文。以期全面推動我校資訊科技教育的整體水平的提高。

4、加強了資訊科技教研組建設,健全制度,搞好實踐,加強研究。積極參加區、市的各級業務培訓,切實抓好技術服務骨幹力量的培訓,充分發揮好資源建設、學科整合、資訊管理的作用,為我校的資訊科技教育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撐與技術保障。

總之,本學期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不足仍較多。我們將繼續努力,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把這一塊工作做得,更好。

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工作總結 篇8

我園建園於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莊小區,20xx年分園在西羅園小區成立。作為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豐臺區示範園,建園伊始我們根據園所所處小區周邊環境、學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我園確立了自從“八五”以來跟隨國家級、市區級課題研究所積澱的經驗和優勢以及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明確了把資訊科技作為探索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一條途徑和幼兒園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廣泛應用於教育實踐。多年來相繼開展了“資訊科技與美勞遊戲的整合”、“資訊科技與科學活動的整合”、“資訊科技與區域遊戲的整合”的實踐研究。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創設資訊科技化的互動環境,讓幼兒最大限度地使用資訊科技裝置,使資訊科技逐步成為兒童得力的認知工具;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促進我園發展有效手段。通過資訊科技與課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討資訊科技如何服務於幼兒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等領域課程。利用資訊科技教育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幼兒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學習和體驗,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素質,養成探索、求新、獨立、求實的個性品質,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更新觀念,加強硬體和教師現代資訊素養建設,使資訊科技與幼兒園課程整合走入更為廣闊的天地。

裝置和觀念更新一起抓,硬體和軟體建設同時上,是推進資訊科技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之兩翼。因地制宜建設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資訊科技教學環境是開展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前提。

從最早的幻燈機、投影儀到386電腦,一直到現在的網路化資訊科技的建設,我園始終堅持將資金重點投入到資訊化建設上,到目前我園每班擁有2—4臺電腦,每班配備有數碼相機攝像頭,行動硬碟等外接裝置,併為教師的教學工作配備了大量的軟體裝置,班內教師和幼兒使用的計算機實現了聯網和上網,我園建設了自己的內網,其功能定位是服務於教師和幼兒,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內網實現了教案論文交流,教育教學課件、軟體資料共享,教學管理網路化。教師可以利用內網下載課件,進行教學,同時實現資源的共享,教學設施的網路化,使得學習資源可相互檢索,共同利用,使學習資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針對孩子的特點和需求設計了可以供他們使用的內網,在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可以上網找自己喜歡的動畫片、圖片等資料,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綠色網路空間。同時我們進行了外部網站的建設,其功能定位於一是幼兒園的視窗門戶,同時也是家園互動的交流平臺,幼兒園定期釋出幼兒園的熱點新聞,家長可以上網察看有關資訊,網站實現了幼兒園活動的延時的視訊呈現,家長論壇和班級博克的建立,給家長、教師、幼兒園搭建了一個互動的教育平臺,我園在20xx年建立的分園後還建立了分園與主園間的遠端監控和網路對話。例如在“新年”主題活動中,主園和分園的孩子們通過網路視訊對話,討論怎樣設計、製作新年賀卡,並通過網路第一時間內欣賞到對方的作品,兩園的幼兒共渡新年。

我們注重教師觀念的先導作用,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和改革教學模式,讓大家瞭解資訊科技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為此,我們努力培養一支掌握現代化技術,具備現代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使教師認識到學會駕馭資訊科技,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從1994年進行dos的培訓到目前全園教師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的相關軟體進行教學活動,這些都來自於教師對資訊科技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我們著重考查教師收集、分析、處理、運用資訊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網路收集有關提高教育質量的資源。要求全園的教師能熟練使用、操作計算機,能掌握word 、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園每學期開展一次課件製作比賽,使教師課件製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師每學年至少撰寫一篇與資訊科技教育有關的論文、每月撰寫一篇與計算機資訊科技相關的案例、教學筆記等,並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各自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師的操作水平和資訊理論素養。

二、貫徹《綱要》精神,探索資訊科技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形成園本課程。

從資訊科技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入手,創新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一)教育觀念的創新。

通過幾年的研究,我們引導廣大教師不斷在教學中樹立了四個方面的觀念。

即:以孩子為主體,倡導開放式的教學觀念;

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

充分相信孩子創造潛能,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觀念;

全面理解素質教育內涵,確立現代人才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

教師觀念的更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理念,為創新教育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教育方法的創新。

1、創設了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資訊科技化環境。

我們本著有利於幼兒欣賞、有利於幼兒獲得更多的資訊、有利於幼兒與家長的互動和參與、有利於遊戲的原則,例如在公共環境創設中以美勞作品為載體培養幼兒的審美,以資訊科技為手段豐富幼兒的資訊量,幼兒在欣賞我國傳統的藤藝、紙藝、雕刻等傳統手工藝的美的同時,通過資訊科技裝置讓家長、幼兒瞭解了很多手工藝品的製作工藝與發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電視滾動播放錄影資料和幼兒生活片斷資料,攝像頭記錄幼兒活動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機為家長和幼兒提供更為豐富的視聽資料,使幼兒和家長獲得了大量的相關資訊,與環境產生更為有效的互動。

由於幼兒年齡不同,為孩子們創設的計算機環境也是不同的,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講,引發幼兒參與興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們創設了富有童趣的計算機環境,讓孩子不但樂於操作計算機,更加樂於來到這裡遊戲,同時從多角度提高了幼兒參與遊戲的'水平。比如在牆飾環境中設計生動、有趣的卡通或動物形象,吸引幼兒自己取放光碟,並把取放光碟的方法規則通過圖片物化在牆飾環境中,促進幼兒與環境產生有效的互動。對於中大班的孩子來講他們的認知水平不斷加強,單獨的進行計算機活動,很多時候不能夠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把計算機活動與其它活動相整合,已達到通過計算機活動輔助幼兒學習程序的目的。

2、設定軟體目錄

為了培養幼兒做事有條理性,結合計算機活動涉及光碟軟體數量、種類很多的問題,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商討了要設定計算機區的軟體目錄,孩子們結合自己的需要設計軟體目錄的形式,並按軟體的不同形式進行分類,比如分為:益智類、影像類、音樂類、遊戲類等,各班的孩子都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計算機遊戲活動,同時在軟體分類後,孩子們結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薦自己喜歡的軟體內容,在這個活動中,也吸引了家長的參與,孩子們和家長一起選擇、推薦軟體,大大豐富了軟體資源。為了保證軟體目錄的有序,孩子們定期檢查光碟是否方對了地點,在遊戲時也關注著軟體的完好性。

3、建立計算機遊戲規則

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計算機操作習慣保護幼兒健康,老師和孩子們還共同總結了一些計算機活動區的規則,例如計算機遊戲要輪流,孩子們製作計數器,利用計數器幫助自己排隊,這樣既不影響孩子進行其他活動,又在計算機旁站上了位置。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在計算機活動區教師和孩子們共同設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鐘要讓孩子離開計算機以保證不要讓孩子的眼睛過度疲勞,利用定時器規定上機操作時間。另外還有其它計算機遊戲的規則,比如:上機前洗手、不要離電腦太近、使用滑鼠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師和孩子們共同討論,理解每條規則的意義,把規則用圖畫表示並貼在計算機旁邊比較顯眼的地方。將教育目標物化在環境中。

4、計算機外部裝置的使用

在與計算機進行互動時也少不了外部裝置的參與,比如數碼相機和攝像頭,孩子可以利用數碼相機記錄下自己的作品並儲存到班級資料庫中,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們可以利用攝像頭記錄自己的作品、記錄自己的舞姿,利用計算機資訊科技裝置將過去的表演進行再現,啟發幼兒的原有經驗。計算機、數碼網路產品的投入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了互動的平臺,幼兒在學習中可以上網查資訊;可以在幼兒園的資料庫中找資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數碼相機、攝像頭記錄下來;可以通過遠端監控與分園的小朋友對話交流,資訊科技產品成為幼兒、教師和家長學習、交流、互動的好朋友。使計算機區域與幼兒各個遊戲區域很好的整合。這些都是傳統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擬的。孩子們還可以利用印表機把虛擬的作品變為現實,當孩子們拿到自己的計算機作品時,他們的快樂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學模式的創新。

資訊科技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對教師的角色(講授者——指導者)、幼兒的地位(接受者——主體)、媒體的作用(演示工具——認識工具)以及教學過程(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變革,從而構建一種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如何把資訊科技從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資訊科技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我園進行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對於2-6歲的學齡前的幼兒來說環境的隱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兒園中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與環境產生互動又是孩子們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園從20xx年開始,開放地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教學手段,從“黑板演示”到計算機(網路)、(cai課件),教學手段質的飛躍給資訊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力圖通過資訊科技,為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潛能開發和健全個性的發展提供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讓幼兒學會獲得、利用、綜合和創造資訊,形成資訊化社會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為創設自主的學習條件,便於幼兒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幼兒獲得相應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單向式和填鴨式的教學,走向多向互動式和主動探究式的教學。就拿大班的主題活動–《我的成長》來說,瞭解自己是如何來的,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問題,教師讓幼兒拿來照片和家長拍攝孩子成長的dv,讓孩子看看自己身體成長的過程,同時利用班級中有一位教師懷孕的契機,開展了“我在媽媽肚子裡什麼樣”的主題調查工作,並將孩子們從網上收集的相關資料展示在環境,在教師帶領下孩子們用數碼相機和dv錄下懷孕教師一天的生活,幼兒瞭解了懷孕的媽媽不容易,從中引發了孩子們紛紛表示要幫助媽媽、老師做什麼,教師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們體驗懷孕的辛苦,孩子們將氣球、枕頭、雞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帶著自己的氣球寶寶、枕頭寶寶和雞蛋寶寶進行一日的活動,讓孩子真實地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讓孩子們把愛昇華到愛家人到愛並尊重周圍的人。

三、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促進及教師的成長。

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首先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這應該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創造;也應該是一種能體驗成長歡樂——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的工作。但是,傳統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師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戰性和創造性,失去了它原本應該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師的生命價值難以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實現。資訊科技與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指導者,這就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自己。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的是讓教師具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性,發展創新精神。如通過網路幫助學習、掌握某種軟體的應用方法,或者通過e-mail電子郵件對其進行跨越時空的學習指導,或者通過分組交流等以達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計算機為教師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援環境。

資訊科技環境為教師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為有效地支援。例如,教師很好的利用資訊科技裝置和數碼裝置,觀察孩子在遊戲中的表現,適時地播放再現使遊戲講評時不再是枯燥的而

是生動形象的,教師利用數碼相機記錄孩子的成長,並利用多種軟體製作成孩子的電子成長檔案,並呈現給家長,使家長看到了孩子們有趣的成長故事。老師們都說,數碼相機已經成為我們觀察記錄幼兒的另一支筆,而且是一隻魔法筆。資訊科技的有效支援使教師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逐步從經驗型教師轉化成為反思型教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