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科學課的整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資訊科技以其色彩鮮豔的影象、動畫、音像效果和靈活多變的特點深深吸引著學生,採用幻燈、投影、計算機等多媒體,能使《科學》課的教學更形象生動,更富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資訊科技與科學課的整合

一、變靜態為動態,變被動為主動

國小生好動,對動畫較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依照學生的年齡特點,緊緊抓住學生,想盡辦法讓靜止的教材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水的變化》一課,通過自制的課件來模擬水的三態變化,遠比用教材上靜止的圖片,效果要好得多。學生的每一臺電腦上都會出現“水的變化?”幾個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麼變化的嗎?”我適時地發問。“那麼隨便移動一下滑鼠,它會告訴你該怎麼做。”學生很好奇地移動一下滑鼠,發現滑鼠無論走到哪兒,後面都緊緊跟隨一句話:“點選我,你就會明白一切。”孩子們的好奇心被提到了極點。他們按滑鼠的提示去做,發現畫面一下變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北風呼呼地颳著,大片大片的雪花紛紛飄下來,河裡的水漸漸地結成了冰。孩子們被色彩鮮豔的動畫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們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生怕錯過一個鏡頭。螢幕中心出現一個大大的“水”字,這個字閃呀閃地變成了“冰”字;在學生們正看得興致勃勃的時候,滑鼠提示:“想繼續看,再點選我啊!”寒冬臘月過後,春天來臨,氣溫逐步上升,天氣開始轉暖,河裡的冰慢慢地融化了,變成了嘩嘩流淌著的河水。螢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變成了“水”字;滑鼠再提示:“後面有更精彩的,繼續點選我啊!”就這樣孩子們在滑鼠的提示下,一步步進入情節。到了炎熱的夏季,太陽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灘水,經過太陽的暴晒,變成絲絲的水氣飄向天空。螢幕中心的“水”字,閃呀閃地變成了“水蒸汽”三個字;水蒸汽繼續上升,越到高空,溫度越低,遇見了冷空氣,變成雲,雲和雲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螢幕中心的 “水蒸汽”三個字,閃呀閃地合成“雲”字,又慢慢地變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汽的演變過程。學生們似乎意猶未盡,思緒還沒有從動畫中回來。這時,螢幕中心出現“我到底是什麼”幾個大字並慢慢地合攏成一個大問號組織學生們圍繞這個“?”進行討論。把孩子們拉回到課堂中來。討論也相當激烈,有的同學說:“我就是水。”有的同學說:水遇冷轉化成冰,冰遇熱轉化成水,水再加熱轉化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又轉化成水。”甚至有的同學還提出了疑問:“冰能化成水,水能結成冰,那麼冰能不能直接轉化成水蒸汽呢?”於是大家又圍繞這個問題開始了新的討論。學生在激烈地討論過後,很快得出結論:水有液體、固體、氣體三種狀態,這三種狀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利用多媒體演示,不僅克服了條件的限制,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學生們都說跟看動畫片似的,既好看,又能增長知識,興趣特別高。這是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

二、變抽象為具體,變難為易

科學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國小生不容易理解,成為教師教學中一個突出的難點。資訊科技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體化,對難點的`化解有積極作用,達到變難為易的目的,讓學生學起來更輕鬆一些,使學生願意去學,有興趣去學。如果說《水的變化》一課,是通過學生單純點選滑鼠使他們一步步進入情節的話,那麼《環境對生物的影響》一課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找你已設計好的內容。

在教學《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這一課時,我用FrontPage自己製作課件(內含大量圖片、文字、和錄相資料)把整節課分為四塊。⑴先以色彩鮮豔的圖片切入,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學生熟悉的貓眼瞳孔的變化為例,用電腦出示一組圖片,我提示學生:“你動一動滑鼠,看能看到什麼?”學生很好奇地動了一下滑鼠,滑鼠提示:“點選我可以放大圖片呦!”放大了的圖片看起來更清晰,有的同學很快反應過來是光線對貓眼產生了影響。⑵學生有了小小的成功後,鼓勵他們繼續討論和探索其他圖片,對於學生能自己解答出來的,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於他們不知道的,追問:“你們想知道嗎?你們可以自己來查查‘文字資料’。”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帶著疑問動手操作滑鼠點選第二部分‘文字介紹’。⑶學生了解了基本知識後,接著再問:“你們還想知道更多的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嗎?那麼自己試試點選‘錄影資料’吧。”電腦出示2個錄相片,(分別是環境對動物的影響、環境對植物的影響)擴充套件知識,加深印象。通過動畫讓學生了解自然界中環境會對很多生物產生影響。然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看了上面那些文字、圖片、錄影資料,最後的總結學生基本上能自己說出來了。有的學生說:“環境的變化會對生物產生影響。”有的學生說:“生物要在變化了的環境下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去適應環境,如果不適應,就會滅絕,就像恐龍一樣。”還有的學生說:“如果世界上的生物都滅絕了,那勢必要影響到我們人類。”在學生討論出這些結果以後,因勢利導地問:“我們要怎樣保護生物呢?”學生們會很快說出:“我們要保護生物,就要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教師再問:“看看咱們討論的結果是否和科學家們總結的一樣呢?你們點選‘課上總結’看看。”學生們看到自己總結出來的結果和科學家的一樣,別提多高興了。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變教師的“講”為學生的“動”,自己尋求答案

我認為資訊科技和科學課的整合,不應該只停留在教師做做課件,學生動動滑鼠。而應該讓學生真正學會怎樣運用資訊科技去搜集想要的資料,到哪裡去找資料。

我在講《水資源》一課時,事先做了充分的準備,找了很多關於水資源這方面的網址,講課時,先問學生:“你們聽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嗎?”大部分學生都說聽過,繼續問:“誰能給大家說說這句話的意思?”世界上到處都有我們的老師,書是我們的老師、報紙是我們的老師、電視是我們的老師、網路也是我們的老師。希望大家以各種方式,用各種途徑獲取知識。網上的天空很大,不光只有你們愛玩的遊戲,還有很多科學知識。今天咱們就來學一學如何從網路上找你要的資料。一會兒你找到資料,你來給大家上《水資源》這一課。學生一聽說可以自己上網找資料,還可以當老師都來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誤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關於水的網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訴他們如何上網。然後分小組上網找資料,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找到的資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給現成的資料,讓他們讀一讀,看一看。)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上網。最初很亂,一會兒這個學生這兒不會操作了,一會兒那個學生那兒出問題了。我都是採取小組同學互幫互助,會的同學幫不會的同學解決問題。這樣過了沒一會兒,教室裡逐漸安靜下來了。我細看之下,所有的同學都在認真地盯著電腦,小手控制著滑鼠,不停的在網頁上搜尋。一會兒這個學生說找到“水汙染”了;一會兒那個學生說找到“水的用途了”;還有的學生找到了“水的迴圈”;有的學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們找到的資料是多種多樣的,由學生來給大家講解新課,我還是頭一次嘗試,儘管時間拿捏的不很準,儘管後來孩子們有點偏離了教材的重點,但我還是認為這樣的嘗試是值得的。學生在本節課中不光是學會了有關《水資源》的知識,還學會了本課以外的相關知識。最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把網路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來蒐集資料。我們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而不是學習了什麼。是資訊科技幫我達到了這一點。

實踐證明資訊科技是一種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具有生動、形象、色彩鮮豔、靈活多變、效果逼真等特點,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有助於鞏固所學知識,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等。

科學課所包含的知識面比較廣,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很多學生家裡都購置了電腦,他們從報紙、電視、網際網路等眾多媒體上都能得到各方面的知識。根據這個特點,我在完成本節課任務以後,如果時間富裕,就讓學生來給大家介紹他所知道的這方面的知識,並且告訴大家你是從哪兒蒐集資料的?一方面,可以擴充全班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教會其他人怎麼蒐集資料、從哪兒蒐集資料。最大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國小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對學習物件的濃厚興趣。只要對學習物件產生了興趣,愛上了,他們不吃飯不睡覺也樂意去學。”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轉變觀念,變過去的傳統教學為現代的資訊科技教學,儘量在課前做一些資訊量大、畫面生動、色彩鮮豔、內容豐富、問題多樣的課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逐漸融入到學習中去,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