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7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5W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此時此刻需要為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好的計劃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7篇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1

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變革力量,它影響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教育當然也在其中,資訊化的發展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舞臺。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我們以英語的資訊科技內容培訓為重點,資訊科技的應用為核心,以英語課堂教學結構的改革為關鍵,全面研究工作,為我校教育創新和教育現代化建設服務。

一、工作基本情況分析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充分運用現代化科技成果,結合現代教育理論,探求優化教育教學過程,重視"學"、"思"、"樂"、"創"的結合,積極探索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語言訓練離不開情景創設,英語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有助於啟迪思維,激發學生表達思想的慾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利用資訊科技的特點,創設生動活潑的英語學習情景,將媒體"硬體"和創設情景"軟體"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探索一種有別於以往教學方式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充分發揮現代資訊科技的的作用,讓先進的教學手段成為教師的有力助手,使學生儘早儘快地掌握所學知識;有利於教育教學的研究,尋找到國小生學習英語的有效方法。

二、本學期具體電化教學工作安排

首先,把資訊科技與英語教學內容進行整合。

把資訊科技作為英語教學的認知工具和知識載體,採用任務驅動學習、研究學習、自主探究學習、協作交流學習等策略,圍繞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進行整合實驗。我們在這一方面的具體做法是,通過傳送E-mail ,應用Flash動畫、PowerPoint等手段進行整合。例如:

1.利用幻燈片製作名片。首先交給學生最基本的幻燈片的製法,然後讓全體同學用PowerPoint製作指定的課題。這樣結合生活實際訓練學生,不但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興趣,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而且還促進了學生對電腦中的簡報軟體PowerPoint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應用。

2.傳送電子郵件。國中人教版英語課本中有許多以電子郵件形式出現的課文。九年級第七單元Section B 3a部分 ,講述了g發給旅行社的一封電子郵件,諮詢了關於旅遊線路的資訊。在學習了這封電子郵件後,我讓全體同學模仿這篇文章給旅行社傳送了一篇電子郵件,就家庭旅遊的問題進行諮詢。此舉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本學習要點,還鍛鍊了學生髮電子郵件的技能。

其次,資訊科技與英語教學模式的整合。

資訊科技地推廣與應用,帶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了教育模式地轉化。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與資訊科技結合起來,探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途徑,同樣是課程整合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把資訊科技與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整合這方面,我主要應用部落格、個人主頁等手段進行整合。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碰到一些難於理解的句式結構,我不是將直接地晦澀難懂的語法告訴學生,那樣只會有百分之十的優生理解透徹,那如何做到照顧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領悟的目的呢?這時可以利用設定問題的辦法發到部落格上。請大家各抒己見,把你的對句子的理解,你個人對上述問題的看法、觀點、想法寫在“回覆”裡。與大家共同討論和分享。並對他人提出的想法作出評論。而且還可以發帖子求教專家,請專家幫助解答,很好的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在課下網上檢查學生的討論情況,第二天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提問幾個在討論中不積極的、或者對此還模糊不清的學生。

我還利用部落格來寫每天的課堂教學反思錄,隨時寫下自己的教學心得,便於日後的整理和利用,更能夠使自己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實現與他人交流分享,從而進一步提高認識,真正為成長為學者型教師而努力。同時部落格也可作為敘事工具,敘事研究是一線教師從事教科研的很好方式,教師把一個個“教學故事”記錄在自己日常的部落格中,指出從故事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以便於今後的研究。

第三,資訊科技與英語學習模式的整合。

網路資訊化教育是一種學習過程互動化的學習模式。它以內容選擇自主化,知識呈現多樣化,圖文音像趣味化等優點,減少了理性知識的認知難度,實現了學習過程的個別化,個性化,隨機化,擴大了教育的範圍與途徑,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資訊科技不僅是一種展示手段,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還是一種輔助工具,解決如何學的問題。把資訊科技同英語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優化英語學科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會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2

根據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實驗方案制訂的實驗教學目標和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實驗基礎上,進一步鍛鍊、提高學生的網上學習能力。結合本學期的實驗教學目標,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學期的實驗計劃如下:

一、本學期要實現的實驗目標:

1、提高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2、充分利用主題資源庫、百度搜索、教師部落格和電子郵件等平臺開展實驗.

3、結合具體的實驗課例,培養學生資訊科技和音樂學科整合實驗的參與興趣,以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力,更好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二、具體實驗課例:

1、第二單元 《晨》

本課從從四年級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以“晨”為情景主題,編排了二聲部歌曲《清晨》、管絃樂曲《晨》的聽賞以及聽賞與跟唱歌曲《早晨的歌》等內容,其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中感受大自然的美麗,生活的美好,並從中懂得“一日之計在於晨”的道理。通過網路感知清晨靜謐清新的抒情畫面,利用網路的直觀特點,去體驗和感受音樂作品 中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多方位的讓學生體驗早晨的美。通過百度等手段力求全體孩子充分地參與進來,從而更深地去理解音樂,體驗生活的美好,激發孩子們朝氣蓬勃、樂觀向上的情感。

2、第四單元 《雨中樂》

“雨”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藝術作品中樂於表現的形象。本課以教材安排了歌曲《踩雨》、《大雨和小雨》和樂曲欣賞《電閃雷鳴波爾卡》、《雨打芭蕉》以及音樂活動《找鄰居》等三個相互關聯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演唱和聽賞,感受音樂所表現的雨中情景,激發學生對雨水聲響的興趣和模仿慾望,體驗雨中的樂趣,使學生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愉快、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先讓學生在網路上欣賞不同的聽雨、唱雨、說雨、戲雨、踩雨等情景作品,為學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影象相結合而富於變化的學習情境,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深厚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第五單元 《藏族的歌》

《藏族的歌》是本冊教材中唯一以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教學內容的課,充分體現了《音樂課程標準》中弘揚民族音樂的教育理念。歌曲《我的家鄉日喀則》是一首極富韻律感的二聲部合唱曲,兩段體結構,歌詞簡單明瞭,旋律活潑歡快,尤其是第五、六小節,旋律節奏拉寬,在高音區迴旋,猶如高山的吶喊,之後旋律又恢復到活 潑歡快之中,給人感覺歌曲雖簡短卻富有變化,很是好聽,在配合藏族的踢踏舞,呈現出藏民們載歌載舞、熱鬧歡快的生活場景。

本課我將採用情境教學法,利用百度和教師部落格讓學生看看西藏的風光,教學生說說藏語,並用藏語中的“你真棒”等對學生的行為語言及時地進行鼓勵性評價,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發揮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直觀性強、資訊面廣的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西藏之旅的情境,用西藏的民族風情之美、自然風光之美、音樂藝術之美吸引學生,展開認識西藏——走進西藏——歌唱西藏——讚美西藏4個環節的教學。

第六單元 五環旗下你我他

本課我所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新編教材第七冊《五環旗下你我他》單元中的一節音樂課,我整合了這個單元中的三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學唱歌曲《奧運會金牌多》,這是一首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的兒童歌曲。它給孩子們勾勒了一幅20xx年的奧運賽場上健將奮勇拼搏的激烈場面,而這些健將不是別人,正是他們自己。第二個內 容是欣賞《運動員進行曲》,讓學生感受樂曲雄壯、激昂的情緒。第三個內容是“運動場上”的音樂遊戲活動。我把這三個內容完整的穿插在一起,在一節音樂課上完成。。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主題資源網站,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資訊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運動賽場比賽”的環 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音樂的學習,感受音樂的美,針對兒童好動,愛玩,喜歡獲得獎品的年齡特點,我還採用了一系列遊戲活動,實施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策略。

具體 的時間安排如下:

時間 課題

九月上旬 第二單元 《晨》

十月下旬 第四單元 《雨中樂》

十一月 第五單元 《藏族的歌》

十二月: 第六單元 《五環旗下你我他》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3

計算機教學是一項面向未來的教育,在國小階段進行計算機教育不僅是為了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也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學意識,適應二十一世紀建設的需要。

為使國小生更好地學習計算機知識,而且學有所用,特制定本學期計算機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國小國小資訊科技》教材共三冊,本學期學習第一冊(上),共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計算機樂園;第二單元:計算機繪畫;第三單元:與鍵盤握握手。教材結構和諧緊湊,內容深入淺出,形式活潑美觀,生動有趣,適合國小生的知識特點和認識水平,便於國小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教材內容。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計算機的部分基礎知識已有所瞭解,鍵盤輸入也有一定的基礎,只是操作計算機有一定的難度,本學期要在教學中不斷強化技能訓練,提高學生操作水平和鍵盤輸入水平。

三、教學目標:

1. 瞭解電腦的組成,掌握電腦的開關機操作及滑鼠的各種基本操作。

2. 熟練滑鼠的操作,瞭解金山畫王的視窗組成,學會用卡通並圖,用畫筆繪畫、給圖著色等操作,能設計製作出相對完整的、比較綜合的電腦繪畫作品。

3. 瞭解鍵盤組成及指法規則,熟練掌握鍵盤指法及常用控制鍵的使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坐姿及擊鍵習慣。

四、教學措施: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使用輔助教學軟體創設情境,以電腦為意義建構的工具,採用“任務驅動”“學科整合”及探索式教學法,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探索等環節,激發興趣,增長知識,培養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運用任務驅動、講練結合等方式提高教學效率。

五、教學進度:

三年級第二學期微機教學計劃

計算機教學是一項面向未來的教育,在國小階段進行計算機教育不僅是為了適應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也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學意識,適應二十一世紀建設的需要。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4

一、自我分析:

1、應用資訊科技優化課堂教學能力:

認識多媒體、瞭解計算機各個部件的作用、認識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道德和責任。

2、應用資訊科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能力:

創設任務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增強成功感、注重自主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整體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合任意識。

3、應用資訊科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能力:

教師要對教育中介進行再認識。教育物質中介主要指教學內容和教學工具。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有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黑板就能進行教學。今天的教學活動中,教室已經成為多媒體教室了,投影儀、電腦、音響、麥克風等資訊科技裝置遠遠優越於粉筆的功能。教師沒有駕馭資訊科技的素質,怎麼能進行教學活動?教學的工具也發生了變化,教師需要再認識教學工具。教學內容當然也不再是孔子時代的“六藝”,也不再是“四書”“五經”和“一本一綱”,而是包括教材在內的多方面、多元化的知識內容。獲得知識的手段不只是教師上課,還可以從生活中、從網際網路上獲得,知識不僅出現在書本上,還出現在網路中、電視媒體中。所以,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內容。

二、學校環境分析:

學校班級沒有多媒體教學裝置,也沒有建立資訊化資源庫。

三、我的培訓目標:

1、從應用資訊科技優化課堂教學能力:

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應用資訊科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能力:

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可以創設遠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能靈活自如地進行變式教學;運用現代資訊科技,能更有效地使學生領悟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更積極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索,優化課堂教學,推進教學改革。

3、應用資訊科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能力:

具備理解、渴望的資訊素養;獲取、解讀的資訊素養;具備整合、應用的資訊素養;具備交流、合作的資訊素養;具備生成、發展、健康的資訊素養。

四、實現目標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或挑戰:

資訊化教學的專業理論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資訊化教學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需進一步熟練化、科學化,以此提高個人在資訊化教學方面的能力及實效。

五、行動計劃:

自我學習:利用業餘時間自助學習,並做好學習筆記,平時加大資訊科技理論及實踐應用的學習,每天保證至少一小時以上。

學習榜樣:向身邊及網路的資訊化教學能手學習,取長補短,使自己儘快成熟起來。 培訓充電: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學習培訓,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學觀摩、教學研討、持續為自己充電,牢固樹立進步來源於學習的意識。

教育教學實踐與反思: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不怕麻煩,力爭課堂教學資訊教育經常化、科學化,向實效性方向努力。

同伴互助:對於同伴要經常交流所得,資源共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5

一、指導思想:

為了貫徹執行教育部頒佈的課程計劃以及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關於課程計劃的調整意見,落實《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有關要求,結合我鎮實際,確保資訊科技學科教研及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研活動的開展,通過教學研究活動,提高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全鎮資訊科技課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資訊科技教師的個人發展。

二、工作要點:

1、對全鎮資訊科技課程教研活動進行統籌安排。由於各校資訊科技教師人數不多,難以真正地開展校本教研,因此,需要將全鎮資訊科技教師組織起來,開展教研活動。結合我鎮實際,本學期國小教研活動將採取片、區結合的形式開展。組建片級資訊科技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分片教研活動,在片級教研活動的基礎上,組織開展鎮級資訊科技教研活動。全鎮按區域分為四大片:西河、滑石、鵝塘、大石,相關區域學校的資訊科技課教師參加相關片的教研活動,時間定於每週五上午。全鎮教研活動間週一次,主要內容是進行了資訊科技學科教材教法培訓、教學經驗交流及先進教學理論的學習。國中資訊科技老師以全鎮教研活動為主,每兩週一次,週五上午進行,主要內容是國中資訊科技教材教法培訓及主題教學研究活動。由於國小資訊科技教師較少,因此,國小教師的教研活動與國中教師結合在一起開展。

2、堅持深入基層下校調研活動,到資訊科技教學現場進行調研,瞭解資訊科技教學的實際情況,以便掌握資訊科技教學的第一手資料,使資訊科技教學研究更有針對性。本學期下校調研範圍將由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擴大到全鎮各級各類學校,以求全面瞭解全鎮資訊科技教育的狀況,並對資訊科技學科教學進行相應的指導,制定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常規規範。

3、積極開展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的研究。與教科中心國小語文教研員攜手,開展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研究,在鎮國小語文中心教研組的基礎上組建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教學研究中心組(成員為原語文中心組成員),每月開展一次教學研究活動,進行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探索,並對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逐步將學科整合研究範圍推廣到其他學科。

4、積極開展網上教研工作。根據資訊科技學科特點,網上教研是一種非常有效教學研究新途徑。本學期,我們將建成全新的站,該網站將成為資訊科技學科教學資訊、教學理論、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成果展示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全鎮資訊科技教師可以進行了教學資源共享和網上教學經驗交流。

5、組織中國小資訊科技學科教師及相關學科教師參加省、市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競賽;組織資訊科技創新與國中活動。

6、逐步組建各校學生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學生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是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發展學生資訊科技特長的重要陣地,各校要建立本校的學生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利用每天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課外活動,組織有資訊科技特長的學生進行培訓,使這些學生的特長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資訊科技競賽培養人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

1、組織資訊科技學科教師進行教材教法培訓。

2、組織國中教師參加市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競賽。

3、組織國小教師參加市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教學競賽。

4、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融合研究中心組成立,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講座。

5、下校調研(中國小各4所)

十月:

1、組織中學資訊科技學科教師進行教材教法研討。

2、組織國小資訊科技學科教師進行教材教法研討。

3、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指導活動。

4、籌備組織中國小生資訊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

5、下校調研。

十一月:

1、組織國中資訊科技學科教學研討課。

2、組織國小資訊科技學科教學研討課。

3、開展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學科課程整研討活動。

4、下校調研。

十二月:

1、組織中國小生參加資訊科技創新與實踐活動。

2、組織國中資訊科技學科教學經驗交流。

3、組織國小資訊科技學科教學經驗交流。

4、本學期資訊科技學科教研活動總結。

5、下校調研。

元月:

組織資訊科技教師教學設計評比活動。

由於上級工作調整和本計劃不完善可能造成部分工作未列入計劃,將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調整。

  電教科技中心

  20xx年8月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6

一、基本情況分析: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是以資訊科技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其宗旨是通過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使資訊科技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及利用資訊科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層次和效率。

二、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要求:

(一)、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與教育思想,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建構基於資訊科技環境的各類教與學模式,探索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理論,探索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促進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

1.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課程整合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使資訊科技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解決資訊科技環境下,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3.建構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新型教學(學習)模式

通過研究和實踐,建構一批基於多媒體和網路環境的新型教學(學習)結構和教學(學習)模式,有效促進教學改革,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二)研究與實踐的主要內容:

1.網路學習及網路環境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2.開發、建構網路教學環境(教育資源庫的建設、使用、智 能化教學平臺的研究、開發、互動技術的研究、開發等)。

3.網路環境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軟體開發及教學模式的建構 (電子教材、電子教案;情境-問題模式,個別輔導模式,啟發 -建構模式等)。

4.網路環境下學生學習創新學習能力培養和學習模式的建構(協作-討論學習模式,超文字發現學習模式,獲取-創新資訊學習模式,網上實踐研究學習模式,遠端開放學習模式等)。

5.教師現代教育思想和資訊素養、使用資訊工具能力的培養策略。

6.學生資訊素養、使用資訊工具能力的培養方法。

( 三)、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徵,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於能力的培養。它承認事物聯絡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並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相聯絡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數學學科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相關的數學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2. 資訊科技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在課程整合中,強調資訊科技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獲取資訊、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3. 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象、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諮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5. 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資訊科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階認知場合(例如複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的平臺。,資訊科技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資訊科技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三、教學方法與措施:

(一)、提高認識,深刻理解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和作用。

(二)、構建以培養學生資訊科技技能和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新模式。

1、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基本的資訊素養,學生基本的資訊素養包括:

① 資訊獲取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資訊,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網際網路、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資訊。

② 資訊分析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資訊進行篩選鑑別自己所需要的資訊,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資訊進行分類。

③ 資訊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資訊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儲存,並能夠簡潔明瞭地傳遞給他人。

④ 資訊創新的能力。在資訊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資訊。

⑤ 資訊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資訊,使用資訊科技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⑥ 協作意識和資訊的交流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網際網路等平臺拓展自己的交流範圍,面向世界,開闊視眼,並能利用資訊科技加強與他人的聯絡、協作。

2、加強教師自身的培訓與提高,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以及整合 數學學科與資訊科技的能力。

總之,資訊科技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資訊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資訊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資訊科技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資訊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資訊科技學科整合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課改思想為指導,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動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逐步改善應用教學技術的條件,形成教育資訊科技應用的環境,不斷推進資訊科技和學科教學的整合,做好各項工作。

二、主要工作:

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與發展,我們注重學校內涵發展,做到與時俱進,提出了建設資訊化校園的目標,不斷修建與完善學校的資訊中心,包括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如,“電教室”的利用,要求每週各學科教研活動時間組織教師觀看學習,每學期各教研組不少於5次,這就為學校優質教學提供了資源。教師們每學年製作一個以上課件,在多媒體教室教學。並將其彙總到學校“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教師課件庫。同時,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運用所學的現代資訊科技製作課件,作為學生評優的條件之一,爭取做到每學年班班有課件。

學校還將逐步建立行政辦公網、結合學校實際成立了由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為副組長,學科相關人員為組員的資訊化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帶領全體教師共同參與並做學生們的引領者。每年拔專款用於學校資訊科技的運用和改革。加強教師資訊科技應用培訓,練內功,校內相互學習,走出去,組織骨幹教師參加新區舉辦的各類資訊科技培訓,學技術、學經驗。我們尤其要求45週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能熟練掌握資訊化工具的應用,提高應用水平,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三、具體工作:

1、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研究的主體作用,形成以專案推進學校教育資訊化發展的格局。本校準備圍繞教育資訊化相關的“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等內容,在資訊科技教研組的基礎上吸收學科骨幹和已具有應用現代資訊科技的教師參與資訊科技教研應用活動,建立資訊科技應用教研組,完成以“學校教育資訊化應用實驗”專案。

2、組織教師參加網路應用系統的基礎性培訓。在有專人負責多媒體教室,遠端教室管理的基礎上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讓年齡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瞭解網頁上的多項應用服務,能熟練掌握資訊化工具應用,提高應用水平。在完成教育機構培訓的同時,積極開展校本培訓,並逐步提升培訓層次,特別是通過培訓讓大多數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操作的技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充分使用好遠端教室,各教研組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遠端教研。本年度對全校45歲以下教師進行多媒體中級製作員培訓,並做好各項講座,提高教師應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

3、年齡在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每學年必須開一堂應用現代教學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課,連同教案、課件一起交教導處備案。由資訊科技應用教研組和學科教研組聯合評課並作好記錄。教師上網時間平均每週不少於2小時,並做好上網記錄,作為學期教師考核內容之一。

4、學校加強優秀課例建設。每學期進行一次優秀課例彙集評選。年齡在45歲以下的教師至少要提供一個課例,參加評選。

5、本學年著手建立教研組各學科網頁,促進學校資源共享。完善規範校園網的管理,學校指定專人管理負責,廣泛收集資料,及時更新網頁內容。

6、組建學校學生資訊科技社團活動小組。學生資訊科技社團活動小組,是資訊科技學科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發展學生資訊科技特長的重要陣地,建立本校的學生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利用每天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資訊科技興趣活動小組課外活動,組織有資訊科技特長的學生進行培訓,使這些學生的特長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資訊科技競賽培養人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