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1

一、教學目標分析:

“資訊與資訊科技”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資訊科技基礎》模組第一章內容。作為本書的第一章,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資訊和資訊科技做進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學生能從巨集觀上把握資訊和資訊科技,並形成整體認識,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準備。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夠列舉出身邊的各種資訊,感受資訊的豐富性;能舉例說明資訊的一般特徵;能夠說出資訊科技的五次革命;能夠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歷史;能夠體會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體驗資訊科技發展的變化,認識到資訊科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兩大塊:

1、豐富多彩的資訊和資訊的一般特徵,前者是鋪墊性內容,與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緊密聯絡,簡單易懂,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後者是重點內容,理論性較強,是教學的難點;

2、資訊科技的悠久歷史,主要是描述資訊科技的五次革命;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則從資訊文化的角度來描述資訊科技的大眾化和人性化,將技術的發展寓於資訊文化的發展之中;合理的使用資訊科技,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資訊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都會給人們帶來負面的影響。這一塊的內容都是教學重點,後兩者的內容也是本章的難點。

三、學生學習狀態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對知識應用和遷移能力已經比較強。這一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是比較成熟的,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維也是比較活躍,能夠和同學一起來進行一些問題的探討、交流。他們有著廣闊的視野、強烈的使命感,關注資訊科技在生活及其周邊的影響。

四、教學重點:

1、資訊科技的悠久歷史

2、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

3、合理的使用資訊科技

五、教學難點:

1、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

2、合理的使用資訊科技

六、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提問法、引導法,師生一起小結等等。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資訊的四個特徵?

新課匯入

教師活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這一節。首先,請大家閱讀本節開頭的一則新聞:

問題:上面的故事說明了什麼?

資訊及其資訊科技對我們人類的重要性。

一、資訊科技的發展歷史

教師活動: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資訊科技:一切與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有關的技術都可以稱為資訊科技。可以說有了人類就有了資訊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了五次的資訊科技革命:

教師活動:給學生3分鐘看書第6頁,要求儘可能記住“資訊科技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語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創造

第三次:印刷術的發明

第四次: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和普及

第五次: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普及應用

二、資訊科技的發展趨勢:

(只選擇兩點來講解,其餘的在下節課通過因特網、學生間互助、探究來學習)

1、越來越友好的人機介面

教師活動:越來越友好的人機介面,實際上是從作業系統這個成面上來講的。講解DOS和WINDOWS的區別。(簡單介紹)

DOS:

DOS實際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碟作業系統)的簡稱。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基於磁碟管理的作業系統。它是命令列形式的,靠輸入命令來進行人機對話,並通過命令的形式把指令傳給計算機,讓計算機實現操作的。因此,作為使用者的我們要記憶大量繁鎖的命令,那樣才能用好計算機。

WINDOWS:用的是GUI——滑鼠/圖形使用者介面

人機互動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設計,以視覺化的圖形方式來呈現互動。

舉例子:檢視檔案,複製檔案,刪除檔案

(1)WINDOWS如何實現(學生演示)

(2)DOS下如何實現(教師演示)

通過講解、分析,讓學生逐步感受到從DOS到WINDOWS是越來越好的人機介面。

①虛擬現實技術

應用:建築領域、外科醫生、軍事領域

②語音技術

語音識別技術,語音合成技術

應用:語音輸入法、無人值守電話服務、專用語音直接翻譯機。

③智慧代理技術

OFFICE助手

可通過網路進一步瞭解相關概念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x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資訊與資訊科技》。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材重難點及突破方法、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說教材

《資訊與資訊科技》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資訊科技教材》高中一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以下幾點:

1、資訊的定義

2、資訊科技的概念及起包含的內容

3、計算機資訊科技的定義

4、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本節課內容理論知識較多,每一部分都有詳細的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對計算機資訊有一定了解,使學生對資訊科技、計算機資訊科技有詳細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資訊的含義及特徵。

②理解資訊科技及計算機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瞭解當今資訊科技發展的情況。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辯證邏輯思維能力。

②提高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提升全體學生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主動性。

②增強師生間、同學間情感的交流,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材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1、重難點:

①理解資訊與資訊科技的概念

②瞭解資訊科技的發展變化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2、突破方法:教師講解、學生討論、課堂練習、小結內容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資訊科技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我們在以學生為主

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2、學法: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和討論協作學習法讓學生以討

論的方法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精神,從而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環節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1、匯入新課

由引言匯入新課,開門見山提出本堂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有目的的開始接受新知識

2、講授新課

①通過閱讀課本指導學生討論並總結出資訊的含義,使學生能有清晰的認識。

資訊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意義,它反映了事物的特徵、變化和內在聯絡。

②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由資訊引匯出資訊科技,討論資訊科技的概念和內容。

資訊科技是指獲取、儲存、處理、傳送和應用資訊的技術。現代資訊科技包括微電子

技術、光電子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等。

③討論計算機技術的定義

計算機技術是指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自動、高速地對資訊進行處理。

④討論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A、人類經歷了蒸汽機發明與應用,電氣化,原子能與電子技術,資訊科技4次工業革命。

B、資訊科技、生物工程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是當今社會新技術革命的四大支柱。

C、資訊科技是當代世界商品經濟發展中的最活躍的生產力。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學生掌握了資訊及資訊科技的概念及特點後,進行課堂練習,強化知識。

例:課後習題xxx

板書設計

第一章第一節資訊與資訊科技

1、資訊的定義

2、資訊科技的概念

①資訊科技包括那些?

②計算機資訊科技的定義

3、資訊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求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3

一、教學內容分析和設計:

“資訊及其特徵”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的高一《資訊科技基礎》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由於這個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準備在教師的引導下,舉出現象,讓學生進行探討,然後歸納獲得知識。有不足之處由教師或學生來補充。這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將學習與生活聯絡的習慣和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學物件分析:

知識的獲取者是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按照人的成長認知規律,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開始由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對於“資訊”這一事物的認識,可以讓他們從大量存在的現象中,發現並歸納出他們應該獲得的知識。老師在此過程中起著引導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學生能夠列舉學習與生活中的各種資訊,感受資訊的豐富多彩性;舉例說明資訊的一般特徵;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或歸納出新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理解資訊科技對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作用,激發對資訊科技強烈的求知慾,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四、教學重點:

1、資訊特徵的認識。

五、教學難點:

資訊的含義。

六、教學方法

本節概念性強,實踐性弱。採用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同學們,資訊科技這門課程,我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那麼下面請同學們說一說,什麼是資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哪些屬於資訊?(舉例)生1:校園裡鈴聲響,可以告訴我們資訊:上課或下課。

生2:觀看校運會,可以獲得很多運動會賽場上的資訊。

生3:從網上可以獲得很多資訊,如:學習資料、娛樂、新聞報導等。

生4:在報紙上可以瞭解國內外的資訊。

……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非常好。

其實資訊在我們日常生活周圍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當然,資訊不僅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同樣可以在我們身體內部找到它的影子,如,醫生通過聽診器來感知我們的身體內部的變化以確定病因,因此我們可以說資訊是用文字、數字、符號、影象、圖形、聲音、情景、狀態等方式傳播的內容。

師:資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資訊的存在多種多樣,作為萬物中的一種,它們同樣有著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質。下面我們通過所獲取到的資訊,找出它們共同的特性。

師:在我們周圍存在的資訊中,書刊上的文字依附於紙張,顏色依附於物體的表面,老師講課的聲音依附於空氣。還有很多的資訊,同學們能舉出其他的現象嗎?生:(討論)我們的體重依附於身體,CD音樂依附於光碟,……

師:有沒有資訊是不依附於任何載體而存在呢?

生:(討論)找不到。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齊)資訊必須依附於載體而存在,資訊依附的物體多種多樣。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知道資訊是必須依附某一媒體進行傳播的,所以不能獨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書本上,也可以儲存到電腦中;資訊可以轉換成不同的載體形式而被儲存下來和傳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時也說明資訊可傳遞、可儲存。

師:(課件演示)

1、載體依附性

(1)資訊不能獨立存在,需要依附於一定的載體;

(2)同一個資訊可以依附於不同的媒體。

(3)載體的依附性具有可儲存、可傳遞、可轉換特點。

師:老師講課中傳授的資訊能增長同學們的知識,廣播傳出的音樂能給大家帶來快樂,下課的鈴聲能給大家帶來興奮。還有很多的資訊,他們的存在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作用呢?

生:(齊)資訊的存在有一定的價值性。

師:(課件演示)

2.資訊的價值性。

(1)資訊不能直接提供給人們物質需要,體現在兩方面:

①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資訊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

(2)資訊可以增值;

(3)資訊只有被人們利用,才有價值。

生1:(疑問)資訊可以增值,怎麼理解呢?

生2:(回答)人們在加工資訊的過程中,經過選擇、重組、分析等方式處理,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使原有資訊增值。

師:商場上某種產品供不應求,而產家知道資訊後他們會大量生產該產品,說明資訊可以促進物質、能量的生產和使用。

師:颱風“維達”給我們帶來的傷痕依然存在,有關臺風“維達”的天氣預報當時對我們十分有用,但是現在對我們還有用嗎?

生:(討論)資訊的價值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就如:今天來講,神六的圓滿成功遠比神一給我們帶來的興奮多。今天的報紙總比昨日的報紙好賣,……生:(疑問)書本中的科學知識會隨時間的流失而變得貶值嗎?

師:如果是理論知識幾乎不會貶值,但如果是技術知識同樣會隨時間而變化,但所花的時間會比一般的資訊長很多。

師:(課件演示)

3.資訊的時效性

(1)資訊的時效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有長或短)。

(2)資訊的時效性必須與價值性聯絡在一起。

師:(補充)因為資訊如果不被人們利用就不會體現出它的價值,那也就談不上所謂的時效性。也就是說資訊的時效性是通過價值性來體現的。

師:老師講課的聲音只是一位同學聽到嗎?電視臺播出的新聞只會被一位觀眾知道嗎?

生:(齊)不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周圍還有那些資訊是能夠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討論)每位同學的相貌、教學樓的形狀、樹葉的顏色、汽車的形狀、……看來所有的資訊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為人所知。

師:(課件演示)

4.資訊可以共享

蕭伯納名言

(1)資訊資源共享。

(2)資訊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時利用。

(3)資訊共享不會丟失、改變。

思考:

1、師:同學們對以上的資訊形態分析得很透切、獨特。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資訊除了上面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特徵?

(傳輸性、無色無味、概括性、可以識別、再生等)

2、資訊的眾多特徵中,相對於物質能源,哪些是資訊獨有的?(共享性)

實踐題:課本第5頁,作完後把答案上交到教師機:網路上的芳鄰——>teacher——>所在班級資料夾。

教學反思

這節課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參與討論活動,教師引導來達到教學目標。從教學的過程來看,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主動,課堂氣氛較好。通過分組活動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精神,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到新課程改革理念的變化,不再是以前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實踐題鞏固這節課所學過的知識點。因為這是高一第一堂課,所以是很關鍵的一節課,如果這節課上好了對下面課程的學習會使到一個促進的作用。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4

一、說課標

資訊科技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包括資訊意識、資訊倫理道德、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地使用資訊科技,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資訊科技新課標中規定,《資訊科技基礎》是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必修模組,是高中學生資訊素養提升的基礎,也是學習各選修模組的前提,具有普遍價值。《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科技基礎》(必修)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第一章概述資訊與資訊科技之後,對人類獲取資訊過程的概述,主要介紹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及其優化,旨在使學習者在巨集觀上對資訊獲取活動有一定的把握,為後繼的學習提供支援,因此本節課屬於資訊科技課的基礎內容,在整個教材乃至整個資訊科技課程中都處於比較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資訊科技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及授課學生的情況,制定本節課以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驗資訊獲取活動的共同特徵和一般規律,能夠總結、推匯出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資訊來源的多樣性並分析其原因,掌握資訊獲取的途徑和方法並進行選擇,培養分析、比較、規劃和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能從日常生活、學習中發現和歸納需要利用資訊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分析確定資訊需求,嘗試設計資訊獲取的具體方案,並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資訊科技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和保持對資訊科技的求知慾,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資訊科技、參與資訊活動的態度。

4、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資訊獲取過程的分析和資訊獲取方案的確定。

5、教學難點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教學中的難點為:資訊獲取方案的設計和優化。

三、說學情

本課的授課物件為剛入校不久的高一年級新生,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對資訊科技接觸較少,大多數來自市區的學生雖然具有基本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但是對於資訊及資訊科技的理論基礎沒有系統的瞭解,所以總得來說,學習者的資訊素養不高,遇到問題時缺乏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更缺乏自覺的資訊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設定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教材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資訊意識。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於資訊科技基礎的理論內容,純粹的理論講解,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容易使理論與實踐脫節。資訊科技教學大綱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依據新課改理念,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分析,我主要採用“創設情境”、“任務驅動”和“自主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情境問題的驅動下,自覺完成知識的建構,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也發掘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教學中,啟發、誘導學習,使課堂能在生動、有趣、高效中進行。

五、說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物件轉變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新課程理念也提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程式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1)創設情境,激情匯入(5分鐘)

首先通過幻燈片展示幾幅大學美麗的校園風光,創設情境:假如現在你是一名準備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高三學生,不瞭解各個大學的情況,該怎麼辦?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指導,指出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實際是一個獲取資訊的過程,引出課題《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

此環節中的情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設定的問題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積極探索,精心研究(15分鐘)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獲得所填報大學的綜合實力的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啟發學生考慮“在哪裡能找到這些資訊?怎麼找?”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大學資訊的簡單過程。設計新的問題“班委準備組織同學們週六去本市的旅遊勝地古隆中游玩,要了解本市週六的天氣資訊”,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回答“哪裡有天氣預報?哪些方法能夠獲得週六的天氣情況?哪種方法最好?為什麼?”引導學生歸納出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然後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以上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找出一般規律,推匯出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四個環節。

此環節的設計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成為資訊加工的主體,根據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自主建構學習內容。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做適當的誘導,以保證有效的完成教學內容。本環節板書主要內容如下:

獲取某大學綜合實力的資訊獲取本市週六天氣情況定位資訊需求(要什麼)

報紙期刊電視網路相關人士電視報紙電話網路選擇資訊來源調(從哪要)

搜尋引擎搜尋撥打121查詢確定資訊獲取方法(怎麼要)

獲得資訊獲得天氣情況評價資訊(是不是)

(3)深入剖析,知識探究(15分鐘)

結合第二環節的情境,設定新的問題“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瞭解到週六的天氣晴好,可以去遊玩,想提前瞭解一些關於古隆中景點和人文的資訊,怎麼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分析學生制定的方案,同時誘導學生剖析資訊獲取的各個環節,指導學生優化設計方案。

1對“確定資訊需求”的剖析,主要是讓學生根據以上三個資訊獲取事例中對資訊需求的描述,自己歸納出確定資訊需求時要包含的要素。

2在剖析“選擇資訊來源”時,要求各小組自由討論有哪些資訊來源,並對其進行分類,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誘導分析各種資訊型別的優缺點,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資訊來源的選擇。

3學生明確了資訊的來源後,推出資訊獲取方法就比較容易了。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自由回答不同的資訊來源對應的獲取方法,指導學生優化方案中確定的資訊獲取方法。

4引導學生回顧第一章中介紹的資訊的一般特徵,強調資訊的價值性和時效性特徵,說明資訊評價的重要性,啟發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對資訊進行評價。

在第二環節學生了解了資訊獲取的一般過程的基礎上,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定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資訊獲取的過程內化為個體的自然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4)遷移深化,拓展延伸(10分鐘)

要求各小組確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主題,填寫下表:

專案內容

你的資訊需求

可能的資訊來源

選擇的資訊來源

可能的獲取方法

確定使用的獲取方法

完成後各小組相互交換方案,互相品評,相互改進。在課後對方案進行實踐。

學習和了解資訊獲取一般過程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從問題開始,分析資訊需求,從而確定資訊來源,然後選擇適當的方法來獲取資訊。在環節的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發掘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獲取活動,體驗資訊獲取無處不在並進而認識其重要性。

七、教學反思

本節要求學生能對資訊獲取的過程有一個全面的巨集觀把握,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自然而然的資訊意識和資訊需求,繼而引發自覺地資訊行為。教學中,通過設定情境,佈置任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能夠根據所學的知識制定出獲取資訊的方案。感到遺憾的是,由於時間有限,不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資訊獲取的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