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4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

病毒是一種人的肉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生物,學生比較陌生。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設課堂氣氛,首先從同學們經歷的“流感”入手,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提出問題,你知道哪些病毒的名稱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或課前收集資料,嘗試回答出肝炎、禽流感、手足口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稱。在總結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丟擲課題——病毒。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就課文內容提問。學習小組內同學相互合作共同提出問題,各小組選派發言人,彙報本組提出的問題。

1、什麼叫做病毒?

2、病毒有多大?

4、病毒有幾種型別?

5、病毒由怎樣的結構?

6、病毒是誰最先發現的?

7、病毒是怎樣侵害人體的?

8、病毒主要分幾大類?

9、病毒離開了活細胞還能繼續生活嗎?

10、病毒是怎樣生活的?是獨立生活的嗎?

11、怎樣預防病毒性疾病?

12、怎樣看待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這些問題來源教材,只要認真閱讀,再配合老師展示的課件,都能解決,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快樂中學習。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2

本節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另一方面是介紹運動是如何在骨、關節、肌肉的配合下產生的。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很難理解,需要教師運用直觀道具輔助教學。為此在介紹產生運動的結構基礎時,使用直觀材料——關節和骨骼標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各個結構,尤其是關節的結構,通過開展討論,學生經思考得出結論,關節使動物的運動靈活。

“在運動產生的過程”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學,讓同學演示運動是如何在肌肉、骨、關節的配合下產生的,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的模型只做了一組肌肉有關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徵非常重要,教材在前面雖然已經對動物的運動方式進行了介紹,但並未涉及運動的結構基礎,教師在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以便學生對動物運動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

關於運動系統與其它系統的關係,通過學生上體育課的感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理解運動的產生是在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的配合下產生的。

本節課有一些不足之處,讓學生表現的機會較少。如道具演示不夠直觀,討論太多,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對材料加以選擇,以達到科學、準確地演示。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3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汙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汙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4

本節是繼細菌之後的一節內容,本節聯絡生活也較緊密本節的難點是如何真正的讓學生認識真菌的結構,通過自己的觀察讓學生自己說出真菌的結構,自己推測去真菌的營養方式。

因為前面學過細菌的結構和營養方式,對比教學更有利於學生觀察和掌握真菌的結構並推測營養方式。比如老師可以出示細菌的模式圖在螢幕上,讓學生找和真菌細胞結構的共同結構和最大的不同,學生容易注意到細胞核的有無上來,我試驗過不對比教學的班級很少能注意到真菌是有細胞核,只是機械的.記憶了細胞的基本結構,腦海中無法留下痕跡。

為了能讓學生了解孢子的的具體形態,一定要提前一週給學生準備好發黴的橘子皮和饅頭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青黴和麴黴的顏色和孢子排列方式。通過觀察,學生對青黴和麴黴的顏色的區別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麴黴,發黴的饅頭片顏色多種多樣,有黑色、黃色、紅色、綠色等。

本節的孢子和上節的芽孢很容易混淆,老師能放在一起進一步的對比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5

1、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選取視訊《動物能幫助傳粉、傳播種子》進行拓展,開啟他們的思路,避免學生只進行淺表思維,將學生認識引向深入。

2、引導學生上升到生物圈高度,認識動物能促進物質迴圈。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有時可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能體會到某些動物的'具體作用,對動物對整個生物圈的作用認識有一定的困難和疑惑,我藉助生物圈Ⅱ號實驗失敗原因,然後再用圖片《動物能促進特質迴圈》,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疑惑迎刃而解。

3、從身邊入手,從生活入手,提升保護動物的意識。認識動物的重要性之後,讓學生反思自身和身邊所見所聞對待動物的不同態度,及時讓他們尋求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將保護動物的意識滲透到學生心靈深處。

4、課件製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節課能夠把媒體資源恰當的為我所用,美中不足是Flash製作缺少動感畫面,有待進一步學習提高。

5、作為一門實驗學科,本節課還可突出學科特點引入實驗因子,如有條件可由學生課前製作生態瓶,將實驗過程攝錄下來,課堂播放,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動物對物質迴圈的促進作用。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6

這節課的重點是通過同學的探究活動總結出鳥類適於飛行生活的特點。在進行授課的時候,我首先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相關的觀察計劃,然後通過展示出不同鳥類的圖片,引導學生探究鳥類的體形、翼、肌肉、骨骼特點等方面是如何與其飛翔生活相適應的`,培養了學生探究合作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在教學方法方面的成功之處是,以《飛得更高》這首歌曲匯入,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處理“觀察與思考”這部分內容時,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獨立去完成探究活動,並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這節課的不足就是沒有通過練習題及時鞏固已學知識,沒能達到教學目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認為課堂上儘量鼓勵學生大膽去想象、思考,大膽質疑,不要害怕控制不了局面,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必須適時地啟發引導,讓整個課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7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科學,應該讓學生多觀察,有了感性材料,才能構建出理性的認識,才能將知識更好地內化。

遺傳物質的基礎知識在前面已經有過介紹,因此本節的教學內容難度不大。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學生的交流、問題的提出、對學生回答的評價等都努力在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活潑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的馳騁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是享受,樂學親師。而教師則以引導、點撥、協助學生為主。在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時都得到了老師的鼓勵、積極的評價和引導,或語言,或目光,或肢體動作,使孩子們有勇氣說,表現欲更強,更積極思考,更主動求知探索,這樣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課堂節奏上再快一些,資料再精一些,課上時間會更充分,這是本課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待改進。

齊素傑老師的這節課很融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盤錦市的“定向自學、釋疑探究、互測自結”的教學模式及魏書生的'“科學、民主”的教育思想。學生的學習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教師創造了學生髮展的良好環境氛圍,使學生能夠提出“是不是學習行為越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呢?”等有很高思維價值的問題。建立了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知識的慾望才會如此強烈,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在進行心智的交流。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8

一、成功之處

1、本節內容側重的是讓學生通過分析圖文資料,來認識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節教學能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討論。

2、通過展示學生感興趣的事例“生物圈Ⅱ號”失敗的錄影,讓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以及通過介紹《寂靜的春天》一書,得出動物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從而引出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課題,形象又直接,達到在與前面知識相聯絡的同時,又能順利的展開新課。用這種直接明瞭的方式創設教學意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產生了探求慾望,創造了良好的學習開端。

3、本節教學最大的一個亮點是:將課本資料分析中的討論問題轉化為以填空為主的具體的`練習,與資料分析相結合,淺白易懂。根據八年級的學生閱讀能力還不是很強的特點,這種形式,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有趣。同時設計的練習將涉及到以前學過的知識,如食物鏈、食物網、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生態平衡等整合到新課練習中,溫故知新,達到新舊知識的遷移,突破難點。

4、通過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視訊素材讓學生直觀地瞭解動物的相關作用,給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5、以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和分組討論的形式,從生物圈的高度來概括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並在瞭解動物的行為活動對其他生物的生存與繁衍的影響,滲透環保意識。通過這一形式提高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合作的科學精神。

6、以蚯蚓為例分析有利和有害兩面,簡單明瞭的教會學生辯證看問題。

7、用科學—技術—社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二、不足和改進

1、語言需要再簡練些。

2、多些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有效鼓勵。對學生的回答儘量不用“很好”、“非常好”等十分籠統的評價,不具有針對性。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瞭解生態系統及細菌和真菌知識的基礎之上,而進行的一節生物教學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提出“如果自然界中沒有細菌和真菌將會是什麼狀況?”等問題,讓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思考、探討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實踐著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然後讓學生舉出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邊的細菌和真菌使人和動物患病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細菌和真菌對人類和動植物有害的一面,並積極探討如何防治這些疾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教學中,更注重讓學生藉助實物、圖片及文字介紹,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探討根瘤等共生現象的形成機理及意義,並進一步討論了發生在動物和人體內的共生現象及其作用。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課後材料“以菌治蟲”,讓學生知道細菌和真菌還有有利的一面。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在“評價實驗方案”的技能訓練中,特別注重學生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反思,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三個實驗方案的評價、分析,明白了各個實驗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0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資訊交流,動物的資訊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要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閱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1

這節課有幾個地方我覺得處理得比較好:

1、講到菌類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時,我把課本的示意圖轉化為表格,

學生一目瞭然,更利於理解和記憶。

2、講菌類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時候,先佈置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內容,

課上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學生可以拓展很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3、講共生的時候,學生會舉很多課外的例子,學習氣氛一下被激發,通過這些例子,學生能更加理解共生的意義。

不足之處:

課前佈置查閱資料的任務,只有一小部分能自覺完成,大部分同學還是沒有重視。雖然已經用了加分的股利措施,但還是無法激發大多數同學的主動性。這個與生物學科的地位有一定的關係。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2

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角度出發,創設情境、融入經驗、注重時事。

例一、在講“蒸騰作用”時,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大樹底下為什麼好乘涼?植物的葉片為什麼不會被灼傷而萎蔫?等,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從而誘發學好生物學的強烈願望。

例二、為了學生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收集有關時事報道。如講單細胞生物時,摘錄了20xx年10月23日《江城日報》的報道,日本發現奇特微生物,這種微生物長約30微米,是單細胞鞭毛蟲的`一種,一半是“植物型”,另一半則是“動物型”,所以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進食。這種“半植半獸”微生物的發現,可能揭示了海洋單細胞生物向植物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3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路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匯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留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物件,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正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把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為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臺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著自信和喜悅。臺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臺下,更流露著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祕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興奮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穫。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培養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是提高教師的自我評價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學年我擔任八年級3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從十月月考情況來看,成績還好。為了進一步完善下步的教育教學工作,力爭使自己以後的工作開展得更好更有序,現對這一個多月的教學工作作如下總結:

本章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章,也是新學年教學的第一章。根據課標要求“概述無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概述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全章安排七節,平均每節介紹一或兩個動物類群。對於每個動物類群,教材基本上都是從動物的多樣性、主要特徵、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這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在歸納總結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徵時,側重從形態、結構方面提煉出三條左右的特徵,便於學生記憶。只要學生能夠根據主要特徵,認識到不同動物類群之間的主要區別,將給出的動物歸入相應的類群即可。

基於上述原因,結合我校學生由生活經驗中得到的生物學背景知識十分欠缺的實際,本章的`實際教學中的幾點經驗做法值得總結: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樹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採用學案教學法。首先,在學案編制時,將新課內容的任務導學的全部習題,都採用直接照搬課本的課點語句,然後挖空重點字詞形成填空題,把學案自學的難度降到最低,讓學生不論是在課堂上當堂自學,還是課餘在家預習自學,都基本上能夠做獨立、自主地完成。其次,由於本章內容涉及面很廣,對學生的要求又不要太精深,所以教材在編寫時基本採用的是科普介紹性質的做法,非常適合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學。教師只要做好區別對比、聯絡歸納、綜合概括和適當的拓展延伸,精講精練,不必照本宣科,費時費力。這樣一來,基本可以做到每節教學內容花一到二個課時就能完成,保證教學進度的合理性,為今後的教學進度安排贏得更多的時間。

二、利用本章的知識樹,整體性教學原則一貫始終。從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開始,都用PPT給學生展示一下本章的知識體系,也就是本章教材的編排體例,以後每節重現。這樣,既讓學生認識到本節所學的知識在整章中所處的位置,又讓學生明白本節所學的動物在整個動界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非常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系統化理解和結構化記憶,而且能很好地落實“引導學生髮現動物的身體結構越來越複雜,地位也越來越高等的大體趨勢,從而認同並初步形成生物是逐漸進化、不斷髮展的基本觀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三、深入體會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與用心,引導學生認真利用教材活學活用。本章各節內容的呈現方式,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個性和開放性。各章節基本上從代表動物開始,以點帶面,認識動物的多樣性。再有側重地歸納本類動物的幾點主要特徵。最後,以辯證的觀點,從有利和有害兩方面簡單介紹本類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簡單是為了開放,是為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抓住上述特點,盡最大努力來優化教師、學生與教材三大要素之間的資源整合,本章的學習學生基本可以按部就班地開展自學。而在安排第七節時,教材體例有變換,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與概括”的能力,教材以“技能訓練”的方式給予呈現。

以上反思與總結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在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思考,但更多的是要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作及時調整,認真改進,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進步和改變。使整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知識,並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儘量運用到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經過不斷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迎難而上,繼續認真總結反思,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敗!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煥發出生機盎然的活力。

八年級生物上冊教學反思15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製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儲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儲存方法 , 都是由於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製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

本節雖然知識結構並不複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製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製作甜酒、製作泡菜、製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

本節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製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課下交流和同學課上談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學體會到:

(1) 生物學科雖然在會考課目中分數佔的比例少,但在實際生活中確有用武之地。

(2)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使同學之間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為促進同學間和諧的關係創造了條件。

(3) 這種教學方式給同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求知和實踐的空間,有利於挖掘同學的潛能。

(4)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原本其他科成績較差的同學卻對生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後在教學中會多多采用該教學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