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3.76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促使我們的教學同樣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健康,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物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課程標準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確定十個一級主題,其中包含了“健康地生活”這個一級主題。

“關注自己的健康”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健康的生活》中的第一節,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全面認識健康的含義、關注自己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而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位同學都有自己對健康含義、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的感性認識。通過學習,可以矯正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自己健康的認識偏差,使得學生對自己健康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從終身教育的角度出發,可以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為您提供優質資源!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2

這節課上完後,學生反映實驗很容易理解,於是整節課的氣氛比較輕鬆和開心,達到了設計本實驗最初的目的。在帶著學生一起探究實驗資料的規律的時候,學生通過將資料規律與實際的遺傳現象相結合,理解常見的一些遺傳現象。

有人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真的,無論你課前花多少時間去準備,投入多少精力,總是沒有“準備已經很充分了”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課上,可能還會出現什麼樣的意外情況;而且,一節課上下來,總是還會感到有太多的遺憾。

上完這次課後,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教師應該專門學習一些表演技巧,並且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這樣會使課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在課堂上,語言表達和語氣的變化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加重語氣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意識到重點所在,從而引起關注和思考。而在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這是日後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個實驗過程中,都會用到相應的科學實驗方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和體會這些方法,比單純地告訴學生要有效的多,並且更易幫助學生建立起方法意識。在需要自己去設計實驗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選擇科學的方法。這個實驗中,針對遺傳過程的複雜性,主要介紹並運用了“創設理想條件”的方法。但是這節課下來,發現學生對於理想條件的創設印象並不深刻。後來我想了想,其實還可以這麼上:先帶著學生做實驗,實驗完成後,請同學們對該實驗進行評判,找實驗的漏洞。當同學們越找越複雜的時候,再將“創設理想條件”這個實驗方法使用出來,學生可能就會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講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反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將一些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真正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好處。而在試講的過程中,經過聽課老師的提示,發現自己對學生還是不夠信任,有時會著急想把知識解釋給學生聽,其實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對學生的積極思考是不利的。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3

《生物與環境》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內容,本單元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和人與環境,對於本單元內容的教學,既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現簡單談談本單元教學的得與失:

成功之處:

1、教案的編寫結構合理,層次分明。

2、充分了解情,做到有的放矢。

3、目標明確,狠抓落實。

4、創造性利用教材,提高學生整合資訊能力。

5、聯絡實際,激發興趣。

不足之處:

1、忽視了培養全體學生的動手能力。

2、問題設定不到位。

3、組長的作用體現不充分。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4

本節教材主要價紹了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論——比較法及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教師準備了有關生物進化的圖片和資料資料、化石。

教師展示其他學科為生物進化研究提供的證據,觀看影象、圖片資料、提出自己的看法。提供資料,簡單講解,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的進化歷程。本節設計了一環接一環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實現了學生學習的轉變。利用圖片和資料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有關生物進化的知識,是無法從現實中加驗證的。

本課中,充分利用圖片和資料資料,引導學生經過分析、思考得出結論。收到了較好教學效果。安排學學生帶著問題,去分析、思考、探討。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是從身到心的體驗和感受,學習過程出現許多心碰撞與感悟,因此這種學習更深刻,更活。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5

生物課改革最靈魂的東西就是將單一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以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回顧這接課的前前後後,我確實深有感觸:

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可是,“動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學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動手?本節課的實踐再次證明:學生活動只是科學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學思維才是探究的靈魂,沒有思考的觀察,只能是一個忠實地記錄著,不可能獲得重大發現和規律性的認識。

因此,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沒有遵循常規,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假設、驗證、交流得出結論這一流程,而是重在規範學生的探究學習和思辯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緊緊圍繞“我”為什麼像爸爸、像媽媽?“這是遺傳嗎?”“想認識遺傳應該怎麼樣做?”“人有遺傳,動物有遺傳,植物也有遺傳,這說明了什麼?”等問題進行碰撞研討式思維習練活動。

活動因果關係的具備,使學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後代的生物都有遺傳,遺傳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和現象。

在對這些問題的目標指向的認識,探究過程的設計、探究方法的選擇、探究證據的收集、探究結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維參與過程中,藉助教師的相機引導,孩子們通過探究任務的形成和解決,得到了科學思維的培養和鍛鍊。這種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徵的思維參與過程,確屬“探究”屬性中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視的一個屬性,是“探究”的本質屬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思維訓練、找尋規律的過程。

通過科學教學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和理性科學思維,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學探究系列活動中,更要反思,自己的教學到底是以什麼為核心目標,是知識,還是面前這些“可塑之人的科學思維?”也必須明確,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活動過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做;“資訊”可以灌輸,但“理解”卻不能,因為理解是來自學生本身的科學思維,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6

一節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一是受精作用(包括動物的受精作用和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作用),二是個體發育(包括植物的個體發育和動物的個體發育)。由於課標對這一部分要求較以往有所降低,所以本節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重要概念和基本過程即可。筆者在進行這一課的設計時,在分析有性生殖的概念的基礎上,構建出這一節課的主線,然後從受精作用和個體發育兩個方面展開,教材上是先講了動物的受精作用過程最後講了動物的個體發育,為了便是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我將教材內容作了調整,將動物個體發育與動物的受精作用放在一起講,這樣整合後的知識系統性也較強。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作用和植物個體發育內容較多,但多數學生對國中所講的這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尤其是對子房的結構和各結構發育成的果實相應部分都有較深的印象,所以課上只要重點給學生講解精、卵細胞的大致形成過程和雙受精作用即可。上課後的幾點體會:一是在講被子植物的雙受精作用和個體發育時,給學生畫出子房的結構,有利於學生的理解;二是在讓學生理解受精作用的意義時,通過回憶減數分裂過程中減一的後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產生配子的多樣性,不同的配子又可以隨機結合,所以可以產生種類眾多的受精卵子。這樣分析後學生就能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促進了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三是在講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時,並不需要給學生詳細講解花粉和極核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只要讓學生知道它們也是通過減數分裂過程產生的,具體怎樣產生並不要求學生掌握。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7

我們一起“玩蛋”

今天和學生們上了一節非常態的課,帶著雞蛋上課,和孩子們一起“玩蛋”。

這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學》八下的《鳥類的生殖與發育》這節內容,整節課其實內容量不多,關鍵是要講述清楚雞蛋的結構和相應的作用。而如果直接跟學生們講雞蛋怎麼樣怎麼樣的話,我想會非常的無趣,非常的乾燥,學生也會學得不靈活。

其實,雞蛋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非常的不陌生了,是我們每一位的好朋友。但是熟悉並不一定就是了解,每天在看它,吃它,但可能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它。

有的小孩呢,就只見過熟雞蛋的摸樣,根本沒有看到過生雞蛋的樣子。所有為了給孩子們一個最直接的認識,縮短生物課與生活的距離,進行了這節讓我們一起“玩蛋”的趣味課。在課前呢,我預先佈置了它們一個週末任務,回家一定要進廚房,請教媽媽,怎麼科學的把雞蛋打破?即雞蛋打完後,蛋黃等物質出來了,蛋殼還要保持完整的。

學學給雞蛋做一個“科學的手術”。

有意思的任務佈置完,看見孩子們個個都是非常興奮與期待,今天終於等來了。一起開始吧。

1、等待接受“手術”的雞蛋

2、給雞蛋“化妝”

3、聚精會神的為雞蛋脫“外衣”──蛋殼

4、哇,好美,卵殼膜出來了

5、哎呀,我的雞蛋“難產了”

6、呼,終於出來了

7、合個影吧,“母子”平安

展示完畢,一起總結:雞蛋,我愛你。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8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一節在教學安排上是兩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一個課時。本節課我認為我的亮點之一在於新課的匯入方式。我首先讓學生以接力賽的形式說出前面已經學習過的細菌和真菌的名稱,然後讓學生說出哪些細菌和真菌是對人體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同學們想到的往往是害處,然後鋒頭一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還是有好處的,整節課都圍繞著為細菌和真菌“平反昭雪”而進行。這種匯入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亮點之二在於學習細菌、真菌與食品製作這一個知識點上,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發酵現象的實驗,課堂中讓製作較成功的學生說說他們的製作方法以及看見的實驗現象,然後通過動畫讓學生觀察現象,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生動化,便於學生掌握髮酵現象的原理。

亮點之三在於講解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儲存這一知識點時,我課前讓學生準備了一些包裝袋,先從準備的包裝袋入手,有哪些儲存食品的方法。然後我準備了p73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讓學生小組討論後選擇一個向大家介紹儲存方法及原理。在學生介紹其它儲存食品的方法時,如冷凍、冷藏、紫外線、防腐劑,可以讓學生討論哪些儲存食品的方法不利於人類的健康,還可充分利用學生所帶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配料裡,是不是含有常見的防腐劑,並提醒學生儘量少吃含有防腐劑的食品,達到關愛人類健康的情感目標。

總的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達到了,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絡也較密切,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培養了相互之間的協作能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向學生強調了科學的嚴謹性,學生的參與面較廣,也注意了對學生評價這方面的問題。但是有些方面還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做,還要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在細節方面還要再完善一下。這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的。此外,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像其他老師學習,不管是剛工作的還是工作了幾年的,他們都有我要學習的東西,這一點我最近感觸很深。對教材也要更深的去挖掘,不能只浮於表面。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9

由於本節的知識比較概念化,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來顯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親的照片、成龍父子的照片比較引出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後,直接開門見山,讓各小組統計出幾組較為熟悉的自身的性狀(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表現的積極踴躍)。再用多組生物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描述性詞句,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匯入問題——什麼是性狀和相對性狀?在後半部分教學中,由於“轉基因超級鼠”實驗對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這時我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後以推論“傳種接代中傳遞的是基因”、“性狀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和轉基因技術為拓展延伸,串聯整節教學。我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程序來設定問題,層層推進;輔以多樣化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狀的關係。但在四班上完課後,檢測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後,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後,我在其他幾個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後,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後,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後面的資料分析也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後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通過這節課的對比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0

愛因斯坦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的生物學課程教學中也不例外,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地去探索新知,也才能讓學生從思想上把學習轉變為一種精神動力,心甘情願地為學習而付出。下面我就這一課如何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我的觀點:

1、心靈溝通 溝出興趣。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願意傾聽教師的諄諄教誨,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試想一個不願意接受任何建議、心不在焉的人,是不會集中精力去聽取別人說教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心靈上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朋友,做學生的同事,在心理上和年齡上與學生拉近距離,消除年齡與心理鴻溝,讓學生輕鬆地投入到學習中,營造一種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

2、課堂匯入 匯出興趣。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節課的匯入也是這樣重要。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好的匯入方法,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狀態與氛圍。通過問題情景和圖片讓學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瞭解自己成長過程中曾患過那些疾病,並判斷是否是傳染病。通過這樣巧妙的匯入,抓住了學生的心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教學中收到較好的效果。

3、編排小品 編出興趣。

編排小品是一種創設問題情景的具體應用,根據書中的資料分析編排小品,能夠吸引學生,在活動中突破教學重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並理解知識。通過扮演者滑稽、誇張的表演,加強了直觀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印象,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調查研究 研出興趣。

調查研究使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或大自然中去,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課前讓學生調查有關艾滋病的資料,瞭解和關注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及其預防措施,培養學生正確對待艾滋病人,關心和幫助他們的生活,關懷他人的情感。使他們把學到的知識能應用於實踐,又能從實踐中提煉出知識,是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深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5、聯絡實際 聯出興趣。

對於一些與實際聯絡密切的內容,教學時引用現實中的真實事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學習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時所列舉流感和肝炎以及學生所熟悉的“非典”事例。由於這些內容學生較為熟悉,會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這節課的效果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學生參與度很高,所有學生都積極踴躍參與,課堂氣氛熱烈。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學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資料分析、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轉為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中不斷去體驗,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我在這樣的活動中也獲得了不少收穫,達到了教學相長的境界。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盡如意的地方,如板書設計過多,板書書寫不規範。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改善、有待提高。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1

以課標為教學依據,用好教材,激發興趣,加強探究,開展合作,迴歸生活。

1教學過程:身邊事例引入新課;觀察探究查詢緣由;共享資料學會調查;模擬實驗探究規律;分析案例揭示本質;總結練習鞏固知識。

2、以身邊的事例引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也能猜測出是因為父親重男輕女,匯入很順利。

3、開展合作小組學習:學生觀察經整理後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學生圍繞課本的討論題進行討論,其中前三題學生都能得出很正確的答案,只有第四題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題比較難,因而在後面的環節再次學習這部分內容,達到鞏固的目的。

4、探究性別與性染色體是否有關:這部分是教材沒有的。但上節課時學生有問到“多一條染色體會有什麼問題”,因而這節課就以探究來切入這個討論題,以達到鞏固學生探究幾個環節的目的,又可以激發學生以後提問的意識,學生會由於老師對他們提問的關注而更加願意提問。

5、在生男生女機會是否均等這個環節中,我引入學生的調查,並與學生分享了老師的調查資料,以資料來說明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調查是我們學習中的一種方法。

6、探究實驗:模擬受精過程。這個探究實驗的引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自己的探究過程得出結論,有的合作小組在彙報中提到:最後代表卵細胞的染色體這一袋不用摸,因為他們知道,那一袋摸出來都是同一個顏色,學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體。合作小組的自評互評也鞏固平時的合作學習的成果。

7、最後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同時很自然與女生探討不要著急找物件,因為男生比女生都太多了。進一步宣傳尊重生育的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2

1、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形象逼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2、探究雞卵的結構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實驗材料,與生活聯絡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3、課堂上,每一環節我都先讓學生自學,然後再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學生在探究卵的結構時,實驗時間不夠充分。

2.、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時給的時間不夠富餘,有的問題啟發性還存在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備課,比如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並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

思考與實踐:

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多種,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更重要。我是這樣想的,你呢?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3

在講解《傳染病和免疫》時,我們備課組主要採取問題引領的形式,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交流,交流之後,小組彙報交流情況。體現在雖然學生對關於傳染病有一些認識,但是隻是淺顯的認識,比如他們知道流感是傳染病,卻不知道蛔蟲病也是傳染病,於是依據他們已有的知識給他們拓展,小組最後能總結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在進行傳染病的三個環節時,我運用理解“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進一步理解、判斷關於流感、肝炎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艾滋病”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同時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分析對艾滋病病人的關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心,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

我讓學生在探究中形成的不完善的觀點和看法,雖然觀點不完善,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知識得到了補充和提高,讓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尤其是在應對一些傳染病的時候,不光只是恐慌,還應該具有一些常識,怎樣去面對傳染病,激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思維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4

在《鳥的生殖與發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複習了前面學過的與鳥有關的知識,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分析了鳥與我們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通過實驗又進一步瞭解了卵的結構,繼而又學習了有關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同學們注意在課餘時間對這些小精靈獻上一份愛心,用你的實際行動去關愛它們。生物學科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的重要場所,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的課堂。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觀察卵結構的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有興趣學習。

教師要及時要求學生用生物學知識科學地描述鳥卵結構並認識其功能,理解結構並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加強科學知識的教學與運用,是生物課的一個主要內容。我認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量不是很多,但要從這些知識中去領悟去思考鳥與人的關係,並深化這種關係在學生中的影響,傳達人的愛心,保護鳥類保護環境,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優秀的那一類人才。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5

本學期即將尾聲,現結合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絡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二、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

(1)從一個例項(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

(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

(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可以窗臺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