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1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14篇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

在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這節課時就是在和同學們玩的過程中,很愉快的過去了。雖然是玩,但其實是在學,從脫“外衣”,到發現裡面真美,好有詩意,到看見金黃金黃的成果,最後到“母子”成功出來,整個過程,同學們都有問題去想,我負責指導,這是哪個部位,這有什麼作用。學生通過看到實物,有較深的印象,每位學生都操作的'非常認真,恐怕自己的作品弄壞了,比老師講解十遍還有效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可以看出,學生都很喜歡實驗課,都是些熱愛生活的孩子。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上完後,學生反映實驗很容易理解,於是整節課的氣氛比較輕鬆和開心,達到了設計本實驗最初的目的。在帶著學生一起探究實驗資料的規律的時候,學生通過將資料規律與實際的遺傳現象相結合,理解常見的一些遺傳現象。

有人說,“教學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真的,無論你課前花多少時間去準備,投入多少精力,總是沒有“準備已經很充分了”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課上,可能還會出現什麼樣的意外情況;而且,一節課上下來,總是還會感到有太多的遺憾。

上完這次課後,我的第一個感觸就是,教師應該專門學習一些表演技巧,並且加強語言表達的訓練。這樣會使課堂更加有吸引力,能增加課堂上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在課堂上,語言表達和語氣的變化對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加重語氣或者是放慢速度,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意識到重點所在,從而引起關注和思考。而在這方面,我本人存在很多的不足,這是日後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之一。

在任何一個實驗過程中,都會用到相應的科學實驗方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和體會這些方法,比單純地告訴學生要有效的多,並且更易幫助學生建立起方法意識。在需要自己去設計實驗的時候,就自然會想到選擇科學的方法。這個實驗中,針對遺傳過程的複雜性,主要介紹並運用了“創設理想條件”的方法。但是這節課下來,發現學生對於理想條件的創設印象並不深刻。後來我想了想,其實還可以這麼上:先帶著學生做實驗,實驗完成後,請同學們對該實驗進行評判,找實驗的漏洞。當同學們越找越複雜的時候,再將“創設理想條件”這個實驗方法使用出來,學生可能就會印象更深刻了。

另外,在講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反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將一些問題交給學生去解決,真正起到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科學研究方法的好處。而在試講的過程中,經過聽課老師的提示,發現自己對學生還是不夠信任,有時會著急想把知識解釋給學生聽,其實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惰性,對學生的積極思考是不利的。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3

一節主要包括兩大塊內容,一是受精作用(包括動物的受精作用和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作用),二是個體發育(包括植物的個體發育和動物的個體發育)。由於課標對這一部分要求較以往有所降低,所以本節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重要概念和基本過程即可。筆者在進行這一課的設計時,在分析有性生殖的概念的基礎上,構建出這一節課的'主線,然後從受精作用和個體發育兩個方面展開,教材上是先講了動物的受精作用過程最後講了動物的個體發育,為了便是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我將教材內容作了調整,將動物個體發育與動物的受精作用放在一起講,這樣整合後的知識系統性也較強。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作用和植物個體發育內容較多,但多數學生對國中所講的這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尤其是對子房的結構和各結構發育成的果實相應部分都有較深的印象,所以課上只要重點給學生講解精、卵細胞的大致形成過程和雙受精作用即可。上課後的幾點體會:一是在講被子植物的雙受精作用和個體發育時,給學生畫出子房的結構,有利於學生的理解;二是在讓學生理解受精作用的意義時,通過回憶減數分裂過程中減一的後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產生配子的多樣性,不同的配子又可以隨機結合,所以可以產生種類眾多的受精卵子。這樣分析後學生就能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促進了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三是在講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時,並不需要給學生詳細講解花粉和極核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只要讓學生知道它們也是通過減數分裂過程產生的,具體怎樣產生並不要求學生掌握。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4

以課標為教學依據,用好教材,激發興趣,加強探究,開展合作,迴歸生活。

1教學過程:身邊事例引入新課;觀察探究查詢緣由;共享資料學會調查;模擬實驗探究規律;分析案例揭示本質;總結練習鞏固知識。

2、以身邊的事例引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也能猜測出是因為父親重男輕女,匯入很順利。

3、開展合作小組學習:學生觀察經整理後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學生圍繞課本的討論題進行討論,其中前三題學生都能得出很正確的答案,只有第四題有不同的答案。第四題比較難,因而在後面的環節再次學習這部分內容,達到鞏固的.目的。

4、探究性別與性染色體是否有關:這部分是教材沒有的。但上節課時學生有問到“多一條染色體會有什麼問題”,因而這節課就以探究來切入這個討論題,以達到鞏固學生探究幾個環節的目的,又可以激發學生以後提問的意識,學生會由於老師對他們提問的關注而更加願意提問。

5、在生男生女機會是否均等這個環節中,我引入學生的調查,並與學生分享了老師的調查資料,以資料來說明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明白調查是我們學習中的一種方法。

6、探究實驗:模擬受精過程。這個探究實驗的引入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在自己的探究過程得出結論,有的合作小組在彙報中提到:最後代表卵細胞的染色體這一袋不用摸,因為他們知道,那一袋摸出來都是同一個顏色,學生很自然得出生男生女的主要原因是在Y染色體。合作小組的自評互評也鞏固平時的合作學習的成果。

7、最後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同時很自然與女生探討不要著急找物件,因為男生比女生都太多了。進一步宣傳尊重生育的自然規律的重要性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5

由於本節的知識比較概念化,可以通過直觀的圖片來顯示,因此,我用李宇春和她母親的照片、成龍父子的照片比較引出生物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後,直接開門見山,讓各小組統計出幾組較為熟悉的自身的性狀(學生對此很感興趣,表現的積極踴躍)。再用多組生物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描述性詞句,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匯入問題——什麼是性狀和相對性狀?在後半部分教學中,由於“轉基因超級鼠”實驗對學生而言有些陌生,這時我發揮教師的主導性,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後以推論“傳種接代中傳遞的是基因”、“性狀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和轉基因技術為拓展延伸,串聯整節教學。我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程序來設定問題,層層推進;輔以多樣化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練習題,希望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弄明白基因和性狀的關係。但在四班上完課後,檢測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這節課對我來講,內容非常少,但是我忘記了一點: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基因、性狀的學習,這部分內容對他們來講非常的抽象、難懂,所以在我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完所有的內容後,集中做練習,效果就不太好。找出毛病後,我在其他幾個班上課時,把方案進行了調整: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部分的內容後,同樣也讓學生列舉了性狀與相對性狀的例子,隨後,馬上讓學生進行這部分的反饋練習。後面的資料分析也採用同樣的方法處理,效果非常不錯,課後的調查也非常令人滿意。

通過這節課的對比課,我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好教材,更要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備好學生,備好教法,才能夠真正地利用好課堂每一分鐘。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6

面對陌生又熟悉的國中課本,感慨時間飛快,我已經從一名國中生成長成了一名準教師。看到活潑可愛的國中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天真的美好。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那作為他們的老師,我能做的就是把帶給他們的每節課上到最好!所以,課後的教學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從聽課到備課再到真正的上課,在教學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體會最深刻的是站在真正的講臺上,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時。這期間教學的成功之處、不足以及老師、同伴的指導都值得反思、總結。具體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教學理念:

聽指導老師的課,最大的感受是: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活躍的課堂氛圍、學生們的積極參與、老師的循序誘導,沒有知識灌溉,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們思考、探索、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一收穫時刻提醒著我:要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要有真正的學生活動,同時老師要發揮課堂的指導地位。

二、教學教態:

1、聲音:聲音還是比較洪亮,只是語調還缺乏教學熱情,比較平鋪直敘,還可以更抑揚頓挫一些,時而和學生們用開玩笑的語氣給孩子們講小笑話。時而嚴肅,強調重點。時而用有親和力的語氣關心孩子們。這樣的課堂會更充實,也會更有樂趣!

2、動作:課上,每個孩子都在關注著老師的一舉一動,而且,老師的舉動很可能是孩子們學習的參考。所以,老師要對自己嚴格要求,課上的每個動作要自然、大方、時刻體現著對學生們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女孩子在課下對我說:“老師,您真有禮貌,當我們掌聲歡迎您時,您還說了謝謝大家!”。聽到這句話,我為受到了孩子們的認可而暗自高興,同時,也提醒著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3、心理:在這裡,最大的感受是:上課時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教學語言是否自信、教學教態是否自然大方。所以,心理也是需要多鍛鍊、自己學會積極調整的。剛登上講臺,我會很不自然,就想:自己做得不夠完美,學生們會不會不喜歡自己呢?後來,我發現,我的想法完全錯了,因為:老師上好一節課,不是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們喜歡自己,而是可以真正使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樣,自己就會更大方,不再忸怩了!

三、教學技能:

1、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主要體現在教案上,是對真實教學的一個預設。

(1)對自己所授課程在本專業總體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

也就是準確把握學生們的知識基礎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樣更有利於找到教學重點和難點,也避免了重複講解、講解過深的知識點。

(2)能夠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對教材進行恰當的處理:

對教材的處理,我感覺還是停留在課本上的內容,甚至可以說,課本上的知識點都沒有吃透,有些憑著自己的感覺在開展教學。這是需要改正的!我想,我現在要做的是:先通讀課本,自己掌握課本知識,然後,分析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後,再進行知識的加工處理,一定不能落下知識點,因為對學生,要負責任!

(3)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制定恰當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

這一點自己做得還可以。首先了解了中學生:他們還不夠成熟去想我要好好學習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學生學習的出發點更多的是有趣、有用,當他們可以很自豪地講給同伴、家人時,他們就喜歡上了學習。所以,帶給孩子們的課要多多地從生活實際出發,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瞭解到:本節內容食物鏈和食物網只要強調的是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對於不是特別抽象的知識,設計了比較多的學生活動來增添學生們學習的樂趣:講小故事匯入新課、請同學們寫食物鏈並和大家交流分享。

通過前期的瞭解,設計了比較活的學生活動,調動了學生們積極的學習興趣。是比較成功的`一點。

(4)對於課堂突發事件的預設還是不夠:

自己想:學生們的回答會完全按照自己備課時寫的,可是,忘了學生們的自主性和想法的靈活、開放,於是,在這方面耽誤了比較長的時間。在匯入時,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兔子吃草、蛇吃兔子、老鷹吃蛇的故事,當問到學生們故事中涉及到了幾種生物時,想著學生們回答:草、兔子、蛇、鷹。沒有想到,學生們說了好多,還有:樹、花、螞蟻、微生物。當時,學生們說什麼,我就都寫上了,指導老師誇我做得很棒,沒有否定孩子們的想法,尊重孩子們!我學會了要時刻尊重學生們的靈活的思維,也知

道了要儘可能地對課堂做出預設。

2、課堂技能:

(1)匯入:

本節課匯入比較成功:時間控制得當、課堂教學秩序管理還可以、師生有效地交流、匯入也有效地為開展教學內容服務。

結合上一節課《水和溫度對生物體的影響》失敗的匯入和本節課成功的匯入,更加明確了:匯入不能僅僅是活躍課堂氛圍,最主要的是要與教學內容有關,否則,會帶偏學生們。

(2)設疑和提問:

這一點是自己沒有想到的,為了保證提問的高效,要提前設計出本節課的問題串:提問要有針對性、有啟發性。要選擇適當的提問時機。提問要有適當的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後,要有分析評價、必要的引導、總結。

(3)講授: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一定要正確、科學,所以,講授時,一定要尊重客觀的知識,要學會掌握事實、概念、原理、規律、應用等不同教學內容的講授方法。

其次是:講授時,要善於引導學生髮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同時,講課是一門藝術,要儘量做到讓學生們學習、聽課時,體會到課堂教學的美感,使講授的科學性、教育性、啟發性、藝術性同在。

(4)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與PPT應用方面,自己還需要進行兩者的合理分配,板書更多地體現教學重難點,PPT是為了教學更好服務的工具,切記只念PPT、自己的思路被PPT帶著走。同時,也要學習製作更好體現自己教學思路的PPT的方法,目前要學習的是觸發器的運用。

(5)對學生回答的反饋:

除了可以用:很好!很棒!還可以用什麼呢?要對學生的回答有一個總結,對於學生回答的肯定要具體一些,例如:回答得很具體、很全面,將幾個方面都涉及到了。這樣,對學生的肯定很真實,同時也強調了易錯點。

(6)總結結束課程的技能:

有的時候,由於時間把握得不是特別好,會沒有時間總結。總結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會使課堂的重難點突出,總結時,要注意:歸納總結要簡練、概括、重難點突出。總結要使教學內容前呼後應、形成系統。總結要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拓展、延伸、自主學習。

四、成功之處: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兩大方面:一是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能夠較好地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二是知識點的講解以及重難點的強調比較到位,具體如下:

1、在強調食物鏈的完整性時,用到兩個例子: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以及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在講解時,強調的很到位,並且結合學生們的易錯點,很具體。

2、用枯草桿菌分解枯草,指出,食物鏈中不能出現分解者。

3、為學生們解答疑惑:食物鏈的能量來自太陽能,太陽能為什麼不能寫進食物鏈裡,解答得比較成功。

4、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捕食關係強調得很到位。

五、不足之處:

1、要記得錯的知識點不能寫在黑板上。

2、要教給孩子們數食物鏈的方法。

3、老師不能只強調重點,要落在課本上,讓學生們劃出重點。

4、講食物鏈和食物網沒有必要太複雜,只要將生物之間的捕食關係強調到位就好。

5、有學生問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裡的大魚和小魚都是魚,能不能只寫魚?當時給學生的解答是可以,後來一想,是不可以的,因為,這裡的小魚可能是草食性的,而大魚是肉食性的,不能籠統地叫做魚。

6、要記得課件的色彩對比,要讓學生看清楚。

7、語言,儘量能夠用利於學生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口語化與科學、準確不衝突。

8、分解者不是吃,而是分解,要注意語言的科學。

9、要熟悉講課流程,只有這樣,教師的講課思路才不會亂。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7

在《鳥的生殖與發育》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複習了前面學過的與鳥有關的知識,也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分析了鳥與我們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通過實驗又進一步瞭解了卵的結構,繼而又學習了有關鳥類的生殖和發育,同學們注意在課餘時間對這些小精靈獻上一份愛心,用你的實際行動去關愛它們。生物學科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的`重要場所,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實驗技能的課堂。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觀察卵結構的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學效果顯著,學生有興趣學習。

教師要及時要求學生用生物學知識科學地描述鳥卵結構並認識其功能,理解結構並是與其功能相適應的,加強科學知識的教學與運用,是生物課的一個主要內容。我認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量不是很多,但要從這些知識中去領悟去思考鳥與人的關係,並深化這種關係在學生中的影響,傳達人的愛心,保護鳥類保護環境,使我們的學生成為優秀的那一類人才。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設計有兩個明確的想法:

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等方法自己獲得知識,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認識規律;

二是在認識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後對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將“自我評價”化整為零,使評價與學習過程緊密銜接,成為認知的最後一個環節,目的在於縮短認知與評價的'間隔,鞏固知識結構,使評價成為知識拓展與昇華的手段。

通過課後向學生徵詢意見,認為這節課方式靈活,組織嚴謹,教師語言風趣幽默,教學效果不錯,學生學習的興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絡,但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教師可多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展示馬鈴塊莖,還有姜、蒜、番薯等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列表對比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本質區別;通過播放錄影,讓學生認真觀察,瞭解嫁接和扦插的方法,並能學以致用。都得到了培養,不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還要更多設定學生動手性的實驗或實踐內容。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9

1、這節課匯入的時候,利用創設情景,提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是雙眼皮,孩子就一定是雙眼皮嗎?這個問題一下激發出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知識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學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新課程強調從小養成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只有主觀上願意學,有興趣,有好習慣,才有可能學好生物學,可以說積極參與在教學中必不可少。

2、在本節課中,教師如果像通常情況下,把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現象及結果直接灌輸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就不會調動,不用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體驗去探究理解,只要把老師講的記住,就算完成任務,而本節課我先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從問題出發,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解問題。“高豌豆與矮豌豆雜交的.後代F1豌豆表現出怎樣的性狀?”讓學生進一步猜測,然後教師話鋒一轉“雜交豌豆為什麼只表現高的呢?”然後讓學生嘗試寫出遺傳圖解。”又引導學生把基因圖和性狀進行對比,自行總結出結論。學生在老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贏造一個師生交流、思維碰撞,共同創新的平臺,使課堂成為學生體驗和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的追求,即對人的關注,實現了知識與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發展。同時改變了教師的課程觀,實現教學相長。

不足之處:

這節課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因此教學中無法兼顧所有學生,感覺有一部分學生不是很能理解,可能需要放慢講課的速度,儘量把難點反覆強調,講解清楚。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0

愛因斯坦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的生物學課程教學中也不例外,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地去探索新知,也才能讓學生從思想上把學習轉變為一種精神動力,心甘情願地為學習而付出。下面我就這一課如何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談談我的觀點:

1、心靈溝通溝出興趣。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願意傾聽教師的諄諄教誨,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試想一個不願意接受任何建議、心不在焉的人,是不會集中精力去聽取別人說教的。這就要求我們從心靈上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朋友,做學生的同事,在心理上和年齡上與學生拉近距離,消除年齡與心理鴻溝,讓學生輕鬆地投入到學習中,營造一種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

2、課堂匯入匯出興趣。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節課的匯入也是這樣重要。這一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好的匯入方法,可以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狀態與氛圍。通過問題情景和圖片讓學生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瞭解自己成長過程中曾患過那些疾病,並判斷是否是傳染病。通過這樣巧妙的匯入,抓住了學生的心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教學中收到較好的效果。

3、編排小品編出興趣。

編排小品是一種創設問題情景的具體應用,根據書中的資料分析編排小品,能夠吸引學生,在活動中突破教學重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並理解知識。通過扮演者滑稽、誇張的表演,加強了直觀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印象,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調查研究研出興趣。

調查研究使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或大自然中去,就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課前讓學生調查有關艾滋病的資料,瞭解和關注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及其預防措施,培養學生正確對待艾滋病人,關心和幫助他們的生活,關懷他人的情感。使他們把學到的知識能應用於實踐,又能從實踐中提煉出知識,是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將科學探究的內容深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5、聯絡實際聯出興趣。

對於一些與實際聯絡密切的內容,教學時引用現實中的真實事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在學習傳染病的預防措施時所列舉流感和肝炎以及學生所熟悉的“非典”事例。由於這些內容學生較為熟悉,會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這節課的效果是我在設計時沒有想到的:學生參與度很高,所有學生都積極踴躍參與,課堂氣氛熱烈。通過課堂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同學們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資料分析、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轉為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中不斷去體驗,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同時我在這樣的活動中也獲得了不少收穫,達到了教學相長的境界。

這節課還有許多不盡如意的地方,如板書設計過多,板書書寫不規範。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改善、有待提高。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1

1、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形象逼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2、探究雞卵的結構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實驗材料,與生活聯絡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3、課堂上,每一環節我都先讓學生自學,然後再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學生在探究卵的結構時,實驗時間不夠充分。

2、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時給的時間不夠富餘,有的問題啟發性還存在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備課,比如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並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

思考與實踐:

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多種,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更重要。我是這樣想的,你呢?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2

“急救”一節是人教版八年級的《生物學》下冊第八單元第二章第二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活潑新穎,實用性強。目的是通過介紹急救的一些方法,使學生在遇到意外情況時處事不驚,採取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措施,我覺得這是現代人最缺的,很多人只瞭解一些急救的皮毛知識,甚至,很多做法都是錯誤的,一旦發生危險後果是難以想象的。同時這節課能夠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道德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較好地把握課堂,學生也能輕鬆有效地進行學習急救的常識與方法等幾方面,可見,通過課件視訊與模型進行直觀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動手實習演練、理論聯絡實際、前後呼應的反饋鞏固等教學活動的設計是有效可行的,能切合學生實際,激發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目標不但有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有情感的教育,即珍愛生命、樂於助人的.情感。但關愛他人,這絕不是一兩節生物課教學就能做到的;此外,對學生學習能力與習慣的指導培養也需要教師有計劃地長期在教學中堅持做下去,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化為科學自覺的主動學習。

中間的兩段視訊也很好,時間不長,步驟清晰,直觀性強。

講到人工呼吸時,學生一般都會笑,這時,老師必須持嚴肅態度,我便問:“是不是你的嘴對著他的嘴吹吹氣說行了?”有的點頭,有的搖頭。這時我說:“這可不是笑能解決的問題,在救人這麼危急的時刻,那是爭分奪秒呀。沒有正確的救治措施,有可能好心辦壞事,救人不成反傷人。學生聽了之後,便會覺得自己的笑有點不合時宜,更加明確了學習正確急救措施的必要性。

學生的活動以親身體驗為主,那樣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在什麼位置用多大勁,模型只有一個,所以讓學生輪流上陣操作,操作之後,再讓同學之間進行點評,提高學生積極性。本課中需要總結的知識框架,基本上是先讓學生看書,再小組討論,總結,表達。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出血和止血部分加壓包紮那部分學生的興致也很高,表現欲也很強,要適時地給與鼓勵,可增強學生自信心。最後的部分是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我煽動了一下學生的情緒,學生的回答讓我非常滿意,也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他說“今天這節課,我的收穫太大了,學會了如何求救,還有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還有止血的方法。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訴我的家人,有我在你們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我們上這節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遇到意外情況時處事不驚,採取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措施。我們周圍越多人會急救,我們確實就多了一份保障。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3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反思,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而大進”。可見“質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學中,它更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比如剛剛學生學習的呼吸作用知識,本部分知識與每個人的實際都很接近,也有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但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意識卻非常薄弱,學生課堂發現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隨著年級的升高,變得越來越低,這種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怕所提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教學聯絡不大,被老師和同學認為知識淺薄,怕打斷老師的教學思路和計劃,被老師拒絕,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表現出來,是潛在的狀態。對於教師來說,就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發揮作用。

(2)不能提出問題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由於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學生長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造成學生不善於思考,思維惰性大,問題意識淡漠或沒有,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

針對以上情況制定其策略:

(1)溝通師生感情,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

(2)滲透事例教育,認識“問題”意識。

(3)創設問題情況,激發提問興趣。

(4)開展評比活動,激發提問興趣。

(5)強化活動課程,促進自主學習。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但隨之也有一系列的問題出現,那就是課堂上組織教學出現了相應的難度,往往是易放難收,遇此情況是讓其發展下去,還是把他們的熱情消滅在此,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二、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

以探究、實踐為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

(1)從一個例項(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

(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

(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可以窗臺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為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4

在講解《傳染病和免疫》時,我們備課組主要採取問題引領的形式,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交流,交流之後,小組彙報交流情況。體現在雖然學生對關於傳染病有一些認識,但是隻是淺顯的認識,比如他們知道流感是傳染病,卻不知道蛔蟲病也是傳染病,於是依據他們已有的知識給他們拓展,小組最後能總結傳染病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在進行傳染病的三個環節時,我運用理解“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的'概念;進一步理解、判斷關於流感、肝炎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組織學生交流收集的“艾滋病”資料,引導學生分析艾滋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同時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分析對艾滋病病人的關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心,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

我讓學生在探究中形成的不完善的觀點和看法,雖然觀點不完善,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知識得到了補充和提高,讓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尤其是在應對一些傳染病的時候,不光只是恐慌,還應該具有一些常識,怎樣去面對傳染病,激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思維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