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說課設計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7W
山中訪友說課設計1

尊敬的領導,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山中訪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設想及教學程式這五個方面,對這一課的設計安排加以說明。

山中訪友說課設計2篇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六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文章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著,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著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課件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裡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課件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文章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四)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附一:時間安排:

引入新課(4分鐘)

講授新課(25分鐘)

課後練習與創新練習(15分鐘)

歸納總結 (1分鐘)

附二: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童話般的世界

(想象)

山中訪友說課設計2

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構思新奇、想象力豐富、充滿童心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騎車,不邀遊伴”、“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著小曲兒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並且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熱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相對於前面兩個單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後面的詩歌、科學說明文、記敘文來說,本文是比較簡單、淺顯的,所以設計時目標就放在讓學生品味和運用語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上。在自我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情感薰陶,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樂趣。那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本文講課的最大難點是對景物的描寫過於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會顯得凌亂,還會導致學生思路支離破碎。所以我認為在處理本教材時應儘量注意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與課文文字和畫面充分接觸,在細緻地體味課文的同時產生個性化理解,又保持著課文的整體感和一氣呵成的美。

學生分析:

經過國小六年及七年級一個多月的學習,學生對字詞的理解、語言的賞析、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以及對散文知識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聯想等能力,還比較欠缺。在上課前,我瞭解到班級學生與大自然接觸少,而且由於生活經驗與視野所限,對寫景類的文章,學生大多不能有較深的感知、體驗。再者由於現在的學生去春遊、秋遊的機會少得可憐,所以要七年級學生感知、理解並體會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內涵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學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與大自然對話的願望卻相當迫切。我覺得得找到一個教學的切入口,使學生對自然之美有較深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整體感知,能說出山中之友。

2、通過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語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學理念:

依據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故採用“感知──交流──引導──領悟”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裝置。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用國小學過的古詩《尋隱者不遇》匯入,讓學生想象進山情景,激發情趣。

(師)有位作家李漢榮也到山中拜訪朋友,帶回了好心情,好記憶,他拜訪了怎樣的朋友?就請我們師生共同欣賞李漢榮的《山中訪友》。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找朋友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

要求:1、圈出疑難字詞,通過看註解,查工具書,或與同學交流解決。

2、劃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學生回答)

三、品讀課文,讀出自己(多媒體展示:讀出自己:讀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師)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朋友,帶著自己的體會,仔細品讀描寫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相關句、段,並做好相應的批註,結合相應的詞語或句子陳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歡自己成為——-----因為——————”的句式作答。

(1) 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麼?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於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在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於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讚揚的、被我們所喜愛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充滿智慧……)

四、賞讀課文,品味語言

(師)剛才同學們談得很精彩,老師和大家有同感,可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帶著好心情,到山裡“觀景”,為什麼卻說成是“訪友”。從內容到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寫法(重點賞析、品味人稱變換之美、比喻、擬人之美)

1、 放人稱改寫後的課件,學生將改寫後的第3段與課文作比較,賞析、品味人稱變換之美

2、分角色朗讀第5段,在讀中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之美。

五、 聯想創作(作業)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讚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迴應呢?請任選一位你喜歡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為她寫幾句贈言。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後互換角色,再試一次。②要儘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儘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 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六、結束語

走進大自然,我們認識了許多美麗的朋友;走進大自然,我們品味了許多美的情感;走進大自然,我們抒發了最美的心聲。最後,讓我們高聲對大自然說一聲:大自然,我的朋友,我愛你。

課後反思:

這堂課教學設計在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效果明顯,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教學的幾個環節層層深入,不僅保證了自主、探究學習的質量,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三個主要教學環節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在教學中既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又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個性養料,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首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條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個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訪友》這堂課中學生“選擇品讀描述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相關句、段”, “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朋友的理由”,“講講自己最想傾訴的心聲”。這些內容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大家交流討論,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收穫。讓學生覺得學習沒有強迫意識,沒有厭倦感,更不會有逆反、牴觸心理,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時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也有利於這種良好的學習方式的形成,促進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形成個性。

其次,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受到重視。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第五條中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感情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教學《山中訪友》時,學生通過朗讀,認識了大自然的朋友;通過自由品讀、研讀分析,感受到了“我”對大自然的尊重、熱愛、感激等。這完全是學生自己閱讀實踐的結果。教師並沒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縛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沒有用統一的標準去統一學生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不時有思維火花的閃現。

再次,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好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個性的展示。《山中訪友》中表現出作者健康的個性,作者心中充滿友愛、真誠、感激。學生在品讀,研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許多高尚的品質─或默默的奉獻,或純潔正直,或堅韌熱情,並在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慢慢地他們會學會正直、熱情、奉獻、讚賞,特別是在“用我的心抒發自己對朋友的美好心聲”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有人在讚美白雲、瀑布,收穫了無私奉獻的精神;有人在讚美雪花,富有詩情畫意;有人在贊古橋,學到了敬重和堅韌……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得到了培養,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參與的人生態度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薰陶、感染、形成。

然而,這次學習活動如果不在課堂裡上,而是真正帶著學生走進多姿多彩大自然,讓學生目睹到真實的自然景物,放飛想像的翅膀,與大自然促膝長談,我相信,這次學習活動會更精彩,學生對美的品味會更深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