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說課稿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4W

《山中訪友》,整個單元便有了多彩的四季。它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中也被安排在第四單元的寫景單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編者的意圖是想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吧。樑衡的《夏感》圍繞第一句從夏天到來的氣象、夏天來到大地上呈現金黃的色彩、夏天來到了人們中三方面來讚美夏的旺盛生命力、讚美勞動,首尾呼應。有人評價《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那是採天地之大美而凝結的精靈。樑衡先生認為散文之美可分三個層次,敘述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在他的所有散文中都可以領略到這三個層次的美。新課標提出:“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我想把欣賞散文中的描寫美、意境美、哲理美作為學習這篇散文的最高目標,但又考慮到作為剛邁進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他們的生活大多數在學習重壓下,很少為一輪紅日驚歎,為一片落葉感慨,大自然的美於他們是熟視無睹,這種生活經驗的缺失,很難讓他們在讀這篇文章時發出感嘆:“寫得真美。”加上十四五歲的年齡,沒有更多的生活閱歷,讓他們去理解蘊含在散文中的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我把領略散文中的描寫美作為學習這篇散文的最低目標。具體從以下幾方面來突破:

《夏感》說課稿設計

一.推敲分析,領略描寫之美

美的表現是靠文字載體來實現的,而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也是學生能最直接感受到的。《夏感》這篇散文的語言可謂字字珠璣,像一簇秀麗的山花,需要學生自己去採擷,我想這樣分三步引領學生去品讀:

1.夏天的景色是熱烈的。具體寫了哪些景象?哪些詞語寫出了這些景象特

點?

學生對於課文中的景物描寫的學習品讀,其實也能讓他們在自己的寫作中明

白如何寫景。所以我在這環節安排時,先讓學生明白寫夏天的景色,先要選擇夏天裡的景來寫,不能寫其他季節裡的.景物。然後重點品讀作者如何去寫景的。

學生品讀時肯定會七嘴八舌地說,這個時候學生的說大多數會停留在初步的感受,他們會說得較籠統。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我想可以用推敲分析的方法去引導:

我們老師在向學生講語言的推敲時總會說到“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敲”與“綠”,但當我們在課堂上時往往只是注重結果,這個詞為什麼用得好?這個句子為什麼美呢?常常把最終的結果讓學生記在課本上。其實我們不妨慢走、多悟。我們也可以用“刪、調、替……”等方法去推敲字詞,讓學生品味,我問學生能不能把“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鳴”中的“潛”用“躲”來替換,能不能把“夏天到了”提到前面去。用推敲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寫景的時候可以選用準確的詞語和合適的句式。

還可以從分析比喻、擬人等修辭入手理解文字語言,課標提出“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學生已在《春》《濟南的冬天》裡學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在這篇文章中重在引導學生說出用了這些修辭方法後有什麼表達效果,如“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用“黛色長牆”來比喻“林帶的綠”有什麼表達效果,教師可以藉助簡筆畫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勾勒“淡淡綠煙”與“一堵黛色長牆”,讓學生運用想像,從色彩的深淺,線條的變化體會出這樣寫出林帶綠得蒼翠欲滴、濃郁。也可聯絡生活讓學生理解“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比?刪湫闖雋擻紗旱較牡腦湍鴯?蹋?斫庹饈親髡噝樾粗?啊Mü?治鋈醚??魅沸淳笆蔽頤強梢越柚?藪牽?部梢源硬煌?母惺堋⑹泳酢⑻?醯冉嵌熱ッ杌妗?/p>

2.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這色彩是怎樣呈現出來的,除了色彩,還呈現了什麼?找出具體的描寫,哪幾個詞最能突出?

課文的第三段首句是“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但學生會發現這一段中作者其實沒有用筆墨來描繪金黃的色彩,作者反而描繪了春之色和秋之色,可以引領學生對這個句子的品讀,學生能明白春天、秋天的色彩作者是通過選用了一些富有色彩的詞語、運用對偶句呈現,而夏天的色彩是作者通過與它們的比較寫出來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絡第二段中的寫景,因為第二段中的寫景已給我們呈現了這金黃的色彩,那麼在這一段中作者還向我們呈現了什麼呢?學生能發現作者還向我們呈現了旺盛的生命力。教師在這一塊的引領為下文學生感悟哲理之美作鋪墊。

3.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這緊張的旋律是怎樣表現出來的?找出具體的描寫,哪幾個詞最能突現?

這篇文章還是一首勞動的讚歌,誰是撥響夏的緊張的旋律,誰又是夏的色彩的塗染者,那便是人。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的方法去分析,讓學生閉上眼想像眼前出現的畫面,描述這樣的畫面,找找課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學生便會馬上發現“彎著腰,流著汗”“快割,快割”“快打,快打”“聽聽窗紙……看看窗外”“又得趕快”這些詞語勾勒出忙碌緊張的畫面,會發現作者用的多是短句。從而更好地理解“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學生由於閱歷、認知水平的差異,他們對文字語言的感悟總會是有些膚淺,而縮短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感受與文字作者的意圖,這正是教師在課堂上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體現。正如馬超俊老師所提出“我們閱讀教學時對散文語言的品味不能只是停留在言語形式表層的理解而應把語境的深層意義挖掘呈現出來。”而這一塊,我想把它作為課堂的重點來講,因為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是藝術,描繪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過程,重在冶情,讀者閱讀散文,以“悟意審美”為目的。這就決定了散文的教學內容,重點在於語言的品味與感悟過程。也為領略意境之美和哲理之美鋪墊。

二.朗讀涵詠,領略意境之美

散文的意境對剛升入國中的學生來講有些偏難,但讓學生理解在客觀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達到一定的意境之美,還是可以的。在領略描寫之美后,我設計這樣的問題:剛才我們從作者的描寫中領略了一幅幅畫面,這些畫面是如此的美麗,我們從作者的字裡行間中能讀出作者對夏天的情感嗎?請找出來。

學生可能很快找到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這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明確當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的意象融合在一起時,就會達到一定的意境之美,美得如畫,剛才我們感受到的畫面之美便是意境之美。學生便能聯絡寫景的段落,體會出作者的喜愛讚美之情,因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以讓學生通過朗讀涵詠這些句子,感受作者筆下氣勢磅礴、充滿生命力的夏之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或搖頭晃腦,吟誦哼唱;或合上書本,閉目冥想;或思接千載,激動感奮;全身心地投入文中,產生共鳴。如讓學生來說說如何來朗讀“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通過品析、朗讀、示範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理解句式的倒裝是為了強調夏天的磅薄氣勢。這種涵詠,會讓學生學會把課堂上的語言感受遷移,當他們在閱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麼打你》時對“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打過一個人,不是偶然,而是經常,不是輕描淡寫,而是刻骨銘心,這個人就是你”品讀時,相信很多學生都能說出作者把“那個人就是你”放在段末,是為了強調“我”打你的經常與刻骨銘心。再如朗讀第三節中“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讓學生說說朗讀時重音該如何處理?這三句話的語勢該如何處理?從而深入體會“挑”、“舉”、“匍匐”的表達作用,理解排比句的作用。

朗讀涵詠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氣勢磅礴、充滿生命力的夏之美,領略到散文的意境的壯闊之美,但因為我們身邊的夏天不是如此,我們的田野在夏天時很多是荒蕪的,學生會覺得遙遠,為了讓學生深入領略,可以運用比較法:這與我們經歷過的夏天一樣嗎?學生會提出不一樣,也會明確作者筆下的是北方的夏天,如果班上有北方同學,也可以讓他來說說是不是這樣的。可以藉助多媒體,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聲中欣賞一組北方夏天的圖片,更加深刻體會樑衡筆下的夏之美。用背讀法——背一背二三段、寫讀法——寫一寫家鄉的夏天,幫助學生理解情景融合在一起才會達到意境之美,明白文字背後永遠站著一位作者。這個時候用“知人論世”法,介紹作者,讓學生明白作者為什麼會盛情禮讚北方的夏天,

三.領會感悟,欣賞哲理之美

哲理之美是散文中第三個層次。世界上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樑衡筆下的自然景觀的描繪不僅僅是一種表層美的鋪陳與渲染,而是一種更深入腠裡的求索和洞察,即使是山水散文也有思辯的色彩。如何讓學生去理解這種閃爍在散文中的哲理之美呢?我想用啟發示的方法讓學生去感悟:作者在文中寫道“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別人極少讚美夏,為什麼作者卻要大聲讚美夏呢?學生一開始會脫離文字自說自的,教師用聯絡學生生活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答案,比如問他們喜歡夏天嗎?為什麼?有的會說喜歡,有的會說不喜歡,喜歡的可能會說夏天可以游泳、吃冰淇淋等,這時便追問學生,作者讚美夏天的理由也與你一樣嗎?如果不是,那麼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如果學生有困難,那麼我想讓學生採用合作討論的方式,教師在一旁也可提示學生,關注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話,聯絡第一單元學習的小思的《蟬》,作者為什麼對蟬充滿敬意?學生便會想起“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這句閃爍哲理之美的句。這樣學生便會找到“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同樣閃爍哲理之美的句子,讓學生聯絡生活國中三年的讀書是為了三年後的收穫來理解春天是播種的季節,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夏天更是耕耘的季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樑衡散文中的這種哲理之美,課後印發樑衡的另一篇散文《秋思》進行拓展閱讀。

我希望通過這堂課的引領,當學生自己去讀散文時他們能領略到散文中的描寫美、意境美、哲理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