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4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文中的實詞,通過誦讀,體察“也”的性情。

(二)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三)沉潛涵泳,體悟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聯絡實際,運用現代觀念評價作者的胸懷意趣和美好理想。

二、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讀準音: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2)讀順文:並圈出文辭優美、內涵豐富的句子。

(3)讀懂義:指文章大意,並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鋇既胄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名句,也是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由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古典文學中的美文名篇,感受千年前的古人縱情於秀山秀水中的意趣和情懷。

3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諡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在北宋以至後來的文壇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我們通過《醉翁亭記》,對歐文的風貌也可窺見一斑。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

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位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活動過程

1閉音聽讀

(1)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該怎麼讀?(板書或以多媒體顯示,學生認讀後配上拼音)

環滁皆山也chú 林壑尤美hè

琅琊lángyá 飲少輒醉zhé

日出而林霏開fēi 雲歸而巖穴暝míng

傴僂提攜yǔlǚ 泉香而酒洌liè

山餚野蔌sù 觥籌交錯gōng

頹然乎其間tuí 樹林陰翳yì

(2)聽老師範讀全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聽清句讀,體會情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悟內蘊(“太守樂其樂”的情懷意趣)。

範讀旨在以教師的美讀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吟誦涵泳,培養文言語感,體味文言文的韻味。

2崩識林室

(1)朗讀課文,要求吐字清晰準確,停頓恰當。

(2)質疑活動

策略: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能自行解決的,舉手質疑。

3碧致勱渙

(1)落實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注意古今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有亭翼然臨於泉(從高處往低處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託)

野芳發而幽香(開花)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指)

有亭翼然臨於泉(像張開的翅膀一樣)

雜然而前陳者(交錯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樣子;

然:形容詞詞尾,可解釋為“……的樣子”。)

而溪深而魚肥(表示並列關係)

日出而林霏開(表示承接關係)

雜然而前陳者(表示修飾關係)

少飲輒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遞進關係)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示轉折關係)

(辨析策略:這裡的“而”都作連詞。辨別它們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詞語或句子間的`邏輯關係,另一方面要通過誦讀把握語氣。語意限定了虛詞的用法,虛詞恰當地傳達了語意。全文“而”作連詞用共23處,它貫通全篇,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

(2)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體察句子的語氣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是在山光水色中啊。遊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而寄託在喝酒上罷。

Ⅱ輩匝瞻追ⅲ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一人)臉色蒼老、頭髮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Ⅲ比歡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3)積累成語

Ⅰ弊砦討意不在酒

Ⅱ彼落石出

Ⅲ賓〕鎝淮

4彼卸遼枰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設疑激趣:作者按什麼順序介紹醉翁亭?作者遊醉翁亭的目的是什麼?

(3)誦讀策略:指導同學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養成吟誦、咀嚼、揣摩、品味的習慣。

5碧致芻疃

(1)作者用層遞法由遠及近點出醉翁亭的位置:

滁州→西南諸峰→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其他情況——

建亭者:山之僧智仙

命名者:歐陽修(醉翁)

(2)醉翁遊亭的目的:

欣賞山光水色,飲酒只為了助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力爭成誦。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製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設計思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心情鬱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飲酒抒懷,並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遊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後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曆六年作者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釀( )

僧( ) 輒(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僂( ) 朝( )而往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學習。

2 疑難解析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山行六七裡:山行,沿山而行。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飲少輒醉:輒,就。

若夫,文言裡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一…·”“像那……”

歌於途:倒裝,在途中唱歌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四 概括課文內容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遊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並點出作者名姓。

五 作業:熟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賞析課文,理解課文主旨

一 匯入:《醉翁亭記》是歐陽醉翁亭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後寫的一篇散文,在這裡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中。描繪出了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

二、逐段分析,探究鑑賞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齊讀之後指導學生們思考:此段是概括寫了亭子的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寫亭子的環境,作者是從哪裡落筆,如何觀察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結合抒情的?

總結: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著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裡,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讓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閱讀課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寫了哪些風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你的感受如何?

總結:作者按照朝暮,四季的順序來寫。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裡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裡,他周圍的景物無一不美,這也說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樂的,他的心情為什麼這麼好呢?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看課文分析: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歡圖中,眾賓的形為和神態如何?太守醉圖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態怎樣?

思考:為什麼寫太守宴圖之前先寫滁人遊?

總結: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兩個相同的句式點出了四種樂即: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思考:這些樂中誰的樂的涵義最豐富?其樂的涵義有哪一些呢?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的抒發了自己的複雜感情,既包括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山水之樂)也有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遊宴之樂)更有與民同樂的情懷。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本文通過對醉翁亭秀麗風光的描寫和對遊人之樂的敘述,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和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懷的複雜感情。寫景和抒情相結合,文字簡練而生動句式錯落有致。文中“山水之樂”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墮落的表現。因為,本文描摹山水,抒寫遊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後的沉淪表現,實質上,作者筆下如此美妙的勝景,抒發的自得其樂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勝景、享樂折射出來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績,是積極從政的結果,是“與民同樂”的積極思想。

四、板書設計

引入…… 滁洲 琅琊 釀泉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寫景…… 朝暮 四時之景 樂亦無窮 山水樂

醉翁亭記 寫人…… 滁人遊 太守宴 眾賓歡 太守醉 遊宴樂

歸來…… 禽鳥樂/人之樂 /太守了 (與民同樂)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3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賞析方法。

本設計以“醉”字為切入點,以“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內容與寫作特色,最後進行歸納、遷移。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教學目標:

品味文美、情美,背讀課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顯志”的手法。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難點:體會“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課時安排:(1)《醉翁亭記》的第二課時。

(2)課型:賞析課。

教學步驟:

問題的提出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板書課題、作者。(醉翁亭記,歐陽修)問:亭名由何而來?太守為何取號為醉翁?

明確: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太守即歐陽修,號醉翁,其特點是易醉。那麼,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

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

(一)依據自己預習時讀書的感受,大家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板書:

(二)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指名朗讀描繪的句子,想象畫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4)再讀寫景文字,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裡?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嗎?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師總結: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 寫樂) 找出帶樂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寫樂, 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複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3.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

歐陽修為這裡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為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3.師歸納(1)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板書。 (2)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板書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書

四、反思閱讀方法:通過本課學習,你認為應如何欣賞一篇散文佳作?

學生自由發言後,明確:1、誦讀感悟內容2、探究思想背景3、賞析行文特色

五、遷移練習:根據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記》中的語句填空。

1、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 ”意在干涉別國內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這個案情十分複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學生讀背課文,要求動情、動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濃濃的醉意與樂趣。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4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釀(niang)僧(seng)輒(zhe)

霏(fei)暝(ming)朝(zhao)而往傴僂(yu)(lv)洌(lie)蔌(su)

射者中(zhong)弈(yi)觥籌(gong)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為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著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裡:山行,沿山而行。

峰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簷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裡。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裡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說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裡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裡指老人。提攜,拉著手行走,這裡指被拉著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的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互動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裡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裡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說說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5

一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難詞難句,掌握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體會部分虛詞的一詞多義。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層次,體會語句的形式特點及其與表意的關係。

3.理解本文寫景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4.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時數:2課時

三 匯入

1.指名度閱讀提示,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2.畫書下註解①瞭解歐陽修。

四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一) 第一段釋義講解

1.學生逐句翻譯,從“環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師點撥。

2.提問:這一部分寫的是什麼?

明確:寫醉翁亭的周圍環境,引入醉翁亭。

3.周圍環境是怎樣的?映入我們眼簾的第一個鏡頭的角度是什麼?

明確:鳥瞰鏡頭,從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環山。環滁皆山

4.接著鏡頭還是全景嗎?(否,移向區域性)寫什麼?

明確:西南諸峰 尤其指出琅玡山

5.接下來又寫什麼?最後寫什麼?還是鳥瞰嗎?為什麼?

明確:釀泉 醉翁亭 作者與亭周環境的相對位置是身在山中。 “瀉” “臨於泉上”角度應該是仰望。

6.這些景觀中誰是主景?

明確:醉翁亭

7.作者怎樣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明確:“環滁皆山也”先寫大環境,凝鍊概括地寫出滁州的地理特徵;接著以視覺角度:俯——仰 和空間角度:遠——近 外——內 的變換層層推進

通過周圍環境我們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琅琊山間釀泉邊上

8.學生逐句翻譯後半部分,教師點撥。

9.提問:這一部分交待了什麼?

明確:亭的來歷

10.如何交待的?先?後?

明確:作亭者 名之者 醉翁雅號的由來(命名之意)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為飲酒只是內心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不是因為飲酒而快樂,而是因為內心領會到山水的樂趣要通過飲酒的活動表現出來。所以醉翁的情趣在於山水之樂。從這句話中脫化出一個常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這句話中那就是“樂”。這兩句將景與情直接聯絡在一起。

小結:本段主要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並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 第二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默讀

2. 提問:學生邊回答邊翻譯

①朝暮之景的特點?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

②四時之景的特點?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見3

③“樂亦無窮”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

3.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之景時抓住什麼來寫?

明確:寫早晚抓住“明”“晦”的特點,寫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風霜、冬水石等景物來寫,更富表現力。

4.找出本段的對偶句和散句。體會偶散結合的抑揚頓挫之美。

5.本段寫的是什麼?

明確: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2課時

(三) 第三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本段共四句話,一句話是一幅圖畫,給每幅圖起名字。

明確:滁人遊圖 太守宴圖 眾賓歡圖 太守醉圖

3. 滁人遊圖中共寫了哪幾種人?太守宴圖中有哪些佳餚?眾賓靠什麼歡?太守醉圖中,太

守的神態怎樣?

4.本段寫的什麼?

明確:滁人、賓客、太守遊山飲宴場景

前呼後應: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後面的'人在應答。現多用來比喻寫文章首尾呼應。

觥籌交錯:本意是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現在多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情景(常含貶義)。

(四) 第四段釋義講解

1. 學生逐句翻譯,教師點撥。

2. 宴飲結束就要“歸”

3. 本段點出了三種“樂”,分別是什麼? 這些樂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為什麼?

明確: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禽鳥只知道自然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在人去山空後才樂;遊人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他們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太守既能與民同醉同樂,又能在醉後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人和事。此句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襯托:用禽鳥之樂襯托遊人之樂,用遊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

4. 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直到最後才道出它是誰,揭開謎底。

5. 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麼?包含哪些方面?

明確:一是“山水之樂”,並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山餚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譁”,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其樂”,自己雖被貶滁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作者為他們的安樂而感到快樂,為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達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樂。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與民同樂”的理想境界。

本文中心思想把握兩點:①作者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鬱悶 ②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五 學後總結

1.古今異義詞

2.詞類活用

山行六七裡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3.“而”的一詞多義,見課後練習二

4.判斷句 “……者……也”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6

1、朗讀背誦,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虛詞“而”“也”的用法。

2、發揮想像,再現美文的意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4、正確理解文意,反覆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5、理解作者以“醉”寫“樂”的筆法。

學生

1、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詢有關歐陽修的資料,對作者有所瞭解,並準備向同學介紹,與同學交流。

2、利用工具書讀準、讀順課文;讀懂課文大意,記下疑難。

教師

1、課文錄音;找好與文中描寫景緻一致的醉翁亭風光圖片,準備投影或製作成課件。

2、製作幻燈片。

兩課時

合作讀懂課文,熟練成誦;調動想像,感受自然美,再現文章意境美。

匯入課文

大螢幕展示教學圖片“太守之樂”或醉翁亭自然風景畫面,由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作者歐陽修。

學生介紹“我所知道的歐陽修”。

教師可補充介紹歐陽修為何號“六一居士”,調動學生興趣。

誦讀入境

1、小組合作學習(幻燈出示學習要求)大聲自由誦讀,讀懂課文大意。

利用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結合語境理解詞義。

小組解決同學們預習中的疑問,記錄下共同的疑難。

2、班級學習交流

提出小組的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3、自學效果檢查

強調文言實詞和重點句的釋義落實。(幻燈顯示檢查內容)

朗讀效果檢查。可指定一個小組朗讀,其餘評價朗讀效果,教師加以點撥,指導朗讀。特別注意指導“也”“而”語氣,讀出它們的味道來。

“也”“而”朗讀指導、示範:

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a、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c、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

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句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放課文錄音帶,學生跟朗讀錄音揣摩體會練習朗讀。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

賞景入境

《醉翁亭記》記山記水記遊,山水美景醉了作者,千百年來,也醉了讀者。

以下由教師引導多角度多方位地賞析文章的寫景美。

1、教師用現代漢語抒情地朗讀改寫後的`文中寫景句,學生將原文讀出來,強化對課文重點寫景句的記憶。

2、欣賞美景,進入佳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品味文字,調動想像,想像山、水、亭的色、聲、形,想像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像滁人的遊宴情景,合作繪醉翁亭美景,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說明,再現文中美景。(可按段落為單位分配任務到各小組)

各小組代表投影展示圖畫,並聯系課文寫景文字對構思加以說明,全體學生對照課文朗讀。

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熟讀優美的寫景佳句。

抓住文眼“樂”字,理解作者的“醉”與“樂”,認識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鬱悶的心情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深層感受文章寫景的意境美、作者的情懷美。

匯入新課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醉翁亭記》以它獨特綺麗的風光給了我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它的一幅幅藝術畫面讓我們賞心悅目,這其中,浸潤著作者濃濃的情感。

要求學生找出貫穿全文主線,表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樂”)引導學生回顧寫景畫面,根據課文內容,將寫景與作者“樂”的情感連綴起來

山水樂

四時樂

樂遊宴樂

太守樂

“一切景語皆情語”。課文的感情脈絡是一個“樂”字,它像一根綵線連綴起各幅畫面。

圍繞“樂”字,學生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文中寫出了誰“樂”?

明確:太守樂,眾賓樂,滁人樂。

2、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明確:太守的山水之樂、宴酣之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3、文中怎樣寫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

4、你從滁州百姓之樂中間有沒有感受到太守之樂?如何理解太守的“樂其樂”?

滁人歡樂情形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遊”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老人孩子,百姓興高采烈出遊,可見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能與民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板書:與民同樂

感受作者情懷美

討論:作者自號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與“樂”之間有什麼聯絡?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縱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

本文是作者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被貶為滁州太守後,他仕途坎坷,有志難伸,心情鬱悶,可是卻以寬厚仁愛之心“與民同樂”,他的志趣和情懷是美麗的,為後人所崇拜景仰。現在,在醉翁亭就有那麼一副對聯寫道:“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可見他的情趣依然可以在後世找到知音。

自由誦讀,感受作者情懷

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7

一.確立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以“樂”為主線,前呼後應,嚴謹的結構。

2.鑑賞作者獨特的文筆,賞析文字傳達出的優美情境。

3.瞭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

二.匯入新課

三.理清文章脈絡 (引導:結合各段內容,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

教師:文章每一節寫了哪些內容?每一節之間是怎樣串連起來的?

學生:第一節,描述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環境),亭名的由來,以及寫了“醉翁”寄情山水之樂。(教師引導:從人的角度去總結)

教師:“山水之樂”,樂在哪裡?(引導探究過渡詞)

學生:由“若夫”一詞過渡到第二節,寫了山間朝暮四時之景。(教師引導:作者巧妙地站在了人的角度作了總結,寫了人置身於這樣的山中的流連之樂。)

教師:為什麼站在的人的角度去總結?

學生:由“至於”一詞過渡,第三節寫了滁人出遊之樂和宴歡之樂。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已而”一詞過渡,第四節寫了“禽鳥之樂”,“太守樂其樂”。 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形成板書:

教師歸納作者獨特的行文構思:

形成板書—— 1.行文流暢嚴謹。(過渡詞以及每一節結尾的自然過渡)

2.“樂”串連全文,“樂”是全文的線索,全文都是“樂”的'氛圍。

3.層層推進,步步烘托,突出太守之樂。

四.體會作者筆下的各種“樂”。

教師:文章結尾看似沒有寫“太守之樂”,其實處處在寫。再次朗讀課文,看看文中寫了太守的哪些樂?

學生:山水之樂,滁人出遊之樂,宴飲之樂。(學生可能會認為滁人出遊之樂不是太守的樂,正好可以引導在下面的環節中體會滁人的樂為什麼也是太守的樂。)

活動設計: 教師:自讀品味,說說以上哪一種樂趣最讓你嚮往陶醉,為什麼?(可以引導:歐陽修非常享受這些樂趣,是不是真的有許多讓人享受之處呢?)

學法指導:賞析應該注意——抓住語言,展開想象,豐富畫面。

學生1:賞析山水之樂,教師結合學生的描述加以引導。 四季不同的景色,每一個季節都給人一種非常美好的感受。 春——野芳發而幽香 生機,幽香,漫山遍野,讓人陶醉,不僅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濃濃的野趣,又有清幽的香氣。(抓住視覺、嗅覺感受,學生在想象畫面的時候引導其豐富畫面) 夏——佳木秀而繁陰 教師引導:為何沒有寫知了?

學生:因為那會讓人煩躁,夏天人最需要的是清涼。夏天可以寫的東西很多,但是作者只寫了濃蔭,是因為這是夏天最能給人享受的東西。 秋——風霜高潔 寫霜,不寫冷而寫白,抓住色彩表現純淨,給人一種如入仙境般脫俗之美。 冬——水落而石出 最蕭條,最沒有生機的季節,很多人為了表現冬天的美往往寫冬天的雪景,但是作者不落俗套,寫水落石出。 教師:水位低落,石頭顯露美不美?(引導:山中的石頭有什麼樣的特點?)

學生:山中的石頭天然,呈各種各樣的形狀,呈現出一派別有生機,奇形怪狀的美,這種獨特的美,只有冬天的山上才有。

教師:為什麼不寫雪呢?

學生:

①寫秋景已寫過霜白,再寫白雪,則顯重複;

②雪並不是常態,美得不長久;

③有雪則無法爬山,只能遠觀或旁觀,而無法寫出身臨其境之感。這恰是作者在描寫上的精妙之處。

學生2:朝暮之景——獨特的變化。 教師引導:我們每天也在感受明暗交替,卻沒有特別的感受。因為太多太平常,沒有獨特的景緻。如果有一個具體的東西能讓我們具體感受日出日落,印象則更深刻。所以,有很多人流連於在山上在海邊看日出,而作者抓住“雲氣”,直接讓你感受到由暗到明,由明變暗的全過程。 教師歸納本文寫景獨特之處:

寫法上:

①選擇山中早晚和四季的典型景物,緊扣其典型特徵,引發聯想,營造意境;

②概括性的寫景,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③抓住人的感受,多角度的寫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內容上:

所寫景物豐富而獨特,帶給讀者的恰是每個季節最需要的感受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8

知識目標: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和重要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品讀課文,鑑賞本文的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德育目標:理解文中所表現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胸懷天下的理想。

教學重點:

1“醉翁之意”在何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樂”樂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評鑑賞法。

學習方法:

品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同學們,漫步小石潭,體驗了柳宗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抑鬱憂傷;登岳陽樓,感悟了范仲淹先憂後樂的博大情懷,今天讓我們再次登上醉翁亭,一起去品味歐陽修“醉翁之意“的曠達胸襟。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課文(注意文中連用的21個“也”字和25個“而”字。)

1請同學們用以下的句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是一篇()的文章。

2有不理解的地方麼?如果有,請同學們把自己最想問地問題提出來?

3文中哪一個字貫穿全文,並揭示全文的主旨?山水樂—四時樂—宴酣樂—禽鳥樂—人之樂—太守樂—與民同樂。

《醉翁亭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佳作。那麼究竟它有那些美點。讓我們運用在前面課堂上學習到的方法,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再次品讀,發揮合作探究的能力,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領悟,用“《醉翁亭記》之美,美在——”的句式開頭說一段話。

學生分小組研讀、討論、回答。最後小結。

美在語言。

1、語言凝練、含蓄。

2、駢散結合,相映成趣。

3、注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也”、“而”把詩一樣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迴環反覆,一唱三嘆。

美在意境。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綵線連綴各幅畫面。山水相映之美;朝暮變化之美;四季變幻之美;動靜對比之美。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

我們還學過和這篇散文寫作背景、內容相類似的文章麼?你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麼?從中你獲得了怎樣的人生啟示?學生思考、探究作答。

類似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記承天寺夜遊》

共同點:寄情山水,曠達情懷。

人生啟示:苦難是人生的最好試金石。

磨難,人生的一種財富。挫折是一把雙刃劍。人生要有所得,必須有所失。的確如此,文天祥

為了丹心報國,甘願把生命放棄。歐陽修官場失意,卻造就了不朽的美文佳作。

歐陽修、范仲淹、蘇軾、韓愈,他們奉獻給我們的,不只是一種美,不只是具有永久價值的傑出文學作品,而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他們是撐起民族精神大廈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

1、我們可愛的家鄉也是風景迷人,請你發現家鄉的美,來表達一種美好的心聲。(不少於300字)

2、真情感悟:以我們拓展延伸的話題為主,寫一篇讀後感言。

要求:從二個題中任選選一個來作。

本文是寫景美文,根據課標理念,把課文設計為三個層面處理:以課文為範例,感悟意境美,探究語言美,訓練學生閱讀基本方法;把課文作為靶子,誘導探究研討,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把課文作為引子,導引學生步入文學殿堂。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 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3. 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 讓學生熟讀課文,通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語氣、語調,再現課文構造的優美意境,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

2. 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依託文字註釋、工具書,疏通全文大意,個別晦澀語句及文言活用現象,教師點撥。

3. 主旨的理解,通過引導學生找關鍵句,分析作者感情脈絡來完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領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養學生正確地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重點:

1. 理解內容和主題。

2. 積累文言詞彙。

學習難點:

學習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學習時間:2課時

學習過程及指導: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明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千古傳誦的名文,古往今來,多少人們對此文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感慨萬千,沉醉於其中。那麼人們為何而醉?本文有何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美文吧!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疏通全文。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江西廬陵人。他出身貧寒,24歲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格。同時他在文學理論上主張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早年曾協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動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貶滁州。這篇課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時寫的。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

(1)內容:學習生字詞。

(2)方法: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弄清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和意義。

(3)要求:4分鐘後能準確認讀螢幕上的字詞。

滁壑琊潺釀僧輒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僂朝而往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1、指名學生讀生字詞,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果發現有讀錯的可以馬上舉手示意,教師隨時注意找會的同學來更正。

2、預見性問題:對於“壑”“琊”“潺”“觥”“僂”學生可能讀不太準,教師要著重強調並引讀幾遍;對於“琊”、“觥”生闢字要結合音形義來強調學生記憶。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 自學指導ii

(1)內容: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句。

(2)方法: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依託文字註釋、工具書,疏通全文大意,個別晦澀語句及文言活用現象,教師點撥。

(3)要求:15分鐘翻譯完課文(按成語接龍順序進行,讀一句,譯一句)。

1.小組派代表翻譯課文,注意程式。

2.如果小組代表發言時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可舉手更正。

3.預見性問題:學生可能對以下字詞的理解產生偏差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野芳發而幽香“芳”古義為花。今義,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間之四時“時”古義為季節。今義,時間,時刻。

②詞類活用

a山行六七裡“山”名詞用作狀語,在山上,順著山路。

b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名詞用作狀語,像鳥兒張開翅膀。

c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d故自號曰醉翁也“號”名詞作動詞,取號。

e傴僂提攜“傴僂”形容詞用作名詞,代指老人。“提攜”動詞用作名詞,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前一個“樂”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後一個“樂”形容詞用作名詞,樂趣。

③一詞多義

臨溪而漁(動詞,靠近)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動詞,到)

雲歸而巖穴暝(動詞,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動詞,回去)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太守謂誰(判斷動詞,為,是)

太守自謂也(動詞,稱謂)

山水之樂(名詞,樂趣)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形容詞,歡樂)

環滁皆山也(表陳述語氣)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語氣)

在乎山水之間也(表感嘆語氣)

五、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ii

(1)內容:誦讀課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語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聽讀,再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揣摩。

(3)要求:8分鐘後能說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語氣。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①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a.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c.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②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

如:表修飾:朝而往,暮而歸(輕讀)表並列:泉香而酒冽(輕讀)

表承接: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輕讀)表修飾:雜然而前陳者(輕讀)

錶轉折:而不知人之樂(重讀)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六、課堂檢測

熟讀課文,完成課後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引出課題、明確目標: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

(1)內容:讀課文,理思路。

(2)方法:誦讀課文,結合要求按學習小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鐘後能回答下面的問題。

1.貫穿全篇的.主線是什麼?

2.試圍繞主線概括各段內容?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1. 貫穿全篇的主線是“樂”,從課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總寫樂。第二段寫了山水之樂,具體寫了山間朝暮四季景色的變化。第三段寫了遊人之樂與賓客之樂。第四段寫了禽鳥之樂、太守之樂。

3. 預見性問題:學生可能對“線索”,“第一段總寫樂”有點模模,教師應適時點撥。

三、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i

(1)內容:分析課文,瞭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學習小組內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鐘後回答問題。

1.文中寫出了誰的“樂”?他們為何而樂?

2.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滁州百姓之樂中,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1.文中寫出了滁人樂,眾賓樂,太守樂。滁人:山水之樂。眾賓客:山水之樂,從太守遊而樂。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2.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特別是“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彩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預見性問題:注意引導學生對太守樂的正確理解。

四、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iii

(1)內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2)方法: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鐘後回答問題。

1.本文寫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本文寫景上有什麼特色?

(二)學生小組內合作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提升,教師引導、評價、更正、補充、小結。

學生明確:

1.(1)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

(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2.寫景與抒情相結合。

(1)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周圍賞心悅目的環境;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亭清幽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這些都是為後面借解釋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服務的。

(2)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不同之景,則是為了襯托“樂亦無窮”,藉以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3)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3.預見性問題:第一問應根據學情對學生加以提示,如從“時間”,“方位”考慮。

五、小結:

《醉翁亭記》一文表述主題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層次分明,聲律節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昇。請同學們多多體會。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10

【課型】

活動課。

【教學內容】

夢遊醉翁亭。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對景物的細緻描寫。

3、寫作訓練。

【重難點】

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寫作。

【教具】

投影儀、圖片、錄音機、磁帶、送話器。

【教學程式】

一、內引鋪墊

北宋時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在今宜昌擔任過縣令,你知道他是誰嗎?指名學生回答:歐陽修。

板書並介紹: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慶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歐陽修因支援范仲淹的政治主張,被貶到今安徽省滁縣做了一名遷客,那時期,他遊覽了風景秀美的醉翁亭,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記》,板書:醉翁亭。

斗轉星移,幾千年後,現在的醉翁亭還健在嗎?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終於同夢幻旅遊公司聯絡好了,在公司導遊先生和導遊小姐的帶領下,一同去欣賞醉翁亭的美麗風光。在以上板書醉翁亭前加夢遊二字,構成本文的教學主題:夢遊醉翁亭。

二、導學品讀

1、播放伴音:火車進站的聲音,由弱到強。

2、指名一學生當導遊並拿著送話器解說:各位旅客請注意,開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車到站了,請去滁州醉翁亭風景區的旅客,帶好自己的行禮,檢票下車。(重複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學當導遊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車後去醉翁亭的車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乘座我們夢幻旅遊公司的大巴,再過幾分鐘,我們就要到醉翁亭風景區了,我們已經為大家做好了遊覽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我們直接在導遊小姐的帶領下去領略醉翁亭的風光。我們公司全體人員將熱情為您提供周到地服務。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麼困難,請隨時與我們聯絡,聯絡電話是:______謝謝您的合作!

4、教師簡單旁白,然後由另外幾名導遊按課文內容依次進行景點介紹。

5、景點之一:醉翁亭景點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體現夢遊。隨著導遊細緻入微地講解(學生可在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景色進行細緻描繪),進而完成對課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點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紹。亦可讓學生閉上眼睛。

7、景點之三:醉翁亭風俗人情介紹。導遊在介紹此景點時,可讓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特長展示:山歌對唱,滁人遊情境模擬,眾賓歡情境模擬,太守宴特色菜介紹在此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在眾多學生參與之下完成對課文的學習。

三、外聯對比(教師接住學生傳來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麼樣?我們非常感謝夢幻旅遊公司的導遊為我們介紹瞭如此優美的景觀,以及他們精彩的講解。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參觀的內容寫出來,你準備怎麼寫?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四、延伸運用

運用本課所學,向大家介紹一處旅遊景點。要求能寫出景點的特色來。

【板書設計】

夢遊醉翁亭

歐陽修

目標:

1、充分發揮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細緻描繪。

3、寫作訓練。

路線:車站──環滁──琅琊山──釀泉──醉翁亭

夢幻之旅: 風景:朝暮之景──四時之景

風俗: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練習:景點介紹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掌握一些常用實詞的含義及個一些虛詞的用法。

2、指導學生朗讀,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熟讀成誦。

能力目標

1、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醉與樂的關係,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曠達情懷和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及其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發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複雜情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匯入,渲染氣氛

杜甫說:“文章憎命達”,這話充分地說明了文章與生活處境之間的尷尬關係,這似乎是一個永恆的悖論。一般情況下,文章寫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況都不太順暢。因而又有人說:憤怒出詩人,孤獨出詩人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今天要學的《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被貶官滁州時寫下的傳世名篇。

二、預習交流

1、關於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甲科,歷任翰林學士、樞密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等,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忠。有政治抱負,早年追隨范仲淹,要求改革時弊,富國強兵;晚年反對王安石新法,趨向保守。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視內容,反對浮靡,並積極培養後進,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門下,成為宋代文學革新運動的領導人物,被後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史傳等都有相當成就。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朋黨論》《醉翁亭記》《秋色賦》等尤為著名。其詩平易舒暢,風格與散文相近;其詞表現了風流蘊藉的情調。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為後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提供了簡便靈活的形式。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六一詞》存世。

2、關於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洩。但現在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與作者同一時期寫的另一篇文章《豐樂亭記》是姊妹篇。

3、多媒體範讀課文。

要求大家閉上眼睛聽課文範讀,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轉化為圖畫,讓我們神遊醉翁亭。多媒體播放優美的山水畫,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邊賞畫面邊聽讀,感受駢句的節奏美、韻律美。

4、學生試讀課文。

讀準下面詞語的讀音:

環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輒(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餚(yáo) 提攜(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籌(gōng)弈(yì)翳(yì)頹然(tuí)

5、學生互讀、輪讀、齊讀課文

6、教師指導學生朗讀。

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的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於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於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於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後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線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於變化,悅耳動聽。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陰/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三、落實雙基

1.合作學習。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說明: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

3.歸納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託

野芳發而幽香 開花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離開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稱指

(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張開的翅膀一樣

雜然而前陳者 交錯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著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樣子

(然:形容詞詞尾,可解釋為“……的樣子”)

(3)而

溪深而魚肥 表並列關係

日出而林霏開 表承接關係

雜然而前陳者 表修飾關係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表遞進關係

禽鳥知山林之樂, 而不知人之樂 錶轉折關係

(4)也

表陳述 環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嘆 在乎山水之間也

4、積累成語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裡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峰迴路轉: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有時也比喻經過挫折後出現轉機。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互動錯雜。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山餚野蔌:亦作「山餚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達標測試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 )

⑶飲少輒醉(輒: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傴僂提攜(傴僂: )

⑹觥籌交錯(觥籌: )

3.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⑶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六、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積累優美的句子和詞彙,並寫一寫理由。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今天 老師帶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里,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這是藏字聯,寫的是--學生答(醉翁亭)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醉翁亭記》,回憶文學常識。生答。

明確學習目標 默讀

二、預習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要求正確,並強調也,而。

2、詞義大比拼。兩組學生競賽回答,課件出示。

三、落實雙基,走進文字,把握主旨

1、再讀課文,(瀏覽)思考:文章中貫穿全文始終的是哪個字?(樂)

2、結合本文,說說作者圍繞樂字寫了哪些具體景和事?

明確:山間朝暮之景,四時之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3、那課文中那些句子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

(1)明確: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 水聲潺潺,而洩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C.四時之景: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寫景的順序怎樣?指名學生回答。

明確: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 → 琅琊秀色圖 → 釀泉流水圖 → 溪亭展翅圖。

第二段,利用時間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雲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二、領略文中的人歡。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

1、 文中怎樣寫出了滁州百姓之樂?

明確:“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

2、. 第三段寫什麼: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於”有什麼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遊琅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歡”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於”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

3、.為什麼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遊”?

為了給“太守宴”創設一個歡樂的氛圍,並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4、.這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用三個並列的層次來突出最後一個層次。

在大小環境和眾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歡樂情狀全是從太守眼中看出的。從寫滁州百姓之樂中間,可以體會出什麼內涵

有沒有太守之樂在裡邊?

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

水。“滁人遊”寫得有聲有色——有歌聲和呼應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興高采烈出遊,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此而樂,也

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眾賓為何而“樂”?

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

眾賓客:從太守遊而樂

5、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

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達標測試

1.指導背誦,重點在引導學生從內容理解人手,儘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話,分作三層來理解背誦。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遠而近寫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這裡寫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號的由來;最後兩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層,將內容相關聯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於記憶。’

2.逐段背誦。每段限定背誦時間,以培養強記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記》中貫穿全文的主線是( )字,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 )和( )自然結合。

②醉翁亭記極其生動地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圖畫,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在常用它來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詞多義:

樂:山水之樂( ),太守之樂其樂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

臨: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臨溪而漁( )

3、解釋下列詞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山行六七裡:

雜然而前陳者: 名之者誰:

環滁皆山也: 臨溪而漁: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 傴僂提攜:

4、根據課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寫眾賓歡的句子是:

③美國在聯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別國內政。

5、至少寫出三個出自本文的成語:

《醉翁亭記》教案設計 12

學習目標:

1.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正確翻譯並背誦全文。

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學習重點: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醉翁亭周圍美好的自然風光和人物歡樂場景的描繪,體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學習難點:理解“醉”與“樂”之關係,理解“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法、學法:學生自主交流、師生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自主嘗試

1.熟讀課文2遍。對照註釋解釋加點的詞。

2.給加粗字注音或據音寫漢字並抄寫2遍。

環滁( )皆山 林hè( )尤美 琅琊( )( ) 水聲潺潺( )

飲少輒( )醉 林霏( )開 巖穴暝( ) 晦( )明變化

山餚野蔌( ) 宴酣()之樂 觥()籌交錯 樹林陰翳()

3.瞭解作者。

4.背景介紹。

二、互動探究

(一)匯入: (二)預習成果展示。

(三)學習課文

1.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師朗讀課文,學生自讀。

3.學生讀第一段,對照註釋翻譯,難點小組討論解決。

討論交流:

(1)醉翁亭具體的位置在哪?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2)這段按什麼順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這樣寫的表達效果怎樣?

這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境。先寫滁州四面環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琅琊山,接著寫琅琊山中的釀泉,最後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這樣不僅讓讀者瞭解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層層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引人入勝。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如何理解?

明確: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為飲酒只是內心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不是因為飲酒而快樂,而是因為內心領會到山水的樂趣要通過飲酒的活動表現出來。所以醉翁的情趣在於山水之樂。從這句話中脫化出一個常用的成語——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現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或別有用心。前半句是全文中心主旨。全文的文眼就在這句話中那就是“樂”。這兩句將景與情直接聯絡在一起。

(4)概括本段的主要內容。

4.學習第2段,藉助書下注釋翻譯。

討論交流:

(1)第2段主要寫什麼?

(2)描寫朝暮之景的句子是什麼?四時之景的句子是什麼? 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3)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之景時抓住什麼來寫?

寫早晚抓住“明”“晦”的特點,寫四季抓住春花、夏木、秋風霜、冬水石等景物來寫,更富表現力。

(4)找出本段的對偶句和散句。體會駢散結合的抑揚頓挫之美。

三、反饋檢測

閱讀課文第1自然段,回答問題。

1.解釋加粗詞的意思。

(1)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2)名之者誰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翻譯下面的語句。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文中哪句話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環境的特徵?

4.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遠景?

5.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近景?

6.文中借釋亭名來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這個千古名句是什麼?

7.概括本段的大意。

四、作業佈置

閱讀課文第2自然段,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粗的詞語。

(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2)佳木秀而繁陰

2.翻譯下面的語句。

(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2)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4.文中是這樣描寫春季的景色的:

5.文中是這樣描寫秋季的景色的:

6.本段文字中含有一個成語,請把它概括出來,再說說它現在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互動探究

1.學習第3段,結合註釋疏通課文。質疑。

2.討論交流: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繪了四幅圖畫,請用幾個短語概括出來。

(2) 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遊樂,還寫了滁人的遊樂。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為下文寫太守之樂作鋪墊,反映歐陽修治理有方,這裡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

(3)太守為什麼“醉”呢?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太守不勝酒力;陶醉於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於太平盛世,政治清明;與民同樂。

3.學習第4段,結合註釋疏通課文。質疑。

4.討論交流:

(1)本段點出了三種“樂”,分別是什麼? 這些樂中誰的“樂”境界最高?為什麼?

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禽鳥只知道自然的樂趣卻不知道遊人的樂趣,在人去山空後才樂;遊人只知道跟隨太守遊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他們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太守既能與民同醉同樂,又能在醉後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這些人和事。

(2)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抒發了自己複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鬱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後的欣慰。 “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5.小結: (1)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 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語言精練優美,流暢傳情。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

二、反饋檢測

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粗詞語。

(1)泉香而酒冽 (2)傴僂提攜

(3)臨溪而漁 (4)觥籌交錯

2.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

(2)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

3.文中能享受山水之樂的人有哪些?請用一個字概括出他們共有的心情。

4.宴酣之樂表現在哪裡?

5.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段意。

6.聯絡全文,可從以上語段中看出作者表達的感情是( )

a.被貶後的抑鬱心情。 b.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樂。 d.“醉”與“樂”的統一關係。

三、作業佈置

(一)翻譯句子。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 ;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4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5.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6.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甲】⑴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而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 樂矣!”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 【註釋】①共:共同(享受)。

1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雜然而前陳者 ⑵宴酣之樂

⑶有風颯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20.下面是選文中劃線的語句,請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蓋有諷焉。

21.乙選文中楚襄王所謂的“與民同樂”與甲選文中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有何不同?(2分)

課文翻譯: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麗。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幽深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從兩峰之間飛瀉而出的是釀泉。山勢迴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兒展翅飛翔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是誰?是山裡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同客人來到這裡飲酒,稍微喝了一點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麗的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裡,寄託在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樹林裡的霧氣散了;雲氣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變幻不定之時,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早晨進山,傍晚回來,四季的景物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遊覽。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酒清而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地在面前擺著。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於音樂;射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互動錯雜,或起或坐,大聲喧譁,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一個臉色蒼老,滿頭白髮,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邊。樹林裡漸漸昏暗了,鳥雀到處鳴叫。遊人離去,鳥雀就歡樂起來。但是鳥雀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遊玩歡樂,卻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樂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種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