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記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醉翁亭記讀後感15篇

醉翁亭記讀後感1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直以來人們稱讚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嘆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餘字的山水遊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後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澱裡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後憂不成眠的心情。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於出身貧困,努力仕進,曾經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心情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 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後,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以苦為樂的處世心態十分罕見。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讀後感2

大散文家歐陽修同范仲淹一樣,在北宋時主張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樣,被保守派排擠出朝廷,遠赴安徽滁州為官。但與范仲淹不同的是,歐陽修似乎遠比范仲淹灑脫:既然滿腔的報國熱忱無人欣賞,那就自得其樂好了―畢竟人生處處是風景,在眾人皆醉(實際上是佯醉)的狀況下,何必與汙穢一爭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歐陽修精心經營著自己的文字天地。佈局謀篇、遣詞用句,無處不顯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學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語類》中說,歐陽修的文章,多是歷經多次修改而成的;而之後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記》的原稿,發現僅文章的開頭就改得一塌糊塗。圍繞“滁州四周皆山”這一資料,歐陽修開始竟用了幾十句!改來改去,直到定稿的時候,才決定用“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

在這樣的苦心經營下,《醉翁亭記》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當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但是,我在那裡想說的,卻並不是歐陽修是怎樣的認真,而是說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對於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顯“屑小”的事業―做文章上的心態。

雖說“文章千古事”,但對於歐陽修來說,在政壇上叱吒風雲,於國於民有所作為,當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當這種追求不合於世時,歐陽修也總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記》中的“樂”就足以證明;他也不昂揚―時勢不利,空有報國心,難得施展處。那麼,好吧,自得其樂,經營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醉翁亭記讀後感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 多優美的詞句呀!這出自於大作家歐陽修之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愛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每當聽、讀這些詩句,我似乎來到了那兒:走在山間小道上,耳邊傳來陣陣水聲,那聲音,似從遠方傳來,又像近在咫尺。再走幾步,那清泉便顯露出來了,這時,一隻松鼠爬來,觸動了高高的葦草,通過葦草搖擺的空隙,我看見——一座竹亭建於水面之上,它莫非為醉翁亭也?……

這篇文章,寫得生動、簡潔,每個字都與大自然的元素緊密不離,體現了歐陽修清高的精神,和不與世人同流合汙的作風。

歐陽修對於山水之間的樂趣,是比什麼都愛的,他愛山,他愛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間,他與大自然徹底融合到了一起,山水是他最親的親人。

我想,要是將他帶到城市裡來的話,他會瘋的。

讀過歐陽修作品的人都會發現:他的寫作感情非常清高,總少不了一種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動。

我們也應該學習他的精神,要認準好與歹,與好人交往,與歹人隔絕,還要愛自然,這才是歐陽修寫作妙處之所在。

醉翁亭記讀後感4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向以來人們稱讚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構成了一唱三嘆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餘字的山水遊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後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他支援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澱裡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後憂不成眠的情緒。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並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於出身貧困,努力仕進,以前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情緒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後,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以苦為樂的處世心態十分罕見。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讀後感5

一篇《醉翁亭記》不僅有林壑山泉清秀之美,人間四季各具特色之美,還有歐陽太守與遊人共遊之樂,歐陽公心性之明淨豁達,盡顯紙端。

在我的記憶裡,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歷史上知名的政治家,但在今天他不僅詩詞出眾,散文亦是一絕,《醉翁亭記》盡顯一代儒宗風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只需一句,便讓人想到一個腰間別著一壺以山泉為釀的酒,放逐在山水之間,以山水為樂的似醉非醉的老翁。“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時出者”寥寥數字,便將山中四時之景勾勒出來,可見歐陽公對山水美景的喜愛與瞭解程度。

歐陽公在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難得真正以山水為伴,更難得的是他亦能夠與民同樂,“傴僂提攜”共同遊玩,以山泉所釀之酒為飲,以山中果蔬野味為食,不拘格式“雜然而前陣者”,人們一起玩射覆,下棋“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在這裡人們都輕鬆快活,忘了尊卑等級,好一幅其樂融融的與民同樂的畫面。

在這裡民風純樸,沒有人問太守來這之前的功名過往,他自己也不再去想,還自嘲道“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就這樣一位老人,以山水為樂,不問過往,仙風道骨。這裡的醉翁已嘗過人生百味,閱盡人間悲歡,也早己打開了心胸,舉杯暢飲,不再拘泥於狹隘的功利,從容快活。

醉翁亭記讀後感6

醉翁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麼柔和寂靜的景色埃《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裡,產生了愉悅的感受。

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裡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展現了歐陽修對山水的熱愛。以及從:“不知太守之樂其了也”中知道了歐陽修關心百姓的心情。

歐陽修不畏強勢,導致被貶官,在這樣的心情下卻寄情山水,依然關心百姓,以老百姓的快樂而快樂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醉翁亭記讀後感7

山環滁州以競秀態,琅琊深秀漸聞水聲,一片碧波環繞的醉翁亭已化作樂趣的統一,已留下雨打風吹的痕跡,深深地刻下了當年醉翁的足跡。

與民同樂,樂在山水,領會在心。山水相映之美,將綠水與青山環繞。樹的綠是沒有邊緣的,彷彿在向四周擴散,連空氣中都瀰漫著綠的氣息。水的秀不在於是怎樣清澈,而是倒映著天空與山的影子,這綠色與藍色調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釀泉水在山間傾瀉,瀰漫著酒香的詩情在釀泉水中流淌,與水一道迎面傾瀉而來。人醉在景中,彷彿是人正在水汽中瀰漫。

與民同樂,樂在宴酣,暢爽在酒。在溪水中捕魚,用泉水釀酒,這是生活中最真、最醇、最清新的滋味。野味山珍,雜亂擺開,美酒前陳,遊戲歡樂,沒有拘束,撇開身份,這就是太守的酒宴。沒有名貴的酒菜,沒有拘束人的禮節,有的僅僅是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一片熱鬧簡單的氣氛。於是,連滁州的人民都這樣簡單地生活,快樂地遊玩,酒氣瀰漫了整座城市。

與民同樂,樂在其樂,以人為樂。朝暮變換之美,樹林禽鳥和鳴,在這一派自然之景中,太守與遊人共同歡樂。人民因視與太守同遊為榮幸而快樂,而太守卻以人樂而樂,將醉與樂統一,從中便得到了精神的昇華,於是便練就了醉翁與民同樂的曠達。

四季更迭,朝暮變換,伴隨著日升日落,雲歸雲散;花開花落,水落石出,無窮盡的變化,變化著的角度,一同演繹著無窮的樂趣,將山水之秀麗發揮到極致。

醉翁亭記讀後感8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這名句想必是人人傳誦,今天就讓我們來品味一下這位大師的大作吧!

這《醉翁亭記》完成之前,歐陽修被貶官,可他卻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種美好的醉。你看,歐陽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種瀟灑的心境是我們無人能及的。雖然,歐陽修滿懷一腔愛國熱情,一心想對國家有所作為,卻時時遭人排擠,這種懷才不遇內心的痛苦並非我們能夠所體會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樂吧!你看文章一開頭就帶給我們一種愉悅的感覺,美得讓有點讓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隨歐陽修來到了那景色優美地方,清晨飄散開來的迷霧,傍晚聚攏來的煙雲,散發著幽香的野花,蒼翠的大樹。一切都是那麼恬靜、美好。

我們再看一看歐陽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如此淡定,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現在的我們因為學習、工作的壓力往往很浮躁,因為一點點小事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小困難搞得天都要塌下來的樣子。學學歐陽修老先生吧!

《醉翁亭記》還是值得我們一讀噢!

醉翁亭記讀後感9

讀完《醉翁亭記》,任誰都得發出驚歎吧!近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卻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驚歎呢?

文中,濃墨重彩地渲染出一個山間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飛鳥,無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讓人倍感逍遙。

文末,又詳寫了眾人玩樂的場景,設想,倘若沒有這眾人,這《醉翁亭記》不就少了一份熱鬧,而在這醉翁在乎山水之間,不也少了份亦師亦友的情義在瀰漫了嗎?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遠及不上人間的真情呀!

讓我們走出醉翁亭。國小將要畢業,在班主任的生日會上,同學們幹了許多的有趣事,到最後都忘了吃生日蛋糕,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層奶油,一層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因為我住得和老師比較近,所以由我送老師回家,可是,在路上,一輛摩托車如公牛般發瘋地朝我衝來,一下就把我手中的蛋糕撞倒在地,蛋糕“血湧不止”,噴擠出來的奶油四處飛濺,我不幸中了幾彈,可我哪還顧得了這些,則要去把蛋糕端起,突然耳邊響起了老師的聲音:“別動!”我以為老師會批評我,看著老師臉上焦急的神色,手中因急得發顫而抖的紙巾,我明白:我錯了。老師接著說:“你都髒成這樣了,還碰它幹嘛?再好的蛋糕,我也不要了!”那爛了的蛋糕,變了,變成了和老師一樣美的花。

再想想,還是生日,不是別人的 ,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罰打掃衛生,本來想和同學開個party的,可是這樣還怎麼開呀!這時,我看見另一人拿起了掃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著問他:“我被罰,你打掃衛生幹嘛,不回家嗎?”“有難同當!”灰塵也變成了花,和朋友一樣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人間真情中!讓我們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記讀後感10

《醉翁亭記》,一篇很早就閱讀過的文章,同《岳陽樓記》一樣,對這種文章還是懵懵懂懂,只是被其中語言所感動。自認為《岳陽樓記》是篇輝煌的文章,把一切感情化作文字赤裸裸地展此刻面前,無法不被它征服。醉翁亭呢?則是平淡中透露出無言的歡樂。似乎不需要直接表達出來,卻能使人心有所獲。獲得的就是那個時代那裡的人們心中的喜悅。即使自己不是身處在那裡,仍能幻想出活生生的畫面。綠意滿眼,野花叢叢,鳥兒時叫,溪水潺潺;太守擺宴,心之歡喜,野菜山餚,突顯美味;從遊太守,去而鳥悅,微醉而歸,心亦歡愉。心中就是這樣的感覺,很平淡的,很甜蜜的。假如我是滁州民,看著太守那麼的清廉,生活過得如此之美,怎能不歡樂呢?

若把歐陽修的思想融入到《醉翁亭記》中,或許有另一般風味。大家都在說歐陽修傳承了范仲淹的高尚思想,把後天下之樂而樂貫穿始終。我也頗有感觸,在如此美妙的山水風景下,如此熱情歡騰的氣氛裡,歐陽修竟首先感到的是百姓之樂,其次才是自己寄情于山水的樂趣。其實有段時間不明白他的樂究竟如何?但這些天不斷領略文章,不斷在手中瀟灑揮舞著樂字,才一點一滴地看到歐陽修的笑,為百姓之樂而樂。以前以為官吏決不會領會百姓真正的幸福,但從《醉翁亭記》裡,看出一位封建王朝官吏超前的政治認識。從歐陽修個人來講,他總是堅持著自己的理想,永遠地含笑應對人生曲折。歐陽修的文字告訴我,或憂或喜,只在選取。應對如此完美的生活,能實現自己的一絲絲理想,為何不選取喜呢?

此刻經常看歐陽修的文字,他從不寫怨寫悲。在他的心裡,只有歡笑,只有為百姓樂而樂,盡力地用自己含笑對人生的態度,為人民做一個兩袖清風的好官。

醉翁亭記讀後感1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多優美的詞句呀!這出自於大作家歐陽修之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愛山水之甚深,名垂青史。

“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每當聽、讀這些詩句,我似乎來到了那兒:走在山間小道上,耳邊傳來陣陣水聲,那聲音,似從遠方傳來,又像近在咫尺。再走幾步,那清泉便顯露出來了,這時,一隻松鼠爬來,觸動了高高的葦草,透過葦草搖擺的空隙,我看見——一座竹亭建於水面之上,它莫非為醉翁亭也……

這篇文章,寫得生動、簡潔,每個字都與大自然的元素緊密不離,體現了歐陽修清高的精神,和不與世人同流合汙的作風。

歐陽修對於山水之間的樂趣,是比什麼都愛的,他愛山,他愛水,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山水之間,他與大自然徹底融合到了一齊,山水是他最親的親人。

我想,要是將他帶到城市裡來的話,他會瘋的。

讀過歐陽修作品的人都會發現:他的寫作感情十分清高,總少不了一種孤傲的性格,很是生動。

我們也就應學習他的精神,要認準好與歹,與好人交往,與歹人隔絕,還要愛自然,這才是歐陽修寫作妙處之所在。

醉翁亭記讀後感12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的名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這名句想必是人人傳誦,這天就讓我們來品味一下這位大師的大作吧!

這《醉翁亭記》完成之前,歐陽修被貶官,可他卻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醉在酒上,而是被美景醉倒了,是一種完美的醉。你看,歐陽修能有如此之肚量,他那種瀟灑的心境是我們無人能及的。雖然,歐陽修滿懷一腔愛國熱情,一心想對國家有所作為,卻時時遭人排擠,這種懷才不遇內心的痛苦並非我們能夠所體會的。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樂吧!你看文章一開頭就帶給我們一種愉悅的感覺,美得讓有點讓人人沉醉其中了。

我似乎隨歐陽修來到了那景色優美地方,清晨飄散開來的迷霧,傍晚聚攏來的煙雲,散發著幽香的野花,蒼翠的大樹。一切都是那麼恬靜、完美。

我們再看一看歐陽修,在這樣的狀況下還能如此淡定,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確實值得我們去學習。此刻的我們因為學習、工作的壓力往往很浮躁,因為一點點小事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小困難搞得天都要塌下來的樣貌。學學歐陽修老先生吧!

《醉翁亭記》還是值得我們一讀噢!

醉翁亭記讀後感13

讀完《醉翁亭記》,任誰都得發出一聲驚歎吧!近千字的一篇古代散文,卻勾勒出如此美景,怎叫人不驚歎呢。

文中,濃墨重彩地渲染出一個山間清妙,小溪傍山,珍禽飛鳥,無不令人咋舌。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讓人倍感逍遙。

文末,又詳寫了眾人玩樂的場景,設想,倘若沒有這眾人,這《醉翁亭記》不就少了一份熱鬧,而在這醉翁在乎山水之間,不也少了份亦師亦友的情義在瀰漫了嗎。

再完美的事物也永遠及不上人間的真情呀!

讓我們走出醉翁亭。國小將要畢業,在班主任的生日會上,同學們幹了許多的搞笑事,到最後都忘了吃生日蛋糕,這生日蛋糕可不一般,三層奶油,一層黑巧克力,各色水果,光是看,就讓人垂涎三尺。

因為我住得和老師比較近,所以由我送老師回家,但是,在路上,一輛摩托車如公牛般發瘋地朝我衝來,一下就把我手中的蛋糕撞倒在地,蛋糕“血湧不止”,噴擠出來的奶油四處飛濺,我不幸中了幾彈,可我哪還顧得了這些,則要去把蛋糕端起,突然耳邊響起了老師的聲音:“別動!”我以為老師會批評我,看著老師臉上焦急的神色,手中因急得發顫而抖的紙巾,我明白:我錯了。老師之後說:“你都髒成這樣了,還碰它幹嘛再好的蛋糕,我也不要了!”那爛了的蛋糕,變了,變成了和老師一樣美的花。

再想想,還是生日,不是別人的,而是我的。那天,我被罰打掃衛生,本來想和同學開個party的,但是這樣還怎樣開呀!這時,我看見另一人拿起了掃帚,是我的好朋友,我笑著問他:“我被罰,你打掃衛生幹嘛,不回家嗎”“有難同當!”灰塵也變成了花,和朋友一樣美的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人間真情中!

讓我們走出醉翁亭吧。

醉翁亭記讀後感14

今天,在古文老師的帶領下,我欣賞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發現文學大師的寫作技法很值得我們去參考借鑑。

作者在開篇第一段寫出了亭子的周圍環境和亭子命名的由來。在寫亭子環境時,作者的落筆很新穎:從遠山起步,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峰”,點出“望之尉然而深秀”的琅琊。接著移步換景,景隨步移:“山形六七裡”,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峰迴路轉”,推出泉上的醉翁亭。按由遠而近的順序巧妙地介紹了周圍環境。在看我們的遊記:到了某某亭子,亭子兩邊樹怎麼樣,山怎麼樣,水怎麼樣。這樣的老套思路,和歐陽修比起來那可就大相徑庭了。

第三段是寫作者在醉翁亭裡宴請眾賓的事件。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四幅圖,可以依次歸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和太守醉圖四個部分。讀完之後我就十分疑惑,歐陽修這樣的文學大家怎麼會犯這樣的小錯誤:文章每個段落都有各自的中心,所有的文字都圍繞這個中心來寫,寫作時更應惜墨如金,與中心無關的皆要捨去。那麼,這段的中心便是歐陽修宴請眾賓,還要寫“滁人遊圖”幹什麼,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是歐陽修喝醉了不成。我向老師請教,老師一語點破我的迷津“一切景語皆情語。”我恍然大悟。太守周圍的景物無一不讓他愉悅:駝背彎腰的老人,天真活潑的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祥和,他所治理的這一方水土,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他不僅沉醉於山水之樂,更沉醉於與民同樂之中,不但不是廢話,而且為下文“太守醉也”埋下伏筆,真乃神來之筆啊,難怪為世代流傳之絕唱。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讀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我也“樂意無亦也”!

醉翁亭記讀後感15

大散文家歐陽修同范仲淹一樣,在北宋時主張改革;也同范仲淹一樣,被保守派排擠出朝廷,遠赴安徽滁州為官。但與范仲淹不同的是,歐陽修似乎遠比范仲淹灑脫:既然滿腔的報國熱忱無人欣賞,那就自得其樂好了―畢竟人生處處是風景,在眾人皆醉(實際上是佯醉)的情況下,何必與汙穢一爭高下呢?!所以,在滁州,歐陽修精心經營著自己的文字天地。佈局謀篇、遣詞用句,無處不顯示出作者的苦心。

宋朝的大理學家朱熹曾在自己的《朱子語類》中說,歐陽修的文章,多是歷經多次修改而成的;而後來真的有人得到了《醉翁亭記》的原稿,發現僅文章的開頭就改得一塌糊塗。圍繞“滁州四周皆山”這一內容,歐陽修開始竟用了幾十句!改來改去,直到定稿的時候,才決定用“環滁皆山也”這五個字。

在這樣的苦心經營下,《醉翁亭記》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當是理所當然的事了。不過,我在這裡想說的,卻並不是歐陽修是怎樣的認真,而是說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相對於他的政治生涯而言甚顯“屑小”的事業―做文章上的心態。

雖說“文章千古事”,但對於歐陽修來說,在政壇上叱吒風雲,於國於民有所作為,當是他最大的理想和追求。但是,當這種追求不合於世時,歐陽修也總有排遣的法子。他不消沉―《醉翁亭記》中的“樂”就足以證明;他也不昂揚―時勢不利,空有報國心,難得施展處。那麼,好吧,自得其樂,經營自己的另一方天地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