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設計方案彙編五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2W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一份好的方案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設計方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設計方案彙編五篇

設計方案 篇1

一、課程設計的現實背景與理論依據

(一)責任教育是新時代的需要

責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支託,是人成長中關鍵的核心因素。它決定了學生如何樹立責任心,具備什麼樣的責任態度,將來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去履行責任。因此,充分開發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就必然成為中學一切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我們現在的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是中國進入21世紀時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使中學生將來成為21世紀的主人,除了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還必須加強道德品質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對中學生進行責任感的教育與培養。責任感是全球人類所重視的良好道德品質。泰國人對責任感的重視程度居全球之冠,智利人相信孩子將來成功取決於責任與努力的統一。

人的一生是與人的責任心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從幼兒時期起,在家裡按父母要求去做,進幼兒園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國小生和中學生上學學習,回家幫助家長做家務……就是訓練一個人責任心的開始。它的訓練起點,首先是在人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上。中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承擔起了一種社會責任。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歷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要從良好習慣的養成做起。習慣是人生之魂,是成人之本。從小培養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恆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責任心的範圍日益擴大,對責任心意義的認識也就更加深刻。

責任無論對人或對社會都是一種莊嚴的承諾,每一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承擔和兌現自己的承諾。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盡責的人,不能兌現自己承諾的人,就談不上對別人的守信誠實和在過錯面前勇於承擔責任;更談不上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未來負責。作為中學生,他的任務就是學習,只有對自己的現在的學習負責,才能在將來負起責任。

由此可見,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今天推進素質教育,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全面發展型人才奠定基礎的重要任務。

(二)責任教育是學生個體健康發展的需要

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取決於責任感。學生個體在良好的學習品質形成的整個過程中,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履行責任這種精神力量的推動下達到的。有了這種主人翁精神,就使學生的現在和將來有了牢靠的基礎,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地發展。因此,學校要重視指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把培養國小生責任感作為國小教育工作的很重要任務。

二、課程目標設計

通過課題的實施構建“和諧、合作、負責、創新”的校風,“卓越、向上、自主、合作”的學風。

培養學生成為“追求有能有責的中學生”。

具體目標 :

1、構建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成長性綜合活動目標體系。

2、形成一套具有學校特色的符合各年級學生特點的責任教育校本課程。

3、制訂一種比較客觀,有利於學生自我成長的評價機制。

三、課程實施方法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行動研究法

(二)研究步驟及階段:

1、方案設計階段,有關學生責任教育方面資料收集歸類,學習討論,分析研究,制訂出實施本課題研究詳略方案。

(1)確定研究的目標、方法、研究架構、實施程式與研究人員。

(2)擬定研究計劃。

(3)組織研究人員學習相關理論。

2、方案實施階段,根據總課題確立各子課題組,制訂出子課題實施方案,並按照各自的研究方案全面實施研究工作,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有系列的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為中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案。

3、總結驗收階段, 對課題研究情況和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完成研究報告,邀請專家對課題成果進行鑑定。

四、課程架構

(一)擬定學生學習能手證書基本框架

(1)文獻分析:分析各學科各年級的課程標準及與中學生學習相關的文獻資料,然後制訂出初步的學習行為達成目標,一般每一年級確定15---20個目標供備選。

(2)問卷調查:根據上述所確定15—20個目標製作成問卷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一是進行前測,分析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狀況,二是對備選實驗目標進行篩選,確定各年級學習重點實驗專案。

(二)初步實驗的分析。

(1)各學科教師對重點訓練專案在本學科學生達成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撰寫出報告,提出改進意見。

(2)班主任對本班學生的學習成長證書獲得情況進行統計調查分析。並撰寫出報告,提出改進意見。

(3)各年級組長對本年級的實驗情況進行分析。並撰寫出報告,提出改進意見。

設計方案 篇2

課時:一課時

課業型別:創作設計課

教學目的

1、瞭解並掌握兩種版面佈局格式;

2、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

3、 理解版面設計的兩個設計重點。

教學重點

掌握版面設計的基本步驟,理解版面設計兩個重點。

教學難點:

瞭解並掌握兩種佈局格式。

教具

微機、網路資源庫、實物投影、課件、學生例作;

學具:微機、貼上材料、剪報、手抄報材料、網路資源庫;

一、欣賞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回顧已學內容,利用學生的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課件1)

2、評價虛擬社群內各部分版面的風格及特點。

3、利用學生對報紙版面的選擇、評價,增加學習興趣;展示四幅手抄報圖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鑑賞能力。引導學生概括出版面設計的設計重點。

A、由評價版面圖樣、色彩的優劣,引出重點一:裝飾美化

B、由評價版面分割、規劃優劣,引出重點二:佈局編排

教師小結: 我們所看到的黑板報或牆報、手抄報,除了文字稿件質量要好以外,版面的編排設計好壞也直接影響它的宣傳效果。(板書:版面設計)

二、新授版面設計知識,承前啟後;

1、解釋版面設計包含內容:以課件演示為主,通過一幅作品進行分解。 版面設計就是利用報頭、文稿、各級標題、欄圖、題圖、插圖、尾花、花邊等內容進行佈局編排、裝飾美化的過程。

2、版面設計的一般步驟:

(1)第一步:根據文稿主次進行版面分割佈局。

首先,同學們討論一下,根據你們的經驗,進行版面設計要按照怎樣的步驟進行?(學生討論,討論結果教師板書)

(播放課件2第一步)一份手抄報的文稿內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主要文稿佔的塊面較大,次要的文稿佔的塊面較小,我們在進行版面設計時,首先要針對文稿的主次進行大塊面的分割佈局,這樣才能達到介面編排合理、塊面活潑統一的效果。

A。講解第一步的兩種佈局方式:

a.對稱式佈局

b.均橫式佈局

在版面設計的整體佈局方面,我們經常運用的有兩種佈局,下面請同學們看兩幅事例,觀察一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師出示課件3、4演示,學生觀察總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觀察結果的概括能力) a. 請看第一幅作品,從佈局上看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出左右對稱的佈局方式,以及這種佈局的設計特點。

b. 生觀察並自行給第二種佈局格式起名字。

培養學生的觀察及運用學過知識概括能力。

B。利用兩個事例,辨別兩種佈局方式,加深理解。

(2)第二步:設計報頭、欄圖、題圖及標題字型。

(課件5)在第一個步驟的基礎上,運用前幾節課所掌握的報頭、題圖、欄圖及標題字型幾方面內容,在版面上進行合理的安排。

(3)第三步:謄抄文稿、畫插圖。

(課件6)謄抄文稿時,字跡要工整,插圖要與文稿相輔相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後,看看我們的版面上還缺少什麼?

(4)第四步:畫尾花、花邊、總體調整。

(課件7)當所有的設計工作基本完成時,就要看看有沒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新增潤色,修修補補,讓你的作品更加優秀。 好的版面設計應該是篇目層次分明,文、圖塊面活潑多變、而又有統一感,色彩協調、醒目。

 三、學生作業。

(音樂伴奏,課件8出示創作主題與建議)

(一)給學生提供創作主題;

(二)給學生提供創作建議;

1、素材可以在網上下載或者資源庫中搜集;

2、製作手法可以自行選擇,例如微機、手抄報等等。

3、畫面整潔,有良好的創作習慣。

 四、作業講評,進行小結。

分小組進行講評,對在製作手法、製作創新等方面突出的作品進行師生探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 所學知識結合經驗,談談收穫。提出希望,課後多加練習,踴躍參賽。

板書

課件使用說明表 課件 名稱 製作方法 使用說明

1 利用課件大師 軟體,製作課件; 精彩作品展評

2 版面設計第一步 3 對稱式佈局講解 4 均衡式佈局講解

5 版面設計第二步 6 版面設計第三步 7 版面設計第四步

8 創作主題及建議

設計方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習慣,並區分好習慣和壞習慣,知道一個好的習慣對於自己的重要性,《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

2.主要針對“一天好的習慣養成”,通過討論、畫畫等手段,讓學生了解一天都可以做什麼事情。

3.通過《一天好習慣養成表》的填寫,讓學生為自己一天的生活做合理科學的安排,並按照表格執行,以養成一日良好習慣。

4.通過教師的總結,引領學生一起回顧一年級時的活動,以畫配文的形式再次展現所涉獵的其他好的習慣養成。

二、活動重點:

通過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匯入: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是真空,在我們的身邊和周圍存在著種種不文明的現象,道德垃圾尋找活動旨在引導我們從身邊、從自身細細地尋找種種不良思想和不良行為,並加以辨析,引導我們承擔一個公民的社會義務,關注社會,範文《《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為了讓同學能明辨是非,端正行為,我們將開展“養成好習慣我能行”系列活動。

2.列舉不文明現象:

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把你所看到的一些不文明現象寫出來,並且讀一讀,然後裝進道德垃圾箱。

我們的許多煩惱與生活環境中成員的不道德行為有很大關係。請同學說一說學習、生活中一些小事給你帶來的煩惱(小組為單位)相信從傾聽同學的煩惱中,對你一定有所警示。

3.良好習慣的養成:

在道德垃圾尋找活動中同學發現了自身及同學身上的種種不文明行為。此時,請同學們討論我們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4.我們的承諾:

只要有人亂扔垃圾,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有人在乾淨的道路上隨地吐痰,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有人破壞校園的花草、樹木或公物,我們就要阻止。 只要校園裡有不講文明,不講規範的行為,我們就要阻止。 當我們進入校園時,一定保持衣著整潔乾淨。 當我們承諾他人時,決不食言說到做到。 當我們見到他人有困難時,一定要主動幫助。

5.活動總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會象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讓我們抓緊這養成習慣的黃金時間,行動起來,使我們身上的好習慣越來越多!

設計方案 篇4

一、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1、弟子們()低著頭往前走,()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2、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你們未必能碰見它;()碰見了,()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3、()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

二、短文練習。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1、找出一組反義詞。()-----()

2、“眼前的一穗”指,“最大的一穗”指。這段話告訴我們。

3、你想到哪些關於機會方面的名言?

4、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不能。(填成語)。

三、在方框內填上合適的標點。

(1)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

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

(2)這塊麥地裡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3)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

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設計方案 篇5

認識鐘錶教案及評析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和半時。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使學生養成珍惜時間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1~93頁。

 教具、學具準備

實物鐘錶、實物投影、微機課件;學生每人一個實物鐘錶、每人一張作息表、一張有四個時刻的作業紙。

教學設計

問題匯入

1.(在這一部分,教師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認整時,既明確了鐘錶的作用,又瞭解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還為後面的認識埋下伏筆,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問題分別是:

“你們每人桌上有一個我們生活中的小夥伴,是誰呀?”

“鐘錶是用來做什麼的呀?”

“你們認識時間嗎?”指名學生回答。

[以問題引入,直接明瞭。用設問引起懸念,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課前,我們對學生這一部分知識的掌握進行了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識整時,一部分學生認識半時。通過動手撥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自然地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當然,也有個別學生不認識時刻,所以撥不出來,但他們也會對知識感興趣,認真地看其他人撥。]

2.結合學生經驗,讓學生撥出認識的時刻。

讓學生動手撥一個自己認識的時刻,並提出:不會撥的小朋友可以看看別的小朋友是怎麼撥的。

3.投影展示。

請撥出不同時刻的學生拿著自己的鐘表到投影上展示。(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撥的是什麼時刻告訴大家。)

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a.撥出整時。b.撥出半時。c.撥出幾時幾分。

認識整時

1.結合學生撥出的整時刻,出示其中的3個,讓認識的學生說出時刻,少部分不認識的也會在其中找到整時的特點,慢慢學著認識。

說完三個時刻後,教師規範學生語言:“小朋友們都說對了,但在數學中,我們要把幾點說成幾時,誰能再說一說,這三個時刻分別是幾時呀?”讓學生用“時”字再說出三個時刻。

2.再出示兩個時刻讓學生對整時進一步認識,然後問:“這樣的時刻都是整時。仔細觀察,想一想,你們是怎麼認識整時的?”(總結整時的特徵,使全部的學生都會看整時。)

3.通過整時的認識,介紹分針、時針的名稱。

4.出示2個時刻讓學生鞏固,然後,教師說一個整時讓學生撥出來,全班訂正。

[整時的認識,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分針、時針,並且總結整時的特徵,使少部分不認識整時的學生學會,併為後面學習半時做好鋪墊。]

認識半時

(前面將學生撥出的半時先留下)出示學生撥的時刻,讓認識的學生簡單說一說他是怎麼認的,初步感知。

出示3時半、8時半,讓學生來認(8時半的認識學生有可能出錯,讓認識的說一說是怎樣認的,簡單滲透半時的特徵)。

師引導學生觀察,並對比認整時的方法來討論如何認半時,得出認半時的方法,在對比中加深印象(學生小組討論)。

出示3個時刻鞏固。

[在總結半時的特徵時,我提出了一個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剛才我們知道了整時的時刻,時針和分針指的位置。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半時的時刻時針和分針又指向哪裡呢?我們怎麼來認呢?”這樣可以突破認半時這個難點,並採用討論的方法得到規律,讓學生學會看半時。]

 認識鐘面

課件演示鐘面:時針、分針以及12個數分別閃動。

提問:“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通過課件演示和學生的介紹,最終使學生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即可。]

 寫時刻

1.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

出示2個整時、1個半時讓學生認,並問一問在哪裡見過這種表示方法,為後面的寫法做準備。

2.寫時刻。

教師板書,學生學寫,並知道數字表示法和電子錶的表示方法是一樣的。

學生完成作業紙上的內容,小組訂正。

綜合練習

1.找座位(課件操作)。

2.小朋友的一天(動畫演示),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並使學生知道每天有早上的6時和晚上的6時。

讓學生填寫自己的起床和睡覺時間。

3.師或生說出時刻,讓全班學生在鐘錶上撥出時刻,並及時反饋。

4.教師撥出5時讓學生認,並依次撥出6時、7時。通過撥表認識整時的順序,並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結束語

“時間就這樣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而且再也回不來了,所以小朋友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時間,讓我們做時間的小主人,好嗎?下課。”

 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包括認識鐘面、認識整時和半時等,主要是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和半時。由於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的非常密切,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進行了調查,知道學生對鐘錶有一些認識,瞭解鐘錶的作用,大部分的孩子能認整時,有少部分學生認識半時,知道鐘面上三根針的名稱。因此在新授部分,結合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將整時和半時在一課時進行教授。大部分的孩子雖然認識整時刻,但沒有想過整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指在哪裡,瞭解了這一點,對認識半時也有幫助。所以我沒有利用教材的主題圖,而是直接讓學生認整時,並在此基礎上認半時,增加了課堂容量,也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教材所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比較有代表性,而且與學生的生活聯絡比較密切,如課本主題圖所出示的7時、8時、3時半、8時半等。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課本所給出的時刻,通過這些時刻來學習認識整時和半時。第92頁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圖與學生實際非常吻合,而且畫面非常生動真實,也在練習中進行了應用。

二、改進和補充教材資源。

為了突出鐘面上的時針、分針和12個數,我製作了這樣一個課件:出示一個鐘面,時針、分針和鐘面上的12個數字可以分別閃動,便於學生認識。

在本課的內容中,第92頁是結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鞏固對整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要轉兩圈。我對這部分教材進行了改進。

1.將六幅圖做成動畫的形式。這個練習是在最後部分出現,學生的注意力開始分散,應用動畫可以重新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

2.將六幅圖分為三組:上午、中午、晚上,每一組分別出現,可以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知道一天中有早上的7時,也有晚上的7時。

3.對六幅圖中的時刻做了部分修改。將起床改為6時半,做操改為9時半,睡覺改為8時半,這樣更貼近學生生活,也起到了綜合練習的目的。

對課本練習十六的第3題的改進:在本節課最後,教師用大的鐘表撥到5時,問學生:“5時過1小時是幾時?”“6時過一小時是幾時?”並總結:“時間就是這樣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了,再也回不來。”通過此練習,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三、創造性提供的資源。

在綜合練習中,第1題設計的是“找座位”,是5個小動物胸前各有一個鐘錶,上面有不同的時刻,還有5把椅子,每把椅子上有數字表示的時刻,給5個小動物找到和它胸前時刻相同的椅子,小動物就可以坐在椅子上,否則,它就回原來的位置,拖動用滑鼠來操作。這個練習既鞏固了對整時、半時的認識,也鞏固了對數字表示時刻方法的認識,同時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在知道了課本上第92頁圖中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後,我又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寫出自己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覺的時刻,讓他們知道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專家評析

這是教材改革以來,第一次讓剛入學不久的孩子,初步認識鐘面,並能正確地讀出整時、半時的時刻。教師教案的設計大膽、開放,不僅改變了教材的呈現形式,還豐富了教材的資源,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從整節課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遵循學生的實際,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動”中自然地、愉快地、主動地獲取知識。

今天是高科技的資訊時代,不可否認,學生能從校外獲取大量資訊。因此,課前教師對孩子的知識基礎進行了深入瞭解,知道了多數孩子基本能認整時,少數孩子也能認半時或其他時刻。於是,課的一開始,教師就讓孩子“試著撥出你認識的時刻。”事實證明,這一大膽設計,引起了孩子極大的興趣,給了不同的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撥表、觀察討論、孩子講解、互相評價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自悟,從而獲取了新知識。

2.注重培養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永不滿足的精神。

認識整時和半時放在一節課,對比教學,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能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全班交流學習情況,使學生在探索、體驗中逐步獲取新知識。學生自主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紮實、靈活。

3.形式多樣的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

課堂上老師多次表揚、鼓勵學習,發“小紅花”、“小紅果”激勵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反饋,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總之,這節課無論從課的設計,還是從教師的臨場發揮上,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始終把自己放在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位置,學生始終處在一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使教與學真正融為一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