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設計方案通用【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18K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設計方案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設計方案通用【4篇】

設計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1、德育點:

讓學生深入體會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深情。

2、創新點:

通過被打事件展示父親對自己的深情。

3、能力點:

把握父女間的深情,瞭解插敘的巧妙。

4、知識點:

字詞、插敘、語帶雙關的標題。

【學情分析】

教育正處於改革的過渡期,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往往不被兒女理解,因此,父母和兒女間的矛盾也就較為普遍,通過本文教學,讓學生學會體會父母對兒女的深情。另,作文需要插敘,但學生不知如何自然巧妙插敘,可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練習 。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匯入新課

學習要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掌握字詞;體會文中貫穿的情感。

(由上學期的作文媽媽的嘮叨匯入)

1、由兩名同學分別說一下自己對媽媽的嘮叨的感受。

2、教師匯入:

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的關愛,這其中包含媽媽的嘮叨、父親的責罰。在這嘮叨和責罰中包含著父母對兒女的一種怎樣的感情呢?學了本文後相信你會有深刻理解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大意。

1、檢查預習:

文中回憶了關於爸爸的哪幾件事?

明確:第一件事:鼓勵我在畢業典禮上致感謝詞。

第二件事:爸爸逼我上學。

第三件事:鼓勵我去郵局寄錢。

2、檢查字詞後朗讀課文(讀這三件事)。

⑴ 朗讀,評議、看誰讀得準確,有感情。

⑵ 學生自學字詞。

(註釋中帶注音的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寫完後自查)

三、體會文中貫穿的感情

1、學生邊默讀邊思考:文中貫穿著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舉例說明。

明確:文中貫穿著作者對父親的摯愛和父親對作者的關愛之情。

2、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對此加以說明。

參考: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

我問爸爸,能不能起來

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

英子,不要怕

沒有爸爸,你更要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

小結:重點是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的、懂事的情感。

3、自由朗讀,體會文中貫穿的思想感情

四、作業

課後研討與練習一、二。

【課後記】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

學習插敘的表達手法。

學習要點:巧妙的插敘;正確理解被打事件;理解語帶雙關的標題;學習插敘的表達手法。

1、理清記敘內容。(按時間順序)

參考:爸爸逼我上學,送花夾襖──爸爸鼓勵我到郵局寄信──爸爸生病住院──畢業典禮上我致謝詞──爸爸的.花兒落了 。

2、再讀課文,對照課文的記敘順序,明確哪是插敘?

參考:畢業典禮(回憶1)──爸爸生病(回憶2)──逼我上學,送花夾襖──畢業典禮(回憶)爸爸生病──爸爸喜歡花──畢業典禮主任講話──(回憶爸爸鼓勵我到郵局寄錢──畢業典禮結束──爸爸的花兒落了。

3、對照課文,理解插敘的妙處:

爸爸說的那些話與插敘的內容有關?

(學生從課文中找,並進行交流)

參考:明天要早起

不要怕, 你要學做許多事

4、從爸爸的這些話中,我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根據理解回答。

5、寫畢業典禮結束後的內容有什麼作用?

6、理解最後兩句: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語雙關

(花落,爸爸去世)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點明主題

(在爸爸的關愛下,在經歷過許多事後,我體會到自己長大了。)

二、拓展延伸

1、如何理解被打事件?你有過被打的事嗎?被打後你是如何想的?

2、作者沒寫被打後的想法,只寫我聽到這兒,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致於流出來,你猜測一下,她的心裡會怎樣想?

3、這次捱打,與我的成長有關嗎?爸爸的打中含有什麼感情?

六、佈置作業

1、把課堂上研討的問題整理出來,寫在作業本上。

2、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軌跡,那些事情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設計方案 篇2

晨間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正確使用禮貌用語問好

重點:

生活活動:進餐

重點:會飯菜搭配,不挑食

自主活動:自選玩具

重點:能按標記取放玩具

教育活動:好聽的聲音

活動目標: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2、初步瞭解同種物體,由於數量的多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3、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小薯片捅,蠶豆、米、綠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小桶發出聲音。

出示空的小桶,“今天小桶娃娃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

教師搖動空小桶,“你們聽,怎麼沒聲音?”

1、教師設問:

你有什麼辦法讓小桶發出聲音?(在小桶裡裝上東西)

“我們一起動手讓小桶娃娃發出好聽的聲音,在你的小桶裡裝上一樣東西,蓋好,握握緊,搖一搖、聽一聽。”

幼兒探索、操作。

2、集體探索:

“你們的套桶娃娃發出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你的套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3、交流、分享:你在小桶中放了什麼?(個別回答)

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來學一學。(集體)

這個聲音像什麼?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小桶裡發出的聲音不同。

1、分組活動:

讓幼兒嘗試換一種東西放在小桶中,搖一搖,聽一聽。

“小朋友在套桶裡放了一種東西,你想不想再換另一種東西放在套桶裡,聽聽剛才的聲音和現在的聲音一樣嗎?”

“小朋友拿著你的空套桶找一組你沒玩過的放在你的套桶裡,搖一搖、聽一聽。”

2、教師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

讓幼兒比較前、後兩種聲音有什麼不同。

“你第一次玩了什麼?這一次玩了什麼?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教師讓兩個幼兒比較,“你們倆的小桶裡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3、集體討論,請三位幼兒示範。

“小朋友,你們聽,他們的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請你們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裡裝的是什麼?”

得出結論:不一樣的東西,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三、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小桶裡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師演示兩個裝有同種物體的,數量不同的小桶,讓幼兒比較。

“你們既能聽出聲音來又能猜出來,真能幹。”

“我這裡也有兩個套桶娃娃,你們聽一聽,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你們來猜一猜,這個套桶裡裝的是什麼?”(幼兒猜測後,開啟讓幼兒驗證)兩次。

“為什麼一樣的東西,在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呢?”(一個多、一個少)

得出結論:一樣的東西,一個多,一個少,它們在小桶中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

四、集體用會響的套桶為樂曲伴奏。

“小朋友的小桶娃娃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那我們來為樂曲《小手爬》伴奏。”(集體伴奏兩遍)

五、結束活動。

室內活動:小桶娃娃穿新衣

目標:能沿燜線撕紙,會正確使用膠棒,體驗成功的樂趣。

重點:雙手捏住燜線的兩側,上下分別用力。

戶外活動:

1、響桶娃娃操

重點:能積極參與活動,模仿老師的動作。

2、遊戲:響桶送給好朋友

重點:能在平行線間自然地走

3、自主活動

重點:能按意願進行活動,探究小器械的多種玩法。

設計方案 篇3

下面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看書時用筆標出你認為應該掌握的內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內容,看完書之後,我會要求大家合上書本,回顧你記憶中的本課內容。

〔合書布點〕(約10分鐘)

△採點布點 學生閱讀完教材後,先指定二、三名同學講述教材內容,然後由其他學生補充。強調當有同學講述時,其他同學要注意聽,不得隨便插話,如有不同意見,必須在他人陳述完之後,舉手發言。教師根據學生講述的內容採點、布點(板書)。

傳說:結繩記事 倉頡造字許慎《說文解字》

萌芽:刻畫符號 六書(假借、轉註)

甲骨文:定義、發現、地位、構字四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

漢字的作用 智慧的創造和結晶 維繫中華民族的根

(說明:學生述點情況較好,都能認識到甲骨文的重要性,但對漢字作用的理解存在問題。有位同學把“倉頡造字”說成“許慎造字”。)

△布點小結

東漢時,文字學家許慎編寫了一部《說文解字》,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學專著,也是現存最早的字典。這裡同學們注意漢字構字和使用的“六書”與構字方法的區別,也就是說:構字四法(也有人稱為“四象”,沒有為學生引入這個概念)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另外兩個假借、轉註是漢字的使用方法。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漢字是我們的母語,她是我們祖先智慧的創造和結晶。當然,這一點是所有文字的共同點。作為文字,漢字還有不同於其他文字的地方。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隨著所在國家的滅亡而消亡了,多數文字都由象形逐漸走向拼音,只有漢字形聲表意,歷千年而不衰。即使在電腦時代,漢字仍是當今輸入最為快捷的文字之一。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方言不同、語音不通,南方人講的話北方人很難聽得懂,北方說的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是啥意思,但當這些話語成為文字時,形聲表意的方塊字,卻人人都能心領神會,彼此溝通。因此,漢字不僅是一種傳情達意的工具,還是聯結和維繫中華民族的`根。我們前面說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在這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學生在述點時,漢字的作用講的不夠,我在總結時,把這部分內容放在前面講了)

〔分層推進〕(約20分鐘)

△再讀教材

△快速提問

①中國古代有哪些關於文字起源的傳說?(結繩記事、倉頡造字)

師:引導學生看“結繩記事示意圖”及小字內容:“古者無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強調其“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通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

“倉頡造字”這個傳說:注意兩個時間概念“戰國時期”、“黃帝時代”。相傳他“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

②為什麼會有倉頡造字引起“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樣的傳說?

第二課時

①提問:上節課佈置的問題。

學生回答集中於解釋這個傳說,也有同學說倉頡聰明、人們掌握了文字引起萬物的害怕等各種答案,但沒有同學從古人對文字的態度這個方面來回答問題

②我國文字是由什麼逐漸演變而來的?(刻畫符號)

指導學生看書,要求學生標出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

畫出符號,請學生猜測

③甲骨文

⑴什麼叫甲骨文?(學生讀課文)

⑵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強調:王懿榮)

⑶甲骨文在文字演變中的地位?(強調:比較成熟的文字,與今天的漢字一脈相承)

⑷什麼是構字四法?(回憶上節所說的“六書”)

要求學生到黑板前完成“閱讀與思考”:山(象形)、刃(指事)、林(會意)、渭(形聲)。二班和五班,一次OK。六班找了兩個學生都沒有做對。(好班裡的南郭)

④甲骨文後相繼出現哪些字形?(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

引導學生回憶小篆、隸書的有關知識。

指導學生看“漢字字形圖”

介紹有關“虢季子白盤”的資料。(脣亡齒寒、劉銘傳)

〔貫通評價〕

本課我們學生了“漢字演變”,我們知道:結繩記事和倉頡造字是文字起源的傳說。我國文字是由刻畫符號逐漸演變而來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與我們今天的漢字一脈相承。甲骨文後字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結構仍沒有變。漢字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同時還是聯結和維繫中華民族的根。

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第20課“青銅鑄鼎”,請同學們完成《基礎訓練》上的題目後,閱讀第20課的內容,下節課,就不專門留時間讓同學們閱讀了。

設計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自然常識》第四冊第4課。本課在學生認識了沉和浮的現象之後,指導學生學習有關水的浮力的知識;從能力培養來看,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的系列。

三維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浮沉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水中浮著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浮在水面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鐵釘、鑰匙、積木、彈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鐵塊、橡皮泥等。

2.ppt動畫出示各種水的浮力應用圖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引入。

2、出示課件,學生觀察,說說觀察到了什麼?

3、教師演示浮、沉的圖片 引出:浮 沉

4、學會手語“浮、沉”。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1、引導做實驗1,研究物體放入水中的沉浮情況

(1)請學生出示自己準備的材料,並介紹。

(2)實驗前要求: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地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添在實驗記錄表裡,實驗完畢把手中的材料分類。

(3)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4)彙報實驗結果。

(5)小組討論在生活中哪些物體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下沉?

(6)學生彙報討論結果。

2、做實驗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1)小組討論:設計實驗來研究泡沫塑料為什麼浮在水面上。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a、將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覆輕按,感受手有什麼感覺?

b、將泡沫塑料等壓到水底,手一鬆,有什麼現象發生?

(3)彙報實驗結果。

(4)交流討論:手的感覺及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5)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這種力叫浮力。(板書課題:水的浮力)

三、作業P13的學說話。

1、課件顯示。

2、學生思考後回答問題。

四、小結

在水中的物體,有的會浮在水面上;有的會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收到水的浮力。

五、拓展思考

用彈簧秤分別稱物體在水中和空氣中的重量,有什麼發現?

板書設計:

水的浮力

浮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