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理財險對個人投資的實際影響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摘要:在當今"負利率"的時代背景下,投資者已經不再將儲蓄生息視為積累財富的唯一方式,理財險逐漸代替銀行儲蓄成為保險投資的不二選擇,發展態勢漸趨繁榮的理財險是否能夠真正為投保人帶來可靠的收益,本文將通過對理財險大類目下各個不同類別險種的對比,以及對理財產品較高預期收益率背後暗藏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和解讀,指出其利弊共存的兩面性,揭示理財險對個人投資的實際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大眾做出理智的投保選擇和投資行為。

揭祕理財險對個人投資的實際影響論文

關鍵詞:保障; 投資; 最低保障利率; 資金門檻; 投保期限; 退保損失;

近幾年來,在央行不斷實行降息將準的"雙降"背景下,我國開始步入負利率時代,將閒置資金存放於銀行已經不再是最保險穩健的投資選擇。再加之網際網路金融的不斷髮展帶動了網際網路保險行業的異軍突起,大眾的消費觀念也漸趨開放,傳統的保險意識不斷更新,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環境下,"理財險"作為一種講究策略、便捷高效的投資方式自進入投資市場以來便深受大眾歡迎。資料顯示,2015年前10個月,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萬能險)和投連險獨立賬戶(投連險)新增繳費合計6564億元,同比增長90。86%,佔整體保費的比例上升了10%至32。2%。其中,萬能險新增繳費6024億元,同比增長84。6%;投連險新增540億元,同比增長206%。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理財險對個人投資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實際影響,還需要用事實和資料來說話。

2011年以來,保險行業的發展進入瓶頸期,增長急速放緩,處於調整和轉型階段。在此之前,壽險公司可憑藉以利潤換規模的運營模式,依靠大量的銀保業務來擴大規模。然而,在2010年11月銀監會發出了禁止保險公司人員在銀行駐點銷售的通知,使得壽險業在2011年出現負增長,之後的2012年和2013年的增長也漸趨低迷,直到2014年才出現了扭轉的趨勢。

其實,這無非是銀行保證其業務規模的一種排他行為,自銀監會發出禁止保險公司銀保業務的通知以來,銀行的各種理財產品開始大規模發展,這就直接導致壽險保費被分流,規模迅速縮減,壽險的發展陷入低谷。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下,為了保持較高的.競爭水平,保險公司推出的各種理財產品不得不拿出"高收益"的利器來吸引大眾眼球,並且越發熱衷於高收益,逐漸偏離了保險保障的本質。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緣於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於整個行業發展理念的偏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良考核機制所導致的。這種偏離本質的發展理念無疑為企業的長期經營埋下"禍根",長遠看來,也必將對客戶的利益造成損失。事實上,近幾年來我國保險的平均投資收益率並不高,三次峰值分別出現在2007、2009和2014年股票市場走勢利好的局面下,具有較大的投機性,難以支撐負債成本高的理財型保險產品。

其次再從理財險的分類和特徵入手進行分析,理財險,簡單說來,就是一種附加了投資功能的新型人壽險種,具體分為投連險、分紅險、萬能險和家財險,除了投連險具有高風險高收益、透明度高、個人投資水平起決定性作用的特徵以外,其他三類險種風險相對較小,且由保險公司和客戶共擔風險、共享利益,以基本保障為首要目標,下設最低保障利率,總體看來,是一種較為穩健的投資方式。

然而,理財險是否真正能夠在為客戶提供資金保障的同時帶來可觀收益還需要根據險種的運作模式、資金動向、收益來源等特徵結合具體的經濟環境和個人選擇進行深入分析。中小型保險公司保費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萬能險的銷售。客戶一般青睞於萬能險所提供的2%~5%的最低保證年化結算率,然而,普遍被大眾所忽略的一點是,大部分保險公司在宣傳時使用的是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不同於最低保障利率,是否能達到預期水平,並非保險公司所能決定的。儘管某證券研報顯示,近年來的萬能險產品中,年結算利率分佈在4%~6%之間的產品佔比最大。但是,這種收益水平是否能持續下去還要看企業長期的投資能力。因此,所謂的萬能險也並非一種無風險的投資。

有業內人士稱,當經濟形勢不利、資金週轉困難或是企業需要大額資金進行高速擴張時,為了保證資金的持續流入以及對客戶的信譽度,即使達不到預期的投資收益率,企業也會動用自有資金去彌補投資人,這無疑是一種"拆了東牆補西牆"的應急方法,長遠來看,不但會造成企業內耗嚴重,而且會使投保人的收益失去保障。因此,作為一名理智的投保人,在選擇投保公司時一定要謹慎,這和在變幻莫測的股市上選擇合適上市公司的股票有類似之處,一定要對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運營狀況、資產負債規模以及盈利水平進行詳細瞭解,切勿被短期的高收益矇蔽了雙眼,要著眼於企業長期投資水平,做出理智的投保選擇。

另外,理財險還憑藉其較低的資金門檻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一般銀行的理財門檻較高,以5萬元為下限,相比較而言,保險公司的低門檻更具有吸引力,大型保險公司5000元起投,而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則千元即可起投,除此之外,一些保險公司為了擴大業務量,開啟線下網際網路銷售市場,甚至推出了一元起購的理財險種。然而,低門檻的表面福利背後卻隱藏著潛在的風險,因為購買理財險需要交付一定的初始費用,而且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投保期限意味著一旦退保,便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以萬能險為例,業內一般按千分之八收取初始費用。在投資之前,險企已經扣除了部分資金當作初始費用和其他成本,因此萬能險的整體收益在前幾年不會很高。將保費交到險企後分別進入風險保障賬戶和投資賬戶,投資賬戶裡的資金由險企代為投資,收益上不封頂,下設最低收益。然而,投保期限卻長達二十年之久,1年內退保的話,需要5%的費用,兩年內退保則收取費用4%,3年內退保收取3%費用,這意味著你退保獲得的收益還不一定能覆蓋支出的費用。值得寬慰的是,萬能險之所以萬能就在於它具有交費靈活、保額可調整、保單價值領取方便的優勢,即投保人可以根據個人收入的變化選擇緩交或停交保費,也可過三五年或更長時間以後繼續補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直接退保造成慘重損失的不利影響。

眾所周知,保險公司的業務量和業務員的銷售水平、經營業績直接掛鉤,而業務員的獎金提成又同其手中的訂單量直接掛鉤,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業務員可能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客戶,搶單子。網上甚至有業內人士爆料保險營銷員最高可月入百萬,雖然不排除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保險行業暴利的一面。而且很多保險訂單都是客戶先付定金然後雙方再簽訂合同,很多業務員都是昧著良心做保險,沒有完全告知投保人所有的保險條款。但是保險意識這東西一時間也確實很難讓投保人接受,所以保險銷售才會這麼難做,也就有隨之而來的高薪。筆者的父親就親身經歷了類似的事情,在一個身為保險銷售員的親友的推薦下購買了某保險公司的一份理財險,合同簽訂前,業務員說得天花亂墜,好像不買這份保險就是人生的一大損失,筆者的父親始終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然而,公司經理為了快速拿下這筆訂單,竟然提議讓該親友先為父親墊付四千元的定金,這樣一來,就成了"到手的鴨子"飛也飛不掉了,父親就這樣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稀裡糊塗被迫購買了這份理財險。當父親仔細研究覺得並不合適的時候,已經過了合同中所謂的猶豫期,退保的損失慘重。一來不想承擔損失,二來顧及到朋友之間的情分,父親只好作罷。

總而言之,理財險不僅是消費者長期關注的熱點,也是監管機構的重點監管物件,最終還需迴歸"保障"的本質。購買理財險是否能為投保人帶來實際收益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投連險的高風險高收益的雙重性使得投保人的資金存在一定的風險性,適合追求高收益的風險型投資者;萬能險風險小,且保費可根據收入狀況隨時調整,適合保守型的工薪階層投資者;分紅險以保險保障為目的,兼顧投資功能,投資部分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也屬於較為穩健的投資。投資型家財險風險最小,屬於典型的儲蓄替代品,以略高於銀行存款的收益吸納鉅額現金流,固定收益的做法也比較受保守型客戶的歡迎。保險產品琳琅滿目,需要大眾擦亮雙眼,根據險種的保費和基本保險金額估計最低收益率,並和銀行利率作比較,從而才能確切得知在較長的投保期限內購買一份理財險是否有較高的價效比,要根據個人經濟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看似受益匪淺的萬能險,某理財經理分析,並不適合小額且流動性不足的客戶購買。除此之外,要謹防保險業務員帶有強烈誇張成分的推銷說辭,有一雙明辨是非的眼睛和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意識,不被一時的利益衝昏頭腦,做一名理智的投保人,才能真正從保險中受益。

參考文獻

[1]鄭偉。中國保險業發展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02—0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