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論文(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9W

現如今,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技創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技創新論文(15篇)

科技創新論文1

摘要: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培養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起著積極作用。生物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生物技術專業中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著重闡述了青海師範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的現狀及實踐效果,以期為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新團隊;生物技術專業;構建;培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國家今後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靠大量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無疑是培養這類人才的主陣地。但從近年來看,大規模擴招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嚴峻挑戰,加之我國大學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不同程度地存在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不強甚至缺乏等不足。因此,如何鼓勵和引導在校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是當前我國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生物技術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專業,在醫藥學、農牧學、園林學、環境科學、食品科學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工作崗位青睞於具有一定科技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就迫使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應該掌握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較強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為了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除了在相關理論和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外,還專門在大學二年級學完專業基礎課程後,結合專業實踐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以組團形式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課題或自主申報各類科技創新專案。筆者作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教師之一,全方位地參與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和培養工作,頗有一些體會,本文就談談青海師範大學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和初步培養實踐效果。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

(一)科技興趣小組

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因為志趣相投而組建成科技小組,在業餘時間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如海洋興趣小組,曾經得到了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共青團中央的大力支援,每年展開海洋知識競賽等活動;插花花藝興趣小組得到了青海省花卉協會的大力支援,多次主辦了省、校級大學生插花花藝比賽,參與了20xx年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室內插花花藝比賽和20xx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國際(室內)比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此外,還有環保興趣小組、網路興趣小組。在這些科技興趣小組中,既沒有老師的嚴格監管,也沒有絕對的學術權威,唯有的是成員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和自由平等的氛圍,這是團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優勢,在提高大學生科技文化素養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創新社團

本著“共同締造校園文化,攜手保護自然環境”的服務宗旨和“讓我們的‘藍眼睛’,藍色而不再憂傷,美麗而不失和諧”的服務理念,我院於20xx年9月成立了大學生“藍眼睛”協會。該社團以國家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相關檔案精神為指導,結合青海省生態環境現狀,立足於服務青海省“生態立省,綠色發展”戰略,致力於“青海湖溼地保護”、“母親河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等各項公益環保活動,用大學生飽滿的熱情,成為新時代的“綠色生力軍”。經過十多年的風雨拼搏,現已成為國內高校知名學生社團,曾先後被評為“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先進集體”、“全國高校優秀學生社團”、“中國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先進單位”、“省級優秀學生社團”、“省級優秀社會實踐服務團”、“青海省保護野生動物先進社團”等。

(三)科技專案團隊

青海師範大學自20xx年實行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案制度以來,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積極組團申報專案。截止目前,已成功申報了近30項科技創新專案,其中“藥用植物獨一味的植物組織培養”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一種大小鼠固體制劑的灌胃器”獲青海省20xx年“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湟水河水質分析與檢測”專案於20xx年獲共青團中央資助10萬元,這是我校獲共青團中央資助的.首例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案。此外,學院以生物技術專業老師的科研專案為平臺,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專案;同時,也鼓勵每個老師圍繞科研專案組建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團隊成員主要涵蓋研究生、高年級大學生。充分利用老師的科研專案平臺和研究生及高年級學生的“傳幫帶”作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科技專案團隊。這些團隊的構建有力促進了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蓬勃發展。

(四)校企所合作團隊

以育人為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是當今高校的發展方向。近3年來,學院在“校企所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大框架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互利共贏為目的,與青海清華博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十餘家企業及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依託企業、研究所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圍繞企業或研究所的特定研發專案“,教師+學生”組成技術團隊進入企業、研究所,幫助其提高產出效益。此外,學院正在與西寧市城南某社群協商籌建“教學—科研—社群”三位一體的科創團隊,如果該團隊能成功組建,則會進一步提升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服務功能。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培養

(一)實施導師制

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與熱情,學院經常邀請校內外知名教授、專家以及專業負責人進行不定期的講座,介紹生物技術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除此之外,學院還專門設立本科生科創導師制,對學院副高階以上職稱的教師實行了本科生科創導師聘任制度,每5年為一聘期,導師的指導工作納入年終工作量量化考核中,激發了導師的積極性。在科創活動中,實行“本科生———導師”雙向選擇制,導師可以選擇學生,組成科創團隊,參與自己的科研專案或指導學生申請科創專案,從專業思想引導、科學作風養成、科學技術訓練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科創導師,主動參與導師的科研專案或在導師的點撥下自主申報科創課題。自20xx年學院實行科創導師制以來,在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先後有20餘名教師擔任本科生科創導師,100多名學生直接參與導師科研專案,30餘人在導師指導下自主申請了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專案。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團隊目標

團隊目標是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它能使團隊成員在心理上彼此認同,產生一體感,增強集體意識,從而產生團隊精神。學院根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在導師和學生工作組老師的共同指導下,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和能力等,制定能鼓舞人心的切實奮鬥目標,並把目標具體分解給每位團隊成員,使每位團隊成員都清楚自己應承擔的任務和工作,並迸發出行動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為團隊目標而努力。

(三)提供基本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援

生物技術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培養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以一定的物質和資金為保障。學院通過以下途徑以儘量滿足大學生科創所需物質和資金:開放實驗室。學院目前有青藏高原環境與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動植物資源省級重點實驗室、青海省溼地生態系統省級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中韓野生花卉資源研究所和青海省生命與地理科學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大部分實驗室實行開放制度,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可以隨時進行使用。依託青海教育廳、青海師範大學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大學生科創團隊成功申報科創專案後,獲得相應經費資助。學院引入了各種型別的創新基金,如設立校企合作基金。導師科研專案經費資助。近3年來,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科創團隊已獲各類資助達20多萬。

(四)建立規範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規範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科創團隊維繫的內在動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否要立項,如何資助,如何考核,怎樣獎懲等一系列事宜都要有規範的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使其有條不紊、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學院在學校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對相關規定進行了細化,有效促進了大學生科創團隊的良性發展。此外,學校、學院設定了良好的獎勵機制,既有團隊獎也有個人獎,既有精神獎勵也有物質獎勵,譬如:學院將參與科創團隊的成員按其貢獻大小,在年終操行評定中加一定分值;獲得科創獎勵的同學優先推薦攻讀免試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的按照論文級別的不同給予不同的獎金等。這些舉措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參與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和競爭性,使我院本科生科技創新研究專案申報與獲批的數量每年位居學校前列,獲獎人次也逐年增加。截至目前,已有近30個本科生科技創新專案獲得學校資助,有12篇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參與發表的研究論文。

作者:王慧春 王文穎 杜軍華 單位:青海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王小兵.地方高校本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組建及培養髮展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xx.

[2]鄭明濤,劉應亮,羅穎,盧其明.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的構建與實踐———以華南農業大學材料化學專業為例[J].廣東化工,20xx,41(24):153-154.

[3]韋原蓮,楊振德,廖秋玲,彭瓊,黃秀英.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團隊精神的培養[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31(6):85-88.

[4]王慧春,王文穎,杜軍華.基於開放性實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xx,(16):212-213.

[5]唐傑,林立,劉家芳,李海娜.電力電子技術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15(3):76-78.

[6]王玉林,朱慧玲,袁鋒偉,蔣彥,謝靜.機電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科技團隊建設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87(3):53-55.

科技創新論文2

當前,在移動網際網路等高新技術的引領下,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依託網際網路進行網購,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習慣,用郵方式因此改變。2014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工作會議把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轉型發展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進行戰略部署,郵政將業務發展的重心轉移到電子商務寄遞類市場,以此作為郵政業務轉型的突破口和重要經濟增長點。然而,中國傳統郵政網路適應普遍服務的體系架構和服務理念,與電子商務市場需要之間的深層次矛盾越發凸顯,全網各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執行效率不高、執行質量不穩定、社會資源運作經營能力差,已經成為郵政進軍電子商務寄遞市場的瓶頸。

1網運業務技術支撐能力發展現狀

1.1網運資訊化建設起步較早、基礎比較紮實

中國郵政網運資訊化建設從2001年開始,歷經13年的建設發展:在生產層面,中心局實現了所有生產環節的電子化操作,規範和優化了作業組織和生產流程,減輕了勞動強度,有效提高了中心局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質量;在管理層面,網運資訊系統已成為郵政集團公司控制中心局內部生產和全網郵件運輸的業務管理平臺,保障著全網郵件生產運輸的全面管理和正常秩序,併為網運進一步推進業務改革和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2中心局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提升

近年來,郵政集團公司不斷加大中心局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能力的投入,2012年改造了全國27臺信函分揀機,2013年為全國20箇中心局改造、更新了22臺交叉帶分揀機、皮帶機傳輸和平刷輔助分揀裝置(目前全網共有38臺交叉帶分揀機),2014年為全國各省會中心局配置安裝了81臺掛信分揀顯示裝置。這些裝置在中心局廣泛深入的應用,為網運下一步推行流水化、大規模生產作業提供了前提條件。

1.3全國郵件運輸方式改革基本完成

郵政集團公司2013~2014年實施了運輸方式改革,2014年撤銷火車郵路81條,2015年計劃撤銷57條一干火車郵路,佔全部火車郵路的52.7%,調整點對點火車數量為改革前的2.78倍。郵政運輸方式的改革,解決了中心局生產作業和郵件運輸受制於火車執行時刻的限制和組網相對固化的弊端,網運全環節生產和運輸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大大提高,為中心局流水化作業、科學化運輸組織和動態排程提供了發展空間。

2網運業務技術支撐能力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技資訊化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在雲端計算技術的支撐下,大資料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重要戰略資源。網運資訊化在近十年的網運生產應用中,積累了海量寶貴的生產資料。據統計,網運系統日均產生資料量總包約1000萬條,給據郵件350萬條,報刊分發資料450萬條,全國中心儲存各類網運資料已達20T,這些資料應用在引領郵政網運生產和管理方面,還沒有發揮其應有價值,對標現代化中外先進寄遞企業和自身發展目標,還存在以下差距。一是中心局生產資訊化融合度不高、作業流程不合理、執行效率低下。目前,中心局生產和郵件全網運輸以滿足郵政普遍服務為目標,僅僅實現了傳統生產作業的電子化操作,而生產管理資訊化程度低,無效生產操作多,人力、裝置和各種隱性資源效益損耗嚴重。二是郵路運輸智慧化、科學化程度低。目前,全網郵路運輸組織是基於沿用多年的郵政網路結構、鐵路運輸網而制定,郵政集團公司、各省分公司分級管理省際一干、省內二幹、區內和市趟郵路,沒有根據市場發展需求、網運生產資料、資源資料等利用模型工具,對全網郵路、執行計劃進行整體智慧規劃和統一動態指揮排程,網路執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三是郵政網運生產製度滯後於業務發展需要。網運傳統生產製度落後,中心局過去按班次“總進總出”、逐環節“交接驗收、勾挑核對、平衡合攏”、“向上一環節發驗”等生產製度已經不適應網運流水化、現代化大生產。四是網運資訊系統的應用、覆蓋範圍不夠全面。目前網運資訊系統生產前臺在部分地市、縣市、省內郵路還沒有全面上線應用,省內郵路,尤其是郵區內和縣內郵路的執行管控力度比較薄弱,互聯互通資料不盡完整,很難做到郵件全程時限的管理和控制。五是網運資訊化應用層次較低,目前僅限於複製和區域性優化傳統的手工作業和管理流程,實現基本生產、運輸計劃以及初級統計功能,對網運生產資料的挖掘、鑽取和加工深度不夠,未能對海量生產資料進行模型化、智慧化和視覺化分析,生產資料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尚不能通過系統進行管理輔助決策。

3網路執行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

郵政網路執行轉型升級主要內涵包括:以中心局三項制度改革和機械化、自動化生產裝置執行為基礎,建立郵件處理中心的流水化、現代化作業模式;以提升網運大資料應用和智慧排程水平為手段,建立營、分、運、投四大環節聯動、快速集散的網路組織架構和運輸科學化管理,實現由滿足普遍服務的傳統郵政網向服務電子商務寄遞市場的現代郵政網轉型升級。

3.1中心局三項制度和PDA生產操作方式改革

三項制度改革規定給據郵件以每個郵件為單元進行全程跟蹤,在郵件收寄、離開收寄網點、到達出口處理中心、出口封發、離開出口處理中心、到達進口處理中心、進口封發、離開進口處理中心、到達投遞網點、郵件妥投等10個軌跡跟蹤點和4個交接責任段落(合併了開拆、供包和封發掃描),確定了郵件內部處理的基本生產作業制度和原則。三項制度改革重新設計了郵件發驗處理機制,提出了“以郵件和總包條碼掃描作為確認郵件實物曾經在本環節出現過的唯一依據”原則,改變了傳統的“向上一環節發驗”模式,取消各局之間互發驗單和複驗,對於各局和各車間之間總包、郵件的少件及規格差錯,統一在全國中心由系統集中進行全程平衡、動態合攏和責任判定,避免了低效的推諉扯皮。三項制度改革從理論上確定了中心局郵件內部處理的基本生產作業制度,在實際生產中推行PDA操作為中心局帶來生產管理方式上的改變,由原來“郵車到達—微機室掃描路單—下載網上資訊—上傳批處理槍—分配勾核任務”的逐級生產管理模式,轉變為由每個轉運卸車人員隨時根據郵車到達情況,掃描郵車派車單進行封車、解車、下載資訊和完成勾核,封發環節也可根據封發計劃靈活操作,中心局生產流程和組織管理都發生了較大改變。

3.2中心局分揀裝置改造升級和流水化生產作業

2013年,全國包狀郵件處理總量較2012年翻一番,高峰期日均量為全年日均量的1.46倍,“雙11”日均量為年日均量的1.77倍。為支撐郵政重點業務發展,郵政集團公司為20個重點中心局更新了22臺交叉帶分揀機、皮帶機傳輸裝置,郵件上機處理效率和裝置效能利用率都有很大提高。2014~2016年,郵政集團公司將在全國分階段實施郵件處理中心標準化建設與改造,在中心局推行流水化作業,在實際生產中需考慮如下問題。

3.2.1中心局生產的資訊化控制一是將參與流水化作業的車間合併成大車間,通過信刷報包裹化封裝改革,統一全域性郵件堆位,合併各車間的封發格口。總包、散件資訊自動流轉,減少以往車間之間的資訊交接,各環節資訊採集操作由PDA、分揀機OBR等完成,資訊全環節共享,無需進行環節之間的資訊批量交接。二是班次作為生產人員組織,不再進行郵件資訊隔離,實現郵件資料共享,無需班次資訊交接。三是改變現有郵件進口資訊由各局在省中心預處理,只按本局需要進行操作的模式,改由各局在全國中心進行郵件進口資訊預處理,直接指定到投遞局、段,全程全網共同使用。

3.2.2自動化裝置處理效率郵件流水化作業類似於製造業產品生產,機械裝置在一個班次執行中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不能隨意停機。裝置效率不能過高(對裝置、人員要求高,但業務量達不到),也不能過低(不滿足處理時限、能耗浪費),並需保持穩定。在相同的生產作業時間內,包分機的實際處理效率由中心局業務量決定,2015年東部地區重要節點中心局流水化改造工藝方案,將按照中心局日均25萬件處理量標準配置包裹分揀機和工藝設計。為了提高分揀機處理效率和裝置效能利用率,應通過多種方式提高中心局業務量:一是發展郵政業務,增加寄遞類包裹收寄量;二是對全網中心局分揀功能進行調整,實行包裹大集中分揀;三是推進兩網資源共享,實行普通郵件和速遞經濟快遞、標準快遞郵件同機混合分揀,增加郵件上機量,對於目前日均業務量低於5萬件的中心局,配置伸縮膠帶機、皮帶機、掃描貼籤一體機等半自動處理裝置。

3.2.3生產作業組織郵件流水化作業打破現有各生產車間的隔離,在整個中心局生產場地,郵件處理由連續多個生產環節和工序組成。為實現各個生產環節效率的均衡性,保證各環節裝置執行銜接順暢、人工操作效率穩定、持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浪費,儘可能消除生產中的不增值活動,各工序按照科學合理的節拍生產。在生產管理中,生產節拍是精益生產的關鍵理念,它是指連續完成相同的兩個產品(或兩次服務)之間的間隔時間,節拍是流水線最重要的工作引數,它表明流水線生產速度的快慢或生產率的高低。通過確定生產節拍,可以指揮整個工廠的生產工序,從而達到各生產工序的平衡與同步。如果某些作業消耗時間比實際所需生產節拍長,那麼說明生產正在形成瓶頸,生產能力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這時就會出現加班、提前安排生產、大量中間產品積壓,引起庫存成本上升、場地使用緊張等問題;如果某些作業消耗時間比實際所需生產節拍短,那麼將無法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導致裝置閒置、勞動力等工等現象,造成生產能力浪費。對於剛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流水線節拍計算公式是:節拍=Fe+N其中:Fe為計劃期內的有效工作時間;N為計劃期內的產品產量。按照現有郵政營業封發、市趟運輸頻次和一干、二幹郵車執行情況,郵件到達中心局的時間和郵件量不均衡,但如果以班次和自然天為單位,中心局日均處理量則相對穩定,結合中心局具體生產工序的作業時長,就能確定該局生產工序的節拍。例如:杭州中心局國內包裹類郵件日均處理量7.6萬件,採用兩班制生產,每班供包環節中間停歇120分鐘(午間休息、用餐等),其供包流水線節拍為:節拍=(8×2×60-120×2)×60/76000=0.57秒可以根據開拆、供包、封發、裝車等工位的'生產節拍、上班時間、處理量等,計算每個工位編制人員和裝置配置數量。此外,生產節拍的應用還能有效防止生產過剩造成的浪費和生產過遲造成的分段供應不連續問題。

3.2.4生產計劃中心局生產作業流水化總體採用“隨來隨分,當頻次封光趕淨,不考慮郵件暫存,車等郵件,分揀完郵件直接裝車發運”原則,在未來中心局流水化生產中將藉助資訊化技術手段,依靠大資料應用,根據郵件收寄量、收寄時間、進局時間、生產節拍、時限標準、相關運能和郵車執行狀態等引數,雲端計算郵運計劃和封發計劃,實時通過看板管理,提示操作人員及時進行封發和裝車工序。今後,網運將以現代化新技術再造現代化新流程,以現代化新流程再造中心局生產現代化新標準,在建設規劃中,對郵件處理中心進行現代化、標準化建設。

3.3大資料在郵運指揮排程工作中的應用

傳統的郵政全網運輸主要依據郵件的時限要求和郵件量的變化規律,根據郵路執行時間、頻次及運能情況等相對固定的條件和因素,制定相對合理的郵車發運計劃。傳統管理大多建立在人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全網網路執行效率和效益沒有充分發揮,一旦出現火車改點或臨時停運、冰雪、地震災害等郵路區域性執行計劃發生改變時,不能及時做出全面科學的計劃調整和動態排程,郵件運輸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以前,全網70%的郵件運輸依託鐵路運輸,幹線運輸方式改革後,全網將形成汽車運輸為主、火車運輸為輔的模式,郵運計劃的編制和運輸動態排程的自主度和靈活性大幅提高,同時也對全網郵件運輸科學化、智慧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後的郵運指揮排程工作中,可通過對營業收寄量、郵件流量流向、郵件時限標準、資源支撐能力、目標中心局生產狀態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各生產環節資料的數量關係和數學模型,智慧、動態編制封發格口、郵件全程發運和運輸計劃,充分發揮全網執行效率和效益,均衡中心局一干、二幹、區內和市趟郵車和郵件的到局時間和到達量,合理銜接中心局流水化作業,結合GPS實時監控,對全網郵件運輸進行動態指揮排程,實現成本和效益的最佳結合。

4網運資訊化建設思路

4.1開發完善網運生產系統相關功能,支撐網運生產流水化作業

第一,開發完善中心局PDA生產作業系統。繼續開發完善中心局PDA、掃貼機生產作業系統功能,適應中心局各種流水化作業模式下的封車、解車、開拆、自動發驗、分揀、移動封發和掃描配發等各項作業需求。第二,實現網運生產系統和速遞系統互聯互通。從速遞系統接收郵件收寄資訊,根據在網運系統維護的分揀封發關係,支援對郵政包狀類郵件(標快、經快、普包、快包、國內小包、掛刷等)進行同時同機混合分揀,並用網運系統對速遞郵件進行掃描封發並回傳速遞系統。第三,推進郵件分揀資料庫應用。建立全網統一的郵件進口分揀資料庫,實現進口分揀資料的電子化、實時動態更新和全網共享,提高郵件分揀深度和準確度,確保網運分揀資訊化和流水化作業通暢。第四,生產作業看板管理。研究大資料應用,根據郵件實時收寄量、進局時間、實時狀態、時限標準、生產計劃、郵路計劃和運能等資料對郵件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分析,智慧規劃相關生產操作並及時向生產管理人員進行提示。

4.2擴大網運資訊系統應用覆蓋範圍,健全網運生產作業及管控平臺

完整的網運生產資料是網運利用系統進行科學決策的依據,網運生產作業管控範圍的完整性是實施全程時限管理和動態指揮排程的基礎。因此,應擴大網運資訊系統應用範圍,實現網運資訊系統在地市、縣局的上線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對各省省中心主機進行擴容,考慮在地市網路運維中心配置生產伺服器,投入終端以及掃描裝置,以支撐地市、縣局網運資訊系統的部署及應用;省內二級幹線、郵區內郵路、縣內、市趟郵路全面推行總包運輸和郵件資訊互聯互通,確保郵件運輸資料的完整性;省內二級幹線、郵區內郵路、縣內、市趟郵路全面推行發運計劃由集團公司統一控制和排程,確保網運末端網路與幹線網路的有效銜接,強化郵件全程運輸的管控和動態排程。

4.3完善郵政指揮排程中心繫統,實現全網運輸動態指揮排程

開發完善郵政指揮排程中心繫統,並儘快面向全國推廣應用,為各級網運業務管理部門和生產單位提供資訊服務:一是由郵政集團公司對標國內外先進寄遞企業制定的各類郵件時限規定,制定各類郵件在網運環節的時限標準及各生產時限計劃,並通過指揮排程系統實現對郵件全程時限和各環節作業時限的分層監控和干預,確保各類郵件按照全程時限標準進行傳遞;二是在各級郵運車輛上安裝配備GPS,覆蓋至所有一級、二級幹線郵路以及郵區內、市趟郵路,對郵件運輸情況、郵件待發待卸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三是將全國各級網運生產處理場地的視訊監控通過綜合網傳輸至指揮排程中心,對各級中心局處理場地的生產情況進行集中監控和干預;四是構建郵件運輸流量流向監控分析系統,利用GPS衛星定位提供的郵車位置資訊準確預測郵車到達時間和帶運郵件量,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將分析結果在地圖上進行視覺化展現,為全國各郵件生產場地提前安排、組織轉運力量和運能疏運郵件提供資訊。

4.4構建網運大資料分析系統,支撐網路執行科學化、現代化管理

構建網運大資料分析系統平臺,提高網運生產資料的挖掘、加工和應用水平,立項建設網運全業務系統化的資料模型,對網運各環節郵件形態和整體生產形態進行資料化和模型化描述,對內部生產作業和全網運輸控制模式進行數字化模擬,形成網運生產管理的數字化控制理論,實現郵政網運業務管理的整體數字化支撐,內容主要包括:通過設立服務水平、執行成本等方面的目標值,利用先進的網路和運輸規劃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建立數學模型,優化郵區中心局佈局和功能定位,合理確定中心局的佈局、數量、分類、功能、覆蓋範圍以及郵件運輸網路;開發郵運計劃智慧化編制工具,智慧編制郵件發運計劃,提高計劃編制科學化水平,充分發揮全網資源配置,大幅提高網運雙效。減少計劃大範圍變更期間排程人員的工作量以及郵運日常執行過程中臨時發生的郵路撤併、路阻、取消交接站等情況,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計劃變動的影響,輔助排程人員科學決策;利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等科技手段,編制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順暢銜接郵路計劃執行,智慧規劃和自動控制中心局流水化生產,實現全網郵件運輸至中心局生產的整體數字化支撐。綜上,網運現代化生產和管理模式應是:在內部處理環節,掃描郵件及總包條碼,呼叫郵件的網上收寄資訊及總包資訊,根據網運資訊系統中維護的分揀封發關係、分揀資料庫、總包經轉關係及各級郵路發運計劃,自動計算和提示分揀格口和裝發堆位,通過自動化分揀裝置或各類人工輔助分揀裝置和智慧計算看板管理,完成郵件“傻瓜”化內部處理;在動態排程環節,從郵件收寄開始,系統自動統計郵件流量流向資料,智慧計算全程作業計劃,向後續各生產環節進行業務量預告,滿足處理和運輸能力準備、過程監控和動態排程的需要;在智慧規劃方面,根據網路組織基本原則,圍繞時限和成本目標,提供基於網路優化演算法的各類決策輔助工具,並實現在生產系統中的嵌入式應用。根據對收寄資訊的大資料計算,實現實時智慧的動態路由規劃、分揀方案制定、節點流量調控和生產資源配置,並對網路執行雙效及質量的關鍵績效指標進行跟蹤評價。建立與流水化作業、散件化運輸相匹配的智慧化網運資訊系統,以資訊化引領網運管理模式的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論文3

[摘要]近年來,我國正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嚴重局面,特別是對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和常規能源的研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在不斷研究熱能與動力工程。本文就針對這熱能和動力工程的現狀和科技創新來進行探究。來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的資源短缺的嚴重問題,讓社會的發展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絕大的效益。

[關鍵詞]熱能與動力工程、現狀、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TM621[文獻標識碼]A

1熱能與動力工程

熱能已被廣泛應用於我國許多行業,並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核心地位。最廣泛使用的是電力工業,在使用核電、火電及其他裝置、熱能動力工程及相關技術,是其工作的基礎。鋼鐵行業,尤其是在高爐鍊鐵、鍊鋼和軋製過程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機械工業及相關工業建築,包括物質生產、物質生產、鍛造、焊接、鑄造技術、熱能利用率;農業生產和水產養殖,也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在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熱量也有著許多的用處,如北方冬季供暖等。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熱能與動力工程,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我們將根據熱能的特性,來研究更深入的熱能的狀態,在日常使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熱能與動力工程是以工程熱物理為主要理論基礎,以內燃機和開發其他新型動力機械和系統為研究物件,採用物理知識和工程力學、機械工程、自動控制、電腦科學、環境科學、微電子技術等知識,研究如何將燃料的化學能和液體的高、低(或無)汙染轉化為動力的基本規律和過程,在過程中的自動控制技術。隨著常規能源的日益短缺,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節能,高效,減少或消除汙染排放,開發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已成為能源、交通、汽車、造船、電力、航空航天等許多領域的重要課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現狀

中國的能源與動力工程是在20世紀50年代形成的。在當時,國外社會發展體制的影響,形成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包括電站鍋爐、火力發電、內燃機、渦輪機、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溫、加熱、通風及空調工程、冷凍、冷藏、水電工程、水電站、水電站動力裝置、水動力、自動化、機械、機電排灌工程、水力發電和提水工程和工程熱物理幾十個,形成了以工業產品生產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模式,在我國發展有著相互適應的時間和範圍。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對人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國家發展了很多關於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提案,即熱能工程,熱能和動力工程機械,熱發動機,製冷和低溫工程,流體機械和流體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工程熱物理等。這說明,在短短的十年時間裡,熱能與動力工程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這樣拓寬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的學生基礎知識的不斷擴大,對市場的適應性需求大大加強。半個世紀以來,熱能與動力工程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功能,他們是我國特別是能源領域的中堅力量,為建設我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在世界各國增加顏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就目前社會對於熱能的利用而言,卻存在著許多問題,目前,人類所使用的熱量,所以它主要是通過一次能源轉換而來,燃料的化學能轉換中,燃料的化學能轉換主要是通過燃燒的方式,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並通過技術手段,轉化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機械能的需要。但對環境的影響是存在的,主要存在於熱汙染,空氣汙染,噪音汙染和放射性危害,主要河流的水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水生生物和空氣質量變化,熱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是其帶來的環境汙染,漫天的霧霾,細微的空氣顆粒等等都是燃燒所形成的空氣汙染,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質量貶低,這回讓中國的國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和換上疾病,讓人們每天都為出行擔心,所以在熱能的轉化中,我們要更加的注重環境,這將是我們必要的責任,為了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讓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如何開發和利用熱能和動力工程,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內容,也是國家的重點。將根據熱能和動力工程的開發和利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環境和能源節約和減少排放的發展和影響的`前景,努力幫助更好的能源開發和利用,為人類的發展作出更突出的貢獻。

3探究熱能和動力工程的科技創新

現如今的熱力和動力工程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下熱力與動力工程的創新。加快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對於火電工程,需要很好的調整和改進的產業結構,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服務業是生產,發展和滿足人民的方便,提高生產質量的核心內容,在工業生產,淘汰落後的產品,對舊技術和相關裝置必須要加快淘汰速度,並及時發展新技術,提高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對於熱能與動力工程及相關行業,需要一個良好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創新,對行業上的裝置進行一定的創新,來讓我國的熱能與動力工程的行業在我國起到一定的價值,在本行業中讓我國在世界上起到一定帶頭作用。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進市場經濟,環境和系統的良好節點。加強合作和相關研究機構,建立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積極開展相關的還原技術,替代技術,回收技術和資源技術,並努力減少排放,減少環境汙染,同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也需要發展創新模式,以加快經濟週期,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節能減排工作管理,作為工作的關鍵內容和核心內容,加快發展新技術,並結合實際的特點和具體應用的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步伐。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得到具體的使用,根據企業的能源消耗和生產,採取節能措施,並進行回收利用,進而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

4結論

總之,根據熱能與動力工程我們作了詳細的闡述,分析了相關的熱工裝置,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弊端,完善和促進市場經濟,環境和系統的良好節點,並實施方案和把我工作重點,力求更全面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實際情況的把握,更好的使用他們,然我們的社會得到一定的保障,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得到一定的保障,讓未來的人類有著更多的生存空間,為了我們的將來,讓我們一起努力,建設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陽帆.試析火電廠中熱能與動力工程的改進方向[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20).

[2]田青.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鍋爐領域的應用探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19).

[3]崔瑤.時代背景下熱能與動力工程在電廠中的改革與創新[J].科技與企業,20xx(13).

科技創新論文4

1工程特性及建設簡況

洩洪孔及消力池抗衝耐磨混凝土採用低熱水泥,以減少水化熱,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向家壩水電站工程於20xx年3月開始籌建,20xx年11月25日正式開工,20xx年12月28日二期工程截流,20xx年10月下閘蓄水、20xx年底首批機組發電,至20xx年7月10日8臺80萬kW機組全部投產發電。

2建設管理體系與機構設定

向家壩工程建設部是中國三峽集團公司派出的現場管理機構,代表三峽集團公司履行工程建設方的工作職責,對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的進度、質量、安全、施工區環保和工程投資負總責,並實施全面的現場控制管理。向家壩工程建設部在不斷總結三峽工程及國內同類工程建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推行以質量、安全、進度、投資控制為中心,以合同管理為基礎的專案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專案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制度,使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始終處於受控、可控狀態。向家壩工程建設部下設廠壩專案部、地下工程專案部、升船機專案部、交通運輸專案部、機電安裝專案部等專項專業部門,對各專案實施全面建設管理;並設技術管理部(下設試驗中心、測量中心、工程監測中心)、合同管理部、物資裝置部、財務結算中心等職能管理部門,為工程專案部提供職能服務與專業技術管理保障。在質量管理方面,從籌建期開始,即成立了由參建各方組成的質量管理委員會,從總體層面進行檢查與協調。各級質量管理機構有:

①向家壩水電站工程質量管理委員會;

②向家壩水電站工程建設部及其質量直接責任部門、質量總監辦、試驗中心、測量中心、工程監測中心等;

③各監理單位的技術質量機構;

④各施工單位的三級質量檢查機構。在工程質量檢查監督等方面,採用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控制抽檢、工程建設部聘請的專業質量總監與專案部及各中心質檢人員組織的監督、檢查、複核;此外,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設質量與安全監督總站還派專家在工地開展巡視檢查和評價,以及水電水利規劃總院對工程質量、安全與工程驗收成果的複核、評價。上述各層次、各環節構成了向家壩工程建設的完整質量管理體系。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還成立了由國內權威專家組成的金沙江水電開發質量檢查專家組,定期對工程質量開展監督檢查工作,與各級質量管理職能部門共同對工程建設全過程實施全方位的質量控制,形成了內部管理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檢查指導與複核評價相結合的“1+5+2”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具體的控制管理內容詳。

3工程質量控制方法

(1)注重原材料質量控制。向家壩水電站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鋼材等原材料由業主統一供應,公開招標採購。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試驗中心對進場材料嚴把抽檢關,對原材料生產、運輸、倉儲、調撥、供應實行全過程質量控制。砂石加工系統由業主招標建設,統一供應、配置使用。

(2)嚴格混凝土施工質量過程控制。向家壩工程建設專案管理部門通過實行混凝土施工現場值班制度,加強現場組織與協調,特別是做好由業主提供的水泥、粉煤灰和砂石骨料等原材料的組織協調,目的是加強原材料質量的“源頭”控制。業主方試驗中心、測量中心、監測中心等部門,加強對關鍵專案的質量檢測和監督控制,定期釋出檢測質量月報,及時通報施工質量情況,併為工程施工質量控制、整改與評估提供專業資料和分析意見。監理單位在混凝土施工現場配備了專職質檢人員,負責檢查施工程式,建立監理人員“盯倉”制度,對於重要的混凝土澆築倉號和關鍵工序實行全過程旁站監理。委託試驗中心,見證承建單位檢測等監理方式監控施工質量,以保證土建工程施工質量始終處於受控狀態。施工單位配備了專職質檢人員,嚴格執行“三檢制”,並建立檢測試驗室,開展原材料檢驗控制,以及夏季溫控、日常冷卻、冬季保溫等監測工作,提出抽檢倉位的計劃安排,同時加強止水(漿)片及預埋管道檢查等施工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中南設計院主要專業技術人員常駐工地,保證施工圖供應,認真落實設計技術交底;另一方面,參與現場施工質量檢查與驗收,對施工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提出具體的技術處理意見。

(3)強化混凝土質量全面檢查及缺陷處理。向家壩工程專門制訂了《向家壩水電站工程質量管理辦法》,詳細界定了參建各方的職責和管理範圍,統一制定質量檢驗評定方法和評定標準,明確了質量事故的處理程式及事故責任劃分。對施工過程中發現的質量問題,遵循“三不放過”原則調查處理。各標段建立工作例會制度,研究解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協調工作進展,使質量檢查和缺陷處理工作按計劃展開,監督落實整改措施。

(4)加強駐廠監造和現場安裝質量控制。加大金屬結構和機電裝置駐廠監造力度,建立健全預拼裝工藝環節質量控制,把質量缺陷控制在源頭。採取這一管理方式和辦法,不僅保障了現場安裝的工藝質量,而且加快了裝置安裝進度,也為安全施工作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建設管理與科技創新

4.1建設歷程

向家壩水電站自20xx年3月開始籌建。至20xx年7月左岸最後一臺機組提前發電,歷經了10年零4個月的建設歷程。向家壩水電站除右岸3×45萬kW擴機外,原設計的8×80萬kW機組是當今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該機組系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安裝,並通過了無水及有水各種執行工況除錯,順利完成72h試執行,首次實現了80萬kW級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組順利安裝投產的巨集大目標。標誌著我國在三峽工程32臺70萬kW機組執行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設計、製造、安裝、除錯及執行投產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通過向家壩8臺機組的建設安裝和執行投產實踐,解決了超大型水輪發電機組設計、科研試驗、安裝與除錯中的許多難題。

4.2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

三峽集團公司十分重視工程建設中的科技創新,實施金沙江下游水電能源建設“滾動開發”以來,逐步建立了:

①總工程師技術負責、重大技術問題專家諮詢審查的體系和制度;

②聘請國內外資深專家和科研院校,對工程重大設計和施工技術問題進行試驗、研究和諮詢;

③建立了現場室內試驗和生產性試驗體系;充分發揮施工科研對關鍵技術攻關的先導作用。具體做法是,在集團公司科技環保部設定科技創新處,統一組織集團公司範圍內的科技創新實踐、檢查指導與申報獎項及獎勵等工作;大力鼓勵和推動參建單位和廣大建設者結合工程實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在集團公司強有力的領導和精準策劃下,在向家壩工程建設部的具體組織下,向家壩工程建設者們針對工程中遇到的難題,開展了一場持續的全過程的科技創新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工程建設程序中,開展了超過100項的科研實踐。破解了包括高壩底流消能建築物設計與施工、高摻粉煤灰常態與碾壓混凝土聯合築壩、塔帶機的高效利用、長30多千米的骨料皮帶輸送機運送混凝土、將大型沉井群應用於深厚覆蓋層地基處理等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此外,依靠科技創新作支撐,使右岸大型地下洞室群開挖、支護和大壩基礎處理與滲流控制等問題都得到有效解決,取得了數十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其中正式獲獎的主要科技成果如下所列。面對工程建設中的許多技術難題,工程建設者弘揚三峽工程建設中的攻堅克難精神,逐一突破,有所創新。同時,向家壩工程建設者在不斷總結三峽工程及國內同類工程建設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推行以質量、安全、進度、投資控制為中心,以合同管理為基礎的專案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專案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以及合同管理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科學的管理體系和制度。據統計,從20xx年工程籌建至20xx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僅向家壩工程部制定的建設管理制度、技術標準等就多達300餘項。向家壩工程建設部還結合實際工作需要,不斷調整、完善建設管理制度,加強管理的科學性、計劃性,在建設管理中大力推行規範化、制度化、標準化、數字化建設。使工程管理體系制度建設日臻完善,在現場管理工作中做到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不留隱患。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就像兩支騰飛的翅膀,有力地促進了向家壩水電站工程高質量的勝利建成。

5結語

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將溪洛渡、向家壩兩電站作為第一組能源工程先期開發建設,經過長達七、八年的工程準備和主體工程施工建設,兩電站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均通過了國家安全鑑定和蓄水前的驗收。截至20xx年底,兩電站發電量達到295.58億kWh,相當於2個葛洲壩電站的年發電量。截至20xx年10月31日,兩電站累計發電超過980億kWh,超過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而第二組水電能源專案———烏東德、白鶴灘兩電站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這充分說明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實施的金沙江下游水電能源開發戰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究其原因,歸結起來有兩點重要成功經驗:一是在電站樞紐工程建設中普遍嚴格地採用業主(專案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與合同管理制;二是十分重視工程建設的質量與安全,始終堅持質量、安全控制的“雙零”目標,並在總結積累三峽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了科學完整的質量與安全管理制度與體系,並在整個工程建設過程中一以貫之,並不斷推動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我們相信,通過不斷創新、大膽實踐,並及時總結和積累經驗,一定能夠順利、高效和全面地實現金沙江水電梯級的開發目標與任務。

科技創新論文5

1我國現代林業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

(1)現代林業從業人員科技創新意識薄弱,對科技支援的資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員隊伍素質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轉化應用於林業生產,成果轉化率低。傳統的林業經營中的科技投入比較少,長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飯”的理念,林業產業普遍忽視科技對林業的作用。

近幾年由於科技不斷髮展和發揮作用,部分林業工作者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學習,真正應用於實踐,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率。

(2)林業科技發展與市場結合度比較低。我國林業以傳統的初級產品為主,林業生產沒有形成商品化、產業化的規模,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林業產業結構不完善。目前我國的林業發展已經有所改善,部分地區也正在因地制宜地發展林業,並發展林下經濟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但林業的科技改革發展仍比較緩慢,林業科技處於低水平狀態,不能滿足需要。林業產品以單一的工藝,簡單的產品為主,林業產品加工和針對市場的研究服務仍沒有改善,為林業服務的意識不強。現代林業與科技創新相結合中,應把科技創新作為林業企業發展的推動力,只有科技不斷髮展創新並融入企業的生產才可以提高林業企業的競爭力,將林業技術轉化為林業產業。

2促進林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

(1)培養、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科技創新意識。林業發展和生態改善都要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因此領導和群眾都應轉變傳統觀念,重視科技發展對林業產業的重要作用,將科技興林作為現代林業的發展戰略。提高科技創新意識,多組織學習普及科技對林業的重要作用,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知識,從而達到不斷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意識和接受運用科技創新成果的能力。

(2)重視科技人才培養和儲備,建立科研系統,完善科研體制。現代林業要與科技相結合實現發展,就必須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請並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人才,優化人員結構,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之前的科技創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專業的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業科研系統,多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將科技創新成果運用與林業的.生產發展中。

(3)以市場為導向,以國家政策為指引,發展現代林業科技。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決定,林業發展要受到國家政策干預和市場調節的雙重作用。目前政府幹預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且可持續發展政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使現代林業發展重視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林業旅遊業,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發展經濟。現代林業發展還應結合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以市場需要為方向,生產有需要的產品,從而獲得經濟利益,以資金再支援科技創新成果,形成良性迴圈。

(4)發揮科技創新對林業生產的重要作用。

1)科技創新用於林木品種培育,針對不同的氣候和土壤等自然環境特點,培育不同的優良品種,併合理安排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生物技術的科技化。

2)科技創新用於綠色施肥、綠色農藥等環保方向。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人工種植的樹木自身的調節修復能力有限,要保證健康成長,當遇病蟲害時要科學地研發使用新型綠色農藥。並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針對性地研發使用綠色化肥。

3)科技發展促進林業體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動林業防火體系的完善。

由於森林火災頻發,對於現代林業防止火災也非常必要。林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援,現代林業科技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現代林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密不可分。林業發展中要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引進培養科技人才,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從而推動林業的全面發展。

科技創新論文6

機械電子俗稱機電一體化,是裝備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械電子是機械設計製造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它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電產品的研發、設計和製造工作。機械電子行業主要包括髮展電子資訊產業、機械和機電融合先進製造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發展優勢特色裝備產業等行業,機械電子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1、機械電子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與瓶頸:

(1)機械電子行業自動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還是以傳統機電產品為主,自動化、智慧化水平都不高,其中成套裝置也較少。

(2)新技術研發進展緩慢。對於新技術的研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一些科技附加值高的產品市場佔有率較低,而市場覆蓋率大的名牌產品則往往存在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同時,機械電子行業技術水平不高還表現在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率較低。

(3)企業研發投入少。由於目前我國機械電子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產業鏈最低端,以簡單模仿和複製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由此造成企業利潤水平也較低,因而對產品研發投入也較少。

(4)技術應用水平低。一些關鍵技術如智慧化技術、網路化技術以及整合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都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5)機械電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力度不夠。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不足,研發、營銷以及管理等各方面人才匱乏。

2、促進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的舉措

如何解決以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推進我國機械電子行業良性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2.1科技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在傳統的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體系中,政府往往佔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和民營經濟的繁榮,政府應轉變職能,通過激勵創新等手段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今天,中國在建設市場經濟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f就,企業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貢獻力量逐漸成長為國家經濟增長的主體。但是,企業尚未隨著其經濟貢獻的增加而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特別是在機械電子行業中,很多企業科技研發和引進投入較低,導致企業技術儲備不足,缺乏核心技術,技術力量的不足成為機械電子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機械電子企業如何發揮自身的主管能動性,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資金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所有新技術在研發階段都需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這就對企業的利潤分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家成熟的機械電子企業應在做好市場調研和財務分析的基礎上,善於把一部分利潤投入到科技創新中,從而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對於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也一樣,優秀的科技人才是進行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企業的員工培訓應以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首要目標。三是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所謂產學研結合即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相互配合,企業發揮資金和裝置優勢,科研院所發揮科研優勢,從而形成集研究、開發與生產為一體的現代科技創新體系。

2.2扶持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因此,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加以扶持與推進大企業技術創新同樣重要。在行業中扶持和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是機械電子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然而,由於我國目前機械電子行業中的中小企業創新體制還不夠完善,存在著諸如小企業科技創新缺乏資金來源,小企業科研技術薄弱等問題,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機械電子也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

通常我們認為相對與那些大型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說,小企業更具科技創新的動力,主要因為:一是中小企業有著較低的沉沒成本。所謂沉沒成本就是一家企業在面臨轉產或者關閉時所必須付出的絕對成本。因為中小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因此,更容易根據市場需要而調整生產,這就形成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動機。二是中小企業往往在某個領域掌握高深的技能,這就為中小企業後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三是中小企業為較大生產集團提供零部件和技術服務。在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很多中小企業是大型公司的供應商,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與市場第18卷第8期20xx年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行業的科技水平。因此,我們應把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整個機械電子行業實現科技創新和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2.3保護智慧財產權

所謂智慧財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實現科技創新促進電子機械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無形資產的.一種,智慧財產權在創造價值時其自身的價值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不對智慧財產權加以有效保護,導致新的科技成果一經發明出來就遭到仿製,就會造成企業缺乏動力去進行技術研發。特別對於機械電子產業來說,企業進行新技術研發的成本較高,研發週期也較長,只有完善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建立適合機械電子行業特點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加快企業以技術創新促發展的步伐。保護智慧財產權,可從幾方面做起1完善智慧財產權法律法規,嚴格專利行政執法,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2加強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培訓工作,提高企業自我保護能力。3加強智慧財產權宣傳和教育工作,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良好氛圍。4機械電子行業協會設立智慧財產權專業部門,切實擔當起促進行業智慧財產權的重任。

2.4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所謂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進行後續開發應用直至形成新產品的科技成果佔所有科技成果的比率。一個行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它的科技水平以及技術研發的成效。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機械電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推動行業實現從質的發展到量的飛躍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轉化主要有兩種形式: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直接轉化的手段主要有:工科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研發科研院所向企業輸送機械電子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創業。2間接轉化。間接轉化主要指通過一月按時發放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預結工資,並加快計量、結算進度,在計量、結算完成後及時補發勞動者工資。所有工資發放必須有完整、詳細、準確的工資表格,並經有關人員稽核批准。工資必須以現金髮放,由本企業勞資管理人員監督、財務人員直接發放到勞動者本人手中,由勞動者本人簽字並按手印確認。對於極個別需代領的情況,必須出具被代領者的書面委託並經有關人員審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業和被代領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領。所有員工(包括分包企業員工領取工資時,除了簽字和按手印,還要對每個人拍攝影像資料,收集保留齊全有效的工資發放證據,減少不必要的勞資糾紛隱患。對於擬退場的勞動者,因已不需再顧及與工地的後續合作,經常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時還會找出一些所謂的“證據”。對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勞動者,在結算和發放其退場工資時,應當主動邀請社群工作站或者街道勞動站提前介入監督。這樣,在保證這些勞動者能夠足額領到自己應得工資的同時,又能依法維護企業的正當利益,把不必要的勞資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

2.5加強產業融合

科技創新也體現在產業間的融合。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更多的發生於交叉學科和科技整合,機械電子產業是機械專業與電子專業的結合,因此,推動機械電子行業科技創新更應加強本行業與其它行業的融合,培養機械電子行業的交叉和科技整合能力。

相對與傳統行業來說,機械電子行業與計算機領域的結合度更緊密,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決定了機械電子行業亦應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很多機械電子企業反映,由於計算機行業發展太快了,因此,很多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出來,不是硬體落伍了,就是應用軟體跟不上軟體工業的發展了。如果在研發新技術的初始階段進行調研,瞭解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應用,從而在進行機械電子產品研發時把技術研發與相銜接行業的最新發展充分融合,就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提高產業間的融合度,從而增強企業研發的效能。

3、結語

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往往在於其是否擁有核心技術,對企業來說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是制勝的關鍵。目前我國的機械電子行業中大部分企業的科技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較弱,因此,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對於機械電子生產企業來說,只有積極主動地進行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增加企業盈利。科技創新是企業快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機械電子行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科技創新論文7

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逐年增加,嚴重威脅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我們無法“避災”,卻可以“減災”。現階段正是陝西省進行小康社會建設、實現“三個陝西”新徵程的關鍵時期,加強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加強設施、隊伍和能力建O,推動氣象科技創新步伐,使氣象現代化更好的融入到陝西省社會經濟發展中來,儘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1 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主要任務

1.1 完善觀測網站佈局

為更好實現觀測自動化,提升觀測資料的綜合水平,陝西氣象部門利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構建綜合氣象觀測系統,主要提供旅遊、交通、電力、城市大氣環境等專業的氣象觀測,使陝西省的氣象觀測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構建氣象防災減災體系

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禦體系,陝西省氣象部門建立起了多部門聯動、多環節進行結合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使得陝西省的氣象災害防禦水平得到明顯增強。

1.3 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陝西省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了連續性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和監測網路。充分發揮出人工影響天氣在嚴重空氣汙染事件、人工增雨/消雹、森林火災等的作用。

1.4 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不斷加劇,各種極端災害性事件出現的頻率逐年增加,其造成的危害也越發嚴重。相關部門開始對氣候變化對糧食、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加強評估研究。在綜合治理渭河的同時,還開始著手進行山區民眾的遷移工作。

1.5 增強氣象業務支撐力

將主要的科技資源用到解決關鍵業務核心技術上的研發上,增強科技氣象業務的支撐能力。始終將建設氣象人才體系作為各級政府部門人才發展規劃的重點工作。

1.6 提升基層氣象部門服務能力

相關部門始終以基層氣象臺站業務保障水平和工作生活條件為基礎,對基礎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改善臺站探測環境,建設與陝西氣象現代化發展適應的氣象系統。

2 陝西省氣象現代化建設成績

2.1 共同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

在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陝西省的氣象現代化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在陝西省**下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意見》一文中指出了,各級政府根據本市情況出臺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意見,助推氣象科技創新步伐,取得良好效果。

2.2 現代化氣象服務接地氣

目前,陝西省氣象局在氣象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完成45個示範縣氣象為農服務、18箇中央財政服務“三農”專項縣、300多次的田間調查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還構建了三級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並向各個鎮及村工作站進行拓寬,使得氣象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得到完善。當前,陝西省大部分鄉鎮都頒發了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氣象災害應急認證管理辦法。

2.3 火車頭牽引駛向現代化

陝西省連續開展幾年的“火車頭計劃”,已經涉及到11個研究領域,其中包括有100多個立項科研和90多個關鍵科研問題;省、市兩級政府進行合作,建立起了60多支創新團隊,僅科研人才將近500人,研究氣候變化對經濟林果業造成的影響是當前急需要研究。陝西省氣象部門分別在華山、秦嶺太白等地建成氣象觀測系統,有利於對秦巴山區降水機理的研究;也為山區地區研究霧、霾等的形成提供依據。確立“以專案建設提升現代化核心支撐”方案,與9個市政府簽署局市合作協議,確定合作專案30個,專案建設幾乎覆蓋所有重點領域。

3 加強氣象現代化助推氣象科技創新步伐的保障措施

3.1 構建和氣象法規和標準體系

對於陝西省氣象部門來說,應對陝西省氣象法規體系加強建設,完善氣象法律法規,促進氣象活動法律制度全覆蓋。加快推進各級氣象部門現代化建設,有利推動氣象科技創新工作早日實現,提升氣象社會管理水平。

3.2 加強組織領導

陝西省**各級政府部門應對加強建設現代化組織領導能力,使政府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的管理體系不斷得到完善。

3.3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

完善氣象科技創新機制及執行機制,藉助多方科技資源,發揮國家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作用。建設陝西省開放式管理機制,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促進創新文化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論文8

面對嶄新的時代,為了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廣大中國小校必須把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切實推進科技教育,努力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以筆者的粗淺之見,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來尋找突破口:

一、以健全科技教育的保障體系作為培養創新能力的保證。

一是健全組織和機制。學校要專門成立科技領導小組,由分管校長負責,專職科技輔導員和多名科學組、資訊組的老師組成校級科技領導小組,並建立由科技總輔導員負總責的學校科教骨幹教師隊伍,健全激勵機制和相應的管理制度,使這項工作有人去抓、有人去做、有章可循。對在“小發明”、“小製作”、“小論文”比賽、科技知識競賽中獲獎的師生要進行獎勵,調動師生參與科普活動的積極性。

二是有充實的物質保障。要建立科技展覽室,定期組織學生參觀、開展活動,讓學生在這裡展開想象的翅膀,動手設計自己的作品;還應建有配套設施齊全的科學實驗室,使整個學校的科學課都在這樣正規和專業的實驗室裡進行;學校要投入資金,購置望遠鏡、各種昆蟲標本、化石、七巧板拼圖、航模等科技教學用具、器具及科技活動器材、青少年科技讀物;要建立起校園區域網、多功能演播廳、校園電視臺、“校園之聲”廣播站、電子教室、電子備課室等資訊化功能室,為學校的科技教育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重視科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這是確保科技教育質量的前提。學校要選派優秀教師擔當科技學科和資訊學科的任課教師,要求年齡結構合理、專業技能紮實、勤奮愛崗敬業。要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從制度上保障科技教師和輔導員的物質待遇和精神待遇,給他們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同時應將科技輔導員的培訓、學習列入學校的總體工作計劃,學校要不斷安排科技教師到外地學習交流,及時、不斷地學習和傳播新的科技教育資訊。此外,還可以通過座談會、研討會以及校內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輔導教師的科技素養,展示科技輔導員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

二、以學科課堂教學滲透科技教育為主陣地,儲備學生創新的“源泉”。

1、立足課堂。

科技教育只有結合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學生的心中,才能對學生加強科學教育內容和知識的滲透,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認識和自覺性的培養。

2、突出主題,深入開展科普專題課教育。

首先應開設科普專題課,通過開展科普專題課教育學習,幫助學生理解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如開闢“科普畫廊”、“紅領巾宣傳欄”、“學校青少年學習樂園”等青少年科普教育陣地。

其次,可以利用暑期夏令營這個平臺,舉辦科技夏令營活動,組織青少年開展“讀一本好書、看一部好影片、寫一篇好讀後感、參加一次有意義的社會活動等,加強對青少年群體的`科普知識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在暑期中增長見識、提高科學文化素養、活躍自己的生活,從而有利於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創設濃郁的科教文化環境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環境”影響“教育”,青少年學生富有激情、思維活躍,這是創新的原動力。學校要注重將創設濃郁的科教文化氛圍與科技知識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潛意識中產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萌發創新意識,為學生提供科學教育的活動舞臺。

1、給校園多種綠化植物。

可逐一製作精美的印有中英文對照的金屬標牌,詳細介紹每種植物的種屬、生長特性、作用和重要價值。

2、充分利用科普畫廊。

可常年通過科普畫廊等形式,將青少年小發明競賽中的獲獎作品,按專輯向學生進行宣傳;結合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將介紹生命健康方面的科學常識,每年定期在科學畫廊裡展出;分專題進行新科技成果和重大發明介紹,宣傳科學家的光輝事蹟和發明成果對國家的突出貢獻,瞭解科學家為振興中華民族刻苦攻克科學難關的感人事蹟。

3、結合社會生活。

分別以圖畫配文字的形式,宣傳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科學知識。可結合重要紀念日,如地球日、水日、愛牙日、科普宣傳日,通過科普畫廊和“校園之聲”廣播站,介紹相關科學知識,對內容較多的材料,可印發宣傳材料,讓學生在課餘時間閱讀、思考、質疑。

四、以社會實踐活動為科技教育的載體,培養創新精神。

一是成立各種活動小組。科技教育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學校要針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如無線電、天文氣象、航模、海模、七巧板、魔方、科幻繪畫、計算機等課外科技興趣小組,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每人蔘加一個活動小組。

二是堅持開門辦學。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將社會科技教育資源為我所用,這是搞好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是形成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多元化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沒有孰重孰輕之分,三者統一起來,才能共同為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作出貢獻。

總之,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已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探索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我們只有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體制、建設科教隊伍、開闢途徑和形式,才能推進青少年科技教育,把培養青少年創新人才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鼓勵他們創造發明,使他們能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後備人才。

科技創新論文9

1種業科技創新的基礎

“十一五”以來,全院先後與美國、英國、韓國、智利和新加坡等20多個國家的高校院所和國際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從國外引進種質資源數百份,邀請國外同行專家50餘人次來院開展學術交流,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和美國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國際種業巨頭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不斷推進科企合作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已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隆平高科和皖墾種業等國內多家種業公司建立了長期友好關係,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成效明顯。例如,院水稻所與荃銀高科共同組建“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與新加坡淡馬錫科學院合作開展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取得新突破,與韓國首爾大學合作培育出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種等。

2種業創新與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和常規育種工作,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服務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保障種業科技創新的戰略需求[2]。在種業新政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高度重視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蒐集、保護、鑑定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積極為企業商業化育種提供種質資源服務。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餘份、小麥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麥134份、苦蕎37份、地方特有蔬菜56份、茄果類蔬菜38份和西甜瓜47份等。積極開展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作物常規育種研究工作,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加大對種質資源的保護力度,實施許可使用,先後將水稻、油菜、小麥和玉米等65份優良育種材料向國內20餘家種企發放,育成一大批優良新品種,提高了種子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效推動了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

2.2加強與國內外著名企業和研發機構合作,搭建種業創新高階平臺

加強國內外種業科技交流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種業技術,在學習中創新,在合作中提高、超越。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憑藉先進的實驗裝備和人才條件,積極與國際著名種業公司合作,引進資金,吸收技術,強化管理,著力搭建育種創新高階平臺,為早出成果創造條件。20xx年,院水稻所與瑞士先正達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水稻轉基因育苗高階平臺。先正達公司每年提供一定額度的科研聯合研發經費,並派出高階育種人才現場指導、交流,共同研究、解決關鍵問題,使水稻轉基因育種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破性提升。在此成功的基礎上,20xx年,院作物所與美國先鋒公司簽訂了協議,共同開展油菜育種研究。20xx年,院水稻所與新加坡淡馬錫研究院攜手,共建分子育種實驗室,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深度合作。20xx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種企成功組建了皖江合肥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一個集資源發掘、品種研發、新品種示範與推廣和人員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發中心。

2.3實施種業企業兼併重組,提升種業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水平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原有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等4家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控股種子企業。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企業發展緩慢,一直處於小、散和弱等不利局面,難以承載技術成果轉化功能。在種業新政下,為將院屬種子企業做大做強,將其打造成一流的成果轉化平臺,結合全院種業實際,20xx年9月,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採取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推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方式,促進安徽華安種業公司的蛻變轉型。我國首家登陸創業板,擁有完善的種子科研、生產、加工以及國內外營銷業務體系的種業公司——荃銀高科,與安徽華安種業公司實現合作,重組設立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此次股權收購,荃銀高科持有華安種業51%股份,實現了控股。股份總規模由原500萬元增加到了3000萬元。合作實現多贏,對於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來說,通過股權變更,基本實現了科研院所與企業分開,科研人員集中精力從事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將商業化育種逐步轉向企業,大幅度提高成果轉化能力的目標。對於荃銀高科來說,此次股權收購不僅壯大了企業的種子經營實力,還增強了企業的育種研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對於重組後設立的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來說,企業規模得以擴大,品牌得以提升,市場競爭力得以增強,抗風險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理順了產權關係,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

2.4構建種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打破行業、學科界限,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科研機構與企業集中優勢,補缺補差,形成合力,聯合開展重大科研專案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技術成果。20xx年以來,在與22家種子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廣泛合作的基礎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牽頭組建的安徽省兩系雜交水稻、大豆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分別進入省級試點,並取得了初步成效。依託兩系雜交水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12家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專案22項,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建立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理論和應用技術體系,篩選了一批優質、抗逆種質資源,選育並推廣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兩系雜交水稻組合,其中,4個兩系水稻新組合通過國家審定,6個通過省級審定。依託大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阜陽市農業科學院、隆平高科等10家單位聯合申報和承擔省級以上專案13項,累計科研經費近1000萬元,選育大豆新品種12個,正在參加國家和省級大豆試驗的新品系40多份。這些新品種、新品系的培育提升了我國水稻、大豆育種水平,促進了水稻、大豆產業的快速發展。

2.5拓寬種業成果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

進村入戶種業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村入戶是關鍵。近年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強化“三農”服務意識,積極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寬推廣應用渠道,加快種業技術成果進村入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十一五”以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與50個市、縣政府及80餘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廬江、宿州和大浦等6個國家級和46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進行了技術對接。依託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糧棉油高產建立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科技專案和體系平臺,大力推廣種業科技成果,開展農民專業技術培訓,確保技術成果進村入戶,取得顯著成效。20xx年,在全省共實施370餘項農業科技推廣專案,推廣農作物新品種122個,推廣面積達101.4萬hm2,增產21.8萬t,帶動農民增收28.9億元,培訓農民、農技人員6.52萬人次,有力推動了水稻、小麥、棉花、蔬菜等種業技術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3加快種業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優化調整種業學科結構

學科建設是農業科研院所的生命線和立足之本,是現代農業科研院所建設的基礎工程。種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有賴於育種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加強。在種業新政下,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相關學科建設,優化調整學科結構,拓展種業學科領域,加強農作物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加強農作物種質資源蒐集、整理、保護、鑑定、評價以及育種材料的改良和創制,在省級農業科研院所建立中長期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二是加強農作物種業學科基礎性和應用基礎研究,如作物分子設計、基因操作方法與技術、作物功能基因評價與應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蛋白質組、作物代謝組、作物調控組、品種檢測技術和加工技術等新興及重點學科建設,培育新的種業學科生長點。三是加強常規稻、小麥等常規農作物育種和無性繁殖材料選育。

3.2加強種業人才團隊建設

人才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的核心。隨著國家和省種業新政的實施,農業科研院所要快速提升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必須重視育種科技人才團隊建設,培養一批種業創新的領軍人才。一是穩定和發展農作物育種科研隊伍,加快現有育種科技人才的知識更新與提升,引進培養一批掌握育種前沿技術的高層次人才。二是加強育種技術創新,逐步與國外育種先進技術接軌,建成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育種技術創新團隊,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3.3強化種業平臺條件建設

先進的基礎研究條件是開展育種基礎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農業科研院所在開展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同時,要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等優勢,積極爭取和做好育種平臺條件建設。一是做好現有育種平臺條件的管理和使用工作,改善基礎條件,建立健全公益性育種平臺執行機制,為商業化育種提供基礎支撐。二是申報相關平臺條件建設專案,積極爭取與種業相關的國家農作物育種分中心、農作物品種審定(含抗性)區域試驗站、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種質資源圃(庫)和原原種基地建設等。三是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共建農作物分子育種實驗室、育種研發中心和生物技術育種研究院等平臺,拉長農業科研院所資金“短腿”,彌補種企新品種選育“短板”,為現代農作物種業創新發展提供基礎條件保障。

3.4深化種業科技合作交流

圍繞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需求,農業科研院所要深化種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一是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種子企業等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引進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優質種質資源等,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提升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二是加強科企(校)合作,與種企、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方位、多層次加強雙方溝通協作,構建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產學研聯合體”,相互開放科研平臺,共享資源及資訊,共同搭建商業化育種平臺,使科研優勢和生產經營優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不斷提升農業科研院所自主創新能力和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三是加強農業科研院所與國內外高校、種企等種業人才、學術交流,提升種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

3.5建立健全種業成果轉化機制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創新中最重要的表現載體,但現存在研發與實際生產脫節、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和政府資金使用率低等問題。農業科研院所要加強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制定完善種業成果交易管理辦法等。積極制定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和公益性科研成果技術轉讓收益分配製度,鼓勵公益性科研成果由政府設立的中介機構代理,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設,把交易中心打造成以科技成果交易為主導、融合技術產權交易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形成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科技成果集聚、擴散大市場,有效促進種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科技創新論文10

摘要:對尤溪縣科技創新工作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尤溪縣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縣域;科技創新;現狀;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科技創新能力是體現國家實力最關鍵的因素。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階位置,要想具有重要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引領社會的發展,就必須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總之,科技創新能力為當今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提供重要的支援和保障,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為此,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是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增長方式轉變,是增強尤溪縣經濟綜合競爭力,實現尤溪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

1.尤溪縣科技創新能力現狀

1.1強化政策保障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進步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扶持工業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尤溪縣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尤溪縣推進品牌發展戰略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科技經濟政策。同時,在推廣和應用質量標準,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技術創新專案與新水平、專利申報、引進專業人才等方面,也制訂一系列獎勵激勵措施,積極鼓勵扶持企業自主創新。對經國家批准建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企事業單位獎勵5萬元,鼓勵企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索、完善、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應用與轉化等科技創新的有效機制。

1.2創新工作機制

建立以首席專家為領頭人的技術團隊,承擔重點技術研發專案,併為重要工程專案提供技術支撐,充分發揮首席專家在技術引領、研發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方面的重要作用。

1.3搭建科研平臺

鼓勵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組建研發隊伍,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專利技術的新產品。目前,尤溪縣已有2家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後工作站,1家省級科技研發技術中心。尤溪縣的林產加工企業通過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南京林業科技研究院、福建省農林大學等高校合作,自主研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並通過國家產權局登記註冊的共有147項。20xx年,全社會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達5000多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2435萬元,佔48.7%。有效促進了企業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在創新能力的提高。

1.4發展高新企業叢集

一方面,積極引進高新企業。在自主創新能力和資金相對薄落的情況下,充分利用“618”“728”等平臺,注重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七大新興產業作為招商引資重點產業。另一方面,重點培育高新企業分期、分批對自主研發、基礎條件好的創新型企業、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培育成高新技術企業,如柏毅竹業技術開發公司;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建立適合其發展需要的研發體系,特別扶持有條件承擔國家重點研發任務的企業,加強內部研發機構建設和科研基礎條件建設,如百營木業有限公司。

1.5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

一方面,鼓勵幫助企業創造智慧財產權,20xx年以來尤溪縣共申請專利203件,其中發明45件;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23件,其中發明7件。另一方面,加快培育產品。重點扶持、發展、保護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群體,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1.6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一是實施專案帶動策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專案為載體,依託“618”平臺,先後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曆大學等科研院校,圍繞食品加工、化工、礦業、竹木深加工等開展科技合作,形成了科研專案從立項申請,立項評審、科研過程管理、成果驗收等完整規範的科研管理程式。二是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引導鼓勵企業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三明市柏毅竹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承擔國家創新專案“旋切竹薄片生產工藝關鍵技術裝置”研究,福建光華百斯特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承擔省域重大專案“抗腹瀉大約克新品系種豬選育與開發應用”研究,這些專案突破制約行業發展技術瓶頸,引領行業技術進步。

2.尤溪縣科技創新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創新意識氛圍有待增強

有相當部分企業法人對科技創新認識不到位,思想不夠重視,小富即安,維持現有產品、工藝、裝備多年不變,沒有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機制。部分企業生產所需的技術仍偏重以吸收、引進和模仿為主,從而忽視了自主創新。企業的創新意識淡薄,科技興企的文化理念不強,缺乏對科技創新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使得尤溪縣的.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強,嚴重阻礙了尤溪縣的經濟發展。

2.2科技創新投入有待提高

由於企業主體意識不強,科技創新理念淡薄,企業的融資渠道相對單一,風險投資的渠道也很不暢通,導致尤溪縣大多數企業的科技投入和研發經費嚴重不足,與全縣總體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相協調。另外當地政府雖然已出臺一系列緩解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政策措施,但由於種種原因,效果不大明顯。資金的缺乏導致企業沒有能力進行核心技術或前瞻性技術的研究,只能停留在一些低端技術的研發和試生產階段,一些科技成果產業化專案因得不到及時的投資而難以形成產業化,一些原來屬於高新技術的產品由於資金問題而無法緊跟升級的步伐,正逐步喪失其原有優勢。

2.3科技創新人才有待加強

科技人力資源配置分佈不平衡、結構不合理,高層次專業技術人員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教育、衛生系統等,工業企業中部分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與技能不匹配,中高階技術人員不多,更缺乏高素質的技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國內技術領軍人物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縣專業技術人員7000多人,中級職稱2800多人,高階近600人,僅相當於一所大學的擁有量,企業中的人才尤為缺乏,如我縣100多家紡織企業,沒有一名高階紡織專業人才。

2.4科技創新環境有待完善

一是由於尤溪縣企業用地緊張的局面沒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大大制約了尤溪縣註冊型高新技術企業的落戶發展;二是國家、省、市、縣出臺的支援企業自主創新政策的落實力度有待提高;三是在政策指導、資訊諮詢、人員培訓、企業診斷、融資中介、人才引進,以及大型科學儀器裝置協作共用等科技綜合服務方面有待進一步做深、做細、做透;四是自主創新的氛圍還不夠濃厚,在專利保護、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宣傳力度等有待加強。目前,全縣市級研發中心僅1家,縣級研發中心有4家。

3.尤溪縣科技創新的對策與措施

3.1強化產學研結合

一是加快科研體制改革,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執行機制。通過科研體制改革,促使在科研的各個環節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二是支援產學研各方建立更為緊密合作。鼓勵產學研各方聯辦企業,共建研究開發機構,以扭轉企業無適用的成果,科研成果無法轉化的局面。

3.2引導企業自主創新

一是引導企業引進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加快引進吸收和消化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加強對中小科技企業的引導和扶持,支援科技企業增強技術創新和資源整合能力,不斷開發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新產品,培育一批上規模的民營科技企業。二是引導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援企業建設技術研發機構,幫助企業落實國家、省、市科技扶持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進一步推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3.3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資。堅持不懈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靠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理念、產品、技術、管理和裝置,走出一條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捷徑。另一方面主攻專案建設。通過引進和建設高新技術專案,提升我縣高新技術產業水平。尤其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醫藥、生物育種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國際技術交流合作,加快專案建設程序,放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

3.4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首先,要加強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對中小企業經營者和科研人員開展專項培訓,使其成為既懂得技術又懂得經營和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其次,政府要制定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人才脫穎而出,發揮院士及專家團隊的高階智腦作用,做好各個院士工作站開展課題研究、專案實施等各項服務工作,積極促進新的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3.5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鼓勵企業進行科技投入,要促使企業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激勵企業積極增加科技投入。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採取入股、合作、引資等多種方式廣闢資金渠道,大力吸收民間資金支援企業發展。

3.6注重科技載體建設

一是建設覆蓋面廣,資訊量大的科技創新網路;二是發揮特色基地集聚作用,以竹業、油茶等特色產業基地為依託,集聚優勢資源,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三是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做好紡織服務平臺,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

3.7大力改造傳統產業

一是引導企業加快新產品開發,尤其要開發節能降耗、升級換代、市場覆蓋面廣的新產品;二是引導企業才用新技術、新工藝,儘快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三是引導企業改裝裝置,用一流的裝置生產一流的產品。

結論

總之,在我國經濟發展處於健康平穩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式下,尤溪縣應當充分利用當前的市場空缺和空間,創新資源的重新配置,通過環境營造和政策激勵,激發科技企業尋求機遇,趁勢而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奪取創新“話語權”。

科技創新論文11

科技變的是生活,不變的是精神。

現在科學技術強盛,慢的傳統方式,適應人們性的快節奏的現代。必定將落伍甚至淘汰。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卻不能讓他改變我們的精神。

在新加坡,已經遍地的全國範圍內的2g網路,換成3G和4G網路。也就是說非智慧手機在那裡是打不了電話的。網路越好就代表著我們傳輸、接受訊號有時間越快、越方便。美國自駕,還有聊天機器人的發展等都豐富了人的生活,技術革新,使人生活更方便。科技創新永遠像一輛火車永不停歇的在前進著。

但是,在開心面前,我們不得不提心吊膽。科技也影響生活,全球的電子競技遊戲日益佔主角。特別是LOL,20xx年擁有1410萬觀眾。而且這種趨勢不斷髮展,唯恐沉迷於遊戲的少年不來,最終釀成無果的悲劇。一些不法分子肆意地將它作為賭博的工具寄身場所。不得不使國人更加註重網路的乾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工作。科技並不是全都美好,但也不是全然否定。

科技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是我們不可以丟掉我們的精神。當手機電腦代替了書信,別忘了文字的寓意和深刻。當輕軌汽車代替了步行,別忘了和家人散步的美好時光;當整日對著電子裝置別忘了抬頭走向外面,感受一下和煦的陽光和大自然的耳語。當原來的農業小國被現代的科技所取代,我們方不可迷失精神的家園。

科技,方便了生活,可唯有自己保持著真摯、淳樸的傳統精神。不丟掉美好的。適宜人類,地球發展的生活品質,才能做到科技和歷史的統一。

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像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訊號……

人類還發明瞭許多對人類有用的物品:電話、電腦、電視……這些物品使人方便幹一些事情。像電話:兩個人即使相隔很遠,但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鐘,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視訊對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對方几秒鐘就能收到,既能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科技發展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會更快地發展,使我們人類生活更加方便,時時刻刻地為我們服務。所以我們要好好努力學習,日後好好地服務社會。

科技創新論文12

一、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國科技創新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科技發展的水平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距現代化建設要求都相對滯後,需要迫切解決以下突出問題:

(一)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匱乏

對於科技創新來說,起關鍵性作用的是人力資本的素質和能力。當前世界各國間圍繞科技創新進行的技術競爭,從根本上來說是科技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科研人員質量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在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非常匱乏,在科學技術領域有重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很少,學術技術造詣不突出。具體表現在:缺乏創新型企業領袖,相當數量企業決策者對科技創新認識不足,在投資戰略上不願對長期見效並有利於企業創新能力的專案投資;缺乏專業技術開發人才,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由於自身實力所限,難以吸引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激勵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機制不健全,對科技創新人才的職稱評審、知識更新、權益保護等缺乏制度性安排,影響到其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形成了知識型傳統教育方式,忽視個人的創造性和能力的培養,缺乏造就創新人才的認知氛圍和心理條件,沒有求異和質疑習慣;重聚合思維輕發散思維,限制了人們的思維創造性,造成思維定勢,束縛了人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二)科研成果轉化率急需提升

促進科技創新的發展,不僅在於加大研發投入和增加研發產出,更在於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包括專利和論文的數量都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產業轉化率很不理想。據統計,我國的科技貢獻率僅為50%左右,低於一般發達國家的70%、美國的80%及以色列的90%;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為2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的60-80%;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率僅為5%,很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而並未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我國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因為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還不合理,片面注重要求論文發表數量、發表的期刊等級及專利申請等指標,而導致科研立項和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科研成果無條件、無能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造成許多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在關鍵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上過度依賴國外裝備的直接引進,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不多,大量企業偏重於對國外技術的模仿,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產學研合作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

我國現行的科技體制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嚴重的官本位制、不合理的用人機制、功利式的評價機制,這些體制上的弊端嚴重製約著科技創新的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大部分企業在考慮生存與發展的問題上,或為擺脫歷史重負、或因當地條件限制,注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缺乏長期發展戰略眼光。由於產業技術的重大創新投入高、風險大,所以要求參與創新的產學研各部門要形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係。而目前我國的學研與產業結合很弱,缺乏國際間交流合作的平臺和有效的執行機制。學研的科技創新往往忽略企業生產成本、生產週期與生產效率,導致科技創新產品服務與市場脫節,不能滿足產業的需求。企業科研單位、高校的合作仍然停留在零星專案上、臨時合作上,多數沒有形成長期而穩固的結合。在創新源頭的建設方面我國還很單薄,真正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高校院所為數不多;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不僅為數不多,而且與企業的合作水平不高,產學研合作明顯不夠;缺乏強有力的領軍企業,有充裕資金保障、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企業數量較少,產業叢集科技創新發展優勢有待提升。

(四)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新水平參差不齊

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基地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而我國部分高新區發展方向不明確,功能定位名不副實。企業入園標準低,並且沒有淘汰約束機制,造成企業技術含量參差不齊,難以實現“高、新、精、尖、專”的要求。高新技術園區缺乏全面有效的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體系,科技服務平臺建設進展緩慢,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較低,企業科技資訊交流不暢,創新能力發展緩慢。部分高新區在日常發展中面臨不同部門的多套不同指標體系的考核,既要承擔國家賦予的'創新發展責任,又要肩負地方政府要求的經濟發展責任,發展方向不夠明晰,也不能集中精力去搞科技創新。

(五)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我國在關於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及專項規定方面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夠,對科技創新缺乏應有的重視,資金、科研力量投入相對不足,風險投資政策力度不足,技術產權交易政策有待於完善。20xx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還是明顯滯後於美國20xx年3.2%和日本20xx年2.7%的水平。從企業研發投入看,雖然投入總量增長態勢良好,但是平均投入強度不足1%,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而目前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多元化利益主體之間的壁壘仍然存在,很難促進科技創新要素的優化組合。科技創新收益低,科技與經濟相互脫節的情況仍然比較突出。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現有稅收等優惠政策不完善。科技創新融資渠道狹窄,影響企業科技創新活力和國際競爭力。政府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整合力度不夠,各級科技、教育、財政、稅務等部門雖已分門別類地採取多項舉措促進科技創新,但是由於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導致科技專案多頭申報,使得扶持科技創新的資金被分散,另外還存在科技平臺重複建設、資源共享程度較低等方面的問題。

二、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積極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

要實現科技創新,必須有一批具有高素質強能力的科技創新人才。要制定科技人才培養長遠規劃,在重大專案的實施中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做好相關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堅持引進智力與引進專案相結合,鼓勵採取兼職聘任、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吸引、凝聚國內外各類科技創新人才或科技創新團隊,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打造高階的科技研發團隊,提高科技創新人才的產業集聚度。要進一步增強人才的流動性,打通科研人員在產學研等方面流動的各個環節,實現其在科技創新全領域的自由發展。完善培養和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符合科技人才發展規律的多元化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加大對技術創新人才的稅收優惠力度,可借鑑新加坡的經驗,採用個人所得稅返還、工資補貼等方式來激勵技術創新人才。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倡導啟發式教育,注重培養勇於創新勇於實踐的探索習慣。高度重視科技教育,加強科技活動場所建設,增強全民的科技知識面和鍛鍊實踐能力。

(二)改革科研評價機制,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改革和優化科研專案評價體系,鼓勵以市場為導向開展技術創新研發活動,把科研成果研發與市場轉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難題。突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推動大企業整合全國科技創新資源強強聯合,打造一大批國際知名的、擁有原創性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使之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是我國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重點,按照科技產業發展規劃,大力支援科技創新骨幹企業健康快速發展。重視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培育,培育壯大一批有望成長為科技“小巨人”的潛力企業,形成與大企業互補發展的第二梯隊。發展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創新機構和組織,開展重點攻關,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推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持續動力。

(三)完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集聚

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競爭力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市場機制在協同技術創新聯盟中的作用,發展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以重點產業技術創新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突出企業主體地位的產學研協同科技創新合作機制。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盟,形成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利益共享的穩定、高效的科技創新集合體,凝聚和培育創新人才,加速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程序。從當前來看,為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需要促進骨幹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戰略層面有效組合,形成協同創新的合作模式,突破產業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技術瓶頸,形成一批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的航母級艦隊,增強國家科技創新實力。對具有明確市場前景、貼近實際應用的專案,應由企業為核心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協同技術攻關。要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工程,構建共性技術平臺,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完善利益與風險匹配機制,建立共同投入、聯合開發、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執行機制。

(四)促進高新區創新驅動,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大力構建產學研合作資訊服務平臺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強化創新型人才培育和引進,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並以此推動優勢產業叢集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高新區起步有先有後,自身基礎不同、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各個高新區應該結合自身實際確定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強對各區域的高新區分類指導,站在全國角度整合高新區資源,既有點的佈局,也要連成線和麵,使各高新區取長補短。高新區要提高自身的發展能力和水平,堅持既定的發展目標,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健全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產業基地。優先承接高新技術和優勢產業,加強對新能源開發、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等領域企業的引進,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效應,推動支柱產業向產業叢集的躍升,走既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又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的集聚發展道路。

(五)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創新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應當加大對科技創新的鼓勵力度,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援。一是增加政府投資和補貼金額,通過提供物質支援和資金支援,引導企業創新行為,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資金增長。政府要發動社會力量建立科技創新基金,鼓勵和支援中小企業創新,促進國防技術向民用產業的技術轉移。二是調整稅收政策。要明確稅收優惠的重點,提高政策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稅收優惠政策重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轉化,為從事高新技術的企業、風險投資、基礎研究的各類法人和自然人給予獎勵和稅收優惠。三是完善政府採購政策。相對於分散採購,政府集中採購的巨集觀調控具有明顯的優勢。政府採購支援創新專案應該針對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科技創新專案給予科學合理的支援。要逐步提高政府採購金額,為技術創新產品創造市場需求,及時公佈科技創新產品的需求計劃,提供方向明確的科技創新引導,擴大集中採購規模。應在許多專案中選擇有發展前景、具有很大的影響力、能提高綜合實力的專案,加大購買力度,強化政府採購的激勵效果。四是促進科技與金融的融合。拓寬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渠道,提高金融市場對科技創新的資金支援。金融機構對於科技創新要積極提供信貸支援,根據科技創新的產品、良好的信譽,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和中小型企業建立一個穩定的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使其創新活力得到支援。支援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規範創業投資企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風險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合理流動。

科技創新論文13

摘要:闡述了高校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介紹了大型精密儀器在北京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本科生科技創新專案中的應用。以礦相顯微鏡及配套影象分析軟體對某多金屬硫化礦石中礦物種類及含量、礦物粒度分佈特徵測定為案例,從儀器及軟體工作原理、研究方案、研究結果等方面介紹了科技創新實踐過程。將礦相顯微鏡應用於科技創新專案,不僅能提升學生實驗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而且大大強化自主學習、發現和解決問題能力,達到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和科學意識的目的。

關鍵詞:礦相顯微鏡;本科生;科技創新;創新實踐能力

為了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及科學素養,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展了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1]。本科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在完成一定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後,利用學校科研平臺和實驗條件,在教師指導下,本科生參與各種科研專案或科研活動,培養基礎科研和創新能力[2-3]。大型精密儀器購置和運營成本較高,實驗操作和維護繁瑣,一般僅服務於教師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近年來,隨著國家在教育領域加大投入,高校對於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的支援力度也隨之加大,本科生接觸大型儀器的機會日益增多。大型精密儀器在提升本科生實踐教學效果、培養創新能力方面已經顯示明顯效果,如掃描電子顯微鏡用於生物學專業、材料和力學專業,透射電子顯微鏡和同步熱分析儀用於化學化工專業,原子力顯微鏡用於高分子物理實驗課程,X-射線衍射儀用於化學綜合實驗課程[4-11]。

大型精密儀器應用於本科生實踐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應用於本科生科技創新中卻鮮有報道。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在工程實踐培養體系中,科技創新實踐尤為重要。本文探討了礦相顯微鏡及其配套分析軟體在專業本科生科技創新實踐專案中的應用,以某多金屬硫化礦石為研究物件,針對其硫回收率低,磁鐵礦未回收現狀,研究含硫礦物種類、含量和相互關係,考察含硫礦物與磁鐵礦及其它脈石的嵌布狀態,為選礦工藝改進及優化提供參考。礦相顯微鏡也稱礦石顯微鏡或偏光、反射顯微鏡,工作原理是利用普通光改變後的偏振光進行鏡下觀察,根據物質單折射(各向同行)或雙折射性(各向異性)等光學特性進行鑑定和區分不同礦物類別和構造。其中,雙折射性是晶體基本特性。偏光顯微鏡是根據有關物質所具有的偏光性,進行定性觀察和定量測定。偏光顯微鏡可用作物質鑑定,廣泛應用在礦物、化學等領域。工藝礦物學作為地質、礦冶、材料等學科的基礎課程,是研究固體物料及加工過程中產品微觀特徵、組成物質性狀的基礎手段,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理論知識,結合基礎實驗操作技能,針對固體物料與加工產品的物質組成及影響、制約生產工藝指標物質性狀做出準確判斷和說明。礦相顯微鏡是研究工藝礦物學的重要儀器,本專業科技創新實踐專案中採用了LeicaDM4500P智慧數字式偏反光顯微鏡(以下簡稱為顯微鏡)。QWin影象分析軟體是Leica影象工作站的核心部分,可以對鏡下觀察到的影象進行採集,並結合礦物鑑定結果和軟體影象分析計算功能對不同成分進行定量分析。在軟體採集影象過程中,可以對亮度及曝光時間等引數進行控制,最大限度還原影象真實情況。同時,該配套軟體還能對圖片中某些特定區域進行選取,並具有定量分析功能,統計和計算選取區域的灰度、周長、面積等物理引數[12]。科技創新實踐主要採用礦相顯微鏡,結合不同型別礦物工藝礦物學知識(顯微鏡下特徵),進行鏡下鑑定礦物實驗,利用QWIN軟體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對鏡下鑑定圖片進行分析和研究[12]。

一、礦石中主要礦物種類及元素含量測定

(一)研究方案

以破碎至-2mm的某含硫礦石(以為簡稱為原礦)為原料,將其置入特定模具中,採用環氧樹脂固定硬化後研磨拋光,利用智慧數字式自動偏光顯微鏡對製備的光片與光薄片進行鏡下鑑定,確定礦石中不同含硫金屬礦物及部分脈石礦物的種類。將礦樣製成的光片平均分成8個扇形,將每個小扇形的母線長度三等分,所得的三個分割槽分別依照面積比例取3、2、1張圖片。考慮到光片中心部分取樣較少,在中心部分又設定了一個取樣區,共取得49張照片。採用顯微鏡及其配套軟體QWIN,借鑑計算機圖形學知識,對顯微鏡下不同區域礦物鑑定照片進行數字影象處理,結合工藝礦物學知識測定不同有用礦物及脈石礦物的含量。具體操作步驟:在QWin軟體中開啟礦石光片或光薄片不同區域的鏡下鑑定圖片→點選軟體影象選單欄→選擇影象檢測功能→出現影象檢測介面→點選需要測量的礦物→調節RGB提高分辨力→確定→點選測量選單欄→選擇測量區域功能→出現測量區域介面→點選測量→結果介面→記錄資料。

(二)研究結果

原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還有少量毒砂、黃銅礦、輝銅礦、閃鋅礦等,主要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等。元素硫主要賦存於礦石的`硫化物中,砷為主要有害元素。原礦中主要礦物含量及元素含量計算結果見表1和表2。根據現行標準,硫的最低工業品位為14%,銅為0.4~0.5%。由表1和表2可知,原礦中具有回收價值的元素分別為硫,18.63%;銅,0.49%。硫元素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通常採用浮選工藝回收。

二、礦石粒度分佈特徵測定

礦石中不同礦物進行分離之前需要破碎、磨礦,由於受力粉碎成為單一成分的最大顆粒尺寸稱之為礦石工藝粒度,是礦物分選工藝的一項重要指標。磨礦是進行礦物分離選別的前提,需要對礦石粒度進行預先檢測,根據結果調整工藝條件[13]。目前,常採用篩分、沉降等常規方法進行粒度檢測,這些檢測方法耗時長、效率低,而且受檢測人員的主觀影響較大;採用QWin影象分析軟體能快速、準確對礦石粒度進行分析測量。

(一)研究方案

在工藝礦物學研究中,常見的粒度測量方法有直徑與面積測量法。由於礦物顆粒形態不規則,只有利用影象分析才能完成對其粒度的觀測。當使用巖相或者礦相顯微鏡時,最方便的做法是弦長測量法。弦長測量法是基於對顆粒截面的定向隨機截距觀測實現粒度測量的。通過弦長測量法初步測定了其中含量最高的黃鐵礦的粒度分佈特徵。測視原則是使測視路線均勻覆蓋整個光(薄)片,路線設定稠密度以在光(薄)片上觀測到200~300個礦物顆粒為宜。注意測線間的距離,避免出現對同一顆粒的重複觀測。

(二)研究結果

由於原礦中的其它礦物含量少,回收價值低,且取樣資料較少,僅列出對黃鐵礦的資料分析,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黃鐵礦的嵌布粒度屬於微細粒級別,顆粒分佈較均勻,採用一段磨礦即可滿足解離要求。礦石主要礦物-0.074mm的含量在80%以上,結合原礦中較易泥化的方解石(31.13%)含量較高,磨礦作業中應將原礦磨細至-0.074mm佔80%以上,才有可能採用浮選工藝回收黃鐵礦。

三、結語

採用LeicaDM4500P智慧數字式偏反光顯微鏡及其配套的QWin影象分析軟體,對某多金屬硫化礦石進行了礦物種類鑑定及定量分析,研究了礦物粒度分佈特徵。結果表明,與耗時長、效率低的傳統化學物相分析法、篩分和沉降粒度分析法相比,採用礦相顯微鏡及影象分析軟體能快速、準確地對礦物含量及粒度分佈特徵進行測定,為選礦工藝產品檢查、快速瞭解礦石性質提供了新的思路。將礦相顯微鏡應用於本科生科技創新研究實踐專案中,學生通過查詢文獻和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方案推敲、實驗摸索、研究結果剖析,能加強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有效訓練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和發現、解決問題能力。本科生在科技創新訓練中,通過使用大型精密儀器完成專案研究,能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和科研意識,為進一步開展科研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創新論文14

摘要:近年來,許多大學結合學校實際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經驗,以實踐育人為目標,不斷創新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和實施方法,探索出大學生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專案化運作”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立足科技創新,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力爭完成更多的科研專案,為國家和地域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專案化運作

1構建保障體系,紮實推進社會實踐專案化運作模式

大學生社會實踐專案化運作模式是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按照科研專案申報立項的方式進行規劃指導和管理的一種模式,是在新形勢下為進一步落實社會實踐育人工作,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基層、認識國情,培養科學研究意識,提高實踐創新能力而探索出的一項育人新模式.為做好這項工作,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1健全組織,完善機制,不斷夯實社會實踐的保障體系

學校成立社會實踐“校院兩級”領導小組,學校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的黨委副書記和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擔任組長,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科學技術處等單位的負責同志為小組成員,具體安排學生社會實踐日常工作.學院還成立“專家團隊”指導委員會,成員由校內遴選出的部分專家教授擔任,負責指導制訂學生社會實踐方案的立項、專案論證、專案評審等工作,有效提高了社會實踐“專案化運作”的層次和質量,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專案化運作”成果.學院明確要求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必須修夠社會實踐學分,並提出了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為深入紮實推進社會實踐提供了制度保障.

1.2巨集觀指導,自主申報,嚴格把關社會實踐專案

學校社會實踐領導小組緊緊圍繞育人中心工作,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立項的指導力度.通過召開調研會,結合實踐地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專業實踐需求,科學論證、明確主題、制訂方案,加強對學生立項的.巨集觀指導.在巨集觀指導基礎上,該校按照“嚴格規範學院(部)組隊,大力支援學生自組團隊,積極鼓勵學生個人實踐”的組隊原則,注重學生團隊在專業、性別和年級等方面的互補,引導學生打破院部、年級和專業的限制,自行組成社會實踐團隊進行專案申報.學生自主申報後,學校積極組織由“專家團隊”指導委員會根據專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實效性對自主申報的專案進行嚴格的評審和定級,嚴把質量關,最終將獲准立項的專案劃分為社會實踐重點專案、特色專案和一般專案,並對不同等級的立項團隊進行相應金額的資助,以確保專案順利實施.

1.3加強管理,注重實效,紮實推進社會實踐專案實施

學校為各專案團隊配備隨隊實踐的帶隊教師和指導教師.帶隊教師由團幹部或相關學工幹部擔任,主要負責方案制訂、人員選拔、專案實施等工作.指導教師由專案所涉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擔任,主要負責專案規劃、進度安排、現場指導、成果產出和結項稽核等工作.

2立足專業實踐,促進成果轉化,專案化運作結碩果

2.1立足專業實踐,強化理論思考,社會實踐科研成果豐碩

“專家團隊”指導委員會積極引導學生立足專業實踐,並在此基礎上深入進行理論思考,營造了專業教師參與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的良好氛圍,提升和保證了社會實踐專案的層次和質量.

2.2加大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發展,促進產學研相結合

學院積極引導學生將社會實踐專案實施與“挑戰杯”競賽相結合.尤其在後期總結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加大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不斷提升學生觀察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依託實踐基地,注重長期效應,社會實踐育人成效顯著

專案化運作模式實施以來,學校積極組織全校學生赴全國各地開展以專業實踐、社會調查等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利用專業知識和實際行動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學生在參與社會服務過程的同時,不斷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增強了立志從教的信念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的學生科技創新專案化運作成績十分突出,用6年的時間,給汽車找到了一雙“慧眼”.通過一個安裝在車前擋風玻璃上的攝像頭,對移動和靜態物體進行識別、追蹤、分析.一名女車主告訴記者,安裝了這個系統後,她開車稍一走神偏離道路,系統就會報警提醒;如果車速過快,或與前車距離過近等,系統判斷你的車輛狀態存在潛在危險,也會鳴笛“抗議”;而當你離開駕駛臺,登入這個團隊開發的APP,你會收到一份關於你最近的危險或不當駕駛行為的評估報告,幫你改進駕駛技術.目前該團隊的兩個系列產品,可實現車道偏離預警、前方碰撞預警、行人檢測預警以及高清行車記錄等核心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汽車輕量化材料技術方面成績突出,據悉,該專案是針對汽車底盤相關輕量化構件製造與相關工藝制定,材料為世界先進的鋁矽合金,製造出的產品強度更好、更耐用,屬國內唯一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案,計劃年內投放市場.另據介紹,整車運用輕量化材料後,可節油5%—10%.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行專案化運作,通過對專案的管理,使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活動走上一條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

科技創新論文15

1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的結構分析

研究型大學的重要特徵,在於它是以科學研究為重點,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相協調,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顯著影響的高等教育機構[1]。根據20xx《中國大學評價》的分類[2],我國目前有研究型大學36所,約佔全國大學總量的2%。隨著教育、科技和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日益緊密的結合,研究型大學日益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一個重要的創新系統,其教育科技創新能力更趨整合化,並具有更加廣泛和豐富的內涵,同時成為研究型大學辦學能力和整體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

1.1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的5項創新能力

(1)知識創新能力。研究型大學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基地,承擔了大量的特別是重大的國家和政府資助專案,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是知識創造的源頭,並且在知識的傳播、應用乃至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xx~20xx年,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專案中,以高校為首席科學家單位的佔69%(其中研究型大學佔73%),以研究型大學為首席科學家單位的佔50%。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的62%(其中86%建在研究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的53%;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的70%建在研究型大學[3]。特別是現代高技術的孕育,更多地依賴於多學科的力量,更多地源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因此,研究型大學的知識創新能力對於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0xx~20xx年評出的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中,由研究型大學完成的佔65%。

(2)技術創新能力。儘管從分工上,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是研究型大學通過與企業的科技合作以及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科技組織形式,大量介入技術創新過程,特別是在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創新的前端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工程中心有52%建在研究型大學;在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中,依託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佔64%[4]。同時,研究型大學的科技結構中存在著大量的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同樣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大學的科技活動經費籌集總額中,來自企業的資金佔36.6%;研究型大學的科技經費投入中,來自企事業單位委託的經費約佔40%[5]。隨著現代高新技術產業向著更加整合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其對研究型大學參與技術創新的需求不斷增加。

(3)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能力。研究型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以及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緊密結合,使之成為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高地,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能力成為研究型大學有別於一般高等教育機構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型大學承擔著高等教育的任務,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所需人才的重要儲備庫。研究型大學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能力吸引著最優秀的生源,大眾化的本科教育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廣泛的人才資源供給,而以博士生培養為重點的研究生教育則是科技、產業精英人才的主要源頭。研究型大學的在校碩士、博士生分別約佔全國的1/2和2/3。同時,研究型大學的創新文化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也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思想庫的人才與教育作用。隨著教育、科技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研究型大學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日益成為科技精英聚集的高地。

(4)創新資源供給能力。研究型大學不僅擁有創新資源,同時也是一個資源增生的組織,其教育科技創新活動的“產品”(知識、技術、人才和資訊等)本質上都是國家和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重要資源。研究型大學通過多層次、結構優良的高等教育和廣泛、前沿的科學研究,為社會提供了知識、技術、人才和資訊等創新資源,是國家創新體系內創新資源的重要增長點。20xx~20xx年,研究型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數量分別佔總數的49%、38%和24%,分別佔高校獲獎總數的80%、64%和50%[3]。研究型大學具有把握科學研究前沿的優勢,其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也具有公益特性,因而創新資源供給的輻射面非常廣泛,是技術創新最強有力的資源供給者之一,其對技術創新所需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對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5)創新資源吸納能力。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吸納創新資源並進行資源開發的創新系統。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研究型大學與所有的高等教育機構一樣,都面臨著教育、科研資源緊張的問題。能否充分吸納和利用社會創新資源,是影響研究型大學整體創新能力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型大學以自身較強的人才優勢、科學研究能力以及人才培養能力,吸引著社會特別是企業創新資源的注入,既增加了研究型大學對教育科技創新資源總量的需求,而且可以顯著改善自身資源體系的結構,併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內創新要素的流動和高效配置創造了重要渠道。

1.2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各項能力的內在關係

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的5項能力,可分為相互關聯的3個能力板塊。

(1)第一板塊:知識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這是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體系的主要能力,特別是知識創新是研究型大學有別於一般高等教育機構的重要能力。正是由於這一能力板塊的優勢,研究型大學成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和研究與開發投入的重點,集中了大量的創新資源,並通過教育和科學研究創造了優質的創新資源,具備了參與技術創新的巨大潛力,成為國家戰略利益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力中心和輻射中心,並且更加有可能從技術和社會發展中受益。

(2)第二板塊: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能力。這是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能力。研究型大學高度密集的科學研究和創新資源產出,突出了其對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重要作用,同時也使之有條件把科學研究與培養創新人才緊密結合在一起,並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文化的融合和輻射,使得傳統高等教育的層次和知識的創新、傳播、應用乃至服務能力得以進一步提升。

(3)第三板塊:創新資源供給和吸納能力。這是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內,研究型大學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其通過良好的教育和高水平的科學研究,為社會提供優質的創新資源。研究型大學正是通過把所創造的“產品”送入技術創新環節,才能實現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社會功能。因此,能不能為整個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提供創新資源支援,體現著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的效益和成敗。同時,研究型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必須吸納社會的優質資源,才能保持自身創新活動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吸納和利用社會創新資源,大學就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支援和動力。因此,創新資源的供給和吸納能力是研究型大學作為一個創新系統固有的能力要求。此外,研究型大學通過創新資源的供給和吸納,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內創新要素的流動、共享和整合創造了新機制,而這種創新資源的流動和有效配置恰恰是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效益提高的關鍵環節,是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動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關鍵。

1.3建立多元化和板塊結構的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的意義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並建立起各能力之間的板塊結構,有助於研究型大學豐富和拓展教育科技創新能力的內涵,明確其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建設的關鍵和重點。

(1)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說,教育科技創新能力最終體現在其對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創新資源供給能力和吸納能力。因此,研究型大學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合程度,對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最終均體現在其對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所需的優質創新資源的有效供給能力上。只有具有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提供強有力的優質創新資源支撐的大學,才是高水平大學;而能從社會包括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吸納優質創新資源的研究型大學,也一定是高水平大學。從這個意義上,增強創新資源的供給和吸納能力是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建設的根本,也是研究型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2)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科技創新必須隨社會需求、技術發展和產業變化而進行動態調整。現代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實踐已經證明,大學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必須更多地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需求中汲取變革的動力和創新的激發力,只有適應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需求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所接受。因此,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科技創新能力必須具有不斷增強的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3)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必須提升到系統高度,強化各種能力之間的相互關聯。作為一個擁有豐富創新資源和承載了重要社會功能的創新主體,研究型大學必須更加註重教育科技創新的整體效益和溢位效益。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各種創新能力相互關聯、相互增強的創新系統,各項能力必須整合、互補,才能增強創新的整體效益和溢位效益。因此,研究型大學在提高各項能力縱深度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增強各項能力的結合度,特別是注意科技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整合。同時,研究型大學還必須準確確立自身在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內的位置,加強與其他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絡和互動,在教育科技創新能力體系建設方面加強創新戰略的選擇。

2研究型大學教育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戰略選擇

2.1開放創新戰略

開放創新意味著合作、學習、競爭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之所以能成為完整的創新系統,關鍵在於各創新主體之間在功能、定位上的緊密聯絡和良好互動[6]。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科技創新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存在著互補整合的基礎和契機,一旦找到良好的結合點,將顯著增強雙方乃至整個創新體系的創新效益。研究型大學必須通過開放,融入世界教育科技競爭格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的創新資源,特別是適應經濟、技術和產業發展調整創新戰略和執行機制,把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提供優質創新資源作為教育科技創新的基本價值取向,更好地滿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並與其他創新主體形成以創新資源供給和吸納為基礎的聯動關係,互相支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不斷優化自身及整個創新體系內創新資源的配置、環境建設及能力匹配。

2.2整合創新戰略

(1)創新資源的整合共享機制。研究型大學要充分利用自身多學科、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學術組織改革,建立更多以創新人才組合為基礎的學科/學術團隊或創新群體等學術組織,實現人才資源的整合和合作創新,建立以寬廣學科結構和學科範疇為基礎的學科叢集,加強學科交叉融合,適應現代科學研究整合化、規模化的要求。除了自身資源的整合之外,研究型大學還應特別注意整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優質資源,包括高技術企業、國際的優質教育科技資源。研究型大學必須認識到,工業發達國家以及在我國工業化的現階段,相當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大學。

(2)多元化創新能力的整合。研究型大學要建立自身“產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機制,從社會需求出發設計研究開發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實現研究型大學知識創新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整合。研究型大學要充分利用自身研究鏈條相對完備的優勢,加強自身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整合,充分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等多元化的科研組織形式,建立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有機融合的執行機制。研究型大學要加強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充分利用在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創新資源,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學體系,使教育教學緊跟科技發展的前沿,使學生特別是研究生更多、更深地介入知識創造和技術開發,從科技創新中受益。

2.3創新人才戰略

實施創新人才戰略,一是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研究型大學創新人才的培養依賴於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能力,沒有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不可能培養創新人才。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都有幾個共同特徵:既在科學研究方面具有一流水平,同時也培養了一流的畢業生;既突出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培養,同時也具有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培養質量。因此,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科學研究投入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研究型大學必須防止出現重科技、輕教育的現象,應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在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充分利用科學研究能力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保持和增強研究型大學在培養創新能力、知識結構、實踐能力等方面最為優良的創新人才上的優勢和能力。二是要著力提高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研究型大學科技創新能力主要來自人才的創新能力,社會聲譽很大程度上來自創新人才的影響。必須以人才工作為核心,把人事制度改革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創新人才制度和人才組織模式,通過科技創新培養高層次人才,通過高層次人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2.4創新文化戰略

創新文化建設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課題,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踐的主題都是非常豐富的。首先要把握創新文化建設的要點,包括:①以人為本,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立校之本和創新能力體系建設的核心,在政策、制度上體現創新人才的培養、價值實現和全面發展;②合作競爭,把創新的價值、人才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合作上,強化合作基礎上的公平、公正競爭對科學研究發展的活力和動力作用,減少因分立和無序的競爭所造成的創新成本的增加;③開放學習,加強對創新的趨同,縮小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和對創新的認知距離,同時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擴大開放的基礎。其次,創新文化必須通過具體的制度和政策來體現和完成建設。創新文化體現在大學的發展戰略及人事、教學、科技管理及評價等制度中,研究型大學應加強對科技創新的巨集觀調控和管理,加大對創新意識、創新方式的引導,通過制度改革和政策制訂形成有利於能力建設的創新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創新文化戰略實施的基礎是開放創新、整合創新和創新人才戰略,其核心是大學科技體制的改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