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優秀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3.89K

赤壁賦是指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中的《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赤壁賦優秀教案是怎麼樣的呢,歡迎閱讀。

赤壁賦優秀教案

赤壁賦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1、瞭解作者蘇軾,瞭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

教學重點: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鑑賞

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

1、 學生準備(1)利用學習小組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瞭解被貶赤壁這段經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瞭解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製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後的資料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於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裡,為排遣內心鬱悶,他經常來赤壁磯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關於賦這種文體

?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於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 關於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儲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於人生態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

赤壁賦優秀教案二:

《赤壁賦》教學設計

執信中學 文**

一、教材分析:

《赤壁賦》一文屬文賦,文質兼美,音韻和諧,乃蘇軾之傳世名篇。儘管文章抒發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奧,但文章在誦讀、鑑賞、審美等各方面,均可視作古代散文的經典。同時,體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體會作者豁達的胸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乃至綜合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生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同時,由於前面已經學習過《阿房宮賦》,對賦體文章的特點也有了一定的瞭解。但以往強調文言基礎知識的內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所以要在這些方面加以強化。

三設計思想:

文言文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文言文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加深對作者情感的體悟。文言文教學要重視文言字詞的積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體驗作者的人生感受並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這篇賦文質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蘊含著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結合文字深入探討,以競賽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作者人生態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學習目標:

1.把握文賦特點。

2.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知識積累,積澱文言語感。

3.誦讀、品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4.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結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說明:把握文賦的有關特點,注意掌握節奏快慢和音調高低,有助於更好地進行誦讀;而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有助於進一步的品味鑑賞課文的語言,體會作者遣詞用字的妙處;體會作者通過精妙的語言描繪動人的情境,抒發情感,表達人生感悟。這些目標體現散文鑑賞方法的指導,也要求學生對作者思想情感有較深的體會和感悟,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五、學習難點和重點:

1.品味、鑑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背誦課文

3.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的情懷。

六、教學方法:競賽法、誦讀法、討論法

七、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八、課時安排:三課時

九、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讀課文註釋及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教輔《優化設計》,落實文言字詞句知識,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

2.給學生提出誦讀指導建議,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並爭取背誦課文(我們為語文學習建立了公共郵箱,利用公共郵箱給學生髮送指導資料):

⑴讀出韻律。賦體押韻如“望章江”,“焉間天然仙”等

⑵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⑶讀出節奏。如: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⑷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節奏一致,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緩慢低沉)”。

⑸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樂)“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灑脫)

⑹根據文賦對仗特點背誦相關句子。

⑺根據文賦押韻特點背誦句子。

⑻理清文章層次情感變化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如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

⑼重點記憶關於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赤壁賦優秀教案三:

學習目標:1、學習文言知識

2、體會作者感情,領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先看一組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滄海一粟 遺世獨立 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 取之無盡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語是我們民族語言的瑰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如此多的成語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賦》,由此可見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這篇文章

二、誦讀

1、讓我們在朗朗書聲中走進文字要求標畫出體現作者感情變化的字眼,同時標畫出和你產生共鳴或者電到你的句子

2、學生交流自己標的句子,讀給同位聽,之後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老師作出點評同時告訴大家誦讀的幾個層次:讀準字音學會斷句(語法結構、句首句末語氣詞)控制語速融入感情

3、老師可以給學生示範背誦第二段

前三個層次只是技術層面的,最後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需要心靈的參與讓我們更加的接近蘇軾,走進心靈

三、感情概況

剛才大家已經把有關情感的字眼標畫了是哪幾個詞語呢?樂悲喜(考驗大家的篩選能力)

這裡有賦的寫法:往往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作者內心的一種鬥爭,或者為了便於表達自己複雜在情感那麼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悲,又為何而喜呢?

四、賞析“樂”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後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3、指導賞析的角度:翻譯、內容、字詞的表現力(語言)、情感、聯想(詩詞、東坡其人、自己經歷體會)

老師示範賞析: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寫出了喝酒唱歌的場面,一個甚字寫出了自己快樂的程度,而扣舷的動作則表現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這讓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裡面的一個場景,一群人圍坐篝火旁齊唱“滄海一聲笑”,當時看了非常感動,滄海?為何還笑?那種經歷江湖一切險惡之後笑看蒼生的心態體現了出來

4、快樂到一定程度,人們都會唱起來那麼蘇軾唱了什麼呢?體會唱詞,前後四人一起研討,一個同學按照自己體會的感情讀出來,其他三人一起分析讀析融為一體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於長嘆

2美人:來自屈原,往往以香草美人入詩,香草自比,美人則是自己在理想或者聖主賢臣的代表對美人什麼態度?從悲傷中我們體會出蘇軾那種不放棄人生追求的精神?什麼追求?還是有儒家思想的入世精神所以我們要從悲傷的歌聲中體會出這種昂揚向上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於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知人論世)

五、賞析“悲”

1、想起自己的遭遇,本來還喝酒唱歌的作者忽然悲從心來那麼,作者悲傷哪些內容呢?在朗讀中體會並且賞析,有體會你先別告訴別人,一會兒考考別人提問要具體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結構分析(對文: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

3、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麼?這個問題引發古今中外無數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4、方其……而今安在哉!:

1讀出前後情感的變化最後一個句子重讀以表達感慨之情

2體現了蘇軾的什麼情感?有欽佩,有羨慕,有悲哀為何欽佩?因為自己也希望有象曹操一樣的功業,強烈的入世思想的體現

到這裡如果文章結束,那就不是蘇軾了他的偉大之處在於能夠在這種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一個突破口,從而超越自己,從而也就超越了別人正如莫泊桑所言:人的一生,不像你想的那麼好,也不像你想的那麼壞關鍵看你如何突圍

六、感悟“喜”

蘇軾如何超越了自己呢?他的超越體現在哪些方面?討論給你帶來什麼感悟

(1)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回扣了首段,一開始作者本來就沉浸在美景之中的迴歸自然,迴歸純淨,迴歸自我

(2)“物與我皆無盡也”如何理解?物是永恆的,但人為何也說永恆呢?

從儒家思想來說,人可以不朽,但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達到三者任何一個,都算作永恆

從道家思想來說,講究“一死生”,注意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區別道家尊崇崇尚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

佛家思想的禪宗:講究生死輪迴,生命完成一次生死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圓缺,生生死死迴圈不止,生命的輪迴讓人不再感覺生命的短暫

(3)苟非吾之所有……:輕視物質的東西,輕視有限的時空《觀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渡海》:茲遊奇絕冠平生當別人都在關心你到底能飛多高的時候,有個人還在關心你飛的累不累,這就是友情

(4)這裡的“喜”和開頭的“樂”內涵一樣嗎?區別是什麼?

樂:面對突來的美景的欣然反應,未經思考的接受,側重感官的體驗如同當今很多人登山後的“啊……啊……”但我們已經看到“樂極生悲”

喜:是理性思考之後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解脫,是感情淬火後發自內心的欣喜,這裡的喜是“喜從悲來”

七、自我救贖

作者在入世與出世,在積極與消極的鬥爭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儒釋道多種文化的浸潤,三種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蘇東坡的內心並達到了和諧與統一為何會達到這種和諧?作者的對中國文化的深入理解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比較高當然情商的來源還是一個人不斷的積累

當年蘇軾從海南迴內陸,運河夾道千萬人觀看,他們看的哪裡是蘇軾,他們的表現只能解釋為對文化的敬仰,對一種豁達人生態度的執著,這觀摩的人群在空間上的延伸我們不可考,在時間的延伸上我們也是觀摩者之一這充分的說明了蘇軾的不朽,中國文化的不朽當年蘇軾看到這種情況,他怎麼反應?既沒有揮手“同志們好”,也沒有受寵若驚他的一句“莫非看殺軾否”,以蘇東坡式的豁達與幽默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八:背誦你最喜歡的句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