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讀書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師讀書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師讀書讀後感14篇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

剛接到《一線教師》這本書,我還不以為然,自己不就是一線教師嗎?還看什麼《一線教師》?沒想到一翻開書,我就愛不釋手,連續五個晚上就看完了。看完書後,我自嘆不如,我雖然是班主任,所做的卻遠遠不如不是班主任的管老師!

管老師書中的“十個一線”即“一線作業學、一線紀律學、一線協助學、一線情感學、一線育人學、一線自立學、一線個案學、一線激勵學、一線複習學、一線反思學” 給了我深刻的影響,也給了我無限的思考。書中列舉的一個個案例,雖是作者親歷親為之事,但卻像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

在管老師書中的“十個一線”中,我最欣賞的是一線作業學。在我十幾年教學生涯中,最頭痛的就是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每個班級中總會有幾個不按時完成作業的。我總是把很多精力放在抓學生的作業上,但總是事倍功半,而且把自己弄個筋疲力盡。可是不抓又不行,就像管老師說的`:要抓好考試,一定得抓好作業,這對考試、對分數最直接、最管用。大凡學習後困生,都是作業不及時完成、拖拉不止的學生,今天的作業明天交,明天的作業後天交,後天的作業老師的腦子裡掛不住了,他們趁此溜作業的號。管老師真是太瞭解學生了!上學期我們班就有這樣一位學生——王帥鵬,他是個很聰明的學生,但很懶,總是不按時完成作業,所以語文成績很不理想。我就利用下午放學後把他留下來補做作業,一個星期後,他連續幾天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以為大功告成了,就放鬆了警惕。沒想到有一天我突擊檢查發現他又有三天日記沒有寫了,還騙我忘帶作業了。我很生氣,立即打電話給王帥鵬家長,瞭解到王帥鵬這幾天回家根本沒做作業,總是告訴家長作業已經在學校做好了。放學後我問他為什麼不做作業,他竟回答:“第一天沒做作業,見你也沒檢查,後來慢慢地就更不想做了。”我聽了,無語。

於是,這學期一開始,我就在班裡嚴格作業檢查制度。班裡掛了一個作業檢查筆記本。記錄學生每天作業完成情況。完成好的校信通表揚。不好或寫的不夠規範的。也發簡訊提醒家長認真輔導,迎頭趕上。制度定下來之後,每天到校小組長提醒學生把作業放在桌子左上角。早讀一下課我在班裡一個一個檢查。記錄反饋。這樣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就提高了。也認真起來了。

從管老師的“一線作業學”我得到啟示,我發現自己在處理這方面的工作還缺乏足夠的恆心和毅力,更缺乏足夠的教育智慧。教學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除了自己在平時教學中缺少一份耐心,我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培養自己的教學智慧。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2

滿懷著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

正如別的老師所說的一樣,內容比較深奧,也很難讀懂。我報著嘗試的心讀了,跟隨作者帕克?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恐懼是一種使我們和同事、學生、學科以及我們自己相分離的東西。我們身邊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作為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佔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於最糟糕的狀態。作為同事,我們的關係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係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威和管理工具。

學生為何會恐懼:在教室裡寧願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裡,他們感到疏離、無力。

為什麼我們瞭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會有如此多的困難?為什麼我們以一種會導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可怕方式來診斷學生的狀態呢?為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面對學的恐懼,我還想教好書的話,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這儘管不容易做到,但卻是值得的。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現在我懂得莫頓所說的這句話的涵義了: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傾聽人們說話”。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才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說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出地聲音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著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著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

面對來自孩子的膚淺評判,教師必須面向學生而不是掉頭離開他們,實質上是說:“我們之間存在很大的代溝,但是不管這溝有多寬多險,我都有責任跨過去——不僅因為你們在成長道路上需要我的幫助,而且因為我也需要你們的洞察力與活力來幫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3

隨手又翻開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回想著每個小小題目背後的故事,現在,似乎“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小隨筆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不禁讓我為自己在現實教學中的無奈找到了些許安慰,即使心裡明白有問題不應該從學生身上找原因。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很早就聽說過這句教育界的至理名言,而自己也對這句話是深信不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一個蘋果,雖然其中的一些因上帝的偏愛而被咬了一口,存在某些缺失,但美好的童心終將綻放它的光彩。而教師作為人類心靈的偉大工程師,其偉大的任務就是讓每一顆美好的心靈繼續美好下去。俗話說,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面對現實,我質疑過那句我深信不疑的話語,難道真的只是老師的問題麼,難道是自己的太過失敗造成了某些學生的現狀麼,難道真的沒有辦法了麼……想到這,突然會有些對不住孩子家長們的意識,在家長的眼中,他們的寶貝是如此的出色,即使有些不足也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我的眼中,他們是有那麼些不足。曾在想,如果是因為我而讓他的孩子變成這樣,那自己的可真是罪過大了。

在讀過吳非老師的“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篇隨筆後,內心的罪孽感稍稍減弱,儘管可能是在找藉口,但也讓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心理。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不盡相同,每位學生的自身素質也不盡相同,因此每個人在很長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反應,或許,在目前,在三年級階段,對於他來說,未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水平或學習狀態,但是,這並不代表在將來的日子裡,他會繼續處於低潮階段,每個學生的未來存在著變數,而我期待著那個向著美好的變數快點到來。

聯想到班級裡的學生A,性格內向,語言表達能力非常薄弱,一句簡單的話讓其說需要好幾分鐘,我曾多次花費國小科課時來給他補習基礎知識,可惜收穫甚微,讓我一度覺得很無語,其家長似乎也很明白孩子的薄弱處,也表示很無奈。學生B,聰明靈活,卻也過於調皮,對“學習”一詞沒有什麼概念,課堂上總是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律性較差,但通過和他的私底下交談,發現他的“懂事”,對老師和家長們每天唸叨的長篇大論都銘記於心,可就是無法付諸實踐,為此家長沒少操心。()學生C,大致情況與B較為相似,不同是他們家長的反應,相比而言,學生B的家長為孩子付出的更多,所採用的教育方式也較為溫和,而C學生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也導致了孩子性格上的某些不足。

或許,在目前來說,這些學生可以稱為“很難教的學生”,也一度讓我感覺力不從心,在他們身上花費的時間比在一群學生身上花費的都要多,但結果往往不令人滿意。就要一些“貼心”的學生來對我說,“老師,別管他了,他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面對這樣的“忠告”,從一開始的驚訝這句話竟從孩子的口中說出,到目前的無奈但依然期待著奇蹟的發生,而我需要做的應該就是拿出更多的耐心、愛心與恆心了吧。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4

書中寫道: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孩子們有修養,行為規範得體,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它為孩子們的成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甚至可以主宰我們的人生。

正如書中所言,我認為孩子的行為習慣直接關係到家庭的幸福與否。孩子習慣好,家庭往往是美滿的。例如:孩子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好,全家人都高興;孩子有文明習慣,街坊、鄰居都誇獎,家長心裡就美滋滋的;孩子勞動習慣好,手底下有活,經常幫助家長幹活,家長就感到孩子懂事,更喜歡孩子;孩子有孝敬老人的習慣,家庭關係就和諧,家長的臉上就會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培養孩子任何一種良好行為習慣,都需要作長期的、細緻的工作。沒有科學的方法,單憑熱心和幹勁兒是不行的',讀後感《《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現在有些教師和家長在行為習慣上雖然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因為不科學,所以不見成效。平時靠管、卡、壓的辦法,孩子們被管得表面服從,可是老師或家長一不在場,就原形畢露。有的家長於是採取簡單生硬的方法,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目前,一些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是遷就多,要求少,說教多,訓練少,結果是很多孩子是天橋的把式,能說不能幹。有的學生在班、隊會活動上慷慨激昂地大讚勞動光榮,可是在家裡連襪子都不洗,因此,我認為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反覆訓練,不斷強化。

(1)激發興趣與嚴格訓練相結合。例如,教孩子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家長可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如去商場購物、乘車買票、不小心弄髒別人的衣服、外出作客等對孩子進行教育。又如訓練學生的勞動習慣,家長可以把大掃除和美化家庭居室結合起來,把家務勞動和學習簡單的修理、烹調技術結合起來。再如訓練孩子專心學習,可以讓他拿著書本到電視機前去看,看看他有沒有意志力,不受干擾,專心學習,孩子感到信任,很有興趣。這樣就把枯燥的訓練變得饒有興趣的活動,孩子就會興致勃勃地主動參加訓練了。

(2)明確要求與具體指導相結合。訓練中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特別是指導要非常具體,從每個細小動作入手,從坐、立、行走開始,對握筆姿勢,看書姿勢等都要給與指導,有些孩子缺乏起碼的生活經驗,如果不給以生活指導,很難形成良好習慣。要手把手地教給孩子如何刷牙、洗臉、如何疊被子、擦桌子、掃地……

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作為教師,我們就要義不容辭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為他們今後幸福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每時每刻從好習慣做起!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5

看《教師成長的祕密》可以使我平靜下來,絲絲清涼的甘霖,也慢慢滲入,書的養分更加深入。看著目錄,依稀回憶起每個部分裡面作者所記載的事例。看完後,隱約能感受到作者的堅持、執著、志氣、不服輸的個性,十年磨一劍,最終從一個普通農村國小教師煉成了一個特級教師。

那麼,這個特級教師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鑑與思考:

翻開書頁,很快被跳入眼簾的序言中的“幸福在哪裡”的詩篇深深吸引,序言竟也是朱永新寫的,猜測著作者楊斌應該是位不簡單的教育實踐者,果然,循著字跡,看著既是感性又是理性的生動敘述,感悟著他深刻的感悟,為我敞開了新的視野,哎,好書讀來是多麼歡喜,欲罷不能……

其中有一節“那一枚優雅迷人的貝殼”,在探尋教育規律之美的話題中,楊老師用一句話“人類可以刊出一粒貝殼的魅力,但是棲息在貝殼裡的生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貝殼形成這樣的形狀是為了給殼內的生命提供最佳生存環境。”巧妙比喻教育之美就是那沒優雅迷人的貝殼,貝殼的真正價值在於給殼內的'生命提供一個最佳生長環境,教育之美所最求的,就是讓一個個生命個體具有成長和發展的最佳空間和最佳環境。這個比喻真是巧妙而形象!我的眼前居然有一幅美麗畫卷出現,我立刻感到愛意湧上心頭的柔情,自己就是是那孕育珍珠的貝殼,我遵循著教育規律,我愛著我的學生,我呵護著他們,我的學生個個不同個性飛揚,他們幸福快樂,珠圓玉潤。不是嗎?教師的幸福感能和學生分離開來嗎?他們幸福的成長,為師的才會有職業的幸福感啊!

那麼孩子眼中的幸福,是什麼?作為老師你瞭解嗎?有些老師或者家長總是試圖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幸福評定標準,將孩子自己的觀念替換掉,平日裡不論在和學生談話,還是和自己的孩子說教時,總也會說到,今天你們還體會不到我們的苦心,將來你們一定會感謝我們的。當追求規範和成績至上的同時,把孩子們所有的幸福都消滅在了她們所謂的“愛”裡了。這種外在的動力是難以維持孩子獲得真正幸福的。

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需置疑的”。因此當我們知曉教師職業的祕密,當我們學習做一枚優雅迷人的貝殼,無條件的愛學生,信任孩子並放棄完美主義,不違背孩子好動的本性的,多一些慷慨,多給孩子們一些自信、一些支援、一些鼓勵,輕輕摸一摸孩子的頭,給責任,看似付出很多,其實回報更多。責任,一種最智慧、最優美的投資。責任,能將我們的人生“最優化”。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6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傳道,授業,解惑都需要教師運用“說話”去實現。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說話”的職業。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麼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因此,作為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來說,掌握說話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閱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並發現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腦子一直出現了這樣幾個詞:尊重、激勵、期待、耐心。

尊重:

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同樣如此。教師與學生談話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質來說在於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祕密在於尊重學生。”因此,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應該採取平等、關心、愛護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甚至諷刺、嘲笑、訓斥、體罰。教師氣量如海、大度待人,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還會隨時間的推移,去改變對方的態度。

激勵:

“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讚賞和鼓勵。”“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需要”。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常採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目標。

期待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願望終於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期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期望,那麼,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耐心:

愛好學生容易,愛差學生難。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後進生身上費盡心思卻老是出現反覆或者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學生散失信心。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樣,能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面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學會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我們老師的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美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我們都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為!

雖然《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讀完了,但是我覺得我還沒有讀完,裡面鮮明的案例,還有那些深刻的道理,不得不讓我一輩子去讀,去體會,也讓我不得不一次次的問自己,該怎樣和學生說話?怎樣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7

由朱家雄,張亞軍主編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是以與幼兒教師對話的視角來編寫的。本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有的是與孩子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關於教學的體會和反思,有的是對家長,對班主任的,甚至是對自己工作的反思……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的地方。

在書的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第三篇中品讀“職業幸福” 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劉學軍老師所寫的“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面對大家對幼兒教師是“高階保姆,低人一等”的觀念,如何能夠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我想這也是很多幼兒教師的困惑。

文章作者從三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學會熱愛。

2.要學會奉獻

3.認清角色是品讀“職業幸福”的前提。

其實除了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細細體會和品讀的。那麼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你身邊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感受著那份快樂:和他們一起觀察枇杷樹新發的芽芽,一起撿拾落葉,一起遊戲玩耍,一起郊遊,一起認識各種活生生的動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次寒假一個月,上學時,孩子們好象很久很久沒有看到我一樣,熱情地叫起來:“楊老師,楊老師。”紛紛主動來親近我,送上自己親手製作的'卡片,告訴我春節期間他們自己身邊都發生了那些有趣的事,“老師我請媽媽發簡訊祝你春節快樂了”結果許多的孩子也紛紛說“我也請了”“我也發了”,我問:“你們是不是想楊老師了?”有幾個孩子唧唧喳喳地說著:“是啊,我們想你了。”這些可愛的孩子呀!特別讓我感動的是幾年前我帶的一批孩子,當時學前班畢業時的那些情景至今想來還歷歷在目,現如今那些孩子都是六年級的學生了,當時孩子們拿著小本子互相留下祝福的話,寫下家中的電話號碼,希望老師畢業後能給他們打電話,還有的說:“我們會想你的,畢業了還來看你們。”現在那些孩子知道我在學校了,真的來看我了。當我見到他們的一剎那,孩子撲過來緊緊地抱住我:“老師,你回來了,我們想你!”我緊緊地摟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們感到幸福

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我們教師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髒衣褲,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臉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當我們聽到家長一句:“老師,不要緊,沒關係的。”“老師,麻煩你了,不好意思。”“老師,你們真的很辛苦。” 這些理解和寬容的話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安慰和鼓勵,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的支援,有家長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8

非常感謝校長髮給我的《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本書,看了之後受益匪淺。下面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充分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獨立和好奇心疊加在一起就可以成全一個孩子比較完整的人格。”只要做父母的不過度看護,孩子就可能顯示出追求獨立的天性。所以,教育孩子要學會放手。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孩子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自由空間?父母的過分保護往往會束縛她們的天性。我們的愛最終會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我看到這裡不得不要自己反省,孩子在開心的玩的時候,我會隨著自己的性子打擾孩子的活動,看完書後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孩子高高興興的的在自己的世界中玩耍,我為什麼不在旁邊保護她不受到傷害,而要強制性的奪走孩子的愉快世界。

以後我一定做到還自由的空間給孩子。守望孩子是我的責任。我不可以走得太遠,也不可以走得太近。走得太近了。她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受壓迫。她就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她有了安全感,她安全地居住在她的大地上。我不可以以“看護”或者“愛”的名義,做干涉她自由生活的事情。

二、留更多的美好回憶給孩子的童年

張文質在文章中說“我常想,我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孩子的童年有更多美好的記憶,童年不僅塑造未來,也是我們不斷返回的棲息地,幾乎可以說童年的生命質量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生命質量”。

我的孩子還很小所以我很幸運在孩子的童年沒有到來之前讓我看到了這篇文章,這樣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我的孩子的童年留下更多的美好的.回憶。

餘岱宗曾說過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按照拉康的說法,要經過一個“映象”階段。這個“映象”就是一面鏡子。兒童從這個鏡子裡認識自己是什麼樣子,同時,也從父母、小夥伴、教師那兒獲得自己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資訊。

三、告訴她健康快樂最重要

張文質在文章中說我深信堅強、樂觀、善良一定會成為她一生最大的財富,時間會證明這一點。人出世的唯一目的大概就是為了開心。獨自承擔之所以能夠忍受,是因為這個世界原本為她提供了足以讓她開心的事與物。這些事與物就在孩子的身邊。孩子走到哪裡,哪裡就有令她開心的事與物。

因為健康快樂才應該是人來到世上最根本的理由。所以如果我的孩子成績平平,但不乏善良、感恩、有孝心、寬容、大度、幽默、愛好廣泛、善於溝通與交流等品質,那麼仍然認為我的孩子是非常優秀的。所以我將來應該在家裡營造一種寬鬆而民主的氛圍,有利於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女兒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是我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我實現野心的工具,她的人生必須由她自己去書寫,我能夠成全的唯有愛,對她的真愛。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9

看了此書後,本人感受頗深:

一名合格的骨幹教師,應當具有相對優異的職業素質,即職業道德、教育思想觀念、專業知識與能力、教育能力、個性心理品質等幾方面的素質都要在一般教師水平之上;應當發揮骨幹作用,即在教育教學中發揮其優異素質,力爭取得較為突出的成績。

正如書中所說,“骨幹教師”是種修煉,敢於拼搏才有機會。如同一塊好鋼,需要千錘百煉,才能成為組織的有用之才;經拼搏才能成長。人的成功需要一種激情,在職業的道路上敢於不斷面對挑戰、善於挑戰才會成功。企業基業常青的祕訣和制勝之道,都是把“修煉”“拼搏”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骨幹的一種習慣。可以說,“修煉、拼搏”決定成敗。對於普通教師來說,如何把自己修煉為一個出色的骨幹呢?

第一、用任務壓絕知此事要躬行——長期、紮實的實踐;

第二、衣帶漸寬終不悔——頑強、自覺的學習;

第三、通不畏浮雲遮望眼——聯絡實際的思考;

第四、領導標新二月花——充滿個性的創新;

第五、胸有丘壑氣自豪——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

第六、茅簷常掃淨無苔——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第七、好風送我上青雲——巧借外力的綜合素養。

當然,骨幹教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積累期、成熟期和創造期這樣一個辛苦而漫長的基本過程。

讀完這本書,從文中讓我感受到了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恪盡職責是擺正職場的第一要務,對於一個參加工作不是很久的同志來講,我深深受到其中這一點的重要性。

明確自己的崗位職責,作好自己的事情,擺正工作中的角色,作為我來講,首先是一名普通的教學人員,我會在自己的崗位中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工作中應該有全力以赴的心態,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才會在工作之外,有一個讓自己更加優秀的基礎。

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我們的立足之本,自己在明確自己的職責,作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中,無論是與自己的學生交往,還是作好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在與同事交往的過程中,這種職業道德將會讓自己受用一輩子,只有彼此之間有了這條底線,才會有彼此之間的信任。

做正確的事,用正確的態度做事,用正確的方法做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蠻幹並不是最好的方法,用最見解的方式解決最大的問題,才是應該要面對的',做事情之前,應該要有自己最明確的方案和解決辦法,用最短的時間創造出最大價值,為工作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是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每一次都是一次經歷,只要我們一直為目標一直努力著,為自己的將來積蓄著最大的力量,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讀了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潛力所在,只有自己不斷的努力才可以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也是會在自己所在領域內作到一個最好的自己。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0

打老虎從來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重點,只有分蛋糕的時候,才能引起所有的人的一哄而上。

花費了小半年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看完了這本書。中規中矩帶有一定亮點的一部小說。

人設上基本毫無亮點:主角葉蘇,高輩分、高實力、美女環繞,身邊各種大牛。想來已經被我們看膩了。

主線劇情上,絕大多數的故事情節和一般的修真小說或者小說都市都差不多,都市部分基本上都是遇到不開眼的小人物,意外的惹到了葉蘇,然後被葉蘇啪啪啪打臉,修真部分自然是不斷的飛速提高自己的境界,變成超越一般的天才的存在。

既然是修真老師,老師的戲份還是頗具看點的,已經是模仿“麻辣教師”、“十八歲的天空”這些情節,一個優秀的老師通過自己的方式將一批問題學生凝聚成一個集體。不過有點鬱悶的是儘管知道班級裡二十幾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戲份,但是作為兩個領軍人物之一的林維陽戲份還不如其他學生來的多那就有點辜負了最初的設定了。

P.S.有幾章的故事情節結合了曾經在網路上有過謠傳的神祕事件,不知道應該說是創舉還是大膽。看到故事中出現了西牛航空離奇失蹤事件,猜測到應該是借鑑了馬航370的內容。想來馬航已經消失了這麼多年了,卻至今下落不明。這個時候到還真的希望穿越時空或者修真玄幻是真的,真的有一個叫葉蘇的人把飛機上的人都帶回來。

相比較於一般的修真小說,這部小說還是比較創新的加入了科幻的水份,鄭可心這個角色的安排一開始覺得很彆扭,因為實在太不符合一般修真小說的設定了,但是到了中期秦博士和鄭可心的理論在書中慢慢展露出來變感覺修真在這本書中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走上了有一定科學依舊的結構上。尤其是最後葉蘇到了不可知之地和師傅的不斷對話,怎麼看怎麼有科幻小說的`味道。從三維到四維的理論竟然糊的我這個文科生一愣一愣的。也是最後部分,葉蘇和王不二到了太空都以為會有一場像超級賽亞人一樣驚心動魄的戰鬥的時候,最後告訴我王不二因為智商不夠被葉蘇單方面碾壓了,這也太草率了吧,精彩程度還不如平時葉蘇打打小怪來的有趣。P.S.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我覺得所有的戰鬥其實都差不多,乃至於後來很多戰鬥都場面我都是直接跳過了。直接看有劇情發展的部分。

這部小說是我看了這麼些玄幻、修真、都市小說中雞湯文內容最多的,有時候甚至出現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寫或者環境描寫引發的感受。如果是一般的古典小說自然沒什麼問題,古典小說本就應該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但是網文來說偶爾一兩句還可以接受,大段大段的出現就有騙字數的嫌疑了,畢竟網文作為快節奏的文學作品,還是應該更多的通過劇情來展現感悟。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1

轉眼,做老師已經一年半了,想想覺得很不可思議。始終認為自己還是個學生,怎麼有資格做別人的老師呢?這一年多我一直在摸索中成長,尤其是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有資格教別人的老師?在困惑和迷茫中,我利用寒假閒時,仔細閱讀了莊華濤老師的《學生是一本書》,很是受益。

這本書共有五個專輯,第一輯:做學生心理的“及時雨”;第二輯:隨時播下美好的種子;第三輯:比對與錯更重要的;第四輯:教育是相互磨礪;第五輯:做溝通家校的高手。

書本的序寫的好,好老師的標準一般來說,就是公開課要上得好,論文要寫得好,學生成績要考得好,但我認為,好老師最重要的標準是,他有一肚子的學生故事。故事、教育、教師這是一串多麼美好的姻緣。這本書將每個學生比作一本書,他會很多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本書,不只課堂,更多的是課外。莊老師的書中,有拔氣門芯報復同學的思怡的故事,時常裝病的煥玲的故事,愛哭佬佳軒的故事,被推進女廁所的修文的故事……光讀這些故事,你就知道莊老師花了多少時間在陪孩子一起成長。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陪伴的故事,溫暖的故事。

有人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一本書,父母是他的出版社,他的名字是書的名字,他的出生日期是書的出版時間,身份證號是他的書號。那每個學生何嘗不是一本書呢?可以說,教師是學生的出版社,畢業時間是學生的出版時間,學生的面貌、儀表就是書的封面和底面,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水平、思想修養等就是書的內容。

學生這本書不是擺在書店裡讓人隨意翻閱的書,他是一本不喜歡被隨意翻閱,對於那些用過即扔,或者隨意撕毀書的人,他們是絕不願意給你翻閱的`;對於那些斷章取義、甚至誤解扭曲書的人,他們也不會讓你翻閱;而對於那些愛惜書、以書為友、熱忱對待書的人,他們不但歡迎你來翻閱,還會主動對你敞開胸懷。學生有千千萬萬,所以書本也是形色各異,學生的內向、開朗、深沉、輕浮、勤懇、懶惰、驕傲等等性格使學生成了一本深奧的書、不易理解的書。

任何一個班級,都會存在不同型別的學生。俗話說“人的十指都有長短”,何況人呢?每個班級存在不同型別的學生都是正常的。作為班主任,我們不能只把愛播撒給優等生,而忽視後進生,處罰差等生。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早就給我們敲下警鐘:“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是啊!我們有時在處理同學之間的糾紛時,往往不分青紅皁白,劈頭蓋臉只抓住差生訓斥一通。這樣,往往使這些後進生的自尊心受到打擊,他們有理不敢申訴,只好憋在肚裡。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具有很強的自尊感,渴望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也渴望能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同。所以,做一個會讀書的老師,讀懂學生這本書,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老師。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2

《教師主角與教師發展新探》是一本與未來教師探討關於教師職業的生命價值的著作。葉瀾教授把教師職業存在的狀態分為三種,即以此謀生和養家餬口的生存狀態、體驗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狀態、服務社會和完善自我的發展狀態。“我是一個怎樣的教師?”多少次我想過這個問題,現實中“生存型”的教師確實不少,他們或將自我的職業視為謀生的手段,或默默犧牲將吃苦視為享受,可是,我也看到了更多“享受型”的教師——“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們無怨無悔地堅守著自我的信念,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把學生的成長當成自我最大的歡樂。他們默默地奉獻著,也享受著奉獻之後的歡樂。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我是一位幸福教師,我也是一個把學生的成長當成自我最大的歡樂”的教師,在體驗人生和品位幸福的享受狀態下,服務著社會,完善著自我的發展狀態。回想自我歡樂地與學生交往,欣慰地享受著自我教育教學中的成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教師的歡樂。誠然,工作中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更應當調節好自我的情緒,進取地投入工作,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工作給我們帶來的歡樂。

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發展型”教師是我們始終追求的一種境界和目標,教育發展的關鍵又在於教師素質和專業發展水平的`提高;所以,教育者自覺完善自我的同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與發展。

首先:教師需樹立人本思想,讓學生獲得人格上的平等。

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熱愛自我的學生,我們明白“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的道理,不要習慣以長者的姿態,居高臨下的教訓學生,作為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學生獲得人格上的平等。

其次:教師需有感情的教育教學,使教育教學充滿活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沒有感情的教育教學是蒼白無力的,學生不是冷冰冰的機器零件,而是成長中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感情純真、熱烈而稚嫩脆弱,需要教師的愛護。教師僅有熱愛學生,才能關心和愛護他們,產生共同的思想感情,這樣,教師才能取信於學生,享有較高的威信,使學生樂意服從自我的指揮,理解自我的感情。用尊重、信任、體貼、關懷去充實,用愛的力量去教育學生才能成效卓著。

再次:教師要不斷地反思,努力成為反思型教師。

但丁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能像走獸一樣活著,應當追求知識和美德,作為“人”的教師,應懂得珍惜時光,不斷追求新知識、新理念,掌握更多的本領,以更好地教學和指導學生。僅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事業才會真正地、長久地興旺發達。因而在教師德性的養成中,強調的是反思和自我修養,在反思中,找到自我教學中的不足,課後進行補救。這更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幫忙自我更快地成長。

“追承生命的陽光,享受生活的歡樂”,讓我們以此言共勉,在教育事業中奉獻、求真和創新,真正使我們的職業生涯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3

最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感觸頗深。特別是在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增強育人智慧、豐富教育藝術等方面受到了洗禮和教育。

《教師人文讀本》講述了五方面的內容:《一代良師》、《教師的任務》、《美從何處尋》、《我的世界觀》、《人生的樂趣》。

書中講了一些前輩名家對自己老師的回憶,譬如季羨林、費孝通、啟功等,這些文章描繪的,都是作為“一代良師”的教師典型。從前輩名家的追憶中,我們可以感受對良師的懷念和感激。尤其是,他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學問和知識,更是學到了如何做人。

在兒童和少年時代,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人生理想的萌發,人生態度的確立,人生目標的抉擇,就是在孩童時代因為某位或者某幾位老師的影響,而在心裡栽下萌芽的種子。一粒優秀的種子,萌生的也許就是燦爛的人生。教師對學生一生成長的影響和幫助,不言而喻。

在現在,我覺得我們好像已經漸漸失掉師道傳統。就如書中所說,老師更像是某種專業的技術人才,技能成了衡量“名師”的標準,唯一的標準。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從文章中,我讀到的正是對久違的“良師”的認同,良師不僅在於嚴謹的治學精神、謙謙的君子風度和循循善誘的`啟發教學,更重要的是對於學生的精神感召和導引。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要以高尚人格來教育和感染學生的信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哲人和名家的關於教育的論述和演講,對於我們今天的教師仍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本書中選入的愛因斯坦、懷特海、李約瑟等文章,雖然遠隔時空距離,仍然能給我們共鳴和啟示。陶行知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為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愛好,給學生一種期待的目光。面對學生眾多不足稱道的小愛好,老師應多一份理智,少一份衝動。對於後進生,教師應多一份理解和關愛,少一份偏見和歧視。

國小生處於兒童期,心理髮展處於較低階段,特別需要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應該讓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裡健康成長,充分利用正面的教育和循循善誘的引導,讓學生不斷髮揚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用積極的態度去克服缺點和不足。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著他們。這樣,才能更好喚起學生生命的全部熱情,使學生心扉得以敞開,情感得到釋放,能力得到發展,個性得到張揚。《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這本書裡面的故事,裡面所說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為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讀《教師人文讀本》,讓人神清氣爽,信心倍增。它告訴我,教師應該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這樣的教師,將是一個充實的人、幸福的人。

老師讀書讀後感 篇14

我是個愛看書的孩子,我看過許多書:墨多多謎竟冒險的《黑貝亡靈》、《失落的海底城》、《鬼公主的嫁衣》,笑貓日記系列的《會變成人的猴子》《保姆狗的陰謀》《塔頂上的貓》.....但我最喜歡看胡小鬧日記,就拿其中的一本<<絕不為老師和父母讀書>>來說說吧。

這本書作者是樂多多,俗稱多多姐。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主人公胡小鬧又“丟人”了,這次事情異常重大!平常考試不好也就算了,這次竟在電視臺前疾呼“我想痛快的玩,不想學習!”胡小鬧的祕密一下子曝光了,一時間,就成了大人教育小孩的反面教材,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胡小鬧遇到了自己的“伯樂”—樂多多國小校長,並當上了“校長特派員”,“校長特派員”的重任—任務只有一個:尋找一個真正喜歡學習的人,正在胡小鬧冥思苦想怎樣去找一個愛學習的人時,一個從美國轉來胡小男孩卡羅進入了胡小鬧的視線,最後經過挑三揀四的篩選,把卡羅介紹給了校長,校長經過一番調查後,確定卡羅的學習主動的,是真正愛學習,然後讓卡羅帶著帶著全校學生一起快樂的學習。

讀了這本書,我思考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在為誰讀書?這個問題答案分3類:一種是為老師學習,為了得到老師的喜愛和寵愛,所以拼命地學習;另一種是為父母學習,學習不好就會被父母捱打,怕捱打就玩命地學習。這類人往往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難度的加大,正是因為怕父母的懲罰,讓他們變得懼怕考試,越是懼怕考試,考試成績越低。最後一種是為自己學習:自己制定學習計劃,每天迅速地寫完老師佈置的作業,然後根據自己情況,自己給自己佈置適量的額外作業,不會的請教父母。書中的.卡羅就屬於第3種類型胡人,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的學習,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不但如此,卡羅還是很體諒父母的好孩子:3歲起就自己穿衣服,5歲幫父母做家務,10歲自己早早起床給家人做早點,做父母的備忘錄......而我呢?到現在還是媽媽幫我穿衣服,家務活幹的少之又少,更別說給做早點了,家裡的一切都是爸爸媽媽乾的....這麼一看!我和卡羅相比,差的距離太遠了。

看完這本書,我深受啟發,我覺得我應該向卡洛學習,首先,自己的事情不要再讓爸爸媽操心,當大人們忙碌時,要學著給家人做飯,洗衣服等等;其次,學習上更要向卡羅學習,學習是為自己學習的,考試成績也是自己的,今後我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常去閱覽室,多讀書,不懂就問,還要常寫讀後感,做一個真正愛上學習的孩子,絕不為老師和父母而讀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