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的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本書的讀後感14篇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

最近把路遙的《人生》看了下,高加林為了自己的生活或者說是更好的追求,而放棄巧珍,但最後卻因走後門的事情敗露,而只能回到鄉下,而此時巧珍已嫁作他人婦。生活真的是開了一個好大的'玩笑,在你猶豫不決時,可能你已經錯過最好的了。

想想自己,家裡也開始問我什麼時候開始找物件,其實一直有一個我喜歡著的人,可惜,感覺每次我熱血沸騰的找她時,她都表現的不溫不火,讓我不知所措。她也相親了好多次了,可惜都沒有成。我一直感覺她在等我,可惜我又不在家,而且和她之間還有一些無法逾越的障礙。有時晚上做夢夢到她,醒來後想想,唏噓不已。真的很怕。

人生的道路很長,但關鍵的就那麼幾步。從小到大,我自己感覺一路上走過來都很順,可惜在關鍵的幾步都走錯了,而且越錯越遠。會考時,由於忘了填寫最好的高中,而在分數完全足夠的情況下去了第二好的高中,大學聯考時,由於自己的一念之差,不聽父母、親戚的教導,而選擇了一個自己根本不瞭解的專業。畢業後,又不聽父母的教導,而選擇了自己找工作,可惜,現在出來快2年了,一事無成,孑然一身。

有時候想想自己真的很失敗,這麼多年過來,一路上不能說順風順水,但也不算太差,有所小成,可惜進入社會後,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2

雖然那已經是老《讀者》了,老的頁面都微微泛黃了,但文章卻依舊不老。那篇《愛的力量有多大》讓我有感而發。文中,記敘了那麼一件事:

一位編輯找隔壁的小女孩,讓她為他的雜誌寫一篇文章,小女孩花了三天,擠出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語句不同、沒條理、錯別字多、字跡如同狗爬。編輯部不忍心退稿,便登上了雜誌。原本的稿費是25元,但編輯覺得太對不起小女孩的努力了,於是倒貼了15元,湊成40元給了小女孩。那個女孩欣喜若狂,從此,她沒事就寫文章,最後,作文以幾乎滿分的成績考進了北大。

那40元錢,它代表的不只是稿費,代表的,還有編輯對小女孩的愛。愛使小女孩走進了北大的校門。

寫到這裡,所有人都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愛的.力量是偉大的。世上有很多愛:關愛、父愛、母愛……這許許多多的愛,都是偉大的。

還有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弱智哥哥的愛——那全身心的愛。因為他是弱智,一個有愛的弱智,所以他才會把原本就少得到的糖全給弟弟;因為他是一個有愛的弱智,所以他才會把所有新年裡長輩們給他的新衣服,在弟弟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全給弟弟,而自己一生只穿著同一件衣服;因為他是一個有愛的弱智,所以他堅決地把“兄弟”讀成“弟兄”,只是為了告訴所有人,沒有弟弟就沒有哥哥;因為他是一個有愛的弱智,所以儘管他不會游泳,也要跳入河中救出溺水者,而不在乎自己的死活。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為,它是一個有愛的弱智。

我們的生活需要愛,世界需要愛,愛的力量永遠是偉大的。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3

教書,不是一味的把知識單方的灌輸給學生,也不是一味的讓學生模仿學習。況且學生也不是每個都那麼聽話。除了教書,還要育人,只有育人有方了,學生接受並適應了,才能更好的把書教好,使學生學得更好。

教學有方,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管理能力。所謂“聲不在高”,書教的好,不是在於老師的聲高,而是在於所教的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究竟聽進了多少、學會了多少知識。

好的教師,不是純粹的和藹可親,而是在學生面前既有親和力又有威信。親和力可以使學生能夠親近老師,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威信能夠震懾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定的自我約束,從而把知識輸入自己的大腦,達到真正的掌握。

回想當初,初上講臺的自己,總認為:你對學生好,學生就會對你好,你待學生如朋友,學生亦會待你如朋友。然而真正的結果是:你的課堂亂了,你的聲音聽不清了,你佈置的作業收不齊了,你的……你越是柔聲細氣,善待他們,他們越是與你沒大沒小,上課也不認真聽講,自由言論雖多,但卻與學習無關。

在《教師的'第一本書》中,提到的一個萬瑋老師,就是一個有愛又可敬的好老師。他治理班級和教育學生的方法並不是單一化的:軟和硬,而是視情而定。他時而用愛教育學生,時而用嚴厲來訓誡學生,時而用自我懲罰來感化學生。書中稱之為:教學機智。

這是教師的一種教學技能,也是教師的機智所在。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有教學機智。一個優秀的實踐的教師一定要教學有方。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就一定要有一套好的教育教學方法。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4

我有一本最喜愛的書,它的名字叫《格林童話》,它是爸爸從圖書館買來的。

這本書裡有一篇叫“星星銀元”的故事,我非常喜歡。故事說的是一個美女善良的小姑娘,她是一個孤兒。一天一位好心的`老奶奶看見她的衣服太破了,就送給了她一條長裙子。還有一為老爺爺送給她一個麵包。她雖然有了長裙和麵包,但還是沒有家,所以她只能繼續在外面流浪。她來到了野外,第一次遇到了一個窮人。那個窮人看見小姑娘手裡的麵包,就對她說:“好心人給我點吃的吧,我快餓死了。”小姑娘自己也很餓,但她還是非常慷慨的把麵包送給了那個窮人。第二次,又碰見了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對她說:“我好冷呀,你能把帽子送給我嗎?”小姑娘就摘下帽子給了他。第三次她又看見一個小女孩正在風中瑟瑟發抖,她立刻脫下裙子送給了那個小女孩。天黑的時候,第四次她看見了一個孩子,那個孩子懇求她把汗衫送給自己,她想:“反正天已經黑了,別人也看不見自己沒有穿汗衫,就送給那個孩子了。”於是她就把汗衫脫了下來送給了那個孩子。小姑娘什麼也沒有了,她就這麼在森林裡走著。突然奇蹟出現了,天上的星星劃破夜空,不斷地掉下來,落在地上就變成了銀元,而小姑娘的身上不知道到什麼時候已經穿上了一件嶄新的裙子。她將這些銀元裝在衣服的口袋裡,送給了貧窮的人們。從此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使我很感動,也讓我受到了很多的啟發。這個小姑娘很善良,也很愛幫助別人,寧可自己受冷捱餓,也要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我也想象這個小姑娘一樣,多多幫助別人。如果學校組織給貧困或受災地區的孩子捐錢,捐物,我要把我的零花錢,書和玩具多捐一些給他們。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5

今日,我又讀完了《三國演義》。這已經是我第9次合上這本書了。但我不管看若干遍,都看不厭煩,都有很深的感覺。特別是對諸葛亮這位大智大賢的化身,更是敬佩有加。他洞曉三韜六略,胸中藏戰將,腹內藏雄賓,神機妙算,只令人惋惜他沒有一統中華,復興簡稱蜀。這當初他一輩子最大的憾事。

有一句話,不知大家聽沒聽說過:“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紅樓’”我答應;但“老不看‘三國’我卻反對。《三國演義》這本書不是像有點人說的那樣子,叫服老奸巨猾。有人說,小說著意描畫了簡稱蜀,而最終,簡稱蜀卻打出了投降旗,這樣沒勁的故事物節,有啥子藝術可言?我們本想看見確乎實沒有看見,但這是一種“撕碎的世術”,他的悲劇結末比大團圓的.結末深長不是嗎?《三國演義》奉告我們一個道理:“不可以因小事大”。“一失腳成千古恨”嘛!書中劉備因東吳殺了自個兒的二弟關羽和三弟張飛,就一負氣率領七十五萬蜀軍進擊東吳,最後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且燒得片甲不留。那一仗,就關係到蜀國的命數。七十五萬大軍,為了一口沒掙到氣而殞命泉下。令人惋惜啊!壓根兒,蜀國食糧豐足,兵多將廣,五有五兔,文有臥龍鳳雛,但自打那一場仗後,就起步了下坡路。

做人就應當能屈能伸,劉備就是為了二弟和三弟得死而賠上了更多的昆季。這真的不值當。能屈能伸,還得小心;否則你便會錯過眾多眾多!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6

我從小就喜愛讀書。每當閱讀時,我總會感覺那麼快樂,那麼無拘無束。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

《草房子》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小男孩桑桑。他有許多小夥伴:聰明可愛、人見人愛的紙月,光著頭的“禿鶴”……還有許多大人呢:有油麻地國小的`校長桑喬,有一群熱愛學生、知識淵博的老師,還有桑桑的媽媽和“禿鶴”的爸爸、媽媽……

在《草房子》這本書中,最令我深有感觸的是關於桑桑和“禿鶴”的一個片段,故事主要講了:“禿鶴”他的名字叫陸鶴,但因為他是個光頭,所以大家都家他“禿鶴”。他總是被別的同學嘲笑,所以不願上學,他爸爸知道後就給他買了頂帽子。他每天都帶著爸爸給他買的白色帽子,時間長了同學們都想看看“禿鶴”的頭。一天下午上完第一節課,桑桑剋制不住好奇心,想看看他的頭現在是什麼樣子,於是把那頂帽子從“禿鶴”的頭上摘了下來。班上的同學全多看見“禿鶴”的頭,還是跟以前一樣:在陽光下,顯得格外亮,也顯得格外特殊。就這樣帽子在同學們的手裡飛舞著,不知不覺甩到了旗杆的頂上。“禿鶴”用力想爬上旗杆,可總是摔了四腳朝天,每個同學都看到了這一幕,但沒有人去幫助他……

讀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明白了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同學們,讀了以上讀後感是不是深有啟發呢?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7

第一次讀《活法》這本書應該追溯到20xx年,當時我是進入德華的一名新員工。時間一晃過去八年我在德華也做了八年。同時《活法》也陪伴我走過了這八年。

活法開篇教給我們:人生工作其實就是不斷的磨練自己的靈魂。不做不難,隨性而活,在工作的人生中不斷磨練自己的靈魂剋制自己的慾望。人生的成功不是做偉大的事情,是認真的去做平凡的小事。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努力方向,以及對待生活和工作的熱情: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看似簡單的公式,問幾人能做到。簡單的事情,簡單的標語往往包含著最為重要的人生哲理。

“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一句簡單的電影臺詞道出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不同:夢想!人有自己的`夢想才能有自己人生的方向。但敢想不是妄想,敢做不是莽做。堅持自己的夢想,做好自己的每一步,將自己工作中的小事做好就是成功。同樣一件事情,一次比一次做的好,一次次的進步就是成功。

在工作的過程中也要懂得自省,懂得感謝過程中幫助你的人,懂得每天對自己做到事情進行反思。

每天在專案現場忙碌,看著專案一天天完成。回想專案開始以及整個過程,想想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情了嗎?其實並沒有,將自己負責的每件事情都做對、做好已經足夠了。每天做對很重要,人的時間有限,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對的事情和有意思的事情,這就是我人生中的一種磨練。在專案現場你可以讓自己沉澱下來安心的去做事情,認真享受這種辛苦,享受這種磨練。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8

不久前,我讀了高爾基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講了一個蘇維埃青年保爾·柯察金,在不斷遭受災難,不斷磨練中成長。他時刻都在為革命奉獻,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後來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拿起了新的武器,筆,讓自己的生命怒放!

在保爾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鋼鐵一般的意志,俗話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保爾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話。他的一生,充斥著磨難和悲劇,但是終究等來了燦爛的陽光和彩虹。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保爾那種精神,在風雨的摧殘下,不屈服,不絕望,堅持等到陽光燦爛的那一刻!

我又想到,在《開學第一課》裡的女孩孟佩傑,她雙親去世,和養母劉芳英相依為命。8歲那年養母癱瘓,她承擔了所有的活,靠微薄的病退工資生活了下去。她每天做家務,為養母按摩,要到9點才能開始作業。就這樣,她度過了這樣的2000多個日夜,直到現在。她用行動告訴我們:沒有跨不過的坎,再大的'雨也有停的時候!

在我們安逸的生活中,大家雖然不會有這樣的經歷,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至少應該迎難而上,克服困難。我們還要為自己創造鍛鍊的機會,這樣才不會在今後失敗時一蹶不振。想一想那在寒風凜冽裡盡情綻放的梅花吧,只有和風雪鬥爭,磨礪自己的身體、意志,才能讓生命怒放,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9

在豐富多彩而樂趣無窮的暑假中,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藍色海豚島》。

這本書寫了:太平洋中有一個島嶼,形狀像一側躺的海豚。島的周圍有海豚在游泳,有水獺在嬉戲,有海象在爭雄,有野狗在決鬥······以前,在這個島上住著印第安人,他們受到捕獵海獺的阿留申人的殺害,後來離開了這個島到東方去居住。他們離開時,留下了一位小姑娘―――卡拉娜。她在島上孤零零地生活了十八年,等待援救的船隻到來。她獨自修建住所,製造武器和捕魚用具,與野狗鬥爭,歷盡艱險才得生存下來。

這書一共有二十九章,我最喜歡第十二章―――《建造我的新居所》:卡拉娜把鯨魚的纏了許多海草的脛骨做籬笆,她在籬笆下面挖個洞,並且砌上石頭。她把岩石做後牆,在房子每一邊用四根木樁打在泥土裡,房頂蓋上兩倍的木頭,並且蓋上雌海草。

這是個感動人心的故事,這是個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的冒險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要知道十八年來她經歷了重重困難,與野狗決鬥,經歷海嘯,地震,可是她始終沒有放棄希望,沒有退縮,她變得更加開朗,樂觀,勇敢。

讀完這個故事,每每想到卡拉娜,我就十分慚愧。生活在優越環境下的我,像溫室裡的花朵,被人精心地呵護著,過著衣來身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一遇到挫折就垂頭喪氣,像是光環失去了耀眼的光芒。我要向卡拉娜學習,學習她那不怕困難的`精神。希望我也能像卡拉娜那樣,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做一個不會被困難打敗的人,用自己的毅力與韌勁,把今後的路,走的更加完美,更加豐富多彩。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0

《教人幸福地生活》一書,剛題目時我的理解是這本書是寫了一些如何讓人生活的快樂、幸福的書,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才發現這種理解是錯誤的,這本書是從教育的角度出發寫了如何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和自己感受到幸福。

書的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學碩士劉暢,她曾經留學美國和日本,現任北京海淀區海淀學區黨總支書記、校長,中關村第一國小校長。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我開始漸漸理解作者的思想。比如:圍繞三個“真正”,書中給出的答案是: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驕不傲,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氣不餒,學會客觀、樂觀地面對成敗榮辱,為他們打下一塊堅定的人生基石。

真正的成功教育: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自主行為,只有喚起“人”自主成長意識並培養其自主成長的能力,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教育。

真正的素質教育:比爾.蓋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面對這一問題,他說在幼兒園裡學到了平等,學到了尊重別人,學到了謙讓,學到了禮貌,學到了許多做人的準則。因此,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是做人的教育,“做人”永遠是教育的重心。

總結劉校長的三個“真正”,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自主成長。成人是成材的前提。要讓學生成人,首先應該從引導學生做一個健康、文明、美好的人兒做起。從根本上說,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敗都是做人的失敗。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1

暑假裡,我看了殷健靈的一部著作《野芒坡》。

這是一個好看又感人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不幸的孩子幼安,出生時便失去母親,成長中遭到繼母的欺負,偶然的機會通過自己執著的追求去實現理想的故事。

帶領五歲的幼安從心中地獄般的黑暗世界走出來的人——卓米豆,獲得了幼安的第一份友誼。這個同樣是五歲的小女孩,活潑,俏皮,從不為自己不知道父母是誰而感到悲傷,她開朗樂觀的性格影響了幼安。在野芒坡幼安還結識了好友若瑟和菊生,他們共同的童年生活讓幼安逐漸擺脫了心靈的.孤獨,是友情幫助了他成長。

終於有一天,在聖依納爵教堂,當幼安的目光被一幅幅壁畫,一尊尊雕塑和一扇扇彩繪所震撼的時候,那顆小小的心靈發出的共鳴促成了他堅韌而偉大的追求——繪畫。他的決心,他的毅力,使他在破例經過考試後成功從寫作班轉到繪畫班,也獲得了院長安仁齋神父的認同與愛。是追求讓幼安不再碌碌無為。

隨著繪畫學習的深入,幼安逐漸顯示出了一個藝術天才的潛質。他通過繪畫來尋找生活的突破,他這種藝術之愛與上帝之愛,雖有重疊卻並不一致。幼安就是這麼一個對藝術十分執著的人,他不再滿足於繪畫,他開始學習雕塑,他在自己未知的領域一步一步地探索著。雖然命運一而再、再而三地戲弄著他,直到他收到了洛倫佐教授的邀請,到義大利佩魯賈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就這樣,生活困苦不堪,黑暗無邊,幼安卻在這條藝術之路上一直堅持著……是堅忍不拔的精神支撐起了他的理想燈臺。

《野芒坡》是值得多讀幾遍的好書,它絕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適合每一個正在尋找自我價值的少年。《野芒坡》,一個穿越百年依然可以在大小讀者心中激起共鳴的故事。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2

沒有磨難的生活,沒樂趣;沒有磨難的生活,沒成就;沒有磨難的生活,沒成長。

《宇宙最後一本書》是美國作家羅德曼·菲爾布里克著的一部科幻小說,講述世界被一場巨大的地震毀滅,書籍也隨之消失,人們忘記從前,靠高科技來滿足精神需要。憨頭(主人公)為了救自己的妹妹,賭上自己的性命,最終救出妹妹,並在老朋友萊特的影響下,寫下了宇宙最後一本書。

憨頭本可以平淡地過完一生,可他經過一次又一次歷險後,領悟到現在這個世界的殘酷。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和一次又一次的悲傷後,逐漸長大了。他知道什麼才是失去的痛苦,什麼才是活下去的理由,什麼才值得高興一場。

讀了這本書,我也終於明白,磨難是成長的種子,歷險是成長的肥料,平安是成長後壯大的樹。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平淡如水,因為成長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起伏不定。沒有一個人不經歷挫折,沒有一個人不感受悲傷,沒有一個人不接受錘鍊。磨難的.味道,五味雜陳,酸甜苦辣鹹,每一種味道都要嚐遍。也許磨難的背後,有陽光等你,等你經歷之後,光明它就來了。

上課不認真被老師教訓,是一種成長;被同學冤枉躲在角落默默哭泣,是一種成長;誤會消除後與朋友真誠的擁抱,是一種成長;長大後要離開父母去遠方,更是一種成長。

也許磨難是痛苦的,成長的過程處處都有挫折,但最後回望走過的路,你會驚歎“成長”的路那麼難,自己竟然都走過來了!

《宇宙最後一本書》中的小男生憨頭,就走過了這樣的一生。他讓我們明白,磨難和歷險後的成長很美!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3

值得一讀的書,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讀一本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不需要別人的指導或者幫助。之前我也是這樣想的,以為自己會讀書,以為自己有一套自己的讀書方法,但我自以為的讀書方法不管用。怎麼知道不管用?問一個問題就知道了。你能不能把一本書讀好,讀懂,讀得有效,這真的是需要方法的。這本書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參考價值,不僅講了閱讀方法,還有參考書目。正如書裡面所說的,好書都是經歷過歲月的.洗刷而留下來的,經典也是人們千挑萬選留下來的。這本書的作者可以說是知識淵博了,不然也不會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來,這裡涉及了很多學科,無論是人文社會學科還是自然科學學科,作者都信手拈來,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美中不足的是翻譯問題,這個。雖然大部分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讀懂的,這本書本身邏輯就很嚴密。但我還是要不得不說一下個人認為一個地方的不妥之處: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哈姆雷特》裡的那句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在這本書裡譯成了:“要死,還是要活?”[捂臉][捂臉] ?說實話,我自己看到這句翻譯的時候有點憤怒了,畢竟之前看過好的翻譯之後,看到這樣的翻譯難免有些轉換不過來。

整體來說,這本書還是不錯的,老師推薦我們閱讀的。加入書架之前有看到過書友在讀,當時沒在意,後來看舍友買了這本書,她說是為了湊單。但我還是加入書架了,後來並沒有開始讀,直到上課的時候老師提到過,推薦我們去讀這本書,然後才開始閱讀。閱讀過程有點艱難,在零碎時間來讀這樣一本邏輯性強的書還是比較艱難的,建議做一下筆記,我打算再回去補一下筆記。推薦給更多的書友,如果有機會的話,買紙質版的會比較好操作。

一本書的讀後感 篇14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野芒坡》。它的作者是殷健靈。她是我最喜歡的作者之一,每每拿起她的書,都會讓我愛不釋手。

《野芒坡》這本書講了一名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幼安。他的母親在生他時,因為難產,去世了。他的父親為他又娶了一個後媽,這位後媽還帶著另外一個男孩,這位後媽對他很不好,還燒傷了他的左臂,幼安離家出走了,他在野芒坡度過了一個塊樂的時光。他經過自己的努力,玩成了夢想—當一名藝術家,即使在這過成中有很多困難,但她都克服。

幼安這種為夢想而奮鬥的精神感染了我,讓我可以完成我的`一個夢想 —學會騎自行車。一天,我迫不及待地推著自行車來到樓下。我看見與我同年齡的朋友都已經可以把自行車騎的很好了,所以我想著自行車肯定很容易學會。

我來到空曠的地方後,手抓緊把手,一隻腳放在踏板上,另一隻腳放在地上,我在心裡默唸“三、二、一”上踏板,最後開始不斷地踏著踏板,我的車子成功地騎了起來,正當我高興的時候,那車子便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突然失去了平衡摔落下來,手有一點擦傷,但是我沒有放棄,我又試了一遍,這一次雖然比上一次騎的遠,但還是摔了下來。可失敗不能讓我放棄,因為我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

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星期後,我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如今我會騎自行車再也不會摔倒了。“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我一直銘記在心,每當我想放棄做某事時,它都會激勵我繼續堅持。最後取得成功。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為夢想而努力,生命才能綻開“燦爛”的花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