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美術正負圖形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7.3K

為了讓學生感受正負圖形的獨特魅力,拓展創新思維,能將正負形的設計方法學以致用於生活。提供了國小美術正負圖形的教案希望對老師們有幫助!

國小美術正負圖形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生欣賞正負圖形,有效強化觀察的整體性、選擇性和多樣性。

2.學生分析、體驗大師的正負變異作品,初步瞭解大師設計正負圖形在形的重複、多形組合、解構與重構、形的虛實表現以及圖底反轉等構成方式和形成風格上的區別。

3.學生能感受正負圖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學生的創作思維,瞭解正負圖形獨特的藝術價值。

教材分析:

正負形,正形與負形相互借用,在一種線形中隱含著兩種各自不同的含義。

在一個正負圖形中,一般包括有圖案的部分及襯托圖案的部分。屬於圖案的部分一般稱為“圖”,也叫做“正形”;而襯托圖案的部分稱為“地”,也就是“負形”,按照“相互統一、相互排斥”的這一物理學原理,正負線形成了各不相讓的局面。正是由於這種抗衡、這種矛盾而顯示出藝術化圖形的特殊魅力和視覺上的滿足與快感。

圖底關係,有時就被稱為正負形、反轉現象或視覺雙關原理。大師們精到掌握和運用圖底關係、矛盾空間等錯視原理使正負形作品大放光彩。

設計師們利用正負圖形這種形式,讓我們瞭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間的存在,以及它們的美妙之處。正負形在我們生活中常被採用,如: 兒童的智力填充遊戲,在我國道教文化中廣為傳播的太極圖形——中國先哲們很早就認識到陰和陽對立的互補性,並且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現象和天地人關係的本質。同時本課中藉助了埃舍爾的較多作品,讓我們瞭解到在常人看來,理性的思考與生動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實在設計家眼裡,這二者的結合正是通往自由創作的途徑。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為其根,相互依存。

教學重點:

欣賞大師作品,學生感受“正負圖形”的藝術價值。

教學難點:

學生對“正負變異”圖式的創作嘗試。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學生)彩紙和剪刀等。

教師)課件,彩紙和剪刀等。

教學過程

1.觀察“錯覺圖式”的匯入。

(1)遊戲激發興趣。

提問:是你的眼睛騙了你,還是精心設計的圖形迷惑你了?它們的構成有一定的規律嗎?引導學生找出共用的關鍵線形,同時課件顯示“圖”與“地”的區別。它們的創作分別有什麼含義嗎?

(2)廣告引導探索。

暢談:直覺與聯想,在正形與負形中完美體現,使招貼的主題淋漓盡致。

那麼要如何進行圖形的表現,實現圖形創意的視覺化呢?

一般來說有:形的重複表現、多形組合表現、解構與重構、同構異質表現、形的矛盾表現、形的虛實表現、形的謊誕表現等等。

2.體驗“正負變異”的情感,設疑解惑。

(1)課件播放埃舍爾的作品集《錯亂空間》,讓學生解析這些作品的神祕所在。

①形的重複表現。

②多形組合表現。

③同構異質表現。

④解構與重構。

⑤形的虛實表現。

2)課件播放福田繁雄的作品。

(3)欣賞評析,引導創作。

比較性的教學欣賞有利於加強學生對作者及作品表現風格的理解。通過反思欣賞內容,注重學生個體與群體間的交流,加強了學生對正負圖形形成的理解,即讓“元素”直接呈現,“自覺”組合的不同秩序和方式,使正負變異產生不同的情感分析,這一過程中,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在以上欣賞的過程中,圖形各構成的概念無須多做任何講解, 體會其形式美才是關鍵,人們往往十分注重實空間的利用,實空間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對虛空間的利用和把握。正負形的訓練目的正是強調虛實的同等重要性。引導學生要用三隻眼去觀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

3.實踐“正負變異”的魅力,探索設計。

(1)展示範作,為學生創作提供創意與造型靈感。

(2)學生為自己創設一種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或對立或依存的關係,比如“大魚吃小魚”,“風車轉”“蠶吃桑”……

(3)學生隨堂剪紙作品嚐試:

(4)小結:大量大師經典正負形,讓學生感受其概括、誇張、歸納、簡潔、新增等手法突出物件的特徵的方式,形象鮮明、典型、強烈。交流總結,正負圖形使創作者和欣賞的再創作者走進了一片如此廣闊而神祕的創造圖案的新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