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通用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6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事蹟吧,事蹟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我們該怎麼擬定事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通用5篇)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1

  王彬彬,中共黨員,雞西熱力有限公司生產處儀表室副主任,電氣助理工程師、電工技師;2000年12月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2003年到雞西熱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畢業於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10多年來他一直謹記公司領導的殷切希望,時刻保持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很好的完成了分內的和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在當今資訊化的時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踏進熱力有限公司的大門開始,他就自覺學習專業知識,以書本為老師,閱讀各方面的相關書籍,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以老同志為師傅,細心觀察他們的實際操作,不斷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以實踐為老師,從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會。通過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生產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多年來,一直從事儀表自動化控制及公司能源計量工作。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以更好的完成這份他熱愛的工作。2008年是雞西市熱力有限公司發展銳變的一年,原有的供熱管網由“直供式”改為“間接供熱”,供熱企業的科技水平需要一個質的提高,尤其是電氣自動化控制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少之又少。這正給了一個發揮他能力的平臺,他蒐集各類材料書籍,深入熱源廠及各換熱站調研,早已做好了完成這一神聖使命的準備。由於公司資金緊張,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安裝工程一直到8月末才正式開始,40天78座換熱站的工程量,讓供熱領域排頭軍的北京清華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望而退步,關鍵時刻,身為技術員的他帶領著只有10個人的科室團隊挺身而出,40天不分白天黑夜,40天他不分男女老少,40天圓滿的完成了公司交與的艱鉅任務。2009年在北京清華同方的進修班學習時,清華同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會議上講話時說“雞西熱力有限公司創造了一個供熱史上的奇蹟!”2009年5月供熱期結束後,通過對整個執行期能源消耗情況的對比和計算,雞西熱網控制系統節能效果顯著,系統執行情況良好。同年該系統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雞西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吸引了省內外各供熱企業來雞西市力有限公司考察參觀。 
  自信源於實力,實力在於學習。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結出了累累果實。2016年,儀表室在人員少,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夜以繼日地工作在站點內,哪兒裡苦、哪兒裡累、哪裡髒哪兒裡就一定有他的身影,為新來的大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幹中學,逐步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通過在工作中的積累和學習,王彬彬同志在業務上有了飛躍的進步,已經成為儀表室業務骨幹,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不怕苦,不怕累,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完成了紅星公司下屬所有換熱站補水恆壓控制櫃的安裝、配線、除錯工作。完成了新華分公司PLC改造和除錯工作,實現了補水和迴圈泵的自動化控制。完成了十多個新建換熱站的裝置安裝和除錯。完成了全公司一百多個換熱機組和首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裝置維護。由於電氣裝置老舊,損壞嚴重,隨之出現了補水問題,因為不是變頻補水,補水泵啟動頻繁,造成補水泵損壞嚴重,而且容易造成使用者存氣的問題,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終於除錯成功。他和他的團隊在短短了兩個月時間把全網線上的160多座換熱站能實現了自動化恆壓補水,減輕了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得到了一線人工的一致好評。並且他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在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傳授給新的同志,讓新同志能在很短的時間熟悉業務,並積極參與到工作中。
  進入冬季執行時,他擔負起全公司一百多個換熱站的網路通訊和七個首站維護的任務,由於換熱站電氣裝置老,為避免發生供熱故障,無論是多晚,無論是節假日,他從來沒有休息時間,二十年裡他沒有休過一個年假,總是第一時間趕現場,處理故障,由於電廠出口貿易計量裝置都在井裡,每次他都是第一個穿上笨重的水叉下井,在封閉的空間內,空氣裡散發著下水的臭聞,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從來沒有怨言,因為他心裡有一種信念“要做就要做的最好”。同時他更懂得,他所代表的是熱力公司的形象,他心中關心的是百姓家裡的溫暖。  
工作是一種修行,在修煉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披荊斬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則,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學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們搞技術,就要走在別人的前面去,停滯不前,就是落後!”唯有精才能稱為匠。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2

“進廠32年來,我最高興的是當一名優秀車工!”這是雲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簡稱昆明重工)的車工耿家盛的心聲,也是他32年來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個子,臉上總帶著笑容。他是全國勞動模範、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他以自己32年對車工職業的堅守和打磨,生動詮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展示了一個技能大師的風範。

昆明市北郊黑龍潭公園附近的龍泉路邊,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陳舊的廠房,這就是昆明重工廠區。耿家盛在這裡成長、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親耿鼎和弟弟耿家華也先後在昆明重工當車工,兩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過了近60年的歷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總工藝師、全國勞模,耿家華也是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技術能手。這就是著名的“父子勞模,兄弟名匠”。

“如果沒有父親的教育,就不會有我們兄弟今天的成長!”耿家盛說,父親的三句話影響了他們一生,“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做人要踏實”“做事要認真”。

1984年,耿家盛進昆明重機廠(昆明重工的前身)當車工。當車工第一件事是學磨刀。“車刀是車工的靈魂,在我眼裡,車刀、產品都是一種藝術品,一定要認真打磨。”耿家盛說。

技校畢業的耿家盛對車間裡的車、鏜、銑、刨、磨,樣樣精通,是名副其實的全能機床工,還是個發明創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機生產任務,原加工工藝效率低,費用高。耿家盛和工友研究創新技術用t68鏜床加工,使每組的加工費用從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10年以後,耿家盛帶領工作室成員先後完成拉絲機、軋機等產品工藝編制和圖紙改進500餘項,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關,年平均為公司節約創效100餘萬元。耿家盛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個人的技術發明創新有近200項。

耿家盛多年來獲得了許多國家級和省級榮譽,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沒有變。

近幾年來,由於市場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連續虧損,耿家盛選擇與企業同甘共苦。其實近年來不斷有企業高薪來“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絕了。“30多年一門心思做一件事,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認為,對“工匠”最好的詮釋,應該是耿家盛這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裡又多了幾張草圖,這是他們研製的智慧廁所,已經做出兩臺樣機,將在今年南博會上展示。耿家盛常說:“我是在把圖紙變成現實。”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3

“每個零件都關係著產品的質量。確保質量,是我最大的職責。”校準、劃線,車削掉多餘的部分,握著銼刀將零件的銳邊倒圓、去毛刺、打光 ,這樣的動作,他整整重複了30多年。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和著空氣中漂浮的碎屑凝結在頭髮、臉上、工服上 ,他就是我們二車間的機械大師——金舒平。

金舒平是機加工組的老師傅,車、削、刨、銑樣樣精通,經驗豐富、作風嚴謹。“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這句話是他對每一位實習生的第一句經驗之傳。對待質量他一絲也不馬虎,每加工完一個零件,都要認認真真檢查一遍。有一次趕製臨時試製的夾具,完工後同心度偏差了0.2mm,大家覺得並無大礙,可他並不以為然,決定重做,他認為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也是我們大家的生存之本,沒有了優良的質量作保證,我們就沒有了生存的條件。我們做一線工作的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大家,對得起企業,保證產品質量,不放過任何一個疵點是我們應該做的。大家對他的表現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不由得肅然起敬,從心底裡由衷的佩服,都說他是二車間的“金牌技師”。這個稱號充分證明了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和大家對他的崇高敬意。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藝術創造著中國史上的一個個奇蹟,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對專業執著,甚至是痴迷。金舒平操作技術卓群,可他並不滿足,他認為操作技能再好,沒有理論知識的指導,是不能做的更好的,於是,他經常下班回家後看一些工藝書籍,經過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他在實際操作中顯得更加的輕車熟路。

除了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還時常關心工友們的生活、學習,有困難就及時幫助他們。被他默默修好的雨傘,自行車,小工具不計其數。除此之外,他還是個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當小組裡的同志們有什麼煩心事,工作中有情緒、有矛盾,他會主動勸解開導她們,幫助他們理順情緒,排憂解難。金舒平總是有講不完的故事和經歷,有他在的機加工組總是那麼的和睦溫馨。

工匠精神,是一份專注,一份堅持,一份嚴謹,一份細緻,一份誠信,一份執著,是一種品質。在金舒平的'身上,我徹底的感受到了這種精神,這種品質,這份正能量!讓我們向他學習,用一種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積極的面對工作,將工作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充實和美麗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4

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於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

  純手工國禮 出自我手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中有一件看起來是草藤編織的果盤,裡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追求極致 超越自我

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支撐果盤還需要4箇中國結作為托兒,工藝標準並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技師們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裡卻怎麼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如今,已經是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的孟劍鋒,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他覺得要幹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孟劍鋒說,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一句話概括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

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5

張冬偉是個80後,但手裡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階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2005年度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幹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鑽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並用於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成的作業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後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冬偉,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傑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著於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