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15篇(經典)

來源:果殼範文吧 6.15K

積極心理學1

積極心理與消極心理在心理學的世界中處於並存的地位,自1879年來西方現代心理學發端以來,心理學界的主流一直被自然科學取向的心理學所佔領,美國心理學也是依此作為傳統[1]。當科學心理學被廣受追捧的同時,人文心理學以其所倡導的關注人的內心情感體驗、重視人存在的獨特性等對處於主流地位的科學心理學提出了質疑和反思,儘管科學心理學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效,但始終沒有彌補二者的鴻溝。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正視消極心理學的意義,引導研究生處理好消極情緒,對於研究生的成長進步以及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15篇(經典)

積極心理學在美國心理學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始祖是馬丁.賽裡格曼博士,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功能在於,它能夠引導人們發現與認清潛伏在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將其轉化為提升個人素養和生活品質的動力,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2]。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中,心理學探討的問題並不僅僅體現在關於疾病或者健康的內容,它同時也是關於愛、工作、娛樂、成長以及教育的科學[3]。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是由權威性的知名的學者所提出來之時,積極心理學就顯示出來一定的話語霸權,比如積極心理學總是以批判的態度論述二戰以來的傳統心理學,總是不分具體情況的'一味的追求積極而忽視了消極對人所具有的有益功能[4]。

有人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意味著傳統心理學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學,這是一種過於片面的認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積極心理學實際上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在很多方面都是在傳統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從研究內容層面分析來看,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的一面,主張關注人的積極潛力和力量,其核心體現在促使“積極”和“消極”之間能夠出現平衡的狀態,而傳統主流心理學則主張的是從“問題”入手,目的也在於消除人身上所存在的各種“消極”[5],最終也是為了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務。在人的整個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問題的克服和積極品質的形成或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統一過程,因此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是對傳統主流心理學的補充和發展,我們在積極心理學的巨大的社會效應的影響下,應當更多關注的是,在積極的背後,“消極”存在的意義,因為存在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消極情緒是一種保護情緒。消極情緒能夠幫助人們隱藏著脆弱的情感衝突,是情緒朝著積極方向發展的一個過渡。舉例來說,“我是個笨蛋”、“沒有人愛我”、“我好迷茫”等,在認知療法的觀念中,這些話語似乎都會被判斷為抑鬱、失望、憤恨、焦慮等不良情緒,但事實是,這是情緒的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聲稱或者想到“沒有人愛我”之時,情緒上的保護功能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在這種想法的引導下,他把不夠愛自己的事實施加到了別人身上,這種巧妙的轉嫁就促使他不用非得去面對自己脆弱的情感,減少了自己對他人的情感期盼,所體會到的失望和傷害也就少一些。而且平靜之後仍然能夠向蝸牛一樣,即使行動速度比較慢,但也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消極情緒具有提醒功能。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我們的主要需求就是得到認可、愛、接納和尊重,當這些生活的目的受到任何威脅時,我們就會產生各種不安全感,所產生的消極情緒潛移默化地為我們鑄就了應對外在威脅的可能性,這種情緒提醒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才有可能被接受、被肯定。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面對著紛擾複雜的社會,人們需要面對的東西日益增多,內心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很難讓自己的心很快平靜下來,所面臨的各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對於正處於人生轉型期的研究生來說,他們在享受著研究生生活所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

研究生作為學歷高、素質高的這一群體,社會和家庭都對他們給予了太多的期望,高的期望下就會附帶來高的壓迫感,研究生所面臨的壓力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方面,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會引起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冷漠、恐懼、抑鬱、焦慮等,而每當我們產生這些負性的消極情緒,就會很急切的想要迅速好起來,找回自己的好心情,由於心理壓力太大而內心又無法很快的排遣,最終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中,終日鬱鬱寡歡。但前文說過了,存在即是意義,消極情緒是督促我們前行的一個必經的過程,正視消極情緒,我們將會發現不一樣的內心世界。

研究生在公眾社交、參與專案、寫論文等很多時候都會有消極情緒,於是我們不妨就將這些消極情緒當做能夠保護自己的法寶,不妨暫時停止前行的腳步,在這種只屬於自我的情緒中放下所有的驕傲、期望和目標,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冷靜之後所思考出來的前行方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目前最適合自己的。我們可以藉助於校園活動、主題性的拓展訓練活動、學術研究討論、網路交流平臺等多種合理的手段,引導研究生在面臨著消極情緒的困擾之時,能夠學會更加自如的面對與處理,在消極情緒中尋找到積極性的因素,為今後的成長與進步提供不可多得活力源泉。

積極心理學2

摘要:高校體育是一門綜合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課程。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於高校體育教學中,能夠有效開闊高校體育教學視野,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應制定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充分發揮教師的能量載體作用,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積極心理學;培養目標;評價機制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理念,它的研究重點是人的積極品質,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所以應該對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進行重點研究。對於積極心理學來說,它一般會研究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研究主觀層面,就是研究人的主觀感受,特別是人的主觀幸福感,它所強調的重點是人的積極心態,人要對過去、現在和將來抱有樂觀的心態;其次是個體層面,它所強調的是對人的積極品質進行研究,比如人的力量和美德等;最後是集體層面,強調對組織系統如學校、家庭等進行積極的研究,強調建立這樣的組織應本著培養人的積極品質為出發點,同時將個人的幸福感作為組織建立的最終歸宿。積極心理學對心理學很多領域的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體育教學的影響

(一)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價值觀

對於大學生個體來說,自身的情緒和態度對自我的觀念有著很大的影響。對於具有積極態度和情緒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我觀念較強,同時也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和健康的水平,面對逆境和挫折能輕鬆應對,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也就高。但是對於具有消極態度和情緒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對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滿意,難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為不自信和自卑。積極心理學將人的積極發展作為重點,同時強調積極評價人性,積極開發人的潛能和積極品質,將人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及潛能作為出發點,對人的一些積極心理現象進行解讀,從而更好地激發人內在的優秀品質,讓人們能更好地學會分享快樂和幸福,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讓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教師可根據大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制定適切的學習目標,從而提供給大學生更好的學習內容。同時,也需要積極展開教學評價。

(二)促進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高校傳統體育教學中,一般都是由教師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大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而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大學生都應該是平等的,大學生和教師都是一樣需要發展的個體。教師應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大學生,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成長,讓大學生能健康自由地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對於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師生關係進行了重新定義: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可以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教師也是教學中的客體,也會受到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大學生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客體,固然會受到教師的影響,但是也可以是主體,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發揮自己的潛能,用自己的優秀品質影響和感染教師。積極心理學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關係的影響作用,使得教師和大學生都能充分調動自身和彼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二者間關係的協調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開展高校體育教學的對策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是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同時培養良好的體育興趣,促進其個性的健康發展,讓大學生能在大學期間鍛鍊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為以後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應在教學中設定提高大學生價值目標的要求,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符合每個大學生不同的心理和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自身的積極潛能,都具有積極向上的能力。這種觀念對高校體育教學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

對於體育比賽來說,最終比拼的是人的心理素質,也就是人格的比拼。對於每個人來說,其人格中都會有積極和消極的因素。積極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有六種美德會對人格造成影響,分別是智慧、勇氣、友愛、正義、節制和卓越。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品質的養成需要依靠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而其中最好的體驗方式就是進行體育運動。運動是人的天性之一,人在運動中能得到不斷的鍛鍊。在生活越來越資訊化的今天,人們的生活逐漸被簡化,如手指輕輕一點鍵盤就可以購物,運動也變得越來越缺乏。運動缺乏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就是讓人們逐漸滋生了鬱悶等不良情緒。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根據大學生的心理和身體特點,適當進行體育專案的設定,讓大學生能充分體驗運動帶來的積極情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能量載體作用

教師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不再是單純進行知識的傳播,同時也是傳播給大學生正能量的重要載體。教師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能客觀而又全面地認識積極心理學的概念,能準確地對大學生的一些行為進行判斷,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符合積極心理學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其要求的,並根據大學生的不同表現合理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同時,教師也要對大學生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讚美,讓大學生能更加自信地參加體育學習,並充分體會運動帶來的樂趣。教師還需要努力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認真對待體育教學工作,讓自己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

(四)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大學生參加體育課的熱情、進步情況等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首先應對大學生的進步進行重點關注,讓大學生能在積極情緒的影響下體驗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進而鼓勵自己繼續努力,從而帶動自身的進步。積極的教學評價可以讓大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併為自己的進步自豪,從而讓大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努力,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五)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會在好的環境體驗中得到積極的情緒,所以,環境和人的情緒有著較大的聯絡。人的積極品質的養成需要具備良好的生活和社會環境。高校體育文化環境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及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現。校園體育文化多姿多彩,大學生就會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不僅增強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所以,高校可以積極建設良好的體育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高校體育是涵蓋了眾多學科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對體育教學的視野有著重要的開闊作用。實踐證明,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周斌 單位:石河子大學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孔凌鶴.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教學———以體育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xx,(9):58-59.

〔2〕張忠秋.運動心理學在競技體育領域的研究發展與應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xx,(3):7-13.

〔3〕洪曉彬,劉欣然.積極心理學對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xx,(1):71-76.

積極心理學3

當我們聚焦於積極面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進步和希望。——前言

朱永新教授作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向教育界提出:老師和學生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在想,既然“幸福”二字在前,一定是在教育和受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陶新華作為朱教授的學生,尊其師而信其道,承其志而傳其言。從心理學角度注意到師生都需要積極的引導和關懷,提出利用大腦的工作原理去了解學生們的思維模式,建立積極的師生關係,讀過之後讓人受益匪淺。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適度的體育鍛煉,良好的鍛鍊習慣,是大腦的發育基礎,有良好體育鍛煉習慣的人,大腦會發育得更好。雖然課堂上不能大幅度活動,但是有節奏的拍掌可以迅速調整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注入活力和熱情。因此,無論是四年級還是二年級,看到學生精神狀態不佳時,我都會利用打節拍來喚醒他們體內的學習因子。這種鍛鍊不僅能讓大腦發育良好,還具有宣洩消極情緒,提高精力和體力的作用,同時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得以提升。

當然,想要學生學習進步,只靠鍛鍊體育是不夠的,尤其是對那些課下積極、課堂調皮搗蛋的學生。一旦短暫的高漲的情緒迴歸平靜,他們又會陷入學不會的迷茫狀態,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加強心理方面的疏導工作了。積極心理學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兩股抗爭的力量: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二者此消彼長。作為老師,如果任由其消極力量蔓延不去遏止,學生就會肆無忌憚的挑戰老師,如此一來,師生關係就越來越緊張。因而,積極心理學引導我們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發現表現差強人意的學生身上的優勢特徵。比如:四四班武天佑每次上課都愛亂說話,突然有一次上課很長時間他都沒有見動靜,我發現後就立刻表揚了他,這之後他就知道了這樣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進入一個良性迴圈模式,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做了,四四班的課堂由此順暢了許多。有時候活潑好動的學生只不過是想要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但又不知道怎麼做而已。比如四七班這個新班,很多學生對老師充滿了好奇,第一次住校,老師進宿舍他們都覺得新鮮,我們發現那些在課堂上不愛發言的同學在宿舍很活躍,於是就找機會和他們聊天,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生聊一聊就開竅了,但是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張永健在我們聊天之後上課變得特別積極,不會做的題就找我問,我上課提問他立馬舉手,剛開始我只是請他回答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問題,漸漸地我發現比較難的問題他也敢舉手了,最近一次測試滿分80竟然考出了71分的好成績!要知道他剛來的時候才考了42分呢。就這樣,我從陶老師書上學到的一點點影響著我去關注學生不同的優勢特徵,進而加以鼓勵和表揚,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體驗更多的成就感,驚喜地收穫他們意想不到的改變。

積極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含著積極的人格品質,我們要用善於發現的眼睛去尋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這樣,學生就會和老師配合越來越默契,師生在學習的道路上才能共同感受到幸福!

積極心理學4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一門科學,它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是當代心理學最新進展之一。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重新定位並適應現代社會的新觀念。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該僅僅只是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足,更主要的應是尋找並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包括外顯的和潛在的,並在實踐中對這些積極品質進行擴大和培育,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一種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重新定位並適應現代社會的新觀念。

一、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徵、積極的情緒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培養天才等方面。它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以積極心理學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的需要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社會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已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社會而逐漸開始進入一個和平的、文明的並且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小康社會。也就是說,我們已為關注積極創造了最好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在這樣的社會裡,人類的一切活動都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得更幸福。

2.當前我國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

素質教育重視人的主體性及人的發展的相對完整性,它是面向全體學生,並關注個人,致力於個人全面發展和最大限度的發展,努力使個人身心發展達到最佳狀態,潛力達到最大限度發揮的教育。素質教育和我國現行的以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是完全吻合的。

三、以積極心理學理念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以廣大普通學生作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

教育在於使人成人,其成人的任務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糾正缺點,使有問題的人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產性和道德性,即具有一定的知識、能力和社會道德;三是對人進行鑑別,並使天才得到充分的發展。一種教育如果能很好地兼顧到這三個方面的任務,那它至少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好的教育。

2.以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塑造積極人格作為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標

積極心理學強調從積極的方面來研究與探討心理健康問題,把主觀幸福感指標作為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以及對生活的滿意度,對未來的樂觀希望,流暢感和思維,有價值的情緒體驗,內在成長的動機,積極的人際關係,積極的自我概念,積極的自我等等,他們更關注和挖掘個體和群體中最積極的品質和潛能,努力創造有利的環境使個體最大化地發揮出積極的品質,而不是消極地矯正心理疾病,這為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提供了新視角。

推進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實施積極心理干預策略。在積極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中,治療師關注來訪者的`積極品質,不僅可以促進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的充分信賴,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而且可以給來訪者樹立起信心和希望,調動起其潛能,通過其自身的積極品質來達到心理健康,使自身能力不斷得以提升。

(2)多渠道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開設包括學習心理指導、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際交往關係指導、挫折教育、愛情教育、創新教育、就業教育、性心理教育等課程,還可以通過遊戲、娛樂、主題團隊日、野營、拉練、軍訓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訓練,特別要注重快樂、尊重、感激、關心、讚賞、寬容等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在參與積極心理教育的過程中獲得心理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心理方法、發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自身潛能得到開發,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成為會學習、會生活、會合作、會關心、會創造,能夠承擔各種風險、壓力和挑戰,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3.以積極心理學理念強化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人性觀和價值

傳統的病理性心理教育模式下的老師一般都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使學生得到改變並生活得更好,但卻不知道如何對待良好條件下的學生,更不知道如何使學生能夠好上加好。教師的這種單一的矯治技能導致他會用問題的眼光去審察他碰到的每一個學生,最好的學生在他眼裡也能被看到問題。積極心理學理念可以促使教育者建立積極的人性觀和價值觀,不斷髮展積極的情感,擯棄原有對人性的各種消極認識和評價,以及個人的好惡偏向,從而有助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更新觀念,開闢工作視野,懂得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或看到問題的積極方面來使自己獲得積極意義。積極心理學能夠強化教育者具有這種理念:人性的積極因素能抵禦和降低人性中負面因素的困擾;堅信個體發展所需求的不僅是終結痛苦,更期待充實美好的生活;承認和確信求助者與正常人一樣,擁有各種良好的品質,通過諮詢與輔導能發掘他們的各種積極品質和美德。教育者對大學生積極潛能和美德的堅信,有助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樊富珉. 21世紀我國學校心理教育的發展趨勢[ J]. 大眾心理學, 20xx, 4.

[2] 任俊, 葉浩生. 積極, 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20xx, 33( 4).

[3]王婷, 馬寅生. 近5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綜述.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xx, 3.

[4] 崔景貴. 積極型心理教育: 21 世紀心理教育的主導正規化[ 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xx, 5.

積極心理學5

人類為什麼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關於這個哲學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而深刻的討論,最終知道人類活著就是為了獲得幸福。這學期學校提供了許多書,希望每一位老師仔細研讀可以將其精髓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我選擇的第一本書就是《課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有內涵的心理學書籍。之前我有讀過《微表情心理學》的書,在那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可以從不同的表情中瞭解每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瞭解每一種情緒背後所掩藏的祕密。那麼如今的這本書卻給了我,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真正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也讓我習得了在課堂上如何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從而更好地教學。

這本書描述的非常全面。這本書有七個專題,主要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概述、積極心理學與師生的關係、積極心理學與課堂氛圍創設、積極心理學與自我效能感、積極心理學與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積極心理學與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應用典型案例解析。此書把心理學運用於學生與老師之中,恰如其分地教老師如何把握學生心理,如何更好地從教。積極心理學不僅對個人心理狀態調節和健康心理塑造有很大的幫助,對於營造積極的教。

畢業後第一次從教的我,第一次教心理學的我,起初有些迷茫,但後來伴隨著我對這門課有了興趣。我開始瞭解心理學,從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入手,逐漸加深對它的瞭解,直到現在對這門課有了濃濃的喜愛之情。我覺得在這門課中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表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真正瞭解每個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知識及經驗不同。比如現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感受到的過重的學習壓力、時常出現的焦慮情緒、習得性無助感都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效果。而積極心理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教育者改變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課堂感受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中的幸福感,從而拾起學習的信心,激發自身潛在的積極力量,更好的提高學習效果。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作為教師不管我們教的是哪一門課,要想把這門課教的好就必須在教學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對某一門課產生了興趣,他才能夠去學習去閱讀所喜愛的這門課。從上學期教心理學直到現在,不敢說自己教的有多麼的好。雖然每次準備一節課會花費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每當我在課堂上呈現自己的教學成果時,總能看到同學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心裡還是非常開心的。在上學期期末我還讓學生們做了測試,試卷最後一題寫這學期的收穫。同學們都寫的比較好,清楚的記得一個同學寫到:雖然老師不為我們傳授課本的知識,但老師卻教會了我們在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是簡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我溫暖,這個時候總會想自己的辛苦沒有白付出,還是有人能理解老師為他們做的事情。

總之,這本書還有許多精髓的內容值得我在日後的教學中慢慢去體驗、去實踐,我也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依然可以做到問心無愧,有益於自己更有益於我的學生。

積極心理學6

高校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突出。研究從大學生英語學習方面的倦怠問題出發,分析學生在態度、情感和行為上的表現。結合積極心理學,探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戰勝英語學習倦怠問題。在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學習怠倦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1974)提出了“職業倦怠(staff burnout)”一詞,認為在長期壓抑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將會產生疲憊和損耗的症狀。他和Richelson(1980)給倦怠下定義為“當個體不得他人所認同且沒有給予相應回報時,個體產生的慢性疲憊、抑鬱和挫折感。”

大學生英語學習倦怠普遍存在。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時有發生;課堂上睡覺、不認真聽課、玩手機或講話;不尊重老師;拒絕回答課堂提問和完成課後任務。此問題主要體現在:第一,態度上,認為英語學習單調乏味,學習缺乏熱情,注意力、興趣降低。第二,情感上,失敗挫折感越來越大,成就感低下,逐漸消沉懈怠、厭倦沮喪,自我消極。第三,在行為上,對英語學習的價值感出現了偏差,行為上逐漸遠離。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思潮,主張“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此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強調人對過去要滿意,對現在要感到幸福,對未來要充滿希望,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主觀體驗;倡議人要有愛心、寬容心、勇氣、創造性、智慧等積極的特質;同時把人與社會、社群、家庭、學校、媒體等聯絡起來,呼籲禮貌、責任感、職業道德和群體意識。

三、積極心理學與大學英語教學

1.積極的目標引導

為了解決大學生英語學習目標不明確,迷茫不安定的因素,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將大學英語學習目標多元化、具體化。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目標,比如: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積極詞彙,在參與互動過程中是否能展示自己,是否掌握了中外文化差異,在使用某種學習方法上是否獲得預期的.效果,是否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2.積極的內容開發

大學英語的學習不再像國中和高中一樣,偏重於語法,偏重於學生如何高出好的成績;而是更加註重綜合能力的培養,聽、說、讀、寫和譯這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具體到英語課程內容的開發上,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與專業相關的內容。課程內容的色彩應該是積極向上的,樂觀的,富有幸福感的。

3.積極的認知過程

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需要脫離原有的填鴨式滿堂灌的說教過程,而要有新的突破與創新。教師的教學需要變被動接受知識為師生之間和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發現和掌握知識,同時學會學習。教師需要採用各種創造性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地去發現、研究和探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開發學生潛能和創新能力。認知過程的創新首先可以是不完整的。教學內容的全盤托出絲毫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在學習內容上時不時的“跳一跳”,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反而會引發學生的思考。其次可以是多角度的,形成“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思維創新模式。還可以是合作性的。教師可以寓教於樂,採用活動教學法,使學生在活動中與其他學生合作探究,體驗積極的情緒情感。

4.積極的評價反饋

教師要多鼓勵和肯定,少批評和諷刺。教師不能總對學生們說:“you are so stupid”,“why do you do that”,而應該多說:“well done”,“ that’s great” ,“bravo”。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說出內心的想法,用啟迪幽默的話語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讓積極的事物和感覺驅走消極和抵抗,教師要積極引導,善於發現,善於作積極的評價。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長處,建立自信心,提升成就感,也能使學生們在態度上認可自己,克服消極倦怠的學習心理,以一種積極的向上的態度對待學習,調動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成功體驗的機會。

5.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表情、目光、肢體所表現出的愉悅、溫和、親切與平易近人,使師生間的角色差異變小,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也會減少甚至消失。在教學中的尊重、分享、快樂和體驗等積極因素,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課堂外的情感碰撞與心靈感悟,會打開了師生間的感情通道,敞開學生的思維之門;激發學生表現出爭先恐後、想親自一試的慾望,從而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營造一個積極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髮展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四、結語

要消減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倦怠現象,急需利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採取恰當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力,挖掘英語學習的潛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行積極的教學評價,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幸福感,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以此來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形成師生共有的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

積極心理學7

作為一名國中班主任及語教師,深感教育一群正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絕非易事。事實上它可能是一讓你投入越多越深越是悲喜交加、五味雜陳、迷惘困惑的事。面對學生在青春期荷爾蒙操控下無規律可循的情緒表現,老師該如何處理突發事,保持融洽的師生關係,進行有效的溝通,提高堂的效率呢,這成了擺在每位老師眼前的題。

教師的心靈需要保養

朱向陽主編的《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一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展示了在積極心理學引導下師生關係和諧、堂氛圍融洽的畫卷。看完的最初感受是:自己平時上也在不自覺的使用積極心理學的很多技術,所以其中的案例並不覺得非常新鮮;但同時,自己做的還很欠缺,對待學生的叛逆行為顯得比較急躁、焦慮,這個時候往往做的越多就錯的越多。我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的運用需要足夠的理性思考去代替感性評判,教師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控制語音語調、神態表情、肢體動作,注意自己的舉手投足,因為教師在講臺上的一切都是放大的,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教師需要時時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保養,以樂觀、自信、寬容、平靜、微笑的精神風貌面對學生,這樣才能真正讓自己成為一束溫暖的光,投射出的每一道眼神都帶有溫度。

說起容易做起難,因為教師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會因為學生的屢教不改而生氣、流淚。作為傳道授業者的老師遭受不良的情緒侵襲後,保持平靜和微笑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歲月洗禮和智慧、經驗的累積,否則容易陷入情緒泥淖之中。教育家誇美紐斯曾說:"教師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太陽底下再沒有比教師這個職務更高尚的了。"責任的重大,讓身為老師的我們不能停止學習的步伐,更不能降低對自我的要求。學習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就是在保養教師的心靈。

水順其勢成就其昌,海納百川乃成其大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之一的馬丁·賽利格曼曾說:‘當你真心願意去做這事時,他就能為你帶很大的滿足,因為你在為這個工作的意義而不是為了它所帶的物質報酬而工作’……倘若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從教,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學習,我們的堂就會煥然一新"很幸運,我享受教師的身份,也珍惜參與每個孩子成長最旺盛的青春期的這個機會。既然身為教育者,那我們就要能看得了孩子們的好,更要能容得下孩子們的各種"小問題"誰的青春就一點問題也沒有呢?沒有年少的輕狂、天馬行空的想象、放蕩不羈的內心、玩世不恭的叛逆,都是一群一教就學,一學就會的乖寶寶、棒學生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北大教授戴錦華窮盡一生的體驗說的那句"人類的悲劇就在於沒有人願意聽過人的建議,所以我不建議了",面對大學生都能有此感慨,更別說國中生了,所以教師面對"屢教不改"的學生,需要的是多一份的耐心去理解去等待,允許他們釋放自己的情緒,接納他們的"小問題",花期自有期,用心澆灌,總有一天會聽到花開的聲音。反倒是拔苗助長的方式,很可能會引起既傷人又傷己的後果。

親其生,道業得傳

"歌德說:‘你按一個人現在的樣子對待他,他將會保持他現在的樣子,如果你按他可能成為和應該成為的那個人對待他,他將會成為他可能成為和應該成為的那個人’。(fsir)有此可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這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也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體驗"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去感化學生,學生自己願意親近老師。

誠然"嚴厲"會對堂的管理效果明顯,但威懾力永遠贏得不了學生真正的尊敬,沒有愛的教育是空洞的,是令人害怕和失望的。書中有一段統計讓我印象深刻,在北京市教科院對北京129名國小和國中學生進行的問卷中,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喜歡教師微笑上,不喜歡教師當著眾人怒斥學生,使堂氣氛太過壓抑,一天到晚板著臉。

教育要有愛心,青少年人格發展需要的首要前提是要有獨立的人格、被人理解和尊重。教師用微笑去接納學生,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

書中還提到"在堂中,教師對學生持尊重和支援的態度,無論學生在回答問題或進行練習的時候,出現怎樣錯誤或給出如何不可思議的答案,教師均要對學生的積極思考予以尊重,並在情感上給予支援,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創新及探究的主動性"只要教師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親其生,那麼道業自然得以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

綜上,在教育的這條路上,作為教師的我,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學,但我相信:只要我時時保養自己的陽光心態,用大愛的心胸去接納學生,親近學生、理解學生、鼓勵學生、寬容學生,那麼這樣的老師,不管走在哪一方講臺,傳播的都不止是知識,還有陽光。

積極心理學8

怎樣才能過上最好的生活?正在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很多答案:我們要善待他人,關懷他人,寬恕他人的過錯,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和藹與慈悲,以及樂觀對待未來。按照這些簡單的方法去做,就能讓我們保持健康快樂。

世上大多數的事情都不簡單,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一樣。善無恆善,惡無恆惡。友善和關懷是好事,只要你善待和關懷的人值得你這麼做。寬恕他人能帶來滿足感,除非被寬恕的人不願彌補自己的過錯。對未來保持樂觀可以讓你精力充沛並感到快樂,除非你是一個賭徒並相信下一盤賭局能大贏一筆。

我們已經把某些心理特質和心理狀態標識為“積極”,把其餘的那些標識為“消極”,但研究人員吉姆·麥克納爾蒂和弗蘭克·芬查姆認為,“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沒有積極或消極的本質;相反,心理特徵促進還是破壞幸福,取決於它們在什麼情境下發揮作用。”

我們如何從積極心理學中去掉積極?麥克納爾蒂和芬查姆認為,我們不要再假設像友善這樣的“積極”心理特質永遠有助於增進幸福,而應深入去了解友善、關懷、寬恕或仁慈在什麼時候、對誰、在什麼情境下才能真正增進健康快樂。此話何解?

他們提出三個方法:

考慮情境。

為了理解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什麼時候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把它們放在社會情境中進行考慮。“積極”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非所有情況下都是積極的,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實際上是有害的。寬恕你的配偶可以增強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她的過錯只是忘了關燈,而且你很清楚她對自己的疏忽感到難過。但如果她不斷在你朋友面前貶低你,還從不感到後悔,那麼寬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做法了。

考慮物件。

積極心理學運動幫助心理學家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人類的問題去理解人類的整體狀況。同樣,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那些快樂的傢伙去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為了解開健康快樂生活的奧祕,我們不僅要在那些最佳生活的人身上,也要在那些生活一團糟的`人身上,檢驗心理特徵的效果。有可能樂觀只對某些人有益,他們擁有某些值得期盼的東西。為了搞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在擁有光明前程的大學本科生身上,也要在被診斷為四期癌症的病人身上,開展研究。

考慮時間發展。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是橫斷研究(在同一時間測量一群人的感受)。為了瞭解心理特徵如何影響幸福感,我們需要開展縱向研究(對同一群人在他們生命的若干不同時期進行測量)。這很重要,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的在短期內有益的東西,長期來看可能是有害的。通過友善相待而不是相互批評以解決嚴重關係問題的夫妻,在當下報告稱,他們對於夫妻關係的感覺變好了,但長期來看,他們的滿意度低於那些更多相互批評的夫妻。為何如此?那些相互批評的夫妻實際上處理了他們的問題,這幫助他們改善了關係。

積極心理學運動廣泛傳播,讓我們從心底裡接受了這個運動。治療方法、自助書籍和提升生活的應用程式正在集中推廣積極心理特徵,例如更加友善和寬恕。但如果像友善和寬恕這樣的心理特徵對於每個人而言並不一定是有益的,那麼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只在它們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情境中推廣它們。

積極心理學9

一、引言

積極心理學是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由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SeligmanM.E.)提出,倡導人們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做出新的解讀,並以此激發個體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實際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積極心理學研究發展來看,它不僅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其思想已經滲透到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產生了較顯著的社會影響。美國哈佛大學已經有專門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也稱為“幸福課”,旨在引導學生如何自助並幫助他人、社會變得更幸福。與綜合性大學相比,美術院校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偏低,而英語更是學生的弱項,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單詞讀寫困難,他們對英語學習喪失信心,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英語課堂上學生睡覺、看課外書、聊天、玩手機等現象屢見不鮮。面對這樣的局面,很多美術院校的英語教師漸漸進入“消極教學”狀態。將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應用到美術院校英語教學中,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又可以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培養和感受幸福,讓曾經枯燥無奈的學業變成可以帶來快樂和幸福的感覺的興趣愛好,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積極心理學對美術院校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強調個體的幸福、快樂、積極體驗。在Fredrick的“拓展—建構”中明確指出:積極情緒的調動可增強個體的智力,並幫助個體形成長久的智力資源。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言得到順暢的表達,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壓抑語言的表達或阻礙語言的學習。我國古代也有積極情緒體驗的說法,如《論語》第6篇《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形成學習自覺性,由內而外地實現學習的永續性。把積極的情感態度引入英語課堂,使其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能,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有利於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具有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即認知的需要,學生本身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而求知慾望是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它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獲得清晰的自我意識和進取心,帶著“為什麼”去學習,明確認識學習英語不只是死記硬背或者應付某次考試,更應是通過整合一切資源,學會真正運用英語,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系統學習,在學習中尋找自身的興趣點,這樣學習才會變得積極主動,才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三)積極心理學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積極心理學認為,在學校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同樣都是成長﹑發展中的個體,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對立關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積極的語言,為學生的學習發展營造積極和諧的氛圍。英語教學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積極心理學理論能幫助教師培養自己的積極心理,使教師看到每個學生的發展空間,清楚地認識到每個學生身上巨大的發展潛能,並指導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成長的經驗,努力激發學生的活力,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在美術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更新指導思想,培養學習興趣。傳統的英語教學以灌輸知識點為主要任務,教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發現學生在拼寫、語法等方面的問題並加以糾正,使學生避免錯誤、克服缺點。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在愉悅的狀態下往往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因此,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應從過分關注學生存在的問題轉向關注學生的積極體驗,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其參與英語學習的熱情、信心和勇氣,並把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特徵及積極品質作為最終的教學指導思想。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且富有實效性的語言技能訓練活動,始終堅持“教為練,練為用”的教學原則。教師要用快樂的心態面對和感染學生,積極肯定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而取得的小成果,使得學生有快樂學習的感受和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願意將學習中的經驗和困惑與大家分享討論,從而形成輕鬆愉悅、積極上進的英語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就感。積極心理學旨在關注人的積極和優秀的品質,要求教師學會肯定學生的價值,能夠引導學生擺正心態,正確面對自身的學習能力,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計劃。教師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小目標,通過這些小目標的實現,不斷累積滿足感和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調整教學模式,調動學習積極性。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受到諸多的約束和控制,尤其是在口語和寫作等的學習上,學生的學習困難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陷入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開口的惡性迴圈,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結果適得其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側重點在於個體的積極因素,立足於個體潛在的建設性力量和美德,對個體心理現象做出積極解釋,包括許多的心理問題,進而激發個體自身內在的優秀品質及積極力量①。因而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創造條件,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進入積極主動而又生動活潑的思考探究狀態,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這樣才能營造出樂學、願學、善學的教學氛圍。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個體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滿足、快樂及充滿希望等主觀體驗;二是研究人格中的積極力量,包括勇氣、仁愛、正義等;三是研究建立有利於培育責任感、關愛、寬容等積極品質和力量的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內的組織系統。因此,英語教師要關心學生、熱愛學生,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使其獲得快樂的學習體驗。英語教師還要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學模式,將英語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使學生在生活中受到感染與啟發,將學習英語內化成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幫助學生擺脫英語學習過程中“壓力大、包袱重、緊張、害怕、積極性低落”等不良心理障礙,這樣的英語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改革方式方法,激發內在動力。積極心理學強調人們應該注重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品質,充分挖掘、培養、發揮人類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從而使教育過程更高效,促進人的發展並使其走向幸福。逐漸地,樂觀、希望、智慧、愛、滿意感、寬容等積極因素進入當代教育教學研究的視野,積極心理學成為課堂教學研究中新的價值取向,它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其“潛能和動機”,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們挖掘出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與進步。首先,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設定貼近日常生活實際的、有趣的、參與度較強的教學環節,如猜謎遊戲、頭腦風暴、情景表演、編創課本劇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其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讓學生擺脫傳統課堂教學的“沉悶、生硬、無趣”,而積極加入到英語課堂學習中。在課外,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給予學生更多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如組織英語角、經典英文電影欣賞、英語話劇表演、英語故事講演、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文電影配音大賽、舉辦英語文化節等活動,為學生提供表演交流的舞臺,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其次,運用積極的方式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出針對性強、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運用積極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採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態度,運用創造性思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分析和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例如通過典型例題向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使學生親自看到教師發揮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實際過程,從而獲得啟發,再引導學生自己順著一定的邏輯思路推測可能的結論。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教師絕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似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佔有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提問、質疑,利用已有知識分析和研究問題,使英語課堂教學真正變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學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最後,提升積極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最重要的一點是營造積極的課堂教學情緒,首先教師要保持積極的情緒,通過表情、目光、聲音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達積極的情緒,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狀態會隨之得到提升。因此,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儘量以愉悅的心情感染學生,才能切實強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學會因材施教,努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在英語課堂上為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鼓勵學生勇於回答問題,使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參與課堂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乃至生活中多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對話,對於學生敢於展示自己的行為要予以肯定,對於學生獲得的一點點進步也要不吝惜誇獎和褒揚。通過不斷地鼓勵、褒獎和幫助,使學生樹立起學好英語的信心和勇氣,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使學習英語成為他們愉悅的體驗,而不再是負擔。

(四)豐富評估內容,提升學習體驗。將積極心理學引入美術院校英語教學中,就是根據英語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心理現狀,運用積極心理學最新的研究理論和測量方法深入挖掘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資源,在積極的氛圍中傳授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成功體驗,使英語教學效果最優化。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再是為了考試而學、為了知識點而教,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營造學生樂學、向學的積極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愉悅的體驗,進而形成源源不斷的內驅力。因此,對於英語學科的學業評估來說,在重視期終考試等終結性評估的同時,更要強化形成性評估,即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業成就給予直接的、及時的、充分的評價。通過對學習過程的評估,學生感受到成功,進而內化成學習動力,這樣無論是對英語教學還是對學生成長都有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四、結語

教師應針對美術院校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的特點,結合美術院校自身英語課堂的現狀,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貫徹因材施教原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出發點,營造積極的英語學習環境,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享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積極心理學10

摘要: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種新思潮,本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論述了積極心理學對我們的啟示,從而讓積極心理學能更好成為人類的福祉。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身心健康 和諧消費 心理諮詢 積極幻想

1 引言

提到心理學,人們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維、記憶等心理過程和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長期以來,心理學主要關注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的規律和病態人格及異常行為,而正常行為卻常被忽視。然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活的品質,越來越關注如何通過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義。於是,積極心理學便應運而生,並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哈佛等眾多高校,積極心理學是最受歡迎的課程,足以說明其影響力。

究竟我們能從積極心理學中學到什麼?得到哪些啟示?答案很多,本文將從身心健康、和諧消費、積極幻想和心理諮詢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對積極心理學做個簡單的介紹。

2 積極心理學簡介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運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於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於生活意義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中斷了。五六十年代,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人性的積極一面,為積極心理學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開始研究“習得性無助”。他發現,不僅無助是可以習得的,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學會維持樂觀的態度不僅有助於避免抑鬱,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學有3個使命:(1)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患;(2)讓人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3)鑑別和培養天才。由於心理學界過去過於重視對消極心理的研究,所以現在有必要提倡積極心理學,從而拓展心理學在後兩個方面的貢獻。從此,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美國心理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礎任務。第一是研究積極情緒;第二是研究積極特質,其中最主要的是優勢和美德,當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運動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積極組織系統,例如民主的社會、團結的家庭以及言論自由等。

3 積極心理學的啟示

3.1 關於身心健康的啟示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與運用有助於人們更長壽。人可以活多長以及那些情況會縮短人的壽命,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有太多的混淆變數使科學家無法分離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裡,修女們過著有規律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吃同樣的食物,不吸菸也不喝酒;他們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擁有相同的社會地位和醫療條件。很多混淆變數在此都被剔除,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別。當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傳拿出來研讀時,一個驚人的差異顯現了。歐潘修女(98歲仍然很健康,幾乎沒生過病)用了“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幸福感的積極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積極的氣息。再請對這些修女的壽命毫不知情的人,針對其自傳中所傳達出的積極感受進行評分時,發現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過85歲仍然活著,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過85歲仍然在世;同樣,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歲時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沒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異真的是來自她們自傳中所傳遞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嗎?這種差異也許是因為她們表達出幸福感的程度、對未來期盼的程度、虔誠奉獻的程度,甚至是自傳寫得好壞的程度等變數引起的,但是研究發現這些變數都不相關,唯一相關的是她們在自傳中所表達出的幸福感的強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積極心理學中有關幸福感的研究,對人們能更加長壽有重要意義。

3.2 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諮詢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治療雖然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心理療法,但它的實踐卻在上世紀的20年代初就已出現。積極心理治療的相關理論指出,長期以來的心理治療一直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即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在對病人的病痛的評估或治療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緊張性刺激給病人心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致力於修復病人有缺陷的習慣、動機、大腦和悲傷的童年。積極心理治療則與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種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積極心理治療有一個預設: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時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療者的任務是激發和鞏固病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認為人人都具有兩種基本能力:認識能力和愛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於這兩種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分化為每個人的現實能力時發生衝突的結果。因此,積極心理治療的'立足點是激發被治療者的這兩種積極的基本能力,從而彌補傳統心理治療的空擋,體現出更大的人性意義,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療效果也更好。

積極心理學認為一個什麼都失去了的、抑鬱的或想要自殺的人,在意的不僅僅是解除痛苦,他們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義。引發積極的情緒會幫助我們抵擋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積極情緒就像防震保護層一樣,使我們不受傷害,使我們在悲傷絕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療不僅能療傷,還能幫助人們發現並培育自己的優勢和美德。

3.3 關於和諧消費問題的啟示

和諧消費旨在塑造和諧健康的消費市場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它的基本原則與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諧消費的要點是以人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為本,強調了消費者是和諧運轉的消費系統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強調了在滿足個人消費需求的同時,要限制貧富消費差距過大;尊重自然,強調了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保障子孫後代的利益。

積極心理學也強調以人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質財富水平下,如何通過改變物質財富(作為外部因素)的呈現方式和選擇手段,最大化人們的主觀幸福感。它可以為引導正確消費,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現象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會使商品的更新換代加快,製造出由大量的廢棄商品及商品包裝組成的垃圾,從而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環境的汙染,違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則;同時也加劇了社會中的貧富差距,違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則。因此,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外部物質財富的呈現方式和屬性對幸福感的影響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過度性消費等不合理的消費現象的危害,揭示和諧消費所應具備的特點和內涵,從而進一步提出引導和促進和諧消費的建議和啟示。

3.4 關於積極幻想研究的啟示

積極幻想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於1988年最早在學術界提出的,他們認為積極幻想是個體在生活中或面臨威脅性情境、壓力性事件時所做出的一種對自我、現實生活和未來的消極方面的認知過濾,這種過濾是以歪曲表徵的方式投射到個體的自我意識中。因為積極幻想顯示了個體對現實的積極把握和樂觀知覺,同時也體現了個體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保護,所以雖然它是對現實的一種背離,但它實際上是個體的一種積極心理適應。

積極幻想的主要研究領域有:心理健康領域、調節心理資源領域、戀愛關係領域和跨文化領域。它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不切實際的自我積極看法、誇大個人對現實的控制感和對未來的盲目樂觀。積極幻想是當代積極心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它有助於個體在威脅情境下或應激事件中獲得良好適應,特別是隨著當代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積極幻想正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其研究成果也將更好更多地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

4 總結

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帶給了人們激情、挑戰和質疑。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發展和前進的,但它無論怎麼發展,最終目的都是要造福於人類。心理學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積極心理學更能有效幫助人們發展自身優勢,促進自己與他人的成長。通過全體心理學工作者前仆後繼的各項研究工作,我們相信積極心理學一定能成為人類的福祉。

參考文獻:

[1]陳景秋,唐寧玉,王方華2.(20xx)。.從幸福學角度對和諧消費的闡釋。心理科學進展,7,1081~1086

[2]任俊,蔡曉輝.(20xx).積極幻想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8,1290129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20xx).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學進展,11(3):321~327

[4]崔麗娟,張高產(20xx).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心理學科,28(2):402~405

[5]任俊,葉浩生.(20xx).積極心理治療思想概要.心理科學,27(3):746-749

[6]Martin E.P. Seligman,真實的幸福.洪蘭譯.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積極心理學11

如何改變對任何事物的感受

人是透過身上五種器官的蒐集資料來認識周遭的環境,不過每個人都會偏重其中某一種器官,或者是一般所稱之感元。譬如說有的人比較受他眼睛所見的影響,亦即視覺器官的功能居於這個人對外界認識的首要地位;另外有些人則較偏重使用聽覺器官或觸覺器官。

每個感元下又可分為數個次感元,它們各司我們對外界所蒐集資料的強弱變化,譬如說你可在心頭思量某一個影像,然後就這個影像的某一角度(一種次感元)作某種程度的改變,使你因而有較先前不同的感受。

當這個影像被你放亮一些後,你的感受很快地就會有所改變,這就是次感元的改變。理察?班德勒這位神經語言學的創始者,或許是最偉大的次感元專家了,他跟其他專家們所做的事可以上溯到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他是把人類認知方式歸類成五大的創始鼻祖。

透過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強或減弱我們的感受,它的範圍沒有限制,可以是或沮喪,也可以是好奇或失望。要想了解次感元,我不妨用商品包裝的條碼來說明當更容易瞭解。

這些條碼事實上只是一些粗細不等的黑色直線條,不明內情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可是當它經過掃描機掃過之後,便可告訴電腦這個商品的名稱、成本、售價、庫存以及其他有關資料。

次感元的作用跟商品條碼頗有雷同之處,當我們把它們掃過那個稱之為“頭腦”的掃描機後,它們便會告訴頭腦這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樣的感受以及該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條碼編制方式,而所編制出來的專案表洋洋大觀,每一種次感元都有它自己的主管範圍。

譬如說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視感元的話,那麼你對於某次經驗的感受,很可能就是視覺次感元所蒐集到有關大小、顏色、亮度、距離和位移的綜合結果;又如果你較偏重於使用聽感元的話,那麼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跟那個經驗有關的音量、節拍、音調等次感元所測得的結果。

如果說要想使一個人振奮的話,首先就得調好他的感元頻道。偏重於視感元的話,那麼就得提供能刺激他視覺次感元的因素;若是他偏重於聽感元或觸感元的話,那就得提供刺激他聽覺或觸覺次感元的因素;至於有些人可能就得三管齊下,先用視覺、再用聽覺、最後用觸覺,當這三類都用上了才能管用。

一旦你瞭解了這些次感元對於人們認知上所扮演的角色後,便可從人們平常的談話中測知他們較偏重於使用哪一類的感元,然後便可以投其所好。

到底我們能使自己的感受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就要看我們能把次感元改變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必須學會好好控制自己的次感元,讓它們所呈現給我們的一切經驗都對我們有幫助。

譬如說你要好好審視一下某個令你頭痛的問題,那麼就不妨把這個問題擺在腦子裡,然後臆想著把它拉遠,接著你站在高處換個新的角度去看它,請問你這時對這個問題的感受如何?對很多人來說,頭痛的程度會減輕。

現在你再把它拉近,使它變得更大、更亮,請問此時的感受又會怎麼樣?是不是感受更強了些呢?這種次感元的改變有點像是改變選單中的萊色那樣簡單,它們確能改變你對於外界事物的最終感受。

雖然在“激發心靈潛力”一書中我已經很詳盡地介紹了次感元,在此我再重複介紹只是希望各位確實瞭解這一重要的改變利器。別忘了,只要改變了次感元,你便可在很短的內改變對於任何事物的感受。

譬如說就以昨天所發生的某件事而言,如果你重新把它在腦海裡呈現,把它慢慢推到幾乎一英里之遠,成為一個模糊的小點直至沒人黑暗之中,請問此時這件事給你的是昨天發生的,亦或是覺得好像發生了好久?

如果這件事給你的是個好的印象,那麼就把它拉回來,否則就讓它留在那裡吧,誰希望一直記住那樣的事呢?當你有一個很好的記憶時,就算是它發生於很久之前,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把它拉到近前,讓它變得更大、更亮、更立體、更富有色彩。

現在請你跨進去成為其中的人物,請問此時你覺得它是發生於很久之前呢?還是它就發生於近前?你瞧,我們只要改變一下次感元,便可以把發生的都改變了

積極心理學12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思想

長久以來,心理學作為一門臨床醫學,更多的是用於診斷和治療,它更關注人們的消極行為和負面情緒。統計顯示,過去的心理學論文更多的涉及焦慮、抑鬱、壓力、恐懼等生活不幸的方面,而忽視了要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不僅僅是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更多心理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學的關懷與指導。20世紀末期,美國興起了積極心理學(PositivePsychology)的心理學思潮,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gman倡導了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顯示平常人也有興趣去發現有價值的、正確的和使人進步的事物。反映了人類最有效的本能,誰能成功地適應環境並學習技能。雖然有困難,但心理學仍然能解釋這類事實,而絕大多數人也過著有目標有尊嚴的生活”。“積極心理學試圖敦促心理學家採用一個更開放更欣賞的角度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Seligman先生在積極心理學導論中提出“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於積極主觀體驗、積極的個體特徵、積極的制度體系的科學,當人們感到生活缺乏價值和意義時,積極心理學促使人們提高生活質量,免於異常狀態。”對這些“異常狀態”的高度關注過多佔據著心理學研究,其結果導致心理學研究陷入了一種缺乏積極特徵的模式。希望、智慧、創造、面向未來、勇氣、靈性、責任和毅力被忽略了。Seligman先生從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基礎上,研究狗對電擊的反應,發現了習得無助現象,進而提出了習得無助和習得樂觀。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動物身上,在人身上也普遍存在。當人面臨不可控制的情境時,如果發現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就會放棄努力,產生消極情緒和行為,這就是習得無助。而習得樂觀也如此,這兩個理論的運用對抑鬱症的治療取得了有效成果。關於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樂觀(happiness)。研究人員發現,影響人們獲得主觀幸福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穩定原因(如人格特徵、社會關係等),另一個是易變化的原因(如社會環境、突發事件等)。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獲得主觀幸福感的途徑、方式和永續性方面存在差異。另一個重要研究是樂觀,可以通過Seligman的測量樂觀問卷、歸因風格(ASQ)問卷、兒童歸因風格(CASQ)問卷測量人的樂觀程度。樂觀讓人們看到更多的是事件好的方面,讓人產生快樂的情緒,有效地抵禦抑鬱、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二、心理健康教育新視角

近些年來,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大量事實表明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並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採用“消極心理學”的方法。學校和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出現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出現心理異常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對絕大多數的學生教師關注度較低。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正處於青春叛逆期,即使沒有出現明顯的心理異常狀態,他們就真的不需要老師的關注了嗎?事實上是大量職業院校的學生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他們缺乏學習的動力、對未來感到迷茫、很少感到幸福。學生表現出來的狀態是玩手機、上網、看電視劇、打遊戲,學習不積極,衛生習慣差,紀律渙散。心理方面表現出了不夠自信、失落感強、偏執、叛逆心理嚴重等現象。針對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現狀,積極心理學為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打開了新視角,提出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加入教學目標中,注重學生潛力的開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把提高積極心理情緒的內容加入教學內容中,培養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人才。從價值取向上培養正能量並具有積極價值觀的學生。形式上,職業院校不再充當“救火員”的角色,轉而將重心放在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防患於未然。這就需要構建職業教育的積極模式,既要對異常狀態的`學生進行治療,又要對正常狀態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二者平衡,雙管齊下。在職業教育中引入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去選擇課程內容,提供積極的教學環境,注重讓學生體會到幸福感,關注未來,養成學生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快樂。同時,還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和工作中,運用積極的心態提高教育的效果,發揮自身的人格魅力,開展積極的班級文化建設,增加課外輔導活動。

三、心理健康教育例項分析

將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運用到職業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打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凸顯出職業教育的人文關懷。本文通過七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例項分析。第一課:心理學無處不在。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的第一次課,課程的目的是進行心理健康課程團隊建設。教學是針對職業院校一年級學生開展的,他們剛剛跨入校門,來到全新的環境,對周圍的同學和校園仍然感到陌生。通過課堂活動促進同伴之間的關係,引導班級同學相互認識,增加團體凝聚力,增強集體意識。課程的開展從學生的現狀入手,讓他們把對自己的瞭解寫下來,主動和不認識的同學打招呼,並寫下同學的名字,通過bingo、通關遊戲讓原本不熟悉的學生快速熟悉起來。課程增強了學生的適應性,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打下了基礎。第二課: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是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一課,我們的學生也許從來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課程首先從書本的選擇題開始,再轉到生命中的選擇題,激發學生的動機。接下來,在一段舒緩的音樂背景下,讓學生進入回憶,從外在世界逐漸轉向內在的體驗。最後,讓學生寫下生命中最珍貴的五樣東西,再逐次割捨,從內引發思考,思考自己內在真正的需要及其意義。課程促使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重建,為自己主導自己的人生做好鋪墊。第三課:我的目標我的夢想———目標是夢想的航向。課程的用意是教導學生要面向未來,讓學生推動自己的理想和實現理想的過程。用“幸福”作為課程的引入,讓學生期許“心想事成”帶來的幸福感。通過一場虛擬的“價值拍賣會”和各式各樣的拍賣品,讓學生感受到這就是一場人生的拍賣會。拍賣結束時,有人心想事成,有人滿是遺憾,就如同當生命結束時一樣。課程引發學生思考如何把握機會過好自己的人生。第四課:我們的小家——寢室關係。職業院校中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的同伴關係,也就是寢室關係。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穩固的親情和友情是人們戰勝壓力、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的法寶。課程的目的是增強同伴之間的信任感與協作感。通過“盲人”遊戲,讓扮演盲人的學生明白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渴望得到幫助的時候,讓扮演啞者的學生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而同伴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在這個信任之旅的過程中體驗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第五課:學會傾聽———傾聽的藝術。傾聽是人際溝通中最有效的方式,如何有效地傾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課程通過“我說你聽”的遊戲,讓學生明白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效地傾聽不僅要聽見,還要聽清、聽懂。傾聽有五心,誠心、專心、用心、耐心和應心。第六課:時間管理———管理好時間就管理好了生命。職業院校的學生從未將時間當回事,他們總是在遊戲、電視劇、網路中荒廢度日。課程將時間比喻為銀行賬戶,突出時間無法積蓄也無法失而復得。將生命比喻為格子,過完一年就拿掉一個格子,突出時間的有限性、生命的短暫。教導學生使用時間管理優先矩陣,合理安排時間,從而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時間管理。第七課:生涯規劃———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認識你的生命的彩虹。課程通過霍蘭德測試讓學生更清晰地瞭解到和自己興趣、能力、素質更匹配的職業方向,從而更有效地學習。

四、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開拓了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野,讓教育者可以站在一個更開放、更廣闊的高度來開展心理教育。規避了心理健康教育只關注“消極”情緒和心理異常的誤區,在心理問題的治療和預防上做到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文章中的心理教育課程例項的開展,收到了良好的初期效果。再次印證了在職業教育的管理中引入積極因素的重要性。營造積極的氛圍、創造積極的文化、關注學生的優勢、發掘學生的潛能、和諧交流等積極管理模式的應用將會使我們的職業教育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江雪華,申荷永.積極心理學在心理評估與干預中的運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20xx,1(15):99-101.

[2]曹新美,劉翔平.從習得無助、習得樂觀到積極心理學:Seligman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J].心理科學進展,20xx,16(4):562-566.

[3]陳紅,宋穎惠,顧凡.積極心理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中國健康心理學,20xx,15(12):1113-1114.

[4]張倩,鄭湧.美國積極心理學介評[J].心理學探新,20xx,23(87):6-10.

[5]周雅,劉翔平,蘇洋,等.消極偏差還是積極缺乏:抑鬱的積極心理學解釋[J].心理科學進展,20xx,18(4):590-597.

[6]肖東梅.積極希望快樂幸福: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學術論壇,20xx,7(222):171-175.

積極心理學13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如其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所倡導的那樣,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它打破了既往偏向重視治療和改善負面情緒的觀念和做法,轉而重視個人積極樂觀情緒、積極意義及內在動機等特質。積極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美德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美好生活。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我們可以營造一種能夠促使學生的積極本性生長髮育的環境,通過良好的班級氛圍和影響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快樂和成功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自覺成長。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生命自覺”班級構建

葉瀾教授認為,“生命自覺”是人對價值性生命的自覺訴求,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以達到的一種高階水平,它不僅使人在與外部世界溝通、實踐中具有主動性,而且對自我的發展具有主動性。 擁有“生命自覺”的人,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總是充滿進取精神,具有大局意識,善於為他人著想,能“對他人生命自覺”。以培養人的生命自覺為目的的教育,是使人走向自由、自主發展的教育,能使人在有限的世界中勃發生命活力。 []

濱海國小自建校之日起,便確立了“珍視童年價值,培育生命自覺”的辦學理念,著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懷、開闊視野、自覺精神、合作能力”的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生命自覺”班級建設,旨在通過建設一個具有正確的人生信仰、濃厚的`學習風氣、良好的班級紀律、同學間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班集體,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尊重、誠信、責任”的品質,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並不只是讓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是要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並在實踐中擴充套件和培育這些品質。我們始終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想辦法挖掘學生的潛力,充分尊重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內心的自豪感。

制定班級公約。班級公約既是“生活育人、制度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化解思想教育“言傳”脫離“身教”難題的重要抓手,還是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與自我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渠道,這源自班級公約所秉持的人人平等、自由意志、義務責任、誠實信用、對話協作等契約理念。

濱海國小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中推進“生命自覺”理念的構建,是建立在師生共同成長需要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個班級公約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生自主參與班級公約的制定,每一條班級公約都要經過學生的討論與認可,以此形成全體同學約定俗成的規章,便於學生自覺遵守。比如,一年級某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瞭如下公約:“你拍一我拍一,學校建成不容易。你拍二我拍二,團結友愛好夥伴。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靜記心間。你拍四我拍四,牆壁不能亂寫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馬虎。 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樓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類不亂棄。你拍八我拍八,愛護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節約用水齊動手。你拍十我拍十,環境大家來保持。”這樣的班級公約,符合學生心理需求,條文不多,內容簡明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學生當然樂於執行和遵守。

設定班級小管家。濱海國小的“班級小管家”由學校大隊部組織少先隊員產生,其任務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管理心愛的班級。每個班設定文明協調員、衛生督察員、圖書管理員等職位,涵蓋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學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使管理真正落實到人。通過班級小管家管理體制,每個學生都承擔了管理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人人都參與管理,人人都成為班集體的主人。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工作熱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觀念,推動他們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新的發展。

 2.營造積極的班級環境文化氛圍

積極心理學主張培養組織成員的愉悅、興趣、自豪和滿足等積極情緒。因為這些情緒不僅能使個人精神狀態改觀,還能給整個組織帶來變化,從而有助於組織的興旺和發展。將這一原理運用到“生命自覺”班級建設中,就要努力營造積極融洽的教育氛圍,形成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

濱海國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文化的設計,包括選擇班級象徵物、班徽、班級口號,甚至班級服裝的設計,也由學生共同完成。此外,學生還共同參與制定班級各項規章制度,如“值日班長責任制度”(每天設班長一人,具體負責當天的行為規範等常規事務),還配套推行“班幹輪換制”(班幹、組長、科代表每學期調整一次,可民主選舉,也可毛遂自薦)。如此,通過營造積極民主的班級文化氛圍,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3.在集體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經驗是在環境中體現出來的,而好的環境能夠塑造積極的品質。因此,積極心理學提倡,組織要努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個體積極品質和正面思考的環境,通過集體影響個人,提升個體的動機和目標。對於學生而言,生命歷程中生動、有趣、令人興奮的集體活動,不僅能在當時獲得不同尋常的體驗,還有可能成為成長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濱海國小獨具特色的“校長主講—主題班會—學生心得—家長參與”四段式“國旗下的課堂”,引發了同學們自覺反思自己的行為。週一下午班會課上,各班學生暢所欲言,積極討論校長的講話,聯絡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總結;一年一度的“七色童年,繽紛夢想”繽紛節系列活動,以班級學生全體參與為宗旨,讓每個學生都有了上臺展示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會表達自己,欣賞別人,培育陽光、自信、包容的個性;父親俱樂部則針對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父親缺位,父愛缺失的現實,以班級家長為單位,倡議廣大父親參與到班級管理與家庭教育中來,每個學期學校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如父子詩歌朗誦會、父子氣象觀測、父子同放風箏、父子登山活動等。

三、“生命自覺”班級量化考核與評價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因此,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生命自覺”班級考評體系更注重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對整個教學過程作出真實、完整價值判斷的評價模式,具有重視評價過程中的生成價值、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尊重學生個性等特點。相較於量化評價,質性評價更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由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我們認為,“生命自覺”班級的評價,應強調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真實的觀察與描述,才能使教師更清楚地瞭解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注重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

傳統的評價多是教師評學生的線性評價模式,評價主體單一,而且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主體之一的“學生”始終處於被評價的地位。質性評價倡導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消解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對立狀態,作為評價物件的教師和學生同時也是評價主體。

在“生命自覺”班級評價過程中,評價的主體是學生,作為考評指導員的班主任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將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評。班主任則從旁指導,對評價過程進行監控,引導學生不斷成長。班主任還注意組織學生開展互評,讓他們互相提醒,互相學習。放手讓學生操作評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學生對自我、他人的責任意識,也有利於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此外,主動參與評價顯然更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既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生命自覺最為基本的前提。

2.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成長

“生命自覺”班級評價不是以預定的目標、標準為導向來評價物件的,而是將評價焦點由結果轉向過程,用動態的視角研究評價過程中的各種發展變化, 努力改變以往將評價活動看作是對教學目標達成程度進行檢驗的狹隘思維。

“生命自覺”班級評價強調診斷、重人、重發展的質性評價,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教育者,他們除了精心設計、精確定義“生命自覺”班級量化考核指標外,更關注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思維訓練、行為養成,得到了怎樣的生命成長。

在教育創造中豐富、完善自我,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自覺提升,是教育事業賦予每一位教師的最高價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生命自覺”班級建設嘗試,既優化了學校的育人環境,更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將不斷努力前行。

積極心理學14

最近這一段時間看了三部公開課程。每一門課程大概二十六次左右,每次七十分鐘。哲學課時長比較短,每一次是正常的四十五分鐘。

三門課看了很長時間,想要去看的初衷是因為,對大學課程的缺失感吧,大學裡很少去上課,也沒有認真的follow過一門課程,儘管我現在仍然認為國內那些大學課程就像是假冒偽劣產品一樣,師生本質上純粹是一種相互敷衍。但畢業之後,還是有失落感。

於是就開始看高校的公開課,可以的'話,也想繼續回母校參加一些公開的講座。這三門課程是我從許多公開課中自己選的,得以結識三個真正卓越的老師,很感動。我曾親眼目睹大學裡那些所謂講師教授的虛偽蒼白。

哈佛開放課程Positive Psychology

積極心理學,講師是以色列的Tal Ben-Shahar,這門課在哈佛很受歡迎,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在哈佛授課。這門課不需要基礎,任何人都能聽懂,整個課程跟下來我也學到了很多,特別是那個羅傑班尼斯特的故事,深深的震撼我。實際自己也比較迫切的需要一些積極的思路,來緩解玄學,特別是道和禪中消極的部分。消極這個詞不準確,一時又想不出可以準確描繪的詞。

積極心理學15

內容簡介

過去的50年,心理學只關心一件事——心理疾病,而且做得不錯,因為現在我們可以測量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過去認為是很模糊的概念,並能做出相當精準的描繪。目前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問題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包括它們的遺傳因子、生物化學性以及心理成因,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該怎麼去治療這些疾病。根據我最近的統計,在幾十種心理疾病中,已經有14種可以用藥物及心理治療方法來進行有效醫治(兩種可以完全治癒)。

但是這種進步的代價很高:為了要擺脫問題狀態,我們會變得更痛苦,甚至還不如以前。人不只是要改正錯誤或缺點,還希望找出自己的優勢和生活的意義。人都不願意糊里糊塗過一生。你可能會像我一樣,午夜夢迴,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變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減少痛苦。假如你真像我一樣,你可能會對心理學有點失望。但是現在,它終於走到了解積極情緒,建構優勢和美德(strength and virtue),為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美好人生”提供指引的時候了。

作者簡介

馬丁·塞利格曼

從“抑鬱專家”到“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博士從“習得性無助”中走來,不再只關注人性黑暗、脆弱與痛苦的一面。

他發出了“積極心理學”的召喚——幫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美國心理協會雙獎加身第一人

他是積極心理學之父。

他是哈佛幸福導師本·沙哈爾的導師。

他曾以最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編輯推薦

塞利格曼的幸福課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彭凱平 傾力推薦。

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讀的心理學經典

在哈佛,這是一堂聽課人數*多、*受歡迎的課程

在IBM、通用電氣、殼牌、寶潔、谷歌,這是一堂平衡成功事業和幸福人生的必修課

在英國貴族名校威靈頓公學,這是堂提升人生品質的素質課

積極心理學之父、以**票數當選的`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銷量達到200萬冊!暢銷全球20年,馬丁·塞利格曼開創之作

他曾以為***高票數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他為了一貫憂鬱的心理學帶來積極與幸福

他是心流之父希斯特來哈伊的親密摯友

他是哈佛幸福導師本·沙哈爾的導師

他是積極心理學之父

目錄

第1章 為什麼要幸福

大學畢業照上,有的人笑得很燦爛,眼角擠出了魚尾紋;有的人只是禮貌性地提了提嘴角,笑容的不同能預測未來的幸福嗎?

第2章 幸福的心理學

有的人在遇到連續的困難和打擊後,退縮了,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有些人卻越挫越勇,好像很不識時務。這兩種人,誰會更幸福?

第3章 幸福的誤區

給有幸福感和沒有幸福感的兩組人看一篇有關日晒與面板癌關係的文章,一個星期後,讓他們回憶文章的內容,誰的記憶更清晰?

第4章 怎樣才能永遠幸福

社交廣泛,有很多朋友;和相愛的人結婚;賺很多錢;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經常鍛鍊身體。這些通常意義的幸福法則真的能幫我們獲得幸福嗎?

第5章 塞式幸福法則1: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父母離異;媽媽不幸辭世;媽媽生了弟弟,沒有人再關心我的存在,等等,這些童年的大災難與成年後的抑鬱、焦慮、攻擊性、婚姻不美滿等有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絡?

第6章 塞式幸福法則2:未來不全像你想象

放假期間,你大吃大喝,結果長胖了很多,雖然已開始節食,但並沒有瘦下來的跡象。這時跳入你腦海的想法是“其實長遠來看,節食根本沒用”,還是“這種減肥法沒有效”?

第7章 塞式幸福法則3:抓住現在的幸福

你會選擇在下雪的夜晚,坐在柔軟溫暖的沙發裡,看影碟、吃冰激凌;還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揹著帳篷去野營?

第8章 拉近幸福的六種美德

如果上天給你一個機會,你可以選擇擁有某些優勢,你會怎麼選?你是希望擁有姣好的容貌、富貴的出身、聰明的頭腦還是選擇擁有好奇心、正義感和勤勤懇懇的態度?

第9章 獲得幸福的24個優勢

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收銀員在結賬時算錯了,少收了你50塊錢。你擔心這筆錢會由收銀員來賠償,所以你把錢退還給了超市。這樣做時,你有幸福感嗎?

第10章 在職場中尋找幸福

在美國,律師是最高薪的行業,能成為律師的人通常從小就很優秀,一路順風順水。但為什麼律師患抑鬱症的比例比其他行業高,離婚率也很高,健康狀況欠佳?

第11章 結了婚的人最幸福

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人們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人是功利的、自私的。這是不是意味著,當我們變老了,失去了美貌和金錢,我們就只能孤獨悲哀地等死?

第12章 別讓孩子輸在幸福感上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物,我們要無條件地愛他們,所以我們應該隨時對他們說“你真棒”,“你是最了不起的孩子”嗎?

後記 終極幸福的真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