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積極心理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7W

積極心理學1

假期來臨了,我們的共讀書目是陶新華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趁著假期我想好好靜下心來看看書。當看到這本書時,我是很期待的,因為以前我就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一直覺得心理學很炫、很酷,可以洞察人的內心。現在當了老師,就更想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了,想了解孩子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尤其是想知道當碰到棘手的問題時我應該怎麼做。帶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熱)積極心理學15篇

整本書的內容正如書名所言,作者認為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當視角不一樣時,就會看到不一樣的結果。書中說:“通常,幸福的人大多樂於奉獻,奉獻的`時候可以擁有更多的幸福,這是一種良性迴圈。”有時候我們會抱怨工作很多很繁瑣,希望工作能夠輕鬆一點,但是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就不會這樣想了。多工作,多奉獻,這樣的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而且我認為工作著就是快樂的,雖然辛苦,但是有一種滿足感和認同感,無所事事則會消磨我們的意志,使我們變得更消極。

本書中還談到了對“早戀”的態度,“早戀”不以結婚為目標,“早戀”不是戀愛,“早戀”只是對異性表達愛慕的正常的情感反應。我們教師當發現學生的“早戀”情況時,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粗暴阻止,而是要正確引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青春期教育。

看完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問題,大多數老師以分數來區別對待學生,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績好的學生犯錯了也會給他找客觀理由,大多數時候比較寬容。而如果差生犯了一點點錯就被會批得狗血淋頭,老師心裡肯定在想:“學習不好,還不遵守紀律,天天給我找事兒,這個學生怎麼這麼差勁!”越批越狠,說的差生好像一無是處。我們根本不聽學生的辯解。有的時候真的是有一些客觀情況我們不瞭解,誤會了學生的情況也是有的。我就在心裡想我有時候也是這樣的,沒有真正的公平看待每一個學生,把成績看的更重要,學生的身上有很多的閃光點,而我們沒有發現。有的學生雖然成績不好,但是體育比較好,有的學生喜歡勞動,也有的學生音樂方面有特長,所以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自信、陽光、快樂。

看了這本書我收穫很多,知道了理想教師的積極特質有:職業理想、詩意激情、自我效能、團隊合作、學習反思、靈活創新、愛心責任、勇敢堅韌、積極面對。我激勵自己不斷學習,力爭成為學生喜歡的好老師,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師。

積極心理學2

隨著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多,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普遍面臨就業難的問題。近年來,因就業問題引起的大學生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常見,甚至發生自殺悲劇。20xx年《大學生就業指導》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課程旨在指導學生尋求職業發展,培養潛力和創造力,以適應社會需要。積極心理學在國內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個體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尋找個體潛能。這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於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育。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就業指導課起步較晚,與國外的就業教育差別很大。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單一,學生就業心理模組知識陳舊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中就業指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就業背景、就業技巧、就業政策和就業所需表格填寫訓練等。各個高校課程內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認為目前高校就業指導缺乏與學生專業課程銜接,難於提高大學生實際就業能力[1]。較少高校有專業心理老師講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調適等。與心理有關的內容知識基本無更新。

(二)課程傾向於職業技能培訓,忽視就業心理、職業道德等引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多傾向於傳授求職技巧,如介紹信、推薦信和簡歷製作,面試技巧等。而較少涉及學生的價值觀導向、就業心理調適和積極的就業觀引導。大學生在就業之前,首先會在心理上有一些變化。受傳統“學而優則仕”思想等影響,加上就業競爭激烈,多數個體易表現出焦慮、失落等心理表現。張弛等調查522名大學生,76%認為“最讓自己感到緊張和憂慮的事情”是就業問題[2]。由於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情緒容易波動,耐挫力弱。在面對就業壓力或受挫之後,找不到合理方式應對,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甚至自殺等危機事件。

(三)課程實施形式單調,缺乏創新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定位是一門指導性強的應用型學科,需要學生實踐和實際操作,且需要根據大學生每個階段不同特點進行指導。較多學校就業指導課成為理論課的講授,學生配合度不高,沒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大一到大四所講內容沒有變化。大部分高校依然採用以一名老師面對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課的模式為主。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近年,積極心理學在世界範圍內興起。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對創傷、缺陷和疾病等進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幫助人類去發掘潛能和力量,使人們更幸福、快樂,並得到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也不缺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韓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終成事業。其積極的思想都可以為大學生學習和內化。

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宗旨主要是發掘學生潛能,增強積極的人格力量,顯示了一種積極的教育理念。賽裡格曼教授以“每天記錄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訪和大笑練習為內容,發現這些練習能最大程度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生活態度,甚至影響到人生態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將積極心理學融入到抑鬱症治療、醫學教育和企業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探析

(一)嵌入積極的教育理念

《大學》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重要是培養大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素養。當前“就業難”問題除了就業人口基數大和專業限制外,與大學生自身依賴性強、逃避進入社會、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較大關係。英國哲學家拉金斯提到“年輕時代是培養、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時光”。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態需要從入學開始,貫徹整個大學生活。在教育過程中將責任意識和感恩結合起來,教會大學生勇於面對生活中各種挫折。

(二)構建“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

隨著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嚴峻就業形勢使大學生從入學開始承受不同的就業心理壓力。積極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僅要吸取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還要考慮不同階段特點和實踐性的特點,每個學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內容和任務。大一大二階段應該以“擇業指導”為主,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優勢定位和職業生涯規劃。由於大學新生處於適應期,心理波動比較明顯,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此階段重點在於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生活,解決現實困惑,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和應對,引導進行職業生涯探索,掌握職業要求和社會需求,挖掘學生自我成長的潛力。第二階段應該以就業指導為主。學生掌握就業指導知識外,鼓勵學生實踐,通過調查走訪、案例討論、團隊合作等方式增加學生對就業的積極心理體驗,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強化互動,學生參與教學,如運用霍蘭德職業能力測驗(MBTI)認識自己的興趣和性格特點。

(三)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大學生就業團體輔導實踐

積極心理學認為在教育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體驗和參與式學習是完成這一體驗的重要途徑。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群體參與的團體積極心理輔導新模式[3]。設計活動依據“幸福”三因素理論,包括積極的情感、積極的參與性和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三部分。團體輔導的內容包括培養積極情緒、積極的應對和認知方式、積極的人格品質。按照這三個內容進行具體的活動形式。如“尋找自身優勢”、“三件好事”、“感恩探訪”等。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重要意義。課程尚處於開發和探索階段,對於授課老師也需要擴寬思路,在現有體系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學效果,最終服務到大學生群體。(作者單位:東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

積極心理學3

近年來,我國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著良好的家庭條件的國小表現出諸多的問題:很多學生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差較大,心理年齡大大落後於實際年齡;脫離了家庭呵護的學生無法立即自立起來,面對巨大的學習和競爭壓力,學生無法快速自強起來。於是,不少國小生逐漸走向心理低潮期,看問題悲觀情緒嚴重,想問題、做事情明顯偏激。學習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漸消極,影響他們的生活學習,甚至帶來一定的嚴重問題。筆者結合多年國小心理學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此探討了積極心理學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引導國小生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理念

積極心理學相對於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是對傳統消極心理學的修正,也是新時期結合社會發展和人類心理髮展變化規律提出新的教育學理念,對延續了近一個多世紀的心理學教育提出的一種質疑和挑戰。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研究的積極取向,關注每一個人的積極品質,強調每一個人的人文價值並進行人文關懷,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和思維去研究、解釋心理學問題。教育者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解放思想,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更新教學理念,接受和理解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人文理念,糾正傳統心理學教育認識的誤區,對傳統的主流心理學模式採取一定的批判繼承的態度。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做出自己的成績,更好地獲得一種滿足,更加積極地工作、學習,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樹立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幫助學生更好地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心理。

二、增強國小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情緒體驗

對國小生進行積極心理學教育,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輸,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的知識,也應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真正體會到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國小生對積極心理學的情感體驗。立足每一個人內心所具有的積極力量,不斷放大和增強這種積極力量,從而使消極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國小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必須適應社會角色的要求,樹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強、自尊的意識。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心理情緒體驗氛圍、感官愉悅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觀幸福感。進行主觀幸福感體驗,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認知的發展,提高學生應對消極事件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更好地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質。這既是積極心理形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

三、營造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組織系統

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各種社會問題都會對學生產生種種影響,因此,對國小生進行積極心理教育,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不同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對各種問題進行必要的預防,對各種不理想問題及時做好消除。我們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層面做好巨集觀的統籌與把握,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有序的積極心理學組織系統,充分利用種種正面社會關係對學生進行文化規範,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藉助於家庭的影響給學生全方位的影響、幫扶和疏導,構建集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綜合心理學教育系統,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發揮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鼓勵學生更加積極地適應各種突發或不利環境,在不斷地除錯自己適應環境的同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形成堅定的意志,培養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質,學會健康、快樂地學習,全面、有效地發展,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的綜合人才。

四、構建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標

增進國小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會,人類的一切活動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存得更幸福。傳統心理學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標是減少國小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遠,它的工作目標是提高國小生的幸福感。這裡的幸福感,包括了五個方面:積極的情緒、投入的狀態、生活的意義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及成就。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於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而是從提升國小生的幸福感入手讓國小生獲得更深意義上的心理成長和發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種活動提升國小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在實踐中,為了讓國小生體會到積極的心理體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如開展“現場心理測量活動”,通過測量國小生的主觀幸福感、個性特徵、心理品質,增強國小生對自我的認知,鼓勵他們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開展“心理電影展播活動”,通過開展“幸福來敲門”“天生我有才”“我的未來不是夢”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讓國小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自信和動力,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通過團體活動傳遞給國小生;開展“積極心理學課程”,課程涉及如何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如何獲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恆的友誼等。

積極心理學4

一、積極心理學的實質

積極心理學將傳統心理學稱為消極心理學,因為傳統心理學側重“治療”,是以糾正人的弱點為主的病理學模式,研究的物件心理學中的“病人”,主要採取實驗室方法進行研究,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可以分為病人、普通人和有天賦的人,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治療病人,還要著重研究普通人和有天賦的人,它將科學心理學拉回現實生活中,採取人文方法研究如何豐富普通、健康人的內心生活世界、培養有天賦的人,側重“培養”。

積極心理學的實質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對個人而言,一方面,它研究的是積極品質如樂觀、寬容、善良、勇氣等,另一方面研究的是積極情緒,如滿足感、幸福感等,以此來緩衝心理問題;對社會而言,它研究如何創造好的社會環境促使個體發揮積極層面,實現社會和諧,如社會制度、職業倫理等。

二、大學生管理對積極心理教育的需求

積極心理教育利於提高大學生身心素質。許多父母因為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因而非常關注大學生的物質需要,但常常忽視了大學生的精神需要,部分大學生尤其是獨生子女缺少幸福、希望、信心、興趣、快樂、寬容和滿意等積極品質,焦慮、抑鬱、嫉妒、自卑、猜疑、心靈閉鎖等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傳統心理學注重問題解決的研究容易使學生形成思想誤區,認為去做心理諮詢的是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才去做的事情,因而對心理學及心理諮詢拒而遠之。積極心理學更關注人性的積極面,讓學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內在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解決問題,並從自身經歷中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另外,心理與身體是相互作用的,積極情緒有利於預防疾病和患者康復,因而更利於學生生理健康。“在面對壓力事件時,自我報告通常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對於病人,那些處於積極情緒的人更願意接受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並進行鍛鍊”。[3]

積極心理學利於構建和諧集體。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一定的集體中生活、學習、工作和從事其他活動,每個人都是班級、學校或社會的一個細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不應脫離社會系統。積極心理學通過對大學生集體信念、集體目標的教育“使不同價值取向和目標需求不同的個體能按一定的組織規則結合在一起,並在多元的價值取向中找到共同的需要和價值目標。”[4]以此來確保大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奮鬥,降低班級、校園管理的內部損耗。同時,利於形成大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氛圍,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利於構建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同時在和諧班級、校園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必然會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貢獻。

三、積極心理學在高校學生思想教育中的引入

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形成良好校風

積極心理學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這種途徑。高校做好學校的硬體及軟體的建設,讓學生生活在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中,打造良好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以活動為載體開展閱讀、體育活動、音樂活動、科技大賽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生活,以微博、微信、網路為媒介潛移默化的給學生傳遞正能量。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積極心理學相關課程,培養大學生自我及朋輩教育的能力,強化其人格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

2、提高教師素質,在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不應再以重點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作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理念,應把積極心理學的新理念注入到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注重搭建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輔導員、學生心理聯絡員三級心理教育隊伍,使其瞭解自身職責,形成積極向上、心情愉悅的心理品質,通過開展各項活動向其他同學傳遞積極情緒、引導其他大學生探索積極的心理能量,營建友愛互助的氛圍。教師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學生心理的發展,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注重培養智慧、仁愛、勇氣、正義、節制、寬恕、真誠、熱情、民主、樂觀等積極人格品質,增加個人積極情緒,以向上的姿態感染大學生的內心世界。

3、發揮家庭的作用,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

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氛圍、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等對子女的積極情緒、積極品質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在教養方式上,專制的父母塑造的`孩子易膽小、順從、被動、冷漠,民主的父母塑造的孩子寬容、陽光;在家庭氛圍上,父母離異、家庭不和會造成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自卑、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應;在溫暖的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才有能量去溫暖別人。另外,父母對孩子要有適度的期望,期望過高會加深孩子的心理負擔。總而言之,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基本知識,採用正確的教育藝術、豐富的教育內容,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同時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4、不斷完善社會制度,提供積極心理大環境

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一個人心理的形成離不開他生活的社會。“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群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著的社會背景培養著人的素質,社會關係、文化規範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髮展中具有重要影響。”[5]因此,社會也應該不斷的完善自身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為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大環境。

【注 釋】

[3] 李金珍.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 20xx(3).

[4] 賀喜秀.積極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探究[D].中南大學,20xx.

[5] 苗元江,餘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積極心理學5

寒假裡,我讀了《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這本書告訴我們,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做到慧眼識人呢?

一、調整情緒,將愛包容發展為教師標誌性性格力量。

立足發揚優勢品德,避免讓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砝碼。轉變態度,關注積極面對問題作出積極的解釋。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打破單一的知識傳授模式,樹立服務意識。關注學生情感需要更多的鼓勵,慎用批評和指責。我想為此,我們必須做到:要多讀名著,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和文化修養,還得多讀專業書籍,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課改風聲水起,作為一個有想的教師,不可隨波逐流,也不能見風是雨。在吸取他人長處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塑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二、視教育為事業,視教育為希望、視教育為理想、視教育為信念、視教育為生命。

而不是把教師的職業當作謀生的手段、某名的臺階、謀利的渠道、謀權的踏板。要像張思明那樣用心去營造區域性的晴天,要像李鎮西那樣全身心的踐行著自己“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竇桂梅那樣執著的為學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徵那樣用滿腔的愛心去喚醒、呵護、雕塑學生的愛心。我們教師的一生可以沒有很大的名望,也可以沒有很多的財富,但不可以沒有快樂的心態和工作的樂趣。我們教師職業性質不會因誰而改變,需要改變的是工作的心情。雖然我們教師許多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至少可以選擇快樂的心態。備課、上課、改作業、考試、輔導、補差等這些日常的`工作會佔去我們很多的時間,甚至有時候連業餘時間也要搭上,於是,我們就好象沒有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了。回望過去,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工作繁雜,家務煩累,讓我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幾乎殫精竭慮。我知道了具備獨立思想,是老師的安身之本,是終身學習的立身之本,一個人,只有成為一個思想者,他才能有充實的內心,才有可能始終充滿活力,在他看來:思考著是美麗的。所以,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美麗的老師。

“一本好書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一粒正直的種子,這些種子適時地播撒在讀書人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養感知,潛移默化,人的心靈就會變得充實、高貴、美麗。”作為老師,要愛讀書,在讀書的時候,卻時常不能靜下心來,雖然不似吳老師說的那樣帶著功利閱讀或跪著閱讀,卻比較浮躁,有走馬觀花和囫圇吞棗之嫌。所以在空閒的時候,我願和吳老師那樣,就著一杯清茶,選幾本喜歡的書,細細讀起,去經歷別人的生活,去咀嚼別人的思想,去品位別人的人生,讓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

積極心理學6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如其創始人美國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所倡導的那樣,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它打破了既往偏向重視治療和改善負面情緒的觀念和做法,轉而重視個人積極樂觀情緒、積極意義及內在動機等特質。積極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和美德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作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並獲得美好生活。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我們可以營造一種能夠促使學生的積極本性生長髮育的環境,通過良好的班級氛圍和影響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在快樂和成功中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自覺成長。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生命自覺”班級構建

葉瀾教授認為,“生命自覺”是人對價值性生命的自覺訴求,是人的精神世界能量可以達到的一種高階水平,它不僅使人在與外部世界溝通、實踐中具有主動性,而且對自我的發展具有主動性。 擁有“生命自覺”的人,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總是充滿進取精神,具有大局意識,善於為他人著想,能“對他人生命自覺”。以培養人的生命自覺為目的的教育,是使人走向自由、自主發展的教育,能使人在有限的世界中勃發生命活力。 []

濱海國小自建校之日起,便確立了“珍視童年價值,培育生命自覺”的辦學理念,著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情懷、開闊視野、自覺精神、合作能力”的人。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生命自覺”班級建設,旨在通過建設一個具有正確的人生信仰、濃厚的學習風氣、良好的班級紀律、同學間團結友愛、和諧相處的班集體,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尊重、誠信、責任”的品質,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積極心理學強調,教育並不只是讓學生糾正錯誤、改造問題、克服缺點,而是要發掘、研究學生的各種積極品質,並在實踐中擴充套件和培育這些品質。我們始終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具有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想辦法挖掘學生的潛力,充分尊重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內心的自豪感。

制定班級公約。班級公約既是“生活育人、制度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化解思想教育“言傳”脫離“身教”難題的重要抓手,還是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與自我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渠道,這源自班級公約所秉持的人人平等、自由意志、義務責任、誠實信用、對話協作等契約理念。

濱海國小在班級特色文化建設中推進“生命自覺”理念的構建,是建立在師生共同成長需要基礎上的順勢而為,整個班級公約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生自主參與班級公約的制定,每一條班級公約都要經過學生的討論與認可,以此形成全體同學約定俗成的規章,便於學生自覺遵守。比如,一年級某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瞭如下公約:“你拍一我拍一,學校建成不容易。你拍二我拍二,團結友愛好夥伴。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靜記心間。你拍四我拍四,牆壁不能亂寫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馬虎。 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樓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類不亂棄。你拍八我拍八,愛護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節約用水齊動手。你拍十我拍十,環境大家來保持。”這樣的班級公約,符合學生心理需求,條文不多,內容簡明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學生當然樂於執行和遵守。

設定班級小管家。濱海國小的“班級小管家”由學校大隊部組織少先隊員產生,其任務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管理心愛的班級。每個班設定文明協調員、衛生督察員、圖書管理員等職位,涵蓋班級管理的方方面面。學生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使管理真正落實到人。通過班級小管家管理體制,每個學生都承擔了管理和被管理者的雙重角色,人人都參與管理,人人都成為班集體的主人。此舉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工作熱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義務感和集體觀念,推動他們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新的發展。

 2.營造積極的班級環境文化氛圍

積極心理學主張培養組織成員的愉悅、興趣、自豪和滿足等積極情緒。因為這些情緒不僅能使個人精神狀態改觀,還能給整個組織帶來變化,從而有助於組織的興旺和發展。將這一原理運用到“生命自覺”班級建設中,就要努力營造積極融洽的教育氛圍,形成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

濱海國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文化的設計,包括選擇班級象徵物、班徽、班級口號,甚至班級服裝的設計,也由學生共同完成。此外,學生還共同參與制定班級各項規章制度,如“值日班長責任制度”(每天設班長一人,具體負責當天的行為規範等常規事務),還配套推行“班幹輪換制”(班幹、組長、科代表每學期調整一次,可民主選舉,也可毛遂自薦)。如此,通過營造積極民主的班級文化氛圍,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3.在集體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經驗是在環境中體現出來的,而好的環境能夠塑造積極的品質。因此,積極心理學提倡,組織要努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個體積極品質和正面思考的環境,通過集體影響個人,提升個體的動機和目標。對於學生而言,生命歷程中生動、有趣、令人興奮的集體活動,不僅能在當時獲得不同尋常的體驗,還有可能成為成長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濱海國小獨具特色的“校長主講—主題班會—學生心得—家長參與”四段式“國旗下的課堂”,引發了同學們自覺反思自己的行為。週一下午班會課上,各班學生暢所欲言,積極討論校長的講話,聯絡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總結;一年一度的“七色童年,繽紛夢想”繽紛節系列活動,以班級學生全體參與為宗旨,讓每個學生都有了上臺展示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會表達自己,欣賞別人,培育陽光、自信、包容的個性;父親俱樂部則針對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父親缺位,父愛缺失的現實,以班級家長為單位,倡議廣大父親參與到班級管理與家庭教育中來,每個學期學校都會舉行豐富多彩的俱樂部活動,如父子詩歌朗誦會、父子氣象觀測、父子同放風箏、父子登山活動等。

三、“生命自覺”班級量化考核與評價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原則,因此,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生命自覺”班級考評體系更注重質性評價。質性評價是對整個教學過程作出真實、完整價值判斷的評價模式,具有重視評價過程中的生成價值、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尊重學生個性等特點。相較於量化評價,質性評價更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由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關注個體生命的成長。我們認為,“生命自覺”班級的評價,應強調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真實的觀察與描述,才能使教師更清楚地瞭解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注重多元評價,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

傳統的評價多是教師評學生的線性評價模式,評價主體單一,而且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主體之一的“學生”始終處於被評價的地位。質性評價倡導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消解了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對立狀態,作為評價物件的教師和學生同時也是評價主體。

在“生命自覺”班級評價過程中,評價的主體是學生,作為考評指導員的班主任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將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評。班主任則從旁指導,對評價過程進行監控,引導學生不斷成長。班主任還注意組織學生開展互評,讓他們互相提醒,互相學習。放手讓學生操作評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學生對自我、他人的責任意識,也有利於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此外,主動參與評價顯然更有利於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形成正確的認識,這既是心理健康的標誌,也是生命自覺最為基本的前提。

2.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成長

“生命自覺”班級評價不是以預定的目標、標準為導向來評價物件的,而是將評價焦點由結果轉向過程,用動態的視角研究評價過程中的各種發展變化, 努力改變以往將評價活動看作是對教學目標達成程度進行檢驗的狹隘思維。

“生命自覺”班級評價強調診斷、重人、重發展的質性評價,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教育者,他們除了精心設計、精確定義“生命自覺”班級量化考核指標外,更關注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獲得了怎樣的思維訓練、行為養成,得到了怎樣的生命成長。

在教育創造中豐富、完善自我,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自覺提升,是教育事業賦予每一位教師的最高價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生命自覺”班級建設嘗試,既優化了學校的育人環境,更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意識。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將不斷努力前行。

積極心理學7

 摘要: 實證調研發現,蘇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在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及總體幸福感等方面的水平不一。留守兒童既有親子分離、孤獨悲苦、心理失衡、手機依賴等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問題,又有苦中作樂、勇敢堅強、懂事坦蕩、關愛家人與社會的積極心理復原力。針對這一狀況,需要利用周邊資源積極培養留守兒童的人格品質;加大對新聞媒體的引導力度,強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正面資訊影響;由面到點地進行指導,增強兒童的心理彈性。

兒童時期是身體機能發育、心理素質養成與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期間,在促進生理髮展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為兒童未來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留守兒童長期處在父母雙方或一方缺位的不利狀況下,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等5個地區的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生存、生活與成長環境相比蘇南地區差距較大,在親子分離與家庭結構破損的情況下,兒童的生長髮育與身心健康受到影響。因此,加強留守兒童的彈性心理培養,有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破題:相關概念的界定

農村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發展而引起的我國人口大幅度流動中出現的特殊社會群體,從特徵來說,主要是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務工而“兒童被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事實證明,因為親子分離,留守兒童在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性方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這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兒童公約》認為15歲以下且“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的兒童就是留守兒童,親子分離時間的長度往往決定了對孩子造成影響的程度。21世紀以來,留守兒童問題逐步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是某些學者只看到留守兒童現有的不良心理表現,將留守兒童歸入“問題兒童”範疇,很少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

20世紀9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目光從處於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逐步拓展到逆境中的人群,試圖通過對人固有的潛力與美德進行挖掘和激發使他們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並得到積極的發展。20xx年以來,我國學者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對留守兒童積極品質與心理素質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中,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解讀留守兒童的心理圖式,以激發他們具有的積極力量與優秀品質,進而獲得更好的生活。現有研究表明,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分析留守兒童的潛在品質及表現出來的不良心理問題,可以從兒童自身內部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

心理彈性又被稱為心理韌性或心理復原力,即主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產生的心理與行為反應狀態。心理彈性不是靜態的心理狀態而是具有動態性、伸縮性的心理抗壓能力,它因環境變化不斷自我調控而實現對環境的適應。心理彈性可以說是一種個人的內在潛能,是個體遭遇挫折的時候實現自我調整與和諧發展的一種能力。心理彈性與積極心理學具有內涵的一致性,可以說,兩者都是關注個體內在的積極心理,都是對人的天賦潛能與積極力量進行挖掘與調適,以幫助人們有效提升自己的環境適應性。

二、探究:蘇北農村留守兒童的'彈性心理現狀調查

為了探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本研究選取江蘇省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徐州等多地農村的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根據黃希庭與陳建文等人的觀點,兒童的心理彈性主要表現為兒童在適應社會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人格特質,如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反應、心理特點、主觀幸福感等。因此,調查問卷主要採用黃希庭教授團隊與李巨集翰教授團隊編制的留守兒童心理彈性量表,其中包括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與及總體幸福感等要素。

本研究共選取蘇北地區部分中國小1200名15歲以下留守兒童進行調查,其中連雲港贛榆區230人,灌雲縣180名;鹽城響水縣160人,濱海縣140人;宿遷市的洪澤縣190人;徐州睢寧縣120人;淮安市180人(集中在淮安市某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採集調查物件)。另外,還在上述地區採集600名非留守兒童進行對比分析和研究。

“心理彈性是應對壓力、挫折和創傷等消極生活事件的能力,是個體素質結構中的一個核心變數”,總體來說,心理彈性與社會適應性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心理彈性越大,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越強。通過問卷回收與統計,對照相關量表,發現蘇北地區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性整體處於中等偏上水平,儘管某些因素明顯低於量表水平,但是部分因子要高於量表值與非留守兒童的相關值。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並沒有顯著性差異。

在對12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總體處於中等程度以上,並沒有與非留守兒童形成差異,部分指標優於非留守兒童。這說明留守兒童在環境認知、情緒調動、應激方式及人格特質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品質已經達到了適應和調控外界環境的程度。儘管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多數指標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通過細節比較發現,儘管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產生消極影響,但是,留守經歷對兒童積極品質的激發與形成帶來了一定的正向作用,而非留守兒童面對問題時不能夠如留守兒童一樣積極尋求有效幫助。

時間管理是兒童應對外部環境的一種心理表現,指兒童藉助於規劃、技巧與工具實現對時間的有效使用。調查發現,1200名留守兒童中,67%的人在時間管理上處於中等程度以上,特別是國中生的時間管理水平高於國小生的時間管理水平,總體來說,留守兒童的時間管理水平低於非留守兒童的時間管理水平,而在時間分配與管理效能等方面水平高於非留守兒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缺乏成人指導,留守兒童在時間的優先順序方面比非留守兒童差,不過兩者之間並沒有顯著性差異。對鹽城地區400名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他們比較願意向別人尋求幫助,在情緒上更有忍耐力,這一方面非留守兒童表現得更好。

另外,在時間管理方面的調研訪談中,還特別關注部分留守兒童,尤其是國小高年級和中學低年級部分學生手機依賴情況。農村孩子課外生活相對單調,手機可能是他們唯一的玩伴。某些農村家庭,尤其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親子氛圍比較淡薄,孩子缺少父母的溫情陪伴,也只能從手機中尋求。更讓人深思的是,在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相關調研中,居然發現“親子分離”、“曾經的孤獨”與“不安全感”與手機依賴高度相關,說明部分留守兒童的這種手機依賴心理與行為甚至會帶到以後的大學生活中。endprint

兒童的幸福感主要指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即兒童在自身滿足感與安全感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欣喜或者喜悅的情緒,兒童幸福感的強弱與兒童的心理彈性呈正比關係。根據總體幸福感量表,我國成年男女的常模得分分別是75分與71分,分值代表總體幸福感的強度。1200名留守兒童的總體幸福感的均值是76,比常模值略高。我們根據部分留守兒童的習作畫展現出來的風格可以發現,78%左右的留守兒童的習作畫與其生理心理年齡一致,這說明蘇北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安全感、物質生活條件、人際關係等方面較好;但是,有22%的習作畫隱含了留守兒童對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足、性格孤僻和情緒陰鬱等問題。總體來看,大部分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具有較高程度的幸福感。

三、解題:蘇北農村留守兒童彈性心理髮展的路徑思考

從上述調研情況可以看出,蘇北留守兒童在自強自立、社會能力、社會興趣、自我效能與及總體幸福感等方面水平有低有高,總體來說,這些指標可以體現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狀況,即使有部分指標並不很理想,但是和非留守兒童相比,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我們樂觀地看到,留守兒童在心理彈性方面具有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因此,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激發並利用好留守兒童具有的一些積極心理品質,以幫助他們心理彈性的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或教育機構,在對學生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在引導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發展方面下一點苦工,如積極引導留守兒童關注和利用好自身周邊各種資源,當他們遇到相關問題時就可以主動向周邊尋求幫助。最近幾年,我國在關注和促進留守兒童自我成長方面投入較多,各種資源開始向留守兒童傾斜,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留守兒童參與社會活動的興趣,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其次,積極培養留守兒童的人格品質。調查發現,蘇北地區的留守兒童具有較強的時間自覺性,但是在時間優先順序方面比較弱,這就需要教師及監護人抓住農村留守兒童的優點,通過進一步發揚留守兒童在時間上的自覺性帶動時間管理效率的優化與提升,進而促進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發展,增強心理彈性。

 再次,加大對新聞媒體的引導力度,強化媒體對留守兒童的正面資訊影響。資訊輸入對兒童的心理髮展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根據“期望效用”原理的觀點,如果外界環境一直渲染留守兒童的負面資訊,就會對留守兒童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使留守兒童或社會覺得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的代名詞,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兒童的成長就會失去內生性的正能量,形成一種自暴自棄的潛意識或行為趨向。因此,需要從積極心理視角對留守兒童進行關愛,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韌度。

 最後,需要由面到點地指導,實現兒童的健康成長。針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和主觀部門需要有針對性的對策,但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發展狀況最為突出的就是“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對個別存在問題的留守兒童“單獨施策”,既要肯定其優點,並通過讚美與表揚的方式發揚優點,激發潛能;又要針對個體的不足採取一定的輔導、干預措施,對“手機依賴”等不良心理進行矯正,促進他們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蔣玉紅,孫業恆,楊林勝,等.安徽省某農村地區在校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xx(3):365-367.

[2]申繼亮,武嶽.留守兒童的心理髮展:對環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學學報,20xx(1):9-13.

[3]陳建文.兒童社會適應性的理論構建及量表編制[J].心理科學,20xx(1):102-108.

[4]厲飛飛.蘇北地區留守兒童社會適應性調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xx(2):13-14.

積極心理學8

【摘要】隨著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我國在教育事業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體系的整體構建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舉世矚目的成就。眾所周知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教育事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目前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整體構建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解決對策做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的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大學生整體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在這種環境下,要想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可以始終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教育部門以及各個大學領導必須要高度的重視這一問題。儘管近幾年來我國教育部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是,由於受傳統教學理念約束,許多大學在這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始終比較小。

一、積極心理學內涵

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大學必須要首先準確的瞭解並且掌握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內涵,並且可以很好的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到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對於積極心理學而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人類的積極的情緒、積極的一些認知情況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它研究的是人類的美德。與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相比較,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全新的心理學的概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發現、研究並且不斷的發揚人類所有的積極的力量和品質,它旨在激發所有人們的內在潛力,鼓勵人們不斷的進行改革和創新,利用自己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將這一心理學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可以更好的形成一個團結和睦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將他們培養成全面的人才。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念比較落後

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實際上我國許多大學目前已經構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觀念比較落後,進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水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過程中,一個先進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對於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有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在現階段,我國許多大學的管理人員以及教師始終無法正確的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他們的教學理念更是受到了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

(二)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文化教育不平衡

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保持我國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衡是確保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之一,而目前影響我國各個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我國的文化課程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平衡。例如,對於許多大學而言,它們將文化課程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關注學生文化課程的學習情況,而完全忽略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對於文化課程教育的過度重視,使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排擠,許多大學甚至根本不願意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浪費學校的教育資源,而且對於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也就使得我國許多大學到目前為止始終無法建立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有效對策

(一)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創造能力比較強,因此,各個學校必須要充分的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點。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與心理健康有關視訊,然後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他們對於視訊內人物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評價,最後,在他們評價結束之後,教師對各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對於分析比較準確到位的小組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獎勵。或者,教師也可以要求各個小組選擇一個小組,由小組內部的成員來扮演視訊中的各個人物,讓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並且體會主人公的心理情況,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好的瞭解並且掌握與心理健康學有關的知識,這對於培養他們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不斷的引進並且學習國外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與其他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許多大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夠完善,並且比較落後,許多體系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許多國外的發達國家在大學階段特別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們認為在大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學好文化課程,提高自己實際能力的首要基礎之一。因此,為了儘快的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各個大學必須要積極的引進並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例如,各個學校可以定期的派遣部分教育人員到國外其他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瞭解並且掌握他們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體系,並且儘快將這些方法和體系引進來。但是,在將這些教育體系引進來之後,各個學校應該對這些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體系中的優缺點,並且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需求對這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最後將改革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體系儘快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在應用這些教育體系的時候,必須要始終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特點,將積極心理學很好的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它最終的作用。

(三)融合教育物件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endprint

融合所有教育物件和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因此,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準確的定位教育物件和教育者之間的所有關係。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導作用。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應該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首先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然後要求學生討論並且暢所欲言,在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不能完全否定學生的觀點,而應該合理的指出來學生觀點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應該時刻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定期與學生在課後進行交流,發現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後儘快的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對策,使得學生可以儘快的解決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為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課程活動

在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了解並且明確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構建教育體系,尋找學生們所感興趣的教育方法,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整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水平,而不定期的開展一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活動可以更好的實現這一目標,提高所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例如,學校可以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室,如果學生有任何的心理問題都可以隨時到心理健康輔導室尋求幫助,及時的將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告訴心理輔導教師,積極的與心理輔導師進行交流,使得他們可以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且儘快的幫助自己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學校也可以不定期的開展心理健康主題講座,邀請學生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參加這一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自主交流和探討,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邀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演講,演講結束之後,可以通過組織一些小測試來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五)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建立起完善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我們知道,大學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而這些教育資源在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的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必須要合理的利用並且整合目前學校的所有資源。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儘快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利用提問題來進行教育,而應該時刻的瞭解並且強調學校的所有一切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利用資源。同時,還應該儘快的收集並且整合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所有要素,為學生構建一個積極樂觀的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環境。最後,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改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應當由專業人士來負責”的錯誤觀念,要以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為己任,在進行學科教學和日常管理的同時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構建良好的組織氛圍。相信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引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儘快的構建一個合理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各個學校的領導人員以及教師必須要首先了解並且認識到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明確學生擁有一個積極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例如,各個學校應該不斷的改革並且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現在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育方法。同時,各個學校也可以定期的到其他一些優秀的學校進行參觀和學習,積極的引進並且應用其他學校先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確保大學生可以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宋鳳寧,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xx年.

[2]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張繼玉,教育與職業,20xx年29期.

[3]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王立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xx年13期.

[4]積極心理學視野下“校院兩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張志,長沙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xx年12期.

[5]吳佩傑,宋鳳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xx,(23):73-74.

積極心理學9

 1、據一項調查研究統計,在心理學中消極研究和積極研究的對比是21:1。

鼓勵個人的成長,增進個人的健康比治癒自己的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容易,也遠比治癒真正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容易的多。

消極研究多用於心理治療,是為了解除痛苦,把人從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中解放出來,恢復健康,但是難度比較大,佔用了過多的精力和資源。積極研究多用於預防和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康復後的積極恢復,促成人向健康的方向變化,增強了應對挫折和不良情緒的能力,但是對已經陷入心理障礙的人作用有限。只關注消極研究會讓人只看到人性中消極的、黑暗的一面,而積極研究關注人性中美好的、善的一面,同時從這兩個角度看問題才會對人性有一個合理的認識。積極心理學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形成了一種平衡。

2、目前現實中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障礙增加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一方面人們的意識程度提高了,對於不良情緒障礙的認識水平、診斷水平和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也就是說以前不良情緒障礙同樣存在,只不過

由於以上原因人們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問題是不良情緒障礙,沒有診斷出來而已,並不是不存在。另一方面不良情緒障礙在客觀上確實增加了,1、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人們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要求提高了,也就是說對於生活的滿意度標準提高了,而滿足需求資源的有限和匱乏特別是優質資源的稀缺始終存在,因此滿足需求的難度也提高了,需要的受挫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2、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和對物質、精神追求的不平衡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對舒適安逸生活方式的過度追求和對未成年人的不合理培養方式降低了我們的適應能力。3、資訊的泛濫和傳媒的發達等原因讓未成年人在還沒有做好準備,沒有有效應對方法的時候就受到了不良文化資訊的影響,辨別能力不夠容易被誤導,應對方式不合理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3、為什麼應該研究和推廣積極心理學?

因為首先集中研究有用的東西至關重要,會變成現實,在世界上起更大的作用。其次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領域的研究學科是重要的,這是因為快樂並非對痛苦的否定,擺脫我正在經歷的抑鬱或者焦慮並不意味著我同時就變得快樂了,情況並非是這樣,問題不會這樣被解決。最後預防在今天來說非常重要,預防困苦,不管是抑鬱還是焦慮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專注於培養積極心態來解決。

4、專注於有效方法的重要性: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是促成一種變化,讓心理學從只關注補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時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至關重要,不管是對我們自身,還是對我們的關係,對於其他人和社會,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更多有效的東西。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專注於研究有效的東西?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我們提出的問題的本身,好的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問題可以引領我們去探索未知,讓我們去關注我們忽略了的重要的東西。

5、幫助高危人群的研究。

開始時是消極研究,考慮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人會失敗?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個人,病態的文化造就病態的人。這些人的失敗中的確有文化因素和環境因素,但是要改變對人造成不良影響的環境和文化因素難度很大,付出巨大收效甚微,甚至情況還會繼續惡化。後來出現了正規化轉移,也就是問了一個相反的問題,同樣是面對不理想的現實環境,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把關注的焦點從環境轉向個人,對成功的原因進行研究,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找到了問題的實質研究出了有效的東西才能模仿和推廣,對大家起作用。

積極心理學10

進入21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出現,與傳統心理學注重人類的消極面不同,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和探索人的積極的品質,主張挖掘人性中的積極因素,通過不斷地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使人類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主張用科學的方法發現那些有利於個人、團隊、組織繁榮的因素。積極心理學為高職學生教育管理乃至整個高職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認識視野,為培養人格健全服務社會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依據。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其培養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職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科學、規範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轉型,高等職業教育在招生數量和辦學規模上都發生了突破性發展,但由於多種原因,高職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惑,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思路和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給了很大的啟示。

1 關注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形成

傳統的消極心理學過多的關注了人類心理和行為的負面的、消極的、病態的一面。受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以往的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職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認為高職學生由於錄取分數很低,素質差。於是給學生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籤。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的品質特徵,付出愛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審美情趣、堅韌、寬恕、創意、遠見、信仰、有天賦以及智慧。提倡對個體或社會具有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解釋,並使個體或社會能從中獲得積極的意義。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就會發現高職學生身上存在著自主性強、渴望獨立、願意接受新事物、富有創造力、積極樂觀、熱情向上、樂於助人、善於動手、承受挫折的能力強等優秀品質。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善於挖掘學生身上的優秀品質和向上的潛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有效的利用這些積極的情感和力量,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

2 關注學生形成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傳統心理學過多的關注了學生的消極面,作為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對學生的行為問題上,管理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管理觀念落後、模式單一,手段陳舊,效果不佳,管理者疲於應付,學社叫苦連天。在管理模式注重用嚴明的制度、行為的限制、批評、懲罰等手段,使學生常常處於消極情緒之中。積極心理學認為認識培養個人積極品質的途徑就是增加個人積極情緒體驗。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能夠促進人的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動中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在積極心理學的思想中,人及其經驗是在環境中得到體現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響。快樂的來源與友誼、緊密的親屬關係、合作性聯盟等分不開的。一個成長與周圍充滿著愛、支援、讚許的環境中的學生,他們更多地體驗到的是關懷和支援,他們更容易形成自信、積極向上的品質。反過來,如果生活在批評、否定、限制、暴力、的環境中,學生更容易形成順從、壓抑、自卑、反抗的'品質。作為高職學校學生管理者,關注學生群體的社會環境條件(家庭、學校、社會),為學生創造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3 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主動性

積極心理學將人類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導向,並具有適應性的整體。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但由於高職教育歷史短,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中專升格或幾所中專合併而成。

但在管理中,往往把視學生為管理的客體,過分的強調管理者的權威地位,制度的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在管理理中的作用,學生自我管理是一種被動的自我發展模式,學生的自主性得不到開發,壓抑了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同時也失去了自我管理相應的技能練習機會。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倡導高職學生自我管理以謀求個體的幸福為出發點和目的,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及責任意識,主張讓學生真正成為自我管理的主體,使自我管理的主體、客體以及過程得到統一。

學校的管理者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智慧,鼓勵倡導支援協助學生建立自身的資源管理模式,鼓勵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制訂長期和系統化的能力培養方案,提高學生目標管理、情緒和壓力管理、時間管理、人際交往等積極資源管理能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規劃。

4 建立積極有效的組織管理結構

積極心理學從群體層面看,主要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它涉及公眾的品質。包括一個人的社會性、利他行為、對待別人的寬容和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和成為一個健康的家庭成員。積極心理學提出了積極預防的思想,主張前置式的管理策略。認為學校管理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是來自於在學校內部系統地塑造各項優勢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從積極心理學出發,高職院校管理的著眼點應從過去的管理舉措變成了激勵和引導,努力創造一個能夠促進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和正面思考的綜合制度,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我發展目標,為學生創造幸福的發展環境條件,用激勵的手段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和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特性,創造力、培育學生的正向力量;

用對積極的力量培育與強化來取代對學生的缺陷修補;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及找到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對學生更多的持接納、鼓勵、尊重的態度去激發學生的才華和潛力,給予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促進學生改變,發揮學生正向或積極的潛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積極心理學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視野,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樹立積極心理學的思想,改變傳統的學生觀、人才觀、教育觀、管理觀。

要更加註重學生情感及體驗,讓學生更快樂、更幸福、更自信、更樂觀的去學習去發展。

要注重學生愛得能力、合作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責任心等積極人格特徵的培養,是讓學生成為更優秀的公民。

積極心理學11

今年寒假,有幸讀了陶新華的《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一書,心理頗有感慨。文中倡導把積極的心理學運用到教育之中,比如,幸福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概念,追求幸福應該是人生的重要目標或者最有價值的目標。“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必須去發現自我的優點,進行充分得發揮,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等等。

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作者所提到的長善救失,“長善救失”語出《禮記學記》,其原文是“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增長優點而改正缺點的。根據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點。這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必須明確的職責所在。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差異性,決定了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長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就是針對人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差異性提出來的。

教師如何“長善”,如何“救失”,是值得我們認真去思考的。 有人說,孩子的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改不了。於是,很多的家長、教師都習慣於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而時時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以“愛”的名義讓孩子成天處於被批評、被指責的生活狀態之中。 我們不妨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例:改作業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學生的錯誤找出來,然後要求學生改正;改作文的時候,我們做得最多的就是幫學生指出不足之處,然後教學生如何修改;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早已習慣於先開導學生認識錯誤,然後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人非聖賢,豈能無過。”改過來了就還是一個好學生。所有這些,都是在“救失”。那“長善”呢?在學生沒有出錯時,我們記得表揚學生了嗎?學生的作文雖然稚嫩,但總會有寫得好的地方,我們幫學生指出作文的優點,告訴學生好在哪裡了嗎?學生沒有犯錯誤時,我們就沒有去做正面的品德教育嗎?看來,在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讓“長善”缺席了。

在“長善”缺席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可能就要事倍功半,甚至是要吃力不討好了。 “長善”非但不能缺席,而且應該放在首位。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能不能發現學生原有的長處,讓學生髮揮自己的.優勢。以學生的作文為例,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沒有什麼優點,而他寫的字很漂亮,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字。教師應該真誠地告訴他:“你寫的字真漂亮,老師喜歡你寫的字。”相反,如果一個學生的作文內容很精彩,只是字寫得不好,那就要重點表揚他寫的內容,教師應該指出他的作文好在哪裡,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好”字敷衍了事。教師如果能夠更多、更有效地去做好“長善”的工作,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感動、更多的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好地“助長”學生的優勢,從而更加健康地成長。缺點當然也要說,幫學生指出錯誤所在,才能達到“救失”的教育目的。但是,教育卻不宜以“救失”為主,更不能習慣性地只去“救失”,而忘了“長善”。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懂得正面激勵,這對於教育來說是多麼重要!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優點,指出孩子的優點,賞識孩子的優點,這就是“長善”。“長善”本身就蘊藏了“救失”的功能。教育要以“長善”為主,這樣就更容易將教育的言語說到孩子的心窩裡去,讓孩子的“善”蓬勃發展,枝繁葉茂。

積極心理學12

最近讀了《兒童積極心理學》這本書,全書圍繞培養孩子內心幸福感的“10大積極力量”安全感、自信、情緒管理能力、學習力、探索力、社交能力、獨立性、勇敢、耐挫力、品德修養等多個方面,給出了具體培養孩子心理幸福感的方法。

心理幸福感——是一種根植於內心,源源不斷的製造快樂和幸福的力量。孩子一旦發現並掌握自己的力量,就能活力無限,茁壯成長,他們的生命力會蓬勃發展。對於孩子來說,心理幸福感會讓他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麼!擁有心理幸福感並不能讓整個世界都圍著他運轉,但是他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好充分的準備,他會讓孩子終其一生都自信、勇敢、樂觀。心理幸福感對孩子成長如此重要,該如何培養呢?

例如,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一些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如此突出,隨意插嘴、不受約束、過度表現、影響課堂紀律,甚至影響到正常的'課堂教學進度。尤其是對於沒有太多學習壓力的國小科而言,這些在課堂中過分活躍的學生,實在讓老師覺得很頭疼。往往一貫的教育方法就是在課堂中對其進行點名批評、課後教育談心,而實踐效果卻非常不理想,甚至有的學生屢教不改,更有愈演愈烈之勢。

積極心理教育技術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避免和控制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發生,就要在對學生內心想法的分析關注、對批評教育的技巧上多花一分心思。要多想一想學生如此表現的可能原因是什麼,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根據規則和標準進行對錯的判斷和教育批評。積極心理教育技術所倡導的“讚美式教學”的力量就是最好證明。對於學生的稱讚雖然是無形的,但這股無形的力量卻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就像經典的教育格言所說的那樣“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批評中長大的孩子感到自卑。”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讚揚與鼓勵,不希望聽到的總是批評與指責。

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更是需要獲得稱讚的“力量”,需要成功體驗,以及對學習的自信心。因為他們需要來自教師的肯定和期望,需要發現自身更多的閃光點。真誠的稱讚,才能真正改變學生的內心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認錯的勇氣、改進的信心和前進的動力。一句鼓勵和稱讚的話語遠勝過數句批評和講道理,讓學生髮掘自己的優點,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點燃上進的火花。

積極心理學13

積極心理與消極心理在心理學的世界中處於並存的地位,自1879年來西方現代心理學發端以來,心理學界的主流一直被自然科學取向的心理學所佔領,美國心理學也是依此作為傳統[1]。當科學心理學被廣受追捧的同時,人文心理學以其所倡導的關注人的內心情感體驗、重視人存在的獨特性等對處於主流地位的科學心理學提出了質疑和反思,儘管科學心理學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效,但始終沒有彌補二者的鴻溝。在積極心理學的背景下正視消極心理學的意義,引導研究生處理好消極情緒,對於研究生的成長進步以及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積極心理學在美國心理學界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始祖是馬丁.賽裡格曼博士,Selig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功能在於,它能夠引導人們發現與認清潛伏在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將其轉化為提升個人素養和生活品質的動力,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2]。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中,心理學探討的問題並不僅僅體現在關於疾病或者健康的內容,它同時也是關於愛、工作、娛樂、成長以及教育的科學[3]。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是由權威性的知名的學者所提出來之時,積極心理學就顯示出來一定的話語霸權,比如積極心理學總是以批判的態度論述二戰以來的傳統心理學,總是不分具體情況的一味的追求積極而忽視了消極對人所具有的有益功能[4]。

有人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意味著傳統心理學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學,這是一種過於片面的認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積極心理學實際上是對傳統心理學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在很多方面都是在傳統心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如從研究內容層面分析來看,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的一面,主張關注人的積極潛力和力量,其核心體現在促使“積極”和“消極”之間能夠出現平衡的狀態,而傳統主流心理學則主張的是從“問題”入手,目的也在於消除人身上所存在的各種“消極”[5],最終也是為了人的幸福生活而服務。在人的整個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問題的克服和積極品質的形成或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統一過程,因此積極心理學的出現,是對傳統主流心理學的補充和發展,我們在積極心理學的巨大的社會效應的影響下,應當更多關注的是,在積極的背後,“消極”存在的意義,因為存在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消極情緒是一種保護情緒。消極情緒能夠幫助人們隱藏著脆弱的情感衝突,是情緒朝著積極方向發展的一個過渡。舉例來說,“我是個笨蛋”、“沒有人愛我”、“我好迷茫”等,在認知療法的觀念中,這些話語似乎都會被判斷為抑鬱、失望、憤恨、焦慮等不良情緒,但事實是,這是情緒的一種自我保護。當一個人聲稱或者想到“沒有人愛我”之時,情緒上的保護功能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在這種想法的引導下,他把不夠愛自己的事實施加到了別人身上,這種巧妙的轉嫁就促使他不用非得去面對自己脆弱的情感,減少了自己對他人的情感期盼,所體會到的失望和傷害也就少一些。而且平靜之後仍然能夠向蝸牛一樣,即使行動速度比較慢,但也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消極情緒具有提醒功能。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我們的主要需求就是得到認可、愛、接納和尊重,當這些生活的目的受到任何威脅時,我們就會產生各種不安全感,所產生的消極情緒潛移默化地為我們鑄就了應對外在威脅的可能性,這種情緒提醒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只有努力做到更好,才有可能被接受、被肯定。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面對著紛擾複雜的社會,人們需要面對的東西日益增多,內心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很難讓自己的心很快平靜下來,所面臨的各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對於正處於人生轉型期的研究生來說,他們在享受著研究生生活所帶來的愉悅感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社會壓力。

研究生作為學歷高、素質高的這一群體,社會和家庭都對他們給予了太多的期望,高的期望下就會附帶來高的壓迫感,研究生所面臨的壓力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方面,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下,會引起很多負面的情緒,比如冷漠、恐懼、抑鬱、焦慮等,而每當我們產生這些負性的消極情緒,就會很急切的想要迅速好起來,找回自己的好心情,由於心理壓力太大而內心又無法很快的排遣,最終就會陷入無法自拔的情緒中,終日鬱鬱寡歡。但前文說過了,存在即是意義,消極情緒是督促我們前行的一個必經的過程,正視消極情緒,我們將會發現不一樣的內心世界。

研究生在公眾社交、參與專案、寫論文等很多時候都會有消極情緒,於是我們不妨就將這些消極情緒當做能夠保護自己的法寶,不妨暫時停止前行的腳步,在這種只屬於自我的情緒中放下所有的驕傲、期望和目標,不斷地淨化自己的心靈,冷靜之後所思考出來的前行方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目前最適合自己的。我們可以藉助於校園活動、主題性的拓展訓練活動、學術研究討論、網路交流平臺等多種合理的手段,引導研究生在面臨著消極情緒的困擾之時,能夠學會更加自如的面對與處理,在消極情緒中尋找到積極性的因素,為今後的成長與進步提供不可多得活力源泉。

積極心理學14

國中物理是讓學生站在理性的角度對周圍的自然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對於學生以後的認知和學習起著奠基作用.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就是讓教師注重挖掘學生性格中的優秀品質,將學生潛在的能力挖掘出來,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在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興趣,幫助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質,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進行物理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到國中物理教學中,關注學生積極的人格,藉助周圍積極的環境,讓學生充滿熱情,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提升國中物理教學效率.

一、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在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物理教學時,教師要營造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國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受環境的影響較大,不良的學習環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同樣積極的學習環境就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動力.在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將學生放在主體學習的地位,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命令式的教學,要營造出寬鬆的教學環境,激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和學生是一種輕鬆合作的關係,這樣就能啟迪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電阻”時,為了讓學生對“影響電阻的因素”進行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提出與材料有關,有的學生提出與電阻的粗細和長短有關.學生提出這些想法後,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對學生的猜想進行驗證,學生都會聚精會神地觀察.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對影響電阻的因素有所瞭解.

二、挖掘積極的學習動力

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內在動力的激發.許多學生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覺得物理很難,因此每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學生在學之前就會對自己進行消極的心理暗示:我物理成績不好,這部分內容我肯定學不會.學生懷著這種心理暗示,還沒有開始學習就已經放棄了自己,那麼學習過程就會比較痛苦和艱難.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學生內心中積極的心理因素,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暗示,讓學生內心中重新有一種“我能夠學好物理”的想法,這樣學生才能和教師積極配合,才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在積極的心理暗示下,能夠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歐姆定理”時,許多學生在學習前面的電路時被各種各樣的電路連線方式弄糊塗,就會產生“電學知識好難”的不良心理暗示.實際上“歐姆定理”很簡單,就是電流、電壓以及電阻之間的關係式.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這部分內容十分簡單,就是一個關係式.只要記住這個關係式,就能解決相關的物理問題”.教師要圍繞歐姆定理的公式進行教學,遇到問題時,讓學生從這個公式上進行思考.這樣,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之下,學生對物理學習的信心重新樹立起來.

三、開展積極的物理探究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有一部分內容是物理實驗,許多學生覺得實驗比較難學.因此,教師要運用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進行物理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起對物理實驗的興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對於學生進步的地方要不吝嗇自己的表揚,讓學生內心中產生進行物理實踐探究的動力.在物理實驗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合作中學生互相學習,對物理知識就會有新的體會,尤其是通過實驗解決了自己的物理難題時,學生就會獲得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例如,在講“光的色彩顏色”時,教師指出:光是有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七種單色光組成的.在第一次面對這樣的知識點時,學生會感到疑惑,“為什麼白光是由七種彩色的光組成的?肉眼看到的明明是無色的”.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稜鏡來對光進行分散,這樣學生就會在白色的牆壁上看到七色的光.當學生看到這個現象時,就會感到很神奇.在對物理理論知識加深印象以後,學生就會主動去探究“為什麼自然光通過稜鏡以後會產生七色的光”,學生在積極的內心動力下,將折射的原理應用進來,學生能夠很快掌握這部分的知識點.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養成了主動探究、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綜上所述,國中物理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明示或者暗示,讓學生能夠從物理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物理學習,並且將自己對物理學習的熱情傳遞給其他的同學.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究積極心理學和國中物理學習結合的方式,以便提升國中物理教學效率.

作者:徐鵬海 單位:江蘇鹽城市初級中學

積極心理學15

上本門課程前,我以為自己心理是很健康的,所以對心理學一直沒有什麼概念,也沒想過它是否能幫助自己。可是在上了老師的《積極心理學》課程以後,加上做了些小練習和對比案例,我漸漸發現自己心理健康程度也不是自己以為的那麼好,感覺我還是缺少了“自我認同與自我接納”。以前以為自己就是這樣:沒什麼特長,不夠帥,不夠高,不夠聰明,也沒什麼錢,對人生沒多大追求,過過小日子就得了。嘴上這麼說,心裡還是對自己不滿意,別人長相帥我就羨慕他生了一副好皮囊,別人個子高我就羨慕別人高,有錢的我也羨慕,智商高的我也羨慕。這時候難免對自己不滿,巴不得趕緊投胎轉世到一個有錢家庭,有一個完美的身體。這種心理我自己一直沒有注意到,直到我上了《積極心理學》

上本門課程以後,開始懂得了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我也開始對自己進行剖析,瞭解到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照著課堂上老師教的那些理論去想,我懂得了我是沒有接納自己,我不認可自己,我總是在羨慕別人,卻沒有嚮導其實自己也有那麼多的優點,根本不比從前羨慕的那些人差多少,只是我自己缺少對自己的信任和讚美。優秀的人,也會有不優秀的地方,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不同之處,正視自己,接受自己,那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方式。

積極的自我。就以我自己為一個例子,我從曾經的不懂得接納認同自己。自從開始學了《積極心理學》章課後,想通了其實優秀的並不只是別人,自己是自己的主宰,自己在心中永遠可以欣賞自己的魅力,接納並認同自己。積極的認同自己,包括自己的缺點,正視自己的存在和完整性,不因為自己有缺點或一件事做不好而過分自責。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未經過自己同意而出生的,既然出生了,我們就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我們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在我們生命中三萬天的日子裡,我們只能對自己的生命充滿珍惜與感激,充滿熱愛與欣賞。作為人,我們在人性上應該是積極的,在整體上是可愛的,在生命上是唯一的。我們既然存在了,就別無選擇,只能爭取幸福和快樂,我們只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生命的樂觀精神。這種來自生命源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欣賞就是原本存在於人心深處的積極性,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只是現實中這種積極性特別容易受到壓抑。從前我並沒有做到“無條件地接納自我”,總是用自己的缺點去和別人的優點作比較,所以心裡藏著對自己的不滿意和對別人無休止的羨慕和欣賞,久而久之便不再相信自己是“那麼優秀”,不再做事那麼有積極性,開始懶惰,甚至放棄了很多好的鍛鍊機會,僅僅都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去相信自己其實也是很優秀的。現在看來,以前的`那些心理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我那時對於自己的態度是較為苛刻的,總是在挑剔自我,只是有條件地接納自我,只是當自己的行動取得了成功、贏得了別人的讚許時才會接納自己。可是如果根據一個人行為表現不到這些條件時,就會貶低自己。這樣,從邏輯上說,貶低自己和夠定自己其實幾乎就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取得成功。其實,人無完人,是人就會犯錯誤,而且經常還會在比較重要的事情上犯錯誤,成功不少時候都是取決於外在條件,所以不應該太較真結果。

所以,我們要學會做一個積極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會否定自己的人格和人性,從不對自己在整體上做消極的評論,我們要知道,作為一個人是不能被否定的,正如一句名言“一個人,你可以消滅他,都是你永遠不能打敗他,我們要積極地勇敢地去譜寫自己的人生篇章。

面對自我時,對自己坦誠與從容來自一種內心的力量,這種自信導致一個人接納自我、肯定自我,擁有平凡而務實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