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抑鬱焦慮的機率有多少

來源:果殼範文吧 9.54K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其中最常見的焦慮、抑鬱正困擾著全球約一億兩千萬人。在中國,公眾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樂觀。有調查顯示,我國職業人群中,超過50%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症狀。

職場人抑鬱焦慮的機率有多少

疊加的“小煩惱”形成持續應激刺激

每個人都在日常生活中經歷著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事件,大到讓生活一下子發生劇烈變化,比如親人的離開、突然失業,這些重大事件往往劇烈衝擊著人們,使得人們產生急性應激反應。不過,這樣的情況發生的概率畢竟較少。更多時候,我們遇到的是一件件讓人有些煩惱壓力,但還沒糟糕到不可收拾的事情,可是,當這樣的事不斷疊加,就形成了持續性的刺激。這種持續刺激會產生累積效應,於是,生命體的反應也逐漸由積極應對的報警反應,進入到阻抗階段。最後生命能量逐漸過度耗竭,隨之而來的,往往是生理上的機能障礙,比如持續頭痛、肌肉痠痛僵硬,有的人還會出現激素水平紊亂等狀況。當身體承受著這些時,人們情感上的體驗則主要是抑鬱情緒。

廖麗娟指出,這種由於持續累積的慢性應激源引發的抑鬱症狀有很多種表現形式,包括情緒低落,精神不濟,做事情沒有動力,有的人會感覺睡眠不好。更有一些人會遭遇偏頭痛的困擾,遇事容易有挫折感,引爆無名怒火,看什麼都不順眼等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些狀況主要是由於持續累積的慢性壓力源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反應,感受到的情緒主要是低落、沒勁。”廖麗娟在日常的諮詢工作中發現,這類情況在職場案例佔了很大的比例。

角色模糊任務過重是抑鬱源頭

是什麼激發了職場人這種應激式的抑鬱情感體驗?廖麗娟總結了那麼幾條:首先是角色衝突或角色模糊。由於工作角色沒有清晰界定,有些職場人會經常突然被要求做一些似乎不是自己職責範圍之內的工作任務,這容易讓人的情緒受到衝擊。

第二種比較普遍的應激原則是任務過重。廖麗娟解釋說,這裡所謂的任務不僅僅來自工作,還來自各種角色的.時間分配。“現在不少年輕人似乎在把24小時撐足到27小時來用。要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務;要經營感情;要享受天倫之樂;要和朋友聚會;要運動健身;要跳舞瘦身;要上微博等等……時間被撐足了用,身體來不及調整適應,心理來不及調適澄淨,難怪會感覺到壓力大。”直接後果是,慢慢進化的身體和心理,面對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任務的時候,產生強烈的無助無力,或者說挫折感,而日常生活帶來的挫折感,最容易產生的情感體驗就是抑鬱。

第三種應激源來自人際壓力和不調和的價值觀。對於現代社會的職場人,也許朋友可以自己選擇,志趣相投的就多來往,談不來就少接觸,但是,同事關係卻是很難自由選擇的。有時候,明明和同事之間有著不調和的價值觀,但在工作中,卻還需要很緊密的合作。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交往的時候人們往往在追尋一種舒適區,如果總是要突破這個舒適區總是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處好同事關係的時候,或者花了很多力氣也無法改變什麼的時候,往往就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和耗竭感。

作努力比簡單迴避更有用

如何讓自己面對壓力時更有“彈性”?對此,廖麗娟給出了建議:“面對生活工作中的壓力,直接面對問題問題指向的應對;減輕壓力產生的不適情緒指向的應對,都是不錯的方式。”

問題中心策略就是直接關注問題,哪怕只想出簡單的辦法去解決問題,也比什麼都不幹要好。比如,因為經濟困難導致壓力,那就想辦法多賺錢並減少開銷;如果感覺自己缺乏管理技巧,就花一些時間去學習和討教經驗,幫助自己增強相應的能力。

情緒中心策略則是著力於減輕伴隨問題而來的情緒狀態。廖麗娟解釋說:“當我們無法改變需要面對應激情境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於此事的感覺和想法。比如,我一大早去杭州出差,當晚就趕回上海,在杭州講課,站了一天,上了地鐵二號線還是站著。既然我無法改變要站著這個事實,我就問自己,怎麼可以讓自己別那麼低落儘量積極一點?結果,我在身體吃得消的情況下,訓練站姿,我認真地站著,甚至想辦法練習腹肌。”

此外,解決情緒問題,還可以通過使用一些放鬆技術,幫助軀體保持在一種相對良好的狀態裡比如改善睡眠問題。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在面對由於壓力產生的抑鬱等情緒時,通過轉移甚至否認等方式迴避問題,往往導致人們更低落更無助。“當感覺難過的時候,迴避面對的策略會使得情緒更低落更焦慮。”廖麗娟說,“我們可以逛一會街,吃頓美食,還可以運動一下,但是不要讓這些變成主要的應對策略,暫時轉移回避以後,我們還是要回到問題處理方面,或回到情緒調適上面。通常,這樣會讓我們更健康更積極,情緒也就更平和理性。”

熱門標籤